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文言文教学为例
朔州市第二中学 冯春常
【摘要】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德育。语文学科以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学科特点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
近几年来,虽然语文学科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侧重于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的单纯识记,而教材中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优秀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的德育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往往在文言文教学中处于次要甚至从属地位。
高中时期,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他们常常因为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准备,而对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惊慌失措。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语文课堂实施德育渗透,尤其是如何利用教材中的传统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一、高中文言文德育素材解读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均为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文学名篇,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历程。下面,就根据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程实际,分析一些文言文教学篇目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涵,并尝试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标准要求相印证,进而探讨从实践层面发掘其德育价值和德育意义的方法和途径。
(一)“仁爱”情怀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孔子提出,被孟子所发展。高中文言文在教学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中,仁爱思想是一个着重体现的重要思想。对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进程当中。如在必修一的《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一文中,孟子与梁惠王关于“王道政治”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首先,孟子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的“尽心”于民与“邻国之政”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三,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自己治国治民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可以自给自足,实现温饱;受到良好的礼法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整个社会可以做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最终达到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社会生活状况。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指出黎民饥寒交迫而不加多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期待对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建议做出改变,实现真正的“王道”。
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在《新课标》高中文言文的其他教学篇目中还有所体现。如,在晚唐杜牧政论文《阿房宫赋》中,作者发出感叹:“嗟夫!„„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应当以秦史为鉴,爱惜民力物力,以仁心治天下,才能不至沦为“后人之哀”。“仁政爱民”思想体现的鲜明而透彻。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仁爱思想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爱”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仁爱精神是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基础,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青少年学生应到牢固树立仁爱观念,弘扬仁爱精神,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多存一份仁爱之心,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二)“义理”思想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提倡的是重义轻利,尚义去利。“义”这一主张多是用来约束个人行为,用“义”
来教化民众,调节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由“义”引申而出的舍生而取义的精神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伟大的英雄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在必修二中的《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作者用简略得当的文字完整描述了荆轲刺秦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用慷慨激昂的笔触刻画了正面人物如荆轲、高渐离、樊於期舍生取义的“仁义”精神的同时,也用生动传神的文字刻画了反面人物如太子丹、秦王、秦舞阳等或胆怯,或残暴、或懦弱的“无义”态度。这一正一反的对比刻画,突出了正面人物的“任侠”的仁义精神,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义”的精神,在新课标高中文言文的其他教学篇目中还有所体现。如在选自《史记》的文言课文《项羽之死》中,主人公项羽在面临困境之时并没有驾船渡江而走,而是与汉军奋勇搏杀,最后自刎而死。在临死前还不忘用自己的首级成全故人的富贵:“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充分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侠义精神。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念取得了新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应当树立新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的学科德育工作中有意渗透新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思想。
(三)“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往往与忠君相结合,强调人们爱国之心必须与忠君之义结合,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因为人民生活在国家当中,但国家却不属于人民。在中国战国末期,一位伟大的诗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忠君爱国”的深刻含义。他就是屈原。选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篇目的文言课文《屈原列传》(《史记》司马迁)就记述了屈原伟大而悲壮的一生。还有《烛之武退秦 》中的烛之武能言善辩,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能在国难当头之时不畏强秦,捍卫国家的主权,以三寸之舌击退百万之师。其勇气与智慧不得不让人佩服,通过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习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的勇气,只身去说敌的智慧和敢于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如今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屈原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理念。但是,屈原的爱国主义在今天有什么样的完善和发展,这有助于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爱国理念,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身行为,使其符合社会主义爱国理念的要求和准则。
(四)其它品德
1.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孝道的最高体现为“父慈子孝”。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颂扬孝道的作品不乏其例。如西晋李密的《陈情表》,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除此之外,元代杂剧的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也是一位至孝之人。为使婆母蔡氏免受迫害,毅然签供画押,怀着无尽的冤屈慷慨赴死。
2.“长幼有序”在中国古代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年幼者应当尊敬年长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年长者为先。在社会主义的今天,“长幼有序”的观点往往与“论资排辈”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不合理的道德规范。在工作中年长者没有必要获得年龄之外更多的尊重,应根据能力和业绩给以不同的待遇。当然,这是比较合理的看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所大力提倡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提倡尊老爱幼的范例比比皆是。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在两千多年之前就将“尊老爱幼”作为他心中理想社会的标准之一。
