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渗透四种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渗透四种理念
郑绍莲
(仁寿中学 ;四川 眉山 620500)
摘要:随着“90后”成为高中生的主体力量。在教育要素发生变化的当下,如何适应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来有效地教育和培养他们,成为了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要素变化以及其对高中语文教师的影响,接着阐释了高中语文教师为应对此变化而采取了渗透教育的理念,强调只有把“德育”“人文关怀”“素质拓展教育”“美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要素;德育;美育;人文关怀;素质拓展教育
语文是百科之母。它是其他科目教学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化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问题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语文教育要素的变化
㈠教育主体的“年轻态” 教育主体之一的教育者由以“50后”、“60后”为教育骨干力量转变为以“70后”、“80后”为教育骨干力量,他们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且他们和学生之间代级差比较小,比较容易和学生沟通,学生也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因此他们容易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但不容忽视的是,相比于上一代老教师,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刻苦钻研精神,部分教师过多地依赖教参和各种辅导书,不易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的规律。从2006年开始,“90后”高中生逐渐活跃在校园,他们充满竞争精神、民主与平等意识,他们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他们是多元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一代。网络文化的触角已深入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网络用语成为部分学生的主要表达方式,“咆哮体”、“ 知音体”、“梨花体”、“红楼体”频频出现在他们的周记当中,玄幻小说和穿越小说成为他们的作文素材,传统语言习惯和写作方式逐渐被消解。
㈡教育客体的标准化
语文教育特别是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知识体系、教学重点、教学技术手段、考试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语文新课标已经被全国绝大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所接纳,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灯塔”。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高考本科上线率依然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考核中学的硬性指标的情形下,语文新课标可能被人为地等同于老的课程体系,其贯彻素质教育的功能可能被曲解为“还不是要提高升学率”,“老瓶装新酒”的错误思维使素质教育陷入了困境,也使高中语文教师陷入迷茫,语文新课标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㈢教育介体的现代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不外乎老师“口口相诵”,虽然各老师的讲授方法不同,有的是启发法,有的是灌输式,但基本上遵循的是老师→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轨迹,师生间互动不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技术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催生了电子教案、形象教学、模拟交互过程、网络多媒体教学等教育手段。它延展了延展了教育的效能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知识传递轨迹由单向变为双向或多向。当然,借助技术手段可以展现《林黛玉进贾府》、《三国演义》等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胜于老师的语言描述,无形中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
㈣教育环体的复杂化
随着社会开放性的增强,商业文化、休闲文化、消费文化、网络文化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文化打破了校园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增多,甚至学生也可以成为知识的传播主体,老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遭遇了空前的挑战。身处于微时代的“90后”高中生,成为了手机控、微博控,学校定时关灯政策限制了学生电脑上网,但限制不了学生手机上网,休息的不规律导致了部分学生迟到甚至旷课,另外,学生在上课期间的打游戏,看小说、发微薄的行为明显影响了他们的听课状态,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下滑。
二.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渗透的理念
为适应教育要素的变化,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完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即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坚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四种理念。
㈠渗透“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并不是说高中语文课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是说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理念,以消除多元文化对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以彭宇事件和小悦悦的事件为背景材料,我布置了作文,题目为:面对„„,我该怎么办?通过作文写作训练和讲解,倡导助人为乐精神,鞭挞见死不救的行为。同时,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不计前嫌,奉命游说秦军退兵,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分析利害关系,终于不辱使命;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重点讲解“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和“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向学生传达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要以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的思想,提倡他们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延伸阅读环节,向同学们重点推荐岳飞、文天祥、屈原、范仲淹、辛弃疾、陆游、林则徐等人的文学作品,挖掘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资源。
㈡渗透“人文关怀”的理念 目前,“90后”已经成为高中生的绝对主力军。心气高、耐受力和耐挫性差,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素质较差,就像温室的花朵,经不起一点挫折,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有的选择退缩,有的选择以暴制暴,更有甚者,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有责任把“人文关怀”精神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在讲授《我与地坛》时,在介绍完作者我向同学们点题——这篇抒情散文的本质就是人活一线光,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课文中体现了哪两个主题?分别是什么,经过仔细阅读,同学们得出了结论,作者通过对地坛景色的描写、为什么去地坛?去地坛后作者思考的问题,来揭示“深爱地坛,感悟生命”的主题;通过描写母亲的苦难以及伟大、母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来揭示“深爱母亲、感受亲情”的主题。最后归纳此次教学的的目的:活比死困难,因此人应该不断探索人生道路,完善自己的生命。在指导话剧社排练《生命之树》时,我先向同学们播放了故事原型“无腿老兵马三小的十年”的视频,通过河北省井陉县马峪村马三小“爬行”种植了3300余株杨树的故事,向演员以及观看的同学释放了明确的信息:不抛弃,不放弃,就是我们的生活态度。
㈢渗透“素质拓展教育”的理念 素质拓展教育,就是以各种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拓展教育个体科学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为纠正当前教育工具理性过强、价值理性过弱的局面,我们必须坚持素质拓展教育。我本人既带文科班,又带理科班。虽然教育内容相同,但我会非常注意根据文理科的性质适当增加一些相应的内容。对于理科生,我会增加他们课外阅读量,把我订阅的《意林》、《读者》、《飞天》等文学杂志借给他们看,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能增加他们的写作素材;对于文科生,我会适当增加科技文的阅读量,在讲授相应章节的时候,我会邀请物理老师、化学老师给同学们做好小实验,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锻炼了同学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我有意识地通过QQ群向同学们上传了电子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百家讲堂”文本等资源,以此来增强同学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针对“90后”高中生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我积极组织并参与学生社团如辩论社、文学社、创造社、话剧社活动,来增强同学们对素质概念的认知,增强他们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并以此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㈣渗透“美育”的理念
我们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还要使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要发现文学作品之美。通过诵读中国古代现代诗歌、国外诗歌,感知文字美和韵律美,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通过戏剧和小说中的角色扮演,感受人性美,如老舍的话剧《茶馆》。同学们通过文学采风活动,感受自然之美;同学们通过寝室文化建设,感受环境之美。要把学生之于创造美、发现美、建设美的文化氛围中,“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好习惯”[1]。总之,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够增强同学们对美的认知,坚定他们对美的情感,形成爱好美的习惯,并由坚持不懈的意志。
