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很“新”的课

时间:2019-05-12 22:0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堂很“新”的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堂很“新”的课》。

第一篇:一堂很“新”的课

一堂很“新”的课

——小议徐励敏老师的《一人看世界》

华东模范中学 谷可玲

昨天聆听了七一中学徐励敏老师的一堂高三作文指导课《一人看世界》,整体感觉这是一堂很“新”的课。

首先该课“新”在材料。在这堂课上,徐老师选取了最新鲜的材料,莫言获奖是最近最新的文化热点事件,围绕这一热点事件几乎每天报纸上都会有一些相关新闻报道(如就在笔者写此文时搜狐就有一篇“莫言拒绝春晚:作家最重要不是开会和接受采访”的新闻,说明“莫言热”还在持续中),如李强老师所言,对此材料的选取反映了老师对热点材料的作文教学的时效性的关。

其次,该课“新”在手段。通过让学生命题的方法来深入解读高考考点的做法也许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实践过,但是让学生拟作文题我觉得是个大胆的尝试,毕竟作为教师自己来拟题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徐老师敢于在作文领域尝试这一“新”手段,客观上也起到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参与课堂的作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最后,该课“新”在语言。徐老师的教学语言中有许多时尚的元素,比如还在热映的电影《少年派》,又比如一些流行语如“奇葩”,“二”(当然,此词用于学生不妥)等,不难让人看到徐老师应该是一个很善于学习、使用新事物、新语言的人,这是当今信息社会为师者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因为这可以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时尚感,从而使得学生缩短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当然,在此有一点值得商榷,是不是“新”的、流行的词语就一定好,就一定适用于课堂教学,这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做好甄别和筛选,否则可能使课堂显得随意。

总之,徐老师的这堂课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借鉴。

一堂有意思的课

育才 方丽

徐励敏老师的课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目——“一人看一世界”,颇有以小见大之深意。就像她的人,看似小巧,颇具能量。

作为一堂作文思维训练课,徐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意思。先从去年区模拟卷的热点人物“乔布斯”说起,通过对虹口、徐汇、静安三区三个同人异构的作文材料进行解读和辨析,来探讨交流写作的角度和思路;再用今年的热点人物“莫言”为主题材料,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作文素材,进行模仿命题。由两个年度人物,从“引”到“用”,构建起材料和作文之间的双重联系,思路相当明晰。

“人如其名”是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在徐老师身上也得到了印证。她在与学生互动时的确反应很快,语言机敏。比如:对徐汇区“乔布斯”题的理解,有学生提出了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徐老师马上以陶渊明和辛弃疾为例做了一番阐述:陶渊明选择采菊东篱、归隐田园„„那是他的选择;辛弃疾选择金戈铁马、报效祖国„„那是他的选择。并请同学判断:这样的文章好吗?从而提醒学生注意作文材料的倾向性。再如:对静安区“乔布斯”题的理解,徐老师在提醒学生注意比尔·盖茨因“对疟疾疫苗的投资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入选福布斯2011权力人物榜第五位”时,就化用“蜘蛛侠”的名言“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以“责任越大,权力越大”来启发学生思考。由此,也可以看出徐老师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力。

作文思维训练,最终训练的还是学生的思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节课也很有意思。无论是2011年的乔布斯还是2012年的莫言,徐老师作文素材的选取都非常出彩,切合社会热点,有很强的时效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关注生活。无论是解读“乔布斯”的财富还是选择“莫言”的故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由学生自己选题、探讨、交流、命题„„,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地思考、学习,老师则主要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机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来看,课堂都是有实效的。

思维本身也是很有美感的,四十分钟的课堂往往难以尽兴,尤其是徐老师的课堂设计兼及解读和命题两大环节,内容丰富,如果是在两节课上一一展开,想必更有徐徐之美。

好花尚需用心栽

——听徐励敏老师《作文课——一人看一世界》随感

育才中学 姜曙华

作文是学生最头痛的,也是语文教师最无能为力的。“好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想法,在很多老师这里得到了共鸣。但是,高考作文占150分中的70分,这“半壁江山”如果直接拱手让人的话,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自然不会漂亮到哪里去。因此,对于作文教学,即便其实效性再差,也必须动足脑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作文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也许,在作文教学上确实存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必须还是要坚信,成片的好花还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栽种的。

