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心理学理论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音乐心理学理论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内容摘要】音乐心理学指的是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包括对音乐的兴趣、审美和实践能力,它从多方面构建了学生对音乐的态度,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人文素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理论
初中音乐 欣赏教学 应用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是,现今教育在音乐上表现的大多是基础教育,教授的都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东西,可是因为音乐在升学成绩里占的比重不大,导致学生将音乐视为可有可无,对音乐提不起兴趣,从而让音乐教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要将音乐教育顺利进行下去,就要采用适当的方法,音乐心理学就是其中一种。
音乐心理学指的是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包括对音乐的兴趣、审美和实践能力,它从多方面构建了学生对音乐的态度,从而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音乐教育,让学生主动学习音乐,喜欢上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人文素养。
一、让学生认识音乐,感受音乐
学生在进入音乐课堂之前就在生活中接触过音乐,听歌、听乐器演奏等等,但是这时只是对音乐的感官认识,并没有形成一个意识形态。在进入课堂后,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认识了各种音符,认识了五线谱,但这也只是音乐最为表象的东西,可惜的是,老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大多都停留在这种表象,因而,大部分学生即使在课堂上也不能够真正的认识音乐,了解音乐,也就无法对音乐产生感情。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音乐教育中就要注意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等人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音乐并不仅仅是他们所想的那样容易,让他们知道每一段旋律背后都有创作者的艰辛,让那些音乐家的故事感染学生,使学生正视音乐,把音乐这门学科和语文数学这样的重点学科等同起来,提升音乐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又比如,老师可以开设音乐欣赏课程,让学生聆听动听的旋律,为学生讲述旋律背后的故事,向学生介绍各种乐器,如大提琴、长号等等,这些乐器长相奇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见,就会对它们产生好奇,从而引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老师必须让学生知道,音乐不仅仅是音符和五线谱那样简单,它是沟通的桥梁,和其它课程一样,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初中是青春期的开端,这时的学生都蠢蠢欲动,他们平常接触得最多的音乐就是流行音乐,大街小巷充斥着朗朗上口的旋律,让学生随口都会哼唱起来。但是,这些流行音乐的质量参差不齐,少数歌曲的内容也包含负面情感因素,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十分不利,一些网络歌曲甚至还夹杂着色情暴力等内容,对学生心理是一种危害,因此,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让学生能够分清音乐的好坏刻不容缓。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即让学生能够分辨出音乐的真伪,从音乐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老师应该以对比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什么音乐能够修身养性,什么音乐能让人生厌。
比如,老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对一些网络歌曲进行分解分析,对比一些名曲名著向学生进行讲解,同样是这些音符,怎么组合能美妙动听,怎么组合会让人烦躁不安。经过对比,学生就会直观的看到滥俗的音乐和大师音乐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认知上将它们分开对待,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如果条件允许,老师还可以带学生去音乐会或者演奏会现场感受一下音乐对环境的感染和对人的熏陶,在那样的环境中,学生全身心的进入到音乐的世界,眼前呈现出一片广阔的音乐天地,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
三、鼓励学生勇敢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对音乐产生热情,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演奏乐器,但是因为对自己的不确定和不自信,使得他们不敢在人前展现自己,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勇敢释放对音乐的热情。
比如,老师可以进行音乐分组,四五个同学一组,让同学们先小范围的展现自己,让他们放松心态,当学生们习惯了这种展现形式,就可以将分组的人数慢慢扩大,直到学生站在全班的面前。
而对于一些乐于展现自己的学生,老师应该争取机会,让他们能够站在全校学生的面前,甚至是站上更大的舞台,让他们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
教会学生勇敢就是让学生不怯场,在表现音乐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处之泰然的心理素质,这就是音乐心理学带给学生的反馈。
在利用音乐心理学进行音乐教育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音乐素质。因为音乐除了后天学习,也要有一定的天赋。有的学生嗓音条件极好,有的学生乐感极佳,有的学生对乐器的领悟力很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这些学生尽情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音乐才华得以展现,为国家增添更多的音乐人才。
结语
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也是一门极具前途的生存技能。如果学生从小接触音乐,就能养成很好的音乐素质和人文素养,对品格情商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但是,目前的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老师在授课之时只把音乐当作是辅助科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也选择了忽视音乐。
音乐心理学理论是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引导,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提高音乐审美的一种音乐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表现为让学生认识音乐,养成对音乐的审美和敢于展示音乐素质,这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突破,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周红杰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八种,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因而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在教学上即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地理课程改革有着有益的启示,如,我们的课改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等。就课堂教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多元智能进行地理教学。把智能作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利用每一种智能的优势来学习地理,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使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的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即把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本身作为教学的主题,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尊重学生各自的认知风格,给予学生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安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渐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地理内容。