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学习目标】
1.初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领会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2.学习名人对知识孜孜以求、循序务实的学风,虚怀若谷、循循善诱扶掖后辈的美德,及一心创造文化精神财富的忘我品格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重点)3.分析小标题,学习课文形散神不散的写法,体会文章内容的层次感。4.对文中一些人物哲理性语句的体会与把握。(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曾指出:“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的。而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分享和领悟报告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文学体裁的简介来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
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
陈祖芬,女,1943出生,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曾连续五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及其他文学奖几十次,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二十多种,代表作品有《杭州的现代童话》《陈祖芬报告文学选》《陈祖芬报告文学二集》《青春的证明》《挑战与机会》《中国牌知识分子》《挂满问号的世界》等。她的作品大都以知识分子、共产党人为对象。她一般不追求情节的连续和人物形象的完整,常以独白式的自叙和旁白式的议论来表达观点和思想,以人物内心秩序代替事物秩序的形式结构作品,由此展现人物精神品格的过程,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哲理性。
2.预习课文,学习文中生字生词。迸发(bèng)
溢出(yì)
廉价(lián)...发霉(méi)臻于(zhēn)铿锵(kēng qiāng)....虔诚(qián)坎坷(kǎn kě)...磅礴(páng bó)闻名遐迩(xiá ěr)....3.理解下列词语。
浑厚:形容诗文、书画的风格朴实雄厚。
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字词的掌握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会读、会写、理解词义才能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内容。)
三、合作探究(一)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分小组自由探讨,举手发言,教师总结答案)请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邓伟凭着执著的精神和为名人摄影立传的高洁理想打动了人,为垂死的国画大师石鲁留下了一张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
第二部分:记叙了邓伟与朱光潜四年中的多次交往,介绍了一位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的美学大师,显现了朱光潜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力,也折射出邓伟拍摄文化人肖像过程中的知难而进精神。
第三部分:记述了邓伟凭自己的真诚和执著,赢得了钱锺书的理解和信任,融化了钱锺书的执著,终于照到了钱锺书的肖像,留下一个“甘心寂寞”做学问的人的风采。
第四部分:写邓伟与李可染画家结成忘年交的经过,处处以赞赏的语气展现这位名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的形象。
(二)分析人物
1.分析第一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一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1)石鲁为什么会感动邓伟?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明确:①石鲁气势磅礴的作品和为人感动了邓伟。②具体表现:把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融进国画;染天染地,雄健浑厚;画展引起轰动;为人谦恭。
(2)邓伟为什么会感动石鲁?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明确:①邓伟执著的事业心感动了石鲁。②具体表现:为了见石鲁,为了把石鲁的精神气质留下来,自费到西安,在住院处楼梯口等了四天,终于见到了石鲁并摄下了老人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
(3)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趣味,请举例说明。明确:细节描写:A.第6段中邓伟“下意识地从病房的小玻璃窗上先看一眼石鲁”,“把脸贴在玻璃窗上”。这动作细节,把邓伟仰慕石鲁的内心激动传递给了读者。B.“情绪中断”“开关拔了”,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邓伟思绪突变的心理细节。
对比手法:A.不让见石鲁到终于被打动允许见石鲁;B.邓伟被石鲁的精神征服以及石鲁对邓伟的感激;C.气势磅礴的石鲁与“已经抽缩成只有一米多点儿长的人体”的石鲁;D.“一米多点儿长的”老人与他头像的苍劲深沉、气势不凡。这组对比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写出了邓伟为一代画家石鲁拍照留影的先见之明。
2.分析第二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二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1)邓伟走进朱光潜的家为什么有一言难尽的心情的感觉?
