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

时间:2019-05-12 17:4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

教 学 论 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教材的“活动”板块

铁力林业局马永顺中学

地理组:王大勇

二0一0年九月二十五日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教材的“活动”板块

在我省现行的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湘教版)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内容,且内容有鲜明的启发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讨论、师生交流创造了条件。新课标中的“活动”,注重引导并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查阅资料以及操作等)、动脑(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等)、动口(讨论问题、辩论等),突出了 “活动”教学的开放性;新课标中的“活动”,真正地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突出了地理分析、综合、运用等思维能力要求;新课标中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体验、探究的过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因此,处理好新课标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教学,是正确把握新课标,实施好新课标的关键。下面我就新课标地理教材中“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处理浅谈几点做法。

对于新课标地理教材中“活动” 的教学设计与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联系教学、教材、学生实际,事实求是,并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处理。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具体如下:

一、利用活动中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平台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疑”,即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然后推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思维始于问题,每节课后大量的启发式问题,使学生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如:必修1的45页活动题

1、读图想一想,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2、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3、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其原理是什么?必修3第14页中“在你的家乡,经济发展有哪些优势与限制性因素?对于加速家乡经济发展,你有什么建议?”、第23页“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集中表现为东、西部差异。活动题1、2题”、第38页“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等。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独立的学习能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他们,湘教版的教材课后许多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依据,搭建了平台,如:必修3第4页的问题“分析图,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第7页中的活动1在下表的四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再如:必修3第57页活动3“请将下列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其最适宜的解决措施用直线连接起来”,通过具体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等。

二、利用活动中的图片直观激趣,让学生学会以图释文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彩色照片、示意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图像资料,首先是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兴趣,从而让学生在看图中发现所浓缩丰富的地理信息。例如:必修3第3页“活动3中观察三幅景观图,分别说出它们的区域特征。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第14页活动1、2参照13页中国政区图既可解决问题”、参照第51页“美国地形、气候类型分布图” 解决52页活动1、2、3等。

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图像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以图提问能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作用。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例如:必修1的16页“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34页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39页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理,48页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必修3第19页“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第55页“农药污染积聚示意图”等。

三、利用活动中提供的材料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加深对课本相应内容的理解

获取、加工、信息运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因此,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教材中有关知识的资料,让学生从众多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通过这些相关活动,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培养生活能力和相应的兴趣。例如:第11页“收集有关人类进行宇宙探测,特别是在生命探索方面所取得成果的资料”、第41页“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照片,比较它们对地形影响的异同”、第68页“收集资料,尝试解释中生代恐龙灭绝之谜”、第110页“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等资料,简要说明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危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必修3中第40页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44页活动题3、5,46页活动题1、3等。

四、利用活动中的表格归纳总结相应知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

地理是一门科学,而地理教学则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课堂小结是地理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所谓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的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了绕,余味无穷。课堂小结形式很多,课后活动表格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例如:必修Ⅰ第56页“锋面与天气”、第57页“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第67页“生物发展阶段填表”、第80页“填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必修3中第20、21页“查找有关资料,完成下表”比较中国的东西差异、南北差异等。

五、利用活动中提供的讨论辩论题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平台,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发展

讨论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实现有效学习。求异,即追求答案结论的多样性。地理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是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僵化了的操作程序。这样的教学活动,有何创新之意?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想是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这三不要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在学生学习了每个知识点后,都要问一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教材中讨论辩论活动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在合作学习的同时,又促进了求异思维的发展。例如:必修Ⅰ第15页“讨论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有利与不利”、必修Ⅱ第10页“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辩论”、2 第14页“地球人口观三种观点的辩论”、第47页“城市规划议题”等。必修3中的27页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六、利用活动中课外实践题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加速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当我们今天谈人的全面发展的时候,一点也不能离开人的现实性。学校不应当是封闭的场所,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正是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使参与现实活动的过程作为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而目前教学上存在读死书(死记硬背),集中思维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教材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地。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必修Ⅰ第9页中“观察月相”、第13页“参观大棚农业”、第18页“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经度”、第33页“野外采集岩石标本,并确认其名称、分类、矿物成份、主要用途等”、第40页“野外褶皱构造观察”、第60页“调查家乡的河流”、第69页“调查当地一家工矿企业‘三废’的排放情况,并讨论对环境的影响”、第76页“实地考察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第85页“观察当地自然环境的分异和土地利用状况,并用因地制宜原理加以分析”;必修Ⅱ第34页“调查商品等级与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第44页“走访调查熟悉的城市或城镇,分析其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第70页“调查一工厂,分析其发展优势、限制性因素和改进措施”、第78页“调查本地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第83页对“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第92页“调查当地大气污染状况”等。