3.“朋友有信”的观点出自《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对朋友说话靠得住,有信用。交朋友的时候,要守信用、重承诺。不能够说话不算话。在今天,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所大力提倡的。它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诚实守信而兴,背信忘义而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三国时刘玄德依约三次拜见诸葛亮,终于请得卧龙出山辅佐自己,最后终成一番霸业;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将各路诸侯对自己的信赖当做玩笑,终遭身死国灭之祸。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课堂优化策略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和操作。
(一)创设良好的德育渗透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渗透情境,这一情境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创设。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有意渗透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观念。学生要认真研读课本,联系学过的相关的文章,多思多想,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尽量依靠自身的学习努力去解决。
在教学实践中,曾根据本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出了文言文篇目《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实践案例,试图运用课本剧这一更为自由的学习形式,使文言文课文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由而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和接受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化因素。
案例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表演)1.活动目标:
(1)充分了解《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要人物烛之武的思想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2)在实践中充分领会烛之武的说理技巧和语言感染力;
(3)在充分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体会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任事的大无畏精神。
2.活动重点:
(1)深入把握烛之武的语言表达艺术;(2)深入把握烛之武层层深入说理方式。3.时间安排:两课时。4.活动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
A.教师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初步分组,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由结合,形成2-3个表演小组,每个组独立进行剧本的编写和彩排工作;学生自行准备表演所需的基本道具,可以随身携带简略的剧本台词提示;
B.在正式进行课堂实践之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文言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剧本,台词可在不影响主题表达的前提下略有增减;
C.教师设计出基本的评判标准,作为表演结束后评判名次的基准。评判标准应当从语言表达、时间把握、人物神态展现和表演气势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要求:语言流畅;每组的表演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人物神态表现自然;表演富有感染力。
(2)第一课时:
A.教师向全班公开表演的评判标准,使全班学生都自觉地成为评委,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B.集中进行前两个表演小组的实践展示,在规定时间内教师与剩余学生对两个小组的表演状况进行公开评判。
(3)第二课时:
A.剩余的一个表演小组进行表演展示,教师与学生评委作出公开评判; B.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演状况进行整体总结,评出先后顺序,指出各个表演小组在实践上的优点和不足;
C.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烛之武的智、勇、善辩三个主要特点进行深入思考,找出自身在语言表达和说理论证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
5.备注:《烛之武退秦师》为单元重点学习篇目,该课的课本剧学习实践活动应当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教学效果的缺失。
本案例的设计,从高中语文教材文言篇目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切入点;采用课本剧表演这种较为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的学习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标准,营造一种自由而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专题性学习
在新课程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吐出教学效果和德育效果,可以在进行文言文单元的教学时集中一定的课时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专题教学。例如,在进行秦汉历史散文单元的教学时,可以集中1-2个课时对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详略得当的集中学习,使学生在充分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注意
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乃至思想道德观念的学习与理解。再如,在进行高二年级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必修三 第三单元)的教学时,由于这一单元的作品作者多为不同时代的儒家学者,在完成单元的教学任务后,可以集中两个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集中性的了解和认识。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同时,应引入儒家道德观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文言教材进行印证学习,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在进行针对传统文化的专题性学习时,要注意各个文化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有体系、有计划、分步骤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性和主动性上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教材中,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为使学生可以更深入的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文学的文言篇目,笔者根据当地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现状,设计了“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综合性学习)”这样一个专题,意在课堂学习中引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道德观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文言教材进行印证学习,以加深对先秦诸子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二: 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综合性学习)1.活动目标:
(1)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思想与代表人物,以及不同人物所持有的不同思想主张,了解其思想继承的历程;
(2)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文学作品,体会其不同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色,并与不同的作者所持的思想主张相印证,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涵;
(3)在日常行为中践行先秦诸子百家所提倡的积极的思想道德标准,以约束自身的不道德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活动重点:
(1)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历程;(2)先秦诸子百家各个派别的关系。3.时间安排:三课时。4.活动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
A.全面整理高中新课程语文文言文教材中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篇目,总结出各
个作者所属的思想流派。必修课本中《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劝学》选自《荀子》,《逍遥游》选自《庄子》。选修课本中选用了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性篇目共二十六篇;
B.布置学生在课下自主地搜集关于儒、道、墨、法四家的有关资料,包括其主要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
(2)第一课时:
A.集中讲解诸子百家中的代表儒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崇尚礼治、追求仁政和德治、重视伦理关系等;
B.集中介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的生平概况,注意其先后顺序及思想传承关系。简要介绍各个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找出其异同点;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各个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3)第二课时:
A.集中讲解诸子百家中的代表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B.集中介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生平概况,注意其先后顺序及思想传承关系。简要介绍人物之间的主要思想主张,找出其异同点;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各个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4)第三课时:
A.集中介绍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法家两派的主要思想主张。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法家:“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认为历史能动性的发展;
