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数学“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发言摘要
学数学“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发言摘要
一、应正确、合理地认识新课程的理念,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的思想。传统的计算教学不是一无是处,应在讲清算理、掌握法则的基础上,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形成计算技能。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仍然离不开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直接拿来使用,不应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借口,在课堂上重复学习,影响学习的效益。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多样化而不进行优化。不优化的直接结果要么是学生一种方法都掌握不了,要么是新知识学习得不牢固。
三、要充分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上所展示出来的情景事例,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出来的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再另搞一套。有的课堂,从导入到练习完全脱离了教材,看不到教材的影子,这种现象不好。
柏德华(盐都区教研室教研员)
参加市教科院组织的“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感到收获很大,既是因为三位执教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更是因为备课组深刻的课后反思和理论分析。本次活动也充分说明,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离不开丰富的课堂实践,更离不开深刻的理论总结,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是搞好教学研究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的计算教学,要做好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充分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传统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铺垫、讲解和练习,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知识的来源,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框定在人为编造的应用题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有专家形象地称为“斩头去尾烧中段”;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强调计算教学的“生活化”就有很大的合理性。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合适的现实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然,情境创设不能仅仅满足于“生活化”的层面,我们更要注意情境的“挑战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生活味”与“数学味”的统一,不能让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要让学生能从情境中引出恰当的数学问题,让情境激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只有这样的具有思维张力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另外,需要注意情境创设的“丰富性”,例如,就加减法的现实情境而言,除了“聚合”和“比较”外,还有“增加性变化”和“减少性变化”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二是坚持扎扎实实搞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于计算教学而言,掌握算理、算法,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碰到计算。“双基”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的形成,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正是对算理的分析、讨论、比较和辨析,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我们有时很难判断学生是否深刻理解了算理。例如,薛老师课前所做的调查(如何计算1/2+2/5?20个同学有18个认为是3/7)以及课后的观察充分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同学似乎理解了算理(会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但仍然有个别同学不能正确计算。这个例子说明,计算教学中讲解算理,除了教师的“正面示范”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错误思维进行辨析、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
周其东(阜宁师范附小校长)
数学教学的目标并不是要培养出一个个数学家,而是要让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但数学家在解决问题、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却是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地向学生渗透。数学家的眼光是独特的,往往常人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他们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常人看来非常复杂的问题,他们可能认为非常简单。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中,也存在着要正确处理好“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从内容来说,算理是复杂的,算法是简单的;从教师来说,算理促算法是复杂的,直接呈现是简单的;从学生来说,弄清算理是复杂的,掌握算法是简单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来正确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在简单的算法中,孕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复杂的算理中,有明了的本质。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直观呈现等方式合理引导,把复杂的算理简单化,让学生清晰地掌握算理的本质;通过变式练习、建立模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简单的算法进行深入地思考,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所以,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看似“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这种“复杂”与“简单”的转换中,让学生掌握技能、理解算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黄海忠(大丰市新丰小学教师)
我是来自大丰市新丰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我叫黄海忠,上周接到盐城市“与课堂同行”沙龙活动的邀请函,心情是格外激动和兴奋(我是第一次参加),但同时又有一丝担忧,“同课异构”会是我们以前的同教材研讨课吗?我校曾经搞过,教者处理雷同,听者乏味;其次计算课经常会给人一种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思维不易有突破,课堂难以出彩的印象。
然而昨天的三节课给我吹来一股清新的凉风,我眼前一亮,他们的课真新,真美,真精彩,就像三道大菜,风格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尽显自己风采。唐老师的课温和、亲切又激情,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惊喜和情趣;薛老师的课沉着、冷静,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理性思考和挑战后胜利的喜悦;嵇老师的课老练、稳重、幽默、风趣,带给孩子们的是不断的超越及不断有异想不到的发现。
第二点感受是三位老师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算法和算理,把枯燥的计算付予生动和情趣。我很欣赏薛老师对12+15是多少的假想、猜测,尤其是他在精彩的反证中提炼算理,我欣赏他对练习的设计,如改编习题,家的位置设计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我很欣赏嵇老师对异分母分数算理的处理,他并没有一下子给出,而是分层剥离,逐步理解,提炼的很精彩;我很欣赏唐老师的课融入家乡特色。第三点感受是如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越性,什么时候开展合作最合适,这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今天嵇老师课中小组合作,让学生汇报形式有新意,试想长此以往学生会真讨论,真合作;还有薛老师计算接龙游戏也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总之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给我收获多多,我也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
