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

时间:2019-05-12 22:1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

【摘要】:相对于技术应用为主的研究取向,本研究旨在强调“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中“学科立场”的意义,试图展示如何从“学科立场”,即写作和写作教学需要出发思考“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首先,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的问题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中来看。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背景和已有实践中的问题,揭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科语境”薄弱的现象,由此明确“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中“学科立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界定了“学科语境”、“学科立场”在本研究中的基本所指与意义。当然也简要分析了“信息技术语境”的基本含义和地位。(第一章)接着,从“学科立场”审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实践(第二、三、四章)。即以写作和写作教学必然会关注的三个基本问题“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为切入点,呈现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形成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实践活动或产品。在这样的展示和剖析中,试图突出的不是实践活动和产品的技术形式,而是在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需要着重思考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特定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场合关注的,或者产生的,是什么样的写作和写作教学问题。譬如,关于“怎么写”会涉及“写作工具”、“作品形式”、“写作方法和策略”等。二是信息技术对于特定的写作和写作教学问题有何特殊意义。譬如,信息技术与写作过程间的内在关系必然异于信息技术与作品形式间的内在关系。写作教学就是要捕捉这些问题并作恰当处理。之后,论文对照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实践状况,归纳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基本发展空间(第五章),探讨了理论基础的作用问题(第六章)。“发展空间”主要是围绕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教学与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的。探讨“理论基础的作用”,是放弃对理论基础外延的简单罗列而解析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可能会涉及哪些种类的理论基础,它们各自是以怎样的基本方式发挥作用的。无论是关于发展空间的勾勒还是理论基础作用方式的解析,都紧扣学科立场,以弘扬学科立场的优势和弥补学科立场的不足为基准。最后本研究勾勒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一个基本设计框架,并提供了一个设计样例(第七章)。无论是“基本设计框架”还是“设计样例”,都还是站在“学科立场”上,以切实夯实“学科立场”在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的地位为目标。譬如关于“网上新闻写作学习区”的设计样例,着重介绍了选择“新闻写作”话题的背景、意义和设计旨趣。【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学科语境学科立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634.34 【目录】:导言12-30第一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立场的选择30-48第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语境状况30-36

一、案例存疑30-

32二、案例所凸现的语境隔膜32-3

3三、“整合”提出背景的语境差异33-3

4四、“整合”的语境层次及启示34-36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语境确认36-40

一、关于信息技术的基本认识37-38

二、信息技术角色的定位38-40第三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写作语境确认40-48

一、写作语境之意义40-

41二、写作语境的营建41-48第二章信息技术与“写什么”48-69第一节“整合”情境中的写作内容资源状况48-56

一、资源库中的写作素材48-50

二、“整合”产品的主题50-

53三、习题库中的写作话题53-56第二节写作情境构筑的类型与意义56-6

2一、对信息技术的期待:构建写作情境56-57

二、信息技术构筑写作情境的基本类型57-6

1三、遗留问题61-62第三节学生自发写就的写作内容新取向62-69

一、信息技术环境与写作内容取向62-6

4二、“网络作文”内容新取向解析64-66

三、写作内容新取向的教学疑义66-69第三章信息技术与“怎么写”69-96第一节基于书写工具意义维度的“整合”69-78

一、特写:遭遇电脑写作的学生69-7

1二、书写工具层面的研究与实践71-7

5三、书写工具观照的意义与空间75-78第二节基于写作形式意义维度的“整合”78-87

一、写作形式与信息技术环境78-80

二、写作形式层面的研究与实践80-8

3三、写作形式观照的意义与空间83-87第三节基于写作策略、方法意义维度的“整合”87-96

一、写作方法、策略与信息技术环境87-89

二、写作方法、策略观照的类型举隅89-9

3三、写作方法、策略观照的关键与空间93-96第四章信息技术与“写得怎么样”96-119第一节复调的声音:写作评价途径研究之一96-10

5一、基于网络的写作评价实践96-98

二、评价新途径所实践的评价新理念98-100

三、评价新途径所

蕴含的评价新形式100-105第二节量规里的方圓:写作评价工具研究之一105-11

2一、量规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105-106

二、写作量规内涵及其意义106-107

三、写作量规的设计107-110

四、写作量规的使用110-112第三节网络语言研究中的图景:写作评价内容研究之一112-119

一、我国语言教育视野中的“网络语言”113-11

4二、对“网络语言”性质与归属的追问114-116

三、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关系的处理层次116-119第五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发展空间119-138第一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发展空间的基本格局119-12

5一、传统写作教学任务的继承与发展119-1

21二、对写作教学经验的反思和修整121-12

3三、新技术引发的写作教学新使命123-125第二节写作能力培养:传统写作教学任务的继承和发展125-13

3一、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能力培养125-126

二、“写作能力”的研究及其主要分歧126-129

三、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视野中的写作能力观129-1

32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写作能力观的选择和发展132-133第三节“日记”的境遇:写作教学经验的反思和修整133-138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自由与私密性133-13

5二、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日记写作教学135-136

三、日记写作教学境遇的改善策略136-138第六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理论基础的类型及运用138-165第一节理论基础的类型及意义138-149

一、内容理论与形式理论139-1

42二、核心理论与边缘理论142-146

三、明示理论与潜在理论146-149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状况分析149-15

5一、背景: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技术间的关系149-1

51二、案例:信息技术

与写作教学整合视野中的建构主义151-1

53三、建构主义对于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特殊意义153-155第三节理论的自觉运用案例:“UDL”与写作教学155-16

5一、“CAST”及其UDL理念155-157

二、UDL视野中“写作”的“三个系统”157-159

三、以信息技术支持写作的“三个系统”159-16

3四、小结与思考163-165第七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框架与样例165-188第一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设计框架165-170

一、“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与“教学设计”165-167

二、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的基本环节167-170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样例170-188

