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解读
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学科“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要求]
1、微机室需有教师机并配有教学控制系统(软、硬件皆可)或投影系统。
2、微机性能优良,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
3、学生人手一机(最低为两人一机)。
4、每学期上机时间不得低于总课时数的70%。
[基本框架] 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自主动手
分析任务 完成任务 独立思考 发展个性 教师
动态评价 总结经验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设计任务 教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本环节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交流探索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此环节中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四、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建议]
1、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创设的情境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新颖有趣、寓教于乐,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学习资源库等进行自主探究,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培养其责任感和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学习过程和成果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并引导学生做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
5、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精简和调整,只要能融合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即可。务必要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信息技术“三五五”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经过半年的实验我们发现,采用“三五五”的教学策略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意义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有效的转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具体的“三五五”教学策略是:
一、落实三维目标
1.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2.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这五个贯穿始终是我们要遵循的五个原则。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我们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真心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2.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墨子曾说过:“染于苍而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这就是说,人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我们要努力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3.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展示交流学生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5.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多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落实五个环节
教学是最重要的,落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
2.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本环节主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时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交流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熟感。
3.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根据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4.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理解了知识和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作品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5.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的感悟,激发其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二篇: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解读
临沂市教研室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解读
“三五五”教学策略解读
一、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现状。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诞生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症状。
第一、这门课程是以微机作为基础,必定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第二、这门课程才刚刚开始普及。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既无统一的教材,也无详细又权威的教学大纲和各年级的教学目标的统一指导。我们使用的课本就像是各种计算机软件使用的大汇编,课堂就像各个软件公司举办的一连串培训班。
第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资源匮乏,多数教师不是本专业的科班出身,且严重存在兼职现象,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和处理教材,难以胜任教学。
第四,学校领导不重视本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老师沦落为超级补丁,那儿需要就冲到哪里。很多的信息技术老师因为教师缺编转行为语文或者数学老师。不能专人专用。
第五、不能开展及时有效的教研活动。人员不足,课时量大。等等原因造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尴尬现象。课堂教学水平低下,教法单一。不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
在这样的现状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们 这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学习”,学生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我们课题组接到任务后,在市教研室刘辉老师的带领下,对我市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交流。大家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充分酝酿,提出了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三五五的教学策略。并把此策略分别在罗庄区第二实验小学和郯城育才中学进行实验研究,后来为了加强对教学策略的使用和研究力度,罗庄区教研室毛洪艳又把三五五策略在全区中小学进行了实验推广。可以说,有力的推动了罗庄区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三五五”的教学策略,非常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非常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它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三五五教学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实施“三五五”教学策略呢?下面我结合我校的实验情况以及本人对“三五五”教学策略理解简单的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二、策略解读
“三五五”教学策略就是教学策略的几个主要的内容的简称。其中三指的是落实三维目标,是实施策略的目的。第一个五指的是坚持五个贯穿始终,是实施策略时应坚持的原则。第二个五指的是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下面我就针对策略的具体内容从几个方面作简单的解释。
1、三:落实“三维目标”
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解读:
这三个落实,就是实施我们今天研讨的三五五教学策略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
伴相随,相辅相成。积极参与是情感问题,有效参与是认知问题,也就是说,积极参与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只要解决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问题,就能够使三维目标得到落实。看一个教学策略是否真实、有效,只要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保持就可以了。
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问题的关注。在过去的教学当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没有针对性的培养,也没有科学性的检测,更没有实效性的成果。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养成热爱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习惯,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并且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才有可能学好信息技术。我看过一位老师对高一信息技术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一课的教学设计,这一课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借鉴一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问题:小虎是一名记者。一天,他接到一个号码为l 38 1 796××××的陌生电话,就听那边兴奋地喊“兄弟,快过来看啊!这里最高的塔要进行跳伞表演了!”小虎莫名其妙。原来是有人打错电话了,但对方讲的内容引起了小虎的兴趣,他想通过分析了解那塔到底有多高,能否做一个精彩报道。
师:你能不能通过分析帮他确定塔的高度?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自觉地相互讨论,有些学生想出了一些办法。
生1:是不是第一高塔——加拿大多伦多的电视塔,塔高550多米吧。
师:你的知识面非常广,但怎么确定是在国外呢?
学生继续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快又有一位学生主动谈了自己的想法。
生2: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方式先查一一下手机是哪儿的,然后再了解那里的最高塔及高度。
师:这种思路很好,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手机的归属地呢? 学生开始讨论。有的说手机号码的前几位是“1 3 8”,可给移动公司打电话查询,有的说上网查询。
师:可以先在网上通过“手机号码归属地”查询得知1 38 1 7 96××××的归属地为上海,然后在百度里输入“上海
第一高塔”,得到答案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再在百度里输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度”,得到最终答案46 8米。
教师要特别强调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不能让学生认为网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正是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悄然的变化着。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应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
比如:同样是《有趣的几何图形》一课,教师也可以这样组织教学。把几种几何图形工具的用法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只要将老师讲的记住,就算完成任务了。既不用通过调动思维去想,也不用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去探究理解,去自主尝试。周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做的。将学生引入积极的问题情境后,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把探究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究某一种工具的用法。正是在解
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去思维,主动去探究,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过程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也使得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千差万别的表现,都反映在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这恰恰是有效参与的体现。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习来判断某个维度的目标达成,把它们武断的割裂开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感受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三个维度是交融在一起,很难将它们分开。而这三个维度的交融,也体现了信息技术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2、五: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这五个贯穿就是我们实施策略所要遵循的五个原则。
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得到别人的爱,孩子就能学会爱别人。当这种爱成为一种责任,它才可以在人世间相互传递。当你能由衷的爱别人的孩子,爱每一个孩子,你就具备了教育者的天资,也就终于开启了教育之门。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我们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真心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文化育人贯穿始终。墨子曾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国有染也,士亦也有染。”这就是说,人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如素丝,善恶全由后天环境造成,这好比山上的树木,虽然它曾经是美丽的,但砍伐的多了,它还能美吗?
