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才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在特殊教育中,对聋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完善聋生人格、补偿聋儿心理缺陷、健全身心方面亦有积极的作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到课堂教学的今天,聋校语文老师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聋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也象正常人一样爱美、会美。因此,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聋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残而不废、思想健康、自强自立的有用之人也是聋校语文的主要任务。
一、品词品句,理解美
各种题材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1、例如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咏鹅》中描绘了白鹅在碧水中畅游嬉戏的优美景色,诗人利用视觉美将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进行颜色的合理搭配,又用“曲项向天歌”将鹅的美丽表现出来,创造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白鹅图。孟浩然的《春晓》中“处处闻啼鸟”“花落知多少”,作者巧妙运用“闻”“知”将春天雨后清晨鸟语花香生动形象地写下来,给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的春景图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之情。聋生本来语言理解能力有限,理解诗句意境更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聋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图片去体会、去品尝美。
2、写景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比如《雪》中是这样描写雪后的景色的:“山川、田野、树林、房屋,全都笼罩上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荡,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句式,使得句子形象生动、对称工整。教学这类句时,应反复指导聋生朗读,并结合雪景的录像直观感受和分析各分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聋生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
二、进入情境,体会美 聋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积极启发聋生进行审美想象,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对于讲读课文《荷花》,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了解荷花开放的千姿百态,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将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活动的美,想象自己变成一朵荷花翩翩起舞……聋生在想象中进行在创造,从而加深了对荷花开放时姿态不一,观赏角度不同,感受不同的理解,激发了聋生们的崇敬大自然的神奇,进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作者先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接着具体地描述这一带的海水,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西沙群岛的鱼,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岛上的鸟,写的非常生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议”、“边读边想”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西沙群岛的美和物产“海水五光十色,美丽的珊瑚,威武的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捡不完的贝壳,庞大的海龟群,鸟的天下”,体会“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到处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厚厚的鸟粪”的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画卷。为祖国具有这样美丽富饶的地方感到自豪,激发聋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对比分析,鉴赏美
形象的美丑总是在互相的对比中显现出来的。讲读《哥哥傻吗》一课时,通过同院小林对哥哥的评价“真傻”,把小林与哥哥对待同一事情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哥哥遵守公共秩序、宽容待人、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的美好品质。“小林总说哥哥傻,可是六一儿童节那天,哥哥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聋生通过鉴赏,明白了其实哥哥不傻,而是心灵美。
四、精心朗读,品味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有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是啊,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到陶冶净化。
如《故乡的桥》一文,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节奏训练与感情朗读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故乡桥的造型美的特点,桥的名字由来及桥的故事给我带来的情趣,“走过一座桥,大声念一个桥的名字,外婆就讲一个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外婆的故事足可写成一本书’。特别是“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这一自然段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我们在桥边钓鱼,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舟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我指导学生朗读时,句与句之间要读出跳跃性,体现孩子轻松,愉悦的心情,最后一句速度渐慢下来,体会孩子荡舟进桥洞甜蜜休憩的幸福感情。叶圣陶曾经说过,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情感。最后一自然段“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虽然是一句话,却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情感,我又让学生反复地读,投入的读,语气不断加强,语调稍上扬,品出作者对故乡的桥的怀念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聋生在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聋生在这样的美读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品味到文章的语言美。
