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探究

时间:2019-05-12 22:0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探究》。

第一篇:对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探究

对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探究

【摘 要】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基础工作是优化教学设计,整个教学工作都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框架与基调开展,教师应当明晰思路,确定优化设计的基本路径与关键举措,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优化分析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优化,应当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以及建立在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发展状况分析基础之上的一次优化与改进。其基本思路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定位好师生角色关系。教师应当以课程改革为引领,正确定位师生关系,从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钻研吃透教材的内容。教师应当从地理教材的编辑意图入手,构建地理教材知识点与能力培养要求的框架,从而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与精髓,站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才能够保障教学设计的全面与深入。三是要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既要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学实践,同时也要抬头望天,从别人已经成功的经验中汲取技巧,将其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快的进步。四是要立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当建立在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与能力之上,只有认真全面地分析学生实际状况,才能够对教学工作形成准确的定位与思想认识。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路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以课改理念为指引,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差异的兼顾等方面着手,全面优化和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首先,地理教学的目标设置应当体现全面、科学原则。地理教学目标应当体现情感、能力与知识的三维要求,既要对地理教学的知识点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也要对学生地理分析研究能力做出具体规定,还要灌输和渗透对学生的地理情感教育,三个方面的目标都要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缺一不可,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原则。例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上细化为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目标,知识性掌握要求方面侧重于要求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成因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危害程度;能力培养方面侧重于提高学生对图表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环境问题成因的表达;情感方面则强调环境意识的培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通过三维立体教学目标体现对地理教学素质化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科学,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科学定位难度系数,要基本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否则就会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相脱节,不利于整个地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当体现自主、创新原则。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当全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应当成为教师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向。为了体现这一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前预习活动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地理学习相关的资料信息,尤其是针对所学内容搜集地理基本信息,以及相关联的知识,这样的活动能够为课堂地理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在课堂教学组织环节,重点应当体现对学生思维的引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载体。学习载体原则上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主,学习线索则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活动。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中,笔者专门设计了一组思考题来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意义和典型特征、发展动力是什么?工业农业和三产对城市化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何差异。”这样的思考题基本涵盖了教学的重点与要点,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显著的引领作用,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活动更为活跃,理解效果与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创新还应当体现在保护学生思维积极性与创新性方面,教师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思考问题之后,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观点讲述出来,不要有所拘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重点进行补充完善以及纠正,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还要组织学生对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行研究,在辨析之中深化认识与提高理解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而且对提高学生地理思维水平与学习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地理教学的评价评估应当体现立体、激励的原则。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成绩如何,并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指标,教师在地理学习评价评估过程中,既要重视结论性指标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过程性指标的评价。还要进行分层评价以及全面评价,只要达到了规定层面要求的,都视同为学习达标,以这样的差异性评价保护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还应当多开展鼓励和表扬,以这样的积极情感提高地理学习氛围的和谐程度,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地理教学设计的优化,对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准确定位,无论是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学生的全面分析还是方式方法的选择,都应当体现精炼、科学、高效原则,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模式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等等,从根本上解决地理教学成效低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有道.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J].池州学院学报.2008(02)

[2]徐宝芳,白瑞敏,裴亚男,侯嵘,武兆艳.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与实施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内容摘要】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取得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强化社会实践。

【关键词】

高中地理;有效课堂;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第二课堂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呢?下面我们将分三个部分展开研究。

一、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从教学有效性角度来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在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听讲状态,如若学生听讲认真、发言积极、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较为亢奋;如若学生听讲懈怠、发言欠缺主动性、怠于思考,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难以被调动起来。而之所以出现后一种状况,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设计能够引发其学习兴趣的特定情境,因而直接导致学生在课上学习状态不佳,有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吃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而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能够引发其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亦应当注重对自身教学艺术的提升,如若教师的授课语气过于严肃刻板,尽管能够确保课堂纪律,但同时也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学生在教师威严的仪表下,怯于发表见解,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并且学生长期浸染在此种环境下,其也难以养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诙谐性,尽量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够引起其兴趣的地理知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所在,进而养成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气候这个版块的时候,我就把厄尔尼诺现象、蝴蝶效应等进行了讲解,顺便讲解了每一年每一次台风名字的由来,这些都让学生感觉到离现实比较近,因为经常听说,可是来源却不清楚,这样的小科普让学生对地理感觉很有兴趣,因此就会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时间长了,还有的学生会在课前预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还会去查找资料证实,养成了良好的地理素养。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课堂中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合理创设问题,创设启发性问题,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1.合理创设问题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之前,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以免因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未能从中受益,亦应当避免问题过于深奥,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丧失兴趣。因此,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课堂提问问题,必须在突出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结合其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并且通过对教师提问的作答,使学生能够从问题的思考和作答过程中真正有所受益。

2.创设启发性问题

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时,应当认真考虑将要提出的问题能否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有所锻炼。同时,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改变以作答正确与否的评价模式,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分析其问题思维过程,使其认识到自身之所以作答错误的缘由所在,进而避免日后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3.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帮助其实现对习得的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回顾和巩固。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即教师的问题提出方式应当尽可能地新颖别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进而踊跃做答。