一、设计话题产生的背景170-176

二、“网上新闻写作学习区”的设计旨趣176-179

三、“网上新闻写作学习区”素描与说明179-188结语188-190参考文献190-199后记199-20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一、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被动地等待教师每个操作方法逐一讲解并演示,然后在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完成相关的练习。但是,在学生熟悉了这些方法后,却不能主动地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扩展的过程中去。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师从原来单向地向学生解读各种应用软件转变为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等。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二、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沉迷网络。所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极其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仍将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领域。由于教育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度重视和系统规划,20世纪的最初1 O年无疑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黄金发展期。而2005年之前的几年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养、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理论探索、体系建构等方面夯实基础、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适合中国现状的、系统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出台,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范围将逐步从零散自主走向系统普遍,整合的方式也将从粗放单一走向精细多样,教师的整合心态也将从浮躁的技术炫耀走向务实地追求课程实效。

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干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I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

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字木前沿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根据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此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扩大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创设相关有具体意义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我们还把教师的教学培训作为教材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同步培训,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这种设计模式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并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迁移,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课程与教村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前我国不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学的电脑台数还是拥有校园网的校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在少数发达地区,多媒体计机、大屏幕投影设备和网络已进入了每一间教室。当前迫切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认识教的信息化?学校电脑拥有率的长与校园网的开通是否标志教实现了信息化?在信息技术已善了中小学的教学环境的地,这些技术是否被有效地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究竟起多大作用?我们认为,对此需要冷静的思考和负责任的讨论,不能用硬件作为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惟一标准。以下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恰当地估计网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发展网络教育首先必须考虑教育的网络需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网络需求是什么?网络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有怎样的关系?考虑清楚以上问题,才能恰当地估计网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展极不平衡,二是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发展网络教育应该考虑以上特点,确定基本用户及其网络教育的需求。所谓发展极不平衡,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当中的应用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宏观政策、教育需求乃至人们的热情的指引下,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实践人员,无不投入到这一如火如荼的洪流中来。可以说,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我们投入

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如何证明我们的投入是有效的,又如何更明智、更经济地进一步进行投入呢?这是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问题。当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其有效性的问题:比如,把有无信息技术设备作为评估一个学校的标准,过分关注最新的技术或学校之间的攀比而不断购置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由于软件或资源缺乏而没有真正地使用,更谈不上有效应用了;信息技术在有些地方只是在评优课、观摩课中使用,还只是教学的一个装饰。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或学科当中,而距离学生真正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就更远了。从中小学教育的实践方面来看,大部分仍然存在着盲目性,存在着资金和人员的极大浪费。技术本身是一个流程,技术能否真正促使教育目标快速、有效地达到,是要经过创新重组从而实现教学工作稳步进行的。

具体步骤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立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进取能力为重点,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积极抓住课改契机,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及计算机特长兴趣发展需要,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与各教研组积极合作,大胆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学研究,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相应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加大上网时间,加强理论学习、业务培训、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研讨,使每位教师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2、加强学科教学:组织好教师积极参加市、区信息技术展示课的活动,并加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推动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强教育研究:运用教学理论知识指导工作,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使学校教学整体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4、加强资源管理: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制作有创意、有实用价值和保留价值的教学课件。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做到资源共享。

三、具体工作任务

(一)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1、抓好学校设施建设:

(1)积极推进多媒体网络活动室的开放。

(2)完善和维护好学校的校园网络。

(3)做好多媒体电化教室日常管理。

(4)认真做好各办公室电脑的维护。

2、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

(1)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考核工作,积极开展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畅游。

(2)抓好竞赛项目,积极参与区信息技术相关活动,争取好成绩。

3、抓好教师培训

使全体教师熟悉教育信息网的有关知识,并用好信息化设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各自学科的整合。利用现有设备,结合教师意愿,开展蓝牙、相片制作等培训。

(二)努力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1、全面提升现代化教学的水平,继续充实学校校园网络的素材,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管理和使用。

2、充分开放和利用现有电教设备,以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3、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抓好信息化技术课的管理及普及,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回顾和展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年历程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一位把科学教育引入学校教育的先驱,他就是1 9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 844年撰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教育要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指出科技和教育以及二者的融合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具有的巨大促进作用,强调学校教育理应重视科学知识和科学应用的教育,对近代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想要在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个人都无法再漠视信息技术的存在。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先生有一段著名的话,用在这里描述新条件下的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在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三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城固县朝阳中学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课题结题报告

为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情感水平,以文载道,自2011年2月,我校积极参与城固县县级教育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学生自主、创意表达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开题两年多来,按照课题的实施方案,在县教研室及学校领导的指导关怀与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实验教师认真扎实地进行研究实验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将实验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责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创新写作课题研究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活动。而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形式。

但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势化,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即便是教师讲作文,也只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致使学生的创作个性无法张扬,作文效果差,作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低下。而且新教材只关注写作内容的知识而忽略了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的知识,这让一线老师很困惑。作文教学也由于失去了知识这一抓手,陷入了盲目性、随意性和无作为的教学现状,1 无本可依,无章可循,无法可教,老师们能够凭借的只有直觉和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各显其能,当然也就谈不上作文的系统性训练。

我们意识到要突破作文教学现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要积极参与实践研究,因此我们把《鼓励学生自主、创意表达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作为我校研究的课题,期望通过创新写作教学,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与实验,从中找到一条较为科学、有效的作文训练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创新写作实验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个性创造力,这不仅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的需要;同时充分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创造精神。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确定为“鼓励学生自主、创意表达的最佳途径与方法”,我们研究的目标是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实验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具体如下:

1、激励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

2、激励学生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

3、激励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追求“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显示写作主体的生命才情和个性特色。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课题方案确定之后,组织实施是关键。有序的操作可保证课题实施顺利开展;精心的组织,严密的管理可保证课题高质量运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和计划, 要求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目标、任务,积极实践,大胆创新。1、2011年4月3日,我校举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何彦老师做了开题报告,张娴老师宣布课题研究方案及本学期课题工作计划,明确了此次课题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确定了课题实验方法,并对实验教师做了明确分工,各负其责。老师们积极建言献策,勇挑重担,由此全面展开了课题研究工作。

2、学习理论,明确研究方向。

利用每周教研组活动时间,我们围绕课题,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广泛进行作文教学的理论学习,统一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课题组成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运用先进的理论和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

