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共5篇)

时间:2019-05-12 22:3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第一篇: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杨燕

【摘要】: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与开拓型教学实践,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旨在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变得简单。

【关键字】:搜集信息,朗读,适时检测

文言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组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老师的“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怎样教好文言文,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一直是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就文言文教学浅谈自己的个人体会:

一、搜集信息,布置课前预习

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做作品内容。所以预习内容为: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清文意。例如教授《静夜思》时,学生了解到该诗为作者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1]。

二、反复诵读,感知情境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读,增强语感,对课文获得初步感知。首先老师要给学生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朗读纠正字音并掌握句子停顿、语气声调,然后让学生默读、齐读、个读等,老师加以指点,再听朗读录音找出差距。这样学生基本能掌握文章停顿、声调等。

三、恰当翻译,流畅明白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对于中学生,只要终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直译出来并且语句明白通顺即可,并不做优美而富有文采的意译过高要求。因此,在“译”这一环节,应从五个方面训练学生能力:(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用名词;(2)补,即在译句中补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等;(3)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5)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课上应让学生来译,在不懂的地方老师再强调并讲解。这样,即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力。

四、深入分析,领会意境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老师和学生公共讨论,议一议文章所述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授《静夜思》时,老师可以从重点字词中引导学生,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另外,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向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广度进行扩展,让学生说出学完之后的看法心得或疑惑,作出自己的评价。

五、知识梳理,示范总结

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去注重方法的引导,同时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是学生的实践中来,切实可行,很有示范性。例如有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

六、温故知新,适时检测

文言文复习是学好文言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所以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小测五个步骤进行[2]。首先,不定期检查背诵,而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段落,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代表性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接着对学生提问,最后,给学生出一份试题进行小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不至于机械重复,即牢固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总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最关键在于要养成一种习惯,广于积累,反复诵读,并培养起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注释:

[1]郭庆生.《江东论坛》.200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2004年12月第2版 [2]赵焕新.《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第1期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方法借鉴

一、循序渐进“五步法”(讲读课文)

(一)课内课外“粗识文字”

这一步可分为课外和课内两部分。我的具体做法是:提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参考资料疏通全文,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上课时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提问、答疑,学生答不出的,再由教师解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各小组得分可公布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班级评分栏里。

(二)有的放矢“我问你答”

通过前面的粗识文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所以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查缺补漏、突出重点。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全面、有层次地理解并掌握课文知识的问题,教师问,学生答。

(三)构筑框架“庖丁解牛”

具体做法是:分小组把各段的大意写出来,进行分段分层,然后教师收集各小组不同的分法,让全班同学来进行评价、鉴定,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引导,最后师生共同确定最佳结果。

(四)各抒己见“借鉴欣赏”

让学生查阅各种书籍和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特点、优劣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要求他们慢慢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另外,还可以先由教师做示范,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赏析他们认为精彩的语句。

(五)情景设置“朗读背诵”

文言文教学还要和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结合在一起。在平时练笔中,鼓励学生用文言文或半白话文写作,当然,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可定时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也可以上完一单元文言文后,布置一篇与这一单元内容相吻合的作文,提示学生多引用课文里面的句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采用话剧、演讲、竞赛、接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喜欢学,喜欢读,喜欢背,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二、突出主体“四环节”(自读课文)

(一)动手动脑“反向对应”

教师先参阅各种有关书籍,把文章翻译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翻译疏通全文,并要求学生用笔在课文中标示出自己认为重要或自己不能翻译的字或词。这种对应翻译,一方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听教师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听觉、视觉,而且需要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的翻译和古文的对照本来就有一个想像和变通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良好的锻炼。

(二)培养创新“质疑求异”

在对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一部分学生很有可能对文章里面的个别翻译存在一些疑问,教师则应顺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和见解,然后在全班同学中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勇气与合理部分。尤其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定,教师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新的东西。

(三)归纳总结“择善而从”

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同初中阶段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高中生应该学会归纳总结。在这一部分里,教师要能接受学生归纳的不完整性,学生能做多少算多少,只要做了的就应当给予鼓励。另一方面,教师作了一定的提示以后,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学习积累,选择一部分字、词、结构、文章特点等知识来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做的工作,只是收集、整理、鉴定。最后的结论还得由学生完成后。

(四)课堂互动“自主作业”

