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物理德育渗透中的语言艺术
谈物理德育渗透中的语言艺术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科学准确,通顺流畅,富有启发性,而且特别要注意语言艺术。本文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从五个方面探讨在物理德育工作中怎样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
关键词:物理 德育渗透 语言艺术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就某种意义说,首先是教育语言的艺术。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科学准确,通顺流畅,富有启发性,而且特别要注意语言艺术。如果教师的语言自然生动、情感激越、幽默风趣,则能做到“春雨润物细无声”;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语焉不详、言不由衷,则会“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德育渗透将达不到目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语言应该精雕细琢,讲究技巧。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学,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德育渗透中的教学语言呢?笔者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实践和认识,供同行们磋商交流。
一、语言应该朴实自然,声声入耳
如果说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是一条“明线”,那么德育渗透就是 一条“暗线”,教师只有运用娴熟的语言技巧,摆好渡,铺好路,才能“明”“暗”双收。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朴实无华,犹如春风化雨,吹入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应该自然流畅,犹如潺潺溪流,激起思想感情的朵朵浪花。例如,讲“飞出地球”一节时,我用层层设疑的方法和学生这样交谈: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的“地心说”被教会传颂了1000多年。宇宙的中心真的像他所说那样是地球吗?是谁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受到了残酷的迫害,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推翻了托勒玫的“地心说”?现在通过精密仪器的观测,得知地球并非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太阳系的一个颗行星。你知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凝聚了多少物理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实事求是、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吗?„„。教师朴实的语言,自然的点拨,声声入耳,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循着你的思路,逐步领悟了知识中所蕴含的意义,那就是要珍视知识,努力学习,勇于攀登。
教师的语言切忌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且要注意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同步进行,要避免跳跃式“说教”,否则不仅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断挡,而且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二、语言应该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学生一切美好的、高尚的情感,都不是靠平淡的说教获得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往往具有动人的魅力.具有拔动心弦的力量。教师在讲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律时,应该以深刻正确的,饱含激情的语言,自然流露出对科学的执着和追求,从而以情动人,以情激情,感染和煽起学生热爱科学、为攀登科学而努力 学习的热情。教师的语言切忌故意做作、拿腔作调、情绪过激,否则,容易使学生烦燥、厌恶,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中所饱含的情感也应该是真情实感,而不是虚情假意。因为只有用自己美好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语言才能声情并茂,让学生心悦诚服。另外,教师自身应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因为只有以身作则,语言才能言为心声,语重心长。
三、语言应该幽默风趣,言近旨远
物理教材中,概念、定律等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重要德育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例如,我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要注意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且内容要真实自然,这样才能催化感情,深化理智, 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坚决避免单纯为了“逗”学生笑, 而语言油滑、粗俗, 甚至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和牢骚掺杂进去。这种不健康的“戏说”语言, 既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 又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
四、语言应该新鲜真实, 多听不厌
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精心组织语言, 词汇丰富新鲜, 句式变化多姿多彩, 那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语言干瘪无味、重复罗嗦,句式变化单凋,那便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例如,在物理课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如果翻来覆去地说:要热爱祖国, 要报效祖国。学生听了, 味同嚼蜡,入耳不入心。反之,则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人造卫星时,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与安全返回,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通过以上新鲜变化的语言, 不仅从多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有目的地激励学生树立献身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操和理想。
教师语言应该新鲜丰富,且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切忌为了盲目追求新奇,而内容怪诞不经、虚无缥缈。因为不真实的虚幻的事实? 容易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等明白过来后,便会觉得上了当,受了愚弄,久而久之对教师失去信任。
五、语言应该机智直率,一语中的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对教师的教诲 也许会产生某些疑惑,不明白,不理解, 或不接受。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思想动态?应明察秋毫,对学生的抵触、反感情绪,不可厉声厉语,粗暴呵斥,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应该用机智巧妙的语言,疏导启发,让学生口服心服。
教师语言切忌避重就轻,答非所问,“躲躲闪闪”,七拐八拐。教师语言应该直率机智抓住关键,一语中的。这样,一方面在课堂上确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教师也树立了自身的威信。
再如,有些内容可以画龙点睛,点到而止。例如,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但形成电流,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短短几句话,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电流产生的条件,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总之,如何在德育渗透中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因情境而异,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只有不断地增长学识,提高修养,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才能形成自己娴熟的语言技巧,在德育渗透中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写作时间:2007年2月
参考文献:
[1] 钟展强:谈德育工作的语言艺术,教师报,04-05 [2] 郭昭全:对物理教学语言艺术的探讨,物理教学探讨(中教版),2004年第5期
第二篇:物理学科中德育渗透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许磊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教学大纲要求,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1.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500年前的春秋末期 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再如,在讲力的平衡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论述都先于西方国家,墨家比阿基米得早200多年就知道了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 2 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如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把自己发明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钋”。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如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哲学观点。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渗透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在讲到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单摆、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物理模型时应及时渗透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讲到物体的相互作用时,电场磁场,光的波粒二像性,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时可及时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讲到静摩擦力的变化,物态变化,光的全反射,透镜成像,光电效应等可及时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接受一些辩证唯
物主义思想。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讲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原理时,可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1840年到1878年(将近40年)一直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大约进行了400多次各种实验。这充分说明一个实验结果的确认需要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在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介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历时十年,刻苦自学,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前人不畏艰辛,顽强奋进的结晶。不付任何代价,就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以此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四、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