五、发挥想象,拓展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他强调的就是阅读课文中的想象。如果说理解可以再现形象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聋生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让聋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中,一只小狮子刻苦勤奋,苦练本领,而另一只小狮子则天天睡懒觉,还说长大了靠父母的地位会生活的很好。在课文结束时狮子妈妈对小狮子说了一席话“将来我们不在了,你靠谁呢?你应该学会自己生活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那么懒狮子最后会怎么做呢?两只小狮子最后的生活怎样?一个悬念给学生。这时就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勤奋”的倾情,对“懒惰”的深恶痛绝。有人说:“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就天天练习滚、扑、撕、咬,最后和勤狮子一样成为森林之王。”有人说“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开始练习本领,但过了几天后它受不了练功的苦,就又回去睡觉了。最后,狮子妈妈不在了,懒狮子不会生存本领,被其他野兽吃掉了或饿死了。”……无一不说明聋生对美的追求和孩子们“善”的一面,他们知道只有靠自己劳动、勤奋工作才有好的生活。聋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积累,储存,并加入了丰富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聋生的生理特点——直观感受事物能力很强,运用一些图文并茂,美观实用的图画中培养聋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指出:图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并且要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聋校小学语文教材中,辅助插图非常多,也就是这些美丽的图画,吸引着聋生,尽情游赏这百花园,它以美的魅力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陶醉,而且还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聋校小学语文教材中美育因素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用美的情感去感染聋生,用多种形式进行审美的训练,带领聋生在游览、参观、阅读等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把美用自己的感情,表达出独特性来。这样,既培养了聋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甚至促进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又激发了聋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聋生说话、写话能力,补偿聋儿听力语言的缺陷和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通过激发情趣、启发想象、引导思考,让学生领略自然美,品味艺术美,感受社会美。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趣、想象、思考
美育渗透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力更强,这是因为语文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艺术作品,而“文艺是依靠美的法则创造的”(马克思语)。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决定了美的内容存在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一、激发情趣,领略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朝霞彩虹、名山大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能以其美的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人感受到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人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感受到漓江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奇异险峻之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可以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所展现的美。
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趣,认真分析各种美的环境,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去描绘这些自然风景,接着反复咏诵课文,产生激情,渗透于讲课之中,学生受到感染激起情趣,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然后再引导学生诵读、欣赏、玩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从而感受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紧紧抓住漓江和桂林的山两个优美的排比句进行反复地赏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使学生仿佛畅游其中,亲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
二、启发想象,品味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文学又是通过语言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语言是语文教材中艺术美的媒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散文、小说、诗歌、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的作品,都是通过精心筛选的珍品,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课文,是美的内容与美的语言的辩证统一。欣赏课文语言艺术美是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小学教学的特点所在。教材中作品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生动形象:如课文《飞夺泸定桥》中:“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二是凝练含蓄:如课文:《落花生》中这样写到:“父亲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凝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其三,新鲜多样。新鲜多样,富于独创性的语言,是和作者思想的深刻、对生活的独到的体验和认识,以及表达上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如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塑造了燕子的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境美,文章结尾:“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湛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比喻贴切,有形有色,这样新鲜多样的语言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小学生们非常爱读。第四是韵律和谐。文学语言的韵律和谐,尤其在使诗歌中表现得特别强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诗歌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生在理解了字词句含义之后,就能品味语言的艺术形式美,教师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陶醉于语言艺术美的氛围中。可用续写、扩写、复述等方法启发想象。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变文字为画面,变静止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新的意境和形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引导思考,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包括人类精神行为的美以及 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表现社会美的课文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教材,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篇章。