我们都曾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孟子能健康成长,孟母三次搬家。而现在我们则是处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又能迁向于何处呢?小鸟渴望有一片蓝天,而我们的学生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科学探究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人类自身自我完善的一种境界。
我们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凡是要能够自己去亲自体验一下才行,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说:小马要过河,牛大伯说水很浅,而小松鼠却说水深,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结果小马一过,水不深也不浅。小马能够过得河,固然在于它那“一试”,但马妈妈的教导也是很关键的。这就引出了一个怎样正确教育引导学生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提倡探究体验的一个原因。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每个家庭的孩子也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家庭小
皇帝”的出现。“小皇帝”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包办一切,这事我给你做吧,那事我替你做吧„„这种爱也是爱,但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溺爱”。溺爱使得孩子娇生惯养,没有了自立能力,事事依赖父母或老师。
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科技进步、知识爆炸的时代,是勇敢者奋力拼搏的时代,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自立能力,就必然降低在社会上的生存机会,最终成为时代的“弃儿”。因此说,爱孩子是应该的,但绝不能溺爱。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父母和老师要多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遇事要让他们多想想,试一试。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为孩子以后在社会风浪中奋勇前进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正如《小马过河》故事中的小马最后终于经过自己的“试一试”而过了河一样。在孩子们的面前就有一条条“人生之河”阻住了他们的去路,就需要小马自己去亲自体验一下,也现需要“马妈妈”们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冲锋,去拼搏。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时代的宠儿。花朵不经历风雨的洗礼就无法开得娇艳,宠儿不接受社会的挑战就会成为满肚子草包的纨绔子弟。请我们的父母师长都来向小马的妈妈学习吧!如果你爱学生,不妨让他从探究体验开始。
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展示交流学生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地方。那么我们在课上究竟展示交流什么?()展示交流学生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的形式是什么?学生把自学所得所想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让大家共享共得。可以是学生讲解、辩论、演示、图示„„展示形式随心所用,尽其所长。
在杜郎口中学的走廊里,教室里随处可见这样的警句: 生活因充实而快乐,课堂因展示而精彩; 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份惊喜;
每节展示一分钟,必定改变你一生„„
这些学生的警言,说明了学生对课堂展示的渴望、喜爱和效果。人人都有表现欲望的,总想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才能展现给大家,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肯定,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呢,他们有表现自我的强烈意识。我们许多课堂学生不愿展示,随着年级的增高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甚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启而不发,问而不答,这能怪学生吗?教育者应当好好自我反思。
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就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做大量的、重复的指导和培养。学生好习惯的背后浸透教师很多的汗水。比如上信息课学生填写微机使用记录单的问题,每次上课前填上人名和班级,下课后填写学习内容机器使用状况。小组长检查完鼠标后在离开。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形成习惯了。开关机的习惯,正确的开关机顺序。上课完毕后关闭应用程序窗口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更不用提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
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有孩子的老师都清楚,要想孩子有好习惯,你要先有好习惯,孩子是镜子,你怎么做,他就怎么学。因此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这是每一节课、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学科“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讨论稿)
这个讨论稿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面对的群体是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要针对操作课的而言。实施这个策略的课堂环境最低要求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要求]
⒈微机室需有教师机并配有教学控制系统(软、硬件皆可)或投影系统。⒉微机性能优良,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⒊学生人手一机(最低为两人一机)。
⒋每学期上机时间不得低于总课时数的70%。
[基本框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解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有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新课改的理念,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学,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示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头)
以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引起积
极地思维。在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时,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在小明的书房中,书桌和地面上杂乱无章地堆着很多书,而靠墙的书橱却是空的,他正在满头大汗地找课外书《哈利·波特》,地上、桌上的书越来越乱,还是没找到,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想出快速找到《哈利·波特》的办法吗?学生会说把书分类整理到书橱里,就能很快找到了。由此很容易引出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将书橱比作文件夹、每层比作子文件夹、书比作文件。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创设美感情境(开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美感情境,激发起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讲述《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贺卡》一节综合活动课时,先给学生展示三张用PowerPoint制作的精美电子贺卡。第一张是圣诞贺卡:在一片有卡通松树、星星的雪景上,响起“铃儿响叮当”的旋律,可爱的圣诞老人乘着雪橇送来圣诞礼物,动画显示“圣诞快乐!”的祝福。“真美!”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被漂亮的图片、活泼的动画及美妙的音乐深深吸引了,从内心产生了自己制作贺卡的需求。随后,又展示了两张贺卡,还增加了点击时出现惊喜的按钮的设置,这样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迫不及待地想抓起鼠标要马上动手制作贺卡。这时立即导入课题,提出要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亲手制作贺卡。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竞争情境(课中)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小组比赛创设一种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组间展开竞争,评选最佳小组,并给予奖励。每个学生就会为了本组荣誉而积极学习,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习《键盘操作与学习》时,我设计了一节键盘指法比赛课。对于小学生来说,键盘指法是一个比较不感兴趣的内容,有不少学生的这项基本功不过关,如姿势不对、指法不规范、输入速度太慢等。学生觉得练习指法枯燥无味,不想下工夫练习。我就提出要进行比赛,学生一听到要比赛,学习的劲头来了。打字的姿势端正了,“一指禅”、“二指禅”也不见了,有问题时,及时看课本或问老师、同学,领悟指法学习的奥妙之处。小组长还主动去查看组员的练习情况,并进行指导。
(四)、创设尝试、探究操作情境(课中)
信息技术课操作实践性强,给学生创设尝试、探究操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有一些学生自己通过上机操作就能得出答案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只做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尝试,随后共同探究操作方法,最后教师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强调总结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把一张图片插入到幻灯片左上角作为徽标。教师没有讲操作方法,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操作,只是提示:从“视图”菜单中找有关母版的命令。学生从 “视图”菜单中找到“幻灯片母版”命令,在插入图片、进行调整后,却遇到了困难:怎样返回普通视图呢?教师及时鼓励:“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一定会成功的!”学生们仔细地操作着,然后在一起相互探究着。不一会儿,有一个小组的3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是这样吗?”其中的一个学生点击了母版工具栏中的“关闭”命令。“恭喜你们!你们成功了!”他们那灿烂的笑容像春天盛开的花朵,好美啊!有几个学生听到了,立刻围过来:“怎么操作的?”“噢!是这样啊!”“快回去试试!”学生们高兴地操作着、讨论着。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小结。
