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全]

时间:2019-05-13 01:5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全]》。

第一篇: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全]

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长岭县第四中学

潘春艳

胡锦涛同志曾在《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还要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将学生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文景两帝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雷锋关心他人,服务群众;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4、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5、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如讲到历史名人抗联英雄赵尚志智取五常堡、东北抗日英雄杨靖宇;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马占山;在长岭打土匪牺牲的罗永彪等等。学生听了,又新奇又自豪,感觉原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真切,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实现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寓德育于历史故事讲述之中

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讲解历史,讲述故事,在讲述历史故事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甲午战争》一课时,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了中日黄海大战的经过。重点讲了著名爱国将领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全体船员浴血奋战,痛击日本敌寇,最后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使学生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学生从中认识到:邓世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击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通过讨论让学生受到启发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分清是非,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在讲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我发现不少同学由于对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再加上受电视电影的影响,只看到了他们的功绩,看不到他们的过失。为此,我引导学生如何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在班上展开大讨论。使学生既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功绩,又看到他们不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的灾难。培养了学生全面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既要学习历史人物好的品质和优点,又要摈弃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三)榜样引路,教育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学生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在讲《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这两位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榜样,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围绕我们应向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思学习什么展开讨论。大家通过讨论明确了以下三点:第一、应树立崇高的理想,立志为人类谋幸福;第二、要勤奋学习,服务社会;第三、好好锻炼身体,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革命导师的崇高品质,又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分析比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讲《辛丑条约》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南京条约》、《马关

条约》与《辛丑条约》,从时间、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意义上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再通过这三次条约的赔款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受苦受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分析比较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名言品析激励法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名言。这些简洁精辟的名言警句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品字析句,不但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能深化思想教育。比如在讲有关《唐太宗纳谏》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析了李世民说魏征之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段话。使学生领会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他把忠心向他纳谏的魏征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品析,学生不但掌握了较全面的知识,而且从中受到了启示:做人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少做错事,少犯错误。

(六)情境感染、潜移默化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和图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视电影和文艺节目,来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水平。还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了长征路线图和飞夺沪定桥的材料,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经历了一个极端艰苦的历程,这在世界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精神鼓

励了学生,他们好好学习,刻苦读书,树立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在讲战国赵国的武灵王时,为突出他勇于改革的精神,我做了如下的描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纷争不断,各思其强,而此时的赵国确处于内外交困之际,在这种形势下,赵武灵王为了赵国的富强,采取了顺应形势的改革。然而他的改革却别树一帜,因为他把改革服饰装束作为当务之急。战国中期的战争已不同于春秋时代,战车已退居次要地位,骑兵已日益成为战胜攻取的决定性力量。若仍固守宽衣博带的传统服饰,就很难与强敌争胜。所以,他决意“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但保守派却“皆不欲”,强烈反对,面对巨大的阻力,武灵王没有退缩,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于是“遂胡服招骑射”,并基本达到了他既定目标。虽然最后他惨死,但是他勇于改革的精神则永垂史册。通过如此的描述,学生更容易从丰满史实中得到教育。历史是已逝的过去的,教师精彩、感染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更能使德育渗透具有震撼性。

三、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

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育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

第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第三是有识。历史教师的学识也相当的重要,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但在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新形势下,历史教师的学识有何要求呢?其一是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不仅要丰富,且要专精、要扎实。其二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并把历史教学很好的溶入到时代的发展之中。历史教师应是问不倒的知识库,更应是一盏富含教学策略,指引学生不断攀登知识殿堂的明灯。

总之,德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第二篇: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树人策略

青岛开放区第九中学

王慧

2008、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树人策略

唐朝皇帝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了解历史的昨天,才能更好的认识今天和展望未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励学生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民族,怎样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每一个历史老师应探索的课题。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的:

