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生理心理特点,体现多认少写的原则,把认字和学习汉语拼音,学习儿歌韵文以及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识字难度大,因为方块字本来就不表音,这些汉字的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而且识记量大。也有部分家长反映学生怕认汉字,渐渐地不喜欢上语文课了。这样下去,问题可就严重了。经过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师思想上对识字重视不够,还是喜欢花大量时间去分析理解课文,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花工夫识字;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学生与生字经常见面的机会不多。同时发现学生当中普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看到一个学过的字一下子读不出来,但是他马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把这个字所在的儿歌念出来,等念到这个字时,就想起读音来了。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认,离开它,学会就不会认,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这个字,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能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意识到学生不爱认字主要原因在教师对识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识字方法上过于单一,没有注意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导致部分学生怕学汉字。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激发兴趣。
一年级学生都喜欢游戏,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汉字是最古老又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汉字的趣文、故事举不胜举,学生听了这些故事,趣文不由自主地对汉字产生了好奇心。同时经常开展以下一些游戏,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
例如,猜字谜:教师根据字形特点创编谜面,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逐渐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字谜,展开联想,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字谜,让大家来猜,学生看到同学猜出或者猜不出自己的字谜都会开心地大笑,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
另外还有编儿歌,编故事,送生字回家,给生字找朋友等等。
2、引导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
一学期认识400个汉字是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外,还必须大力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识字教学当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学生会马上厌倦。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在识字过程当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1)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汉字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学中,教师授之以 “渔”,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
如:“灭”字下面是一个“火”字,火就像一团燃烧着的火焰。那如果森林着火了,你说怎么办呢?,“灭”字就是在火上加了一根树枝,有意思吗?这些会意字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逐渐到就能根据会意去推测字义。
另外,还有形声法、联想法、比较法等等,结合课文,教师自然渗透这些方法,学生通过自主的识字逐渐领悟,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用这些方法学习,学生识字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兴趣也越来越浓,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孩子在学前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多的到200左右,有的孩子却是一张白纸,而且孩子先天智力发育也有不同。因此我们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有的孩子学前有基础,表现欲强,就让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小老师,小学生都兴趣盎然;有的孩子喜欢找小伙伴一起识字,在交流中提高能力;有的喜欢读儿歌、故事就在语言环境中巩固;有的喜欢抄写;有的善于联想……只要学生能够尽快地记住汉字,方法不求统一。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是就不会觉得厌倦,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心里需求的满足。
3、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记得快,忘得也快。前面说到的那个有趣的现象也告诉我们脱离语言环境,学生容易忘记。识字的最终目的是要会用,不管这个字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认识,当要表达意思需要用这个字时,也能准确地写出来。
教材中的儿歌、韵文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背下来,但是那些方块字并不见得也认得了。因此,我们结合课文选择了许多课外读物,订阅了拼音小报,并且自己编了一些儿歌、韵文引导学生阅读,使学过的字反复出现,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和这些字打照面,久而久之,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实践,学生提高了理解能力,所学的字也深深地印在脑子里,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且从小培养了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学生在阅读中尝到了乐趣,会更加主动地识字,也会在无意中识更多的字。
4、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
语文是母语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在生活中识字是很方便,很重要的识字途径。
在学校里创设良好的识字氛围。开学时,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个漂亮的卡片上放在桌子上,大家课间休息时,互相认识,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会记住不少字。前面的黑板上,老师每天根据所学的生字编写一两句儿歌,请学生自由练读。后面的黑板上专门开辟一个专栏“我会认”,学生把自己在课外会认的字写在,或者贴在上面,互相交流,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劲头很足。还有学校的标语牌等为学生创设了识字的良好环境。
在社会上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处识字的良好习惯。结合语文园地4开展在生活中识字的比赛,食品包装袋、广告牌、街标、路标、单位名称牌、电视、卡拉OK等等都成了学生识字的教材,学生乐此不疲。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不仅识字兴趣浓、识字能力加强了,而且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第二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培养最基础的语文素养的阶段,学生的作文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志,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当下的实际情况是,小学生把表达情感的作文写作当作任务,根本体验不到写作的乐趣,没有写作的欲望和素材,更没有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
1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教师却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小学生的作文,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尊重;小学生的人生阅历与情感体验都不够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加之作文题目设置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往往使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学生的作文只有教师这一个读者,学生对教师往往存有畏惧心理,因而学生的作文会迎合教师的喜好,没有真情实感的表达,作文失去了交流情感的功能;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作文技能的培养,与学生的写作兴趣悖离,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下学生作文文体训练,形式单一枯燥;对于学生的作文评价要求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评价标准单一,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养成与自由个性的树立。