注意: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能紧扣教学任务,不偏离,设置的情境,一定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不盲目。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本环节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交流探索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由此看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学表格的插入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表格插入的方法,大部分学生根据原有经验,完全有能力独立插入表格,还有小部分同学看书后,也能插入表格。在插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行数与列数的变化方法。大部分同学通过自学找到了行距、列距调整的方法。然后我们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分享,交流方法和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过程:自主 探究 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是不是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就闲起来了呢?教师此时做什么?怎么做?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少的实验教师感觉没有什么事情做?真正做起了甩手和尚。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不管不问起来。这时的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呢?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探究、实验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在这过程中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位观察者、引导者、评价者。观察学生探究的进展情况,去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不偏离。探究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交流思想、成果、方法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参与其中,及时掌握探究情况。小组汇报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汇报,不要干扰和随时打断,这体现师生了相互间地位平等和相互尊重。让学生完整的把成果汇报给大家。把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表述不完整和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让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其他同学进行验证和提出质疑。真正的让学生的思维进行足够的碰撞。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以及时有效的评价,一方面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使学生能不断地得到成功的愉悦感。
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学生去自主探究(如理论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如果学习的新内容是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就没有必要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范例式教学。
2、探究的任务要有探究的价值,要体现一定的难度和问题空间,要能够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难或太易都没有太大的探究价值。
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此环节中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拔,启发诱导。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为完成一项任务常常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协作完成。在小学信息技
术课中,为完成某项综合性比较强的任务,也可以开展分组协作学习。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组,(小班额可实行4-6人异质分组,大班额可采用就近原则2-4人一组)共同完成任务。此时学生有可能提出较多问题,教师要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提炼,提升。将问题交给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有时也会出现提不出问题的情况,教师此时要有意识的设计问题,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直至找到正确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这也恰恰说明了合作的必要性。比如学过幻灯片的制作后,可以提出学生在幻灯片中设计一份研究报告的任务,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报告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负责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有的负责版面设计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认识后,就可制作成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教师要注意进行引导和启发。
注意:
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只追求形式,合作的目的是集中智慧,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如果学生个体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合作。
四、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解读:
在本环节中教师设置的任务一定要适当,既不能低于学生的认知层次,让学生不屑于做。又不能设置很高任务让学生无法去做。任务的设计一定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都能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体验。学生在展示作品时,要注意对个人心得的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三)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四)还要注意正确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我们发现,在所有的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评价语言是相当匮乏的。课堂上
有的只是“对!”“很好!”“不错!”“OK!”等简单的词汇以及廉价的表扬。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语言也往往是 “你应该„„”、“你不能„„”、“你怎么能„„”这和教师教学语言的干瘪有很大的关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如“某某同学的这种方法很有创新,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问题外。”“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说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等等,当然,老师的评价要注意实效,既不要大肆夸张“你是未来的科学家„..”,也不要泛泛而谈“不错、很好„„”。让学生在赏识中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另外还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一些潜能生,不可避免的会因缺乏相应的承受能力,而使一些人在受挫后心灰意懒,情绪低落,甚至会放弃问题探究,这时教师要鼓励和激励并用,让学生重新振作起来。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学生因失败而感到沮丧,甚至放弃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激励。同时学生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毫不吝啬地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发挥极至,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对于同学们积极的参与,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方式给予肯定、赞赏,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其实这也是一种激励。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不是停留在口头或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点缀的时候,它就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只有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成为不需要教师刻意去提醒自己做的时候,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思想才算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教育之中。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解读:
本环节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梳理总结(是帮助学生梳理本节所学知识,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其次是拓展延伸(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并能在生活中得到实践应用)。如何设计一个巧妙的结尾完成上面的任务?
