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备课
浅谈如何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备课 仲维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先磨利备课这把“刀”,有效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比老师而言,要想上好课,就一定要备好课,而可行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自然成了可行上课的前提。那么备课需要注意哪些难题呢?
一、深入解读,大胆创新
要深入解读课程文本和学生学情,大胆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文本,其中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处于“纲领性、准则性”的地位,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向标。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等方面。要实现有效备课,只有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多种潜在因素,如趣味因素、智力因素、体验因素、探究因素等,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状态、差异和需求,才能有效地驾驭教材,灵活地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感情,促进学生主动体验学习,最终生成高效课堂。
二、要提高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的有效性 要提高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的计划,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计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计划订的可以细化一些,可以具体到做什么事,不是空喊的一些口号。如,我们教研组上学期就定了两个内容:1是学习江苏省教研室关于改进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2是完善本学科的电子教案和高中地理课件的制作。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就紧紧围绕这两项内容来展开,特别是其中的第一项内容往往会渗透在第二项内容中来完成,这样每次活动就一定会有具体的事情来做,不会坐下来聊天了。同事之间也得到了真正的交流,在集体备课和讨论中,教师各抒己见,将自己的不同看法提出,共同研讨教学中难以解决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老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会了电脑技术,青年教师也向老教师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三、是要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教师必须把学习、研究、革新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教研活动不应仅仅是在教研组的集中活动,而是教师平时每时每刻都应该进行的。每次教研活动教师只有经过了认真的准备和具备了真才实学时讨论时才会有话可讲,能讲出自己的见地,才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教研活动只是一个展示成果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使教师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就感。
教师要加强课后的反思和积累。做反思型教师,就是要养成教学中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习惯。应该重视教学后记和学生反馈,通过与学生、同事的沟通了解自己的教和客观的评价;要在学习中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吸取先进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动的、坚持不懈的反思也是一个人进步的关键。年轻教师应该侧重于记录课堂教学中的疏漏和疑惑,而资深教师则应该侧重于总结提炼教学中的成功与收获。如果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将成为我校教研资源的宝贵财富,对以后的教学研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有效的教研活动还应该以课题的研究为载体。
因为只有有了课题以后那么教研活动时就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和内容,教研活动时也不会净喊口号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五、积极开展和参加多种培训活动。
本着“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帮助和指导教师提高新课改中课程实施能力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的能力。通过各种培训真正帮助教师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来。在学校争创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应有一批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肩负起学校教学和教研活动的重任,引领教师们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六、差别适应原则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背景下,假设只靠老师个体的单兵作战,单靠老师个体的素质打拼,是不能应对教学要求的日益变化的,因而要求地理老师团结协作,充实发挥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可是在现实过程中对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组的集体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在认识上和详细操纵上还存在部分误区,所以要求地理老师尽快走出误区,使集体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群体优势,从而使得达到教学效果与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以下就是全部预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系统科学、传播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的启发,不断探索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
二、对有效教学的初步认识(一)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如ChrisKyryacon提出的“背景变量(教师、学生、班级、学科、学校、社区、时机)→过程变量(教师观念、学生观念、学习的任务与活动的特点)→产出变量(认知或情感方面的短期结果或长期结果)”。
(二)国内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
1、基础性:①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是否注重个别差异;③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2、发展性:①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②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③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①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②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三)有效教学的理论:
M·希尔伯曼--有效教学的量化理论: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
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 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0% 为什么我们讲课的效率那么低?由“教师讲授:5%”可窥一斑。
为什么洋思中学的“兵教兵”方法效果比较好?由“学生教别人:90%”深受启示。
虽然人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无论教育多么快速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思想还是不能少。
希望通过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达到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光辉使命。(三)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现在对教学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却能够达成以下一些共识: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⑵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⑶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研究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有效教学理论”的引领下,我几年来积极在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从提出至今历经“有效教学规模”、“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设计”三大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相同的是,任何一种方式和模式的有效教学都必须强化“有效备课”、“有效指导”和“有效激励”这三大环节。
我所进行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立足于“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着力于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备课、指导、激励方面的设计,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构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目的的思考和实践。
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
(一)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解决地理学的问题要通过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和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来实现。但是,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在高中的开设相对地理学科而言,相对滞后,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可能对地理学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可能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
