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注重人的生命 发展 的教学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教学应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与此基本理念相应的是教学过程观、教学 内容 观、师生观以及教学评价观的重建。
关键词:课程价值观;教学价值观;生命发展;重建
新一轮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价值观的转变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价值观。
从 目前 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与新课程价值观相悖的诸多 问题,如教学目的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忽视了认知以外的目的,忽视了人的多种需要与整体人格的成长;教学过程忽略了人的丰富多样的生命内涵,以致原本应该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情感与灵性的 自然 流露;教学内容大忠于教材,而缺少创生性、情境性、灵活性;教学形式因为太讲究规范与模式而约束了个体生命表达的多样性;教学 方法 上有太多居高临下的灌输与说教,而缺少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无疑会阻碍新课程的实施,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学只注重知识传递的价值取向,建立新的教学价值观。
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和对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即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且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一、新教学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每个儿童的生命都与成人不同,他们不是父辈的复制与延伸,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他们的生活阶段并非仅仅是成人期的一种预备,他们有着与成人相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年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学可以避免做“最愚蠢的事情”。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会强行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用自己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教师能理解学生幼稚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耐心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2]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他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不会用同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他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知道每个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他善待生命处于弱势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与动物在生命意义上的本质不同首先是人的未完成性和非特定化,“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在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3]人总处在未完成之中,人的生命处于不停息的变化之中。人的“未完成性”意味着人永远不会被完成,正如弗罗姆所说:“个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使他自己诞生的过程;事实上,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充分地出生。”[4]人的“非特定化”意味着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的生命总在不断生成新的生命,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一直在产生意义,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非确定的过程,使人的发展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使人永远处在生成之中。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明了生命的未完成性、未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生成性。教师不会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束学生、限定学生,不会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不会只注重遥远的未来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当下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他懂得学生总在变化着、生长着,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人的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外界环境与条件,然而生命本身具有自主性,外界因素可以 影响 它,但无法取代它,如果取代它,生命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人“天生”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乐于自己去追问、去探寻、去创造,并在探寻、追问、创造的过程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获得生命的意义感。如果教学中漠视人生而具有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外部世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习会成为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会越学越“没味”,因为学生从中感受不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价值。人还“天生”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本性,“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他还力图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认识并作出解释。”[5]如果教学埋没人的自我认识的本性,不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教学是缺乏活力的,是难以持久的。[6]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学生通过自主而非被动地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只是把自主性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自主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性,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四)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具有最丰富的内涵。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那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单纯地认识知识并不能理解知识的内在意蕴。“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以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新教学价值观注重教学的生命发展价值,但并不轻视教学的认知发展价值,不否认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认知能力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但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还关注认知以外的其他教学目标,并且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仅仅是认知结果,关注教学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人的认知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它并非人的生命内涵的全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也很重要,但不能忽视掌握结论的过程。事实上,结果教学只是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现成的结论,而不经过学生趣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不经历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感情变化,没有对大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那么,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无从谈起,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更深层、更丰富的意义。
第二篇:《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各位参加课改教学的老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想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我以为,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对新课改中的教学活动进行一下反思,归纳如下:
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老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为什么?因为老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老师们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老师们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教育新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而其实在老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你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老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老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让小组合作学习有效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老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老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这些说明,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老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我以为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应该在课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老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老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让学生享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第三篇:新课程反思与重建的教学设计
运算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情景图,说明同学们正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
2、提问: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任学生提问题,只要用加法计算的就可以
3、指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进行过好多加法计算,你知道加法运算里的一些基本规律吗?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的规律,对我们以后的间很有用的。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有哪些运算规律,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例题讲解:加法交换律 跳绳的有多少人? 让学生列式
还有不同的式子吗?再指名一人用不同的式子列式。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28+17和17+28的结果都是45.直接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
28+17=17+28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式子的所有数据都相同,只是数据的位置不同,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更好发现规律。
讨论: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强调只是位置不同。
不是不几组算式都是这个特点呢?