2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能力的培养方法
虽然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探索小学作文能力的培养方式,并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往往事倍功半,作文写作能力这一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养成,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影响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
写作愿望的激发也就是写作兴趣的培养,学生有了兴趣,产生情感表达的意愿,学生才会愿意写作。这就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作文命题和最后评价的各个环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爱好与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己确定写作题目,掌握写作范围与角度,把学生的亲身经历与情感体验融入到写作当中,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表达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一进程教师并不是置身局外而无所作为,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于学生出现的思
xiaoxue.xuekeedu.com
维误区与价值观的偏离要及时进行引导,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审视他人的思想,学习作文写作技巧,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2.2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离不开现实生活,写作素材的积累更不能与实践分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关注社会时事、生活当中的人或事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比如接送孩子的家长、细雨中的燕子、门前的花草树木等等,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总有打动人心的精彩一瞬,把它们扑捉到,就有可能写出一篇佳作。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学生在有限的阅历或者生活经验基础上,对事物的观察缺少敏感度与健全的审美观,因而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特别重要。比如对水果的观察,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其形状,闻其气味,尝其味道,并发挥想象力去联想与之相关的事物。总之,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一切感官功能,对事物做到全方位立体的观察,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最后,学生的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堂或者学校,让学生走出去,与自然亲密接触、与社会紧密互动,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学生在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上都得到了发展,也就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资源。读与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写作素材的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语感增强、写作技能得到启发,通过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与好的作品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的情感积累与人文情怀的养成。因而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书目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积极向上的书籍,并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了审美能力。科技的发展导致阅读方式从原来单一的实体图书阅读,转化为电子图书等阅读方式与纸质图书阅读并存的局面,网络与多媒体对现代人的读书习惯影响巨大,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开放、多样化的阅读,但要避免学生被一些趣味低下的东西影响。
2.3改变作文评语形式:
作文评语是作文写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写作成果的评价,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沟通阶段,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的回应。而作文评语环节又可以看作是整个作文写作的起点,因为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水平的提高与
xiaoxue.xuekeedu.com
教师的评价息息相关。反之,如果教师的评语不当,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写作积极性,指导与促进作用更是无从谈起。作文的评语环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关键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可以尽量使用鼓励性质的评语,比如:学生作文在不同程度都有不足,教师可以写婉转一点的评语,不要直截了当的批评,而是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学生写作文容易出现虚假的内容,此时教师可以适当质疑,让学生意识到写真实的事,做真实的人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教育启迪学生;对于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要进行肯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作文是自己不太成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体现,因而教师针对学生思想中的不足或者问题写情感式评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答疑解惑。
3结语
作文的写作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使用激进的教学方法与错误的教学方法,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与积极性。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与素材的积累,对学生的作文多写表扬与鼓励性质的评语,切不可随意批评嘲讽。学生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相互敞开心扉的环境下多沟通交流,小学教学中的作文能力培养一定不再是难题。
第三篇:论文: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能力培养初探
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能力培养教学初探
广西河池金城江区第十小学
苏萍
【内容简要】: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上和书写上,重点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和认真书写。在识记字形时,通过利用规律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归类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结合语境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寓教于玩,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并加强写字指导,把好写字关。最后积极的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进而丰富学生的识字量。【关键词】:自主识字、能力培养
低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语文,而要学好语文的关键先要过识字关。大量的识字可以使学生提早进入阅读,以此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丰满起来,使之富于情趣,并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每位任教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一、重视初读环节,严把读音关
在阅读教学中,我通常安排这样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对于较难的课文,第一步一般可安排范读引路,而把自读作为第二步)。
2、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互相检查字音,及时发现问题,纠错改错。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读音,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轻声音节、多音字等易读错的音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目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踏踏实实走好识记生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3、把生字连词用板书、卡片、电脑等手段单独突现出来,检查订正。这一环节又可分两步:带拼音分类读和去拼音读。带拼音分类读,就是先带拼音读,然后让学生把音节进行归类,如把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的字归在一起,进行分类拼读。这样有利于准确地读准字音,加深对易读错的字音的印象。去拼音检查读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如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等。
