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6:2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以下就是全部预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系统科学、传播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的启发,不断探索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

二、对有效教学的初步认识(一)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如ChrisKyryacon提出的“背景变量(教师、学生、班级、学科、学校、社区、时机)→过程变量(教师观念、学生观念、学习的任务与活动的特点)→产出变量(认知或情感方面的短期结果或长期结果)”。

(二)国内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

1、基础性:①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是否注重个别差异;③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2、发展性:①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②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③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①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②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三)有效教学的理论:

M·希尔伯曼--有效教学的量化理论: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

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 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0% 为什么我们讲课的效率那么低?由“教师讲授:5%”可窥一斑。

为什么洋思中学的“兵教兵”方法效果比较好?由“学生教别人:90%”深受启示。

虽然人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无论教育多么快速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思想还是不能少。

希望通过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达到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光辉使命。(三)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现在对教学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却能够达成以下一些共识: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⑵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⑶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研究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有效教学理论”的引领下,我几年来积极在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从提出至今历经“有效教学规模”、“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设计”三大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相同的是,任何一种方式和模式的有效教学都必须强化“有效备课”、“有效指导”和“有效激励”这三大环节。

我所进行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立足于“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着力于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备课、指导、激励方面的设计,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构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目的的思考和实践。

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

(一)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解决地理学的问题要通过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和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来实现。但是,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在高中的开设相对地理学科而言,相对滞后,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可能对地理学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可能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

“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做法是:(1)提炼核心问题、层层剖析;(2)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和“WHAT?WHERE?HOW?WHY?MORE?”的探究模式。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在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里,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了“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让学生学习有方法、有可能、并有“完成”和“成功”的体验。运用“几何地图”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几何地图上,在用几何地图构建起区域知识的基本构架后,再通过“WHAT?WHERE?HOW?WHY?MORE?”即“这块土地是什么?这块土地在哪里?这块土地怎么样?这块土地为什么这样?在这块土地上过去发生什么、现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的探究模式,用几何地图把区域知识丰富起来。

(二)追寻地理美学——引领地理学习的思想和行为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因此,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也是学习的原动力。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向学生介绍学科知识的体系,让他们了解学科的优势,也让他们洞悉学科的缺陷甚至弊病;但是,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更懂得要使我们的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必须先激发其求知的原动力——兴趣。所以,作为一名地理学的教师,我深知地理学很美,而美孕育着兴趣,因而在地理美学的追寻与体验中,着力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正确性,而首先是十分有趣;在地理美学的追寻和体验中,我不能强求体系的完备无缺,却也努力在各方面多做追寻探求,在哲学中、在逻辑学中、在自然科学角度、在人文科学角度、在几何图形中等,最大的目的是恢复兴趣在学科建设中的“导师”地位,从而使读者进而产生一窥其知识领域的强烈愿望,并在以后一旦进入体系后,不仅能较容易地掌握它,而且能够重新审视它!对地理美学的追寻和体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⑴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哲学观点

⑵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方法论

⑶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其他美学要点

例如在高一年级,学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观点还远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生活体验。但是高中地理必修1要描述和探究的是“自然地理”,直接面对的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课程背景下,清晰地并且不做深入要求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并提示学生要认真记录,日后必是大有用处──当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时,老师重新提出这个哲学观点时,学生便有所警觉;当学生学习《大气运动》时,便对这个哲学观点进行有所讨论;当学生学习《水的运动》时,学生已经恍然大悟;当学生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已经对“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深信不疑。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同时,运用了哲学观点,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地球的四大圈层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哲学观点有机地串成了一条主线,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世界观体系。

在高一年级,学生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方法论,而在教学正式进入“自然地理”体系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在回顾和总结相关生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在“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这个专题上给学生提出“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论,并强化学生必须把这个方法论作为“自然地理”学习的主干线索,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确当时所进行到主干线索的哪一个环节。当学生完成了《行星地球》──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局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学生便完整地掌握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论,同时也深刻地掌握了自然地理的学习线索,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

例如在讲述“中国地貌”时,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多种多样,强化记忆不是最好的办法,也不能更好地完成高层次的课标要求——为祖国秀美河山而自豪。但是,地理美学,地理的几何美就能很好的解决基本的知识体系要求和高层次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中国地貌中,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构成了一个网格平面,网格平面的线条就是山脉、网格平面的每个小格不是高原就是平原、盆地、丘陵;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也能展现着美妙的地理几何美学。

(三)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来落实,强调以下主要环节:

⑴学习思路(或本课时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⑵知识准备

⑶学习过程(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解决第三个问题……)

⑷课后疑问(“我的疑问”、“我想更多掌握的问题”……)通过学案,落实地理学习的思路、核心问题、准备、过程、练习巩固和疑问等细节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双基落实上基本达到“节节清”的预期要求。