在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以外,学生之间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来学习,因为分了小组以后,学生互动学习就具备了很有利的条件。在一堂文言文课的最后环节,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分析,甚至争论,可以全班做同一道题,也可以各小组承包不同的题。后一种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它更具可比性、竞赛性和趣味性。教师只负责引导、指点,利用课余时间抽查一部分小组即可。

先把他迷住再说

——我教《〈论语〉十则》 张国生

在各语文网站的“论坛”上,经常看到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帖子,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

“迷”,有多个意思,这里首先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新华字典),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苦也可能变成了甘。杨万里《读诗》云:“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写自己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却不为周围的旖旎风光所动只是沉醉于王安石的诗句用它取代早饭,就是这种境界。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了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观书有感)就是这种境界。陈景润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也是这种境界。我们搞语文教学,如果让学生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可就是我们的成功了。

下面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顺便介绍“大语文”在文言文方面的教学理念,以就正大方。先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答是《毛泽东选集》。我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有答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我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我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

然后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但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

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这时候,尤其对于不常运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已经差不多可以将其迷住了。

学生这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应该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如果弄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一定要让这个“第一次”成为“成功的一半”。我这样设计: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这样的介绍还失之抽象,于是针对后者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到这个时候,学生能不喜欢学文言文吗?

光迷住还不行,还要给他们一把钥匙,自己打开知识之门。对这一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指导怎样学习文言文。我告诉他们“十字诀”:

读懂——能见“言”而知“意”;

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

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

然后才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迷住学生,常常要使用一些新颖有趣的内容和方法。例如本课有两个“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抽象解释为“反省”,恐怕印象不深,也没吸引力。于是我制作了这样一张幻灯片:

说文解字——省: *甲骨文、金文的“省”是一个箭头加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则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眼眉(原有图,兹略)。这说明“省”的本义是“看”,如省亲、归省;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自省、省察、三省吾身。

这样,吸引力就强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

具体的教学过程不说了,无非是逐一朗读、正音、翻译、答问、背诵,不像上面那样新奇生动,但仍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把学生迷住,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和知识点的落实。那么本课要抓哪些知识点的落实呢?我认为应有:

(1).语文常识: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论语》是一部什么书?(2)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

(3)古今不同的常用词:日、省、信、传、习、弘毅、已„„

(4)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5)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7)熟读、背诵、默写,等等。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当年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曾对我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申。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倍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1.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1)“中国孔子”网站,(2)孔子博物院,(3)孔子箴言名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2.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不仅要吸引学生探究,还要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即所谓“启发”。我的“启发”是:(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不可能独立解决,于是提供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

这三个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因为“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迷住”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一篇文章所能说尽,甚至不是一部书所能道完。下面我提供一些原则,供各位同人去创造:

(1)富有知识性,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富有哲理性,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教益。

(3)方法特新奇,好看、好听、好玩,满足多种感官需求或有特殊的心理感受。

(4)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了表扬、鼓励,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自尊心。

(5)学习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进入了愤悱状态。(6)解决了困难的问题,探究到问题的答案,特别是产生了创见。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绩,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那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更入迷了。

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六步法”,即一看、二听、三找、四讲、五读、六总。

一看。遇到一篇新文章,先组织学生自看。篇幅短的可通读全文,篇幅长的则要分段阅读,使学生先感性认识。这一步骤姑且称为“粗读”。例如高一语文第一册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对高中生来讲这篇课文篇幅不长难度不大,我们安排10分钟给学生“粗读”。

二听。让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特别留意生词的读音,并且对重点实词、虚词做到心中有数。

三找。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找”的过程也就是“动脑筋”的过程。“找”即学生“听”后找出需掌握的知词及重点并提出疑问。这可称为“精读”。让学生“找”,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比老师开门见山点出来效果更好。仍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我们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找出本文生字,他在黑板上写出“日失(y)丽、朝(zho)服、窥(ku)、孰(sh)、谏(jio)、谤(bng)、期(j)年”等词。另一学生补充指出,“朝”在本文有两个读音,在“朝服”中念(zh

o),在“皆朝于齐”中念(cho)。然后,发学生找出本文重点,让他们各抒已见,最后逐渐统一认识,列出“服、美、私”这向个词有活用现象。又有同学指出本文“于”用法各异,有对“对、向”义,有“比”义,还有“在”义。我们又鼓励学生提问。一学生提出“孰视之”中“孰”,不知作何解释。在“找”这一过程可以引导竞争意识,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准。同学受到教师表扬后学习兴趣浓,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讲。老师讲解同学在“找”中出现的疑点,并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些书本下面注释有的,要提醒学生作记号;没有的则要督促他们做笔记。这一环节,可进行个别提问,也可集体提问,还可交叉进行,相辅相成。例如上面提及的“孰视之”中“孰”作何解,可以提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一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学生立刻回忆起此处“孰”是通假字,通“熟”、仔细,这样,“孰视之”中的“孰”也就迎丸而解了。