一、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学历史要做到古为今用,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人类历史丰富悠久,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很多很多。譬如:唐朝为什么影响深远,为什么外国人还把中国人叫“唐人”。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有“唐人街”。当时许多国家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到长安学习,一句话,唐朝时我国科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家昌盛,从而可使学生懂得,只有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才能重振国威。1840年,英国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大门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困难而造成的。之后,帝国主义对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凌。从中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联系现实指出美国公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的暴行,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干涉,这是对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试想,假如我国的经济、军事、高科技等比美国还强大,美国还敢欺辱我们吗?所以要教育学生好好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就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的。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果大门被美国打开;中国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使我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了,结果门户被英国打开。后来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学习外国先进经验,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结果使日本成了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我们要以历史为镜子,善于吸收借鉴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经验为我所用。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什么时期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每一次改革都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政治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一历史知识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充分联系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2、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3、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谭嗣同的快哉赴死;等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育时,我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如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受迫害被处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进行了记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3、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昧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四、生动讲述,突出历史的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永恒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使历史课达到应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在讲课过程中,要叙事清楚,脉络分明,语言生动,词汇丰富,语速适中,情景交融,以情动人,并辅之以地图片和其它教具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挖掘我们民族历史的瑰宝,深化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注意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的根深植于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之中。忧患意识产生于伟大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7岁的戚继光就怀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大志,他率领戚家军,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邹容19岁写成《革命军》号召四万万同胞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通过以上事例,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明确一种责任,肩负一种使命,树立赶超先进,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其次是用“自强不息”、“创新精神”这一民族瑰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要有冒险精神,敢担风险,不怕失败,要持之以恒,坚持实践,而这又意味着艰苦的劳动。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用割圆术,从圆的六边形开始一直计算到12288边形和外切24576边形,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震惊全世界。这之间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啊!教育同学们要向这些爱国的科学家学习,为祖国的强大增砖添瓦。

以上所述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几个方面,还很不全面。不管怎样,德育的渗透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阵地之一。实际上,课上课下教师的言谈举止同样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无小事,事事在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为楷模。”通过我们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富有责任心,浓厚的环保意识……的人,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我们在教书的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古邳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工作计划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轻摇薄赋、与民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初统治 者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和大臣们经常讨论治政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衰问题,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以古(历史)为镜”,因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这就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的“一部历史,得可资,失亦可资也!”也正是在总结了“五四”以后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这是导致它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定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什么时期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每一次改革都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 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政治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一历史知识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充分联系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2、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3、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3 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骞矢志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立威边塞;史可法抗清,凛然正气,虽死不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陈化成、冯子材的老当益壮;谭嗣同的快哉赴死;陈天华的钟鸣狮吼等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在进行这 些人物的教育时,我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如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受迫害被处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祖冲之历经万次演算得到圆周率数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进行了记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如坚持“直笔”修史,正确评价人物的司马迁;著《论衡》要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进行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别是非真假的王充;拒绝高官厚禄引诱,绝不放弃自己的《神灭论》主张的范缜等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在智能上使学生明白了他们的真理观点出现在当时的进步性,理解了他们的学说内容,学说出现的背景,统治者为什么迫害他们的原因,而且在情感上也使学生对他们勇于坚持真理精神产生崇敬之心。

3、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甘当儿皇帝的石敬瑭;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昧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四、以史为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享受到的每一个细小的东西,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 想中存在,都是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的代价,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这些曾经是理想的东西的实现,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理想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就会很自然的为我们提出更多新的目标来。无数新的课题放在我们面前,就像无数颗明珠,看我们有没有志气去摘取,这正是历史放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历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人们的理想要符合这个规律才能够实现,否则就不能,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历史也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使人不够满意的地方,因此,就需要有这个时代的理想,鼓舞人们去争取新的进步。这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上无数的历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果只能做到让学生不断的作习题,得高分,上大学,那只是一个出色的教书匠而已,而作为一名真正的历史老师,我们应该做到对中国的历史融会贯通,让中国漫漫历史中透露出的精髓民族文化,真正能够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提升每一位国民的民族意识。这正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形成一种强大影响力量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四篇: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文言文教学为例