(四)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让地理知识形象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在学生中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第一种切法:平行中间切面,再切无数刀,可以切出无数个圆,每个圆代表地球上一条纬线圈,中间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面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一点向中间切面(赤道面)圆心连线,所连线与中间切面(赤道面)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一条经线,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即两个切面的夹角,最大只能是180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自然地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五)把游戏活动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使抽象规律具体化

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就要通过各种手段使抽象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规律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代表地球,一位代表太阳,在代表地球的同学腰间系一条有颜色细带子表示赤道,在代表太阳的同学相同高度的腰间绑一只发光的小手电简,表示太阳光。让代表地球的同学侧着身体(模仿地球在宇宙空间的倾斜姿态),在事先画好的椭圆轨道上慢慢移动,让代表太阳的同学站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缓慢转动身体使手电光始终照到代表地球同学身上。这样其他同学就非常清楚的看到,代表地球的同学在椭圆轨道上移动一周回到原来的位置,手电光在表示赤道的细带两侧也移动了一个来回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另外,让代表地球的同学不要倾斜身体在同样的椭圆上再移动一周,这样同学们就会发现手电光始终照在代表赤道的细带上。这样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及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黄赤交角的重要性。(六)把小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如果设计合理,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内容。

再比如讲热力环流这一规律时,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正好是秋末,上课时把门开了一条小缝,让学生把备好的火机打着,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的看到把打着的火机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这一节的难点也就很容易的突破了。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具体、深刻,设计一定的实验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七)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学习中,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否能用地理学专业术语来表示、描述、解释地理现象及过程。另一方面描述的文字是否符合逻辑,前后是否一致等。把学生的生活观察应用到课堂,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讲到我国气候和水资源的分布时,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观察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谈南北方的房屋结构差异,这时学生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让各组派代表分别从屋顶的形状、房屋的材料、房子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陈述,把各组的意见归纳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通风避雨;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透光保暖。让学生在这一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南北方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特点,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南方高温多雨而北方寒冷少雨。

贴近生活进行地理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给学生以生活的启迪,使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八)经营有序课堂,构建有效教学

有序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有效教学反过来更能促进有序课堂的建设和经营。在构建有序课堂方面,主要特别注重以下环节:

⑴认真对待每个班级的每一节地理课,负责任地上课,给学生传递积极的职业态度

⑵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用心上课,给学生传递学科教学和学科教师魅力

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体验学习任务可完成的感觉和成功感觉

⑷真诚热情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你的正直、严肃、公平、真诚和热情

⑸不放任每一个必须干涉、纠正和教育的环节

第二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内容摘要】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取得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强化社会实践。

【关键词】

高中地理;有效课堂;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第二课堂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呢?下面我们将分三个部分展开研究。

一、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从教学有效性角度来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在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听讲状态,如若学生听讲认真、发言积极、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较为亢奋;如若学生听讲懈怠、发言欠缺主动性、怠于思考,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难以被调动起来。而之所以出现后一种状况,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设计能够引发其学习兴趣的特定情境,因而直接导致学生在课上学习状态不佳,有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吃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而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能够引发其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亦应当注重对自身教学艺术的提升,如若教师的授课语气过于严肃刻板,尽管能够确保课堂纪律,但同时也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学生在教师威严的仪表下,怯于发表见解,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并且学生长期浸染在此种环境下,其也难以养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诙谐性,尽量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够引起其兴趣的地理知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所在,进而养成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气候这个版块的时候,我就把厄尔尼诺现象、蝴蝶效应等进行了讲解,顺便讲解了每一年每一次台风名字的由来,这些都让学生感觉到离现实比较近,因为经常听说,可是来源却不清楚,这样的小科普让学生对地理感觉很有兴趣,因此就会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时间长了,还有的学生会在课前预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还会去查找资料证实,养成了良好的地理素养。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课堂中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合理创设问题,创设启发性问题,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1.合理创设问题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之前,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以免因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未能从中受益,亦应当避免问题过于深奥,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丧失兴趣。因此,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课堂提问问题,必须在突出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结合其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并且通过对教师提问的作答,使学生能够从问题的思考和作答过程中真正有所受益。

2.创设启发性问题

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时,应当认真考虑将要提出的问题能否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有所锻炼。同时,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改变以作答正确与否的评价模式,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分析其问题思维过程,使其认识到自身之所以作答错误的缘由所在,进而避免日后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3.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帮助其实现对习得的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回顾和巩固。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即教师的问题提出方式应当尽可能地新颖别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进而踊跃做答。