五读。完成了上述四个步骤后,应让学生分段分节朗读,这有助于课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读”时,应遵循古人“必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六总。最后一个步骤后,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是总结。通常语文老师都是不辞劳苦地“滔滔不绝”,成绩好的学生自不必说;对差的学生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言,则多半是对牛弹琴。我们认为可以让学生总结。让他们积极思考,归纳出本课的重点。学生踊跃参与,即锻炼了分析归纳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又一次巩固了本课知识点,可谓“一箭三雕”。

第三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定稿)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瓶颈。由于学生文言词汇及语法积累量少,读不懂而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工夫,可考试时依旧是一塌糊涂。以至于那些古代先贤的美作在今天成了负担,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极其低下,但是高考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一直是有增无减。面临困惑,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效率成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老师发出感慨:“春风难度文言关”对于文言文教学,简直没有办法了。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不耐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学生迷糊,老师苦恼,教学效率低下。文言文教学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学贵得法,教贵有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实施教学,我就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等问题做了些思考,算作是抛砖引玉吧。

一、充分阅读是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环节,它在培养语感、理解文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文言文生涩难懂,如果学生不努力地把文句读通,那么后面的教学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少讲多读”应该是基本方法,为了让学生读得有兴趣、有感觉,可以采用教师诵读,学生自读,不同版本音频视频听读、跟读等几种办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明确句读、体味基本感情,在学生自读环节,必须要求学生对课后注释加以把握,不明确的还要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来进行理解。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离骚》、《蜀道难》、《兰亭集序》、《赤壁赋》等诗词赋、散文名篇,尤应通过循环反复诵读来增进理解,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使学生得到精神熏陶和审美愉悦。要让学生走出文言文的阅读的误区,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阅读无外乎就是读准字音,殊不知大多数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探究事件、人物背后传递出的信息、带给我们的思考。在诵读中,教师要强调字正腔圆、停顿得当、语速急缓等方面的要求。

二、把握考纲是关键。文言文部分“考试内容”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文言实词、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断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局势和用法、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以及鉴赏评价等部分。这些点其实就是考点、出题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要点循序渐进推进教学,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具体来讲,“”故事体验法对一些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历史小说类的文言文的教学,可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举办故事会、编排课本剧和组织......(本文共计1页)[继续阅读本文]

三、激发兴趣是抓手。

四、第一个层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是距现代汉语比较遥远的书面语,它时代久远、词法句法繁琐,又是较深奥的书面语,高中生虽然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文言文的距离感、陌生感还是很大的,如果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起来味同嚼蜡,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文言文失去耐心,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不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他们引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尤其重要。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经过试验证明,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而钱梦龙老师也说:“教师„教‟的重点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①因此,重视学生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尝试,效果颇佳。

1、以精彩的导语激趣。一段巧妙的导语是一把点燃激情的火把,所以在刚上课时用一段生动活泼的话语把学生引到学习文言文上来,让他们在放松快乐的情境中入境,效果是很好的。对于像庄子的《逍遥游》这样比较难懂的文章,可以由庄子的寓言故事入手化深奥的道理为有趣的讨论。对于像《鸿门宴》这样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借鉴电视预告片的做法——大肆渲染后设置悬念。对于像李白《将进酒》那样的文章,可以从他跟意象酒的关系入手,在了解作者这个人的基础上产生想学他诗的愿望……精彩的导语可以让学生的眼睛跳动出光亮,跳动出他们对悠久文化的憧憬。

2、以诵读为主的“活”语境激趣。古人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这说明学习语言需要一个“活”的语境。要设置一个“活”的语境需要改以往以串讲法为主为以诵读法为主。因为书面上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受书面语的局限,不易表达出来,因此,必须让学生读出来,十几个、几十个人齐读,每天都读一阵子,通过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语境自然就有了。而语言习惯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即有了语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样做,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学生在这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的语言环境中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它,学习它的欲望就会日益增强。