三、强化社会实践

高中地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但是如果能够开展第二课堂,将实践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结语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平均分到每一科目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地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第三篇: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探究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探究

此文章不是作者本人所写,是别人所写,并且没有经过写作人员的同意,所以只能将文章发到网上,如果作者用这个文章评职称,将会告其侵权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改思想,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规定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所应有的地理素养,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设计,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践、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到底如何通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提高中地理咳痰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呢?以下即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的简要探究。

一、结合生活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联 众所周知,地理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地理的地方随处可见。通过教学的实践证明,有意义的学习产生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及自然情境相结合的条件下,同时,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才容易通过迁移,而被应用于其他情境中。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时候,学生会对我国各地的土特产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列举出我国各地区的代表土特产来总结农业生产的特点。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出:东北大米、江南丘陵的茶树、新疆哈密瓜和葡萄干等,通过学生举出的例子,教师在通过引导就可以总结出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呈现出的三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再如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会讨论:“城市化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我从这两年来武汉、长沙等地区发生“城市内涝”这一现象为例,并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之前必修一所学过的关于水循环、洪灾等知识进行提问:1.城市内涝产生的自然原因?2.加剧城市内涝的人类活动?3.采取哪些措施可以缓解城市内涝?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全班进行汇报总结,从学生的回答上我看出学生在生活中对社会热点问题都有所关注和了解,特别是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有学生提到在新闻当中看到关于缓解城市内涝的相关措施即通过铺设透水路面等打造出“海绵城市”。在此,我还对“海绵城市”进行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分析“城市内涝”这一思路,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带来的其他影响,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很快的就掌握了这一课的知识点。

通过课堂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只听教师给他们讲授知识而坐在教室里,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有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把地理课程所讲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创设情境。既能够让学生明白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够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合作讨论,突破关键知识点

课堂上的合作讨论也就是教师所创设的“合作情境”、“讨论情境”。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据教学重难点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议论、交流、总结等来得出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通过参与交流和讨论而收获到知识。

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一起回忆在必修二时所学的《美国商品谷物农业》里面的关于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知识点,再接着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将东北商品谷物农业生产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对比,小组派代表进行观点陈述,最后全班通过各小组的小结进行总结,从而得出了两个地区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根据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讨论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优缺点,进而推测东北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经过各轮讨论,学生更加明确农业生产要遵循“因地制宜”这一规律。

通过合作、讨论情境的体验,学生在不断的思考、探讨、总结的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从而重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构建,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立认知结构

通常而言创设问题情境是和讨论、合作情境相辅相成的一种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问题设置进行探究,是高中物理、地理等学科常用且适用的一种情境教学法。教师需注意在问题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能太过简单,需要经过思考和努力才能解决。这样才能达到问题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

如教师在讲解《大气运动》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情境。首先,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的观察“热力环流图”(画有等压面,无水平和垂直气流箭头),我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1.气压与气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气压会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吗?如果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3.如果气流上升或下沉会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如何变化?其次,就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讨论交流。接着,当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后,我又让学生运用上述的关系和原理去分析可不可以将这个图用来表示城市热岛效应或者是三圈环流?最后,学生进一步对此进行讨论和思考,全班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原理是大气运动的基础理论。

通过上述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而得出了相应的地理规律,这种一层一层的递进式提问,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而自我构建了认知系统。

四、结语 总之,高中地理中应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升,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因此,地理情境教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篇: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 ——以湘教版必修1“季风环流”为例

设计思想:

在地理教学中,探究性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所面临着的一项重要工作。

总体思路:

在课堂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小组合作探究为组织形式,教师的适时指导为引导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为重点。同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数据处理、问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一般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为:讨论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式——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总结——效果检测——课后反思。

教学探究过程

1、讨论提出课题

我们居住地是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对我们生活、生产有那些影响?这种气候是怎么产生的? 引导学生要注意收集有关世界季风分布图、亚洲东部季风和南亚季风资料。

2、确定研究的方式

为了便于研究课题的统一,师生在确定课题以后,共同深入研究教材,讨论提出研究的任务和目标:

(1)六位同学为一学习小组,小组分析讨论亚洲东部风向如何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形成的原因。

(2)小组归纳出亚洲东部季风形成的原因,并画出风向示意图。观看世界季风分布图、亚洲东部季风和南亚季风资料。

(3)小组讨论南亚季风风向如何变化?画出示意图,并分析风向发生变化的原因。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4)各活动小组总结出,亚洲东部季风和南亚季风形成原因的相同和不同之处。(5)季风对人们生活、生产有那些影响?