今天听了徐励敏老师的课,可以看出七一中学在作文教学上的用心之处,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我学习: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这堂课徐老师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即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作文教学的难点。今天的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徐老师的匠心所在。徐老师切准了审题中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即审题的侧面和角度问题。看似雷同的材料,常常有完全不同的角度和立意。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审题中则往往望文生义,粗疏简单地解读材料,从而导致审题出现重要偏差。徐老师选择的三则材料,是去年各区摸底考的试题,既有一定的权威性,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审题的角度问题。

二、强化学生的教学参与。今天的课堂上,徐老师将很大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出作文题。这样的尝试是非常大胆的,但又是值得推广的。为了出题,学生首先得占有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是作文的素材,而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审题角度,则恰好是作文创作中事例分析的侧面。这个环节,可谓一箭双雕。

三、贯通作文和古文教学。徐老师最后布置的作业,也是比较特别的,那就是课外阅读《伯夷颂》,虽然不知道这篇作文徐老师会怎样去用,但是,将作文教学与文言文相勾连的做法,则又能引起我的深思。事实上,古典的经典作文流传于世,常常不仅仅在于其文辞优美,其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维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价值。徐老师运用文言文来训练学生的作文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在这堂课中,还是感觉几个教学环节显得匆忙了一点,如果是家常课的话,教学实效应该会更好。

听徐励敏老师《一人看一世界》随感

世界》作文指导课,很有感触。

徐老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同一人物材料的解读,强化学生材料作文的审题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上课伊始,我以为徐老师整堂课会就上海2011年底高三年级三个区(虹口区、徐汇区、静安区)统考的作文题不约而同着眼于同一人物——乔布斯的材料作文,让学生研读,展开讨论,看同是乔布斯的材料,但是审题立意各自可从哪些角度切入,审题立意上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因为这三个区的三则材料,难易程度不同,触点很多,要让学生思考、讨论,最终思路清晰,落实下来,的确需要一节课。

但是,徐老师的教学实际是以这三则材料为“引爆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从而进入教学的第二步——审视今年社会上热议莫言的现象,让学生根据所发的有关莫言的12页材料,设计一道材料作文题,并阐明命题意图。

这种关注作文材料的时效性以及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命作文题的新思路和大胆的魄力,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确实给我很多教学上的启示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学习课堂上有热烈的讨论声,也有默默沉思或飞速动笔的同学,最后学生所命作文题的展示,角度也丰富多样,有从获奖人的心态出发谈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主题的;有从社会跟风、附庸风雅的角度谈社会心理的主题的等等,我也惊叹于徐老师所教学生的能力与水平。遗憾的是由于开公开课时间限制,未能充分地展开,若是平常的课堂,我坚信徐老师会对两个人物的材料进行更加充分而立体地剖析。

应该说,这堂课的容量很大,我作为一个听课老师,都感到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不留神,就恐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我在想,作为高三年级的思维提升的综合训练,的确需要讲求效率,但是有时也需要给学生一些舒缓的时刻吧,仅

民立中学

张丽

12月20日下午,我聆听了基地学员徐励敏老师在高三年级开的《一人看一仅是建议而已。

“小组讨论”之我见

姜美

徐励敏老师在评课中说:“育才朱静老师上课采用的小组讨论方式很值得学习”,其实,何止朱静老师的小组讨论方式值得学习!在观摩了育才以及其他学校的很多课之后,我发现“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虽然不算“新式武器”,但在今天依然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上次天津之行有幸感受到杜郎口中学史金凤老师把课堂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风采,本周的杜郎口之行我再次领略到史金凤老师以及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让给学生的先进理念与“预习——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深深震撼于他们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广度与深度!其实,无论是从人性内在需要出发还是从众多成功的范例中获得启示出发,把课堂让位给学生是必须的也是迫在眉睫的。上海由于地域、经济等关系,可能很难复制杜郎口模式,但根据上海学生特点与教学情况,在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还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素养的。

问题是,课堂上并非用了小组讨论方式就能起到高效作用的。教师作为小组讨论教学方式的设计者、组织者在组织小组讨论时至少得注意如下几点:小组讨论的主题必须适切、明确;小组讨论时各成员的分工、职责任务要清晰;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并对讨论情况有适时的指引与监控;小组讨论后往往有交流与反馈,此时,教师更要注意多元评价与适切引导„„