明确:消费议论的对比:社会上对物质的追求超越了对知识对学问的追求,而朱光潜的工作室仍然极其简陋——简易沙发,一张木板床,一只写字桌,一只低矮的工具书架。(但两年校译著二百万字,他的生活极其丰富)(2)找出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的语句,谈谈其作用。明确:环境描写:寒冷的假期,空荡荡的阅览室——把攻读知识誉为“充实而有光辉”,让我们对这位长者肃然起敬。
肖像描写:身高、白发、闪烁着哲人光彩的眼睛、朴素的布鞋布衣,走路的姿态(拐杖、烟斗、烟缸)——让人看到他追求知识的身影(“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3)读读对话部分,理解朱光潜的话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对话描写,有三层含义:①鼓励邓伟考大学,引导他在知识上要站得高望得远;②指导邓伟写好毕业论文,教导他要有自己的创见和思维;③赠与“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自励语,给邓伟工作学习以动力。
(4)说说“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写文章要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光是延续别人的话,历史也就停顿了……”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明确:学习的最高层次是批判继承,批判吸收,要形成独自的学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推动历史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3.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三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1)第一句“终于坐在钱钟锺书的家里了”中的“终于”一词作何理解?
明确:写出了邓伟寻找钱锺书家费尽了周折,因为钱锺书夫妇“很愿意被人忘掉”,这从钱锺书夫人“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毋忘我’”的话中可见。
(2)钱锺书为何从一连三句“不能拍”,“朝他直摆手”到“你看,在哪拍?写字台前?书柜前?”这么大的转变?
明确:转变的契机在于邓伟没有功利思想,他没有介绍信,没有资历,是业余的,自费的,有的只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真诚和执著。同时,一个真诚的学者的纯真感情也自然流露。
(3)“甘于寂寞”和“不会寂寞”各有什么含义?
明确:“甘于寂寞”指的是远离名利地位,禁忌哗众取宠;“不会寂寞”指的是毕生为追求知识和思想而努力,攻之不完,学之不尽,默默坚持,永无空闲。(也指在品格的修炼中臻于完美,成熟的艺术才会被人接受,在默默地坚持中趋于博大,深沉的心灵才会被人推崇。)(4)说说“尽心极力的塑造不—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用谈话和举动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公开形象往往是一位成功作家的最失败的创作,当然也许是一位坏作家的最好的创作”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明确:学术的成功来自追求者自甘寂寞的默默坚持,不哗众取宠反倒能求得真知,为名利而包装出来的只是廉价的产品,这就是“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的意义。文学无需包装,学术无需包装,一位求得真知的学者或作家无须哗众取宠,那些哗众取宠的包装产生的轰动效应,只会败坏真正学者、作家的声誉。如果把此效应当作最高的收获和追求,反证出他只是一位低品位的作家或欺世盗名的学者。
(5)这部分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的议论突出了报告文学政论性的特点。4.分析第四部分(学生先自读第四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1)谈谈“实者慧”的含义。
明确:“实者”指的是天真的人,纯真的人;“慧”指聪明。只有“实者”,才能达到聪明,才能落实自己的希望。
(2)“世上的大愚人便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贵在天真。”此语含有怎样的哲理? 明确:愚人和聪明人的区分是辩证的,世人认为执著追求知识、真正得到知识并能传帮后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是“愚笨”,文艺界却认为这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是指不要成天盘算付出和获得的算率;“贵在天真”,是说求知中的真诚,要有为知识献身的毫不利己的品质。
(3)说说李老师“急得又脸红,又结巴”这一神态描写的作用。
明确:再现了“愚”人形象。李可染给学生留饭,纯粹只从学习者方面多考虑,一心只想以蜡烛精神去点燃他人,不要让别人的希望落空,这正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愚人”品格。
(4)“把苹果吓回去”的“吓”用得好,理由是什么?