师生总结归纳:季风分布、形成的原因,季风对人们生活、生产影响。

3、教师点拨

在各研究小组制定计划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同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各组之间相互交流。在实行中教室讨论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能力为小组的课题完成添砖加瓦,特别是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纷纷担起自身的任务,享受成功的乐趣。

4、合作交流总结

各组经过探究,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并向各成员作了汇报。为了让学生尽情体验成功的乐趣及展示自我风采,安排一课时让各组的成果进行交流。每个组汇报后,留一段时间让师生共同讨论发现问题,比较分析相互的优缺点,总结归纳认为最合理的课题成果。

5、效果检测

对小组讨论后和教师总结点拨后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集中检测和总结。

6、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的学习不再是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课堂教学中要避免让学生背地理、记地理,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获取知识,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本素材,利用身边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课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我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这节课我通过学生亲身认识到的季风,提起学习兴趣,并在基础知识上由易到难分析季风形成的原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中,改变学生被

动接受、记忆的状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或者说使学生具备亲自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1000字]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摘 要

教学设计的质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优化和创新教学设计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实践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过去的三十年,我国课程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上取得了众多的理论成果。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实践优质课堂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双重挑战。所以,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是接受挑战、完成使命的必由之路。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路径。首先,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入手,分别从理论基础和实践调查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挖掘,找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诸如重固化预设、轻科学生成;重教材展现、轻链接拓展;重一次成型、轻反思完善;重知识教学、轻结构设计;重生活导入、轻生活课堂;重节点设计、轻过渡整合;重过程预期、轻目标展示;重课件展示、轻板课结合等一列的问题。其次,结合观摩、参与优质课比赛经历以及自身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科学预设,留足生成空间;加强拓展链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反馈机制,打造优质课堂;强化结构设计,优化课堂脉络;加强环境链接,充实生活课堂;打造流畅课堂,促成和谐氛围;明确目标预期,促成自主评价;认清“枝叶”关系,实现和谐课堂等一系列相对应的措施或建议。最后, 依据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并依据上述措施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结果进行客观反思总结。

在本文结论和讨论部分,主要整理本文的重要研究结论,讨论本文的研究不足,以及对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新课程;优化路径

Problems existing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design a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by optimizing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design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optimizing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design is the key step to carry out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in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some curriculum experts and educators in China have made many great theory achievements on teaching design.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new curriculum,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face dual challenges to carry out high-quality lessons and quality education.Therefore,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the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s the only way to accept the challenges and complete the mission.Based on such think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measures that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Firstly this paper st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design in two aspects by analyzing theory bases and investigation to find 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design.Such as“pay attention to a rigid assumptions, belittle science generated;pay attention to show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belittle linking to develop;pay attention to completing at one time, belittle reflections on perfecting;pay attention to imparting knowledge, belittle designing structure;pay attention to guiding into class contacting life, belittle life classroom;pay attention to panel point designing, belittle transition and tidying;pay attention to expecting process, belittle showing objective;pay attention to showing courseware, belittle combining the courseware and blackboard writing.”Secondly, I make a thorough exploration to the problems in the reality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design by observing excellent lessons and concluding my own experiences on participating in high quality lesson competition and giv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it.Such as“enhance science the preset, keep producing space;enhance expand the link, increase content of courses;Strengthen machine made of couple back, create high-quality classroom;strengthen the structure design, optimize classroom context;strengthen environment catenation, enrich the classroom of life;make fluent classroom, form harmonious atmosphere;clear goals expected, facilitate the independent evaluation;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urseware and blackboard

writing,achieve

harmonious classroom.”Lastly, according to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urse content

characteristic,I

select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case to analyze.Then I redesign it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measures to make it optimized.At last I rethink the result and make a conclusion after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In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 part, this paper mainly importantly elaborate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shortage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as well as to forecasts the research future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Keywords: high school geography;teaching design;new curriculum;optimized path 目 录

第一章

题的提出........................................................................................................6 1.1

背景..............................................................................................................6 1.2

意义..............................................................................................................7 1.3

思路..............................................................................................................9 1.4

方法..............................................................................................................9 1.4.1文

析法.................................................................................................9 1.4.2行

究法.................................................................................................9 1.4.3描

究法...............................................................................................10 1.4.4调

查法.......................................................................................................10 1.5

文的结构........................................................................................................11 第二章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13 2.1 国内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现状................................................................13 2.1.1国外

计的研

现状.......................................................................13 2.1.2国内

计的研

现状.......................................................................14 2.2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15 2.2.1 建

理论..........................................................................................15 2.2.2 多

理论..........................................................................................16 2.2.3 学习的信

理论..............................................................................16 2.2.4 地

理论..........................................................................................17 2.2.5 优

理论..........................................................................................17 第三章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19 3.1 调

象的选择................................................................................................19 3.2

内容............................................................................................................19 3.3 调

分析........................................................................................20 3.3.1

结果...................................................................................................20 3.3.2存

在问

分析...........................................................................................21 第四章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优化路径..........................................................................26 4.1

理念.............................................................................................................26 4.1.1“

绿

理念....................................................................................26 4.1.2“

理念............................................................................................27 4.1.3“

理念........................................................................................27 4.2

路径.............................................................................................................27 4.2.1 加强科学预设,留足生成空间..............................................................27 4.2.2 加强拓展链接,丰富教学内容..............................................................29 4.2.3 强化反馈机制,打造优质课堂..............................................................30 4.2.4 强化结构设计,优化课堂脉络..............................................................32 4.2.5 加强环境链接,充实生活课堂..............................................................33 4.2.6 打造流畅课堂,形成和谐氛围..............................................................34 4.2.7 明确目标预期,促成自主评价..............................................................35 4.2.8 认清“枝叶”关系,实现和谐课堂......................................................37 第五章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之优化案例......................................................................43 5.1

