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小课题-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小课题
结题报告
泉州洛江区双阳中心小学 黄佳治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课改需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台的今天,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教师。处于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小学习作教学要领悟改革的真谛,顺应改革的思路,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探寻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据中央教科所课题组的一项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命题,学生苦于“无米下锅”,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作文兴趣逐渐淡漠。著名作家叶圣陶一贯认为,写作源于生活。学生作文,不论命题作文还是自由作文,都应生活之需而写。他立足于生活,提倡写自己真情实感的观点,仍具有永恒的价值,因为它是关乎如何做人的大事。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进行以自能习作为目标的语文改革实验。
课题的核心概念:让学生还原生活,提炼素材,自能习作。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的不断变革,哲学观念的变化,教育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课程理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课程观念受到冲击,学校课程亟待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目标和主要内容
1、使“学生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习作,不待老师改”,养成喜读爱写的兴趣与习惯,到毕业时,不需任何人指导,在一个小时内,能按习作要求,独立写出一篇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简单记叙文。
2、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个性,培养创新思维,使他们的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发挥。重点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能力与创造力。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引导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到解决,切不可包办代替。让学生自改习作,这是“自能习作”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成竹在胸,以便有的放矢进行训练。
四、理论依据
1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能习作”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因为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合作,学生的创新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2、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把“合作”作为教育、教学关系的核心形式,共同探索和发现,使儿童获得知识的快乐。既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3、教育原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然对他们所进行的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有很大差别的。教育活动的组织落实同样不能不考虑自然环境所提出的要求,所提供的条件,所允许拥有的自由度。如果违逆自然规律的要求,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败。”这一哲理为“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的实践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丰富生活体验”。将作文引进生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突出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诉诸语言文字。
五、遵循的原则
1、主导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的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的要求。
2、实践性原则: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真正的学问是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体会、内化,进而形成的一种能够灵活运用的个性化智慧。
3、交往性原则: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识活动,教学交往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交往活动具有生成性,与别人即时即景的交流交谈,往往会启发自己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火花。交往性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且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4、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热情,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独立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要求教师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创造性地重组教学内容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形式,研究如何激励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新设想,敢向权威的观点挑战。
六、研究拟定
教学实验确立“关注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自主”作为教育、教学关系的核心形式,自主学习,自能习作,使儿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以“学会学习”的素质教育观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能习作的能力。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其实施策略应把握四个要素:
1、尝试习作,相机指导。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做到先“放”后“收”。欧阳修曾言“能文之本,初欲奔驰,久当收节。”我们可借鉴一下,把习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改变过去被动听讲,奉命习作的局面。教师先提示这次习作的主要要求,应突出训练重点。接着,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安排一定的活动,并以其高尚的格调,丰富的意蕴,给学生以精神的鼓励与情感的滋养,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如安排学生做游戏、进行拔河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再引导学生自我构思。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互相启发,交流感受,教师作必要的点拨,然后让学生动笔列提纲,打草稿,教师巡回指导,加强个别指导,注意发现带共性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2、交流评议,开拓思路。
学生在尝试习作的基础上,先同桌交流写作感受,再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互相评议、讨论,交流材料、中心、思路、技巧等,从而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与完善,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和草稿中反映出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讲评指导,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新意识。并从学生习作中选出优、中、差习作各一篇,评优、缺点,这样既渗透修改之法,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自己的想象和个性展示的空间,自由驰骋,拓展了写作思路。从而鼓励成功者更上一层楼,帮助后进者走上成功路。
3、互相修改,提高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习作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修改习作是学生整个习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反复认真地修改习作往往比写一篇文章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好习作是改出来的”,说的就是自己写的文章,要反复修改,字斟句酌,认真推敲,仔细琢磨,才能把习作写好。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老师要大胆实践,持之以恒,采取有效措施,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老师先示范改一篇典型习作,引导学生集体评改,教师精确引导,恰当启发在后。使师生各抒己见,能者各展其才,思路不断拓展,文采得到升华。通过比较,学生有所借鉴,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与认真习作的好习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及交流评议中所提供的反馈信息,独立修改自己的草稿,填好批改卡。在自改的基础上,以4人为一学习小组进行小组交流互改,完了再交还本人,让同学根据批改卡修改,就能寻找差距,加深印象,最后交老师检查。老师用修改符号标出需要改的地方,但不代替作者改,应把修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文不厌改”,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修改习作时善于以读为渠道,以生活为源泉,以范文为镜,以能者为师,是可以把习作改好的。学生就会“自能习作,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