明确:活现了邓伟的缩手动作和尴尬心理,也写出了李可染一尘不染的纯洁思想。
四、板书设计 一个 青年 摄影 师和 四个 文化
名人石鲁:国画中西璧合,气势磅礴(侧重细节描写)朱光潜: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
(侧重记叙和细节描写)钱锺书:甘心寂寞做学问,充实而有力量(侧重
记叙和抒情议论)李可染: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侧重记叙)邓伟: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真诚执著(动作、神
态描写)
五、拓展延伸
面对古今中外的名人,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或精神?请说说你的感想。示例:晋代的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用萤火虫的光芒来代替灯油,车胤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榜样。
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当代中学生也应该学习这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
戚继光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这种时刻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较多,尤其是分析人物的环节,学生朗读后自由探讨,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使合作成为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思维和探索发现精神。
不足之处:还应处理好团体协作和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要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想法。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学生反思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由于学习时间较仓促,学生反思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二篇: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14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导学目标】
1.领会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2.学习名人的忘我品格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
3.分析小标题,学习课文形散神不散的写法,体会文章内容的层次感。【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名人,有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军事家,航天英雄,等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名人,他们就是陈祖芬笔下的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臻于(zhēn)
铿锵(kēng qiāng)...气势磅礴(páng bó)闻名遐迩(xiá ěr)....2.记住重点词语的意思。臻于:达到。
浑厚:(艺术风格等)朴实雄厚;不纤巧;笔力浑厚。
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气势磅礴:(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
苍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迩,近。3.作者简介。
陈祖芬,女作家。1943年生,上海人。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说说一个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各是谁。
【交流点拨】摄影师:邓伟;四个文化名人:国画大师石鲁、美学大师朱光潜、学者作家钱锺书、书画家李可染。
2.速读第一部分,说说写了哪个文化名人。他是哪方面的专家? 【交流点拨】石鲁;国画大师。
3.再读第一部分,回答到底是“谁感动了谁?” 【交流点拨】石鲁感动了邓伟;邓伟感动了石鲁。4.石鲁为什么会感动邓伟?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交流点拨】①石鲁气势磅礴的作品和为人感动了邓伟。②具体表现:把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融进国画;染天染地,雄健浑厚;画展引起轰动;为人谦恭:“我应该感激你。”
5.邓伟为什么会感动石鲁?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交流点拨】①邓伟执着的事业心感动了石鲁。②具体表现:为了见石鲁,为了把石鲁的精神气质留下来,自费到西安,在住院处楼梯口等了四天,终于见到了石鲁并摄下了老人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
教师小结:两位人物之所以会被对方感动,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令对方感动和佩服的品质。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分析人物 1.学生先自读第二部分,然后讨论问题,邓伟走进朱光潜的家为什么有一言难尽的心情感觉?
【交流点拨】消费变化的对比:社会上对物质的追求超越了对知识对学问的追求,而朱光潜的工作室仍然极其简陋——简易沙发,一张木板床,一只写字桌,一只低矮的工具书架。(但两年校译著二百万字,他的内在生活极其丰富。)2.你如何理解美学大师读过许多书却没有书柜?
【交流点拨】脑子就是朱光潜的书库,北大图书馆是他的脑库。3.找出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的语句,谈谈其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寒冷的假期,空荡荡的阅览室——把攻读知识誉为“充实而有光辉”,让我们对这位长者肃然起敬。
肖像描写:身高、白发、闪烁着哲人光彩的眼睛、朴素的布鞋布衣,走路的姿态(拐杖、烟斗、烟缸)——让人看到他追求知识的身影(“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4.说说“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写文章要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光是延续别人的话,历史也就停顿了„„”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交流点拨】学习的最高层次是批判继承,批判吸收,要形成独自的学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历史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5.谈谈朱光潜是如何“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
【交流点拨】朱光潜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以淡泊名利的献身精神去搏击;他在对物质追求超越对知识学问追求的今天,甘受清贫,有充实的内在生活支撑自己去“溯流而进”;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追求知识的途中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年迈体衰。文章最后一节正是这个垂暮老人“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具体写照,“在鞋上绑了些草绳增加摩擦系数”正是朱老战胜“抵抗力”的“努力”。
6.学生先自读第三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第一句“终于坐在钱锺书的家里了”中的“终于”一词作何理解?
【交流点拨】写出了邓伟寻找钱锺书的家费尽了周折,因为钱锺书夫妇“很愿意被人忘掉”,这从钱锺书夫人“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的话中可见。
7.钱锺书为何从一连三句“不能拍”“朝他直摆手”到“你看,在哪拍?写字台前?书柜前?”这么大的转变?