选择............................................................................................................43 5.2

案例............................................................................................................44 5.2.1

案例...............................................................................................44 5.2.2 优

说明..........................................................................................49 5.2.3

案例...............................................................................................51 5.3

反思............................................................................................................57 第六章

讨论......................................................................................................59 6.1

结论....................................................................................................................59 6.2

讨论....................................................................................................................60 参考文献..........................................................................................................................61 附件:高

访

提纲......................................................................................64

谢..............................................................................................误!未定义书签。

错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2009年11月22日至12月19日,亳州市教科所为强化高中教学管理,规范高中各科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对全市的省、市示范高中进行了教学视导。通过本次对全市13所省、市示范高中地理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检查,发现多数老师的教学设计存在着环节不完整、书写不符合要求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视导报告指出高中地理教师存在的诸如没能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课堂教学中仍然以讲授为主等许多与新课程相悖的消极现象。基于此,完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和参加亳州市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视导感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研究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1.1 研究背景

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而且也体现在学科的功能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课程有五大基本理念,即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要使这些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必须对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专家和广大一线地理教师追求的目标。而科学合理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无疑为催生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铺就了健康的温床,起到了强劲的催化作用。

然而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更多地关注的是教师,对学生没能有效地关注,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在这种理念支持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过多地注重知识与技能,忽视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课程倡导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对知识进行建构;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培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我国学者对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节点研究较多,而对高中地理教学整体设计优化的研究则偏少。因此,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探讨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这一论题意义重大。通过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找出解决对策,并撰写出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设计,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五条基本理念。

1.2 研究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纲要(试行)》为课程改革奠定了能力和情感立意的总基调,同时也为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永恒探索的课题,当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国内外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着纵深方向发展,教学设计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需要地理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反思,以主人翁的姿态扛起课改重任。

首先、地理教学设计的应用理论有待探索和实践有待深化。

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教育媒体,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分析、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育科学。伴随着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迅速发展,学术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只有付之于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够展示其先进的教育实力。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吸收应用这些先进理论的同时需要做适应性研究和科学性探索。

其次、实现地理优质课堂的需要。

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要注重个性发展。[3]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认为:“优质课堂从教师方面讲,主要表现为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有文化等五个方面。提倡优质课堂,目的就是让我们意识到,这个追求的过程确实是无止境的”。[4]而要实现地理优质课堂,首先必须进行科学的地理教学设计,这也就要求我们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设计出符合新课程要求、满足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设计,为实现地理优质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走出地理新课程实施困境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已逾十年,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许多老师在面对素质教育和高考的双重压力而力不从心,清楚新课程着实能够改善基础教育教学环境,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走出教学困境的重要出路就是设计好每一节课,然而这需要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作指导。强调学习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因为它不但是联系理论与实践、最有助于解决“怎样教”的环节,更因为它是

[5]现代教育理论中直接建立在现代学习论基础上,融合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技术性学科。由于高中地理教学设

计与地理课程目标、与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都息息相关,因而,对于课堂教学设计者的地理教师而言,如何开发出适合于课改实践需要的教学设计规范,亦成为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最后、提升中学地理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究竟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取决于他们的头脑中是否拥有了先进的学科学习理论和有关教育教学的知识,以及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在教学的情境脉络中能否将这些知识激活,从而将

[6]其转化为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一部分。教师们的职业追求莫过于成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所具有的的教

学专长有多种形式,可分为四类: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和诊断专长。[7]其中,教学设计能力是教授专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上接受的培训较多,而在教学设计的关注上则较少,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可有可无,是写给领导看的,从而忽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对深入推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意义重大,所以,研究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理念,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环节将对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提升起到催化作用。1.3 研究思路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到地理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实现,所以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质量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拟就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亳州市高中地理教学视导反馈中有关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笔者参与亳州市高中地理教学视导活动时对23位一线高中地理教师的访谈记录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了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诸如重固化预设、轻科学生成;重教材展现、轻链接拓展;重一次成型、轻反思完善;重知识教学、轻结构设计;重生活导入、轻生活课堂;重节点设计、轻过渡整合;重过程预期、轻目标展示;重课件展示、轻板课结合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研究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国内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和高中地理优质课标准)基础上,结合自身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加强科学预设,留足生成空间;加强拓展链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反馈机制,打造优质课堂;强化结构设计,优化课堂脉络;加强环境链接,充实生活课堂;打造流畅课堂,促成和谐氛围;明确目标预期,促成自主评价;认清“枝叶”关系,实现和谐课堂等相对应的一系列措施或建议,最后再将此措施和建议应用于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实践,并反思优化过程。

创新之处在于:本文提出的解决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的一般路径均系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本文虽不能彻底解决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全部问题,但只期望能为当前仍然挣扎于课改困境中的一线教师们提供一丝参考,为课改大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1.4 研究方法