4、讲评总结,激发兴趣。
儿童心理告诉我们:获得成功,体验乐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心理,要用鼓励性的评语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哪怕是一字之优,一词之佳,教师都可表扬“用得准确、生动”,“用得恰如其分”。当学生听了老师的表扬后,就更有了很想把习作写好的欲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浏览、检查习作,取得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讲评,紧扣重点训练项目,指出本次习作的优缺点。以褒奖表扬为主,辅以改进提高性鼓励意见。对各有特色与优劣的文章进行对比性评讲,使之优劣互补,得失自明。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交流自己该次习作的心得体会或交流自己如何评改同学的习作,做到相互启迪补充,激起学生进入再次习作的愿望,并留出时间答疑,解决个别问题与新产生问题,针对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补充设计一些练习,强化补救,弥补教学中的疏漏,切实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熟练技巧。当然,对于个别特殊性或群体中易引发负效应的习作,宜作个别评讲,单独指导。
写作活动的本身是一种实践,学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不断发展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对写作规律的认识的。而“四步训练”教学法正是一个反复实践,认识的过程。让学生不断自主实践,同时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纵向、横向多次的交流,信息反馈及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断进行感情与知识的交流,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强化,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知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个性化的习作从学生笔下流露,在习作中展现个性,还习作真我风采。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校第二、三学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八、小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确立“关注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学会学习”的素质教育观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能习作的能力。研究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2013.11——2014.01):
确定研究内容,制订课题方案;申报课题方案;搜集,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了解相关研究动态。
2、实验研究阶段(2014.02——2014.10):
探索,研究提高作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验,并不断改进和总结;及时记录与整理教学的体会、经验并撰写案例。
3、总结阶段(2014.11——2014.12)
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资料;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课件等;课堂展示;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方法:
采用四种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相结合、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行动研究法。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建立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成立了课题组。
(二)加强业务学习,引领课题研究
1、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印发给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2、课题组部分成员外出参加各级相关学习培训,为课题研究提供业务支撑。
(三)扎实开展活动,实施课题研究 1.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2.实施调研
(1)编制课题研究系列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2)调研活动
对检测年级中平均成绩上、中、下等水平各抽一个班级进行调研。3.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设计。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情况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设计,择优选送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教学设计评选,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综合素质,激发课题组成员的写作热情。
4.小学生习作评选和汇编。举办小学生习作评选活动,将优秀作品结集汇编,总结我校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习作(含写话)教学的成果,为广大师生搭建交流的平台,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水平。
5.整理分析实践研究材料。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经验总结和研究论文,汇编较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和经验论文。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还原生活,自能习作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的环境中还原生活,自由习作,遇到疑难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中等生、后进生。在小组合作环境中他们面对的是同学,消除了畏惧感,就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乐于与同学交流,因而他们得到的帮助也最大。可见,该训练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在这种自由自在环境中,学生可以想己所想,说己所说,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也得以发展,创新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一)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倾吐欲望,提升了学生的习作素养。
1、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了搜集素材的能力
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素材,懂得了在生活中捕捉素材,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活动中创造素材,在交流中充实素材,在比较重择取素材,引来潺潺源头活水,为习作构建了丰富的素材库。
2、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实践活动,增强了自主作文能力
为获取写作的第一手资料,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直面写作实境,有时采访,有时查找资料,有时观察揣摩……各种感官的调动,诸多素材的择取,学生经历了真切的情感体验,产生自主创作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习作能力。
(二)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更新了教师的观念,改变了写作教学的方式,让教师真正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成长起来。
1、实践课改理念,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2、研究中成长,增强了科研工作的能力
从主导的角度看,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无谓的训练占去的时间和精力,可避免了盲目性。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研究中的成果主要以论文、研究报告及公开教学呈现;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丰厚学校发展的底蕴。