1、形象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美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文学作品中作家用想象说话,靠形象表现主题反映生活,用美的艺术形式塑造美的形象。教材中描写了许多璀璨夺目的形象,他们高尚的品质、纯洁的心灵、美好的语言给学生深刻的感染。吃鱼骨嚼草根献出生命的老班长、英勇杀敌跳悬崖的五壮士、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周总理,这些形象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充满悲壮之美。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美好人物的形象,让其情操、言行、心灵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崇尚英雄模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挑重担、见义勇为、富有牺牲精神的高尚美德。
2、生活美。教材中有许多展现生活美的佳篇,比如《理想的风筝》中歌颂了残疾的李老师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的美好形象;有表现生活的情趣和理趣的课文,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家老舍通过写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乐趣,也让读者得到启迪。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3、《素质教育论坛》
4、《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中心完小 崔庆锋
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到课堂教学的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爱美、会美的一代是我们做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对美的事物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而且会引起情感冲动。因此,教师就得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美”着手,体现教学的美感性。让儿童从小受到美的陶冶,这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教材内容为主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更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想象,由体验到评判,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谈一点浅显见解。
一、在诵读中体验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能见出欣赏的深浅”。是啊,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到陶冶、净化。
《背篼》一文,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节奏训练与感情朗读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一位农家孩子黄昏时分打柴归来的形象,特别是第四自然段中,“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我指导学生朗读时,句与句之间要读出跳跃性,体现孩子轻松的脚步,愉悦的心情,最后一句速度要渐慢下来,体会孩子回到家中的幸福感情。叶圣陶曾经说过,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最后一自然段“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虽是一句话,却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感情,我又让学生反复地读,投入地读,语气不断加强,语调稍上扬,品出作者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学生在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学生在这样的美读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品味到文章的语言美。
二、在分析中理解美
教材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很有个性。在教学时,我总是引导学生推敲、欣赏一些美丽的词句,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琢磨传神的词语,重在琢磨其精妙,用词的精妙,指得就是它是否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到:“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色的颜色明亮地在我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鲜明,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写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品味其中的妙用,仔细体味优美的句子,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闭目想象,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似乎就在眼前。
三、在欣赏中感受美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景象的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散文,它们往往以优美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教师若能捕捉这一亮点,再配以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存在,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夏天》一文,描写雨后初晴的四、五、六自然段。作者把雨后的美丽景色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我在学生欣赏录音朗读之时,抓紧配上生动形象的课件展示了雨后彩虹挂空中,柳叶、小花干净精神,小鱼活泼可爱,以及湖边的美丽景色。学生欣赏之后,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美的感染之下,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雨后美的形象,产生爱美的情怀。所以,利用视觉、听觉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美的情操,启迪学生爱美的心智,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感,这对于低年级语文课更是重要的审美方法。
四、在想象中拓展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他强调的就是阅读语文中的想象。如果说理解可以再现形象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让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中,狼凶狠狡猾,而小羊则温和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是被吃掉了呢?还是获救了呢?在启发学生想象结尾时,就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善” 的倾情,对“恶”的深恶痛绝,有的说:“狼一下子扑了个空,撞死在石头上,”有的说:“正在这时候,猎人赶来救了小羊”„„无一不说明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孩子们“善”的一面,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积累,贮存,并加入了丰富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在教学中,我还从一些图文并茂,美观实用的图画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指出:图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并且要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辅助插图非常多,也就是这些美丽的图画,吸引着小学生,尽情游赏这百花园,它以美的魅力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陶醉,而且还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处处存在的。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掘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用美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动用多种形式进行审美的训练,带领学生在游览、参观、阅读等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使之把美用自己的情感表达出独特性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第四篇:聋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浅析