对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地理课外活动是一个包括大 自然中天文、环境、人文在内的广阔天地,让学生投入其中,既可开拓视野,又可让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才干得以增长。

综上所述,新课标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倡导学生在学习上不要把学习的目光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和狭小的课堂之上。学生在完成“活动”时,要用自己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明亮的双眼去观察自然、开发未知的知识宝库。新课标教材的“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识去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教学中如果对这些“活动”运用得当,设计与处理好“活动”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把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将有利于学生获得的有效信息达到最大值,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想、做有机配合,使学生学会探究和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能力,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好“活动”,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间,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使“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第一个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在本课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及水平运动,运用大气环流形成原理和地转偏向力知识,分析三圈环流形成,利用大气的水平运动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增加“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示意图,更利于理解“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4、本课的内容具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A、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B、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难点:三圈环流的成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不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匀,让学生在图中(黑板上)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图示:

2、学习新课(板书)

一、“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增加)

在“引导新课”部分引导学生用箭头在黑板上画出大气运动方向。

大气环流特征: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 问题思考:

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二、“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 假设的条件与前提:

1、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

老师示范完成低纬度的大气环流示意图,两个高纬度示意图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图示:

 问题思考:

让学生画出南半球自己动手画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 难点:(1)如何画出空气上升箭头和下沉箭头;

(2)为什么空气会上升或下沉(成因分析);

(3)空气上升或下沉又如何形成高气压带或低气压带;

(4)三圈环流图中近地面的风带(风向)如何转画到平面图上,形成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 小结三圈环流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并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

三、依据“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注意以下的问题:(1)地球表面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应该在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根本原因:地球的公转运动,直接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 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记忆方法:如右图

3、课堂总结

1)、根据“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图2-32),说出三圈环流与全球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2)、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图2-23),说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 季节移动的原因及其移动的规律。

4、课堂作业

假定课本图2-23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 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在夏至日时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小结:

1、教材内容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有增无减,力求丰富饱满。

2、教学策略:

A、现场模拟,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

B、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学习,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课堂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特色。

C、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来理解和记忆全球的风带的方向,有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

1、本论文课题国内外概况

进入新世纪,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掀开了中学地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序幕。在国家教育部制订《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设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方法。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通过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并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探求更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这一次新课程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的研究还比较少。以下侧重叙述教学设计理论的历史轨迹。

(一)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

由于教学设计是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它的出现与发展同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心理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学设计学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ohn Dewey),他于1900年提出了应建立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进来,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还仅仅是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到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S—R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出现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这一时期中,奥苏伯尔的渐进分化的思想,如运用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一系列具体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鲁纳(J.Bruner)依学生成绩而逐渐提高学习复杂性的思想;马克勒(S.Markle)和墨里(J.W.Mrooe)等运用教学理论促进概念获得的思想,都对教学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从教学设计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看出,程序教学是教学设计的方法学上的依据。但在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研究者纷纷重新考虑学习理论。影响比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已的教学设计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将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等。梅里尔也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呈现理论。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一般来说,从这时开始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整合化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80年代至今)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于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结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如赖格卢特的精加工理论,藤尼森提出的概念教学理论等。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国,不同于自古已有的教学,这里所指的现代教学设计从1974年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问世算起,有30余年的历史。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的人很少。浙江大学教育系盛群力和李志强合作编著的《现代教学设计》一书中对现代教学设计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作了较全面忠实的回顾,指出:“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步较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著作、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论述。在人们眼里,教学设计大体相当于课时计划(教案设计),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暇也无需过多予以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有四方面的力量参与:电化教育(技术教育)界的研究人员是第一支研究力量,他们起步早些,介入的人较多,有数本专著、教材推出。第二支研究力量是从事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皮连生教授十余年来致力于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也非常重视教学设计的应用。他们发表了一批论文和研究报告,出版了专著《智育心理学》。由李伯黍、燕国才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教育心理学》(1993)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首次专章论述“教学设计”。第三支研究力量是教育论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翔实地介绍了日本的教学设计(授业最优化)理论和前苏联的控制教学论,在《教育研究》(1987)上发表了《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原理与课题》一文;高文教授关注教学模式的现代化研究,关注以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为特征的教学设计理论。由李定仁主编的《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1994)和田慧生、李如密编著的《教学论》(1996)都分别开始专章论述“教学设计”。第四支研究力量是中小学教研人员。例如,广州市教研室主任任麦曦同志主编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1996),吸引了广州市的众多教研员与中小学优秀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