用加德纳的话来说就是“科学的教育就是发展)L童的优势,增强儿童的薄弱环节”。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利用多元智能进行地理教学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的组合和表现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也必然存在着各种智能差异。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多数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为使地理教学情境化、人文化,必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寻找到这个策略提供了导向。地理新课程和多元智能课题的开发与实施,都是为了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的倾向,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鼓励学生投人生活实践、自我选择、进行个性化探究,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在地理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理论并非主张将所有的人培养成李四光之类的奇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学生的智能,让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一)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利用多元智能进行地理教学,依据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水平这一目标,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组织者和引导者,尊重学生学习的需求、个性差异和人格,即要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擅长演讲的学生就侧重于让他模仿伟人的演讲风格;擅长数理的学生就侧重于让他以数学计算和推理的形式开展学习;擅长身体动作的学生就侧重于让他演剧目和伴随身体语言来学习;擅长音乐的学生就侧重于通过歌曲或背景音乐来学习;擅长视觉绘画的学生就侧重于通过地理图像等来学习;擅长人际交往的学生就侧重于通过小组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来学习;擅长自我认知的学生通过写日记、总结来学习,擅长自然观察的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来学习地理;等等。如,在学习初一地理“天气符号”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识别这些符号,这就要求学生理解、识记这些符号,而学生往往会觉得这节课单调、乏味,教学也就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代表不同天气的符号,然后再让他们绘出这些符号。这样做的结果要比传统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枯燥记忆好得多。这项活动表面看来与本节课的要求大相径庭,但学生表现得活跃、兴奋,并动脑构思,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了每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发展了视觉一空间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的学生提出:阴天时的太阳符号应该画得愁眉苦脸才对。学生的这种凸显的火花、这种求异思维正是其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的萌芽。
(二)进行多元化的地理教学设计
利用多元智能,教师可以尝试从下图所示的八个方面进行策划,进而对地理教学进行创新的多元化的设计。
(三)布置自主、多样的地理作业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学生智力优势和弱势的差异,摈弃那种一味按教材和配套作业布置大量客观练习作业的观念,有选择地针对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每节课后作业可分层布置,并适当增加一两个需要自主发挥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智能特点,自主确定作业的类型和内容,作业的类型可以是多种方式,如,调查、观察、写演讲稿或读书笔记、编写故事。如,学过《变化的星空》一节后,作业可以是在夜晚观察星空;可以是绘制星空图;可以是编写有关星星的故事;可以是写一篇有关星空的小论文;还可以是上网查询有关宇宙的资料并制作手抄报等;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总之,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的自主性练习和作业能使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的不同想法得以表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地理能力在不同层次上的提高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那个人都能从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人手来自主学习地理,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正如专家所言:“假如学牛不能用我们教他们的方式学习,我们必须用他们学习的方式去教他们。”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地理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培养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准确表达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说明地理现象和准确写出地理名词等方面经常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地理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1.加强教师语言的示范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在进行课堂提问、阐明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必须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既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又使用抑扬顿挫富有魅力的口头语言,这样做不仅能顺利表达出教学内容,同时还给学生一种美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特征可用“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多变”来叙述,又可用“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对面喊的应,走路要一天”来生动描述。
2.坚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不能仍定位于教师传授。因而应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尽量把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但易于接受和掌握,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十分有利。如,让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编成地理故事,在每堂课前进行“三分钟地理演说”等,日积月累,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既包括日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形式多样,如,讨论、辩论、演讲、写论文、角色扮演等。这些活动地理教师都在做,不过以前是自发而已,在掌握了多元智能理论以后就应变成自觉的了。如,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中有篇阅读材料),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不但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加深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视觉一空间智能的培养