“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做法是:(1)提炼核心问题、层层剖析;(2)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和“WHAT?WHERE?HOW?WHY?MORE?”的探究模式。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在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里,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了“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让学生学习有方法、有可能、并有“完成”和“成功”的体验。运用“几何地图”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几何地图上,在用几何地图构建起区域知识的基本构架后,再通过“WHAT?WHERE?HOW?WHY?MORE?”即“这块土地是什么?这块土地在哪里?这块土地怎么样?这块土地为什么这样?在这块土地上过去发生什么、现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的探究模式,用几何地图把区域知识丰富起来。
(二)追寻地理美学——引领地理学习的思想和行为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因此,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也是学习的原动力。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向学生介绍学科知识的体系,让他们了解学科的优势,也让他们洞悉学科的缺陷甚至弊病;但是,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更懂得要使我们的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必须先激发其求知的原动力——兴趣。所以,作为一名地理学的教师,我深知地理学很美,而美孕育着兴趣,因而在地理美学的追寻与体验中,着力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正确性,而首先是十分有趣;在地理美学的追寻和体验中,我不能强求体系的完备无缺,却也努力在各方面多做追寻探求,在哲学中、在逻辑学中、在自然科学角度、在人文科学角度、在几何图形中等,最大的目的是恢复兴趣在学科建设中的“导师”地位,从而使读者进而产生一窥其知识领域的强烈愿望,并在以后一旦进入体系后,不仅能较容易地掌握它,而且能够重新审视它!对地理美学的追寻和体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⑴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哲学观点
⑵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方法论
⑶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其他美学要点
例如在高一年级,学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观点还远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生活体验。但是高中地理必修1要描述和探究的是“自然地理”,直接面对的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课程背景下,清晰地并且不做深入要求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并提示学生要认真记录,日后必是大有用处──当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时,老师重新提出这个哲学观点时,学生便有所警觉;当学生学习《大气运动》时,便对这个哲学观点进行有所讨论;当学生学习《水的运动》时,学生已经恍然大悟;当学生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已经对“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深信不疑。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同时,运用了哲学观点,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地球的四大圈层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哲学观点有机地串成了一条主线,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世界观体系。
在高一年级,学生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方法论,而在教学正式进入“自然地理”体系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在回顾和总结相关生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在“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这个专题上给学生提出“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论,并强化学生必须把这个方法论作为“自然地理”学习的主干线索,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确当时所进行到主干线索的哪一个环节。当学生完成了《行星地球》──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局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学生便完整地掌握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论,同时也深刻地掌握了自然地理的学习线索,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
例如在讲述“中国地貌”时,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多种多样,强化记忆不是最好的办法,也不能更好地完成高层次的课标要求——为祖国秀美河山而自豪。但是,地理美学,地理的几何美就能很好的解决基本的知识体系要求和高层次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中国地貌中,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构成了一个网格平面,网格平面的线条就是山脉、网格平面的每个小格不是高原就是平原、盆地、丘陵;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也能展现着美妙的地理几何美学。
(三)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来落实,强调以下主要环节:
⑴学习思路(或本课时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⑵知识准备
⑶学习过程(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解决第三个问题……)
⑷课后疑问(“我的疑问”、“我想更多掌握的问题”……)通过学案,落实地理学习的思路、核心问题、准备、过程、练习巩固和疑问等细节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双基落实上基本达到“节节清”的预期要求。
(四)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让地理知识形象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在学生中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第一种切法:平行中间切面,再切无数刀,可以切出无数个圆,每个圆代表地球上一条纬线圈,中间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面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一点向中间切面(赤道面)圆心连线,所连线与中间切面(赤道面)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一条经线,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即两个切面的夹角,最大只能是180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自然地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五)把游戏活动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使抽象规律具体化
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就要通过各种手段使抽象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规律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代表地球,一位代表太阳,在代表地球的同学腰间系一条有颜色细带子表示赤道,在代表太阳的同学相同高度的腰间绑一只发光的小手电简,表示太阳光。让代表地球的同学侧着身体(模仿地球在宇宙空间的倾斜姿态),在事先画好的椭圆轨道上慢慢移动,让代表太阳的同学站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缓慢转动身体使手电光始终照到代表地球同学身上。这样其他同学就非常清楚的看到,代表地球的同学在椭圆轨道上移动一周回到原来的位置,手电光在表示赤道的细带两侧也移动了一个来回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另外,让代表地球的同学不要倾斜身体在同样的椭圆上再移动一周,这样同学们就会发现手电光始终照在代表赤道的细带上。这样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及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黄赤交角的重要性。(六)把小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如果设计合理,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内容。
再比如讲热力环流这一规律时,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正好是秋末,上课时把门开了一条小缝,让学生把备好的火机打着,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的看到把打着的火机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这一节的难点也就很容易的突破了。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具体、深刻,设计一定的实验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七)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学习中,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否能用地理学专业术语来表示、描述、解释地理现象及过程。另一方面描述的文字是否符合逻辑,前后是否一致等。把学生的生活观察应用到课堂,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讲到我国气候和水资源的分布时,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观察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谈南北方的房屋结构差异,这时学生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让各组派代表分别从屋顶的形状、房屋的材料、房子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陈述,把各组的意见归纳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通风避雨;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透光保暖。让学生在这一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南北方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特点,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南方高温多雨而北方寒冷少雨。
