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目标模式

时间:2019-05-12 22:1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泰勒目标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泰勒目标模式》。

第一篇: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七个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

首先我们要确定教育或课程推进过程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要有步骤地体现出来。课程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提出来的能够使我们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的目标。

(2)以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的方式阐述每一个目标

在教学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就要提出我们所认可的行为目标(behavior objectives)。有了行为目标,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才能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这些目标实施具体的评价活动。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目标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具体内容、目标指向和目标特点,所以我们要确定目标使用的情景,如在什么情况下实现某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人参加,等等。

(4)确定情景呈现的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和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明确目标情景用什么方式呈现。(5)确定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

如何收集、提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目标,这些在我们的评价设计中要有实质性的设定

(6)确定如何赋分

我们要确定评价所使用的计分方法(scoring)、计分单位和计分形式,还要确定在赋分过程中的权重问题。

(7)确定获取样本的手段

在评价过程中,只有提取样本和证据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取样本需要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可以是实施的措施,可以是收集信息的工具。

第二篇:论文‘泰勒目标模式的利弊分析

泰勒目标模式的利弊分析

摘要:泰勒的目标模式是教育史上出现的一种影响深远的模式。目标模式自产生以来,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现代课程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形态之一,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本文就目标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目标模式 优点 局限性

目标模式的提出者拉尔夫.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他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泰勒所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目标模式就是出于此书。目标模式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实践背景。它是“八年研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八年研究”是为了应对1929—1933年的席卷美国、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而发起的。泰勒的评价原理及课程原理就是其中的主要贡献。

一、课程的目标模式的优点

1.泰勒指出,行为发生的变化必须通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评价。这点突破了以往教学评价中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局限,过去我们的教学多侧重总结性评价,即期末或期中测试,在一些重大测试中,‘一分定终身’,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成为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紧张源。泰勒认为,除了笔试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进行评价,在我看来,这种评价方式更为合理化、人性化。

2.泰勒的目标模式强调预定的具体目标。“如果我们打算订定一种方案,且有不断加以改进的意图,那么对于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具有某种概念,乃是十分必需的,因为这些教育目标乃是据以选择教材、列举内容,发展教学程序以及准备测验考试的标准”。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目的是人们行动的方向、依据与力量。基于这一观点,泰勒把预定的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目标模式的出发点和核心。同时,在选择教育目标上,泰勒建议要考虑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然后通过哲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目标进行筛选。因此,泰勒倡导的课程目标模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的。毫无疑问,这有可取之处。

3.评价教育计划可以改进课程。评价是查明学习经验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引起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而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是: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用评价观代替了传统的测验观。关于评价的程序,泰勒给出了如下步骤:界说教育目标,评价教育情境,编制评价工具。在泰勒看来,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透过评价的实施,我们才能发现某课程在哪一方面产生效果,又在哪一方面有待改进”。我们可以对先前的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分析,把它作为经验,在进入新的教育实施阶段,就会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修订,以便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完善教育体系,这正是评价的真正价值。

二、课程的目标模式的局限性

1.目标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以及教师的素质。目标模式目标模式首先是要确定教育目标,这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不利于学生能动性以及自主性的发挥。而且,制定了教育目标,老师就会按照目标来进行教育工作,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老师讲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有较高的水平,但很显然,现在我国的师资力量还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所以,我认为这样会使学生只学到呆板的知识,而很少会将这些知识利用起来,这就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2.目标模式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目标模式对目标的分析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而对非预期的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会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不能很好的控制起来。而目标模式制定的目标过于宽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理解不同,在教学中就会有不同的体现,那就会导致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有可能会不同,可操作性不强。

3.目标模式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自由发展的人是不合理的。人有聪明的大脑,具有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用一个标准衡量他们,无异于一棍子打死,那会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人都有惰性,既然达到一个标准就行了,那为什么还要费力去达到更高的标准呢?在教育过程中都可能会形成目标以外的生成性东西,那更何况是具有积极主动性的人呢?