视觉一空间智能是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地理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精确知觉物体或形状的能力,对知觉到的物体或形状进行操作,或在心中进行空间旋转的能力,在脑中形成地理心像以及转换地理心像的能力,对地理图像(如平衡与组成)等关系的敏感性,把地理词语绘成图画,如,把断层、褶皱描绘成图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学习地理课文,等等。视觉一空间智能在地理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观察对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魏格纳通过对《世界地图》上大陆轮廓的观察,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牛顿通过对月球、行星等运动的观察,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地理课上,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用幻灯片、投影片和录像演示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它们已成为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的重要辅助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开发学生的视觉智能,进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如,可要求学生多用画图的方式展示地理过程,多用演示的方法说明地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高中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等章节中,涉及的“黄赤交角”和“正午太阳高度”及“上”“下”“里”“外”“顺时针”“逆时针”等空间概念,教师在讲解时要借助必要的模型和演示,将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概念,从而加强对相关地理事物的理解。有些学生对此不能理解,就是缺乏空间智能的表现。
(三)地理教学中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培养
逻辑一数学智能在地理学科表现为利用数字计算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地理计算和数学理论在地理上的应用等。在地理教学中,任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发展。培养思维能力,不是简单依靠习题训练和测试就能够做到的,还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地理课中,擅长“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学生,对有关“国家的人口”的图表中的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表现敏感,他们会对其进行逻辑推理,并能预测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理表面现象人手,揭示深层的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对于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进行逻辑推理:中国南方及北方气候不相同─—影响植物的生长一—影响农业及景观一—影响南、北地域文化。
(四)地理教学中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自然观察智能不仅包括对动植物的辨识能力,也包括从不同角度观察、探索各种地理事物,以及学会欣赏大自然并与之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专家竺可桢等都是在这方面有杰出的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学习者对地理对象表征和特征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可贵的感性认识,是形成地理概念、掌握地理技能、进行科学推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源泉。地理学科中的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观察地理现象、记录地理现象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地理现象很感兴趣,觉得好奇,但在观察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于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观察。学生观察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不断设疑、引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深人探究,发现深层的问题。如,在教学通过观察天空的云况推测天气时,应该让学生充分观察,再设问为什么形成不同的云状,进而对其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评价中形成大气运动引起天气变化的认识并概括其中的规律。
(五)地理教学中身体一运动智能的培养
身体一运动智能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进行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包括粗略或精致的身体动作)来运作或表达地理运动的能力身体一运动智能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运动模仿能力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又是一个思维过程。从模仿的对象来看,可以模仿教师,也可以模仿周围的同学。从模仿的内容来看,可以是对地理概念、景观、图形、原理等的读、说、写、练,也可以是对演示动作和技术的模仿等。为了演示“月球的同步自转”,教师以课堂作为地球,以自身作为月球,先演示自转再演示公转,然后把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合为一体,从而把“月球的同步自转”直观化,如此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模仿。开始的模仿是为了以后不再模仿,模仿是为了深刻理解。
(六)地理教学中音乐智能的培养
地理学科中的音乐智能是指对声音、节奏的感知及迁移能力。音乐智能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旋律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内容,引人或创作出可以概括或应用这此知识的歌曲或吟唱,当然,这一点的难度比较大。三几是背景音乐的选择,可以选择种音乐用于某一单元或某一节课,以创造出愉悦的心情或氛围。如,在学习《海洋》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个发生在海边的故事,或放一段关于大海的录音:浪花冲击海滩或海鸥鸣叫的声音等。三是记忆音乐的运用。东欧的教育研究者发现,如果教师讲课时有背景音乐当衬托,学生会更有效地记忆信息、,4/4拍(像《长江之歌》)、《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等)的音乐是最有效的,当教师在背景音乐下教授知识时,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学习。
(七)地理学科中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
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善于与人合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是就地理概念、原理理解方面的讨论,也可就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交流如就“是否应鼓励民工大量进人城市”的问题,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民工、市民、政府官员等,并进行辩论,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站在不同高度看问题,使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别人、教师在辩论中的角色则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时机分别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评判者或引导者
(八)地理教学中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地理学科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学习地理的状态,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地理的潜能,甚至了解认识到自己将来是否能够胜任从事与地理相关的上作、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方法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偏差,并激动学生欣然改进;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及时纠正学生在地理思维方面的失误;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表扬和恰当的修改意见等等。
事实上,地理教学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蕴涵着培养这八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学生八种智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才能做到在不同的课上,各有侧重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第三篇: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在大学音乐中的应用分析
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在大学音乐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改革,随之教学方式也在创新和变化。大学音乐教育虽然起源较早,但是由于受到历史发展影响和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单