聋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浅析
摘要:聋校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既要进行语文的训练,又要进行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德育因素的渗透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本身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目前教育形势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应遵循什么原则呢?有些什么方法呢?及要实施什么方面的德育内容呢?下面就我个人的想法,与大家一同探讨。关键词 聋校 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又称为隐形教育。人们常说:“文以载道”,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渗透性,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来实现。例如《周总理的睡衣》,课文紧紧围绕睡衣加以叙述,通过讲周总理的睡衣上已有好几个补丁,七十多岁的邓奶奶还在给周总理补睡衣,说明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又通过讲年轻护士手捧睡衣,感动得眼睛湿润了,表明年轻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十分敬佩,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对课文的内容给以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习周总理、邓奶奶艰苦朴素的精神。
2.概括性原则
语言文字中渗透着德育因素,有一些并不明显,我们应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加以概括。在词语的运用中,我们应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概括,如“喜欢与讨厌”“美丽的与丑陋的”。
课文的主题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因素,主题的概括过程实际上是语文学习、思维训练与德育结合的过程,特别是那些思想内容深刻的课文尤其需要概括。例如《莹莹长大了》教育学生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奶奶,您吃》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
3.准确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进行成功的德育教育,首先取决于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深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德育作用。
教材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凭借,在正确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把握其德育因素的重要性。如《王冕学画》《聪明的华陀》这类赞扬人物的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德育因素。王冕是通过自己的勤奋的学习才成为画家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华陀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才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教师要通过此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动脑筋。
聋校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谁勇敢》的课文时,课文讲述的到底是小松勇敢,还是小勇勇敢呢?马蜂窝是小松捅下来的,马蜂炸了窝,飞出来蜇人,他只顾自己抱着脑袋跑,看见明明哭了他也不管,这不是勇敢。而小勇呢?他为了保护明明,扑打马蜂时被马蜂蜇了。在危险的时候,他不顾自己,保护小朋友,是真正的勇敢,所以大家都说他勇敢。
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德育因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把德育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受到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如《不要乱扔果皮》《我自己做》《帮助李奶奶大扫除》等。
二、语文课实施德育的方法
1.正面析理法。有的课文的内容就是极好的德育教育题材,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充分的对学生渗透,联系学生实际,从正面给学生分析道理。如《奶奶,您好》教育了学生应养成尊敬老人的好品质。
2.潜移默化法。讲授山水课文,能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美化灵魂,并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家乡的高尚情操。如《我的家乡》讲述了我美丽的家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
3.寓教于乐法。语文课进行德育渗透,决不能板起面孔,训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等特征,创造出快乐有趣的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受德育熏陶。《好朋友》在教学时,老师可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不是像严良和陆英俊一样,让学生对内容进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了教育。
4.实践活动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以获得教育效果的方法。例如《帮助李奶奶大扫除》教育学生帮助、尊敬老人,在生活中,也应该这么做。
三、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其主渠道,语文学科是其主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明。(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英雄人物。(5)教育学生知道祖国的过去,热爱祖国的现在,开创祖国的未来。例如课文《天安门前看国旗》《北京天安门》《小八路》《补丁》。
2.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指以增强民族意识、民族责任感和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心,传授国情知识为内容的教育。语文课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有机地加以渗透,发挥感染、陶冶作用。我国历史悠久,国情非常复杂,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为此我们应深入钻研,理解和反复推敲《纲要》(请讲明是哪一个纲要)和教材,正确理解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将“渗透”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例如,课文《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长城故宫》《红绿灯人民警察》《大熊猫》等。
3.民族精神教育
弘扬和培养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是学校教育的义务。语文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酷爱自由的思想、勇于抗暴的品格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以自强不息、不畏强暴、英勇奋斗、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优秀文化传统,铸成了我们的民族的伟大精神品格,造就了千千万万民族的脊梁。我们语文教学有责任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品格,造就出一大批民族新一代的脊梁,使我们的民族发放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灿烂的异彩。例如,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4.革命英雄人物榜样教育