遗憾的是,徐老师今天这节课虽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但并没有像育才一些老师采用小组讨论形式那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学生的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结合我自己教学时使用小组讨论的情况,我估计这和徐老师一直在高三教学采用此教学方式不多也有很大关系。但是,不管怎样,绝大多时候,课堂是要让位给学生的,唯有让学生眼、手、脑、耳等充分动起来,学生吸收进去的与主动生成的才会多,课堂才会高效。

观摩徐励敏老师作文教学的思考

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 张丽姗

高三作文教学是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其深度、难度和综合程度都远大于其他阶段作文教学,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于是,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成了高三作文教学的一个美好愿望和终极目标。徐励敏老师采用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作文思维能力序列训练,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

小徐老师对学生训练的作文材料精选,时效性很强。课上使用的三则材料都是去年上海各区县一模考所用的材料,而她选中的又是徐汇、虹口及静安三区交集的乔布斯的有关材料。材料作文较之普通的命题作文,其包含的信息量大得多。因此,一个材料常常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把握,这就会牵涉到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三则材料既有相同,又各有不同,这些材料,可以从多个角度,调动推理、联想等思维方法,采用顺势类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联系实际,可从多个角度立意,可谓一举数得,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对比,类比的作文思维品质。此外,让学生自行选择材料,进行作文命题设计。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而这时更难能可贵的!

拓展课堂容量,深化思维训练

上海市第一中学 刘俊江

听了徐励敏老师《一人看一世界》的课之后,很有收获与启示,现就感受到的略谈一二。

课堂容量大,层次丰富。整节课从材料的文字上说相当于一篇颇有些篇幅的现代文;从内容上看,三则有关乔布斯的材料的选择有层次有梯度,视角从窄到宽,主题观点指向既有集中亦有发散;从拓展上来讲,莫言的材料可供选择的话题余地较大,提供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整个课堂教学在紧张却清晰的节奏与脉络中,以大运动量的方式,在跌宕起伏中,紧紧扣住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看”,讲究看的方法、角度、立场、眼光,从而实现思维的训练与深化。思维训练针对性强。教学以命题材料作文的方式切入,在命题的过程中势必要思考:命题想要达到怎样的目的?选取什么材料?如何选取材料?选取的材料怎么表述?对于所选取的材料有怎样的设想?所延伸出的设想怎么评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逐步得到加强走向深入,思维也越来越清晰与明朗,教学设计的目标也得以落实,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彰显,语文综合(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得到发展,尤其是审题立意能力的逐渐提升。

团队合作的形式适合于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采取分小组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头脑风暴,互相启发与激励,在思想的交流与观点的碰撞争论中更加清楚地完成思维从发散到集中、由浅入深的过程。

我想,教师是否也可以作为第四方,参与到学生小组的活动之中,或者给一个范例,或者提供一个需要修改的有问题的反例,或者就学生的观点和话题提出异议,或者对学生的命题给出评判和修改建议„„也许更具有指向性,但也仅仅是也许,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呵呵。

一人一世界

----------一节作文指导课的一点思考

逸夫职校 郑薇

徐励敏老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个璀璨的发光点,一个年轻老师如此老练自信,让我这个所谓的“老”老师自愧不如。用热点作文材料对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这本身是一个好的着手点,而徐老师这节作文课又另辟蹊径,让学生就热议莫言的相关材料自己选择一个角度设计一道材料作文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只是没有扎扎实实地落实。人无完人,完美中有遗憾的课才有让我们思考进步的空间。

本节课徐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多角度解读材料,在课上就学生出的有关莫言的几个材料各自阐明自己的立意和观点,也请学生中的出题者谈自己出题的意图,一节课说的很多、容量很大,却觉得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还没落实到位,有一种热闹之后的冷寂。

在作文的思维教学上我觉得不要“授之于鱼”,而是要“授之于渔”。行课形式可以借用思维导图,给大脑安上“搜索引擎”,由一点生发开去。不如就莫言讲的八个泥水匠的故事讲深讲透,这一则材料完全可以包涵了“人性”“人的心态”“社会心理”这些立意的角度,以这几个中心词为树干,再层层生发出不同侧面的立意,就像树干上逸出的根根枝条,这是做加法,老师先不加任何自己的评判,让学生展开一场头脑风暴,没有高压强势下学生思路的压抑,有的是活泼游艺中怒放的思维之花。在这个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做减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论点,构筑自己的世界。一节课,一个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在于追求它的博大,而应是发掘它的精深。