贴近生活进行地理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给学生以生活的启迪,使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八)经营有序课堂,构建有效教学
有序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有效教学反过来更能促进有序课堂的建设和经营。在构建有序课堂方面,主要特别注重以下环节:
⑴认真对待每个班级的每一节地理课,负责任地上课,给学生传递积极的职业态度
⑵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用心上课,给学生传递学科教学和学科教师魅力
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体验学习任务可完成的感觉和成功感觉
⑷真诚热情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你的正直、严肃、公平、真诚和热情
⑸不放任每一个必须干涉、纠正和教育的环节
第三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内容摘要】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取得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强化社会实践。
【关键词】
高中地理;有效课堂;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第二课堂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呢?下面我们将分三个部分展开研究。
一、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从教学有效性角度来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在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听讲状态,如若学生听讲认真、发言积极、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较为亢奋;如若学生听讲懈怠、发言欠缺主动性、怠于思考,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难以被调动起来。而之所以出现后一种状况,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设计能够引发其学习兴趣的特定情境,因而直接导致学生在课上学习状态不佳,有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吃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而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能够引发其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亦应当注重对自身教学艺术的提升,如若教师的授课语气过于严肃刻板,尽管能够确保课堂纪律,但同时也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学生在教师威严的仪表下,怯于发表见解,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并且学生长期浸染在此种环境下,其也难以养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诙谐性,尽量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够引起其兴趣的地理知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所在,进而养成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气候这个版块的时候,我就把厄尔尼诺现象、蝴蝶效应等进行了讲解,顺便讲解了每一年每一次台风名字的由来,这些都让学生感觉到离现实比较近,因为经常听说,可是来源却不清楚,这样的小科普让学生对地理感觉很有兴趣,因此就会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时间长了,还有的学生会在课前预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还会去查找资料证实,养成了良好的地理素养。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课堂中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合理创设问题,创设启发性问题,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1.合理创设问题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之前,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以免因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未能从中受益,亦应当避免问题过于深奥,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丧失兴趣。因此,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课堂提问问题,必须在突出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结合其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并且通过对教师提问的作答,使学生能够从问题的思考和作答过程中真正有所受益。
2.创设启发性问题
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时,应当认真考虑将要提出的问题能否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有所锻炼。同时,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改变以作答正确与否的评价模式,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分析其问题思维过程,使其认识到自身之所以作答错误的缘由所在,进而避免日后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3.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帮助其实现对习得的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回顾和巩固。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即教师的问题提出方式应当尽可能地新颖别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进而踊跃做答。
三、强化社会实践
高中地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但是如果能够开展第二课堂,将实践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结语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平均分到每一科目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地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第四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课程的实施与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与探究方式的转变。在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尝试与探索,淡一淡对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
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反复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了“导学案自主预习-检查预习、交流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学生小结-课堂检测、反馈矫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导学案的设计既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情。做到“质”的完美,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作为,又要做到“量”的完美,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使预习的效果达到预期。同时,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以免学生感觉问题太“大”,无从下手。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使课堂教学重难点更加明确。
2.检查预习、交流质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交流,并引导学生试着在小组内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师生双方都会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另外,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不好意思请教老师,时间一长,问题越积越多,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是课堂上最常见的小组讨论形式。合作探究的内容要精心设计,难度适宜,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开放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排小组讨论时,不能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难度较高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选择的相关内容时,我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假如你是投资者,有意在我们家乡工业园区投资建厂,为了了解该园区的投资环境,在浏览该工业园区的网站时,你最希望看到的内容有哪些?简要说明你的理由。②如果你是县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参与了该园区的网站建设工作,在网站中介绍该园区的投资环境时,你认为需要向投资人展示哪些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最后总结得出工业生产区位条件。
4.教师点拨、学生小结。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把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和交流后,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补充。教师要针对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存在争议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并适当作出点拨,最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解决疑难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时,既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还要考虑技术条件。