4.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很多其他学派也有自己的的论点。劳伦斯.斯滕豪斯指出泰勒原理:“它误解了知识的本质;它误解了改善实践的本质过程”;后现代主义则在哲学观上反对泰勒原理的哲学基础,在知识观上反对泰勒原理所含的封闭的、普遍的、等级化的、中立化的、抗拒变革的知识观,以此为基础后现代主义批判泰勒课程编制的直线性质,批判泰勒原理评价与等级相联系等。

三、结论

泰勒的目标模式是为适应4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而逐步形成的。他主要受到杜威、桑代克和贾德等美国教育界颇负盛名的教育家的影响。他所进行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显示出始终努力从实践中发展理论的倾向,我认为这是他的目标模式得以存在百年的很重要的一点。瑞典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泰勒原理给予了高度评价,“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与专家产生了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尽管这个模式存在不足,但我认为目标模式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会积极吸取其他模式的优点,完善自己,为以后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2][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3]劳伦斯·斯滕豪斯,诸平等译.课程研究入门.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864.

[4]覃红霞.经典的解构——从泰勒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变迁.江苏高教,2003.

第三篇:泰勒简介

泰勒简介

18世纪早期英国牛顿学派最优秀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国数学家泰勒(Brook Taylor),于1685 年8月18日在英格兰德尔塞克斯郡的埃德蒙顿市出生。1701年,泰勒进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学习。1709年后移居伦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71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年进入促裁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优先权争论的委员会。并于两年后获法学博士学位。从1714年起担任皇家学会第一秘书,1718年以健康为由辞去这一职务。1717年,他以泰勒定理求解了数值方程。最后在1731年1 2月29日于伦敦逝世。

由于工作及健康上的原因,泰勒曾几次访问法国并和法国数学家蒙莫尔多次通信讨论级数问题和概率论的问题。1708年,23岁的泰勒得到了“振动中心问题”的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这个工作中他用了牛顿的瞬的记号。从1714年到1719年,是泰勒在数学牛顿产的时期。他的两本著作:《正和反的增量法》及《直线透视》都出版于1715年,它们的第二版分别出于1717和1719年。从1712到 1724年,他在《哲学会报》上共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有些是通信和评论。文章中还包含毛细管现象、磁学及温度计的实验记录。

在生命的后期,泰勒转向宗教和哲学的写作,他的第三本著作《哲学的沉思》在他死后由外孙W.杨于1793年出版。

泰勒以微积分学中将函数展开成无穷级数的定理著称于世。这条定理大致可以叙述为:函数在一个点的邻域内的值可以用函数在该点的值及各阶导数值组成的无穷级数表示出来。然而,在半个世纪里,数学家们并没有认识到泰勒定理的重大价值。这一重大价值是后来由拉格朗日发现的,他把这一定理刻画为微积分的基本定理。泰勒定理的严格证明是在定理诞生一个世纪之后,由柯西给出的。

泰勒定理开创了有限差分理论,使任何单变量函数都可展成幂级数;同时亦使泰勒成了有限差分理论的奠基者。泰勒于书中还讨论了微积分对一系列物理 问题之应用,其中以有关弦的横向振动之结果尤为重要。他透过求解方程导出了基本频率公式,开创了研究弦振问题之先河。此外,此书还包括了他于 数学上之其他创造性工作,如论述常微分方程的奇异解,曲率 问题之研究等。

1715年,他出版了另一名著《线性透视论》,更发表了再版的《线性透视原理》(1719)。他以极严密之形式展开其线性透 视学体系,其中最突出之贡献是提出和使用「没影点」概念,这对摄影测量制图学之发展有 一定影响。另外,还撰有哲学遗作,发表于1793年。

第四篇:泰勒简介

Taylor 英文名:taylor swift 中文:泰勒·斯威夫特 生日:12.13 第一张专辑:Taylor swift 第二张专辑:fearless 第三张专辑:speak now 第四张专辑:red 第五张专辑:1989 前男友:cavin harrs 现男友:抖森