关于作文训练的选材

市西中学 李斌

听了徐丽敏老师的作文辅导课,对于同处高三的我而言,深有感触。作文占据了考试的半壁江山,谁也不敢忽视,可是如何提高是个十分头疼的问题。看徐老师的处理,显然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且看得出准备的辛苦。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翻遍去年的十几套一模卷,准备一份练习卷的辛苦。

由此,我想,如何让我们教师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或者是尽量回报高些。这恐怕就是李强老师所指出的给学生“减负”的要求,最重要的部分吧。事实上,我们挑选出来的学习资料,往往是一节40-50分钟的课堂教学解决不了的问题,给学生减负的一个途径就是给课堂减负,进而实现减负担,增实效的期待结果。对于我们老师而言,以效果为目的,尤其到高考备考阶段,恐怕并不为过。

再有,我个人觉得,好东西也不必让学生一下子都掌握,一方面不现实,另一方面,也不实惠。精挑细选的东西,也应该讲究着点吃,才匹配!

第二篇:一堂好课[模版]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叶澜教授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课文分析准确深入; 教师讲解清晰、有条理; 师生互动活跃; 学生积极回答、踊跃表现; 课中的启发点多; 课堂秩序活跃而不凌乱;等等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课就是好课--高效。我们经常可以在报刊上看到“有效学习”的提法,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够确切,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可以称得上是“有效学习”。既然称得上学习,怎么会无效呢?关键是学习效率的高低之别。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高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效率就可以称为高效;只要一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就可以做到高效。目标明确是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重点突出是指:这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重要,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其他知识可用“讲授式”或“学生阅读式”快速地完成,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那就无所谓重点可言了。一些老师总认为,什么都要老师讲,讲了就心安理得,没有讲就不踏实。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测试等形式来实现。如果一堂课什么都要讲得那么细,那么“清楚”,那学生就“不清楚”了。因为,老师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课堂时间应当还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二、课堂指令清晰气氛活跃的课就是好课--默契。一堂好课应当是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配合积极默契的课,而这样的课一定是有经验的老师上的。如果一位老师无法发出明晰的课堂指令,那么师生默契的配合无从谈起。如果一堂课老师不断地发出模糊不清的众多指令,那么久而久之这位老师的“课堂指令”就慢慢变成“课堂纸令”--无人遵从的一纸空文了。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指令“要求明确、时限清楚、落实到位”,那么这种老师所主持的课堂(主持课而不是上课,上课有上讲台居高临下的感觉)就一定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活跃的,因此就可以算是真正活跃的课堂。

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的课就是好课--智慧。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一定具有我所提倡的“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他一定会把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之内,寄托于学生身上。夸美纽斯建立班级授课制时就强调,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就是集体性。这也正是课堂授课制取代私塾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把班级课制与因材施教对立起来,那就缺乏教育智慧了。课堂的第一资源就是学生的差异性。如果一位教师至今还不能认识到学生差异性所蕴藏的巨大作用,那他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利用这一课堂第一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学科小先生、建立灵活的学习小组(不要长期固化)、让学习小组长帮助教师进行学习管理,让学科小先生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有成就感”。因为,当你看到“学科小先生们”娴熟的讲课技巧时,你会为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人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沾沾自喜。