1、这次三位老师都意识到创设情境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创设情境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如唐老师设计的羊寨桃花源,薛老师设计的节日彩旗情境等,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和环节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计算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但情境教学是把双刃剑,用不好也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2、计算课中要精讲多练,因为现状中学生在做题时总是容易出错,有的是粗心大意;有的是计算不过关。所以在教学中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新教材有很多优点,让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不断加强,但有时我觉得新教材中给孩子练习的系统性不强,虽说是加强了理解能力的培养,可是学生的计算能力无法提高,学生总是没有机会大量练习,这样形成了计算不太过关的现象。所以我们还是要灵活而创新地应用教材,才能使这个教材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以上一些想法,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王建荣(盐城市第一小学教导主任)
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向多元化拓展,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要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数学观念、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创造性、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都应成为计算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重视估算意识。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三、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
四、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提高创造意识。
五、拓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强化策略意识。
当然,计算教学也不是每一个内容都必须达到向多元化拓展,计算教学的基本目标仍然是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准确、熟练地计算,仍然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只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计算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有机地向多元化拓展,以实现这次课程改革的有关目标。
小学计算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要更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努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使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得到多元化拓展,从而把学生的终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徐海芳(东台市曹撇小学教导主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不同的人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让我们享受到的课就有迥然的差异。当然,这种不同也只限于形式的不同,即呈现情景的不同,与学生交流方式的不同,例题探究顺序的不同,练习的题目类型不同,而他们的教学目标却是一致的,所要传达给学生的数学思想也是相同的。
首先,这三节课都注重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通分”的依据。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学生会比较熟练地背诵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他们只是停留在记忆的层面。因此,这三节课教者分别都从数学本质的问题入手,即帮助学生找到这样做的根源所在(为什么)以及如何解释本原性的问题等。这些都是靠抽象的讲解所行不通的,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就将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其实不仅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大量的计算中,我们都需要借助形象的物体或图形帮助学生在直观的算理中建立抽象的算法。
第二,这三节课都注重了对学生估算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虽然估算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处理,什么时间合适,点到什么程度等却不是一言就能囊括的。而这三节课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教者利用学生受旧知的干扰或思维的定势等原因,将学生对“分母与分母相加、分子与分子相加”的误解引入课中,作为优势资源,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来辨别这样做的不可能性,从而否定这种算法的不合理性。
第三,这三节课都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转化思想是数学家与物理学家的最大区别。如何利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新问题为诱饵?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利用已有的经验来直接解决,其次是能不能间接解决?因此,他们想到了将分数转化成小数或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其实,这些都是学生转化思想的一种良好体现,而教师则给予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习惯。
第四,都注重了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也许可能会因为一个小数点点错了位置,而失之千里,因此计算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习惯,而习惯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通过说教就可以达到的,它应当贯穿于平时的课堂之中,问题发生之中。
当然,在听课的过程中,结合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也生成了一些思考或困惑。
1、尽管我们注重了利用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但在实际的学习和应用中,却很少有学生自觉运用估算去检验。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处理?
2、计算本身就是一种技能,在我们平常的课中可能会关注学生的体验,让他们理解算理,可学生计算的能力有时却很差。如何在重视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技能?
3、新教材比较注重情境的创设,在不过分的情况下能否摒弃过去传统的复习?如何使两者和谐共生?
鲁艳(射阳县小学教导主任)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是射阳县小学的鲁艳,非常有幸参加市教科院组织的这次活动!刚才前面的6位专家、老师都谈了对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的独到见解,这对我们教学实际有着极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我想,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更重要的如何进一步促进广大一线数学老师去认真实践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所以我们都要把今天研讨的理念带回学校,让更多的数学老师都参与到新课程的计算教学研讨中来。这次回去我打算主动向校长请缨,上一节移植课,抛砖引玉,在校内组织数学老师对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也来一次大研讨,掀起我校教科研新热潮。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研讨会,使得我们的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请各位领导、专家给我一点指导和鼓励。谢谢!