三、强化社会实践

高中地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但是如果能够开展第二课堂,将实践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结语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平均分到每一科目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地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第三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课程的实施与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与探究方式的转变。在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尝试与探索,淡一淡对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

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反复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了“导学案自主预习-检查预习、交流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学生小结-课堂检测、反馈矫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导学案的设计既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情。做到“质”的完美,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作为,又要做到“量”的完美,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使预习的效果达到预期。同时,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以免学生感觉问题太“大”,无从下手。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使课堂教学重难点更加明确。

2.检查预习、交流质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交流,并引导学生试着在小组内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师生双方都会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另外,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不好意思请教老师,时间一长,问题越积越多,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是课堂上最常见的小组讨论形式。合作探究的内容要精心设计,难度适宜,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开放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排小组讨论时,不能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难度较高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选择的相关内容时,我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假如你是投资者,有意在我们家乡工业园区投资建厂,为了了解该园区的投资环境,在浏览该工业园区的网站时,你最希望看到的内容有哪些?简要说明你的理由。②如果你是县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参与了该园区的网站建设工作,在网站中介绍该园区的投资环境时,你认为需要向投资人展示哪些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最后总结得出工业生产区位条件。

4.教师点拨、学生小结。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把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和交流后,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补充。教师要针对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存在争议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并适当作出点拨,最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解决疑难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时,既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还要考虑技术条件。

5.课堂检测、反馈矫正。课堂检测必须在课堂中当场完成。检测过后,学生要展示自己的答案,并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改。检测的习题设计非常重要,既要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统一性要求,又要照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差异,分层次设计习题,避免“一刀切”。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有能力参与,最终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当遇到一些探索性的问题,仅靠个体的力量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而对于从课本中就能找到答案、难度很低的问题,则无须安排合作学习。

2.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否则学生在未进入问题情境,思维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容易被他人同化,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避免两极分化。有人说,小组合作学习完全是优等生的天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确实比较占优势,有时往往不等其他学生思考,他们就先把答案或者想法说了出来。这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使部分学生失去信心。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意识、口语交际、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第一个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在本课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及水平运动,运用大气环流形成原理和地转偏向力知识,分析三圈环流形成,利用大气的水平运动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增加“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示意图,更利于理解“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4、本课的内容具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A、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B、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难点:三圈环流的成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不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匀,让学生在图中(黑板上)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图示:

2、学习新课(板书)

一、“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增加)

在“引导新课”部分引导学生用箭头在黑板上画出大气运动方向。

大气环流特征: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 问题思考:

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二、“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 假设的条件与前提:

1、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

老师示范完成低纬度的大气环流示意图,两个高纬度示意图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图示:

 问题思考:

让学生画出南半球自己动手画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 难点:(1)如何画出空气上升箭头和下沉箭头;

(2)为什么空气会上升或下沉(成因分析);

(3)空气上升或下沉又如何形成高气压带或低气压带;

(4)三圈环流图中近地面的风带(风向)如何转画到平面图上,形成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 小结三圈环流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并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

三、依据“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注意以下的问题:(1)地球表面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应该在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根本原因:地球的公转运动,直接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 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记忆方法:如右图

3、课堂总结

1)、根据“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图2-32),说出三圈环流与全球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2)、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图2-23),说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 季节移动的原因及其移动的规律。

4、课堂作业

假定课本图2-23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 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在夏至日时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小结:

1、教材内容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有增无减,力求丰富饱满。

2、教学策略:

A、现场模拟,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

B、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学习,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课堂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特色。

C、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来理解和记忆全球的风带的方向,有事半功倍之效。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

1、本论文课题国内外概况

进入新世纪,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掀开了中学地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序幕。在国家教育部制订《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设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方法。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通过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并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探求更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这一次新课程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的研究还比较少。以下侧重叙述教学设计理论的历史轨迹。