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读指导举隅》中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当一种语言在学习者的记忆中成为一种习惯,我想,其它的一切都会容易起来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我的具体做法是:每篇古文必范读,并适当的介绍朗读要领和背诵方法,做到当教当背,并定期举行诵读比赛,设立诵读能手奖和诵读进步奖,以此来促进他们让他们喜欢读、爱背。另外,尽量用朗读来读认和理解字、词、句。如学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题目时,将“梦游天姥吟”分开,可见学生对这个句子没有掌握。这时教师恰当的指导朗读,句子的意思也就明了了。这样,美读的机会多了,死板无止无休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少了,可以说诵读使学生在享受中加深了记忆。在这样书声琅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中,学生兴趣有了,也动起来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兴致怎会不盎然呢?

3、以现代气息的语言激趣。要打通古今文化的通道,让“新新人类”喜欢学习文言文、乐于学习文言文,教学语言上也最好要有现代气息。时下易中天、于丹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渴望接受传统文化群体的“大众情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讲解方式。他们往往以通俗生动的时髦生活话语来阐释传统文化。如易中天说:“韩信是待业青年,后来参加工作后当过侍卫、接待员、司务长”“诸葛亮拿着张琴唱卡拉ok”等等。我也曾经尝试运用类似的时尚语言来进行文言文教学,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涨。

如讲《李凭箜篌引》时,我在导入后说:“李凭的个人音乐会开始了。”讲到“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时,我说:“李凭的音乐可以使老弱病残居然跳起了迪斯科啦,李凭的音乐真了不起啊!”这恰到好处的点评,因为联系了现实生活,除营造了一定的气氛外,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4、以文言文中的文化知识激趣。学生对文言文中未知的古代文化知识总是充满好奇的,而文言文中有很多有关的奇闻轶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在讲课时适当讲一些具有古文化气息的内容,无疑是很能激发学生学习了解文言文的兴趣的。如讲到庄子的《逍遥游》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时,插入庄子的寓言轶事。讲到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时,就讲杜牧的十年扬州经历,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与体味。讲到韦庄的《菩萨蛮》中的名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时插入卓文君的爱情传奇数字诗《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以此来表现卓文君不仅人长得美,而且内在秀美,因此以她的美比喻江南女子的美相当恰当,让学生回味无穷。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②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就会喜欢你教的东西。那么,接下来把兴趣转化为行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就变得容易起来了。

第二个层面:系统梳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过,我也明白了,这就足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学生学的知识很零散,到最后才做整理未免太晚。因此我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系统意识,就让他们每人准备一本文言文知识库,着手从系统上去整理文言文知识。应从那几个方面着手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面。

1、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新修订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道难》《声声慢》等诗词曲62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8篇(段)。(包括初中必备50篇)③通过背诵,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马上在记忆中就会现出典型的例句来。如读到《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字怎么讲,即使是课文没有注释,或者有注释而不去看,马上联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三个“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后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语气,可用现代汉语中“还”、“简直”、“竟然”等副词来表达,意思十分显豁。熟能生巧以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裕如的状态。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2、把文言文中的词句进行分类整理。对于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

在实词方面,《大纲》规定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④,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整理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1)词的古今异义。(2)一词多义。(3)通假字。(4)词类的活用。在实词这里需要特别积累一项:根据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内容大多限于人物传略的共通处规律,一些实词在各种选段中反复出现,这便是我们要着重积淀的,如有关官职升贬的:迁、除、谪、擢、转、调、升等;有关拜见的:觐、拜、晋、诣、造、访、谒等。自己多看几篇,分类归纳,必得捷径。

在虚词方面,《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⑤。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