三.结语
虽然高中语文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只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深入研究语文新课标,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坚持把“德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美育”等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就能摸索出促进“90后”高中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从而达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有机统一,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朱光潜译.2008.50。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理念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理念渗透
【摘要】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文学教育是其重要的构成内容之一,增强对学生们的文学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因为现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及对语文教学的忽视,造成目前高中语文在进行文学教学方面前景堪忧。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学理念,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教育理念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5-0102-01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多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学理念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渗透文学理念的重要性
对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并且是形成认知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教职人员应加大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学力度,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进行思想教育期间,文学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本身的阅读才能,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二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理念存在的不足
1.教职人员本身存在的问题
依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从而造成教职人员本身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教学与专业技能之间出现分离问题,导致很多老师在讲解文学方面的知识点时,仅注重理论,无法列举例子,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2.没有重视语文知识点中的文学元素
对于语文来讲,很多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学会了语文,因而在语文方面所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严重低于其他学科。
3.多元化的发展使文学地位越来越低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相比,学生们将精力更多地投向网络游戏、视频聊天、影音节目等。同时,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使人们做事情越来越急躁,很难静下心来欣赏文学作品。
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理念的措施
1.增强教职人员的文学修养
想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职人员就需要先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因此,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学储备,并且针对学生的个性、爱好等特点,利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们的文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在教学期间突出文学教育的地位
想要提升文学教育的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转变人们以往对语文课的错误认识;(2)教育管理机构需要从旁发挥好推动作用。高中语文老师应进行一些文学阅读方面的活动,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文学的魅力与重要性。如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故事比赛、辩论会等,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另外,教育管理机构也需要提升文学教育的地位,及时了解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文学教育的情况,找寻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调整及解决。
3.利用文学阅读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不但需要把握好教学重点,同时还需要在教学期间对学生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进行引导,具体可从利用作者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及组织学生赏析文学的优美与博大两方面入手。高中语文老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深入挖掘了学生们的潜能,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4.增强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数量
教师可以利用写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对文学的阅读积极性。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身的家庭情况、经历等书写成一篇散文、诗歌等,学生们在刚接触文学作品期间,会对文学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需要将文学融入学生们的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5.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再现文学作品的情景与内涵。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前,可以为学生放映相关的视频,然后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后再讲解课程内容,这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期间,渗透文学教育理论对学生有着深远意义,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重视文学的价值,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从而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云波.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神采显飞扬――论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9(Z1)
[2]文玉玲.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策略浅谈[J].学园,2012(18)
〔责任编辑:范可〕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诵读重要性教学方法
一说到诵读,有好多人都认为那是小学和初中的事,至于高中语文教学就可以不注重了。这种理解有些偏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而现在高中有些语文教师对语文诵读不够重视,这种轻诵读的做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1、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只要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批评当时学生“吟诵功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老师,学生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能终生受用不尽。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据说清代桐城派大师姚鼐读韩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要中间换气才能成声,可见体会格调的顿挫是多么认真。姚鼐还说到:“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莫看,即终身作外行也。”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吟,即吟诵。古人之所以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积累,吟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人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源远流长的“吟诵”传统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却遭遇到了大多数教师的忽视。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诵读的重要作用
A、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B、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如果读成“断肠,人在天涯”和读成“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明显是不一样的。“断肠,人在天涯”能体现出游子羁旅他乡的那种伤感,而“断肠人在天涯”就显得平淡无味。再如李煜的《虞美人》“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中,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疑问句,但如果读出声来,就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显得极为平淡,而陈述句就好多了。