5.课堂检测、反馈矫正。课堂检测必须在课堂中当场完成。检测过后,学生要展示自己的答案,并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改。检测的习题设计非常重要,既要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统一性要求,又要照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差异,分层次设计习题,避免“一刀切”。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有能力参与,最终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当遇到一些探索性的问题,仅靠个体的力量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而对于从课本中就能找到答案、难度很低的问题,则无须安排合作学习。
2.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否则学生在未进入问题情境,思维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容易被他人同化,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避免两极分化。有人说,小组合作学习完全是优等生的天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确实比较占优势,有时往往不等其他学生思考,他们就先把答案或者想法说了出来。这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使部分学生失去信心。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意识、口语交际、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第五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本结题报告分析了当下地理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课堂实践提出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有效教学、地理课堂、新课程、策略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的很苦,教师教得很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不少学生依赖老师,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课堂以讲授为主,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地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这样造成了大量地“高分低能”的学生,大大降低了有效教学的效度。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地理科目以“地理有效性教学”立题,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有关地理有效性研究的活动。
(二)课题的界定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3、新课程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有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要求。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素质。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4、通过研究,增强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地理教学的更深层次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应用和板书设计的研究: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小组活动的研究:小组活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如何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研究尤为重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5、使用教材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提出研究的目标和具体研究方法;其次,收集有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反思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第三,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地理课堂的现状,运用统计技术描述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况;第四,运用行动研究法等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形成研究成果。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论文,制作课件,开展问卷调查等。
3、总结阶段:完成结题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成果形式:教案、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做好课题实施准备:初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手段等,制定了研究方案,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研讨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教学实验,并不定期的向各教师专家咨询、请教。
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收集、整理学生和老师对有效教学方面的意见,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教师对地理课堂改革的迫切愿望和需要,从而确定我们课题研究工作的突破口。
3、开展地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是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民办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探索促进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地理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4、不断进行反思、积极撰写论文:我们课题组主要在理论上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迫切性;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对课题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研究体会、反思、心得、案例等。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为:
1、更新了课题成员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课题成员们经常在图书馆、网络查阅学习有效教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专家的网络视频,学习《关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学习材料》等文章,并举办了“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和课题研究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组已形成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资料。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把学案提早发下去,要求学生先自学,并记下疑难问题,上课时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在自学时的疑难问题,仍解决不了的,由组长报给老师;教师在这期间主要巡回各个小组,听取讨论,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教材中可通过分析概括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直至把问题解决。
通过实施学案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实施高效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
创造多种机会为全校的领导、教师展示我们高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4、形成成果并得到总结推广。在校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勤奋钻研,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课题组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热情。使课题组一些优秀做法得到推广。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学生学习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方式多样、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教师凝聚力日益加强、有效教学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课题虽然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但我们发现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1、我们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一点实际上落实得不够,从而致使研究的规范性和针对性有了折扣。
2、课题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提出了一些有效教学的策略,但是整合、验证别人的理论偏多,原创观点并大胆付于实践的还相对偏少,一些看法还未经过时间的充分证明,正确与否还要进一步认证。
3、关于地理学科的性质及学习的规律,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怎样学地理?如何推进地理教学的高效运转?其中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不言而喻。本课题研究的范畴虽然仅仅局限于高中地理,且是课堂教学,但关于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矛盾一个也无法回避。因此,研究的内容仍然偏多,面仍然偏大,对某些具体环节的深挖也不充分,如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课堂中预设和动态生成问题、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怎样结合的问题等等,因此,成果还不很丰富。
此外如课题组成员课务重,课件的制作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研究课、公开课能注意到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但平时的课随意性较大,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引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有效教学的研究,使我们的教学切实做到“有效”“高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