3、抓好阅读和写作指导教学,同时组织教师听课,特别是写作教学课,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组织学生广泛阅读,安排学生阅读名著和现代经典著作,并由彭秀萍老师进行了《名著阅读赏析》的专题知识讲座,教会学生欣赏名著,更多地为学生积淀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4、课题实验要求坚持日记习作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或理性表达。对于中学生,日记对于写作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日记可 3 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其次,日记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再者,多写日记还可以锻炼遣词造句的能力。

5、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作文知识讲座、名著赏析讲座、手抄报比赛、课外名著赏析搜集、整理、书法比赛、“弘扬个性、鼓励自主创意表达”知识讲座、交流读书笔记、考察家乡名胜古迹、搜集家乡名人故事、诗歌朗诵比赛、创新作文竞赛、撰写“关注生活”小论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也激发作文教学者和受教育者的热情,而且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特别是坚持课前五分钟口练活动。或朗诵精美散文,或讲述寓言故事,或展示个人优秀习作,或介绍时事要闻,或阐述个人看法„„形式多样的口练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升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语文教学,也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6、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如“全国普法征文大赛”,“全国少年儿童书信大赛”等,部分学生获得省、市、县级奖项。创办学生写作专刊——《朝花集》。通过我校朝阳文学社,开展校内优秀作文大赛,涌现了一批热爱写作的学生和充满着个性特色和创新精神的美文佳作。

7、养成习惯,内化素质。

课题组会同全校语文老师,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规定。规定每天做好两件事:看电视新闻和“新闻透视”,读二张报纸;每周必须做好三件小事:读一本课外书(文艺的和科技的读物),写一篇练笔文章,学会唱一首歌;每学期必须做好二件大事: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或有重大意义的活动,编订一本习作手册(个人或团体);通过这些措施,进一 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促使学生有不竭的写作源泉乃至灵感,用良好的习惯内化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通过实验与研究,我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课题组成员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十多篇。

(二)构建学生创新写作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质。

1、构建创新素材积累体系: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校教师为促使学生积累材料,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1)阅读和摘记。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主要还指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鼓励学生购名书或上网查询,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并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2)看电视与上网。和读书相比,电视与网络能让学生更快、更有选择性地接受到更多的、更新的信息。为避免它们的消极作用,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较大程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把看电视与看书、参观、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各种积累互相联系,更系统化,更容易记忆积累知识。

(3)写观察日记。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材可写的 5 根源是不善于观察。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并随时随地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做生活的有心人。

2、构建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如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课前五分钟口练等活动。特别是开展了多样化的写作方式,给学生以广阔的创作空间,如:(1)进行片断作文训练。《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文章,就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依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扩展充实,把插图还原成富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来。(2)编写课本剧。给学生讲明剧本的一般写法并提供名家名作,让学生依照编写,可以有自己的内容,语言依据原文适当更改,人物动作也可以适当夸张。(3)仿照文章句式仿写句子。这一方面的内容对仗句居多,主要让学生在工整的句式,限定的字数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力求使学生形成凝练,含蓄而又意味隽永的语言风格。(4)自己编写小品,快板,相声等表现复杂的社会人生,抒发自己的爱憎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等。

3、构建创新作文评价体系:

新课程下的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作文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文学习和教师的作文教学,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所以作文评价的标准也应顺应这一时代的洪流,结合学生实际,追求人性化的评价。

(1)随改随批,给学生惊喜。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写作成长的脚印,我们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肯定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优秀作文,教师可利用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在全班朗读,时时给学生以惊喜。在朗读作文的 过程中,学生知道老师重视作文训练而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被朗诵作文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更加勤奋,而其他的学生则心向往之。通过对作文的随改随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学生也对关注生活,感受身边小事,表达情感,从小处着笔等有了全面认识。

(2)当面点评,平等对话。每一次作文批改要成为一次与学生的诚恳交流,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影响。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学生在写作上也是如此。教师不关注每个学生的写作过程,势必会有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兴味索然,所以教师把与学生的当面讲评当作是一次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和风细雨以润心田,每一次的当面评讲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3)发挥集体优势,自改互改。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有些学生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对社会的看法非常偏激缺少辨证;有些学生马虎对待小练笔,缺少认真;还有些学生对陈旧老事一写再写,缺少创新„„让学生自改互批,可以让他们从高处来俯视自己或别人的作文。自改互改前讲清作文评分标准,然后根据标准作评价,再推荐优秀作文。新课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并把自改提到重于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自改互批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把修改文章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必要环节,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4)让评语精彩起来。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中学生的道德品 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教师站在尊重,理解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性和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喜欢作文,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完善“社”“刊”,发挥课外兴趣小组的优势。

我校的“朝花文学杜”成立已多年,我们以此为基地,不定期地开展作文竞赛、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会、古诗文背诵大赛等活动,为学生兴趣发展搭建平台。文学社定期组织活动,发表学生作品,为学生树起标杆,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并不难,别人行,我也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登台亮相。班级刊物力争让每位学生都有一篇作文“榜上有名”,成为全体学生展示才情的大舞台,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全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作文个性化发展的平台。

(四)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优化。

在实验中,我校教师吸取了过去单一的只重知识传授,批改包办代替而收效甚微的教训,挖掘学生自己动手的潜能,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系统地提出了“重视真实体验和情感的表达”,训练学生“相信自己的作文一定能写好”的心理素质,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体现在七、八、九三个年级各个阶段、各个板块的教学之中,从而确定了“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这一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强调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如何表情达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更要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五、课题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实验教师深切地意识到,写作不只是文字表达的技巧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与多种思维能力的问题。没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道德素养,要把文章写得有价值,有深度是不可能的;没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也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生动的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为此,我们必须担负起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任务,指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去观察感受社会生活,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尽量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研究丰富的现实世界,并运用联想,想象去提炼深化这些材料,使他们成为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写作材料。其次,要鼓励学生关注人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崇高的理想,鲜明的是非观念,养成诚实谦让的品德,富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培养奋发向上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美好心灵。有了这些基本素质,学生就有了成才的基础和动力,也就奠定了做好人写好文章的坚实基础。

总之,创新作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将进一步提炼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上下苦功夫,更多地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艺,也真心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习练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力争自己的习作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2013年是我校课题结题阶段,我校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请各位专家老师验收评估。

最后,再次衷心的感谢教研室领导及学校领导对我们课题工作的支持与指导,也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实验教师!