朔州市第二中学 冯春常

【摘要】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德育。语文学科以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学科特点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

近几年来,虽然语文学科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侧重于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的单纯识记,而教材中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优秀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的德育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往往在文言文教学中处于次要甚至从属地位。

高中时期,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他们常常因为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准备,而对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惊慌失措。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语文课堂实施德育渗透,尤其是如何利用教材中的传统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一、高中文言文德育素材解读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均为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文学名篇,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历程。下面,就根据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程实际,分析一些文言文教学篇目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涵,并尝试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标准要求相印证,进而探讨从实践层面发掘其德育价值和德育意义的方法和途径。

(一)“仁爱”情怀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孔子提出,被孟子所发展。高中文言文在教学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中,仁爱思想是一个着重体现的重要思想。对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进程当中。如在必修一的《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一文中,孟子与梁惠王关于“王道政治”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首先,孟子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的“尽心”于民与“邻国之政”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三,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自己治国治民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可以自给自足,实现温饱;受到良好的礼法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整个社会可以做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最终达到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社会生活状况。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指出黎民饥寒交迫而不加多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期待对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建议做出改变,实现真正的“王道”。

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在《新课标》高中文言文的其他教学篇目中还有所体现。如,在晚唐杜牧政论文《阿房宫赋》中,作者发出感叹:“嗟夫!„„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应当以秦史为鉴,爱惜民力物力,以仁心治天下,才能不至沦为“后人之哀”。“仁政爱民”思想体现的鲜明而透彻。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仁爱思想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爱”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仁爱精神是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基础,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青少年学生应到牢固树立仁爱观念,弘扬仁爱精神,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多存一份仁爱之心,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二)“义理”思想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提倡的是重义轻利,尚义去利。“义”这一主张多是用来约束个人行为,用“义”

来教化民众,调节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由“义”引申而出的舍生而取义的精神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伟大的英雄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在必修二中的《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作者用简略得当的文字完整描述了荆轲刺秦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用慷慨激昂的笔触刻画了正面人物如荆轲、高渐离、樊於期舍生取义的“仁义”精神的同时,也用生动传神的文字刻画了反面人物如太子丹、秦王、秦舞阳等或胆怯,或残暴、或懦弱的“无义”态度。这一正一反的对比刻画,突出了正面人物的“任侠”的仁义精神,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义”的精神,在新课标高中文言文的其他教学篇目中还有所体现。如在选自《史记》的文言课文《项羽之死》中,主人公项羽在面临困境之时并没有驾船渡江而走,而是与汉军奋勇搏杀,最后自刎而死。在临死前还不忘用自己的首级成全故人的富贵:“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充分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侠义精神。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念取得了新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应当树立新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的学科德育工作中有意渗透新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思想。

(三)“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往往与忠君相结合,强调人们爱国之心必须与忠君之义结合,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因为人民生活在国家当中,但国家却不属于人民。在中国战国末期,一位伟大的诗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忠君爱国”的深刻含义。他就是屈原。选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篇目的文言课文《屈原列传》(《史记》司马迁)就记述了屈原伟大而悲壮的一生。还有《烛之武退秦 》中的烛之武能言善辩,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能在国难当头之时不畏强秦,捍卫国家的主权,以三寸之舌击退百万之师。其勇气与智慧不得不让人佩服,通过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习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的勇气,只身去说敌的智慧和敢于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如今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屈原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理念。但是,屈原的爱国主义在今天有什么样的完善和发展,这有助于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爱国理念,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身行为,使其符合社会主义爱国理念的要求和准则。

(四)其它品德

1.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孝道的最高体现为“父慈子孝”。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颂扬孝道的作品不乏其例。如西晋李密的《陈情表》,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除此之外,元代杂剧的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也是一位至孝之人。为使婆母蔡氏免受迫害,毅然签供画押,怀着无尽的冤屈慷慨赴死。