语文课本里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革命英雄人物,他们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悲壮,可歌可泣。教师在授课时,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让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再现,让革命者的豪言壮语再震神威,让先烈的崇高思想再闪光,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目的。例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
5.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纳》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但要靠教师去认识、去感受、去利用、去创造。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体验汉字美、书法美。(2)理解和感受语言美。(3)进行语言美的教育。例如,《我的爱乡》《春天来了》《到海边去》《迷人的天山牧场》《桂林山水》等课文。
6.健康人格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课堂教学是语文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必须要准确地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在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意境,以情动人。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起共鸣。还要注意找准突破口,找准突破口,也就是找到了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切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语文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这个最佳切合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例如,课文《诚实的孩子》《好朋友》和《奶奶您好》。
7.“五心”教育
“五心”即:爱心、关心、忠心、虚心、信心。“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要选准最佳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联系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要注意情感体验,以情理动人。“五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育活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实实在在的教育、影响。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五心”教育放在首位,使“五心”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例如,课文《我选我》《送雨衣》《帮助李奶奶大扫除》等。
总之,“教无定法”,语文课渗透德育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国际国内 的形势,采取灵活的方式渗透德育。我们既反对“硬贴式”(牵强附会),又反对“游离式”(各不相干)的渗透,我们崇尚的是“水乳交融”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联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德育渗透。
第五篇:聋校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暗示
聋 校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教 学 暗 示
盐城市射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严 安 芹
[内容摘要] 暗示法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暗示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形成独特的暗示教学艺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聋校语文教育教学中运用暗示,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习潜能,协调情感与理智,提高全面素养,产生特殊的教学与育人效果。
[关键词] 暗示
教学暗示
聋校
语文教学
在我们的教学经验中,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当教师心爽神快、眉飞色舞地走向课堂时,学生听课也顿时神采飞扬,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教师心有旁鹜无精打采地上课时,学生听课也总是精神不振,好像大家也有些倦怠,使得课堂气氛沉闷。通常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感染”,它是一种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语言行为影响。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广义上的一种“暗示”。
暗示法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各种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广泛地存在着暗示现象和暗示方法的运用,无论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程序怎样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暗示方法总是可以永久地出现在教学过程、教学情境之中的。
一、暗示现象的心理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暗示机制是注意刺激无意识心理活动,为接受环境信息服务。一般来说,无意识的、模糊的、非理性的心理反应,与有意识的、清醒的、特定心理反应,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后者清晰而居于中心性地位;前者则模糊而处于外围系列而存在。每个人都有有意识心理活动,而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可以成为以后的有意识知觉。因此以这样的方式得来的信息可能成为长期记忆的基础,所以暗示具有潜在的教育机能。
一般来说,暗示在教学中运用,是由于利用正面的、直接的手段不易达到目的,或者是特定情况中无法或不宜采用正面的方法。在今天我们应主动地探索暗示教学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学艺术的价值。
二、教学暗示的形式及艺术的特点
暗示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暗示是学生心灵的腐蚀剂,让学生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是积极暗示,尽力避免消极暗示。教学暗示的形式很多,有音乐暗示、言语暗示、动作暗示、眼神暗示、体态手势暗示、脸部表情暗示„„ 暗示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形成独特的暗示教学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课堂信息传递的显隐程度看,暗示教学具有含蓄特点,它是隐蔽的而非直露的,间接的而非直达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正因为这种若隐若现的特点,才更易激活人的意识。
从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来看,暗示具有一种意会性的特点。这是暗示现象的含蓄性、隐蔽性所引起的,故而接受暗示者无需讨论更无需争辩,而是靠一种心领神会的感悟去接受启发,就是含而不露地对学生施以批评,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去传递,学生则是心照不宣就能心有灵犀的唤醒观念,并使自己的观念趋向于实现而产生行动。正如洛扎诺夫所说:“这是人类个体之中的一种普通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
