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距很远,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今天,在大德育观的思想引领下,各学科都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最主要学科之一的数学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这几年教育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点滴感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理想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渗透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学识、能力、个性、品德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德育教育就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仪表、举止言谈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熏陶。比如,为了上好第一堂数学课,老师在穿戴上朴素、大方而干净,在板书设计上认真、美观、层次清晰,在举止言谈上温文儒雅,抑扬顿挫,又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老师身上学到了数学课之外的东西,那就是认真、整洁、大方、儒雅,学到了对工作的负责,对同学的关爱,学到了责任,所有这些都能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深入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德育思想教育内容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从宏观到微观地把握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条分缕析中。比如在学习《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自古以来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曾取得过辉煌成就,如“祖氏公理”、“杨辉三角”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数学研究成果同样令人景仰,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的“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大张旗鼓地渲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永久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刻苦学习。三.关键把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去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团结合作的能力、刻苦钻研的能力坚持不懈的能力、严谨治学尊重他人的能力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大量的练习,老师在编制题目时要学会题目内容有意无意地朝品德教育方面倾斜,下面的数学应用题可作参考:
1. 为改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环保理念,初一年级植树节参加植树活动,学校将一批树苗按下列原则分配到各班,初一(1)班取走了100棵,又取走余下的十分之一,初一(2)班取走了200棵,又取走余下的十分之一……,如此下去,最后全部树苗被各班取完,而且各班所得的树苗相等,问共有多少棵树苗?初一年级有多少个班。
2.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若速度为15千米/时,则早到15分钟,若速度为9千米/时则迟到15分钟,为了遵守交通规则,又不出现迟到,小明自行车的速度应控制为多少?
3.甲、乙、丙三位同学向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奉献爱心、捐赠图书,已知他们捐赠的图书数之比为7:5:8,且共捐书200本,问三位同学各捐书多少本?
4.小华把100元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取出本金和利息,将其中的50元捐给班级一个白血病患者,余下的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这时年利率已经上调到上一年的2倍,得到的本息共72元,求第一次存款的年利率
5,绿化沛县,共创美好家园,沛县城2009年绿化率30%,计划以后每年再绿化m%,到2011 年绿化率已达43.3%,求m值。四.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大家都戏称“云时代”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大力开发,及时有效地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老师们要勤于收集、整理,用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去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激发学习动力。数学老师平时要多留意时事政治,多关心国家大事,一有所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如三峡大坝坝高185米,总投资954.6亿元,库容400亿立方米,年发电850亿度居世界第一。嫦娥2号飞向150万公里外的拉格朗日进行深空探测。以及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上海世贸大楼、中国古代的历史建筑故宫、长城等,无比展示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和结晶。其次,还要教会学生自己收集图形、设计图形,为学校为班级设计校徽班徽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总之,在中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和创造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熏陶渗透,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第二篇: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下面我谨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的素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教学新知识时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信任感。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留下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利,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好玩”。应用归纳法,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探讨一般性的结论,大胆假设、猜想,冲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1)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2)三角形的两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3)三角形的 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一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数学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推理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发展学生推理、证明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经常采用灵活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注重数学发展史教育
数学史可以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欧拉临终时还在石板上演算刚被天文学赫舍尔发现的天王星轨道。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希帕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违反学派信条,竟被处死。华罗庚28岁时,穷得连买米都困难,却完成了60万字的“堆垒数论”。新中国刚成立,他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诺贝尔将获得者约翰•纳什在2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22岁创建了“纳什均衡”理论——今天被数学和经济学大量采用。但是,在当时这一理论遭到博弈论前辈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也曾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冷遇。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数学发展史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学生会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注重世界观教育