【交流点拨】转变的契机在于邓伟没有功利思想,他没有介绍信,没有资历,是业余的,自费的,有的只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真诚和执着。同时一个真诚的学者的纯真感情也油然流露。
8.说说“尽心极力的塑造不—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用谈话和举动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公开形象往往是一位成功作家的最失败的创作,当然也许是一位坏作家的最好的创作。”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交流点拨】学术的成功来自追求者自甘寂寞的默默坚持,不哗众取宠反倒能求得真知,为名利而包装出来的只是廉价的产品,这就是“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的意义。文学无需包装,学术无需包装,一位求得真知的学者或作家无须哗众取宠,那些哗众取宠的包装产生的轰动效应,只会败坏真正学者、作家的声誉。如果把此效应当作最高的收获和追求,反证出他只是一位低品位的作家或欺世盗名的学者。
9.教师小结:这部分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的议论突出了报告文学政论性的特点。
记述了邓伟凭自己的真诚和执着,赢得了钱锺书的理解和信任,融化了钱锺书的执着,终于照到了钱锺书的肖像,留下一个“甘心寂寞”做学问的人的风采。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自读第四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谈谈“实者慧”的含义。
【交流点拨】“实者”指的是天真的人,纯真的人;“慧”指聪明。只有“实者”,才能达到聪明,才能落实自己的希望。
2.“世上的大愚人便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贵在天真。”此语含有怎样的哲理? 【交流点拨】愚人和聪明人的区分是辩证的,世人认为执著追求知识、真正得到知识并能传帮后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愚笨”,文艺界却认为这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是指不要成天盘算付出和获得的概率;“贵在天真”,是说求知中的真诚,要有为知识献身的毫不利己的品质。
3.说说李老师“急得又脸红,又结巴”这一神态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再现了“愚”人形象。李可染给学生留饭,纯粹只从学习者方面多考虑,一心只想以蜡烛精神去点燃他人,不要让别人的希望落空,这正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愚人”品格。
4.“把苹果吓了回去”的“吓”用得好,理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活现了邓伟的缩手动作和尴尬心理,也写出了李可染一尘不染的纯洁思想。
5.教师小结:这部分写邓伟与李可染画家结成忘年交的经过,处处以赞赏的语气展现这位名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的形象。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这是一篇颇具知识性和哲理性的报告文学。作者用文艺笔调报道了青年摄影师邓伟为当代文化名人摄像立传的事,一个个画家、作家、学者的音容笑貌、道德专长,奔涌于笔端,犹如色彩缤纷的文化大千世界,使读者对一个个当代文化名人有了种种真切的感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拓展延伸
你眼中的名人是谁,用简练的语言告诉大家。
【交流点拨】“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你知道说的是谁吗?对了,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板书设计】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报告文学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 石鲁:国画中西合璧,气势磅礴。(侧重细节描写)朱光潜: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侧重记叙和细节描写)钱锺书:甘心寂寞做学问,充实而有力量。(侧重记叙和抒情议论)李可染: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侧重记叙)邓伟: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真诚执着。(动作、神态描写)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第三篇: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14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1.初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领会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2.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
3.分析小标题,学习课文形散神不散的写法,体会文章内容的层次感。
1.通过人物分析的方法把握每一个名人的特点,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体会与把握文中人物哲理性的语句。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围城》这本书吗?知道作者是谁吗?对,是钱锺书,我国有很多像钱锺书这样的文化名人,不但有学术专长,而且在道德品质上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四位这样的文化名人。
二、整体感知 1.了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报告文学的特点是:
(1)真实性:题材,必须选择具有新闻性的真人真事,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2)文学性:表达方法,形象生动、具有文学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3)政论性:是非分明,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明确地告诉读者。2.说说一个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各是谁? 摄影师:邓伟。