常言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对教师来讲,要想让你的课给学生留下“铜钟一击,余音袅袅”的感觉,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收尾。
1、在教学中我们常用到的这样来进行结尾;借助图示来梳理知识脉络:
教学中我们一般借助于思维导图(概念图)进行图示收尾。在下课前,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示法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明确重点、难点,明确知识的本身和外延。例如,一位老师在学完电子邮件一节以后,给出如下的图示:
对照这张图,教师就可以把有关电子邮件的知识由点到面地进行系统化。以这种方式收尾,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豁然开朗”。
2、联系实际,将知识活学活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外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督促他们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老师可以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探索。
例如,我们在学习完启动、关闭word2000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这些方法对别的软件是否起作用呢?请同学们课后去试验一下。
通过这样的结尾,可以让学生自觉的将课内求职过程发散。指导学生自觉地实践应用。
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制造悬念,让学生思考回味
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讲究悬念,古代小说(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的结尾也往往都是“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的信息课不妨也试用一下“拿来主义”,借鉴这种悬念技巧。
比如《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最后就制造了这样一个结尾。教师将一幅小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然后轻轻一点,出现了几幅不同姿势的小动物的图片,正当学生对此感觉惊奇,急于想知道答案时,教师嘎然而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己去探究尝试一下。
通过巧设悬念,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始终保持急切、渴求的心态,为下一节的开展打下基础。
为了保证教学策略的顺利实施,帮助老师尽快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策略,我们课题组还给老师们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教学建议]
⒈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创设的情境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新颖有趣、寓教于乐,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⒉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学习资源库等进行自主探究,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⒊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培养其责任感和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学习过程和成果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并引导学生做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
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精简和调整,只要能融合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即可。务必要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策略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似曾相识燕归来
看到模式感觉和原来的没有什么两样。形式和环节都和以前的差不多,都有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品创作和小结等。其实不然。每一种策略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注入了新的灵魂、血液之后,产生的新的生命,比如与任务驱动教学相比,我们的策略又提升了一个新的认识层面。虽然都是根植于建构主义理论,都是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的,但是角色和主体不同。任务驱动侧重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去探究,此时的任务是老师自己设定的,教师根据任务的难易选择教法任务如果任务相对比较简单,可以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任务有难度,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找出哪些是学过的,自己已经会做了,哪些是新的知识,自己还不懂。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操作的步骤,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然后才去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过程教的主导体现得极为明显。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而我们的策略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发现任务,提出任务,由老师进行提炼和明确。然后放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对探究任务的分析与解决都是自己完成,明白的或者不明白的问题在交流分享中获得。真正体现了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真实体现。
2、乱花渐欲迷人眼
教师初次看到这个策略,感觉环节多,学习方法杂乱,不清楚应该怎么使用。又是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怎么应用呀。其实我们的策略是非常灵活的。打个比方吧,原来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地摊,你很少有自己选择的余地,我们的策略就好比是一个大的自选超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适合探究的探究,适合合作的合作,不一而足,不必拘泥于形式,被策略所累。
3、宝剑锋从磨砺出
策略应用要克服思维惰性,贵在坚持。我们有些实验教师在实验时,一说就明白,一讲就糊涂。最后连课也不知道怎么上了。陷入尴尬的境地,老教学方法不让用,新的用不了。实验中稍微遇到点挫折,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自己给自己打了退堂鼓。算了吧,这套策略不适合我,我还是用我以前的方法吧。结果又回到从前的状态。原来市电教馆馆长陈景山曾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和常规手段做过这样的对比。常规教学手段就好像我们每天走路去上班。感觉不方便。信息技术手段就好像我们家里买了辆摩托车,可是不会骑,天天推着去上班,结果没几天就放下了,还说是先进的交通工具呢,还不如原来走路上班舒服。我们教学策略的贯彻实施,其实也是这样一个道理,熟能生巧罢了。
谈一点有关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却很少有人去学习去思考。大家想的都是希望付出的最少,收获的最多。这种幻想不亚于天上掉馅饼。即使天上真的掉馅饼,中国13亿人口,也不一定会落到我们的头上。我们平时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些机遇,让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学校现在可能都能上网,都具备上网的条件。但是我们上网做些什么呢?查察资料,听听歌曲,玩玩游戏聊聊天。有谁会想到这里面会有人生的机遇呢?滨州市邹平一中的郭凤广老师成为了我们身边第一个吃到螃蟹,抓住机遇的人。郭老师到今年为止参加工作也就是两年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字辈,但是仅仅两年的时间,他的成长就让人刮目相看。参与编写教材和书籍2部(套),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论文多篇。这个人我见过,是个比较内秀而且有思想的年轻人,他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有其独到的认识。据他自己讲,刚开始参加工作也是找不到北,上完课就上网瞎转悠,一次偶然的机会,闲得无聊登陆了苗凤春博士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论坛,发觉这个论坛比较有内容和充斥着一些新的观点,点击率都很高,于是他就经常的去看一看,有时也发些帖子,发表自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由于观点独特,视角新颖,慢慢的就受到苗博士的关注,通过网络交流彼此相互了解,苗博士就邀请他参与一套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慢慢地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信息技术方面一位耀眼的新人。我们每天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信息,获取人生的机遇,但更多的上网交流是可能就是为了获取一次虚拟的艳遇罢了。所以,我想对大家说,机遇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去做了。
对于策略的认识,我就谈这些,谈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给指出来,老师们在策略的应用上有什么问题或是更好的建议,可以给我们联系。谢谢大家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逐步加快,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电脑普及教育,给学生创造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良好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讲,刚开始学习电脑知识,又是刚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很高。但信息技术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它既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很难让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整堂课都静下心来主动去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去探究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生欲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小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泼、新奇、新颖的刺激情境,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看、感觉表象,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我在教学《收发电子邮件》这课时,我先播放《新年快乐》flash动画,引入:“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为我们身在远方的父母、师长、朋友们献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你们认为采用什么方法最好?”接着让学生讨论并提供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然后老师指出他们所提供方法的弊端,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所说的各种途径显得耗时费力费钱。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他们那一双双眼眸中流露着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提出任务:通过发电子邮件既能够方便快捷地传输文件,而且花费低廉,容量不限,又可以延时交互,与书信、电话、传真等相比,具有其无比的优越性。同学们好奇地瞪起了小眼珠,急切地说:“老师,电子邮件怎么发送?快点教给我们吧!”此时,老师趁热打铁可进入正题,让学生在炽热的求知欲中进入学习过程。这时学生满怀兴趣地、轻松地进入了“角色”,教师的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戏贯穿,激发兴趣,学生爱学。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变“牢笼”为乐园。
比如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然后让学生玩一些小游戏:玩填色游戏,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鼠标的单击操作;玩拼图游戏,可以掌握鼠标的拖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鼠标的用法,而且体会到了学习计算机所带来的乐趣。