从暗示的影响效果看,暗示方法具有易接受的特点。人们知道,赤裸裸地灌输式教育效果欠佳,正如苏姆林斯基所讲:“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我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照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而暗示之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影响作用是一种无对抗性的,因而不使接受者感到“有人在教育他”而感到不快。因此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暗示的信息。尤其是暗示艺术利用位于无意识或少意识的心理活动之中的,这种假消极的安闲宁静愉快状态下惊人的节约精力,又使得暗示教学艺术效果带上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
三、教学暗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传递课堂信息,激发学习潜能
暗示教学艺术可以使学生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引导这种无意识倾向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期待相结合,使个人智慧潜力化为显示的巨大心理活动能力,从而实现学习潜能的有效发挥。而这种学习潜能的激发是建立在课堂上信息在师生之间顺利传递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教师可以从来自于学生的暗示获得信息。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水平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做出差异性的反应。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养成随时注意学生行为、表情变化的习惯,从而获得学生学习心理趋向差异的不同信息,并及时做出教学处理,这样就易于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各有不同,运用暗示是促使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例如,涉及教学重点、难点时,由于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容易忽略,教师可以用变换语调与说话节奏,夸张动作手势等多种形式来引起注意。这样,师生之间通过恰当的暗示 实现信息传递就便于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实现教学信息的价值,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教学“鸟、哭、兔”三个生字时,教师可针对学生容易漏写一点的情况,组织学生“动脑筋、找一找”的游戏活动,指导学生找到“鸟”敏锐的“眼睛”,找到“哭”的“泪点”,找到“兔”的“短尾巴”。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有意无意地却又准确、牢固地掌握字的写法,其教学效率是单调机械地指点加以反复呆板地抄写所难以达到的。
再如背诵课文,聋校的学生感到很困难很枯燥,因机械而重复,几遍下来就会兴趣索然,这就需要教师变换情景,把同样的教学内容纳入不同的情景,第一遍自读,第二遍竞赛,第三遍表演,几遍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记注了该背的课文,不但不觉得背诵课文困难,还觉得有趣、好玩。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后再背诵课文学生一定会乐意,也会学着运用多种形式来帮助自己记忆课文。
又如,上课时教师发现有个学生走神,这时教师立即请这位学生回答问题,实际上就是暗示他上课不要走神,不过这种暗示不巧妙,会让那位学生不知道回答什么问题而难堪、尴尬。我们如果巧妙地运用反话正说的暗示法,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说某某孩子很聪明,这个问题他准能回答,并有意地把问题重复一遍,这样既提醒了那个学生上课不要走神,又使他知道要回答的问题,既不会伤他的自尊心,还会使他心存感激,自己上课走神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还表扬了自己,如果上课再走神就对不起老师了。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调节课堂氛围,愉悦学习情境
怎样使学生由苦学转化为乐学,这是目前理论领域引人注目的问题,也是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的热点。理论表明,暗示教学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潜意识的刺激,是在无对抗条件下发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它在感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可发生作用,以致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自觉激发,因此容易促成愉悦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习活动成为真正愉快的事情。我们知道,教师的主导地位,对课堂氛围影响很大,教师的一颦一蹙都会形成有意无意的暗示,教师只要注意施以积极的暗示,避免消极的暗示,减少负面效应,就有利于促成愉悦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与目前流行的情境教学和乐教学的思想与方法是十分合拍的。
例如,在指导学生用“高兴”一词造句时,教师既不给“高兴”一词下定义,也不直接讲例句,而是与学生“随意”会话,在教师“人是什么时候最高兴?你经常高兴地 做什么?有时你会高兴得怎样?”等一连串问题的暗示下,学生精神轻松,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将“高兴”一词自然地运用到了丰富多彩的回答中。
又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老师先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图和视频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云中的山啊梦中的水,柔情似梦漓江的水——学生听(看)到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诵,通过言语暗示、脸部表情的暗示,让学生感到桂林的山水如仙境,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立即产生了想朗读课文的强烈愿望,这就是给了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桂林山水如此之美,我一定要学好这篇课文,在学习时当然会全神贯注了。
3、协调情感与理智,促进身心发展
人是情感与理智的合一,情感与理智总是紧密相互地交织在一起,而且互为影响,情感愉悦利于提高智能质量,理智上的障碍又会抑制情感。正如日本心理学家龙泽九说:“在促使儿童的学习方面,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不能无视感情的作用,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暗示能制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感处于愉悦状态,无疑会促进理智的发展。心理学生理学表明,紧张能保持思想集中,学生课堂学习需要适度的紧张度。但这种紧张焦虑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在精神上会产生一种应激反应,降低神经系统紧张度而又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等。长此以往会影响身心健康,导致身心疾病,如抑郁、惊恐、自卑等。课堂教学应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环境。所以运用好教学暗示使课堂气氛轻松,会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把课堂上学生紧张的中枢神经活动变为轻松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协调活动,有利于神经系统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例如,《师生情》一课字里行间透露着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这种师生之间流淌的真情更需要引导聋生用心去体验和感受。此时,教师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暗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自己尊敬和爱戴的人生病了,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联想到本课,从而体会到课文中探病孩子的焦灼,想见老师又怕打扰老师,期望老师早日康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从而在情感体验中把握课文的内涵——师生情浓:师爱生、生敬师,从而走进课文深处。
4、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全面素养