第五篇:泰勒课程观

泰勒课程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其人其事】

泰勒(Ralph Tyler,1902年生),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其关于课程基本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阐述的泰勒原理也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 1902年生于芝加哥,1921年获得学士学位。

• 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192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 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康茨、贾德和查特斯。• 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时间最长的是芝加哥大学。

• 1953年在斯坦福大学成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67年退休。• 泰勒作为一名教师,桃李满天下:塔巴、施瓦布、比彻姆、古德莱得、布卢姆和克龙巴赫等。

• 泰勒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待人诚恳,深得人们仰慕。

• “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地试图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己服务的社会”。——泰勒

• “我只不过是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组合在一起罢了”。——泰勒

• 泰勒作为一名学者,成就非凡,被誉为“现代评价之父”、“现代课程论之父”。

【背景介绍】

1、社会背景

1929年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率剧增,劳动力市场上难有中学生的一席之地。据统计,1930年,成年人中有25%失业,而青少年几乎100%无法找到工作。这样,大批青少年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又回到学校注册。据统计,在1910年美国14-17岁年龄组中只有不到17%的人读高中,而到了1930年,这个年龄组中则有51%升入高中。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社会上闯荡,他们并不打算将来升大学。而在事实上,当时美国几乎所有高中的课程都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尽管实际上只有1/6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

2、理论背景

泰勒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桑戴克、贾德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和查特斯《课程编制》的研究成果中继承有用部分;接受了系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并创造性地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课程理论,具有心理学基础。

3、实践背景

1930年,进步教育协会在年会上决定,要从根本上对美国中学课程进行尝试性的改革研究,1931年成立“学校与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300所大学和学院愿意参加此项研究。1933年,进步教育协会选取30所高中参加实验研究,这些高中级有机会自由编制课程,又同时不影响部分学生升入大学。300所大学和学院对参加实验研究中学的毕业生不进行入学考试,而是根据校长推荐和学校成绩记录。1934-1942年对30所实验中学进行的实验研究就称为“八年研究”。

泰勒的课程原理是在八年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用于指导实践的。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最初诞生在“八年研究”会议期间一次午餐的餐巾纸上。

• 1931年成立“学校与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300所大学和学院愿意参加此项研究。

• 1933年选择30所高中作为试点学校。

• 1934年正式推行改革。“八年研究”由此开始。

• 共同目标:(1)致力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2)编制一套更统一、更连贯的课程。

【四个中心问题】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中心问题展开: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并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具体的答案是因学校性质,教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他只是想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

按照上述逻辑,泰勒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如下:

其确定教育目标过程如下图所示:

一、确定教育目标

(一)教育目标的来源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主要包括: • 学生需要

了解学生现状;把学生的现状与公认的常模作比较,确定差距或需要(教育需要),即“应该是什么”与“是什么”之间的差距。

• 学生兴趣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倘若学校情境是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就会主动参与。

• 研究方法

几乎所有的社会调查方法都可以用来研究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如观察、交谈、问卷等。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对当代生活进行调查研究,解释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资料,也就是说,根据有关的差距、重点和需要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推断,例如,调查得知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安全保护意识较差,就可在学校中进行校园安全知识的普及。

3、学科专家的建议 阅读学科专家的报告,记录这个专家认为这门学科的主要功能,以及这门学科对其他教育功能所能做出的具体的贡献的解释,从这些陈述中推导出教育目标。

(二)筛子

1、学校哲学筛

包括明确陈述学校哲学、对最初列的教育目标加以鉴别。如对于社会中不同阶级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倘若回答是肯定的,学校就会为社会下层阶级的儿童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学校就要努力选择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意义的共同的教育目标。

2、学习心理学

这部分包括写出学习心理学的重要要素、指出每个要点对教学目标具有的各种可能的含义、过滤教育目标等内容。心理学理论使我们了解达到某一教育目标所需的时间,某种努力最有效的年龄阶段,以及可能目标与不可能目标。