近几年来,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又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更多这方面的专著、文章和教学设计案例。如由孙立仁著的《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2004),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中学各科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2005)作为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开创了现代教学设计在我国大范围推广的先河;还有2006年钟志贤著《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等等。在历史学科领域,有关新课程下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学科教学的专著,有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其中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著的《历史学习方略》(2003),石蔷、齐渝华编著的《历史教学课例分析》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都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是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主编的《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2005),而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的第一线,还需要大力推动历史教师真正自觉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进行实践。

对于日后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在新课程改革下,应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的认知过程,更不仅仅是外部种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应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因素,诸如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反映。同样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是课程重要的开发者,也应该注重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2、本论文课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由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方面可以运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理论方面可以主要运用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几种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泛能教学设计、贯一教学设计、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混合学习等。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更有效地实现地理学习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拓展。在经历翻译、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阶段后,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表现在教学设计通论研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这些成果对发展教育理论和深化我国的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自觉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深入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换为教学实验,对减少和克服传统地理教学僵化、呆板和面对新课程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备课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教学设计对我们教学的启示和要求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方面的,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值得我们借鉴。更重要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下,对于传统性较强的地理学科教学而言,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有效结合学科教学的推广应用,在促进地理教师角色转换、对学习者的分析以及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都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3、本论文的基本内容、要突破的难点以及待解决的问题(1)基本内容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地理教学设计具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性质,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既具有教学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学习论、教学论进行优化教学的实践,探讨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深入开展历史教学设计研究,寻找将先进的教学设计转换为学科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总结反思,促进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更优化发展。(2)要突破的难点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研究尚处在粗浅阶段,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学生起点分析研究较为肤浅;地理教学策略设计研究中“地理性”体现不足以及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地理学科教学具体内容、具体环境条件的整体考虑,切实有效地落实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育与教学的效果,并使之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3)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归宿是落实到各个学科,重视与学科的联系,也就是重视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在理论意义上,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支持任何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因为它是属于方法学和技术学层面的学科,具有良好的指导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每门具体学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设计应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应该注重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专门研究,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不能离开具体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应该为全体教师所掌握和自觉运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7.R•M•加涅 L•J•布里格斯:《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陈澄, 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9.王策三:《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R•M•加涅 L•J•布里格斯:《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3.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95学术会议论文集》(大会特邀报告),1995.10。

14.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4(1).15.王向东,袁孝亭.对地理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J ].地理教学, 2002(10).16.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2)。18.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9.陈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0.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2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期。23.鲍嵘:《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J].教育评论,1998,(3)。24.李龙:《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1999,(4)。25.杨开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2001.6。26.杨开城:《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教育研究》,2001.11。

27.刘世清:《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与基本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1.11。28.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2,(2)。29.王军锋、肖晓飞:《几种教学设计理论浅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第7卷第1期。30.李向荣 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再认识》,《中国电化教育》。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长宁中学余先培

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与可行性规划。地理教学设计其实质在于科学、灵活、实用。通过我们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和这两年宜宾市组织我们的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地理教学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愉快学习的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1)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

(3)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4)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

2.实施激励机制,创造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引导学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激励。

二、问题要有创新和价值

“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1.从矛盾中引发问题。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

2.在诱导中随机设问。创设问题情境,一气呵成。如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原理,绘出大气环流图。

3.因果关联大胆质疑。

三、发挥地理地图教学的优势充分运用地图

地理图像,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特点。怎样充分发挥图像化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

1.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力求教学内容图像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具体作法有:

(1)变死图为活图。如地理必修一部分地球的运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化繁图为简图。如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

(3)变文字为图像。五种地形的异同点可用图像展示(地形图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则采取边画地图边讲授的方法。其结果事半功倍。

四、注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1.自然地理课除了要精讲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之外,还要向学生展示一些地理之谜,介绍一些地理名家与日新月异的地理科学。

2.人文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时代感及责任感。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等。

3.区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的形成,是由居住在该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与地理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

以上是我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通过我的实践和我的学习之后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探究式学习法。

3、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图8.5”和“图8.6”,师生互动。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小结】略

【形成性训练】略

【课后记】

1、成功之处:

2、失败之处:

3、学生心得:

4、见解心得:

下载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以下就是全部预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一、 问......

    高中地理,俄罗斯教学设计

    篇一: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理 欧洲和俄罗斯[高考试题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欧洲和俄罗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及俄罗......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教学设计 3.1-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水循环......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必2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深圳市滨河中学姜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对比分析......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1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 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评语(共5则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评语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评语》的内容,具体内容:评语包含激励、关爱、期望,它可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心扉;下面是......

    浅谈关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制作的几点反思

    精品学习文档 浅谈关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制作的几点反思 要上好一堂地理课,准确到位的地理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