四个文化名人:国画大师石鲁、美学大师朱光潜、学者作家钱锺书、书画家李可染。3.了解文中四位文化名人的生平(学生交流)。
石鲁(1919—1982),原名冯玉珩,因崇拜石涛和鲁迅,遂改名石鲁。他15岁开始学画,20岁到陕北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曾编导过电影。一到陕北,他就
被当地人民的淳朴、憨厚、勤劳、刻苦的性格迷住,从民间艺术中吸收了大量营养。解放后担任美术领导工作,画了传世作品《古长城外》。他组织成立了“国画研究室”,对国画创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被称为“长安画派”。
朱光潜(1897—1986),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1918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1925年冬赴欧洲留学,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冬起,到1986年逝世以前,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和西方文学。学术成就主要在美学领域。
钱锺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锺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李可染(1907—1989),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曾任教于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李可染善书法,他的书法得益于黄道周,亦得益于他的绘画修养。重结体的建筑性与神韵,态静而多姿致,刚劲、苍秀又温绚朴厚。
三、研读课文内容
1.分析第一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一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1)速读第一部分,回答到底是“谁感动了谁”? 石鲁感动了邓伟;邓伟感动了石鲁。(2)石鲁为什么会感动邓伟?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①石鲁气势磅礴的作品和为人感动了邓伟。②具体表现:把西洋画的表现方法融进国画,染天染地,雄健浑厚;画展引起轰动;才气磅礴;为人谦恭。”
(3)邓伟为什么会感动石鲁?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①邓伟执着的事业心感动了石鲁。②具体表现:为了见石鲁,为了把石鲁的精神气质留下来,自费到西安,在住院处楼梯口等了四天,终于见到了石鲁并摄下了老人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
两位人物之所以会被对方感动,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令对方感动佩服的品质。(4)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趣味(即文学性)。请举例说明。①细节描写:A.第6节中邓伟“下意识地从病房的小玻璃窗上先看一眼石鲁”,“把脸贴在玻璃窗上”,这些动作细节,把邓伟仰慕石鲁的内心激动传递给了读者。B.“情绪中断”“开关拔了”,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邓伟思绪突变的心理细节。
②对比手法:A.不让见石鲁到终于被打动允许见石鲁;B.邓伟被石鲁的精神征服以及石鲁对邓伟的感激;C.气势磅礴的石鲁与“已经抽缩成只有一米多点儿长的人体”的石鲁;D.“一米多点儿长的”的老人与他头像的苍劲深沉、气势不凡。这组组对比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写出了邓伟为一代画家石鲁拍照留影的先见之明。
(5)总结第一部分:邓伟凭着执著的精神和为名人摄影立传的高洁理想打动了人,为垂死的国画大师石鲁留下了一张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
2.分析第二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二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1)找出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的语句,谈谈其作用。
环境描写:寒冷的假期,空荡荡的阅览室——突出朱光潜的勤奋。
肖像描写:身高、白发、闪烁着哲人光彩的眼睛、朴素的布鞋布衣、走路的姿态(拐杖、烟斗、烟缸)——让人看到他追求知识的身影(“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2)谈谈朱光潜是如何“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
朱光潜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以淡泊名利的献身精神去搏击;他在对物质追求超越对知识学问追求的今天,甘受清贫,有充实的内心生活支撑自己去“溯流而进”;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追求知识的途中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年迈体衰。文章最后一节正是这个垂暮老人“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具体写照,“在鞋上绑了些草绳增加摩擦系数”正是朱老战胜“抵抗力”的“努力”。
(3)总结第二部分:记叙了邓伟与朱光潜四年中的多次交往,介绍了一位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的美学大师,显现了朱光潜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力,也折射出邓伟拍摄文化人肖像过程中知难而进的精神。
3.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三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1)第一句“终于坐在钱锺书的家里了”中的“终于”一词作何理解?
写出了邓伟寻找钱锺书家费尽了周折,因为钱锺书夫妇“很愿意被人忘掉”,这从钱锺书夫人“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的话中可见。
(2)钱锺书为何从一连三句“不能拍”,“朝他直摆手”到“你看,在哪拍?写字台前?书柜前?”这么大的转变?