十一、课题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习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培养学生习作的积极心理,使学生树立“我要写,我会写”的意识,变不愿习作的被动心理为主动心理,引导帮助学生养成主动练笔自觉改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让学生还原生活,从自己的习作活动中反复获得情感表达的愉悦,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师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中,心智与心智的碰撞中迸发出一吐为快的冲动,从受激励被欣赏有成就感中树立自信,得到精神的满足,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让习作教学成为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天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构习作教学的网络化沟通的理想模式,让新课程教育的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
十二、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新课程改革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思辨,许多观念的碰撞,诸多教法的纷争,给课程改革注入一股活力,更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与反思,也给新课程改革浪潮带来强有力的冲击波。处在基层工作的我们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深感肩负的压力。我们的课题经过1年多的探索实践,虽说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困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认识水平有限,因此,在起始阶段,作文能力提高较慢。
2、让学生自改习作,这是“自能习作”的难点,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不好掌握。
3、通过网络、书店查找相关资料,发现写作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极少,课题组成员对科研工作有着较高的热情,但理论层面无法提高,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也变得步履维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4、课题研究的成果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升。
(二)今后设想。
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使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更加完善,更好地为我校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服务,不断提升我校办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发展,提升我校底蕴。
附课题组成员名单: 负责人:黄佳治 成 员:赖燕明
第二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007-10-01 12:23:54)转载 标签: 分类: 作文研究
我记录 职场故事 教育杂谈 瑞安教师 谢尚江 课题研究 作文研究 作文生活化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谢尚江 执笔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具体,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又说“须以学生自求得之”。日本倡导“生活作文”的思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的写作,在培养谚语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典型成主体性的人格”。
2、《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作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3、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也是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我们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活化习作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学习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习作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涉及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必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此外,生活化习作教学消除了传统习作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使多元智能都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和语文老师开始重视类似课题的研究。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素质,使得我们的研究大有可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研究:影响作文教学生活化客观因素分析;作文教学“以生为本”概念与内涵的发展等。
2、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依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对部分语文作文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补充和改造;拓展作文空间,开发社区、家庭和社会活动资源。
3、学生发展的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在哪些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教师自我发展的研究: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五、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使小学毕业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2、寓作文于育人之中,寓育人于作文之中。指导学生审视学校、家庭、社会所包含的内容与展示的形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嗅出时代的气息、窥测崭新的世界,品味特有的情趣,展示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从而培养学生求真、善、美的良好品德。
3、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4、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作文教学方式得到重大改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六、研究原则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以生为本”作文教学,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在习作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重视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同时,教师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策划,合理组织,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自创组织形式或教学方法
2、实践性原则。当今作文教学中产生的大量问题是与传统教学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的,这种作文教学侧重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不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发展存在偏差。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及人的发展。
3、科学性原则。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展作文生活化策略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教育中,要处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5、创新性原则。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代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努力创造出适合时代生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和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和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它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
(2)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3)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等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研对象材料,以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获得研究成果;
(4)个案法: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此项课题由中学高级教师包建明校长及小学高级教师王毕业副校长担任顾问,优秀年轻教师谢尚江主持研究。参与研究的有镇语文教研组长王瑞秉,优秀语文教师王金花、戴少霄等。
2、建立了教科研制度。我校先后出台了《瑞安市平阳坑镇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教科研奖励办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来源,专款专用,以此来规范和激励教科研行为。
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当然,在发挥教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功能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