再如,在进行指法练习时,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意学。在教学中就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戏,打字速度快的同学很快就能抓到小偷了,这时同学们就会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提出记住指法的重要性,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而对指法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组织竞赛,体验成功,学生乐学。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学习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字母录入竞赛,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比谁输入的速度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又如在学习完Word后,我举行了一次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的比赛。上课时我要求学生使用已学过的Word的编辑技巧知识,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竞赛前我设定了竞赛规则,同学们根据规则进行创作,然后小组评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评比,最后评出最佳创作能手。在竞赛的方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去收集资料图片,插入自己喜欢的背景,进行文字的编辑,制作立体字、艺术字等等。学生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独立地解决了问题。小组评选时,同学们除了在浏览自己作品的同时互相吸取长处,又互相“切磋”经验。得到奖的学生欢心鼓舞,干劲更足了;没得到奖的学生,内心深处也会暗暗使劲,争取下次完成得更好。通过采取竞赛的形式,我感到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起的课程永远是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创新,充分挖掘他们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这样,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就会长久不衰,持之以恒的。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文章作者]朱惠琴
[文章来源]常州市武进区运村小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
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策略,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实施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为文字添加特殊效果、文本框的使用、文字上下标的设置等编辑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讨成功的某些操作讲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听,随后教师再以总结、补充的方式把相应内容讲解清楚,清除“悬念”。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二、操作示范,实践并举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
1、进入到指定位置;
2、文件—新建—文件夹;
3、转换输入法;
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
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三、游戏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练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例如:计算游戏、拼图、简易加法、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四、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它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各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五、探索求知,强调重点
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
第五篇: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三五五”教学策略
三五五”教学策略研读
(2006年11月·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研讨会)
一、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现状。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诞生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症状。
第一、这门课程是以微机作为基础,必定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第二、这门课程才刚刚开始普及。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既无统一的教材,也无详细又权威的教学大纲和各年级的教学目标的统一指导。我们使用的课本就像是各种计算机软件使用的大汇编,课堂就像各个软件公司举办的一连串培训班。
第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资源匮乏,多数教师不是本专业的科班出身,且严重存在兼职现象,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和处理教材,难以胜任教学。
第四,学校领导不重视本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老师沦落为超级补丁,那儿需要就冲到哪里。很多的信息技术老师因为教师缺编转行为语文或者数学老师。不能专人专用。
第五、不能开展及时有效的教研活动。人员不足,课时量大。等等原因造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尴尬现象。课堂教学水平低下,教法单一。不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
在这样的现状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这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学习”,学生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三五五”的教学策略,非常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非常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它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三五五教学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实施“三五五”教学策略呢?下面我结合我校的实验情况以及本人对“三五五”教学策略理解简单的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二、策略解读
“三五五”教学策略就是教学策略的几个主要的内容的简称。其中三指的是落实三维目标,是实施策略的目的。第一个五指的是坚持五个贯穿始终,是实施策略时应坚持的原则。第二个五指的是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下面我就针对策略的具体内容从几个方面作简单的解释。
1、三:落实“三维目标”
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解读:
这三个落实,就是实施我们今天研讨的三五五教学策略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积极参与是情感问题,有效参与是认知问题,也就是说,积极参与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只要解决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问题,就能够使三维目标得到落实。看一个教学策略是否真实、有效,只要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保持就可以了。
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问题的关注。在过去的教学当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没有针对性的培养,也没有科学性的检测,更没有实效性的成果。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养成热爱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习惯,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并且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才有可能学好信息技术。我看过一位老师对高一信息技术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一课的教学设计,这一课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借鉴一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问题:小虎是一名记者。一天,他接到一个号码为l 38 1 796××××的陌生电话,就听那边兴奋地喊“兄弟,快过来看啊!这里最高的塔要进行跳伞表演了!”小虎莫名其妙。原来是有人打错电话了,但对方讲的内容引起了小虎的兴趣,他想通过分析了解那塔到底有多高,能否做一个精彩报道。
师:你能不能通过分析帮他确定塔的高度?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自觉地相互讨论,有些学生想出了一些办法。
生1:是不是第一高塔——加拿大多伦多的电视塔,塔高550多米吧。
师:你的知识面非常广,但怎么确定是在国外呢? 学生继续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快又有一位学生主动谈了自己的想法。
生2: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方式先查一一下手机是哪儿的,然后再了解那里的最高塔及高度。
师:这种思路很好,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手机的归属地呢? 学生开始讨论。有的说手机号码的前几位是“1 3 8”,可给移动公司打电话查询,有的说上网查询。
师:可以先在网上通过“手机号码归属地”查询得知1 38 1 7 96××××的归属地为上海,然后在百度里输入“上海 第一高塔”,得到答案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再在百度里输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度”,得到最终答案46 8米。
教师要特别强调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不能让学生认为网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正是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悄然的变化着。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应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
比如:同样是《有趣的几何图形》一课,教师也可以这样组织教学。把几种几何图形工具的用法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只要将老师讲的记住,就算完成任务了。既不用通过调动思维去想,也不用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去探究理解,去自主尝试。周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做的。将学生引入积极的问题情境后,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把探究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究某一种工具的用法。正是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去思维,主动去探究,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过程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也使得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千差万别的表现,都反映在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这恰恰是有效参与的体现。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习来判断某个维度的目标达成,把它们武断的割裂开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感受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三个维度是交融在一起,很难将它们分开。而这三个维度的交融,也体现了信息技术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2、五: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这五个贯穿就是我们实施策略所要遵循的五个原则。
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得到别人的爱,孩子就能学会爱别人。当这种爱成为一种责任,它才可以在人世间相互传递。当你能由衷的爱别人的孩子,爱每一个孩子,你就具备了教育者的天资,也就终于开启了教育之门。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我们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真心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墨子曾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国有染也,士亦也有染。”这就是说,人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如素丝,善恶全由后天环境造成,这好比山上的树木,虽然它曾经是美丽的,但砍伐的多了,它还能美吗?
