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 以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例(石莉)[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2:3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 以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例(石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 以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例(石莉)》。

第一篇:【课堂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 以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例(石莉)

【课堂·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 ——以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例(石莉)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开启微信红包订刊模式石 莉,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很荣幸参加了2017年8月26日-28日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组织的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观摩活动。作为目前全国最高级别的大赛,高中15位选手展示了现代文、文言文、写作、诗歌等课型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笔者想着重探讨语文核心素养在此次比赛中的呈现和落地情况。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形成基本共识,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纵观15堂参赛课,参赛教师大多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有高下之分,强弱之别。本文试着选取一些教学片段从四方面展开粗浅的论述。

1一、诵读涵泳,培育语言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在语文课堂上,我认为首先应该强化诵读。山西选手执教《咬文嚼字》,采用师生合读、学生个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句式的不同,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规律;执教《春江花月夜》的海南选手付辛,也很注重诗歌诵读,尤其是最后的师生分角色共读,教师甜美的声音、和缓的节奏,学生充沛的情感,师生入情入境,将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演绎得淋漓尽致。

陕西王成老师执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文时,有这样一个诵读片段:

师:既然是迷茫,你能带着你的感情把这个句子读一下吗?

生1:读(你要到哪儿去呢?)

师:这是一个问句,能不能把问句的语气再加强一点?

生1:读(你要到哪儿去呢?)

师:好,我们再叫一位男生。来,这位男生,你来点评一下刚才这位女生,她读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她读得有点快。

师:有点快。你能慢一点,好好地读一下吗?

生2:读(你要到哪儿去呢?)

师:你再联系前面的这一节文字,读一读好吗?

生2:读(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

师:好,请坐。读诗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读什么呢?读感情。我们这两位同学读得都不错。我也给大家读一下这几句,大家听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读(那从林间出现的……你要到哪儿去呢?)我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问题?你来说一下。

生3:中国的农夫可能不是自愿的,可能是有点迷茫,但也有不甘。

王老师让学生反复读,读后评,评后读,教师读,学生评,结合得很自然。关键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感知新诗的特点,建构起农夫的形象,与日常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适当的时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

除了诵读,要建构语言,还应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涵泳、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义,丰富语言的积累。广西选手文莉莎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引导学生比较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套中人”哪一个更好,比较“装在”与“钻进”两个词的区别,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又画出人在圆圈里的图,表示囚禁、禁锢,形象生动,为学生巧妙建构了语言。

安徽选手单凌执教《秋歌——给暖暖》,有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师:“七月的砧声远了”,我把“了”改成“去”,大家自己读一下。

(生自由读)

生1:加“了”,显得舒缓、悠远。

师:舒缓,你能再解释一下吗?

生1:“远去”,“去”结束得太生硬了。

师:就是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那加“了”呢?

生1:“了”有一种缓冲。

师:慢慢地,我好像站在这儿看着他一步一步离开,是这个意思吗?

生1:是

师:这位同学思考的非常积极。我们把“了”去掉或者换成一个“去”之后,有同学读出感觉上的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同学们感受一下啊,当我看到的是一个结果,和我在看到一个过程,有没有区别?我看到的只是这个结果,结果就是一地落叶,结果就是空旷,结果就是一地落花,结果是他所说的可能什么也没有留下的秋天,和我看着它从前还是有的,到后面慢慢地没有了,他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想不想留下这些?想!可他能不能?情感大家能体会到吗?我们再齐读一下。

(生齐读)

单老师通过换字,让学生触摸语言的不同温度,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对语言的细腻揣摩使人感受到语文在本色回归。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字意,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这样建构和运用语言的意图。

2二、有效提问,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课堂上关键的方式就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可以是余映潮老师主张的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形式,“它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的牵引力;在教学节奏方面具有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形成动静有致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调节力。”

河北选手张春晓执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用三个主问题来领起全文的教学:

1.速读一、三、五节,勾画与刘和珍有关的事迹,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勾画能体现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其人其事情感态度的语句,说说刘和珍死了,鲁迅是什么态度?3.中国历史上,刘和珍前后的猛士有哪些?