暗示在课堂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也是灵魂的塑造者,担负起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责任,对学生指点 迷津,教书育人。因此近年来,各学科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已成共识。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一方面学生认识水平发展,自信心独立性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其阅历肤浅、缺乏对问题的全面、深入、理智的把握,其观念行为往往似是而非,对此教师直接否定性施教,同学们往往不易接受,易起逆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若能注意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的契合,巧妙的施以暗示发挥,则往往会引起学生深思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爱拿别人的东西,无论班级里少了什么,同学们都认为是他拿的。一次他前面的同学丢了一支钢笔告诉我,同学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他。我想了想,就看着这位同学对全班同学说:“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诚实,不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可能是借了忘记还。”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向别人借东西,借了东西如何还。过了一会,这位同学慢腾腾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的笔尖断了,想跟他借,又怕他不肯,我就自己拿了。”说完,他的脸通红,紧张地看着我。我微笑着点点头,他立即把钢笔还了,还承认了错误。看到这,我带头鼓掌,教室里马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向他投去了信任的目光。从那以后,教室里就很少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样做,既没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再如,中学生早恋是个既普遍又棘手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对此既视若无知又心中有数,善于捕捉点滴相关的教学信息稍加随机引发,就事不就人,则引起早恋了学生的反思,使之默默地认同老师的观点,作出该如何不该如何的理智正确的选择。实际上这里运用的是一种间接含蓄的、意会性的课堂方式。
又如对待后进生问题,一般教师易表现为冷漠、疏远甚或责备,使学生成为课堂被遗忘的角落,久之,被视为不可雕的“朽木”,终至跳不出被扼杀的“冷宫”。我们知道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师生间的交互感应后,证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能增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这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从中接受启发,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微妙的暗示给后进生以关爱、信任、期望,从而使学生受到激励,迅速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之跳出了可怕的“差生”的怪圈。如,我班有一位同学经常拖交作业,多次找他谈话也无济于事。后来我就让他做小组长,负责他那一组同学的作业和背书,结果他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要督查别的同学的作业和背书,自己就得按时完成作业。这样,利用了“人格暗示”把“要我完成作业”的压力变成“我要完成作业”的动力,从而改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的毛病。事实上在许多棘手的教育问题上,这种课堂暗示教育方式能够解决其他教育方式不易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暗示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如前面所说,暗示具有一种信誉效应,人的信誉度愈高其暗示力就愈大。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此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渊博丰厚的知识,成为知识的化身;具有完备的能力结构为学生所仰慕崇拜;具有高尚的与美好的情感世界,增强人格的静力吸引。这样才能在学生精神世界树立起一尊丰碑,使教师暗示产生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
2、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暗示原理指出它是一种无对抗性的,暗示者与受示者是在相互信任、亲和的前提下实施暗示行为的。只有师生之间融洽相处,形成轻松互信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获得良好的受示效果。
3、教师还要注意接受和指导学生暗示。指导学生暗示,主要是注意引导学生会运用自我暗示来克服自卑、焦虑等不良心态,使之与教师一道进入自信的、轻松的教学情境。接受学生暗示是指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无意暗示中,获得自己教育行为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地进行自我教学调适,使师生处于教学双边活动的最佳的和谐状态。
4、注意运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积极暗示通常以肯定为前提,暗示给学生以鼓励性评价,这就使得学生能增强学习的信念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教师,一定要谨于言,慎于行,让我们的行为、观念、态度、教学方法发挥积极影响,消除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大量的情绪刺激和外围知觉创造适合发挥积极暗示作用的协调氛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积极地采用暗示教学法,使学生达到既心理松弛,又聚精会神学习的理想境界。另外,在实施思想教育暗示的启发时,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习惯,能准确及时地洞察学生思想动态;有良好的宽容心态,不暴不躁,同时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随机启发,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暗示教学是教学启发艺术的一种。它以间接含蓄、引发意会而易于接受为特点,以无意识心理倾向为机制,注意刺激无意识心理活动为接受信息服务。它具有灵活多样的暗示形式,能有效地传递课堂信息,激发学习潜能,形成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又有良好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与现在倡导的情境教学、和乐教育、愉快教学乃至素质教育相融通,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只要广大教师注意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运用暗示于教育教学之中,就能产生特殊的教学与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晓林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
2、皇鸿甫昌主编《家庭教育漫谈》,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3、董安君主编《奇妙的心理世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4、曹娥江论坛《13大暗示法引领孩子进步》,2009
5、张伟茀撰写的《巧用暗示法》,重庆市渝中区中四路小学
6、[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用暗示法教育我们的孩子》,作者:佚名,2008
9、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0、刘全礼主编《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聋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2、季佩玉、黄昭鸣主编《聋校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