我们都曾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孟子能健康成长,孟母三次搬家。而现在我们则是处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又能迁向于何处呢?小鸟渴望有一片蓝天,而我们的学生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科学探究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人类自身自我完善的一种境界。
我们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凡是要能够自己去亲自体验一下才行,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说:小马要过河,牛大伯说水很浅,而小松鼠却说水深,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结果小马一过,水不深也不浅。小马能够过得河,固然在于它那“一试”,但马妈妈的教导也是很关键的。这就引出了一个怎样正确教育引导学生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提倡探究体验的一个原因。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每个家庭的孩子也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家庭小皇帝”的出现。“小皇帝”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包办一切,这事我给你做吧,那事我替你做吧„„这种爱也是爱,但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溺爱”。溺爱使得孩子娇生惯养,没有了自立能力,事事依赖父母或老师。
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科技进步、知识爆炸的时代,是勇敢者奋力拼搏的时代,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自立能力,就必然降低在社会上的生存机会,最终成为时代的“弃儿”。因此说,爱孩子是应该的,但绝不能溺爱。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父母和老师要多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遇事要让他们多想想,试一试。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为孩子以后在社会风浪中奋勇前进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正如《小马过河》故事中的小马最后终于经过自己的“试一试”而过了河一样。在孩子们的面前就有一条条“人生之河”阻住了他们的去路,就需要小马自己去亲自体验一下,也现需要“马妈妈”们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冲锋,去拼搏。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时代的宠儿。花朵不经历风雨的洗礼就无法开得娇艳,宠儿不接受社会的挑战就会成为满肚子草包的纨绔子弟。请我们的父母师长都来向小马的妈妈学习吧!如果你爱学生,不妨让他从探究体验开始。
展示交流贯穿始终。展示交流学生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地方。那么我们在课上究竟展示交流什么?()展示交流学生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的形式是什么?学生把自学所得所想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让大家共享共得。可以是学生讲解、辩论、演示、图示„„展示形式随心所用,尽其所长。
在杜郎口中学的走廊里,教室里随处可见这样的警句: 生活因充实而快乐,课堂因展示而精彩; 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份惊喜;
每节展示一分钟,必定改变你一生„„
这些学生的警言,说明了学生对课堂展示的渴望、喜爱和效果。人人都有表现欲望的,总想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才能展现给大家,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肯定,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呢,他们有表现自我的强烈意识。我们许多课堂学生不愿展示,随着年级的增高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甚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启而不发,问而不答,这能怪学生吗?教育者应当好好自我反思。
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就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做大量的、重复的指导和培养。学生好习惯的背后浸透教师很多的汗水。比如上信息课学生填写微机使用记录单的问题,每次上课前填上人名和班级,下课后填写学习内容机器使用状况。小组长检查完鼠标后在离开。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形成习惯了。开关机的习惯,正确的开关机顺序。上课完毕后关闭应用程序窗口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更不用提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有孩子的老师都清楚,要想孩子有好习惯,你要先有好习惯,孩子是镜子,你怎么做,他就怎么学。因此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这是每一节课、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学科“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讨论稿)
这个讨论稿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面对的群体是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要针对操作课的而言。实施这个策略的课堂环境最低要求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要求]
⒈微机室需有教师机并配有教学控制系统(软、硬件皆可)或投影系统。⒉微机性能优良,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⒊学生人手一机(最低为两人一机)。⒋每学期上机时间不得低于总课时数的70%。
[基本框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解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有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新课改的理念,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学,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示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头)
以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引起积极地思维。在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时,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在小明的书房中,书桌和地面上杂乱无章地堆着很多书,而靠墙的书橱却是空的,他正在满头大汗地找课外书《哈利·波特》,地上、桌上的书越来越乱,还是没找到,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想出快速找到《哈利·波特》的办法吗?学生会说把书分类整理到书橱里,就能很快找到了。由此很容易引出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将书橱比作文件夹、每层比作子文件夹、书比作文件。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创设美感情境(开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美感情境,激发起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讲述《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贺卡》一节综合活动课时,先给学生展示三张用PowerPoint制作的精美电子贺卡。第一张是圣诞贺卡:在一片有卡通松树、星星的雪景上,响起“铃儿响叮当”的旋律,可爱的圣诞老人乘着雪橇送来圣诞礼物,动画显示“圣诞快乐!”的祝福。“真美!”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被漂亮的图片、活泼的动画及美妙的音乐深深吸引了,从内心产生了自己制作贺卡的需求。随后,又展示了两张贺卡,还增加了点击时出现惊喜的按钮的设置,这样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迫不及待地想抓起鼠标要马上动手制作贺卡。这时立即导入课题,提出要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亲手制作贺卡。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竞争情境(课中)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小组比赛创设一种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组间展开竞争,评选最佳小组,并给予奖励。每个学生就会为了本组荣誉而积极学习,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习《键盘操作与学习》时,我设计了一节键盘指法比赛课。对于小学生来说,键盘指法是一个比较不感兴趣的内容,有不少学生的这项基本功不过关,如姿势不对、指法不规范、输入速度太慢等。学生觉得练习指法枯燥无味,不想下工夫练习。我就提出要进行比赛,学生一听到要比赛,学习的劲头来了。打字的姿势端正了,“一指禅”、“二指禅”也不见了,有问题时,及时看课本或问老师、同学,领悟指法学习的奥妙之处。小组长还主动去查看组员的练习情况,并进行指导。
(四)、创设尝试、探究操作情境(课中)
信息技术课操作实践性强,给学生创设尝试、探究操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有一些学生自己通过上机操作就能得出答案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只做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尝试,随后共同探究操作方法,最后教师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强调总结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把一张图片插入到幻灯片左上角作为徽标。教师没有讲操作方法,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操作,只是提示:从“视图”菜单中找有关母版的命令。学生从 “视图”菜单中找到“幻灯片母版”命令,在插入图片、进行调整后,却遇到了困难:怎样返回普通视图呢?教师及时鼓励:“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一定会成功的!”学生们仔细地操作着,然后在一起相互探究着。不一会儿,有一个小组的3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是这样吗?”其中的一个学生点击了母版工具栏中的“关闭”命令。“恭喜你们!你们成功了!”他们那灿烂的笑容像春天盛开的花朵,好美啊!有几个学生听到了,立刻围过来:“怎么操作的?”“噢!是这样啊!”“快回去试试!”学生们高兴地操作着、讨论着。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小结。