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教师的身教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证。其次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质。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第三篇: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科德育中,要摒弃传统的,将学生的头脑当做一个容器进行机械灌输的做法,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或模拟道德冲突,通过分析、研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真诚与坦率的环境中体验,唤起他们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火一般的热情和铁一般的道德责任,提升他们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在教材内容中渗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例如:物理教材许多节的开头有个大问号,问号后面,通过故事、现象或实验提出问题,以提起大家的兴趣或引起大家的思考。例如:《焦耳定律》开头的“?”: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为什么?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绝缘皮,为什么?这样一开始就吊起了同学们的胃口,他们在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了学习。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同学们就有一种满足感,当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时,又有一种成功感。这时同学们像一只扬起风帆的小船,只等科学的东风一吹,马上在知识的海洋上遨游。
学好科学不但能解释一些现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且还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高科技问题,比方说发射卫星时,就知道利用地球自西向东转的惯性,向东发射,以减小发射难度。
学好科学,就能用科学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破除迷信。例如讲到日食、月食时,告诉大家:古代认为日食、月食的出现代表着一种凶兆,现在当然很少有人相信这些了。但是还会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宣扬一些新的迷信,甚至披上科学的外衣来蛊惑大家。我们一定要拿起科学的武器来击败一切虚假、骗人的把戏。
讲到白炽电灯时,自然想到了大科学家爱迪生从小就对科学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将来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在讲授某些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看来,名人的成长历程对学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科学家的精神和态度容易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的作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人格的健全。从哥白尼、布鲁诺到爱迪生、牛顿、法拉第等等,一系列闪光的名字下蕴含的多少的血泪艰辛,让学生去体会去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
物理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最好的平台。因此,实验课上一定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要求学生认真的做实验,对实验结果决不能马虎对待,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真实的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为了实验结果而做实验。很多学生在实验前由于已知实验结果,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总在期待那“精确”的实验数据,这就明显偏离了实验的本质意义,探究实验成了验证实验,性质就完全改变。因此,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的可贵与重要,通过介绍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事迹,潜移默化地教给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学生的爱国教育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爱国爱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像学生灌输爱国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的远大抱负是每个教师的责职。
授课中,使学生了解到我国的科研史、科研实力是必要的。例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这些建筑对声音美学的完美体现,这些都能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人的闪光智慧,古代的辉煌文化,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在讲到近代物理时,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实事求是的跟学生介绍目前我国的科研实力,当然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研与世界先进国家科研水平的差距,在介绍我国在近代物理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同先进国家间存在差距的问题所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振奋民族精神。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阶段要时刻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时候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正确的爱国情愫的引导,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在实验中渗透爱护公物、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上好实验课,既能调动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更是渗透爱护公物、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好时机。
像温度计、量筒、烧杯等仪器是易碎品,天平、电表等仪器比较精密,所以同学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仪器,尤其是若能养成爱护物品的习惯,将来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万一不小心损坏了仪器,要勇于承认,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实验时既要仔细认真,又要如实记录结果。错误的测量可能会导致一次实验的失败,误差过大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如美国在研究航空发动机时,测量的系统误差由0.5%上升到1%,造成了研制一台发动机增加300万美元的损失。
再如做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发生了争议。我急忙走过去,一个同学说:“我们重做了好几次,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不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我认为操作过程没有出错。”另一个同学说:“我们已经预习了,透过过程看结果,结果不对,过程肯定错了。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当评委,而是请大家暂停。我问:“哪组同学做的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不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同学们不知醉瓮之意,有两个组的同学慢慢地举起手。我又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有几个组的同学刷地举起手来。我满意地说:“我们只要有测量,就会存在误差,所以课本结论与实验事实有点偏差是常有的事。我们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这是我们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既要有科学的态度,又要有科学的方法。”
讲到科学的方法,物理中有很多探索性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等。做这类实验,首先要在一定的理论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既需要我们有探索科学的刻苦精神,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做这类实验要用控制变量法,即每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所研究的物理量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化。2003年济南中考试题就涉及了一个探索性实验,探索水平抛出的小球,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出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更注重于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既突出了科学探索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又体现了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校:西严店中学 姓名:杜 云 学科:物 理
第四篇: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但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一些片面或错误理解德育的情况,有的认为德育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等在课余时间开展,与课堂教学无关。有的认为德育教育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教师无关。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识物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思想教育。”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把握物理德育渗透的原则。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应充分利用与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应用等有关素材来进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渗透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核心是传授的观点和思想的准确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古代、现代的科学成就和国情,正确无误地介绍物理学史,选用的素材要有据可查,有争议的,不科学的说法、材料不要引入教学中,使物理学中的德育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统一性原则。在传授知识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将知识与德育融为一体,切忌“穿靴带帽”。物理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德育要靠浸润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教材实际出发,在“寓”上下功夫,把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3.趣味性原则。不讲求方法,对学生大道理、小道理的讲述,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也听不进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选择内容要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上,考虑到学生年龄和思想实际。教学中以引代注,以需引趣,引起学生质疑、析疑、觖疑,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把渗透于教学中的德育发挥作用,同时被学生充分接受。