对于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省略句式和固定句式⑥。

对于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的整理,有关资料上都有指导,笔者这里就不再多议了。

3、积累文言习惯用语

文言文在今人看来,古奥难懂,是因为古今词汇的巨大差异使然,因此,注意积累古代习惯用语,明确其词义,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处分(处置安排),反复(改变以往局面,放心(丧失了意志),非礼(不合礼节),坟策(泛指古书典籍),奉祠(祭祀;宋代只领官俸而无职事的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结束(整装,装束),数奇(命运坎坷曲折),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官),通货(通商),女弟(妹妹),书信往来),突出(奔突而出),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无赖(无所依靠;无聊),影响(影子和声音),身体(亲自实行)等等。熟练掌握这些习惯用语,就会扫除文言文阅读中的许多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4、积累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仍是不够的,学习文言文,还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原都有好处。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这些大纲中虽然未作明文规定,但我们在阅读相应的古诗文时,课文注释中都有介绍和说明,有些也反映在词、句的用法里。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因此,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并且在做材料练习时还要注意参照运用。

而要使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最终达到高效,在考场快速答题、拿到高分,除了要有兴趣和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外,还要能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以保证该拿的分,一分不丢。

第三个层面:灵活运用文言文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时,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这时,老师就应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并多加操练。笔者认为,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以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在题目设置上有这样的规律:将阅读材料的内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种对文章的概括性叙述,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综合分析,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也就是说,在这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错误,而其余都是正确的。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是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此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这些事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决词句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第四步,文言语句的翻译,占的分值很大,要争取得到该得的分。因此,翻译时,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对应翻译,做好留、补、换、删、调。(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2)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3)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4)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5)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⑦同时还要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再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最后把它们组合成通顺的句子。把文言文的每道题都认真地做好,拿到高分,那文言文教学才算真正达到高效。

学生在高考文言文部分往往失分最多,要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要从高一开始就要做激发兴趣、梳理知识、运用技巧的训练工作,并且长期坚持,才能最终达到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的目标。

8年的语文教学生涯磨炼出了我的扎实与坚韧,也让我明白要做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努力。此时此刻,我深感自己仍然是一名语文教学的求学者,要学的知识还很多很多。于漪老师要求自己要做到两点:“一是„锲而不舍‟,再一是„学然后知不足。”⑧她的话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争取一辈子学做一名语文教师,让我在教学中追求要做到讲究实效。教学之路漫漫,我将矢志而求索。

参考文献:

① 阎苹、张正君著的《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价》22页。② 张晓梅、张英宏著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13页。③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④ 山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审订的《模块总复习》70页。⑤ 山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审订的《模块总复习》114页。⑥ 山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审订的《模块总复习》120页。⑦ 山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审订的《模块总复习》133页。⑧ 阎苹、张正君著的《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价》78页。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 要达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我们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关键是努力钻研教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给足学生思考预习的空间;反复强化语法知识,总结文言特殊现象;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让文言文课堂充满乐趣 摘要: 有的语文老师上文言文时,喜欢采用串讲的方法,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上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过程基本失去活力,学生能不产生厌烦心理?本来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就已久远,学生阅读就有重重障碍,如果还采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 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当下,高中文占文教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方面是部分老师根据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基本题型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方式,一般采用疏通文意、讲解方法、完成练习的方式,将重点放在文意的串讲和文句的翻译上面;

第四篇:论文 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文学院07级14班 周庆 200602631108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字词翻译、反复诵读、正确价值观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都是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典范之作,滋养了一代文人墨客。可谁想,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不能忘。然苦从何来?苦在教法死——刻板灌注,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能触类旁通,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已故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取精华的东西,抓住突破口,寻一把学生爱学乐学的钥匙,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言”、“文”统一,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并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遵循繁文易教、化整为零的原则,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文言文的课堂只有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我也进行了中学语文教育实习,在此,我把自己对文言文教学的看法结合自己实习经历做一个简单的探究。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传达着民族的精神。它是现代汉语的根,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学好文言文,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提高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和底蕴是大有裨益的。

新课标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应具有自然代码和文化代码的性质,也应具有鲜明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而传统教学往往存在一些问题:①在解读方式上过分看重“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意方面的发展,缺乏与文本的情感交流、个性化的阅读。②对文章“肢解”或者是单纯的字词句的积累,教学目的仅仅停留于字意的层面,难以形成体系。③单纯注重人文性,脱离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忽视语感的培养。新课程环境下文言文教学实施在于对以往教学误区的突破,课堂教学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取精华的东西,抓住突破口,寻一把钥匙,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适当的导入,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门前,让学生感觉到走进去的乐趣