1.4.1文献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建立在广泛的文献分析基础之上,包括对国内近年来发表在主要学术期刊中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提炼,寻求可借鉴的积极因素;通过其他各种渠道(网络检索、著作阅读等)获取大量关于教学设计的有价值的理论文献以及最近几年中学地理教师关于教学设计的一些论文,进行对教学设计的分析。

1.4.2行动研究法 本文所要研究的地理教学设计具备很强的教学实用性,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建立在与多所学校地理教

师的密切接触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访谈和听课,就教师对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的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理解与使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教学实践所得到的数据、案例等进行分析和反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1.4.3描述研究法

描述研究法,它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解释并叙述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和介绍经验,有利于普及工作。

1.4.4调查法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和访谈法,主要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与教学设计的内容、目标、方法、策略、实施与反馈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次课题研究是在亳州市13所省、市示范高中的教学视导(听课,作业、教案检查)反馈的基础上,结合对23位地理教师关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访谈调查,整理、归纳和总结出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5 本文的结构

依据课题研究过程,绘制本文结构图,如图1。

第二章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理论日新月异,尤其是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设计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深入研究国内外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深入推进教学设计研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优质课堂实践,有利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1.1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通常认为,教学设计是伴随着班级授课制一起产生的。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将学习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来,赫尔巴特学派的希勒、莱因等人对其加以改造,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分析、综合、联合、系统和方法或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和应用)是最早出现的系统指导教学设计的理论。20世纪初英国教育家韦斯特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9]然而一般认为,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正式学科是在20世纪

[10]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系统方法的应用而诞生的。从20世纪90年代起,教学设计成为学科教育专家理论

[8] 研究的焦点。当然,这一时期对教学设计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史密斯((P.L.Smith)和雷根(T.J.Ragan),他们于1993年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定义并发表在他们两人合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他们对教学设计所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11]当代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西尔斯(SeelsB.B)在1998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决策》一书中这样认为:教学设计是通过系统化分析学习的各项条件来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12]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及其课堂教学设计理论被我国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加涅认为现代教学设计有如下五个特征:①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②教学设计必须基于有关人类学习的研究;③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④教学要有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设计;⑤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13] 2.1.2国内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过程模式通过日本传入中国。之后一段时期内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原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过程模式传入我国。从1974年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问世算起,至今现代教学设计己有40年的历史。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著、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论述。具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教育研究》(1987)上发表了《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原理与课题》一文,详细的介绍了日本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前苏联的控制教学论。在这一时期,人们多数认为教学设计大体相当于课时计划(教案设计),教育理论作者也无需过多予以关注。[14] 然而在90年代中期以后,教学设计缺成了国内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设计的研究已引起了多方的关注。浙江大学教育系盛群力和李志强合作编著的《现代教学设计》(1998)一书对现代教学设计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作了较全面的回顾。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皮连生教授十余年来致力于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也非常重视教学设计的应用。广州市教研室主任麦曦同志主编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1996),吸引了广州市的众多教研员与中小学优秀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15]目前,我国研究比较多的,对教学设计实践影响比较大的,且为众多教师所效仿的教学设计模式,基本上是典型的或传统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大要素构成。[16]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地理教学设计的研究引起了多方的关注,成为了很对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地理教师重点研究的对象,同时也结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主要的论著有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主编的《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案例》[17]一书,该书向人们展示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巨大魅力,实现了其与教学设计实践的完美融合。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向东和袁孝亭教授撰写的《地理教学设计的的认识与思考》一文认为: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18]此外还有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对地理教学设计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新课程的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研究》、《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地理教学设计引发地理教案撰写的革命》等文章,这些地理专家主要从理论上研究了教学设计。

而中学一线教师大多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主要研究教学设计的实录或课例,多停留在现象的描述,缺乏理论的支撑。本文将力图从现状调查入手、深入思考总结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方实践经验提出解决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并进行案例优化反馈。

2.2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是对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进行设计,以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依据探索教学机制,建立教学理论与程序,以便能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并非总是线性的,地理教学设计要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19]所以,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各种教学因子效果发挥最大化的过程。

[20] 现代地理教学设计是以包括地理教学论在内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而不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经验。

现代地理教学设计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正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21] 本文将重点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地理教学理论以及优质课堂理论等几个对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知识的转移和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身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内在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来不断的丰富和改造自身知识经验的过程。其

二、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也即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他们之间可以交流,讨论和争辩,共同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形成对问题多样化的理解。其

三、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学习,即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现实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讨论和解决问题。[22] 建构主义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了重新的定位。其

一、学习者不再是知识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新的知识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经验。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在拥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 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其

二、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角色中转变过来,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的帮助者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建构知识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指导等几个方面。同时,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各自都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关系。[23]因而,现代地理教学设计的编制应综合考虑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的来源、教学环境和条件、师生情况等各个要素,合理安排教学环节。[24] 2.2.2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九项智能,即语文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25]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许多西方国家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当然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这种多元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智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而且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聪明是否、学习成功是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大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小到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观都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情,把握每一位学生多元智能基本状态的前提下,制定针对不同智力水平学生的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合理创设利于多元智能开发的地理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个别学习,积极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总之,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突出的智力领域,也都有着适合自己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学校没有差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才。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我们进一步完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2.2.3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一个“由学习与记忆理论所假设的信息加工模型”,即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该模式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既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又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发展思