一、方法陈旧的问题。本文从大学音乐教学实际出发,研究体验式音乐欣赏在大学音乐中应用的具体操作策略,以期对实践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体验式音乐欣赏;大学音乐;应用分析;
一、前言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一直以来呈现出一些问题,例如同班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参差不齐,较弱的学生几乎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作为教授大学音乐的老师,如何上好课程,提高学生兴趣,带动课堂积极性,成为现实的问题和挑战。笔者认为,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就是一种应用效果佳的教学范式,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审美能力,本文将针对此进行一些具体探究。
二、体验式音乐欣赏在大学音乐中的实施目标
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推动对音乐技能的教育转向音乐审美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掌握音乐背景知识的能力和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样的教学目标也就要求教学方式要随之改革,运用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升华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体验,加强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培养对音乐的审美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热爱音乐的情感,这是其实施的重要目标。
三、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在大学音乐课堂上具体操作策略
(一)兴趣激发策略
在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摆正位置,发挥主导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音乐教育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也不在是应试的学习,体验式音乐欣赏强调的是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才能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音乐学习的材料,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探索策略
相比于传统的音乐教学,体验式音乐欣赏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不以统一的标准衡量对错,而是充分培养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不将老师的主观感受强行灌输给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自身对音乐的探索形成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反复体验策略
要想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必须加强体验的过程,大学课堂硬件条件较好,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设备,反复体验与欣赏,在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引导从行为到情感的升华,最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四、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在大学音乐中的应用方法
(一)创新教学情境
近年来的科技发展,也大大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方便。鉴于音乐教学中大学生的动机主要靠兴趣引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有趣生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将学生的外部学习压力转化为内部自觉行为。比如在教授《蓝色多瑙河》时,可以播放与音乐相关的视频,展示多瑙河相关景象,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幻想自己身处在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受音乐创作的过程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体验式音乐欣赏真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热爱音乐。
(二)巧设学生情感体验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大,学生基础情况不一,个体差异较大,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较差的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一些增加情感体验的环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得其自身情感与音乐欣赏结合,在学习中融入自身情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充分表现,在师生互动和交流当中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掌握并抓住活动和教学内容的连接点,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魅力并热爱音乐。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
(三)增强大学生自主欣赏与探究
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的应试教育,不能填鸭式教学,大学音乐教学更不能如此,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要引导增强学生自主欣赏与探究,音乐欣赏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提出自己的欣赏感悟和问题,不能仅仅依靠老师教学,这样逐步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而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得学生通过体验音乐的魅力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获得音乐熏陶,提升审美情趣,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实现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程梓粮.体验式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4(01)
[2] 张伟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体验探究[J].音乐时空.2014(07)
[3] 楼秀玲.天籁之音·源于体验——中班开展“体验式”音乐活动的探索[J].讯.2014(11)
科技资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解认识。人在感知特定的对象时,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深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多媒体能够起到视听结合,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处于与音乐情景相和谐的氛围中,很快与之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关键词:音乐欣赏 现代科技 综合理念
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高中音乐欣赏”是素质教育一个特殊的活动单元,在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负担着艰巨的任务。长期以来,欣赏教学广泛存在着“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长时间的倾听,然后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分析题材等。这种“填鸭式”教学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我校开设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存在着课时少,课与课间隔时间长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学过程出现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较大器乐曲的欣赏。例如大家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一遍就将近30分钟,还需要了解作曲家、写作背景、题材、乐曲结构等,还要熟悉重要的音乐主题,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学生还没领会教师讲解的内容。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还是切实可行的。