1、倡导自学。教师工作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工作。各个人工作的时间和重心都不相同。因此,自学永远是教师汲取理论营养的最佳方式。我校的教师阅览室全天候对外开放,教师可以自主学习;学期中我们不定期进行生活化课题研究碰头会,理论知识更新交流会,实现教师间理论资源的共享;学期末,还通过理论学习积极分子的评选来奖励典型。每位教师每学期少则摘抄10000余字,多则30000余字。
2、组织进修。课题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安排20次的时间单位组织成员进行学习,形式有教科研网上搜索、名家思想荟萃、教科研问题会诊、生活化理论讲座、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示范课观摩等,以此来进一步保证教师理论学习的时间,拓展教师理论学习的空间。当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也大大地激发了教师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这方面的进修还有学历进修,专业技术进修以及参加各级骨干教师的培训等。
(三)营造校园生活的良好环境。
1、创设课堂练笔的良好氛围。将阅读与练笔紧密结合,实现“读中悟写,以写促读”。通过阅读,让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通过自主练笔。使学生养成自主表达的良好习惯。
2、创设大阅读的良好氛围。学校长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班级成立小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览资源。语文教师精简学生作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大阅读。
3、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学生乐说愿写。
4、搞好校刊《桂花雨》的建设。选好苗子,教师精心辅导。
(四)利用开发社会资源
1、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交往,提高认识,发展语言。让学生在多渠道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中自主练笔。
2、营造家庭良好的文化环境。利用家长学校,宣传大语文思想,引导家长为子女开辟小书房,使学生在家拥有良好的读书环境。定期向家长展示研究情况,争取家长进一步的配合。
(五)构建开放式的习作教学模式。
习作教学并非局限于每学期六至八次的习作指导。它以大阅读为基础,平时练笔(包括日记、周记、课堂练笔)为面,大作文为点,是一个开放立体的教学体系。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申报课题,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及做好前测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6年1月——2007年6月
按照研究目标,实施方案,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三)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0月
全面整理资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性提炼及做好后测工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推广。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顾问:包建明
平阳坑镇学校校长 中学高级
王毕业
平阳坑镇学校副校长 小学高级
组长:谢尚江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全面负责 组员:
王瑞秉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调查研究工作
谢王梅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调查研究工作
王金花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资料的整理
戴少霄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资料的整理
王海燕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的撰写
岑天矛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的撰写 胡荣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研究成果提炼
林大斌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研究成果提炼
占秀兰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成果推广应用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顾问包建明校长系中学高级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教学实践经验,王毕业副校长从教二十余年,对小学作文教学颇有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尚江系市学科中心组成员及市语文学会理事,科研能力强,曾在国家级、省级正式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获奖十多篇;成员王瑞秉为温州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指导培养多名教师,从教十多来年成绩斐然,作文教学上更是独树一帜;王金花老师为温州市级研修班学员,在瑞安市的案例、论文、说课等比赛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教学能力突出,科研功底深厚;胡荣老师为温州市优秀班主任,多次荣获“瑞安市山区骨干教师”之称,从教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戴少霄、王海燕、林大斌、占秀兰、谢王梅、岑天矛等老师涉猎广泛,阅读了大量有关教学的名家名作,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由组长谢尚江与其他组员合作撰写的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生活,写作的源泉》收入《语文教学新思维》一书,《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刊于《考试报》2004年第15期,《应试作文四注意》、《应试作文“五忌”》分别刊于《语文学习报〃小学教师版》2005年第11期与12期,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十一、预期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研究论文汇编
3、学生优秀习作汇编
4、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案例集
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日
第三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唐桂银
摘要: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
【关键词】: 小学生 作文教学 生活化 引导学生 语文教师 感受生活 针对性 体验生活
教学方法 自然
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学生,他们不但觉得作文难写,而且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无从着手写。为此,我校提出了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今年,我校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的热点就是“生活化作文”。因此,我在教学中就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将收获总结如下:适用范围:小学三、四、五年级
理论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我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操作要点: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先要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丰富生活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途径,学生亲自实践,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奇妙无穷的美及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另一条是间接的途径,是通过阅读书籍、听广播、看电视等来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想写。
透视小学生作文的现状,我们在反思作文教学的困惑之余,不难捕捉到问题的实质:小学生封闭机械的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屏闭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剥夺了他们扩展生活外延、品味生活内涵的权力——生活底蕴的丧失,自然成了写作灵感枯竭的根本理由。小学生作文的悲剧实际上就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悲剧。近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由于忽视了以真实为原始生态的生活作为学生写作的逻辑始点,才走进了一条令人悲哀的死胡同。因此,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中以交流促写作的策略研究,改变小学生作文的现状,革除学生作文“假”、“空”、“套”的弊病,为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带来活力。首先,我们应让学生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2)体验生活的快乐,写出生活的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比如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玩”出文章——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作文小组、“小荷尖尖”班报等,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把结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生命的律动。