维技能。

加涅提出的学习分类及其学习的层次性和累积性模式,已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可,尤其是他所提出的学习定义和学习信息加工模式更是被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广为引用。其不仅探讨了人的一般学习过程,而且集中讨论了学校的学生学习,并以此提出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他的学习理论不仅研究学生的学,还研究教师的教,尤其强调教师的指导方法,为教学设计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加涅的这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为我们的在教学设计上赋予了众多的启示:教师的教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情精心组织教材;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反馈作用。当然,教学过程毕竟复杂多样的,不同经验的地理教师和不同智能的学生会演绎不同的学习过程。

2.2.4 地理教学理论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区域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的科学,也是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综合性、地域性和实践性是地理学的三个显著特点。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总结,是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理论认为地理教学应突出人地关系,注重联系区域进行教学活动,突出地域性这一地理鲜明特色。正如历史关注时间一样,地理关注空间。地理教学不仅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的规律。[26]地理教学设

[27] 计应有利于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种种表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所以地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彰显“整体性原理”、突出“人地关系”理论、倡导“可持续发展”思想。将“大地理”思想呈现在每一个教学设计里,运用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2.2.5 优质课堂理论

优质课堂教学的标准原则上是无法从课堂教学实证中直接得到的,而只能(以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规范化表述。国外评价地理优质课堂的标准不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法专家希尔伯特·迈尔提出的优质课堂教学标准,他认为优质课堂是指具有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在教育任务的基础之上,以师生成功协作为目标,能引导学生思想、情感和人格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长远发展的课堂。希尔

伯特·迈尔同时也提出了判断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

一、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高比例的有效学习时间;

三、促进学习的课堂气氛;

四、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

五、创建意义的师生交流;

六、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七、促进个体发展;

八、“巧妙”地安排练习;

九、对学习成果有明确的期望;

十、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28]当然,这十条标准并不要求在一节课内全部体现,通常认为,能够表现出2-3个就可以视为一节好课。

国内对优质课堂的评价标准也是见仁见智的。有的老师认为优质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强调师生互动与交流、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思维激活、教学氛围民主,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地理知识得以不断完善,学生的地理思维得以渐进培养,并促进教师的反思,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9]也有的老师认为优质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完整的课堂结构;要有广泛的学生参与;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熟练运用教育机智;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也有的老师认为优质课堂的判定标准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是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是否体现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全国地理优质课获奖的课堂实录,研读各地省级地理优质课大赛评分标准,以及结合本人参加高中地理优质课大赛经历,总结地理优质课堂标准如下:教学语言优美且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教学方法多样且教学手段娴熟;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明确且完成度高;教师问题设计独到,富启发性;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师生交流深入、效果好;教学环节流畅自然,气氛活跃且井然有序;课堂教学结构清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意识强。

第三章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分析教学问题和学习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步骤,选择合适的反馈评价方式等方面内容。[30]新课程推进已历时十年有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中也已走过多年,在目前全国各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亳州市三县一区的课改之路走到了何处了呢?教师是否转变了教学方式?是否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开展教学?教师在课改的道路上是否享受到课改的成果?在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还上存在哪些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拟对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来了解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层次参差不齐,课程改革推进的深度也有很大差距。为了便于调查,本文的调查地点选在安徽省亳州市,一是亳州属于皖北重镇,从名校到一般普通学校,高中层次完整,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各类高中呈现的共同问题。二是笔者在亳州工作多年,对亳州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现状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在加上对亳州市三县一区地理教师较为熟识,便于开展调查工作。三是在读研期间,笔者两次参加了亳州市高中地理教学视导工作,也为调查提供了便利。本次调查是以访谈的形式进行的,共访谈教师23名,其中访谈对象中45周岁以上的地理老教师5人,31至45岁的中年地理教师10人,21至30岁的年轻地理教师8人。

3.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对高中地理教师关于对新课改的认识程度;对地理教学设计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学设计策略的认识;对教学媒体利用情况的认识;对教学评价的认识等方面。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这些确实能使学生在地理学的知识水平方面有明显提高,但是对照新《课标》的精神,以及通过与地理教师的访谈发现部分地理教师在

地理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虽然本文只是对亳州市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情况的一次调查,但结合多年的网络教研以及参加高中地理教学研讨经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前地理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希望本次调查能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尽点微薄之力。3.3 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是普遍现象。高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中学一线的地理教师们在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研究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领域上得出了大量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虽然如此,教学设计的问题仍然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

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2012年10月~12月,笔者对亳州市三县一区的23名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通过交谈,了解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所处的现状,掌握了高中地理教师们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领会程度,同时也探索和总结出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所处的困境及面临的问题。