注意: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能紧扣教学任务,不偏离,设置的情境,一定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不盲目。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本环节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交流探索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由此看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学表格的插入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表格插入的方法,大部分学生根据原有经验,完全有能力独立插入表格,还有小部分同学看书后,也能插入表格。在插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行数与列数的变化方法。大部分同学通过自学找到了行距、列距调整的方法。然后我们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分享,交流方法和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过程:自主 探究 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是不是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就闲起来了呢?教师此时做什么?怎么做?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少的实验教师感觉没有什么事情做?真正做起了甩手和尚。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不管不问起来。这时的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呢?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探究、实验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在这过程中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位观察者、引导者、评价者。观察学生探究的进展情况,去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不偏离。探究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交流思想、成果、方法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参与其中,及时掌握探究情况。小组汇报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汇报,不要干扰和随时打断,这体现师生了相互间地位平等和相互尊重。让学生完整的把成果汇报给大家。把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表述不完整和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让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其他同学进行验证和提出质疑。真正的让学生的思维进行足够的碰撞。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以及时有效的评价,一方面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使学生能不断地得到成功的愉悦感。
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学生去自主探究(如理论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如果学习的新内容是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就没有必要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范例式教学。
2、探究的任务要有探究的价值,要体现一定的难度和问题空间,要能够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难或太易都没有太大的探究价值。
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此环节中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拔,启发诱导。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为完成一项任务常常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协作完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为完成某项综合性比较强的任务,也可以开展分组协作学习。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组,(小班额可实行4-6人异质分组,大班额可采用就近原则2-4人一组)共同完成任务。此时学生有可能提出较多问题,教师要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提炼,提升。将问题交给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有时也会出现提不出问题的情况,教师此时要有意识的设计问题,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直至找到正确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这也恰恰说明了合作的必要性。比如学过幻灯片的制作后,可以提出学生在幻灯片中设计一份研究报告的任务,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报告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负责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有的负责版面设计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认识后,就可制作成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教师要注意进行引导和启发。
注意:
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只追求形式,合作的目的是集中智慧,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如果学生个体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合作。
四、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解读:
在本环节中教师设置的任务一定要适当,既不能低于学生的认知层次,让学生不屑于做。又不能设置很高任务让学生无法去做。任务的设计一定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都能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体验。学生在展示作品时,要注意对个人心得的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三)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四)还要注意正确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我们发现,在所有的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评价语言是相当匮乏的。课堂上 有的只是“对!”“很好!”“不错!”“OK!”等简单的词汇以及廉价的表扬。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语言也往往是 “你应该„„”、“你不能„„”、“你怎么能„„”这和教师教学语言的干瘪有很大的关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如“某某同学的这种方法很有创新,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问题外。”“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说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等等,当然,老师的评价要注意实效,既不要大肆夸张“你是未来的科学家„..”,也不要泛泛而谈“不错、很好„„”。让学生在赏识中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另外还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一些潜能生,不可避免的会因缺乏相应的承受能力,而使一些人在受挫后心灰意懒,情绪低落,甚至会放弃问题探究,这时教师要鼓励和激励并用,让学生重新振作起来。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学生因失败而感到沮丧,甚至放弃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激励。同时学生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毫不吝啬地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发挥极至,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对于同学们积极的参与,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方式给予肯定、赞赏,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其实这也是一种激励。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不是停留在口头或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点缀的时候,它就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只有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成为不需要教师刻意去提醒自己做的时候,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思想才算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教育之中。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解读:
本环节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梳理总结(是帮助学生梳理本节所学知识,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其次是拓展延伸(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并能在生活中得到实践应用)。如何设计一个巧妙的结尾完成上面的任务?