谢谢大家!

执笔人:张 娴 二零一三年五月十八日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西南大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试

考试科目培养单位级别学年学期姓名学号类别领域答卷纸

2013年 1 月25 日 研究生院制一、一年来的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1)、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调动学习气氛?

(2)、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如何活跃气氛的过程中既保持课堂的活跃性又不会混乱?

(4)、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5)、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

二、选题: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

A、选题原因: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传统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加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读图识史的能力,化抽象为形象,提高记忆效果。为达到高效的学习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找到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优化运用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优化教学效果。

B、查找已有研究成果:

①:新形势下的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 第19期 | 刘芳②:多媒体历史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祖国:建设版》2013年 第1期 | 李爱红 ③:浅议多媒体与历史教学《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 第7期 | 贾志丽④:试论多媒体历史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考试周刊》2011年 第79期 | 王珑 ⑤:多媒体历史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苑教育》2011年 第21期 | 张谊莹

⑥:历史学科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年 第9期 | 叶庆国

⑦:谈谈中学多媒体历史教学方式《陕西教育:行政版》2011年 第4期 | 宋爱军

⑧:实施多媒体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文教资料》2009年 第35期 | 李亚萍⑨:浅析多媒体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成才之路》2009年 第30期 | 王秀茹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⑩:多媒体历史教学研究《学问》2009年 第6期 | 李娜辛集市新城镇大李中学 11: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小学电教:上》2005年 第12期 | 唐○

乐莲仁怀市城南中学 贵州仁怀564500

12: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多媒体历史教学《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年 第1期 | 李○

一民湖南浏阳市一中教育集团艺术学校

13: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地图的制作《历史教学》2001年 第12期 | 张华腾 刘志庆 ○

C、文献综述:

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之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故去的既定客观事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之中利用的媒介是主要:课本、部分实物、部分图像资料等,并因为场地的限制,不能更好的感受历史,感受过去而显得死板,缺乏生气。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已是历史的必然。多媒体教学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能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把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的内容,制定好教学目标和策略,按照多媒体的功能,运用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电子计算机以及相应的软件,构建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教学设计新模式,把原本书本中死板枯燥的知识,变成有形的知识。

在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进行探究式学习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并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比如在多媒体历史演示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精心创设出历史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热情,而且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也必须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D、形成研究假设

假设一:现如今历史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处于起步阶段

假设二:现如今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开始广泛的运用,但是运用的过程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E、设计研究方案

1、查找有关历史教学现状的资料

2、深入一线历史教学课堂,调查历史教学中对多媒体利用的现状

3、分析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研究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技术

4、整合多媒体历史教学的相关资料形成观点并论述其可行性

第五篇: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综合材料 2009-04-01 11:32 阅读233 评论

1字号: 大 中 小

领雁工程省骨干语文教师培训记录

(十二)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余永刚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余永刚,就叫他刚哥吧,这是我这次对他的讲座记忆最深的一样东西,顺便还有这次讲座的衍生物《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写作的阶梯训练》,始终让我觉得他在推销他的这本书,或许是我对他误解了,但现在是我们误解了,可见刚哥对这本书的宣传力度确实盖过了他所要讲述的内容,这或许也是一种功力,能把一堂作文课上的像推销课,这其实让我们很多学员感到困惑。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刚哥的推销还有点兴趣,很想看看这本书里面到底蕴含了什么精华以至让刚哥念念不忘,但到后来他在老师对这本书的疑惑的解答进行中,我想所有的老师都对他所深爱的这本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以至到最后对他的这堂课失去了兴趣,即使我们很需要这种写作教学的讲座,但我们选择了消极视听。而真正把他的尴尬和我们的兴趣挑动起来的还是他在最后和我们所讲的“精神恋爱”,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和想法我并不敢苟同,但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资也不愧是一个好的素材。刚哥,或许是我们太过挑剔了,或许是你太随意了,或许你并不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即使你也还是一名基层教师。

刚哥的幻灯片开场白是一段很长的自我简介。自我介绍:余永刚,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研究领域:中学作文教学。发表四十余篇教研论文,出版两本关于写作教学的专著。主持两个课题:“高中语文心灵写作的研究与实践”获宁波市优秀课题一等奖;“生命化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立项,正在进行时。其实刚哥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您的讲座对我们有启发,其实您就是没有读过书的农民,我们也是举双受欢迎。但刚哥不知道或许也没人和他讲过。接下来就进入正题吧!

首先他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写作?当然答案肯定是自问自答:(1)写作是语文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要求。这是性质决定论。(2)考试考作文。中、高考都有写作要求,且比重占40%以上,写作起决定性作用,写作好语文成绩就好,写作不好语文绝对拿不到高分。所以,作文跟中高考成绩密切相关,也跟每个学生录取学校、人生发展密切相关;当然也跟我们的老师考核有关。这是应试决定论。3.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要用文字与周围的人交流。这是实用决定论。4.内心情感需要,不吐不快,是一种倾诉的需要。这是情感需要论5.写作是人的天赋,是人的本能。这是天赋决定论。语言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是符号的动物,语言符号则是 “人类最惊人的符号手段”。没有语言的媒介,人就无法生存。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语言天赋;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是人脑由遗传得来的,是人脑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一种物种属性。人都有一本天赋的词典,具有分辨语词变化的能力,具有自我表现的动机。6.写作能够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写作不仅是倾吐,还是吸收、熔炼和提升。

这是写作教育决定论。

二、当前写作教学状况与困惑1.学生的写作动机困惑。福建师大教授潘新和曾经在浙、闽、苏三省10所高师、30所重点中学,作过一个关于“语文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对写作的态度统计结果是:很喜欢6.1%,喜欢39.6%,不喜欢的44%,害怕的10.3%。这样的统计数字还不是很难看,我们学校的统计数字比这难看。如果现在调查的话,还有下滑的趋势。也希望各位老师调查自己学生的写作态度。而动机不足的原因大致有:为应试而写、为分数而写是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动机单