二、以课堂为主,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字形,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据有关资料表明,儿童对汉字的记忆成绩,听写总是落后于读音和释义,字形的遗忘率最高。因此,怎样使学生巧记汉字,早已成为识字教学中引发探讨的问题之一。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上和书写上。
1、利用规律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手段、工具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学习,这是终身化学习时代已经到来的需要。因此,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独体字、常见部首的含义,了解分析一些字理的一般方法。
(1)象形字教学要抓住字形与实物相似的特点。如“山”字,可板示其字形的发展演变过程:“
”,讲清字理,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2)指事字教学要抓住象形字中的指事符号,采用“溯源——对照——悟理”的方法揭示字形字义。如“本、末”都是指事字,可以利用识字课件揭示出它们的构字规律,突破教学难点。首先,在一幅“枝繁叶茂、树根外露”的大树图片旁边,展示出“木”字的演变过程:、、、木。然后,在“大树”根部动态呈现出一条醒目的“红色粗线”,随后“、本”展示出来。接下来,“大树”根部的“红色粗线”消失,“树梢”部位动态出现一条醒目的“红色粗线”,随后“、末”展示出来。利用识字课件,将“木”字与“大树图片”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明白“木”是大树的象形。“红色粗线”在树根部位动态呈现,指导学生弄清楚“本”字下部的“一”是指事符号,在“本”字中指明树根所在的位置。“本”的本义是“树根”,后来才有了“事物的根本、根源,主要的,中心的”等意思。“红色粗线”在树梢部位动态呈现,指导学生弄清楚“末”字上部的“—”是指事符号,在“末”字中指明树梢所在的位置。“末”的本义是“树梢”,后来才有了“事物的顶端,末尾,尽头,不是重要的”等意思。这样一来,利用识字课件揭示出“本、末”的构字规律。
(3)会意字教学从分析字形部分意义入手。如“采”字,我们先引导学生认识“手”的演变过程:,“手”象征手掌,“爫”
是手的变体。再认识“木”
。“采”由“爫”和“木”两部分构成,“爫”表示人的手,“木”代表一棵大树,“采”的意思是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
(4)形声字抓住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如教学“被、衬、裙、衫、裤 袜、袄 ”这一组字,我们除指导学生凭部件组合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组字的规律:意思都与衣服有关,所以都是“衤”旁;字的读音和右半部分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我们还顺势告诉学生,对于大多形声字,我们都可以根据它的意义记忆它的偏旁,根据它的声旁推断它的读音或记忆字形。
通过运用以上字理识字的基本模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解析字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对于部分生字尤其是一些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已失去其原来形体特征的字,我则通常采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笔画”等方法。如“查”由“木、旦”组成,“昨”可把“作”字换偏旁来记忆字形,然后再根据其形旁表义来理解字义。“仑”是“论”字去掉“讠”旁,“皿”字加“丿”即成“血”字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广泛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字形,如“猜字谜”、“编故事”、“编顺口溜”、“编儿歌”,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等识记生字。
2、利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字形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区别异同,重点辨异,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避免写成别字。如货物的“货”和“贷款”的“贷”,它们都是上声下形结构,形旁又都是“贝”,但二者的声旁不同,因此读音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利用声旁把两个字区别开来,而不是把“贷款”写成“货款”,或把“货物”写成“贷物”了。通过形近字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识字效率,又能正确使用汉字。
3、利用归类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在教学合体字,尤其是在教形声字时,引导学生找出和它声旁相同的字或找出和它形旁相同的字进行归类,可以加深理解它们的字形和字义,而且可以拓展和延伸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抢”字时,问:“谁能给抢字换个形旁组成不同的字,并说说这个字为什么用这个做形旁?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竞赛活动。组成的字可以是学过的,也可是没学过的,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写的最多。学生们兴趣十足,大家迅速在头脑的仓库里搜寻认识的字。结果写出了“枪、呛、苍、舱、创、呛、疮”等字,并根据形旁给相应的字组词。这些字里,有的是学生从课外认识的。对生字进行归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据形知义特点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向课外所求知识的欲望,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4、结合语境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字词,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我在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丝”进而理解“没有一丝高兴”的意思的:
出示句子:国王从孩子们的面前走过,看着一盆盆鲜花,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理解“一丝”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出示准备好的一块用丝织成的围巾,并从里面抽出一根丝来,让同学们说说“一丝”的大小。(“„„小得几乎看不见„„”)
②是啊,“一丝”很小,小得几乎看不见,那么,“没有一丝高兴”就是——?(国王却一点儿也不高兴)
学生理解词义后,再联系上下文读句子,就能把国王不高兴地语气读出来了。长期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词的意思,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5、寓教于玩,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新大纲十分重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极易受影响,注意的持续性也不强。在掌握生字读音、熟读乃至背过课文后,再指导记忆字形,若只采取单一的形式,往往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要想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十分注意字形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除前所述识字方法的指导外,课堂上我常常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境,来鼓励学生识记和巩固识字成果。如有时我把生字卡做成果实状,把它们挂在“果树”上,用“摘苹果”的游戏吸引学生,积极记忆字形;有时我用多媒体把错字或别字的词语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当警察,在规定的时间了把“错别字”当作“坏蛋”来抓,并评奖。这样调动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记忆字形。在学生记住字形后,还常用“找朋友”等方式,要求学生找正确读音,或要求学生找正确部件,或要求学生找出正确的组词,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来强化记忆效果。
6、加强写字指导,把好写字关。
大纲要求,低年级写字要达到“正确、端正、整洁”,力求美观。在学生对生字准确记忆的基础上,如何指导把字写“正确、端正、整洁”,乃至美观,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上,我们注重加强指导示范,加强练习与评改,收效也很大。
在指导示范时,我们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并加强示范引路。如“春”字“撇”和“捺”易写歪,“土”和“士”易搞混,“从”字的两部分有区别,字的部件大小宽窄组合特点等,都需教师特别强调,范写引路。对易写错的字,则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加以强调,譬如用醒目色彩凸现易错部分。而对于一般的字,我们则鼓励学生自己观察练写,针对个别出现的问题个别指导。这样有重点地进行写字指导,合理而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避免了学生课下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练习,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我们还从学生刚学习在田字格中写字时起,就注意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生字的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指导学生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我们还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并要求学生写字时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我们还很重视写字的评改环节。除当堂进行作业评改,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写字竞赛、评展活动,学生练习写字的热情很高,有的学生还象模象样的练起了书法。