四、能让学生感到终身受益的课就是好课--难忘。2500多年前,孔子带着一群学生在凉亭歇息,看到一个老人拿着涂有树脂的竹竿在捉蝉,他的技巧非常好,百发百中,简直是出神入化。孩子禁不住问老人:“您捉蝉的本领真高明,有没有什么秘诀?”老人微笑说:“蝉是很机警的昆虫,一有动静就会飞走。因此要先练习拿竹竿时能闻风不动,甚至在竹竿上放两粒弹珠也不会掉下来,就可以开始捉蝉了。如果练到放五粒弹珠而不掉下来,捉蝉就象伸手拿东西一样容易。所以我捉蝉的时候,专心一意,天地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注意力,眼睛看的只有蝉的翅膀,能够练到这个地步,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了频频点头,转身对学生说:“听明白了吗?只有锲而不舍,专心一意,才能把本领练到出神入化。” 对于孔子的学生来说,孔子的“这节课”只用了几秒钟,但这是一节让他的学生终身难忘的课。真可谓世界最短的“名课”。对于安南来说,黑人老师用“白纸与黑点”来让学生懂得做人道理的课让他终身受益。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争取上“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这是众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上一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五、思维量信息量延伸量大的课就是好课--欲望。记得多年以前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的话:一堂课可以用四个量来衡量--信息量、思维量、媒体使用量和延伸量。这四个量显然是越多越好。我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很有道理。虽然那位教师没有给我解释这四个量的含义,我的理解是: 信息量--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所有信息的总和。它包括文本信息、师生的口语信息、老师的肢体信息等,内容不限于课本与练习,还应当是教材之外、校园之外的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信息;思维量--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的时间与深度,是大脑的活动总量。思维量决定于教师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过难的问题与太浅的问题都会让学生的思维量减少,教师有意无意的替代,无疑也会减少学生的思维量。只要坚持我所倡导的两句话就可保证思维量的增加:一是凡是学生能够办到的事教师决不替代;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去“自由地”学习;延伸量--是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量。通过课堂教学,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带着多少问题,带着什么问题,还有多少继续学习这门学科的欲望。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学生能够承受的延伸量,就能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目标

六、提供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课就是好课--满足。我认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好课,主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非老师的课堂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听课”改为“看课”。在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得到老师有意识的落实。实现课堂学生情感培养的最佳途径有两个:一是个体表现,二是成功体验。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有意识地多安排部分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尽量多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一次课堂上个体表现的机会也许就会有助于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一次成功的课堂体验经历,就可能帮助孩子获得学习信心。如果一堂课上,能有一两位学生得到个性张扬的机会,并得到老师、同学发自内心的掌声与赞叹声,你能说比老师多讲一道题目效果差吗?让孩子的望得到满足的课就是好课。

七、多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课就是好课--直观。这里所提到的多种媒体并非指“多媒体”,而是教学中老师所使用的多种媒体。包括电脑多媒体、黑板、影音资料、文字资料、教具、挂图、图表、图片、实验器材、小黑板;还有教师的表情、姿态、服饰、手势;学生的大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凡是可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东西都可称为媒体。如果老师能够充分恰当地利用多种媒体,哪怕是女老师得体的淡妆与漂亮的服饰,都可以影响课堂学习情景的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虽然这只是过渡性目标,不是最终目标,却显而易见地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样,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欲望,创设解决问题的较为直观的问题情境,也是有经验教师的主要课堂追求之一。

八、提供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课就是好课--轻松。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认为,这种改变主要应当表现在课堂结构的改变上。没有课堂结构的根本改变,就谈不上教学方式的改变。一节课如果还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这样的课只会把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希望寄托在课外练习上。这是最令学生讨厌的经典老课的普遍情形。改变的办法很简单:尽量压缩课堂授课时间,挤出时间让学生有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机会。不久前我提出了“三分课堂论”--每堂课教师持续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5分钟。这并非机械的划分,而是一种课堂结构的大框架。只有保证课堂时间的大部分是学生学习用的,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才会减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这样的课你能说不是好课吗?

九、能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课就是好课--自信。我曾多次强调过,学校德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难,及时解决他们不会做的题目。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巡课,但是“真巡”的份量有多重呢?如果在巡课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问题,这种巡课很有“假巡”之嫌。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设法利用“学科小先生”的力量和教师个人的力量,来化解学生个性化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的个体问题通过学习小组解决,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解决。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课就可以算是一堂好课。

十、能响起笑声掌声欢呼声的课就是好课--快乐。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不放弃任何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机会。哪怕是课前一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的穿着与往常有什么不同”的无聊话语,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起到调整课堂气氛的作用。如果在一节课上能够响起哪怕是一次的笑声、掌声都可以算是好课,要是有欢呼声那就更可以算是好课了。因为,你的这节课至少给予学生一次体验快乐的机会。课堂是青少年成长的地方,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无法摆脱学习压力的今天,能够产生课堂“三声”的课是难能可贵的。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整理 2016.4.18

