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说课

时间:2019-05-12 22:3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因数与倍数说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因数与倍数说课》。

第一篇:因数与倍数说课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本次我说课的题目是《因数和倍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承接以前学习的除法的相关知识,又是后续学习合数与质数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特别是本节教材中所蕴含的将多个除法算式进行分类研究的数学思想,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分析,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能说出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经历将多个除法算式进行分类研究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通过算式分类、形成概念,尝试运用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准确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五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够进行除法式的分类。但对于准确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发现。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在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

体演示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新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能力。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五个环节,下面我将进行具体介绍: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本环节预计用时3分钟。

我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5页例1中的9个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我说:“请同学们对上面的9个除法算式进行分类?”学生会将12/6=2和12/3=4这些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的算式分为一类,将12/5=5……2这些商不是整数或者有余数的算式分为一类。然后我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的这些除法算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知识——因数和倍数。(板书)”从而引出课题。

本环节我设计将除法算式进行分类的问题情境,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来。

下面进入到自主探索、尝试解决,本环节预计用时5分钟。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索12/6=2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这时我会走到学生中间,留心学生的独特想法,同时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都能有所收获。

生本教育理念指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本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养成探索的习惯,体会探索的乐趣。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入到小组讨论、合作提升。本环节预计用时5分钟。

接着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轮流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时我会对

各小组交流活动进行指导,并了解各个小组准备展示的学习成果。

本环节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促进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紧接着进入全班交流、互动深化,本环节预计用时20分钟。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可能有:一是认为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二是认为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我会先让一个小组展示12是6的倍数,再让其他小组展示12是2的倍数。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2和6都是12的因数,即除数和商都是被除数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即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接着我让学生独立思考4和12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讨论发现要想判断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关键是写出除法算式。12/4=3,容易得出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本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组织学生之间开展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最后进入 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环节,本环节预计用时7分钟。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当堂检测题,分别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通过小组互评、全班交流,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最后由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本环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当堂检测题,力图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2,5的倍数说课

说课稿

各位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到第5页有关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内容。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掌握好2、5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一开始就安排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难度非常大。因为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而概括5的倍数的特征相对容易的多,因为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我上课时适当地调整顺序,先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再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最后认识奇数和偶数,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将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及总结探索数字倍数特征规律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我此次说课的内容。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5的倍数。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字倍数特征规律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观察,猜测和讨论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4.教学重点:掌握5的倍数特征,并能迅速做出判断。5.教学难点:培养总结数字倍数特征规律能力。

二、说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5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抛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讨论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我安排了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高及全课总结五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首先,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然后,教师出示一个等式:6÷3=2,让学生说出该式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紧接着加大难度,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个等式,并说出式子中的因数和倍数。最后,激趣揭题:倍数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不同数字的倍数具有不同特征,你们想去探索数字倍数特征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索活动

(一)2,5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同时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又进行了激趣揭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探索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掌握5倍数特征,并能迅速做出判断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在本教学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第一步:教师设疑:自然然非常多,无法逐个研究。解决方法是我们可以先在小范围里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再扩大范围。

第二步:大屏幕出示百数表。让学生找出百数表内5的倍数。同时,为了使有共同特征的数字更加明显,屏幕上会显示用红线圈出来的5的倍数。

第三步:请学生总结5的倍数的特征规律,教师做引导,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步:扩大研究范围:教师提问刚才总结的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自然数。学生的回答会各不相同。接着教师做引导:适不适用只是我们的猜测,要证明猜测对不对,我们要进行验证。要如何验证呢?就是找那些末位是0或5的数,如果我们验证的这些数都满足这个规律,就证明我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所有自然数。然后,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小组自由讨论,并作小组汇报。

第五步: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结论: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同时,教师给定研究范围: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来向学生渗透研究数字倍数特征的方法。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进行小组讨论,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熟练运用规律,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基础性练习:试一试:在下面的数中圈出5的倍数,并说出为什么这么圈(这部分内容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检测学生对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能力)

45 52 80 75 34 89 125 2.应用性练习:想一想:食品店运来85个面包,如果每5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提高