一、匮乏,学生“不愿写”“不喜欢写”,是当前写作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试动机被强化放大,却日益疲惫、后继乏力。当应试动机成为写作主要甚至唯一的动机后,我们的写作或写作教学就必然性地走向实用主义:追求文采,讲究技巧,脱离生活,轻视阅读,甚至张冠李戴,随便拼凑,胡编乱造。教师技术批发,学生技术实验。结果就是假大空流行,照抄套时尚,技术化泛滥。迷航于“技术化”的写作教育,把原本个性的心灵表达实用为简单的技术劳动,把原本精致的言语生命欲求异化为肤浅的技术写作,脱离人的发展,忽视人格养育。这种虚假浮华、功利实用的写作观正悄然冲击着广大中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人格,导致人文丢弃,个性丧失,人格卑微。写作与人格一旦隔离,其后遗症便是严重贫血、软骨缺钙、失魂落魄2.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困惑:初中写作课程目标有十条解说要点,分别从写作对象、情感体验、捕捉特征、表达方式、文体要求、训练方式、独立完成、交流心得、使用标点、训练数量等十个方面提出要求。这些要求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严格地说,这不是写作课程目标,而是空洞的泛泛的写作教学要求。它缺乏写作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发展性和精确性(层次性:指课程目标有鲜明的等级差异。发展性:单项能力提升的逐层分解目标。精确性:指每一阶段发展能力的准确性表述,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科性学。)比如写作文体要求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实在是不负责任,太轻描淡写了。首先这三种文体的轻重是有区别的。初中六册教材共三十六单元,记叙抒情类20个单元,说明文3个单元,议论文5个单元,其他实用类体裁8个单元;由此看出记叙文是训练重点,20个单元的训练怎能用一句“做到内容具体”概括得了呢?其重要性又体现在哪里?能力要求的层次性与发展性又体现在哪里?课程标准都没有回答。其次,这三种文体的能力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记叙文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最快也最完善,而议论文体所依赖的抽象思维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在初中还只是初级发展阶段。这一点在课程标准

里也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课程目标的经验性的粗率的表述,就失去作为指导初中写作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的意义。从深层次说,这样的课程标准是造成今天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混乱的重要源头之一。谈作文教学改革,首先得从

语文课程目标处改革。

附: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

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

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

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3.新教材写作单元的困惑。初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的作文教程编写与老教材比,应该说有巨大的进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按照主题模块编写,突出写作与生活、社会、自然、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写作主题系统化,突出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二是基本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材料比较明确集中,即使需要补充也不是很困难。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提供了写作教学的相关情境,有少量的操作步骤。困惑在哪里呢?首先是有训练项目的却没有训练目标,使写作教学陷于盲目,流于形式,失于效率。好比赛跑,只要大家跑起来,至于你跑多少跑到哪里是不管的,这叫什么训练?其次是没有精确的评价标准。什么情况达标什么情况不能达标,教材没谱,课程标准也没谱。结果只能老师说的算,一千个教师一千个标准,所以最终老师说的还是不算。一个没有评价标准的教学活动,只能以随意散漫收场。最后是单元写作专题由多项活动(写作 口语 综合性学习)交杂组成,围绕主题,相互渗透,彼此联系,逐步深入,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既是挑战也是高标。因为有前面两种困惑,加之应试教育的干扰,写作专题活动往往得不到落实。四是写作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或者学生有生活没体验,写作易陷入感觉的困惑。举例: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这一专题,有三个活动:介绍自然界的朋友,感受四季风景,心中的美景。这三个活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心中的美景”突出想象力;“感受四季风景”突出感受力与描写力;“介绍自然界的朋友”除了观察细致、说明有条不紊,还要有心灵交流。要组织这个写作活动,就要拟订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评价标准,就要组织三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唤醒体验,促进交流。

工作量大,要求极高。4.语文教育写作教育的现实困惑。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在塌陷,写作问题到大学集中爆发,病根在中小学(当然有外部环境问题)。病因有:文体意识不清,五种基本表达方式有缺陷,尤其议论能力弱化,实用写作遗漏,缺乏写作动力,没有精神内核等等。——这是危机感。

“ 秦朝时,秦孝公运用管仲的„商鞅变化[注:原文如此]‟使国富兵强”;“ 战国

时 期的曹操,在赵文姬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上历史政治舞台……最后终于和赵

文卓结为夫妻”; “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宝钗吟道:你是风儿,我是沙;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四书五经不知道背得有多熟,有一次进京赶考,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了”;“ 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做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东坡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霍金曾经是美丽的女孩,年轻的时候很可爱,后来瞎了眼睛,写了《假如给我天光明》” 那个忧郁的大盗(2003年全国高考零分作文)

写的是一个小偷的经历:

我的职业与众不同。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工作;别人没有保管好的东西,我帮他保管,我就是这么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对于和我一样的职业的人,大家都称为“小偷”。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名字,我既不小,也不偷小的东西。所以,我叫自己“温柔大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我要的东西……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我带

走了很多的钱财。“最后说一句:老师,你就看着给个分数吧,只要你出则对得起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入则经受得了良心深处的拷问,你随便给。不然也无可奈何,就算我在任何一条街上咒骂,也不能损你一根毫毛。”

这两段文字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存在以下问题:

1.张冠李戴、随便拼凑、胡编乱造。2.内容庸俗,歪用经典,玩世不恭。

3.许多学生知识储备亏空、文史常识匮乏、轻视阅读积累的现象是多么严重!这是极度的贫血,是软骨缺钙,是失魂落魄。徐江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为啥这样差?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里,为学语文仅课堂时间就用了2800多课时,到头来文章写不通顺者还大有人在?……我们的语文教育教了太多太多没有用的东西,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时光。”他进而指出当下的语文教育是“无效教育”,是“愚民教育”。徐老的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他确实击中了当下语文教育的弊端。我们认为,教育是高尚的事业,也是危险的事业,因为教育可兴国,亦可误国;教育可