三个问题,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驱使其走向思维深水区,作深入的研读活动,实现思维发展素养的提升。

有效提问,也可以是逐步设问。重庆选手张磊执教《合欢树》一课,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展示史铁生微笑的照片,问1:“微笑是史铁生内心的真实写照吗?” 问2:“微笑的力量是谁给予他的?” 问3:“文章前六段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问4:“合欢树有什么意蕴?” 问5:“面对合欢树,作者是什么态度?” 问6:“作者为什么写日日看合欢树的小孩?” 问题设计看似多,但很有层次,前三个问题指向内容梳理和概括,第四、五个问题指向思想内涵和作者情感,最后一个问题指向写作意图的理解。问题呈现出逐步深入的梯度,抓住了行文脉络,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学生思维在一步步发散,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又聚合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很强。而且张老师充分关注学情,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稍微有难度的问题,让同桌交流;高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在层层推进,学习方法也在层层推进,课堂张弛有度,学生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师生对话也很好地启发了学生思维。

有效提问,还可以是适时追问。吉林选手杨虹执教《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时,请三个学生展示写作的“自己纠结的瞬间”,然后请一个学生起来点评前三个学生的写作,与学生有这样的对话。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读了“自己的纠结”,你们觉得这三位同学谁写得更好一点呢?

生1:我觉得是XX写得好一点。

师:为什么?是因为你们离得近吗?

生1:当然不是,我是一个非常客观公正的人。

师:那把你公正客观的理由说给大家。

生1:他把纠结的心理描写得非常恰当。

师:但他们俩也有心理描写啊?我就想知道他的心理描写好在哪?

生1:他的描写非常真实具体。

师:难道他们俩不真实吗?把自己抄作业都告诉大家了呀。

生1:可能是我听到他前面有一段环境描写,把这种心理烘托得更具体。

师:哦,就是说,他的描写除了真实的心理描写之外,环境描写使他的语段更有文采…… 从这个片段可以感受到,杨老师很善于追问,这种追问显得真实而平等,学生的思维在一点点打开,表达的欲望也一点点激发出来。

3三、品鉴表达,形成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进而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感受文章思想魅力,领悟作品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书面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吉林选手杨虹执教《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展示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的文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就在沉默中灭亡。”梁实秋《中年》文段:“……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张爱玲《天才梦》的句子:“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让学生阅读这些文段,查找词语、句式、修辞的独特用法,体会语段的文采,感受文章思想魅力,并引导学生运用口头、书面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不仅让学生收获知识,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在整堂课中,杨老师很注重让学生互评写作,学生自评前后写作,也是在促使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通过审视同学佳作,来启迪学生自我的写作;通过比较自己之前的写作和之后的写作,反观自己在课堂上的成长。海南选手执教《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从前八句中任选两句描绘江南的夜色,又让学生按照“透过

(相关诗句)循着

月,我读出了

”的句式,鉴赏月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都是在引导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并用自己的书面语言去表现美。

新疆选手冯健执教《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时,提出“王者荣耀为何受人追捧”问题,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又展示相关媒体评论,让学生在对比中,自然品出了观点境界的高低,审美鉴赏需求得到满足。而之后的练笔,让学生以台阶上的小草为话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是审美的创造。老师自己作品的展示,再次让学生获得了审美体验。整个过程中,执教者给学生传达的一种观念——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又何尝不是形成学生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呢?

4四、寻根溯源,关注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安徽选手单凌执教《秋歌——给暖暖》时,一开始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给自己取名“痖弦”?这个问题设置得非常巧妙,它唤醒学生去深究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意蕴。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教师最终明确作家取名“痖弦”有两重意义:一是他喜欢拉二胡,二胡声音沙哑;二是他喜欢陶渊明,陶渊明有一把无弦琴。这样解释后,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名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堪称精妙。在课堂最后,引入歌德《玛丽浴场哀歌》、李泽厚的诗论、徐志摩《读雪莱诗后》,展示了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将学生引入到了一个高度,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到一定的诗理,给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阅读新诗、理解新诗的种子,在文化传承上,教师可谓煞费苦心。江苏选手执教《长亭送别》时,引导学生朗读鉴赏人物台词,赏析《滚绣球》《端正好》《二煞》等曲子,让学生领略了曲词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最后让学生模仿《端正好》写一首崔莺莺迎接张生的曲子,尽管问题不是很严密,但也试图传承传统文化。