4.以身作则原则。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的身教是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保证。初中生仍处于喜欢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5.正面教育原则。初中生的头脑还比较单纯,他们好奇、好动,易于受感染,物理教材中科学家刻苦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及他们的爱国热情,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励他们发愤向上,为振兴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三、明确物理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学科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等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学中要结合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成就,介绍本世纪我国在原子物理、晶体学、超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告诫学生,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翻开物理书,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教学中也绝不能放过。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3.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4.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第五篇: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 在中学的各科教学中,德育处于一切教育的首位,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中学物理教学中去,本文从它们的联系和渗透的方面及途径、方法作出探讨。既面向学生,又面向教师;既从学者之说,又自经验之谈。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
中学教育目标对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学教育大纲规定:“通过中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奋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钻研中学物理学科内容。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知识信息的传递方式,规划出一个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而深化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我们以此原则来确定物理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从而使物理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联系越来越紧。
一、中学物理教育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1.道德习惯养成与教育关系
中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发展、充满可塑性的年龄阶段。在身心健康、个性、品德等方面都在高速发展,在此发展阶段,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长期养成的过程。判断人的主观意识是受长期教育形成的心理积淀所左右的,无论是在物理教学中,或在教学外,都必须坚持以高度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塑造为最高目标,以达到良好习惯养成的效果。
2.教育功能与育人关系
中学物理教学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这是学校教育总任务所规定的。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娅曾经讲述:“所谓教育,就是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物理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在新形势下,我们贯彻“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学校工作方针,必须要求对学生思想工作由观念到途径、形式、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改变,强化中学德育教育在内的物理教学,已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强有力措施。
二、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工作的几个方面
1.继承民族、人类发展而遗留下来的宝贵科学财富
在整个中学物理教材中,我们学习的所有知识是人类遗留下来的宝贵科学遗产,这些遗产是许许多多科学前辈一生奋斗的结晶。在这些遗产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外,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其钻研科学精神,奉献科学精神。在使学生明白,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是使之为人类的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2.渗透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唯物辩证主义思想
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和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物理学知识本身就贯穿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现着自然辩证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物理学知识的过程;是从实验观察开始到思维加工、总结出规律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运用。即学习物理有三个环节:(1)观察、实验;(2)思考;(3)运用。这正体现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的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促进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养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科学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3.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结合物理知识的讲述,有意识地介绍人类科学发展史、古代科学技术成果、中国当代科技成果,这一些都始终贯穿整个中学物理教材的始末。
例如,讲简单机械时介绍我国古代的杠杆利用;讲声现象时介绍天坛的建立,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介绍我国近代科技成果时,讲述我国掌握的“两弹一星”的科技成果以及“中国环流器一号”的顺利启动,启迪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强盛,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4.渗透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我们学过许多定律、定理。每一个定律、定理都是科学家长期辛勤劳动、总结,相互合作而得到的结晶,在讲述定理等规律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规律,从中感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其遵守纪律、相互协作、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理想、集体主义精神和热爱劳动的精神。
例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教师须要求每一组的几个同学必须共同思考、互相协作和仔细观察,才能使实验圆满成功。使每个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喜悦和团结的力量,及时总结出失败的教训,为今后的道路畅通而作出较好的品德铺垫。
当然,中学物理教材中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德育思想。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1.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针,我国的中学教育内容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大纲所定的,而德育离不开知识,中学物理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渗透性很强,我国的学生在校时间为80%~85%,所以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备教材、备大纲,更要有意识地备德育渗透点。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知,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容易接受思想感情教育。
例如,在《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此实验,同时在实验中渗透德育目标。然后,引导学生从所观察的众多现象中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得以提高。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向学生介绍法拉第的一生,从法拉第对科学执着追求的一生中的许多事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及劳动教育等。
从此可看出,德育教学工作可以渗透整个物理课堂教学的始末。
2.寓德育教育于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指出:“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活,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思想品德,都是十分有益的。物理学科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学习以外,要走出课堂和校门,到工矿、到工地和农村中去参观学习,使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同时,也定期组织课外科技活动。”
例如,阅读与物理有关的科普读物,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举办科普报告会。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创作、设计物理实验仪器、教具等。这样能使学生自己去感受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以上一些仅仅是针对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共性所提,但应该因人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调整教育内容与策略,以达到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最佳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