育人,亦可害人。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滞后于中国当前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灿烂文明、写作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是我们的紧迫感。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捍卫汉语的尊严,守护人的精神价值,不跪着教书,对语文教育要有一片赤子之

心——这是我们的使命感。三.写作教育与人的成长——写作是慢教育。传统的写作观只关注写作的表达功能与表达技巧,而心灵写作十分重视写作的养育功能,因为心灵(人格)是写作之本,是表达之源。我们欣喜的发现,初中新教材的编写有了新的变化,以主题系列为编写方式迎合了心灵写作的要求。富人格学养,并不是一促而就的事情,而是慢的教育。这是因为,首先教育是慢的艺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养成,经常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就像种子的生长,你无法打乱它生长的节律。我们经常要等待一个学生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态度,一句话就是人格与学养。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而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所以,人格发展是心灵写作的根本任务。教育如此,写作教育亦不例外。如果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待写作教育,我们会获得新的开阔的视野。写作首先从阅读的慢滋养中开始。读书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源头之一。初中三年应该是读书的最好时光,是培养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没有课外阅读,没有专题阅读,只读教材,只在语文课上读课文,甚至这课文也是教师代讲代读,并没有自己的解读与品味——严格意义上说,这算不上读书。课内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而不注重读;只注重背诵,而不注重体验;只注重字词句篇,而不注重思想内蕴与哲理智慧;只注重应试,而不注重与学生人格成长的联系。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既没有学养,也无法从读书活动中汲取营养获得人格成长,那么,他的作文也一定荒芜贫瘠。所以,写作的慢教育成长,必须从阅读的慢滋养中开始。慢教育须从寻找心爱的作家开始。林语堂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教育是储存、传播和再生产精神产品的主要形式,而读书就是储存、酝酿的过程。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如无一个心爱的作家,则是迷失的灵魂。他依旧是一个未受胎的卵,一个未得花粉的雌蕊。一人的心爱作家或“文学情人”,就是其灵魂之花粉。写作慢教育须从文化与精神的沟通开始。读书主题讨论活动可以弥补教学活动中的缺陷,建立文化与学生精神的联络通道。如“孔子哲学”、“庄子哲学”、“生命哲学”等哲学专题,对学生的智慧启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大有裨益。丰厚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许多先进的文化是促进学生文化人格发展的沃土。优秀的文化人格包括以下品质:追求真理,坚守原则;热爱祖国,善待生命;胸怀宽广,心忧天下;善于学习,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勇于担责;富贵而仁,贫穷有义等等。写作慢教育须从培植善良人格开始。朱光潜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心灵的陶冶、丰富和升华,即是写作的纯正趣味,是诗意的人格意识。这“高尚纯正的趣味”中许多最美好的因素,就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垂爱与怜惜。孟子有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就谈不上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就是怜悯心、同情心,它是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一切良知的基础。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在他精心“编织”长达八百页的“美德书”把同情列在经典性的、不会随着时代与价值变迁而消逝的永恒美德的首位。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人沦为兽,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由此下去可以干尽一切坏事,晚上可以听贝多芬,白天到集中营干他的勾当,成为暴徒,成为恐怖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善良人格应包括以下美好品格:同情、悲悯、善良、羞恶、辞让、是非、感恩、宽容、博爱、敬畏。褚树荣老师曾讲:“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文教育与写作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悲悯、学会怜惜,拥有一颗利他、向善之心。这样的人文关怀教育,就促使学生的言语人格从狭隘成长为宏阔,从自爱发展到他爱、博爱,从自我中心到推己及人,从卑下走向崇高,从为名为利升华到为人生、为人类,使学生成长为心灵丰盈、精神饱满、充满爱心的人。这就是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所应给予的人文关怀。写作慢教育须从审美的构建开始。美最能打动人的心灵,故审美乃人生一大乐事。纪伯伦说: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听李白的歌吟《将进酒》,我们既感觉到诗人那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的磅礴气势,也体悟到那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的巨人式的感伤。诗人以豪迈奔放之笔,赐予每一位读者惊心动魄的审美情趣。读杜少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不禁感时伤坏,思绪万千,与诗人同悲同戚。读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有胸襟开阔,视野无限,目尽之处是苍凉静穆的壮美。审美是诗意的创造,诗意是审美的天眼。要欣赏美,就要有审美感受力、创造力、想象力,要有情趣、理趣和谐趣,能分辨崇高与卑鄙、优美与粗放、高雅与世俗。审美是超实用的。不美满的人生有了审美,也会流溢出超凡脱俗的美感。生活中有了美,人生就有了缤纷的色彩、无穷的趣味。但是,今天语文教育与写作教育,实用至上,应用第一,难有审美立锥之地,自然弃之如敝履。学生如此“成长”的代价,就是感觉的钝化,天真的丧失,审美“天眼”的闭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有“劳绩”而无“诗意”的人。