第三篇:一堂好课

平时我们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上,往往会看到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样的课也许是集众人的智慧精雕细作的结果,也许是事先安排好的表演式的“作秀课”,就失去了它真实的一面。

我心目中好课的标准是: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创设一个让学生“激动”的氛围。如:一个故事、一段幽默„„

2、教师平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即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3、真实,有生命力。

4、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5、教师能体验到成就感,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皆有收获。

我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听听那冷雨》,课堂开始让学生自创有关雨的对联,学生特别积极,都想一试身手。气氛热烈了,学生思维打开了,再开始正文。课文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余老师用丰富的学识把它们串了起来,而且问题启发到位。一节课并未使用多媒体,但学生却很好的掌握了内容,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好课。

1)课堂气氛要活:

(2)学生思维要活:提供一种让学生“心动”的机会。如: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一次面红耳赤的争论„„

(3)所学知识要活:搭建一座让学生“互动”的平台。既要钻进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四篇: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标准

“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标准

叶澜

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如何评课——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2005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接受《厦门晚报》记者的专访,她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载于2005年12月16日《<厦门晚报>教育版》,)我觉得这对中学教师很有借鉴意义。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叶澜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五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毋庸置疑,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的评价标准会束缚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那些面面俱到而又刻意追求完美的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和众多地方的教研员评课时凭借一张经过量化的评价标准表,一张表若干项,包括教材处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思路、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每一项还可分为若干小项,这项多少分,那项多少分,或以A、B、C划等次,评一节课竟有十几项甚至几十项之多。许多教师为了达到教学表情、语速、板书、时间安排等细节标准而在课堂上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使得教师的教学精力牵扯很大。这样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出现误判的现象,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各项得分较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而有些很有特色、效果也不错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可能由于某项指标的缺失而得了低分,这样一堂有意义的课可能就被否定了。

我们一直提倡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在评课时也不能用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束缚教师的教学个性,不能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围绕着过于细化的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转,这只会导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和压制。为了能够得高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个细节遗落了,担心哪个知识点忘记了,因为听课的教师仿佛都在拿着放大镜来听,都想鸡蛋里挑骨头,以在评课时能说说授课者的缺点。笔者曾担任过记录员,有一位语文教师上完《珍珠与泪珠》公开课,被指出的缺点整整记满了三张纸。这些意见固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但同时又有多少是应景之作呢?或者简直可以说有很多是废话,因为如果听了每个人的发言才来备课、上课,根本没办法上公开课。道理很简单,一节课45分钟,能把大家的观点都整合吗? 我们应更多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而对那些琐碎的标准尽量简化。评价标准宜粗而不宜细。当然评价一堂课也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而这基本的要求,我以为叶澜教授的“五条基本要求”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第五篇: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下载一堂很“新”的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堂很“新”的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堂好课》观后感

    《一堂好课》观后感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一堂好课》,首先是主持人康辉的一番讲话,其中有一个排比句让我铭记在心。人生处处是课堂,人生处处遇名师,古往今来,唯有名师好课,熠熠生......

    一堂特殊的课

    嘿,一堂特殊的课 ——记“家长进课堂”有感 小四班 周妈妈 “妈妈,今天你别忘了要来给我们上课哦!”儿子稚嫩的话语在我耳边响起,瞧他那开心的劲,嗯,我会好好上课的。 “铃铃铃…......

    一堂好课之我见专题

    一堂好课之我见 杭六中 贾琴 新课标、新教材下,对于怎样的课才是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不敢妄自定论。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首先谈谈我的认识。 1.教学目标......

    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基本要求(1) :有意义——扎实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

    什么是一堂好课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

    一堂难忘的课

    一堂难忘的课 郴州市九完小六年级225班 欧阳亨杰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最难忘的事情,有的是令我高兴的一件事,有的是令我后悔的一个教训,还有的是我童年时的一个玩伴。但这一切都......

    一堂智慧课(精选五篇)

    一堂情智共生的数学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追求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智启智、以情促情,让学生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基于这种理念,教学“真分数和假......

    一堂识字课有感

    一堂识字课有感 罗娅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深深地体会到,把新大纲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再加上自己创新的思想,一堂原本呆板的识字课也会变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