转变的契机在于邓伟没有功利思想,他没有介绍信,没有资历,是业余的,自费的,有的只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真诚和执着。同时一个真诚的学者的纯真感情也油然流露。
(3)“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用谈话和举动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公开形象往往是一位成功作家的最失败的创作,当然也许是一位坏作家的最好的创作。”这句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学术的成功来自追求者自甘寂寞的默默坚持,不哗众取宠反倒能求得真知,为名利而包装出来的只是廉价的产品,这就是“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的意义。文学无需包装,学术无需包装,一位求得真知的学者或作家无须哗众取宠,那些哗众取宠的包装产生的轰动效应,只会败坏真正学者、作家的声誉。如果把此效应当作最高的收获和追求,反证出他只是一位低品位的作家或欺世盗名的学者。
(4)总结第三部分:记述了邓伟凭自己的真诚和执着,赢得了钱锺书的理解和信任,融化了钱锺书的执著,终于拍到了钱锺书的肖像,留下一个“甘于寂寞”做学问的人的风采。
第2课时
一、复习
1.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生回答)2.课文涉及的四个文化名人、职业和摄影师的姓名。(生回答,有误纠正)
二、继续研读课文内容
分析第四部分(学生先自读第四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1)找找邓伟结识李可染的几处细节。
①李可染在病床上的动作。李可染不告诉邓伟自己的名字,只撕下一小纸条,写上一个地址,说愿意找的话就找来。这正是李可染这个“实者”的纯真处,他不愿意以自己的名字声望来影响他人,他要收的只是一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愚”人。
②邓伟立在雪地里的肖像,写出了邓伟的“愚”:为学艺术而拜师,不为名望而拜师;有体察写字者“静心”的心理而“程门立雪”的精神。
③ 李可染的几句话语,可见李老师的谆谆善诱、和蔼可亲。
(2)“世上的大愚人便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贵在天真。”此语含有怎样的哲理? 愚人和聪明人的区分是辩证的,世人认为执着追求知识、真正得到知识并能传帮后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愚笨”,文艺界却认为这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是指不要成天盘算付出和获得;“贵在天真”,是说求知中的真诚,要有为知识献身的毫不利己的品质。
(3)说说李老师“急得又脸红,又结巴”这一神态描写的作用。
再现了“愚人”形象。李可染留学生吃饭,纯粹只从学习者方面考虑,一心只想以蜡烛精神去点燃他人,不要让别人的希望落空,这正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愚人”品格。
(4)总结第四部分:这部分写邓伟与李可染画家结成忘年交的经过,处处以赞赏的语气展现这位名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的形象。
三、深入研读
1.谈谈邓伟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
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真诚执着(动作、神态描写)。2.讨论:报告文学的特点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真实性:确切的时间、地点及直接引用。文学性: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
政论性:名人的哲理性言论和作者深刻的议论。
四、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颇具知识性和哲理性的报告文学。作者用文艺笔调报道了青年摄影师邓伟为当代文化名人摄像立传的事,一个个画家、作家、学者的音容笑貌、道德专长,奔涌于笔端,犹如色彩缤纷的文化大千世界,使读者对一个个当代文化名人有了种种真切的感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写作特色
(1)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主旨。名人给予邓伟的不同影响有层进的逻辑关系。(2)五个人物形象鲜明,抓住哲理性的一两句话写出思想境界。(3)动作肖像个性鲜明,形神统一。(4)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5)语言精练,耐人寻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
六、板书设计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石鲁:国画气势磅礴(侧重细节描写)
朱光潜:负重爬越知识高山(侧重记叙和细节描写)钱锺书:甘于寂寞做学问(侧重记叙和抒情议论)
李可染:追求纯真(侧重记叙)
第四篇:如何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自由摄影师
如何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自由摄影师?
前不久看到一篇关于摄影师的报道很受启发,现在转载上来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一位《国家地理》摄影师的自述
——我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编译:王秉杰
52岁的迈克·尼克尔斯,是一名《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我们曾在之前的文章《国家地理·丛林中的合金装备》中详细介绍过他们前往非洲丛林中的摄影设备。今天,我们来听听他给我们讲述的,自己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的过程,或许能对你有所启发。的确,天赋是上苍赐予的,但是,成功是1%的上天赐予+99%的其他因素。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拥有一定的天赋,但是你必须能够“推销”你自己,使自己成为焦点。要学会拒绝,要了解各种文化,熟悉各种地方。你要能够适应在任何地方都能睡觉、什么东西都吃得下、永远不惧怕各种疾病的生活。