四.诗意的作文教育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每个人都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都在这两层楼间活动。实际上,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是人的灵魂所在地。自己常走进这个暗室,闭门不出,日子久了,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是啊,常走进心灵的“地下室”,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这就是心灵写作,就是诗意人生。写作应该是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精神生活。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着,会使我们感觉到不曾经意的竹外桃花、荷尖蜻蜓、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可以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可以闻琵琶而青衫湿,可以赏松间明月听石上清流而无比闲适,可以万里悲秋叹艰难苦恨而与诗圣同悲苦……诗意地栖居,让我们每一个心灵都蕴藏着朴素的诗,面对大千世界,即使是苦难,它也是人生的财富;即使是磨砺,它也弥足珍贵。心灵生活是写作的主要土壤。每个人都生活在两种世界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纯客观的,物质的,表象的;一个是心灵的世界,纯主观的,精神的,内敛的。写作需要的生活主要不在前者,而在后者,即人的心灵世界是写作者的主要土壤。所以我们曾经认为,只要客观地观察、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这种观察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只是浏览生活的表象,因为他们观察的只是现实的世界,只是物质的表象,而缺乏对心灵世界的充实、改造甚至扣问。席慕容看到贝壳这样感叹道:“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造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既而又联系到自己:“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就是心灵生活,就是开悟,就是诗意。平凡生活也能显出珍珠的光辉。我们不必用羡慕的眼神去追逐外面世界的精彩,也不必寻寻觅觅走“千里路”去捡拾别人的生活。只要打开心灵的天线,接受生活的频道,就能走进生命的湿地,捕捉生活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用心灵抓住了,它就能显出珍珠的光辉来。不是吗,梵高用心灵挥洒向日葵太阳般的热情;达芬奇用心灵洋溢着蒙娜丽莎幸福的微笑;朱自清用心灵感受年迈而潦倒的父亲的背影;史铁生在地坛用心灵体悟生与死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之不朽,是因为他们用“心灵”写作,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诗意。即使是枯燥、抽象的科学研究也有美,也有诗。数学家克莱茵就讲:“一切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日本数学家冈洁先生曾经说:“欣赏田野上绽放的一朵紫罗兰之美的心就是数学。”多么有诗意呀!写作缘自生活,又超然于生活,表达生活。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我拾起一片叶子/秋天脱下的红羽毛/不知道今年/它要飞到哪里去/会不会又来/我的心里做窝/孵出一堆/唧唧喳喳的忧愁/叫我无法/在雨夜里安眠诗人把拾起的一片叶子想象成一只鸟,让它停驻心间,然而这只不安分的小鸟,像“两个黄鹂鸣翠柳”般,唧唧喳喳地做窝、孵蛋,孵出的却是叫“我”无法安眠的忧愁。从诗中我们读出了相思或乡思,读出了离愁与别绪,也读出了诗的鲜活的生命力。写作就是这样缘自生活,又超然于生活,表达生活。真的好作品,是把黄金的粉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就写作本身而言,没有大作家、小作家之分,只有大细节、小细节之别。观察得细致,想象得生动,感悟得别致,你心灵的世界就丰富多彩,你心灵的土壤就丰厚肥沃。用生活滋养你的心灵,用心灵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作的诗意就会长流不息。五.介绍名家写作教育实践与研究。名家的写作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研究思路与过程是我们借鉴的重要经验。下面介绍李镇西、毕淑敏、赵谦祥、韩军等几位特级教师或专家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理念。

(一)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特色

李镇西作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指导学生办报纸。李镇西喜欢指导学生办报纸,乐此不疲,走到哪儿办到哪儿,先后办了三分报纸,第一份报纸叫《未来日报》,因为在乐山一中带的班级叫“未来班”,故名《未来日报》。第二份报纸《玉林日报》是在成都玉林中学办的,第三份叫《石室早报》,在成都石室中学。学生办报,积极性高,踊跃参与,每一份报纸都是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李老师认为自办报纸给语文学习带来了不少好处,收到多方面效果。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关注周围生活、写日记、查字典等(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自己办报,就是一块“作文自留地”,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编辑能力、阅读扩展及其他方面的社会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3)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社会视野。比如时事评论、热点讨论都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生的关注视野,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和责

任感。

(4)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比如介绍语文小知识,引伸课文内容,探讨课文

观点。(5)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比如介绍其他学科学习方法、自然现象、社会知识等。

(二)毕淑敏《我的成长我做主——心灵快乐游戏》 毕淑敏有这么几个头衔: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她的“心灵快乐游戏”,其实就是一个作家与心理学学者结合的产物,是一份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写作教材。举例:书中第二个游戏叫“枫叶档案”。游戏分个人玩法和集体玩法。这里介绍集体

玩法。有四个步骤:

1.拣一片叶子。

2.看叶子,画叶子。注意它的大小、颜色、轮廓、柄的长短、叶脉的走向

以及有无残缺。

3.把班上所有同学的叶子都汇聚在一起,然后让同学们再一个个找出自己 的那片叶子。一般都能找得到,个别粗心鬼可能一时难找。

4.看着你的叶子,谈谈你的感想……

5.请同学们谈自己曾经自卑的经历。并举例一些名人曾经自卑。这个游戏很简单也引人思考:世上有没有标准的叶子呢?没有。世上有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呢?也没有。叶子是渺小的,是不是该自卑呢?不是。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珍贵的,这一片不能代替那一片。这便是叶子哲学。联系到人,就有如下结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能代替的,都是无比珍贵的,一个人不比另一个人高贵,不因他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自负或

自卑。这就是人生哲理。

从写作教育看,这是游戏式作文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清晰简易,便于操作。

2.游戏有趣味性、生动性,学生易进入,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3.思考有启发性、深刻性和针对性,容易开悟,突出人文性。

4.贯穿各种能力训练:观察力、思考力、口语表述力。

(三)赵谦祥:绿色作文

赵谦祥的“绿色作文”概念是与“灰色作文”相对应的。灰色作文也就是应试作文,就是照抄套假大空。那么绿色作文的内涵有哪些呢? 1.以人为本。就是扎扎实实地教育人发展人,让写作教育成为人的成长平 台,而不仅仅是升学的敲门砖,是应试的成绩单。赵谦祥老师曾写过“„人‟之我悟”的四句话: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以人为本,要有“三动”:心动、笔动、行动。2.以活为源。活,首先是鲜活、灵活,与“死”相对。教师要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活,还指生活,生活是写作之源。“把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美国文艺复兴领袖、散文大师爱默生。3.以悟为魂。赵谦祥老师认为题材是文章之肌肉,而悟性则是文章之灵魂。没有悟性就无法对写作素材加工制作,就无法提炼创造,只能照抄套,玩空手道。对“悟”字,赵老师也有自己的解读:从左往右看,乃“思之吾也”;从右往左看,乃“吾之思也”。“思之吾”,旨在做一个思想者;“吾之思”,旨在求一种独创性。故此,“悟”,乃追求个性鲜明的创造思维之谓也。

4.以真为纲。即以倡导“真话”为其纲领,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感受,真中有“我”。写真话,才是提纲挈领,才是抓住“绿色作文”的牛鼻子。5.以导为脉。“导”重在导悟,就是开导、引导、诱导、指导,类似于雅斯