(三)最有效的陈述教育目标的形式

1、指出要是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2、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试举二例:对“能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社会科学计划的报告”这一目标,行为即“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报告”,生活领域为社会科学;对“熟悉有关营养问题的各种可靠的信息来源”这一目标,行为即“熟悉各种可靠的信息来源”,而内容为“与处理营养问题的有关的信息来源”。

二、选择学习经验

(一)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学习经验是学习者与他对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如:教育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那么提供的学习经验就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解决问题。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如:以旨在形成解决健康问题的技能的学习经验为例,这种学习经验不仅要使学生有机会解决健康问题,而且还应该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而感到满足。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如:学生在解决健康问题时,他同时获得有关健康领域的某些信息,还可能对健康领域的工作产生兴趣或感到厌恶。

(二)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2、有助于获得信息;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4、有助于培养兴趣。

三、组织学习经验

(一)学习经验组织的原则

连续性:直线式的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让学生在一段时间里连续操作直线技能。

顺序性:在更高层次上处理每一后继经验。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处理每一后继经验。整合性: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例如算术课中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还要考虑到科学、购物和其他场所有效应用这些技能的方式。)

(二)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①具体科目;②广域课程;③核心课程;④完全未分化的结构。中间层次:按序列组织的学程;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最低层次:①课;②课题;③单元。

(三)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1、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

2、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

3、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

4、制定灵活的 “资源单元”;

5、师生共同设计活动。

四、评价学习结果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1、界说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

2、确定评价的环境,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我们要知道学生已经获得某种行为的途径,是给学生表现这种行为的机会。

3、设计评价手段(泰勒反对把评价看作“纸笔测验”的同义词,可以采用问卷、观察、交谈、样品收集等)

4、利用评价结果 【回顾与反思】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但他毕竟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无论是他20年代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的学程评价工作,还是30、40年代参与的“八年研究”,都是想要帮助学校走出困境,从而起到缓和当年美国社会矛盾的作用。

有人认为泰勒原理是直线式的,如果评价结果不符合目标时,不能实现反馈,要重新编制课程。因此惠勒以泰勒模式为基础,将它改成圆周式。事实上,泰勒是很强调目标与评价的关系的,他认为目标是评价的准则,目标的解说是评价的初步阶段,用评价程序来确定学生目标的程度,目的在于进一步修改教育计划,但惠勒的这个课程编制模式把这层意思更加明确化了。

泰勒之后,不同的理论背景与时代背景也催生了诸多新的课程理论取向: • 实践取向的课程理论 •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 •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 生态主义课程理论 • „„

思考: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课程中能做什么?

下载泰勒目标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泰勒目标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数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2009级 杨立 指导教师 吴春 摘要:泰勒公式以一种逼近的思想成为数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在分析和研究数学问题中有着重要的......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书评

    泰勒—推动历史前进的大力士 谢世仪 2011811051工商管理二班 历史上留下了太多对泰勒的非议,而这对泰勒这样一个推动了历史前进的伟人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至今仍然有很多人......

    泰勒的科学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 通过浏览网络上的各种资料,我了解许多有关泰勒的事迹和他的科学管理。 关于泰勒的诸多事迹中的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这三个著名......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

    读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有感 一个在去世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 10级经管学院财政三班 文晓志 一.关于泰勒与他的“科学管理”体系。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认真研究......

    目标教学模式发表

    地理创新教学模式应用的体会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王平出生年月日:1980.12.04 性别:男 供职单位:蛟河市漂河镇青背九年制学校 职称:中一 通讯地址: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青背九年制学......

    22泰勒斯威夫特歌词

    22 - Taylor Swift It feels like a perfect night To dress up like hipsters And make fun of our exes Uh uh uh uh It feels like a perfect night For breakfast at mi......

    泰勒_《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精选5篇]

    读《科学管理原理》有感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美国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他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是要求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