1.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总结探究数字倍数特征的方法:确定小范围——得出初步结论——扩大研究范围——猜想——验证——得出最终结论。

2.游戏:你说我答。游戏规则为以一桌为一组,一组一个人任意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判断这个数是否为5的倍数。

『设计意图』: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数字倍数特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练习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五)全课总结

该环节的任务是说一说你收获了什么?以学生回顾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方式进行。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因数和倍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数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小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但胡老师以其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教育智慧将这节课上得朴实、高效,教师的情与智无声地流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整个教学流程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胡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建立在深度把握教材体系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的,其流程如下:游戏激趣,理解意义→探索方法,有序思考→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回顾反思,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发展思维。每个环节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思路清晰,学生学起来较轻松。让人欣赏的是前后两个环节不是独立存在的,几乎所有的环节在解决一个问题后,总是能引导学生接着思考一个新的问题,而这个新的问题正好就是下一个环节所要解决的问题,两者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例如:当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后,教师自然过渡:“从刚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知道18的因数有3,那18的因数是不是就是只有3呢?”随着问题的抛出,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探究找全18的因数的方法的欲望。在学生探究出找全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后,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会不遗漏地找全一个数的因数,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有序地找2的倍数呢?”同样,学生也会自然产生探究有序找2的倍数的方法的欲望。胡老师通过对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衔接,让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同学们很轻松地学习到本课的知识点的同时又让人领路到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所带来的精巧的震撼。

二、整节课踏实、高效,彰显出教师朴实的教育智慧,厚重的教育情感。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理解因数和倍数含义时,教师通过站队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九个算式的分类标准:“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抓住概念的本质,为感知因数与倍数概念作铺垫。同时教师将其中的一个算式12÷2=6改为18÷3=6,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由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过渡到找全一个数的因数,这一小小的改动让老师的教学更轻切、自然,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深刻。

2、匠心独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①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设计了举错例的活动引导学生辨析、思考,在辨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确实感悟、理解了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②找全18的因数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学生可能根据因数的含义无序地找到其中的几个,此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学习提示,该学习提示其实渗透了问题解决要经历的过程,正是有了这个学习提示,学生的思维由模糊、无序到清晰、有序,从而实现了“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目的,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③在有序找2的倍数环节,由于学生在前面有序找全一个数的因数方法的启发下,会主动探究有序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因此胡老师没有给学生学习提示,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教学基本功扎实。胡老师的课堂语言严谨、简洁;评价语自然、精炼,充满人性化,例如:“了不起,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会思考的大脑,大家掌声鼓励鼓励。”“你对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真透彻!大家表扬他。”“你们的学习能力真强!”“你太有自己的想法,真不错!”“你真肯动脑筋,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同学。”„„板书设计脉络清晰、画龙点睛,完整地再现了整节课的知识点;对问题的分析精准到位,不拖泥带水。课堂上每一个文字的书写,每一次课件的演示,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彰显胡老师扎实的基本功。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节课胡老师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概念时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在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时渗透了有序思考和优化的数学思想;在表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时渗透了集合思想;在总结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特点时渗透了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当然也有一点小小不成熟的建议:胡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就更好了。例如,在讨论如何找全一个数的因数时,胡老师挑选了一些“有序”思考特别明显的学生的作业,而那些漏写、无序书写的作业被忽视了,如果将各种作业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就会发现思考问题的一个良好品质——“有序思考”,并对它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体验。

第四篇:平均数说课

《平均数》说课稿

羊坪镇中心小学:谢枝萍

A.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38-----P39《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 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 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四.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 说教材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C.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课件出示本册P44第3题内容)根据图表信息,你能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吗?说一说,你是如何得到这些平均温度的?还有其它方法吗? 在这里对教材的例1作了替换处理,用书本中P44的第2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这样处理教材的好处在于贴近实际,也能达到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意义,更能高效益地让学生初次感受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即“总数÷份数=每份数”和“移多补少”法,而且能让教师在学生回答自已的方法的过程中,更能确切地了解学情,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的起点,为下面更好地调控教学进度与难点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深入学习习近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课件出示)书本例2,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把书“例2”以练习题形式出示,而且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入领悟平均水平均数的涵义,并水到渠成地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它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再次变例2,弥补教材的不足。教材例2中“欢欢队”与“开心队”的队员人数相等,比较两组身高不一定非求“平均数”不可,也可以直接比“总数”,为此显示不出计算平均数的的迫切性。针对教材这一不足,教师在例2的基础上可出示队员人数不相等的情况,让学生在与例2的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产生平均数的需要。