数学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数学从形式到内容、到具体知识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美感。数学学习与研究中,人们发现许多看来枯燥无味的推理和计算中往往蕴藏着内在的、深邃的、理性的美。1998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期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主题是“数学教育与文化美”。会议认为,数学教育必须将数学固有的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要受到美的熏陶。徐利治教授认为数学的美表现为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的奇异性。数学美可以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抑制不良行为,注意自身修养。数学教学中,优美的板书、精练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示范都可以使学生的行为受到良好 的影响,提高审美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理智性,可以增进学生理性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理性思维,克服主观随意,说话有理有据。如,雅典学院的大门上写着:“不学几何的人,请勿入内。”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数学的客观性、实践性、进取性和发展性,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循序渐进。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虽经百年尚未获得解决,随着对此研究的深入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史。数学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的需要。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是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
第 1 页 系,要有一定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实际上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第 2 页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黄海
1、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
黄海
第五篇: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文言文教学为例
朔州市第二中学 冯春常
【摘要】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德育。语文学科以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学科特点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
近几年来,虽然语文学科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侧重于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的单纯识记,而教材中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优秀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的德育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往往在文言文教学中处于次要甚至从属地位。
高中时期,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他们常常因为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准备,而对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惊慌失措。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语文课堂实施德育渗透,尤其是如何利用教材中的传统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一、高中文言文德育素材解读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均为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文学名篇,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历程。下面,就根据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程实际,分析一些文言文教学篇目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涵,并尝试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标准要求相印证,进而探讨从实践层面发掘其德育价值和德育意义的方法和途径。
(一)“仁爱”情怀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孔子提出,被孟子所发展。高中文言文在教学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中,仁爱思想是一个着重体现的重要思想。对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进程当中。如在必修一的《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一文中,孟子与梁惠王关于“王道政治”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首先,孟子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的“尽心”于民与“邻国之政”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三,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自己治国治民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可以自给自足,实现温饱;受到良好的礼法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整个社会可以做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最终达到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社会生活状况。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指出黎民饥寒交迫而不加多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期待对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建议做出改变,实现真正的“王道”。
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在《新课标》高中文言文的其他教学篇目中还有所体现。如,在晚唐杜牧政论文《阿房宫赋》中,作者发出感叹:“嗟夫!„„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应当以秦史为鉴,爱惜民力物力,以仁心治天下,才能不至沦为“后人之哀”。“仁政爱民”思想体现的鲜明而透彻。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仁爱思想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爱”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仁爱精神是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基础,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青少年学生应到牢固树立仁爱观念,弘扬仁爱精神,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多存一份仁爱之心,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二)“义理”思想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提倡的是重义轻利,尚义去利。“义”这一主张多是用来约束个人行为,用“义”
来教化民众,调节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由“义”引申而出的舍生而取义的精神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伟大的英雄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在必修二中的《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作者用简略得当的文字完整描述了荆轲刺秦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用慷慨激昂的笔触刻画了正面人物如荆轲、高渐离、樊於期舍生取义的“仁义”精神的同时,也用生动传神的文字刻画了反面人物如太子丹、秦王、秦舞阳等或胆怯,或残暴、或懦弱的“无义”态度。这一正一反的对比刻画,突出了正面人物的“任侠”的仁义精神,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义”的精神,在新课标高中文言文的其他教学篇目中还有所体现。如在选自《史记》的文言课文《项羽之死》中,主人公项羽在面临困境之时并没有驾船渡江而走,而是与汉军奋勇搏杀,最后自刎而死。在临死前还不忘用自己的首级成全故人的富贵:“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充分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侠义精神。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念取得了新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应当树立新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的学科德育工作中有意渗透新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思想。