3.3.1调查结果

在探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之前,先了解高中地理教师的工作态度、课改态度和教学设计态度等信息,以寻找继续访谈话题的必要性。访谈的结果显示:95.7%受访者对高中地理教师这一岗位很满意,认为地理学科虽然重要性不比语、数、英,但是小学科、大自在,工作压力小等。如:一位中年教师这样说过:?地理在高中的地位与初中相比算是提升了,由于在文综的政史地三科中地理普遍认为是最难的,所以地理的重要性也相对比政史较高些。总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91.3%的教师对新课改没有抵触情绪,并且认为需要改。如一位老教师说:?改是一定要改的,不该就会与世界教育课改大势脱节。?只是对于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怎么评价课改的成功与否等方面许多老师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再如一位探索过新课改的老师这样说过:?实施新课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也尝试着去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悟,但还是不知道我的课算不算课改,改的怎么样?估计还需要请专家来给我指导一下。?除此之外,87.0%的高中地理教师们对于撰写教学设计的认识很到位,他们不仅能够超前完成教学设计,而且还能对他们撰写的教学设计质量进行自我评价,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课改精神。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亳州市高中地理教师们课改态度积极,教学工作热情高涨,教学设计撰写充分,学习课改、研究课改的氛围基本形成。然而,高中地理教师们在高中地理学设计的理论掌握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在教学设计的操作上也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概括总结如下:重固化预设、轻科学生成;重教材展现、轻链接拓展;重一次成型、轻反思完善;重知识教学、轻结构设计;重生活导入、轻生活课堂;重节点设计、轻过渡整合;重过程预期、轻目标展示;重课件展示、轻板课结合。

3.3.2存在问题分析

下面就访谈结果中呈现的重固化预设、轻科学生成;重教材展现、轻链接拓展;重一次成型、轻反思完善;重知识教学、轻结构设计;重生活导入、轻生活课堂;重节点设计、轻过渡整合;重过程预期、轻目标展示;重课件展示、轻板课结合等八个方面问题进行总结并分析如下:

3.3.2.1 重固化预设、轻科学生成

“教学设计中是否会设计的细致到学生的一言一行?”这一问题的访谈结果显示:100%的年轻老师和90%中年教师会撰写详细的教学设计,认为写详细的教学设计是工作认真的表现,同时写一遍教学设计也是熟悉教材的过程,一举两得。如一位年轻老师这样说:?我会设计的很详细,因为我是新老师嘛,还是认真点好。而且把教案写详细了有助于熟悉教学内容,上课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的。?再如我看了一位教师教学设计,预设太过充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第一个学生怎样回答,第二个、第三个学生是如何补充的,甚至设计到第几个学生能够把问题补充完整。而80%的老教师写简案,其撰写教学设计目的性很强,很实用。如一位老师这样说:?你所说的设计细致到一言一行是不是按照教师怎么做,学生怎么说,然后教师在怎么说的,循环一直进行下去。我懂了,我们以前写的教案就是这样的,那时候都是这样写的,写详案有助于快速领会知识,把握教材。但是现在带的班级多了,时间也不够的,再说了,写详案实用性不强。所以,我一般都是写简案,也就是在课前花个几分钟的时间把一节课的框架理一理就行了,再说了,年年带,教材内容早就熟透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课堂,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课堂表现不同。教师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将学生的一言一行全部预设出来,否则势必会造成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脱节,失去了教学设计的初衷。

3.3.2.2 重教材展现、轻链接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有拓展吗?都是拓展哪些内容?”这一问题的访谈结果显示:21.7%的老师有拓展,但是拓展的目的性很强,或为了高考,或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如一位老师这样说:?当然有拓展了,有些知识,虽然书上没有,但是高考要考,所以,必须得拓展。至于书上的知识当然需要讲完了,你也知道我们这的学生你不讲他什么也不会,更不会主动去学。?当然还有78.3%的地理老师无拓展或不主张拓展,认为讲透书本就足够了。如有位老师是这样说的:?上课嘛,首先要把书上的讲完,如果有时间剩余可以拓展,当然,也不是拓展的越多越好,学生的学习压力已经够大了,我个人认为,书本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生啃透教材就足够了。?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程主张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教材也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不是课堂,所以只注重教材的展示,没有拓展链接的课堂不是完善的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内容不一定能够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链接拓展是课堂的需要、学生发展和课改的需要。当然,课堂链接拓展的内容要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综合考虑,不能把教师的所谓高考要求强加给学生,否则则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忽视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

3.3.2.3 重一次成型、轻反思完善

“你的教学设计有反思吗?你知道教学反思环节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吗?在撰写课后反思之后你会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吗?”这一问题的访谈结果显示:100%的地理老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都会撰写教学反思,但是多是迫于学校压力,而非发自内心撰写教学反思,如一位老师是这样认为的:?肯定要写反思的,学校查教案,重点查的就是教学反思,当然学校也没有要求一定要写多少内容,只要有就行,有时候寥寥几句话就可以了。至于反思后再去修改教学设计,我没做过,我感觉好像也没有看见其他老师做过,反思多是给领导看的。?至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这三种教学反思的环节,没有一位老师知道。对于反思后再修改教学设计的地理老师很少,91.3%的地理老师表示在完成教学后撰写教学反思之后不会修改教学设计。如一位老师说:?反思肯定要写的,不然教学设计就不完整。反思之后,教学设计没有修改过,有时也真的有好的想法,想去改改,但是教学设计一改就难看了,而且改过了的教学设计在以后评职称时就用不了,还得重新写。?再如还有一位老师说:?上完课后,就没心思去修改教学设计了,自己重点要做的是反思学生学的