你要得到别人的挖掘和发现。可能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只能拿着微薄的工资努力地为别人工作。然而,这其实就是你学习的过程。记得那时,我是和一个叫查尔斯·莫尔的朋友一起工作的,他当时是一位著名的“民权”摄影家,曾经拍过不少照片,其中包括发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德国牧羊犬伤人事件,以及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捕的照片。查尔斯和我一样,都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小城镇。当我在那里读大学的时候,我看到了他拍摄的照片,可是那时我却不知道他是谁,当然我也不知道他和我都出生在那个城镇。
回忆当初,我记得那时我听到消息:这位著名的《LIFE》杂志(《生活周刊》)摄影师要来这个小城镇,还将参观我就读的那所学校。不管怎样,那时的我,惟一的心愿就是一定要“粘”住查尔斯,就好像小狗粘住领养自己的主人一般。我希望自己能跟着他到处拍摄照片。他说:“好吧,你别上研究所了,来旧金山做我的助手吧!”于是我离开了学校,开着车穿过乡野来到查尔斯的家。
我担任他的助手几个月后,他把我引荐给了一个人,而正是那个人使我的辉煌人生成为可能。虽然为他工作才几个星期,但是我所学到的,比我在学校里所学的要多得多
在你工作的时候,必须得到别人的培养。我曾经和内森、福莱·德里克两个人一起去非洲,在这之前,他们在农场工作了4个月,每小时工作不过10美元。这其实埋没了他们的才能。内森是一个出色的木匠,如果做木匠的话他每小时能挣20美元。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项特长,可是你去从事非你特长的工作,虽然有些可惜,但是只要你愿意去做,那么就去做吧!我所做的就是要能发现他们身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以及他们彼此能否互相合作,因为他们都想成为《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名摄影师。他们会换轮胎,不计较吃的,只要填饱肚子就可以,他们还会爬树。所有这些工作的内容与成为一名时尚摄影师不同,我的助手必须能够掌握各种野外生存的技能。
我和内森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正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他说:“只要能够为你工作,我愿意为你赴汤蹈火。”而这其实就是我最想听到的。尽管他并没有说,我喜欢你,我喜欢这个工作。但是他所说的那
句话,恰恰表达了他非常愿意为我工作的意愿。他的这番话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当然,他和福莱德里克也就从此为我工作,成为了我的助手。他们两个人每天工作16小时,可是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不在乎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所有的这些,正是我期望的。因为曾经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我也如此为查尔斯工作过。
培养他们,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户外摄影技巧有很多方法。举个例子说吧,如果你是大峡谷游船上的一名导游,虽然你并不是一名摄影师,但这段经历却能让你更容易成为一名拍摄大峡谷的摄影师。约翰·巴鲁斯特恩起初只是个船夫,可是后来却成为了一名摄影师,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本关于大峡谷的摄影集就出自他的手中。当然,对他来说,他并不是为了谋生计而成为一名摄影师的,所以他才会跑去当了6年的船夫,而就在这6年里,却拍摄了如此伟大的照片。
作为一名摄影师,你必须在内心有一个自己的神龛。在里面,放着一些对你来说特别的东西,藏着你最为关心的事物。当然,它未必一定要是奇异的。你也不可能总是买那些昂贵奇异的东西。即使它并不值钱而且唾手可得,但只要对你来说特别,那就可以了。所以说必须有一样你愿意为此付诸一生的东西,无论《国家地理》杂志是否愿意刊登,你都有必要那样去做。作为一名摄影师,你也不得不这样去做。
当我在南部生活和学习摄影的时候,我把拍摄洞穴作为我的一大爱好。当我长大以后,我成为了一名摄影师,我成了一名著名的拍摄洞穴的摄影师。那个洞穴名字叫Lechuguilla,位于墨西哥,它有着难以形容的奇观。而我是惟一能够把它拍摄下来并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人。这也打开了我的“事业之门”。自从我发表了那张照片,那张刊登在杂志封面上的照片,我的辉煌就此开始。
当然,把我带向事业顶峰的还有我的热情。热情对于我的事业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当初我和查尔斯步入曼哈顿的那天,我遇到了我的第一个工作。那时,我才25岁,那是一个充满着无比热情的年纪,我把我的相机忘在了出租车里,但是我又必须赶去德国《地理》杂志社。他们刚刚在纽约开设了分支机构,并且给我安排了一个职位。我把照片拿给杂志社的接待员看,其实那天我把这些照片展示了足足有5次之多,我的目的只有一个,想方设法地去见主编,得到他的肯定,并且希望能够谋求一职。
如果只是简单地拍照,这已经足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了。可是当你要以此谋生,要成为一名摄影师的话,你的困难就开始多起来了。当你想让你拍摄的照片出版,你想让人们来出钱购买你的照片,你想让别人给你一个职位,各种额外的约束也就随之而来。你不得不去拍那些大家喜欢看的照片。
对我来说,拍照不仅仅意味着可以到处旅游,它还带给我快乐。我拍摄照片的主题通常与国家公园有关,这些照片能够表达出许多难以言表的内涵。如果这些照片被出版发行的话,它就能带来很多价值,而如果我只是把这些照片放进鞋柜里,它们是不可能拯救大猩猩的。拯救这些大猩猩,保护自然才是我真正的使命。
我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我想把这个职业当成秘密藏在心底,不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可能想去度假,想去感受一下像我这样的工作,可是他们却办不到。举个例子说吧,因为“滚石”是我最喜欢的乐队,所以我就以米克·捷格他们为例。他们可以带着所有的钱,跑去买那些小岛上靠近海滩的房子,接着便整
日躺在沙滩上。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去旅行,可是即使那样,他们也只能终日坐在车子里,无法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各种美丽景色。我只是想借此说明,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虽然的确比我富有,可是他们永远无法像我这样享受真正的生活。因为即使你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财富,也不可能去亲密接触像我所感受的这些经历。我的工作便是去亲密接触,亲密地观察各种事物。虽然这份工作有很多的弊端,但是我不在乎。总有人每天数次这么对我说:“嗨!你一定是拥有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当然,那个人并不知道我确实有着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工作,因为我想把它当成秘密藏在心底,我也不会到处吹嘘、告诉别人。