三、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创设识字氛围,拓展识字渠道
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成识字能力。生活是一个大个课堂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能在生活中学到很多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因此,我积极的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进而丰富学生的识字量。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从中寻找熟字朋友;引导学生认读感兴趣的零食包装袋的字、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下方的字幕、喜欢的故事书、广告牌、车站牌等等,每周或半个月,利用语文活动、课外活动时间经常开展“识字大赛”,并评选“识字大王”,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巩固了识字成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查字典、问家长、问朋友等办法识字,促进学用结合,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与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总之,祖国汉字,奥妙无穷。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是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实践,想象,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是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2011年7月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欢迎来参考!
新学期来临,仍然面对老面孔,但要重新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承受新的压力,即让自己减轻压力,又能搞出新名堂,出更上一层楼的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塌实,学得兴趣高涨,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的制定出如下的教学计划:
六班共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听讲认真,但是也许受年龄影响,肯积极发言的学生微乎其微,大部分甘愿当听众。作文方面,能做到文从句顺、文章优秀的学生仅占30%左右,而陈海丽与俞泽锋等几位学生是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辅导和监督。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了解多元文化、热爱科学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进行小调查。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辑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可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第五篇: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树立语文教学观,就要注意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语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实践生活实际语文教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捏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使原本的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同时有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超越语文教材,超越语文课堂,让生活进入语文课堂,使学生的生命里充满浓浓的语文情。
一、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融通
“课堂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课堂”,语文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育过程,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现在的语文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南泥湾开荒》这篇课文,由于那时侯的背景学生不了解,所以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南泥湾开荒时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课外学唱《南泥湾》这首歌,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感受了三五九旅战士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兴趣盎然。又如老舍先生的《猫》一文,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提
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先让学生自己写写关于猫的特点,然后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老师就可以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猫,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通过生活中所见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一举两得。
二、立足文本,积极开展阅读实践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积极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师立足课内知识,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比如学习了《密林怪客》后,激起了学生爱护野生动物的热情,教师就抓住时机布置学生阅读《珍珠鸟》等文章,唤醒学生的爱心。读完文章,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当被送回竹林的猴子们又来了,它们会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又如《老师领进门》一文,是一篇感谢师恩的文章,在教学中,上到学生情感喷发时,课外补充刘绍棠写给老师的诗,让他们有感情地吟诵,这样不仅深化了课文的内容,还调动了学生原有的情感积累,使他们写出的感谢师恩的文章至情至切,这种创造性地拓展延伸,给课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实验中的难点。学校、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地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
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作业和语文实践作
业。如:自己搜集、整理成语、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积累型的作业;在校园内、班级教室、自己家及房间的适当位置书写、粘贴警示语或标牌;常给远方的父母、朋友写信,编发短信息,在虚拟的环境中与人交流等语言运用作业;开展调查、访问、研究,鼓励学生写调查报告、写访谈录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语文的快乐,感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课外去寻找类似的送别诗,有能力的还可以仿照着诗的内容课外写成小短文,更甚者模仿着写写送别诗,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赵州桥》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找找自己家乡的古桥,对古桥的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整理成文,这样类似的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调查访问的能力,而且还锻炼各自的胆识,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使语文真正回归到生活中去。
语文教学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生活处处皆学问,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习语文,不为生活而学习语文,语文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巧,让生活进入课堂,使课堂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2005.122、《小学教学设计》2006.123、《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64、中国语文网《浅谈小学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