汪志华(滨海县实验小学教导副主任)
1、数学情境:当源于学生生活。这3节课在导入部分都创设了丰富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但创设情境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数学显得现实、生动、亲切,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如果创设了大部分学生所不熟悉的数学情境则违背了情境创设的初衷。因此,嵇宪长老师引导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种黄瓜、番茄的面积,继而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则更有价值。
2、复习铺垫:当创造“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好“脚手架”。因此,这3节课有必要在情境导入中适当增加“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通分”等复习内容。
3、教材处理:当依据学生实际。教材编写者或是专家、学者,或是一线的骨干教师,但由于地区、学校、班级之间的差异,教材不可能适合所有学校学生。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处理教材。比如:教材中的例题“1/2+1/4”,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很难想到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如果将例题改为“1/4+1/2”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1/2就是2/4,而1/4+2/4=3/4。这样,应该更利于学生探索、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张体奎(响水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
首先就所听的三节课谈谈我的感受,三节课上的都很精彩,让我收益匪浅。“同课异构”下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让我感触颇多,唐老师的课:在情境中走进新知,在探究中理解算法,在练习中感悟算理;薛老师的课:在质疑中走进新课,在合作中迁移知识,在实践中深化算理;嵇老师的课:在旧知回顾中走进课堂,在平实简约中理解算理,在扎实训练中培养数感。结合我的所学、所思,联系自己在平时教学以及参加响水县脚本课件评审时的点滴感受对新课程计算教学作一些反思。
新课程计算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比,更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个性化思维,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的计算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相比更生动、活泼、开放。但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事物往往顾此失彼,在我们接受新的理念,努力创新的同时,往往会不经意地丢掉一些传统的精华。
一、计算教学一定需要情境吗?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许多公开课中,老师在设计教学引入时,考虑最多的也是从生活情境引入,其主要的理念就是“数学回归生活”,追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时均视若珍宝,取之即用。
诸多案例表明,以学生喜爱的亲身体验的生活经验为载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问题解决过程能够得到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当然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的情境。
但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吗?我认为数学知识的来源具有多样性,除了源于广泛的现实世界,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之外,还来源于数学内部矛盾或数学研究的需要。过去常用的“由旧引新”切入主题的方法,即由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问题,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方法,从数学学科特点来说,还是从数学教学特点来说,也不失为新课程下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引入方法。
二、算法多样化是否需要优化?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在新教材中得到体现,这为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提供了空间,也开拓了学生思维,根据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因而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而新课程强调算法多样化,并不等于只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得升。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在展示了多种算法以后,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请你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题目。”然后进入练习环节。应该说这话没有错,通过问题“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问题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反思意识比较淡泊,尤其是大班额中的后进生,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要求,如果没有课堂中有计划的优化,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我认为当教学资源出现多种算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因为算法没有好坏之分,但有适合与否之分。只有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计算能力,真正体现新课标理念。
三、笔算的正确率为何降低了?
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综合评定,学生使用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传统教材的学生无法相比的,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不同层次上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但不良反应是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反而降低了,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与传统教材想比,课改实验教材的习题少,学生接受计算训练的数量有限,难以达到计算准确,熟练的程度。二是教师偏重于培养学生使用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加之从四年级起计算器将进入课堂。其次目前除教材外教师不能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可能在思想上无意识地忽略了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我们学校在历次六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中总会设计20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训练,在我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个孩子每次总能得到十五六分,但总分却很难超过110分,究其原因,在100分里的计算一项中,他总要失去4、5分。作为优等生尚其如此,更何况学困生。计算器进入课堂这本无可厚非,但学生的心理却有了依赖,笔算时懈怠,马虎,不够专注,导致笔算的正确率有所降低。以上只是我在计算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感悟,存在一定的粗浅与局限性。但我想计算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困难的,计算教学的改革是艰辛的,同时也是有益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计算教学,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丁祥荣(盐城市田家炳小学副校长)
刚才听取了三位执教老师的教学反思、三个学校备课组领导的备课思路介绍以及各位老师的发言,我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意见还有分歧。一是在计算教学中是否要安排复习程序;二是弄清算理、学会计算、熟练计算三者谁重要的问题;三是计算课教学如何预设、如何处理课堂生成、如何进行创新设计的问题。现就这三个问题谈谈本人的观点:
一、我以为计算教学中是否要安排复习教学的程序,有一个标准可以作为参考,这就是这节课中是否用到旧知,如果用到旧知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也无妨。因为我们过分强调新课程理念以留出时间来给学生探究算理,实质上是基于这样一种界定,即所有同学都已掌握了新知教学所需要的旧知,所有同学对旧知的遗忘都不存在,这种界定显然有误。事实上现在大多数学校仍在使用的非国标版苏教版数学教材的许多例题还都安排了复习的环节,难道那些教材编写专家的观念都是陈旧的吗?因此,对于像昨天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我更倾向于不丢弃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安排一点同分母加减法的复习。例如:我们复习
+
时,可以提问:为什么分母不变而只要把分子相加呢?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旧知向新课算理教学的迁移。
二、计算教学中,算理教学是否是最重要的,是否应该花耗最多的时间,我以为也有一个标准可以参考,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价值取向。说白一点我们今天所教的知识将来应用中更多的是要求熟练,则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在熟练上;将来应用中更多的需要理性分析,则我们教学的重点就应在道理的分析上。大家都知道实际上计算教学主要是为了生活中的应用,而应用时关键是结果是否正确,没有谁追究你是根据什么算理算出来的,因此我赞成本节课的教学,算理的讲解可以适当地弱化。因为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不能奢求在一节课中培养学生所有的数学能力,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我如上所述并非说计算教学不需要讲清算理。
三、关于如何预设、如何处理课堂生成、如何进行创新设计的问题,简而言之:一切都要符合科学、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数学教学特点,恰到好处,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忽视教学效果,哗众取宠。
以上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与大家商榷。
张帆(亭湖区解放路学校团支部书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涉及计算教学内容时,如何体现和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是这次沙龙活动探讨的主要课题。
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往往只满足于讲清法则,学生能模仿例题进行正确的计算.孰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贡献当今社会,因为廉价的计数器就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一个真正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就计算教学而言,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诱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各种观点间真诚的交锋;或积极地尝试探索,而非被动地接受和记住一些计算法则或结论,从而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的认识,并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程度。王远庸(射阳县实验小学教导主任)
在发言之前我想现场调查一下,在一线教学的校长、主任、老师有哪些?请举一下手!好的,非常感谢!我们老师都知道,计算知识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学生的计算错误常常让我们颇为头痛,因此常报怨学生没有仔细看题、没有认真做题、没有打草稿等等。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是昨天的三节课无疑都阐述了一个相同的观点,那就是让学生在领会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学生经历算理探索过程中发展思维。学生领会了算理,思维的监控能力增强,学生的计算错误才能减少。长期的算理教学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我的第二点认识是计算教学简洁则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80%的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将简单的事做得复杂和将复杂的事做简单都不容易,简洁会让学生的学习指向性更明确。第三、关于计算教学的评价。在座的有很多教研员,所以我更想提及这一点,让学生做对10道计算中的7-8道,这很容易办到,而要求每个学生做10道计算,10道题都正确却非常难,要经过反复地、大题量地练习,这种付出我觉得不一定值得,更何况现在计算器的大量普及。新的课程标准在计算方面只要求学生能够获得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同原来要求相比已大为降低。因此我们的计算评价能否也降低一点,例如计算的数据变小、变简单,计算的量减少,一定数量的计算有一定的容错率等等,这样也能够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游基宏(盐城市教科院教研员)
昨天下午观摩了三节有思考、各具特色的三节研究课,今天上午又听了这么多老师的发言,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对计算教学,我也有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计算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计算教学,不能随意地弱化和拔高计算的要求,保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二、讲清算理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算,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实现灵活运用计算法则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目标。
三、思维训练是计算教学的核心。要借助计算教学这个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思维方法的指导入手,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通过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学习计算的根本。细心的计算、规范的书写是计算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放松,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审读题中的数字与符号,观察它们之间的特点和联系,选择正确、合理、简捷的计算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验算习惯,把估算和验算的教学作为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
五、加强训练是计算教学的有效途径。训练要有明确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一段时间后要让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在训练中,要能突出重点,落实方法多样化和题型多样性的思想,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蒋康华(盐城市教科院副院长)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在座的小学数学界的同行们共同渡过了内容丰富而又充实的两个半天,应该说这次活动达到甚至超过了我们预想的活动目标和效果。下面我想围绕两个方面谈一些想法和各位与会代表交流:一是关于组织本次活动的想法,二是关于计算教学的想法。
一、关于组织本次活动的想法
本次小学数学“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是我市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创新性教研活动,我们希望和全市小学数学界的同行们共同努力,把这个活动打造成我市新课程下一个有特色、有个性、有实效的精品教研项目。
“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顾名思义它是将伴随新课程的深化和发展进行的一个主题性沙龙活动。主题性是指活动将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本次活动主题是“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通过先观摩“同课异构”的三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课堂教学,再围绕活动主题进行交流、研讨的形式进行。以沙龙的形式组织活动,主要是考虑沙龙活动的特点是各舒已见,畅所欲言,有利于激发思维火花,产生思维碰撞。活动参与的对象是我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人员以及学校的校长和优秀青年教师代表。活动的目的是强化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促进学科骨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有效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和教研人员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我市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为深化学科教研、培训学科骨干、增进学科交流提供平台。