实习的时候讲授《鸿门宴》一课,我首先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了《大风歌》《垓下歌》以及歌曲《霸王别姬》,引出鸿门宴中的主角—--刘邦和项羽。然后请学生上台给大家介绍自己了解的关于刘邦项羽的故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又从刘邦项羽的生平故事引申到本课,提出问题:在《鸿门宴》一课中,刘邦和项羽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的结果又是怎样的?由此便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同时也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二、将字词解释与分析课文结构相结合。

文言文的学习和把握本身就是一个繁琐的工作,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做大致的了解。因此我会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给大家复述《鸿门宴》一课的故事梗概。在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字词的翻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学“言”,也要学“文”,要“言”、“文”统一。“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率着“言”,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很注意词语教学,为了理清词句,大多采取逐字逐句的串讲法,似乎文章仅仅是文言词语的堆砌,即使一些所谓的分析,也仅仅是附带着对文章内容粗略地梳理,这种有“言”无“文”,没有灵魂的教学有诸多弊端。因此教师在设计文言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摒弃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模式,而应该采取由学生接龙似的翻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外,我在文言文翻译中在黑板上把文言现象种类板书出来,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虚词、重点句式等。在课文翻译过程中,我把对应的词语进行板书归类,这样就实现了化繁琐为统一,也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三、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教师也应该使诵读多元化,例如在《鸿门宴》中出场人物比较多,因此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诵读模式,当然这也不仅仅限于读,也可鼓励学生大胆的上台表演,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汲取古老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责,我们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学习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历史、看待古人,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精神,并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相关的问题。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不卑不亢,机智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卓越的才华,更能感受到他的爱国护国深情。从他身上,我们领悟到要勇于维护捍卫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我们更加敬重孙天帅,更加敬重罗雪。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现代外交家应具备这样的素质:爱国的思想,良好的修养,善辩的口才,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勇敢的气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圣贤的许多主张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用现代观念去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生认识到“磨难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生意识到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难中铸造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这样能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焕发出生机。以上便是我结合教学实习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我深知语文是博大精深的,语文教学更是值得我用一生去研究和探索的。

第五篇: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1

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湾县四道河子镇中心学校杨有才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难点。虽然在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仍然有着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文言文地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众所周知,文言文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如同“老虎吃天,无法下爪”。针对这一现象,我鼓励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寻找突破口,具体做法如下:①勤查《古汉语字典》、《初中古诗文注释》等工具书。②对照翻译书理解课文。现在的学生手中的资料很多,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其自学,接触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③鼓励学生讨论疑难点,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④质疑。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肯定有不懂的地方,让学生质疑,教师予以解答,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讲授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一篇文言文,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质疑,能把握它的大体意思,但对具体的知识点未必能把握的透,例如,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哪几种,如何判断它活用了,教师要讲清道理,讲解请判断方法,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范增数.

目霸王”中,“军”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当驻军讲;“目”名.

词,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使眼色的意思。那么,我们怎么知道那个名词是用作动词呢?以下四点可以作为判断的条件。

(1)从整个句子的意思上去考虑,从它前后有哪些词和它组成怎样的语法关系上去考虑。如“军字带有补语“霸上”,名词不能带补语。

(2)一般情况,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因为代词不做名词的修饰。

(3)同一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常用作动词。如“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后一“将”字用作动词,表示率领的意思。

(4)名词、形容词前有“所”字,那么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用做动词。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重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学习每一篇文言文,学生都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对于这些文言知识,一定要重视整理,每一课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这五类加以整理,或按单元加以整理。总之,要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准备一个专用的读书笔记本,把几年来所学的文言知识点整理在一起,便于查找,记忆。

四、多诵读多记忆。学习文言文,同样要重视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记、忆的过程。当然,要将所有学过的文言诗文全都一字不差的烂熟于胸较为困难,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爱莲说》、《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及《少年中国说》的第三段等。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因此多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对学习文言文尤为重要,“厚积才能薄发”。

下载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谈起初中文言文教学时不能说授人以方法,只能说浅谈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想法和做法。因为目前中学的文言文教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合集]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摘 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 蒋瑞华 【摘 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随州市随县殷店镇东坡中学邹兵 电话:***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

    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范文大全)

    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段晓玲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文言文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 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5篇范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第一中学 徐陆琴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学习能够陶冶学生的心灵、情操,增强文学素养。但是文言文离我们......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大全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朗读;节奏;改写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也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文言文,如《学弈》、《两小儿......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推荐)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