贝尔斯的“摇动”与“唤醒”。

(四)韩军关于文言与写作 网上流传一段口头禅,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

(鲁迅作品),三怕文言文。学生普遍害怕文言文,觉得枯燥、难懂、无用,如果不是高考要考,文言文肯定无人问津。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文言是汉语的根,是白话的母亲。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由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汉语的“整齐、精练、优雅”“讲究审美,讲究联想,讲究神性与灵性”,指的不是白话而是文言!没有文言博大精深的根,就没有白话的枝繁叶茂;没有文言母体的滋养,就没有白话的茁壮成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汉民族的心灵寄托在方块字,寄托在文言里。中国文坛在20世纪上下半叶有一个鲜明而令人深思的现象: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鉴古知今。他们的作品90%用白话写成,灵动的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他们可以说是运用白话的语言大师。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黯然失色,再也没有像20世纪上半叶那样以群星方式涌现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能够堪称“白话大师”的寥寥无几。形成如此反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就是这些文化旗手在少年时期都受到严格的文言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可是,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开始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使得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人们在少年时期就断奶了,从白话学白话,不是通过文言学习白话。有研究表明,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而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写出的文字难以达到以上境界,反而可能拖沓、冗长、烦琐、欧化、罗嗦。所以,通过白话学习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习运用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褚树荣老师曾有过文言仿写教学实践,见于他的专著,这篇案例叫《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堂仿写课上出了文言之趣味、真味,仿写体例丰富,有绝句,有歌词,有文言名篇;有学生写,有教师写。把文言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传神等特点比较完美的展现出来,既有实效,又妙趣横生。

六.作文教学关注事项与教学情境的创设

1.就写作教学过程而言,一般包括前作文、中作文、后作文三个阶段。前作文就是教师的辅导、学生的酝酿与腹构,中作文是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后作文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评讲与修补过程。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教学实践中,一般比较重视前作文,忽略中作文,不太重视后

作文。2.前作文的核心问题,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写作目标空白的填补。有四个空白。以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专题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文写作。首先课标中关于记叙文的课程目标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这样的课程目标实在太简单太廉价,这是一个空白(?)。其次,“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也是课程目标中的一个要求,如何捕捉?自然的特征有哪些?这是第二个空白。第三,教材的写作单元是按主题编排的,也就是按人文素养专题编排,却没有写作能力写作技术的专项要求与训练——这是一个麻烦,以前是只有技术训练没有人文素养的训练,现在全反过来了,这是写作能力目标空白。第四,这堂作文训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没有,评价的空白。这四项空白我们必须要填

补、要明确。

例如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专题,空白可做如下补充:

课程目标(人文素养):通过感受自然、亲近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训练目标(技能目标):检测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感受力与描写力;语言技巧组织力(譬如“介绍自然界的朋友”就要有拟人的技巧)等。评价目标:是对上述两项目标的达成的评价。例如对自然的情感是真是假是深是浅是柔软是生硬,文字是骗不了人的,一目了然。想象与联想是否具体细致

丰富? 3.后作文评讲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写作的优点和缺点,要有步骤有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是鼓励性的批评。李镇西老师作文评讲课做得好。他的作文评讲课一般有六个环节: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出谋划策,恕我直言,老师试笔。4.写作教学情境的创设,作用是激发动机,增强感受,唤醒体验。原理是以“境”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层层递进,相互联动。教学情境的创设手段是很丰富的,有图画、音乐、游戏、语言以及生活现场等。下面以2006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全民老师一堂音乐感受课为例,说明

写作教学的情境创设的方法与作用。

课题:感受?唤醒?表达——关于一次自由写作的对话

主讲人:张全民 主要环节的四个层次:

(1)对马思聪《思乡曲》的初步感知,学生表达听后感。(2)教师“现身说法”:朗读自己作品《这个世界很美——关于马思聪<思 乡曲>》的三个片段,然后谈自己的写作体验:欣赏艺术,感受人生,需要文化的介入,需要知人论世,方能触及灵魂。

(3)对马思聪《思乡曲》的深度感知:课堂里《思乡曲》缠绵感伤的旋律再次响起,学生一边听一边进入写作状态。曲终,学生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与祝愿。

这堂课除了张全民老师比较出色的个人素养、流畅的教学组织,有两点做得特别好:一是音乐选择好,《思乡曲》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大程度满足现场学生的想象与个性化体验;二是教师的下水文章能够唤醒学生体验,开启学生思路,从课堂表现看,教师的现身说法是起到了唤醒的作用,学生确实进入“悱恻”状态,写出了很多动情的文字。因此,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摇动与唤醒,需要多层

次的组合与呈现。

最后刚哥给了我们一次再回首:再回首,写作,是人的自我确证与自我实现。言语是存在的家,是生命的寓所,是幸福的彼岸。也衷心的希望刚哥能圆满的顺利的达到他所到达的彼岸。祝愿是真心的,即使收获是甚少的。因为我们知道不管这堂课是好是坏它都是您的劳动成果,而我们会尊重它,我想这是我们每位有道德修养的老师所具备的。我们还是真心的谢谢这堂付出了您劳动力的课。

谢谢。

下载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

    期末作业考核 《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 满分100分 一、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感悟生活和激发想象的关系是什么? 答:感悟生活是对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激发想象是通过生活中的......

    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

    期末作业考核 《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 满分100分 一、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网络上电脑文本的文体结构,发生了哪些新的重大变化? 答:电脑网络的多媒体方式,使电脑文本的呈......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宁县铁王初级中学 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困扰语文教学质量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之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之路摘要:为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依据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探索、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自主互助高效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 文档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与传统写作教学相比,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写作教学,明显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质量。当前,己摸索并建构出一些新型写作教学模式,如, “命题作......

    写作教学研究的课题

    《初中语文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作文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睢宁县城西中学 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臵他们......

    高中语文微型写作教学研究(本站推荐)

    《高中语文微型写作教学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彭强国、刘俊强、唐蓉 一、 课题简介 1. 课题由来 不可忽视的是尽管写作教学的内容由早期的知识教学向情景教学转化,由侧重理论......

    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练习题

    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练习题 (一) 一、论述题 1. 谈谈主题在不同文体中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形态。 2. 结合实例谈谈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要点。 3. 作者在文章中主观上想表达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