非常高兴的是本次活动得到了上课老师、与会代表以及活动承办学校的积极支持。特别是上课老师所在的三所学校非常重视观摩课的研究与指导,成立了校长亲自参与的备课组,他们本着不求完美无缺,但求有所思考,为沙龙活动提供话题的追求,成功展示了三节课题相同、结构不同、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观摩课,为沙龙活动的圆满举办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二、关于新课程下计算教学的想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启动,至今已经走进第七个年头,《人民教育》2006年年终综述《寻找现实道路——2006年课程改革的反思》一文中说,一场进行了六年的改革,当最初的热情、兴奋褪去,当各种争议接踵而来又渐渐淡出,留下来的将是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相互改造和相互适应后达成的新的稳态。
今天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话题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如何才能更有实效呢?过去的计算教学过多地重视计算的结果,过多地进行大题量的训练,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则强调了算法的多样化,减少了必要的练习,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下降。当前追求新课程下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我想要正确处理好一些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情景导入和复习导入的关系。过去的计算教学导入以复习铺垫为主,针对新授知识点回忆复习相关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这种方法有利于新知的学习,但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新课程从解决问题入手,大量采用了情景导入的方法,把新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这种方法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使数学学习充满人文性,但有时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动画,过分的情景渲染,使数学课缺少了“数学味”。今天的计算教学,几乎没有老师在公开课上敢用“先复习铺垫,再引入新课”的方法,从创设情景进入新课成了一种时髦。我想从追求计算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来看,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不可偏废,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学习的环境等灵活选用,以追求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为主要目的。本次活动中观摩的三节课都采用了情景导入的方法,但具体做法各有不同,有的从情景中引出几个不同的分数算式,有的从情景中引出整数、小数和分数三种算式,还有的从实际操作中直接得到例题算式,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从中体会设计者的不同思路,对比分析哪一种设计更有效,有没有更好的设计。
二是要正确处理算法与算理的关系。掌握算法、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过去的计算教学过多地重视计算的结果,而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过分重视算法的多样化,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技能不熟练。我想从追求计算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计算教学必须在领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形成的计算技能也是不牢固的。本次观摩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算法是“先把异分母化成同分母,再按同分母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三位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算理,掌握算法,不同的设计给我们以启发,其中尤以市实验小学嵇宪长老师的算理教学,沟通了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计算的相同算理,给学生、给听课老师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三是要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传统教学下的计算教学,以教师讲解计算方法学生模仿为主,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只要学生提到的再麻烦也是好方法,推崇计算方法多样化。我想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倡导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倾向。但是从追求计算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我们还应明确算法优化的必要性,以使学生学会选择较好的算法,提高计算的能力。包括有时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这种计算方法又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算。本次观摩课中三位老师在探求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方面作了有益的实践,建湖实小的薛正桧老师在让学生用整数、小数、分数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算法优化,从而自觉选择用分数计算的教学,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三节课在学习了整数、小数计算后,为什么还要学习分数计算的问题上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还略显不够。
四是要正确处理计算技能训练和多样化练习的关系。算法、算理、技能是计算教学的三大要素,技能训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解决“算得又对、又快”的问题。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练习的数量不考虑形式,在枯燥的练习中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又必然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我想当前追求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适当的、多样化的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本次活动观摩课的教学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技能的形成,涉及到通分、约分、口算以及计算法则的熟练运用,必须在必要的练习中加以训练。三节课的练习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有些设计独具匠心,但从本课教学目标和练习针对性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比较怎样的设计更有实效。练习的设计还可以再开放一些,视野不一定仅仅局限在纸笔练习上,前不久《报刊文摘》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道数学题”,介绍美国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要求学生向三个陌生人讲解数学题,再将讲解的过程用报告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数学题不但要对数学知识完全理解,还需要有勇气、口才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交流,有反馈,设计得既全面,又可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如何才能更有实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如强化口算、加强估算、培养数感等等。我想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计算教学的成功之路。
感谢三位执教老师及其备课组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全体与会老师的积极参与!更感谢活动承办单位阜宁实小提供的热情服务!