常言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对教师来讲,要想让你的课给学生留下“铜钟一击,余音袅袅”的感觉,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收尾。
1、在教学中我们常用到的这样来进行结尾;借助图示来梳理知识脉络:
教学中我们一般借助于思维导图(概念图)进行图示收尾。在下课前,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示法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明确重点、难点,明确知识的本身和外延。例如,一位老师在学完电子邮件一节以后,给出如下的图示:
对照这张图,教师就可以把有关电子邮件的知识由点到面地进行系统化。以这种方式收尾,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豁然开朗”。
2、联系实际,将知识活学活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外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督促他们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老师可以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探索。
例如,我们在学习完启动、关闭word2000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这些方法对别的软件是否起作用呢?请同学们课后去试验一下。
通过这样的结尾,可以让学生自觉的将课内求职过程发散。指导学生自觉地实践应用。
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制造悬念,让学生思考回味
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讲究悬念,古代小说(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的结尾也往往都是“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的信息课不妨也试用一下“拿来主义”,借鉴这种悬念技巧。
比如《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最后就制造了这样一个结尾。教师将一幅小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然后轻轻一点,出现了几幅不同姿势的小动物的图片,正当学生对此感觉惊奇,急于想知道答案时,教师嘎然而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己去探究尝试一下。
通过巧设悬念,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始终保持急切、渴求的心态,为下一节的开展打下基础。
为了保证教学策略的顺利实施,帮助老师尽快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策略,我们课题组还给老师们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教学建议]
⒈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创设的情境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新颖有趣、寓教于乐,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⒉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学习资源库等进行自主探究,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⒊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培养其责任感和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学习过程和成果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并引导学生做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
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精简和调整,只要能融合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即可。务必要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策略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似曾相识燕归来
看到模式感觉和原来的没有什么两样。形式和环节都和以前的差不多,都有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品创作和小结等。其实不然。每一种策略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注入了新的灵魂、血液之后,产生的新的生命,比如与任务驱动教学相比,我们的策略又提升了一个新的认识层面。虽然都是根植于建构主义理论,都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但是角色和主体不同。任务驱动侧重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去探究,此时的任务是老师自己设定的,教师根据任务的难易选择教法任务如果任务相对比较简单,可以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任务有难度,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找出哪些是学过的,自己已经会做了,哪些是新的知识,自己还不懂。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操作的步骤,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然后才去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过程教的主导体现得极为明显。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而我们的策略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发现任务,提出任务,由老师进行提炼和明确。然后放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对探究任务的分析与解决都是自己完成,明白的或者不明白的问题在交流分享中获得。真正体现了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真实体现。
2、乱花渐欲迷人眼
教师初次看到这个策略,感觉环节多,学习方法杂乱,不清楚应该怎么使用。又是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怎么应用呀。其实我们的策略是非常灵活的。打个比方吧,原来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地摊,你很少有自己选择的余地,我们的策略就好比是一个大的自选超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适合探究的探究,适合合作的合作,不一而足,不必拘泥于形式,被策略所累。
3、宝剑锋从磨砺出
策略应用要克服思维惰性,贵在坚持。我们有些实验教师在实验时,一说就明白,一讲就糊涂。最后连课也不知道怎么上了。陷入尴尬的境地,老教学方法不让用,新的用不了。实验中稍微遇到点挫折,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自己给自己打了退堂鼓。算了吧,这套策略不适合我,我还是用我以前的方法吧。结果又回到从前的状态。原来市电教馆馆长陈景山曾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和常规手段做过这样的对比。常规教学手段就好像我们每天走路去上班。感觉不方便。信息技术手段就好像我们家里买了辆摩托车,可是不会骑,天天推着去上班,结果没几天就放下了,还说是先进的交通工具呢,还不如原来走路上班舒服。我们教学策略的贯彻实施,其实也是这样一个道理,熟能生巧罢了。
谈一点有关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却很少有人去学习去思考。大家想的都是希望付出的最少,收获的最多。这种幻想不亚于天上掉馅饼。即使天上真的掉馅饼,中国13亿人口,也不一定会落到我们的头上。我们平时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些机遇,让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学校现在可能都能上网,都具备上网的条件。但是我们上网做些什么呢?查察资料,听听歌曲,玩玩游戏聊聊天。有谁会想到这里面会有人生的机遇呢?滨州市邹平一中的郭凤广老师成为了我们身边第一个吃到螃蟹,抓住机遇的人。郭老师到今年为止参加工作也就是两年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字辈,但是仅仅两年的时间,他的成长就让人刮目相看。参与编写教材和书籍2部(套),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论文多篇。这个人我见过,是个比较内秀而且有思想的年轻人,他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有其独到的认识。据他自己讲,刚开始参加工作也是找不到北,上完课就上网瞎转悠,一次偶然的机会,闲得无聊登陆了苗凤春博士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论坛,发觉这个论坛比较有内容和充斥着一些新的观点,点击率都很高,于是他就经常的去看一看,有时也发些帖子,发表自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由于观点独特,视角新颖,慢慢的就受到苗博士的关注,通过网络交流彼此相互了解,苗博士就邀请他参与一套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慢慢地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信息技术方面一位耀眼的新人。我们每天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信息,获取人生的机遇,但更多的上网交流是可能就是为了获取一次虚拟的艳遇罢了。所以,我想对大家说,机遇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