B.简要介绍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传承关系,如荀子与韩非子的师徒关系。儒家、道家与法家在历史上都曾作为主要治国思想,分析三派思想在治国主张上的异同点,探寻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作为治国思想并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两派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
本案例的设计,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配合有学生自主搜集的辅助学习资料,对先秦诸子百家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所持的不同思想观点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整理。设计重点放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历程和各个思想流派的关系上,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看待思想的传承。在介绍思想的同时,与学过的文言文教材相互印证,使学生可以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
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就其实践性而言,学生通过学习先秦朴素的思想道德观念,自觉地进行取舍,矫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
(三)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引入班级思想建设工作
在班级的日常思想道德建设中,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入其中也是很有必要的。现今中学班级的日常思想建设往往多依托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认识和运用不够。语文教师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发挥文言文中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德育价值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的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中引入传统的道德思想指导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进行主动地影响和引导。不过,在班级思想建设中引入传统道德观念必须符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要求,还要取得班主任的认同和配合,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帮助班级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案例三: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主题班会)
1、活动目标:
学习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其概念,历史性和进步性以及实践要求。
2、活动重点:
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进步性。
3、时间安排:一课时。
4、活动进程: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义利之辩”这一命题,简要回顾中国由古至今关于“义利之辩”的主要观念及其发展历程。重点是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分析其两面性。可由学生自主的发表见解。
(2)介绍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其理论基础、概念和历史传承。
(3)由学生自主的发表见解,总结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进步性和现实可行性。并举出实际例证加以证明。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具体要求印证自己的行为,并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体现其实践性。
本教学案例的设计,立足于社会现实,将古代朴素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现代的同类思想观念相互印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进步性和实践可行性上。通过回顾中国义利观的发展历程引
导学生认识其进步性,通过当代的现实例证证明其可行性。就其实践性来看,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更能使学生立体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新的、进步的思想观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做到有章可循。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文言文篇章所蕴含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进行德育渗透,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是一个不算新却也有待深入挖掘的命题。本文在深入剖析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篇章的思想价值和德育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现代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相印证,找寻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和历史进步性,使学生在学习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思想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并自觉地将之运用于平时的实践当中这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泰安三中 杨伟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途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乃当前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之必需。鉴于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客观事物的正确观点和态度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以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果,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的渐染,从而成为“四有”新人。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一)渗透内容;(二)渗透途径。
一、渗透内容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阐明观点的,因此,“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名山大川、鉴赏历史文化、追寻伟人业绩、领悟人生真谛、激发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让学生了解悠久的历史、璀璨的传统文化,明确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伟大文明古国的思想感情。如讲授《内蒙访古》,让学生了解横亘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是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建筑工程;学习《张衡传》,使学生知晓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由此再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于人类文明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的优秀品质,激起学生对祖国的锦绣山河、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如讲读《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黄山记》,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前进的情怀;讲授《天山景物记》,领略祖国西北边疆富饶秀丽、雄奇壮观的大自然景色和了解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壮丽的河山、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让学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烈感染,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与优越性。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的思想感情。通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的学习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启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坚定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信心。讲授《拿来主义》,启迪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继承古今中外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绝不崇洋媚外,而应为进一步繁荣中华民族文学艺术而勤奋学习。(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泱泱华夏,悠悠五千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那些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爱国学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行动的 标高。而那些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崇高精神也颇值得我们弘扬。《崇高的理想》中为了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克服重重困难修成泽被后世的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的扁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精忠报国的岳飞;《<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对祖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不渝;《屈原列 传》中的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人之滋垢”的高洁品质;《谭嗣同》“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为了国家的振兴而勇于牺牲自我的豪迈气度;《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与高尚人格;《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精神等等。我们都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领悟学习,发扬其精神、人格、气节、情操,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树立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远大理想与宏伟抱负。