从这些例子中得到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例题讲解:加法结合律
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列式,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板演。根据学生写出的算式,强调有不同的算式,(28+17)+23=28+(17+23)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但两个算式中相加的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同,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同,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不管哪两个数先加,最后的结果都一样。
写出几组算式让学生体会这样的规律。
强调:这就叫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三、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
1、说说题中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指出最后一个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先用了加法结合律,再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
3、计算后加加法交换律进行难处。指名学生演示。
4、学生先计算。再进行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怎样算才会更简便一些。
5、连一连,学生独立连起来,发现什么,以后怎样算才方便一些。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自己掌握得怎样?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运算律的探究过程比较多,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相对而言,在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教学上显得表面化,对为什么用符号表示,它的价值所在体现不够,因而对学生符号感的培养不太够。
以后还需要加强两种运算的自身关联,对两种运算的运用。
四1班 2012年11月
第四篇:《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
学习心得体会
朱加鑫 2009年8月
《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一个说得非常好的公式。
一个好的教具能够在课堂上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制作出活灵活现的教具对课堂非常重要,利用业余时间动手制作教具,不会制作的多向别人学习,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学校的美术教师及上科枝活动课的教师对自己进行培训。
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与成长环境、性格、智商、情商有关,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改善心智模式,是学习、自我超越的前提条件。没有心智模式的改变,任何新的改变和发展都不可能。只有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才能不断地自觉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发挥创造性。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
凡是对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教育教学现象所进行的一番认真思考。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内省活动,也是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要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要有自我监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和设计的能力。要求有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认识,评价进而产生的价值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要求有职业意识。
要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
教师把自我作为意识对象,在学习活动中,把学习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自我及学习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1.确立现代化学习观。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自我、更新自我和超越自我,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2.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
总之,通过学习我得到了很多。根据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之间的差异,可以将课程中的某些具体学习活动分为八类:表征学习(符号学习)、信息知识的学习、数理规则的学习、问题解决、阅读理解与鉴赏、创作、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课程设计也就是对学习方案中的上述八个基本方面加以规定。以素质教育的观念审视、反思与重建课程,也就是对这八个方面加以审视、反思和重新设计。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从以上八个方面全方位着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背离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都将最终落空。
第五篇:高职语文教学应重建教育价值观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重建 价值观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价值观在功利取向面前,偏向于以升学为目的,高职语文教学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与职业学校特点,在教学中搭建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会交往、树立自信的平台,重建尊重生命个体、发现生命个体价值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的评价体系,反映了对教育功效的追求,从这一角度看,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目的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制约着人们确立不同的教育目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乃至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从而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功效。”在古代,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方面。而今,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学教育更趋向功利性。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应大胆改革,重建教育价值观,让教育回归对“人”的培养。
一、重建教育价值观是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重建教育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打破了以高考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趋向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趋向多元化,不少“高分低能”的案例带给人们许多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如何培养适合社会的“人”而不是“知识机器”?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在于对“人”的培养。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高考不再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命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再是学生的高分成绩单。在职业教育中,我校曾提出“适合个人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口号。基于此,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应该重建教育价值观,即尊重生命个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发现生命个体的价值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
二、重建教育价值观不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1.教育价值观应该建立在教育本质上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是这样定义教育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叶澜将教育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不管其定义如何阐述,其核心终究离不开“人”。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是无本之教,教育的价值又从何谈起?
2008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制订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里,除了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外,还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领域,如“热情”“兴趣”“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向往”“追求”“探索”“勇于”等。由此可见,学生生命个体的塑造已经开始被关注了。
2.教育的最高价值与马斯诺需要理论的最高层次相吻合马斯诺需要理论中的社交需要指的是: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尊重需要是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自我实现需要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教育是对“人”的培养,注重“人的需要”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教育影响着人身心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考虑: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学会积极交往?大部分学生受到中考失利的消极影响,他们应如何建立自尊、自信?如何通过语文学习感受自我实现?
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该重建教育价值观,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目标,转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生命个体的价值体现。这种转变并不排斥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笔者认为,听、说、读、写是语文最基本的要素,无论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如何改革,基础知识不可或缺,我们所说的重建教育价值观,是在学习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3.多元智能说为重建教学价值观提供教学实践操作可能
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要培育富有积极情态的个体。笔者也认为,这正是高职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教育价值观的一点。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去体会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被人尊重,从而更好地超越自我呢?
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应大胆打破常规,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做调整,没有内容作为这个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空话;教师还应大胆利用平时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其他智能,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而平时成绩的构成就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构成。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念融入高职语文的教学中,开发多元智能教学内容与评价模式,肯定学生的各种智能,并且改革评价体系,让学生的某方面智能可以有展示的平台,并且得到认可。以高职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在平时考核中,笔者认为可以增加如表1所示内容:
可以看出,多元的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为所有的学生都提供了发展的多元途径,它以培养学生的积极生命情态为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些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课内与课外结合,也可以个人与小组结合,全凭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赢取分值。学生每赢一分,都是一次成功的经历。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个人成长的过程,有学生个人的多方面智力成长,也有个人与外在世界交往的成长。同时,也体现出学生以何种态度学习。“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高职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搭建更多平台,帮助学生发现在哪一个平台上能最大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应该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让学生不再做语文知识的“收纳箱”,而是借助语文学习,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高职语文教学的最高价值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重新找到学习的自信,重拾对语文的热情与好奇。说到底,就是尊重生命个体、发现生命个体价值,培养有着主动求知的、健康向上的生命态度的“人”。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周志超.教育价值观的历史评判与现实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3).[4]王合生.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8).[5]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