三.举例说明,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说一说每一个例子中和平均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出示信息:

1. 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2. 学校每月每天的用水量。„„ 通过以上信息出示,既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出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涵义。

四.巩固练习,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认识。

1. 判断:⑴三(1)班的平均身高138厘米,三(2)班的平均身高137厘米,三(1)班的林林一定比三(2)班的森森高。

(此题通过判断,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其中一个数据有可能高于平均数,也有可能低于平均数)

⑵五(1)班的四位同学体重:

小刚28千克 小叶21千克 小李23千克。小孙25千克 他们的平均体重是21千克。

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范围值,它肯定是在整列数据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

2. 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书本P45第4-5题。

这一练习可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平均数的算法及平均数为人们的生产、劳动等带来的决策作用。

3. 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1)自已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2)现在老师要知道你们组的跳远平均成绩,你应该如可去调查、完成这项工作。

这两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综观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其一是重组教材,试图体现材料选择上的有效性;其二是凸显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以及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第五篇:平均数说课

《平均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中“平均数例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平均数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的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着猜想和探索,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因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定位的:

1、知识目标: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2、过程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由于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同,因而我把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根据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原理,积极创设问题情景,以引导法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而是给孩子提供合作讨论、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问题情境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通过组织交流,让学生理解掌握“平均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建构数学知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三、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大明、二明、三明三兄弟因为读书比赛表现好受到爸爸的奖励,他们分别得到课外书8本、6本、4本。看到爸爸的奖励,二明和三明就不愿意了,让学生猜一猜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学生观察思考后,让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汇报先合再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指出:“6”就是8、6、4”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我以“分东西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平均分”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初步认识平均数。巧妙地为下文埋下伏笔。)下面进入第二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动脑思考、观察发现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之后,我为学生出示姚明队和易建联队投篮比赛投中情况的统计表,引出比较哪组获胜的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整组的成绩,整组的总成绩却又因人数不同而不能比较。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比较出哪组成绩更好一些?”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最佳方法,即通过求平均数来比较。第二环节: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学具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数量的总和÷总得份数=平均数。在此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解决“求两队投球平均成绩”,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的平均成绩,看哪组获胜。

(《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环节,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根据相关数据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直觉思维。让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进入第三步:实践应用、走进生活。

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意义和方法时,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三组练习题。

第一组:基本题。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第二组:升华题。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根据算式说出算理。第三组:拓展题。使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先出示今年青歌赛的一张情景照片---主持人董卿正在宣布10位评委的打分情况,这时我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该选手平均成绩,当电脑出示的成绩与学生计算结果不一致时,向学生介绍在比赛中为了公平通常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成绩。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魅力和价值。这样将书本知识的学习运用于解决真实生活问题,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最后一步是:评价总结,课后延伸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平均数”。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 ÷ 份数 =平均数

说课稿

李会清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下载因数与倍数说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因数与倍数说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数说课[范文模版]

    实数的运算《二》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数的运算《二》。 本节课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说起: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评价与反思。 一、 教材分析......

    成数说课

    《成数》说课稿 水泉小学刘永雄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最新人教版本, 全书贯通《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精神, 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在学习上,倡导以学生为......

    认识分数说课最终稿

    《认识分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分数》。“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部分第一课时内容。本册“认识分数”这......

    认识分数说课

    《认识分数(一)》说课稿 渊泉第二小学 高晓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分数(一)》,它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

    字母表示数说课

    《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冀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张海影。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字母表示数》。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

    小数乘小数说课

    《小数乘小数》说课 一、设计思路 随着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摸索“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力求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这一节课时......

    古人计数说课资料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建立数感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在小学低年级,对于数的感悟是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开始建立的,这是一个逐......

    相反数说课材5篇

    相反数说课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通过相反数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有理数、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