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大胆创造
单纯性倾听式的音乐欣赏教学已经不太容易让学生产生真正持久的欲望,主动的欣赏音乐的热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然网络与视 听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欣赏变得空前开放,我们已没有理由再让高中音乐欣赏作茧自缚。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把音乐欣赏带进网络世界;把电脑与组合音响接驳,充分利用校局域网引导学生把教材某些内容拓展开来进行研究。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世界带进教室。
近百年来,音乐教学心理和音乐感知心理的研究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而且是一种多种感知通道协同活动的感知活动。人在感知特定的对象时,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深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多媒体能够起到视听结合,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处于与音乐情景相和谐的氛围中,很快与之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解认识。教师应该通过作品欣赏努力让学生达到分析音乐要素与音乐作品的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能理解音乐作品唤起情感和情绪所使用的音乐表现手段,这些要素和手段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调式。在欣赏《梁祝》中,由于多媒体的MIDI音乐可选择任一小节,任一拍开始,可以快速设置音乐影像某一段落的反复播放,可以随时设置某一个或几个声部,可以放大或缩小某些频段的声音。利用多媒体教学,很容易实现文字介绍中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教学目标。如:在播放《梁祝》中“引子”和“化蝶”时,可在屏幕上显现春天的美景;在“抗婚”一段中,可选择越剧表演中的片段,为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综合理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1、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之间;各种演唱技巧之间;音乐风格与流派之间存在着联系,内部间可以综合。教师可以把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欣赏《蓝色多瑙河》时,通过MIDI技术手段,把管弦乐队各声部分离出来,让学生初步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并进一步体会各要素的作用,如节奏是音乐骨架,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声有增加色彩的作用等。
2、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使得音乐艺术的形态更加绚丽多彩。教师可以把音乐与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欣赏《林肯肖像》时,为了能让学生尽快的感受外来音乐文化,用多媒体播放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主题曲,师生一起用英语唱,营造了一种美的外来音乐文化氛围。在欣赏第三部分时,播放有关林肯的录像,聆听林肯充满激情的朗诵,并且自己用真挚的感情去朗诵,让自己在“说”上体现的动情;在“唱”上体现的深情;在“奏”上体现的形象;在“演”上体现的逼真,给学生一个听得见,看得见,体会和感受得到的情感境界。激发学生兴趣盎然的表现和创造音乐。再如:欣赏《清明上河图》,观看夜游秦淮河风光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把音乐与美术、电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英国人柏历.布克在《音乐心理学》一书中说过:“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多媒体就是设置丰富多彩的形式的手段之一,用来创造这种吸引力。在歌曲赏析课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手段给学生欣赏国内外著名歌唱家的精彩演唱,他们用高科技的演唱技巧及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美探究的兴趣。可见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理论上的难题,又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尤其以信息科技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为最。从录音技术对音乐──这种人类文明最重要也是最普及的艺术带来的冲击,可以看到科技对人的影响是形影不离的。作曲家与艺术家们其实仍在试探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不同可能性,最终,这将成为艺术家与科技学者的合作,使音乐这种诞生了千百年的艺术形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带给人们崭新的艺术享受。艺术家创作和表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类与科技共同进步的过程。只有接受技术与科技与人的共生关系,文化的发展才能得以平衡。在信息技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无论欣赏还是创作模式都在不断的变化,音乐与科技的沟通是必然之路,让二者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第五篇: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明确指出:“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呢、方式、意愿做。这样才能学的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的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因此通过学习奥尔夫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参与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才能提高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不喜欢蹦跳,不喜欢课本上老的教材,因而采用综合教学的模式。如初中一年级《青春舞曲》,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新疆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新疆,再通过新疆的歌舞让学生认识了王洛宾,引出哪里有驼铃声哪里就有王洛宾的歌声引出《青春舞曲》。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疆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音乐与地理两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难点“鱼咬尾”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在第一个“3”时第一个学生做一个动作,第二个同学在下一个“3”时要重复第一个同学的动作,到了“6”他要再编一个动作,第三个人重复做着第二个人的动作,以此类推。这一环节让学生很容易的学会歌曲的演唱,还了解“鱼咬尾”的特点。在学生掌握这一特点以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歌曲创编。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这一些都是我们传统教学中所不能给予学生的,许多学生喜欢这种类型的课堂,因为他们都感觉到了音乐课的快乐。
在本节课《七彩的管弦——卡门序曲》的教学里,学习基本主题时我采用了身体律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律动的同时又熟悉了旋律,加深了对旋律的印象。在每段主题的学习中,都让学生观看相对应的歌剧《卡门》的视频,让学生把歌剧内容与音乐相联系起来,这样在后面动作编排时也有利于学生表现音乐场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倾听、表达,无论是音乐素养还是人格素质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感觉,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音乐创造力、音乐表现力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音乐教学采用奥尔夫教学法是十分适用的。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这种教学可以挖掘和培养人的多种生存必备要素,像创造力、自信心、竞争力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丰富了人生,一方面又锻炼了人的意志,也培养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