二、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刚开始写作时,有些学生常常叼着笔杆发椤,觉得每天的生活差不多,就是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这主要是同学们还没有学会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历史,感受人生,丰富生活经历,丰富人生体验,就能更好地感知作品形象。这种人生体验可以来自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来自他人的生活经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种体验就能丰富起来。在写《我学会了------》这一文前,我先让学生参加一次洗手帕劳动,鼓励学生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进行观察和体会,才能把本次作文写好。要写作文,不仅要认真仔细看,还要用心记。
1、记洗的过程是分几步进行的。
2、记这几步的顺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3、记每一步是怎样进行,要用哪些东西,有哪些动作,只有记得准确,才能写得通顺、具体。通过洗手帕的劳动,再让学生到家里去亲自实践洗衣服一次,记住洗衣服的过程要领,在写作前还要同学们把每一步说清楚,再连起来完整地说一遍,这样通过亲身实践,观察体会,学生就能有条理地把《我学会了------》这篇作文写好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只要被一双充满兴趣的眼睛捕捉到,就可能成为美妙故事的开端。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都能成为作文中鲜活的材料,教师要给他们一个充分自由的取材空间,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作文训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我指导《智慧》这一主题的作文时,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让他们分成小组自己批来柑橘十斤,然后在街上叫卖,看谁的办法多、方法巧,能使自己的柑橘在最短时间内卖完。学生们对这一活动感到特别新鲜有趣。因此,特别投入。有的学生卖了一上午,只卖了一斤,赚了一元伍角钱,而有的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一下就把柑橘卖完了。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受益非浅,他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如:要善于吆喝,要找准目标……他们的感受也非常多,有第一声吆喝的艰难,卖出第一次的惊喜;也有赚钱的艰难,从而更加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还有的从卖报这次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再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学生怎能不文思泉涌呢?看来,只有把学生融入到社会 之中,融入到生活当中,让他们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 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
三、作文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乐写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的,我们在研究作文生活化策略时,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内容系列。提高生活认识水平,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观赏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作文经历了一个“物”(客观事物)——“情”、“识”(观念情感、认识水平)——“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因此,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
学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内容。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内容,要以自我表现、生活写照、应用、议论文字、说明文字等作文内容将生活的一切作为作文内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间与时代的空间,与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
活化生活积累,促使学生“一写为快”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脑中沉睡着的生活积累,一旦被激活,情感的大海就有壮丽的浪涛。这样火热的情感与内部语言有机融合,所写之作才有血有肉。因此,平时应抓拄契机,活化学生丰富的积累,让学生有强烈的写作冲动,促使学生“一写为快”。
活跃思维,给学生以自由命题的空间,我经常选取报刊上的短文和电视上的一些热点新闻作为作文材料。选取的材料短小精悍,情节性强,贴近生活。学生思维活跃,视觉敏锐,能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作文,自由命题空间大,真正做到了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然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优化习作方法指导,让学生能写 在实践中,笔者初步探索出一种“以学定教,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互改→誊写→再改……”,学生完全不受时空限制完成习作,最大限度张扬其个性。教师在了解了最真实具体的学情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师生互动点评,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秘诀。
其次,“小学作文教学中以交流促写作的策略研究”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体现。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四、博览群书,让学生胸有成竹
阅读是吸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积累词汇,锻炼语言,还可以提高审美水平。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注意了课文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新增了不少传世名篇,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积极从课文中去寻找语言营养,对其中的重要篇目,不仅要精读,更要深读、体会、感受。不仅如此,还要有选择有目的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阅读促积淀,以积淀带提高。
另外,语文教师应该有较强的包容性,允许学生写出风格各异的文章。有的学生善于写“大江东去”,就没必要硬要他去使棒棍;有的学生偏爱风花雪月,也就不要强迫他写金戈铁马。对学生作文中的个性表现,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教师均应尊重,并进行引导,让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话会说,使学生在自己个性的引导下养成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走向作文的成功。以上是我对生活化作文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请专家们予以指导和帮助。
第四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大写真、抒真情。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选题立意,鼓励学生自由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学生通过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认识来捕捉习作素材。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地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从而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地提高。
生活作文意味着将学习的形式化为生命的活动,作文的过程也就自然演变为心灵体验生活的成长历程。当体验的痛苦和欢乐倾注笔下进,作文不再仅是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审视生活,反思自己的心灵思辨过程。我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国内:
1.意识不强,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的陈旧作文观。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
2.观念落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陈旧教师角色观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成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教育的主宰者,学生是待教育、待发展的,而教师就仅仅是使学生进步、发展的实施者,自身的人格水平、知识水平不值得重视,忽视了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也就忽视了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熏陶感染。