2.“长幼有序”在中国古代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年幼者应当尊敬年长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年长者为先。在社会主义的今天,“长幼有序”的观点往往与“论资排辈”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不合理的道德规范。在工作中年长者没有必要获得年龄之外更多的尊重,应根据能力和业绩给以不同的待遇。当然,这是比较合理的看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所大力提倡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提倡尊老爱幼的范例比比皆是。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在两千多年之前就将“尊老爱幼”作为他心中理想社会的标准之一。

3.“朋友有信”的观点出自《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对朋友说话靠得住,有信用。交朋友的时候,要守信用、重承诺。不能够说话不算话。在今天,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所大力提倡的。它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诚实守信而兴,背信忘义而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三国时刘玄德依约三次拜见诸葛亮,终于请得卧龙出山辅佐自己,最后终成一番霸业;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将各路诸侯对自己的信赖当做玩笑,终遭身死国灭之祸。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课堂优化策略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和操作。

(一)创设良好的德育渗透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渗透情境,这一情境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创设。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有意渗透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观念。学生要认真研读课本,联系学过的相关的文章,多思多想,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尽量依靠自身的学习努力去解决。

在教学实践中,曾根据本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出了文言文篇目《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实践案例,试图运用课本剧这一更为自由的学习形式,使文言文课文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由而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和接受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化因素。

案例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表演)1.活动目标:

(1)充分了解《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要人物烛之武的思想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2)在实践中充分领会烛之武的说理技巧和语言感染力;

(3)在充分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体会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任事的大无畏精神。

2.活动重点:

(1)深入把握烛之武的语言表达艺术;(2)深入把握烛之武层层深入说理方式。3.时间安排:两课时。4.活动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

A.教师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初步分组,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由结合,形成2-3个表演小组,每个组独立进行剧本的编写和彩排工作;学生自行准备表演所需的基本道具,可以随身携带简略的剧本台词提示;

B.在正式进行课堂实践之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文言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剧本,台词可在不影响主题表达的前提下略有增减;

C.教师设计出基本的评判标准,作为表演结束后评判名次的基准。评判标准应当从语言表达、时间把握、人物神态展现和表演气势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要求:语言流畅;每组的表演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人物神态表现自然;表演富有感染力。

(2)第一课时:

A.教师向全班公开表演的评判标准,使全班学生都自觉地成为评委,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B.集中进行前两个表演小组的实践展示,在规定时间内教师与剩余学生对两个小组的表演状况进行公开评判。

(3)第二课时:

A.剩余的一个表演小组进行表演展示,教师与学生评委作出公开评判; B.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演状况进行整体总结,评出先后顺序,指出各个表演小组在实践上的优点和不足;

C.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烛之武的智、勇、善辩三个主要特点进行深入思考,找出自身在语言表达和说理论证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

5.备注:《烛之武退秦师》为单元重点学习篇目,该课的课本剧学习实践活动应当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教学效果的缺失。

本案例的设计,从高中语文教材文言篇目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切入点;采用课本剧表演这种较为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的学习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标准,营造一种自由而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专题性学习

在新课程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吐出教学效果和德育效果,可以在进行文言文单元的教学时集中一定的课时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专题教学。例如,在进行秦汉历史散文单元的教学时,可以集中1-2个课时对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详略得当的集中学习,使学生在充分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注意

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乃至思想道德观念的学习与理解。再如,在进行高二年级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必修三 第三单元)的教学时,由于这一单元的作品作者多为不同时代的儒家学者,在完成单元的教学任务后,可以集中两个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集中性的了解和认识。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同时,应引入儒家道德观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文言教材进行印证学习,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在进行针对传统文化的专题性学习时,要注意各个文化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有体系、有计划、分步骤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性和主动性上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教材中,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为使学生可以更深入的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文学的文言篇目,笔者根据当地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现状,设计了“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综合性学习)”这样一个专题,意在课堂学习中引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道德观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文言教材进行印证学习,以加深对先秦诸子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二: 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综合性学习)1.活动目标:

(1)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思想与代表人物,以及不同人物所持有的不同思想主张,了解其思想继承的历程;

(2)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文学作品,体会其不同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色,并与不同的作者所持的思想主张相印证,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涵;

(3)在日常行为中践行先秦诸子百家所提倡的积极的思想道德标准,以约束自身的不道德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活动重点:

(1)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历程;(2)先秦诸子百家各个派别的关系。3.时间安排:三课时。4.活动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

A.全面整理高中新课程语文文言文教材中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篇目,总结出各

个作者所属的思想流派。必修课本中《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劝学》选自《荀子》,《逍遥游》选自《庄子》。选修课本中选用了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性篇目共二十六篇;

B.布置学生在课下自主地搜集关于儒、道、墨、法四家的有关资料,包括其主要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

(2)第一课时:

A.集中讲解诸子百家中的代表儒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崇尚礼治、追求仁政和德治、重视伦理关系等;

B.集中介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的生平概况,注意其先后顺序及思想传承关系。简要介绍各个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找出其异同点;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各个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3)第二课时:

A.集中讲解诸子百家中的代表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B.集中介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生平概况,注意其先后顺序及思想传承关系。简要介绍人物之间的主要思想主张,找出其异同点;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各个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4)第三课时:

A.集中介绍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法家两派的主要思想主张。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法家:“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认为历史能动性的发展;

B.简要介绍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传承关系,如荀子与韩非子的师徒关系。儒家、道家与法家在历史上都曾作为主要治国思想,分析三派思想在治国主张上的异同点,探寻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作为治国思想并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两派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

本案例的设计,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配合有学生自主搜集的辅助学习资料,对先秦诸子百家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所持的不同思想观点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整理。设计重点放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历程和各个思想流派的关系上,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看待思想的传承。在介绍思想的同时,与学过的文言文教材相互印证,使学生可以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

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就其实践性而言,学生通过学习先秦朴素的思想道德观念,自觉地进行取舍,矫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

(三)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引入班级思想建设工作

在班级的日常思想道德建设中,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入其中也是很有必要的。现今中学班级的日常思想建设往往多依托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认识和运用不够。语文教师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发挥文言文中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德育价值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的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中引入传统的道德思想指导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进行主动地影响和引导。不过,在班级思想建设中引入传统道德观念必须符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要求,还要取得班主任的认同和配合,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帮助班级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案例三: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主题班会)

1、活动目标:

学习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其概念,历史性和进步性以及实践要求。

2、活动重点:

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进步性。

3、时间安排:一课时。

4、活动进程: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义利之辩”这一命题,简要回顾中国由古至今关于“义利之辩”的主要观念及其发展历程。重点是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分析其两面性。可由学生自主的发表见解。

(2)介绍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其理论基础、概念和历史传承。

(3)由学生自主的发表见解,总结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进步性和现实可行性。并举出实际例证加以证明。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具体要求印证自己的行为,并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体现其实践性。

本教学案例的设计,立足于社会现实,将古代朴素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现代的同类思想观念相互印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进步性和实践可行性上。通过回顾中国义利观的发展历程引

导学生认识其进步性,通过当代的现实例证证明其可行性。就其实践性来看,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更能使学生立体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新的、进步的思想观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做到有章可循。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文言文篇章所蕴含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进行德育渗透,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是一个不算新却也有待深入挖掘的命题。本文在深入剖析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篇章的思想价值和德育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现代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相印证,找寻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和历史进步性,使学生在学习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思想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并自觉地将之运用于平时的实践当中这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第五篇:谈剪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剪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兰坡小学 黄靖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郭沫若。这是咏赞中国民间剪纸的佳句。剪纸是我国特有的,喜闻乐见的,它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象力、拓展创新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是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剪纸也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同时剪纸能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几年来,我们兰坡小学注重剪纸艺术课的研究,并贯穿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中。