(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我们的高中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二十一世纪又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迫在眉睫。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精神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也刻不容缓。讲授《游褒禅山记》,要使学生深刻领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个中三昧;学习《石钟山记》,要让学生认真体会“事不目见而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箴言;讲析《训俭示康》,要教学生明确“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养成务行节俭,力戒奢侈的良好习惯;学习《伶官传序》要牢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句。
记住这些名言,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定将获益匪浅,终生受用。
二、实施途径
既然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如此丰富多彩,那么,教学中通过哪些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可以通过课文讲授中对历史背景的简介,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李白自己的诗来连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此来讲述他不平凡的一生,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从而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进行《雄关赋》一课的小结时,可以这样说:“该文的落脚点在于从庄严肃穆、巍然壮观的山海关联想到了更重要的关、心中的雄关——信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武器也攻不破的雄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只要我们坚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走下去的信念,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不久的明天,我们的民族就会实现伟大的复兴,就会卓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让我们满怀信心,用勤劳的双手,凭无穷的智慧去建设,拥抱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明天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豪情,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二)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实施道德素质教育,仅靠课文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作文教学也是一条重要门径。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多年来,我针对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供了一些作文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并使之从中受到应有的教益。如针对前些年社会上出现的“出国热”,我选取郎平、蔡振华、汪嘉伟等昔日的球星退役出国后,面对着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效力的材料,让学生抒发感想,从中受到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学生“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思想,我选取柳宗元的《罴说》作为写作材料:“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罴,搏、挽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使学生受到“不会增强本领而专门依仗外部力量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教育,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学生自立意识差的实际,我出了这样一则材料:清朝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临终前让儿子给他蒸馒头吃,等儿子通过向人请教蒸好馒头端到他床前时,他已咽气了。他给儿子留下了这样几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算不得是好汉。”由此让学生在受到应有的自立教育。凡此种种,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受到了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佳作迭出,不少被报刊采用了哩。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实施 德育。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以外的课外活动来补充配合课堂德育的实施,占领第二课堂这块德育的阵地。
多年来,我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赏月诗会;举行作文和演讲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参观和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地名胜古迹;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邀请有关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开展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耳濡目染中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多鸟。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对高中生实施德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重任,紧密配合其他德育形式,对高中生进行春风化雨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渗透教育,并使之产生“内化”,从而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晴隆一中语文组 陈清龙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各个学科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多彩、生动,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美好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蕴涵着高尚的价值观念,或生动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劝学》《师说》《沁园春·长沙》《死水》《再别康桥》《荷花淀》等名篇都是高中生很好的德育材料。这些“文”所载之“道”,具有极高的德育因素。可以说,语文教材同其他学科相比,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这正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使用,必须重视“文”与“道”的结合,德育渗透本来就是语文学科自身的任务,语文教学和德育本来就是不能分开的,所以,必须抓好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
一、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要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姿。例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人们通过欣赏品味那沉静、抒情、创新的语言,深刻领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生活的态度,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的深挖,没有的不能牵强附会,那只能是画蛇添足。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中就潜藏着多种德育因素,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和他的姐姐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就会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既看到了“守旧人物” 的特点及危害,又感受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以身垂范,为人师表
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因此,教师应成为体验文章的先行者、领头羊。在教学中,为避免枯燥乏味,教师范读、范背是激励学生读背的有效方法。教师充分利用范读范背的形式,声情并茂,感染学生,并训练学生诵读,范背则直观地将教学的要求由学生的单向参与变成师生双向参与,无形中将师生的关系置于平等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减少背诵文章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先陶醉于其中领会文章中的德育目标并率先垂范。实施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础教学中。
三、积累名句渗透德育
高中教材的文章中,许多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讲解《劝学》,让学生铭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些名句的同时,也认识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而废是不能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名言名句是我国古代人民思想精华所在,它意蕴深长、富含哲理。我们如能对所学过的名言名句归纳积累,写作时信手拈来,虽然是大家熟悉的,只要用得恰到好处,也一样会不同凡响。