第五篇:一个讲话四个文件心得体会
多措并举 把民主集中制落到实处
——“一个讲话四个文件”心得体会 郭庚茂书记在全省县级以上机关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在县级以上机关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干部选拔任用和反腐倡廉四项基础制度。经过认真学习“一个讲话四个文件”,结合人大工作,深切的感受到民主集中制是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的根本。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领导班子的根本工作制度。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领导班子团结协调的根本保证,是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人大工作的特点是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依照法定程序,通过会议形式,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为了更好的落实民主集中制,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始终坚持依靠党的领导是前提。坚持用党的理论指导人大工作,围绕县委中心定位人大工作,靠依法有效 履行职责体现对党和人民负责,把领会、实现县委意图作为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确把握党对人民负责与依法履行职责的一致性,保证法律效果与注重社会效果的一致性,依法有效监督与热心真诚支持的一致性,充分发扬民主与科学有效集中的一致性。人大工作要与全县大局相一致,与县委工作部署相吻合,要找到人大工作与县委中心工作的结合点。
二、前期调研是基础。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研是人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基础。做好人大调研工作,不仅影响到议事决策水平也关乎人大形象。人大调研工作要突出注重实效的原则,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把更多社会关注、百姓期盼的民生问题纳入调研课题。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际工作贯彻中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事关全县发展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调研方式,提高调研深度和质量,促使 2 调研成果向决策转化,使调研真正成为实施决策、监督、指导和服务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
三、会议充分讨论是关键。主任会议和人大常委会会议质量的高低在于会上是否对议题、重大事项和决策等充分讨论。不搞家长制、一言堂,不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充分发扬民主,特别是针对不同意见,认真分析,给予合理答复。积极主动召开主任会议,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沟通、协商,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最终做出正确决策。为了进一步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每次开会前把主题公布给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的人大代表。按照法定程序,在常委会举行会议七日前,将专项工作报告发给常委会组成人员,以便他们提前掌握工作情况和发现问题,在常委会会议上充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在常委会会议上鼓励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的人大代表发表不同的意见,建立常委会无主题发言制度,即在常委会会议议程完成之后,常委会单列一项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可就社会关注、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在会上发 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会前准备充分,会中热烈讨论,不搞临时动议,认真履行程序,保证决策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修改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议事程序、提高议事效率。
四、集中拍板决策是保障。集中拍板决策就是实行集体决策,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对于政策性、全局性问题和“三重一大”等事项,集体讨论决定,不以个人意见代替或擅自改变集体决定。进一步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确保常委会坚持发扬民主,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保证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包括不同意见,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程序、通过会议形式进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充分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协商民主优势,对于意见分歧较大的法律草案和重要事项,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需要调研的深入调研,需要协商的耐心协商,需要论证的充分论证,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坚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保证人大通过的 法律、作出的决议更好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更加具有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