(三)“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往往与忠君相结合,强调人们爱国之心必须与忠君之义结合,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因为人民生活在国家当中,但国家却不属于人民。在中国战国末期,一位伟大的诗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忠君爱国”的深刻含义。他就是屈原。选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篇目的文言课文《屈原列传》(《史记》司马迁)就记述了屈原伟大而悲壮的一生。还有《烛之武退秦 》中的烛之武能言善辩,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能在国难当头之时不畏强秦,捍卫国家的主权,以三寸之舌击退百万之师。其勇气与智慧不得不让人佩服,通过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习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的勇气,只身去说敌的智慧和敢于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如今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屈原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理念。但是,屈原的爱国主义在今天有什么样的完善和发展,这有助于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爱国理念,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身行为,使其符合社会主义爱国理念的要求和准则。
(四)其它品德
1.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孝道的最高体现为“父慈子孝”。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颂扬孝道的作品不乏其例。如西晋李密的《陈情表》,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除此之外,元代杂剧的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也是一位至孝之人。为使婆母蔡氏免受迫害,毅然签供画押,怀着无尽的冤屈慷慨赴死。
2.“长幼有序”在中国古代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年幼者应当尊敬年长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年长者为先。在社会主义的今天,“长幼有序”的观点往往与“论资排辈”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不合理的道德规范。在工作中年长者没有必要获得年龄之外更多的尊重,应根据能力和业绩给以不同的待遇。当然,这是比较合理的看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所大力提倡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提倡尊老爱幼的范例比比皆是。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在两千多年之前就将“尊老爱幼”作为他心中理想社会的标准之一。
3.“朋友有信”的观点出自《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对朋友说话靠得住,有信用。交朋友的时候,要守信用、重承诺。不能够说话不算话。在今天,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所大力提倡的。它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诚实守信而兴,背信忘义而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三国时刘玄德依约三次拜见诸葛亮,终于请得卧龙出山辅佐自己,最后终成一番霸业;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将各路诸侯对自己的信赖当做玩笑,终遭身死国灭之祸。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课堂优化策略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和操作。
(一)创设良好的德育渗透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渗透情境,这一情境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创设。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有意渗透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观念。学生要认真研读课本,联系学过的相关的文章,多思多想,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尽量依靠自身的学习努力去解决。
在教学实践中,曾根据本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出了文言文篇目《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实践案例,试图运用课本剧这一更为自由的学习形式,使文言文课文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由而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和接受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化因素。
案例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表演)1.活动目标:
(1)充分了解《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要人物烛之武的思想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2)在实践中充分领会烛之武的说理技巧和语言感染力;
(3)在充分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体会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任事的大无畏精神。
2.活动重点:
(1)深入把握烛之武的语言表达艺术;(2)深入把握烛之武层层深入说理方式。3.时间安排:两课时。4.活动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
A.教师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初步分组,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由结合,形成2-3个表演小组,每个组独立进行剧本的编写和彩排工作;学生自行准备表演所需的基本道具,可以随身携带简略的剧本台词提示;
B.在正式进行课堂实践之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文言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剧本,台词可在不影响主题表达的前提下略有增减;
C.教师设计出基本的评判标准,作为表演结束后评判名次的基准。评判标准应当从语言表达、时间把握、人物神态展现和表演气势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要求:语言流畅;每组的表演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人物神态表现自然;表演富有感染力。
(2)第一课时:
A.教师向全班公开表演的评判标准,使全班学生都自觉地成为评委,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B.集中进行前两个表演小组的实践展示,在规定时间内教师与剩余学生对两个小组的表演状况进行公开评判。
(3)第二课时:
A.剩余的一个表演小组进行表演展示,教师与学生评委作出公开评判; B.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演状况进行整体总结,评出先后顺序,指出各个表演小组在实践上的优点和不足;
C.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烛之武的智、勇、善辩三个主要特点进行深入思考,找出自身在语言表达和说理论证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
5.备注:《烛之武退秦师》为单元重点学习篇目,该课的课本剧学习实践活动应当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教学效果的缺失。
本案例的设计,从高中语文教材文言篇目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切入点;采用课本剧表演这种较为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的学习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标准,营造一种自由而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专题性学习
在新课程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吐出教学效果和德育效果,可以在进行文言文单元的教学时集中一定的课时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专题教学。例如,在进行秦汉历史散文单元的教学时,可以集中1-2个课时对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详略得当的集中学习,使学生在充分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注意
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乃至思想道德观念的学习与理解。再如,在进行高二年级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必修三 第三单元)的教学时,由于这一单元的作品作者多为不同时代的儒家学者,在完成单元的教学任务后,可以集中两个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集中性的了解和认识。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同时,应引入儒家道德观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文言教材进行印证学习,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在进行针对传统文化的专题性学习时,要注意各个文化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有体系、有计划、分步骤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性和主动性上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教材中,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为使学生可以更深入的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文学的文言篇目,笔者根据当地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现状,设计了“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综合性学习)”这样一个专题,意在课堂学习中引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道德观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文言教材进行印证学习,以加深对先秦诸子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二: 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综合性学习)1.活动目标:
(1)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思想与代表人物,以及不同人物所持有的不同思想主张,了解其思想继承的历程;
(2)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文学作品,体会其不同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色,并与不同的作者所持的思想主张相印证,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涵;
(3)在日常行为中践行先秦诸子百家所提倡的积极的思想道德标准,以约束自身的不道德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活动重点:
(1)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历程;(2)先秦诸子百家各个派别的关系。3.时间安排:三课时。4.活动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
A.全面整理高中新课程语文文言文教材中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篇目,总结出各
个作者所属的思想流派。必修课本中《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劝学》选自《荀子》,《逍遥游》选自《庄子》。选修课本中选用了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性篇目共二十六篇;
B.布置学生在课下自主地搜集关于儒、道、墨、法四家的有关资料,包括其主要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
(2)第一课时:
A.集中讲解诸子百家中的代表儒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崇尚礼治、追求仁政和德治、重视伦理关系等;
B.集中介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的生平概况,注意其先后顺序及思想传承关系。简要介绍各个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找出其异同点;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各个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3)第二课时:
A.集中讲解诸子百家中的代表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B.集中介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生平概况,注意其先后顺序及思想传承关系。简要介绍人物之间的主要思想主张,找出其异同点;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各个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4)第三课时:
A.集中介绍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法家两派的主要思想主张。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法家:“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认为历史能动性的发展;
B.简要介绍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传承关系,如荀子与韩非子的师徒关系。儒家、道家与法家在历史上都曾作为主要治国思想,分析三派思想在治国主张上的异同点,探寻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作为治国思想并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两派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
本案例的设计,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配合有学生自主搜集的辅助学习资料,对先秦诸子百家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所持的不同思想观点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整理。设计重点放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历程和各个思想流派的关系上,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看待思想的传承。在介绍思想的同时,与学过的文言文教材相互印证,使学生可以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
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就其实践性而言,学生通过学习先秦朴素的思想道德观念,自觉地进行取舍,矫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
(三)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引入班级思想建设工作
在班级的日常思想道德建设中,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入其中也是很有必要的。现今中学班级的日常思想建设往往多依托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认识和运用不够。语文教师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发挥文言文中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德育价值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的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中引入传统的道德思想指导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进行主动地影响和引导。不过,在班级思想建设中引入传统道德观念必须符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要求,还要取得班主任的认同和配合,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帮助班级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案例三: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主题班会)
1、活动目标:
学习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其概念,历史性和进步性以及实践要求。
2、活动重点:
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进步性。
3、时间安排:一课时。
4、活动进程: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义利之辩”这一命题,简要回顾中国由古至今关于“义利之辩”的主要观念及其发展历程。重点是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分析其两面性。可由学生自主的发表见解。
(2)介绍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其理论基础、概念和历史传承。
(3)由学生自主的发表见解,总结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进步性和现实可行性。并举出实际例证加以证明。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具体要求印证自己的行为,并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体现其实践性。
本教学案例的设计,立足于社会现实,将古代朴素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现代的同类思想观念相互印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进步性和实践可行性上。通过回顾中国义利观的发展历程引
导学生认识其进步性,通过当代的现实例证证明其可行性。就其实践性来看,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更能使学生立体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新的、进步的思想观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做到有章可循。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文言文篇章所蕴含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进行德育渗透,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是一个不算新却也有待深入挖掘的命题。本文在深入剖析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篇章的思想价值和德育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现代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相印证,找寻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和历史进步性,使学生在学习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思想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并自觉地将之运用于平时的实践当中这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