怎么样,如何对本节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门艺术。艺术的形成是反复打磨的过程,教学也是如此,没有打磨、锤炼和完善的的课堂不可能是完美的课堂。正如当下最为流行的优质课大赛一样,它正是一种艺术的锤炼完善过程。我们只要把每堂课都当成优质课来锤炼,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就会是成熟且完善的设计,我们的教学也必将会是精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它指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不断的反思,改进才能形成完善的设计。

3.3.2.4 重知识教学、轻结构设计

“你认为课堂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哪个更重要?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这一问题的访谈结果显示:73.9%的老师认为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强于知识结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全部传授,而对学生建构知识有帮助的知识结构则较忽视。如一位老师是这样认为的:?显而易见,知识更重要,结构学的再怎么多,知识掌握不牢也是徒劳的。?当然,也有17.4%的老师认为知识和结构同等重要,并且认为如果将知识按一定的结构呈现出来将是最为合理的。如有位老师是这样说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内容结构,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有助于将外部知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当然也有8.70%的地理老师认为两者无法比较的。如一位地理老师是这样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不能说那个更重要,要看具体的内容。?正如当前在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出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一样,这种模式知识呈现充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学生对教材结构、知识结构和课堂组织结构把握不到位,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化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重知识教学、轻结构设计已经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

3.3.2.5 重生活导入、轻生活课堂

“你上课前设计课堂导入吗?如果有导入,你联系生活进行导入设计吗?如果有生活导入,你在课堂的其他环节中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吗?”这一问题的访谈结果显示:39.1%的地理老师在平时上课期间忽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仍然认为导入就是作秀,或者认为导入太费时费力。如有位老师这样说:?上课导入……那都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才用的,平时上课都是直来直去,没有必要进行导入。?还有位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在上公开

课时会用导入,但不一定联系生活进行导入,导入的方式太多了。平时呢很少使用课堂导入,那都是作秀,没有什么实质意义。?43.5%的老师上课能够主动联系生活进行课堂导入。如有位老师说:?导入很重要,我平时上新课会有导入,良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平时很喜欢联系生活进行导入,比如我会联系最近的天气,说来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每次我们上到锋与天气时,总会有冷锋的天气伴随。当然在教学的其他环节联想生活就较少了,主要看内容,很多内容不好联系生活,比如说地球运动,三圈环流,地球的圈层结构等自然地理知识联系生活的点就很少有。?17.4%的老师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本土化,生活化。如:有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的地理老师这样谈到:?我认为有了良好的课堂导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了。课堂导入,尤其是联系生活导入,甚至联系生活教学其实是一项富有创造意义的事情,我认为很有意义,我会坚持做下去的。?上述内容反映出了一个地理教育问题: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师对实施生活化地理课堂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理念之一,实践这一理念的土壤就是课堂。所以,如何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是当前地理教学设计的一大课题。

3.3.2.6 重节点设计、轻过渡整合

“你在课堂教学中有环节间的过渡设计吗?你有哪些过渡心得?”这一问题的访谈结果显示:95.7%的一线地理老师虽都能认识到“巧妙的过渡语不仅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前后衔接、转换自如,结构上的完整严谨,还能起到内容上承上启下,思路上前后贯通的作用。”但在上课时多是随机过渡,缺乏过渡设计。如一位老师说:?参加优质课大赛的时候设计过,平时也只有在上公开课的的时候才去适当的设计,平时也就直接过渡了,没有设计,多数都是‘刚才学习了……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这样过渡的。?再而只有4.3%的老师从来没有思考过过渡设计的问题。如一位老师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过渡还要设计吗?平时上课多了,在课堂自然就随机过渡了。?通过上文我们发现,教师的过渡设计观念淡薄,是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3.2.7 重过程预期、轻目标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你会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吗?”这一问题的访谈结果显示:老师们对于“明确学习目标”这一条优质课堂标准认识较少。34.8%的老师认为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激情。如一位老师

是这样说的:?当然不会,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目标,那么一节课就一点神秘感都没啦。学生还哪来的激情呀!?26.1%的

下载对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探究报告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地理探究性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摘 要:教无定式,学无定法。高中地理课教学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和手段,完善教学......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也在按照新课改的标准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1、 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第一个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在......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 1、本论文课题国内外概况 进入新世纪,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掀开了中学地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序幕。在国家教育部制订《地理课程标准》的实......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长宁中学余先培 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与可行性规划。地理教学设计其实质在于科......

    对蚯蚓的探究教学设计定稿

    对蚯蚓的探究教学设计 漕河镇一小 周进良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它就藏在这里面(指着用报纸盖住的培养皿,自己掀起看了一下)你们想不......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推荐5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