为何别里科夫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还把全城的人装在套子里?广西选手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及时引入19世纪末的社会背景,说明19世纪末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专制恐怖统治对人民的迫害,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国度的文化,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们扎实的日常教育教学。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万永翔.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6A.[2]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1,2.[3]胡家曙.高校语文教学课堂活动的再升级——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14,4.[4]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5]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说明:本文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4月上半月刊

第二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培训心得体会

9月13日上午,我校全体老师到在东山中心小学学校参加由秀英区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2017年国培 计划。老师们认真聆听专家的讲座《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教师的教育方式及生活中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我边听边做笔记,受益匪浅。讲座中一些精辟的语言,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听了张老师的精彩讲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平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就像今天我们听了张玉彬老师的课,就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以上所述,仅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进步。

第三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7月2日上午,我校全体老师到金盘实验学校参加由龙华区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20XX年暑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金盘实验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老师们认真聆听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玉彬老师的讲座《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张老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教师的教育方式及生活中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我边听边做笔记,受益匪浅。讲座中一些精辟的语言,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

听了张老师的精彩讲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平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习,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读、问、写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

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就像今天我们听了张玉彬老师的课,就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进步。

第四篇:教研专题讲座: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5个特征

教研专题讲座: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5个特征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

核心素养的落实如果仅仅局限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编个有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教材,让孩子去记去背,去对付考试,核心素养不可能落实,因此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

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学习者掌握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还不够,还要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整体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那么如何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呢,这个联系在哪里?

这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知识观,由这个大的知识观产生的大的教学观,就是主题式教学方式,以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自身的逻辑规律,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按照一系列的主题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在期末或者高考复习中运用,平时总是打牢双基。

一些有经验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往往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就要进行一次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让知识形成大的模块,从见树木到见森林,再从见小森林见到大森林。

4、问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纵联系

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学习,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间解决问题,又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新问题。

通过解决外部世界问题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问题化学习既能体现知识系统化,又是一个在探索外边世界中自己个人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问题化学习。我们从讲授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中心的课堂,中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问题化学习。因为问题化学习让我们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去设计,必须以学生的问题展开,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

知识要从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的知识,而结构化的知识其实就是问题化的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

5、情景化教学,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

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真实的情景,只是把知识符号化。

知识符号是表达知识体系的,这个知识体系如果不同生活建立联系,只是把知识符号背熟、认知、复述,去对付考试,就很难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情景,因此我们要设置大量的情景化的教学过程,让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够发生。

要通过实验教学,学科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和隐含着的文化精神。让学习者的价值观、情感、人生态度建立起来。

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END

第五篇:「“双减”教学研究」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双减“教学研究】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呢?

一、制定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看来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实际、科学,教学内容量化。只有量化,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化,才能使学生围绕着目标学习,教师围绕着目标活动、学习,增加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语文课,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否则,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往,课堂教学实效性不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上课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无论如何也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明确了学习目标,就会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实际上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教学《牛和鹅》第二课时,就应明确以下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3、学习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活动。让学生了解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师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身边的一些趣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等,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观潮》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

四、营造竞争氛围,鼓励展示自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

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是“好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机会,创造“展示”条件,让学生充分“表现”。可以让题目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适当鼓励和表扬。可以对课文中的个别章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讲给其他同学听。在他们“表现”自己的同时,检验了他们的自学效果,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有时,还可以围绕一个专题,指导学生写“小习作”,写出自己在学习时的心得体会。这样促使全体同学认真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充实。

五、抓住实质,发挥想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中,应时刻注意抓住实质的东西,把所学的内容贯穿成一条线,使学生思路贯通,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如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学完后,要求学生续写课文,作业反馈中,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下载【课堂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 以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例(石莉)[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 以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例(石莉)[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