(一)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

由于教学设计是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它的出现与发展同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心理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学设计学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ohn Dewey),他于1900年提出了应建立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进来,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还仅仅是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到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S—R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出现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这一时期中,奥苏伯尔的渐进分化的思想,如运用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一系列具体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鲁纳(J.Bruner)依学生成绩而逐渐提高学习复杂性的思想;马克勒(S.Markle)和墨里(J.W.Mrooe)等运用教学理论促进概念获得的思想,都对教学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从教学设计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看出,程序教学是教学设计的方法学上的依据。但在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研究者纷纷重新考虑学习理论。影响比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已的教学设计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将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等。梅里尔也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呈现理论。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一般来说,从这时开始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整合化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80年代至今)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于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结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如赖格卢特的精加工理论,藤尼森提出的概念教学理论等。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国,不同于自古已有的教学,这里所指的现代教学设计从1974年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问世算起,有30余年的历史。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的人很少。浙江大学教育系盛群力和李志强合作编著的《现代教学设计》一书中对现代教学设计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作了较全面忠实的回顾,指出:“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步较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著作、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论述。在人们眼里,教学设计大体相当于课时计划(教案设计),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暇也无需过多予以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有四方面的力量参与:电化教育(技术教育)界的研究人员是第一支研究力量,他们起步早些,介入的人较多,有数本专著、教材推出。第二支研究力量是从事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皮连生教授十余年来致力于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也非常重视教学设计的应用。他们发表了一批论文和研究报告,出版了专著《智育心理学》。由李伯黍、燕国才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教育心理学》(1993)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首次专章论述“教学设计”。第三支研究力量是教育论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翔实地介绍了日本的教学设计(授业最优化)理论和前苏联的控制教学论,在《教育研究》(1987)上发表了《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原理与课题》一文;高文教授关注教学模式的现代化研究,关注以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为特征的教学设计理论。由李定仁主编的《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1994)和田慧生、李如密编著的《教学论》(1996)都分别开始专章论述“教学设计”。第四支研究力量是中小学教研人员。例如,广州市教研室主任任麦曦同志主编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1996),吸引了广州市的众多教研员与中小学优秀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

近几年来,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又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更多这方面的专著、文章和教学设计案例。如由孙立仁著的《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2004),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中学各科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2005)作为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开创了现代教学设计在我国大范围推广的先河;还有2006年钟志贤著《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等等。在历史学科领域,有关新课程下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学科教学的专著,有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其中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著的《历史学习方略》(2003),石蔷、齐渝华编著的《历史教学课例分析》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都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是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主编的《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2005),而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的第一线,还需要大力推动历史教师真正自觉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进行实践。

对于日后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在新课程改革下,应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的认知过程,更不仅仅是外部种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应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因素,诸如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反映。同样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是课程重要的开发者,也应该注重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2、本论文课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由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方面可以运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理论方面可以主要运用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几种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泛能教学设计、贯一教学设计、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混合学习等。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更有效地实现地理学习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拓展。在经历翻译、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阶段后,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表现在教学设计通论研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这些成果对发展教育理论和深化我国的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自觉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深入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换为教学实验,对减少和克服传统地理教学僵化、呆板和面对新课程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备课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教学设计对我们教学的启示和要求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方面的,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值得我们借鉴。更重要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下,对于传统性较强的地理学科教学而言,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有效结合学科教学的推广应用,在促进地理教师角色转换、对学习者的分析以及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都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3、本论文的基本内容、要突破的难点以及待解决的问题(1)基本内容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地理教学设计具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性质,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既具有教学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学习论、教学论进行优化教学的实践,探讨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深入开展历史教学设计研究,寻找将先进的教学设计转换为学科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总结反思,促进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更优化发展。(2)要突破的难点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研究尚处在粗浅阶段,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学生起点分析研究较为肤浅;地理教学策略设计研究中“地理性”体现不足以及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地理学科教学具体内容、具体环境条件的整体考虑,切实有效地落实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育与教学的效果,并使之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3)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归宿是落实到各个学科,重视与学科的联系,也就是重视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在理论意义上,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支持任何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因为它是属于方法学和技术学层面的学科,具有良好的指导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每门具体学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设计应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应该注重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专门研究,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不能离开具体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应该为全体教师所掌握和自觉运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7.R•M•加涅 L•J•布里格斯:《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陈澄, 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9.王策三:《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R•M•加涅 L•J•布里格斯:《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3.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95学术会议论文集》(大会特邀报告),1995.10。

14.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4(1).15.王向东,袁孝亭.对地理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J ].地理教学, 2002(10).16.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2)。18.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9.陈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0.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2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期。23.鲍嵘:《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J].教育评论,1998,(3)。24.李龙:《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1999,(4)。25.杨开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2001.6。26.杨开城:《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教育研究》,2001.11。

27.刘世清:《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与基本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1.11。28.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2,(2)。29.王军锋、肖晓飞:《几种教学设计理论浅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第7卷第1期。30.李向荣 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再认识》,《中国电化教育》。

下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长宁中学余先培 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与可行性规划。地理教学设计其实质在于科......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精选五篇)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本结题报告分析了当下地理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课堂实践......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摘要】有效教学,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本结题报告分析了当下地理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课堂实践提......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课堂构建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课堂构建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效教学理念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有效课堂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率不......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推荐5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

    高中地理,俄罗斯教学设计

    篇一: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理 欧洲和俄罗斯[高考试题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欧洲和俄罗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及俄罗......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

    教 学 论 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教材的“活动”板块铁力林业局马永顺中学 地理组:王大勇 二0一0年九月二十五日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教材的“活动”板块 在我省现......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教学设计 3.1-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