四、用“随笔法”渗透德育
所谓随笔法,就是学习一篇课文后,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启发、感受写在日记本上,以促进自己思想认识的提高。例如学生学习《寡人之于国》之后,教师就孟子的政治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识到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 2 要政治思想,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民贵君轻。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那种封建人治社会里,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是不切合实际,因而也是无法实现的。孟子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其理论基础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也有学生认识到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民富才能国强。要想使百姓富裕,必须休养生息。要让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的目标。孟子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已经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五、利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平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进行渗透
由于文言文距我们的时代远则两千余年,最近的也已有大半个世纪,这些作品必然会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因而,教师要冷静、客观、科学、全面地理解、认识、分析、研究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倾向。例如:同是爱国,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就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差异性。一是“国”的概念问题,处在列国分立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蔺相如、屈原的爱国,就很难与我们今天的爱国同日而语。二是在漫长的中国中世纪,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君主与国家几乎是同义词,因而过去时代的爱国与忠君便难以分辨了。三是爱国之心古今或许无甚差异,但究其行为却古今霄壤四是旧时代的爱国者在国破君亡或爱国行为受挫或失败之后,往往采用杀身成仁来自我了断,从表面上看是至死不渝,究其深层次原因,3 则是封建主义的名节观念。如屈原的身投汩罗江,荆轲的“士为知己者死”等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和行为,正确认识古代作品的思想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结合运用,让文言文思想精华放射出应有的光芒。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渗透的方法,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四化建设人才。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之初探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之初探
旬阳县赵湾中学 徐斯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阅读鉴赏中进行德育渗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情绪,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各种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水到渠成的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人,这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1.背景渗透。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介绍作者遭受贬谪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人虽处逆境仍能旷达乐观地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塑造当前学生健康的心理。
2.形象渗透。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感染人。通过从细节、语言、动作、主要事迹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鲜活的人物再现于学生脑海中.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读“刘和珍预定《莽原》杂志,担任‘风潮’领袖,忧虑母校前途,以至最后在段政府门前喋血,危难中相互救助”这一系列事迹的描写,感受塑造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3.重点语句诵读渗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作品能加深对其思想内容的理解,尤其对一些重点语句的诵读,如对名言名句的诵读,更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不少是文情并茂、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就是通过其中一些句子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如《离骚》的教学,我就是通过有感情地、反复地诵读,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亦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情境渗透。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强的表现力、感染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课文特殊而强烈的氛围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李白《将进酒》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视频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的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入李白《将进酒》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文豪放愤激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涌动着的感情激流。
5.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朗读,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人物”、“超级演说家”等优秀视频。观看视频,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的熏陶感染。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能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认识深刻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我曾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指导、作文讲评等,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例如,我曾进行了以“目标”、“责任”、“慎独”、“贫穷与富贵”等为话题的作文训练。对“目标”话题进行探讨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目标的威力》一文。哈佛大学的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此话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促使其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探讨“贫穷与富贵”话题时,我巧妙地将孔子观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社会腐败现象及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等联系起来进行探讨,使学生领悟到精神与物质平衡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极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做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亲其师,则信其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感染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总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牵涉到教师巧妙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一语文组
曾韬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途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乃当前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之必需。鉴于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客观事物的正确观点和态度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以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果,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的渐染,从而成为“四有”新人。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一)渗透内容;(二)渗透途径。