C、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来有艰涩之感,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诵读时要注意的要领
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师应首先要为学生建立诵读的规范。
A、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要有正确的坐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
B、把握要领,营造气氛。一是通过老师或学生领诵,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便于尽快掌握诵读的要领。二是放录音,让同学听.可以配放背景音乐,以烘托阅读气氛。
C、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诵读要提出要求:一是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口诵心非”;二是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诵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A、字词提示。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
B、听写。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
C、联想记忆。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如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秋景的诗句,可联想起其他古诗词写秋的语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D、重音。中国语言是单音字,本身就不存在重音,我们所说的重音指的是随着语言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在语句中音势的变化而形成的逻辑重音。所以,诵读中应该注意处理逻辑重音,处理好了,不但能揭示文章精神,同时也能激起情绪,体现文章的气势。如:贾谊《过秦论》开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这句中,“秦孝公”三字要读得清晰明白,且略有停顿,方能显示出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在秦统一天下的历史上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5、诵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A、多读少讲。学生在课堂中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比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教师用30分钟的时间重点讲解文意,分析清楚托物言志的写法,余下的十五分钟则要交给学生诵读,通过诵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点拨。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首联颔联重在写景,以风、天、渚、沙、鸟、落木、江水构图,颈联尾联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对这类诗应该先把意思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仔细玩味诗中的伤感之情。
C、给学生营造诵读的氛围。比如讲古诗词的时候,放一些感情基调相同的音乐或者歌曲,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找普通话标准的同学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的同时配以调子低沉的音乐,营造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效果会很好。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分析和语言知识,没完没了的作业,扼杀了活生生的感性内容,抹杀了课文的审美价值,损害了语文本身,使课文都成了枯燥的、没有生气的文字排列,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性内容,把握语音的情感性质,必须要通过诵读才能实现。
参考资料:
1、姚鼐《古文词类》
2、叶圣陶《朱自清全集-国文教学序》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漫谈
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漫谈
苍南宜山高级中学 薛振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内容提要:本文从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以求共同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声色的冲击使许多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早已抛之脑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无限的伸展,一种令人不战而栗的阴影正笼罩着我们,一种令人胆颤惊心的危机正呑噬着我们,我们的灵魂正在逐步走向堕落、腐化,正义、道德正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无法伸张,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现在的许多青少年身上时,不禁有点心寒,有点迷惘。现在许多学生能大谈周星驰、小燕子,大写明星的秘史、隐私,而对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竟然一无所知,他们崇拜腰缠万贯青春亮丽的影视明星,追求自我价值,崇尚名利,而对流落街头的乞丐却嗤之以鼻唾之以沬,豪无同情可言。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引起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学是否有问题?如何构建我们现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为首,但是许多人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不错,学校领导、政治教师、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
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为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豪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
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时,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路瓦栽夫人?”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路瓦栽夫人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借项链出风头”,一时的欢乐换来了“失项链赔项链”的十年的辛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她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也是
受害者。她有错误,我们既要批评她的爱虚荣的庸俗的作风,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让学生懂得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真正的爱美之心的区别,从而爱到教育。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许多古今名人,他们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他们的业绩彪炳千秋,永垂史册。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这样的英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受到细雨滋润、春风沐浴的教育,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
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我曾设计一些作文题,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
生,人生应该要活的有意义。
再如有一次,我选一则材料:当大家都在惋惜地感叹雷锋不见了的时候,竟发现美国西点军校挂出了雷锋画像,开展了学雷锋活动,丢失了的便格外感到珍贵,痛心于雷锋出国的同时,神州大地又响起了一片“雷锋回来”的呼唤,这一声声的呼唤激起了你怎样的思绪?请写一篇《有感于雷锋回来》。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对雷锋是知之甚少,做的更是少之又少,学习雷锋觉得是过时了,我在分析材料举了许多社会不文明的现象,要求学生,假设当年的雷锋还在身边,我们社会上许多的不文明的现象还在吗?事实上,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确实也涌现了不少雷锋式的人物,你了解了多少?要弘扬雷锋精神,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的不良风气,只是呼唤能行吗?经过讨论分析,学生理解
了时代需要雷锋,我们不能只是呼唤雷锋回来,而更重要的是唤醒自己,雷锋就是你我他,雷锋就是每个人,只有如此,社会才会进步„„ 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是重要,需要语文教师好好探究,这也是对学生德
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以上只是我关于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浓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泰安三中 杨伟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途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乃当前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之必需。鉴于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客观事物的正确观点和态度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以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果,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的渐染,从而成为“四有”新人。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一)渗透内容;(二)渗透途径。