3.无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陈旧作文训练。近年来,人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乐于写(1~2年级)→自由写(3~4年级)→学会写(5~6年级)→独立写(7~9年级)”的训练序列。这种训练把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以往教材相比,这种训练序列确实更科学。但是,新课标仅仅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至于具体如何操作依然是未知数。于是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出现了教师人为地拔高习作目标、片面追求习作数量等现象。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大城市的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达到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近年来,就生活作文这个话题,已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素质,使得我们的研究大有可为。
2、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3、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要求。
4、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评改上,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和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如开学初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变化;春,秋之时;领着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地的变化;组织孩子走进工厂参观,了解工人;了解企业;引导孩子走进家庭,观察爷爷奶奶的勤俭,爸爸妈妈的关系;看看身边的人,听听周围的事„„.通过观察与系列的活动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广泛阅读.积累语言。首先是从阅读教学中吸取。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知识、感情,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记在读写笔记上,并熟读成诵,融合贯通。其次是从课余生活中获取。鼓励学生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刊,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新鲜语汇。
3.留心生活,乐于表达。及时利用早会、班队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从生活、电视、报纸中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介绍家乡特产、名胜古迹、每日新闻、讲故事、路上见闻„„促进信息的广泛收集,并处理信息,提高表达能力。
4.体验生活,运用语言。实践出真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参加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和游戏,参与墙报、办展览、编报刊,进行调查、采访,开展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举办讲故事比赛、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文娱表演活动、主题中队会、猜字游戏活动„„如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创造幸福;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留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就能使他们的思维丰富鲜活,文章情感飞扬灵动。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着眼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一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为了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且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只停留在课堂上,即课文教学。这就难免出现沉闷、枯燥的教学模式。语文课成了并不怎么受欢迎的课。许多学生语文素质很低,说话不敢登台,怕写作文,写文章错别字连篇,更谈不上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五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作文活生化教学策略研究
兰西县第五小学校
周 丽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应用于生活。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面向世界,更要面向未来。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来的,这就为作文教学面向生活提供了依据。因此,小学作文教学,要教之有法,教之有物.小学作文的生活化,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写出来。所谓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圆心,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好习惯。只有深入生活,去体验生活的点滴变化,才能有感而发,才能真正让文本为人服务。另外,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就目前的作文现状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学生一作文就开始抄袭各种书籍,而教师的指导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生搬硬套。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写作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因此,我们要让作文走进生活,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寻求新的教学模式,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这是所有语文老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有待于研究和思考的。如何改变这以现状呢?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本真的状态,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真的去触动他,那样学生才会从自身的体验中去抒发,这样才能回归生活,生活化的作文,其实就是把每天看到的,想到的,把最触碰神经的那件事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文章,如果再加入些好的词汇,就是好文章了。
小学生应该养成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高效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小学生要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为作文提供好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所以,我们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在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去种植花草树木,感受成长的快乐;去参与公益活动,知道爱心的重要,知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生活里的真假善恶,只有发现了好与坏,才能有感而发。
其次,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创设情景,比如同学之间的帮助、同学之间的冲突、邻居之间的友好往来、班级之间的竞争,就是引导学生到实际的生活去捕捉灵感,知道,作文源于生活,或者带学生到公共场所去感受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以扩大学生交际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情境与过程中学会应该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自然大方?怎么说话才能把说话表达清楚明白?怎么去应对自如?从而扎实地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最后,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作文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让读写结合,课内外结,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学生乐说愿写。如果长期坚持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交往,提高认识,发展语言。让学生在多渠道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中自主练笔。使他们产生习作的冲动,进入习作状态,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这就需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因此,写作快乐的体验,才能有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由地吐露,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是学生在心理上不再担忧和恐惧。总之,写作要想有理可寻,有据可找,并且能得心应手,最好的办法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通过定期的“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实现书写真我的写作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在作文中回味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