一、渗透内容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阐明观点的,因此,“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名山大川、鉴赏历史文化、追寻伟人业绩、领悟人生真谛、激发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让学生了解悠久的历史、璀璨的传统文化,明确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伟大文明古国的思想感情。如讲授《内蒙访古》,让学生了解横亘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是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建筑工程;学习《张衡传》,使学生知晓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由此再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于人类文明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的优秀品质,激起学生对祖国的锦绣山河、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如讲读《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黄山记》,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前进的情怀;讲授《天山景物记》,领略祖国西北边疆富饶秀丽、雄奇壮观的大自然景色和了解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壮丽的河山、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让学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烈感染,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与优越性。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的思想感情。通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的学习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启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坚定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信心。讲授《拿来主义》,启迪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继承古今中外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绝不崇洋媚外,而应为进一步繁荣中华民族文学艺术而勤奋学习。
(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泱泱华夏,悠悠五千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那些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爱国学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行动的标高。而那些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崇高精神也颇值得我们弘扬。《崇高的理想》中为了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克服重重困难修成泽被后世的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的扁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精忠报国的岳飞;《<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对祖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不渝;《屈原列
传》中的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人之滋垢”的高洁品质;《谭嗣同》“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为了国家的振兴而勇于牺牲自我的豪迈气度;《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与高尚人格;《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精神等等。我们都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领悟学习,发扬其精神、人格、气节、情操,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树立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远大理想与宏伟抱负。
(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我们的高中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二十一世纪又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迫在眉睫。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精神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也刻不容缓。讲授《游褒禅山记》,要使学生深刻领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个中三昧;学习《石钟山记》,要让学生认真体会“事不目见而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箴言;讲析《训俭示康》,要教学生明确“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养成务行节俭,力戒奢侈的良好习惯;学习《伶官传序》要牢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句。
记住这些名言,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定将获益匪浅,终生受用。
二、实施途径
既然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如此丰富多彩,那么,教学中通过哪些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可以通过课文讲授中对历史背景的简介,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李白自己的诗来连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此来讲述他不平凡的一生,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从而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进行《雄关赋》一课的小结时,可以这样说:“该文的落脚点在于从庄严肃穆、巍然壮观的山海关联想到了更重要的关、心中的雄关——信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武器也攻不破的雄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只要我们坚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走下去的信念,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不久的明天,我们的民族就会实现伟大的复兴,就会卓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让我们满怀信心,用勤劳的双手,凭无穷的智慧去建设,拥抱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明天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豪情,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实施道德素质教育,仅靠课文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作文教学也是一条重要门径。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多年来,我针对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供了一些作文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并使之从中受到应有的教益。如针对前些年社会上出现的“出国热”,我选取郎平、蔡振华、汪嘉伟等昔日的球星退役出国后,面对着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效力的材料,让学生抒发感想,从中受到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学生“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思想,我选取柳宗元的《罴说》作为写作材料:“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
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罴,搏、挽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使学生受到“不会增强本领而专门依仗外部力量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教育,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学生自立意识差的实际,我出了这样一则材料:清朝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临终前让儿子给他蒸馒头吃,等儿子通过向人请教蒸好馒头端到他床前时,他已咽气了。他给儿子留下了这样几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算不得是好汉。”由此让学生在受到应有的自立教育。凡此种种,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受到了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佳作迭出,不少被报刊采用了哩。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实施德育。
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以外的课外活动来补充配合课堂德育的实施,占领第二课堂这块德育的阵地。
多年来,我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赏月诗会;举行作文和演讲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参观和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地名胜古迹;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邀请有关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开展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耳濡目染中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多鸟。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对高中生实施德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重任,紧密配合其他德育形式,对高中生进行春风化雨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渗透教育,并使之产生“内化”,从而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