一、渗透内容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阐明观点的,因此,“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名山大川、鉴赏历史文化、追寻伟人业绩、领悟人生真谛、激发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让学生了解悠久的历史、璀璨的传统文化,明确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伟大文明古国的思想感情。如讲授《内蒙访古》,让学生了解横亘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是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建筑工程;学习《张衡传》,使学生知晓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由此再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于人类文明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的优秀品质,激起学生对祖国的锦绣山河、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如讲读《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黄山记》,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前进的情怀;讲授《天山景物记》,领略祖国西北边疆富饶秀丽、雄奇壮观的大自然景色和了解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壮丽的河山、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让学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烈感染,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与优越性。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的思想感情。通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的学习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启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坚定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信心。讲授《拿来主义》,启迪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继承古今中外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绝不崇洋媚外,而应为进一步繁荣中华民族文学艺术而勤奋学习。(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泱泱华夏,悠悠五千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那些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爱国学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行动的 标高。而那些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崇高精神也颇值得我们弘扬。《崇高的理想》中为了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克服重重困难修成泽被后世的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的扁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精忠报国的岳飞;《<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对祖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不渝;《屈原列 传》中的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人之滋垢”的高洁品质;《谭嗣同》“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为了国家的振兴而勇于牺牲自我的豪迈气度;《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与高尚人格;《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精神等等。我们都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领悟学习,发扬其精神、人格、气节、情操,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树立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远大理想与宏伟抱负。
(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我们的高中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二十一世纪又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迫在眉睫。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精神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也刻不容缓。讲授《游褒禅山记》,要使学生深刻领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个中三昧;学习《石钟山记》,要让学生认真体会“事不目见而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箴言;讲析《训俭示康》,要教学生明确“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养成务行节俭,力戒奢侈的良好习惯;学习《伶官传序》要牢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句。
记住这些名言,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定将获益匪浅,终生受用。
二、实施途径
既然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如此丰富多彩,那么,教学中通过哪些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可以通过课文讲授中对历史背景的简介,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李白自己的诗来连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此来讲述他不平凡的一生,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从而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进行《雄关赋》一课的小结时,可以这样说:“该文的落脚点在于从庄严肃穆、巍然壮观的山海关联想到了更重要的关、心中的雄关——信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武器也攻不破的雄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只要我们坚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走下去的信念,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不久的明天,我们的民族就会实现伟大的复兴,就会卓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让我们满怀信心,用勤劳的双手,凭无穷的智慧去建设,拥抱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明天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豪情,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二)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实施道德素质教育,仅靠课文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作文教学也是一条重要门径。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多年来,我针对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供了一些作文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并使之从中受到应有的教益。如针对前些年社会上出现的“出国热”,我选取郎平、蔡振华、汪嘉伟等昔日的球星退役出国后,面对着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效力的材料,让学生抒发感想,从中受到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学生“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思想,我选取柳宗元的《罴说》作为写作材料:“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罴,搏、挽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使学生受到“不会增强本领而专门依仗外部力量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教育,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学生自立意识差的实际,我出了这样一则材料:清朝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临终前让儿子给他蒸馒头吃,等儿子通过向人请教蒸好馒头端到他床前时,他已咽气了。他给儿子留下了这样几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算不得是好汉。”由此让学生在受到应有的自立教育。凡此种种,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受到了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佳作迭出,不少被报刊采用了哩。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实施 德育。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以外的课外活动来补充配合课堂德育的实施,占领第二课堂这块德育的阵地。
多年来,我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赏月诗会;举行作文和演讲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参观和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地名胜古迹;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邀请有关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开展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耳濡目染中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多鸟。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对高中生实施德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重任,紧密配合其他德育形式,对高中生进行春风化雨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渗透教育,并使之产生“内化”,从而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