一、剪纸艺术课,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剪纸艺术课教学中,动手操作是进行剪纸教育的基础,我们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学生完成一幅完美的剪纸作品,都要精心地描绘、细致地剪刻、耐心地裱帖,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粗心,久而久之,学生都养成了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班里有一位同学叫于林杰,粗枝大叶,做事不沉稳。但是自从爱上剪纸后,他一坐就是一小时,他剪刻的作品构图新颖,刀法流畅,一丝不苟。一年后的他与开学初的“猴子屁股坐不住”已判若两人了。学期结束“剪纸小能手”评选中他荣获“金剪刀”称号。我们还惊喜地发现,这位同学的语文数学作业细心多了,做题也难得有错了。他在“剪纸集”中这样写道:“剪纸是快乐的事情,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能磨练我的意志,锻炼我的细心。剪纸促使我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事。通过剪纸,我们更自信了,我们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于林杰同学只不过是一个代表,很多同学在心得体会中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我们班的学风、班风已有明显好转,作业质量提高了,期末考试比期中考试进步了许多。在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少先队文明号要求已经不用进行空洞的说教,在剪纸的潜移默化活动中,学生已自觉地变为行动,变为我们常讨论的剪纸需五“心”了,即“耐心、细心、专心、恒心、用心”。

每节剪纸课我都利用收拾台面、整理工具、清理现场等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在剪纸课堂上,我事先通知学生带好剪刀、刻刀、垫板等工具,并要求每组准备一个塑料袋。在课堂上,我用投影机出示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的魅力,同时教给学生制作剪纸的方法,并在制作之前特意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让大家准备的塑料袋是干什么用的?”使学生意识到制作剪纸过程中要将碎纸屑及时收集,以免污染环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每年的节假日来临之际,我们总要举行了送剪纸礼物的活动。如新年到了,教师节来了,重阳节等。学生把自己亲手精心剪刻的作品送给他人时,不仅作品要精致,而且赠送时也要注重文明用语和姿态大方,说话得体,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胆量与口语交际的好机会。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学生自觉地一次次修改稿子,一遍遍练习口语,在一次次送礼物的过程中,即使在陌生人面前,他们也能做到沉着大方、胸有成竹了,综合素质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利用剪纸艺术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娇惯,在家里他们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娇气十足,懒惰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剪纸艺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刻刀的使用”一节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尝试,看看自己在使用刻刀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同学们经过体验,提出了“刻时打滑”、“一刻就破”、“有毛茬”等困难,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项小组合作任务:小组同学共同讨论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时间,同学们有的尝试,并给组内同学讲,有的认真倾听,还有的及时将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孩子们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学生在劳动中的合作精神。

三、结合剪纸艺术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剪纸艺术课要有效利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新技能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剪窗花”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大量的各式窗花实例,伴随着悠扬的乐曲,镜头闪现的是一个个美丽的窗花图案,然后教师提问:“大家都在那里见到过它们?”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在一些餐厅里见过,在电视里见过……这时,教师继续问道:“你们肯定特别想知道这些美丽的窗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吧?那就请你把工具筐中的成品打开来研究一下吧!”这时,同学们马上迫不及待地投入了探究之中。课上,同学们动手又动脑,不仅按照老师下发的流程图剪出了很多作品,有的同学还进行了创新,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窗花。

总之,通过剪纸活动,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促进了美感的形成,促进和发展了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了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能力,促进了其他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起到了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作用。开掘剪纸艺术的魅力,让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世代相传,用剪纸艺术去创造阳光的生活。

下载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湖南省汉寿县职业中专 彭书强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德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凭借语......

    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上传: 易宜忠更新时间:2012-5-17 10:06:08 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总结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仁怀市火石岗中学 冯文飞 历史课是围绕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当前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与考核趋......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宋晓霞 一、计划宗旨 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 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

    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经验总结

    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经验总结 摘 要:历史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关键词:历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