第二篇: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与新课程改革同行——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部分,秉承前几年的经验,在平稳中求创新——厚朴而不失灵动,求新而不舍稳重。与以往相比,今年命题技巧更为成熟,试题更为深刻的诠释了新课程的内涵,不仅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而且对高中新课程也必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
——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虽然高考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但能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
2010年的历史试题主要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太平天国运动、近代社会变迁、毛泽东思想、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现代科学技术、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航路的开辟、王安石变法、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美国对外政策与中美关系等。它们均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山东卷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科主干知识,考查重点突出,学科特点鲜明。
——2010年山东卷重视基础性,并非单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对考生基础历史知识的考查中,它以知识为载体,更侧重于考查了考生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例如:第14题对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考查,它要求考生不但能真正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要学会能在政治模块和经济模块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
——依托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并不代表试题依赖教材,简单的照搬教材。这里所说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历史课程的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命题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近年新高考命题和答案制定反映出的一个鲜明特点。例如,第11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材料所给出的“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政策是历史的倒退”等信息以及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些都是当前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近代化史观是新课程标准确定学习内容的依据,现有版本教材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都体现了近代化史观,所以,它并没有超出教材的范畴和考生的认知水平,考生只要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和《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内容,就可以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2.坚持能力立意,强调探究性
山东卷历史试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特点,以“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为指导思想,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的13道试题对能力的考查全面覆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次的考核目标,较好的贯彻了2010年考试大纲的要求。
——2010年的选择题以新情景新材料为载体,除了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外,主要考查了考生的四种能力。
(1)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如第9题对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解,第13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等。它要求考生能准确解读信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2)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如第9题墨家“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对比;第16题“智者学派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潮”“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君权神授说与社会契约论”“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四组历史概念的对比。通过对比,让考生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
(3)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能力。如第10题,它要求考生把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阶段特征和一般规律;第12题通过山西流传的一则歌谣,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特征;第14题通过四幅曲线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
(4)创新意识和历史探究思维能力。如第11、14题,试题给考生的是全新的信息,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历史现象,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究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
——对于非选择题的能力考查,试题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学习以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灵活迁移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上,放在对考生的历史态度、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上。
例如第27题,它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在整个历史部分中份量最重,最能体现试题的整体立意。通常这道题的命制思路是“一个主题古今中外一线牵”,它的优点是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但是,这种立意在体现综合性的同时,也存在以量取胜,面面俱到之嫌。
今年的27题以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为主题,“一个历史事件四面八方立体挖掘”,重点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三个问题“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观和整体历史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学科方法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该题的设计实现了由原来的平面考查到现在立体考查的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的知识综合到现在能力综合的转变,这是对传统题型的创新和超越。
——在选做题的设计上虽然难度与去年保持了基本一致,但是也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4题,第(1)题让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读归纳得出结论。第(2)题将近代的民主思想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让考生说明这一民主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具体体现。试题的答案完全摆脱了教材的叙述,避免了考生的死记硬背;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鲜明的体现了《近代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模块的主题与特点。
3.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开放性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2010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在设计上增强开放性、答案设计上体现多元化,把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能力作为考查重点,更加重视对考生创新品质的考查。例如,第11、14题就是给考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要求考生能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去解决新的问题。第27题第(1)题提供了三种答案,属于思维层次上的开放。第(3)题要求学生以“交流与发展”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需要考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对历史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同时,试题答案在制定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有利于开拓考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重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高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新课程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高考试题不可能象中学教学那样长效发挥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但是通过命题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
在纸笔测试的环境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育培养目标转化为考试测量目标确实不太容易,但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一无所成。有学者将情感教育目标划分为“接受(注意)”“顺应”“爱好”“信奉”“性格化”五个层次,结合认知领域、技能领域的测量目标,其前三者是完全可以在试题中得以体现和进行测量的。如选择题第9题,通过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考查,引导考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非选择题第27题,通过对哥伦布远航美洲和新航路开辟的史实与史观的考查,引导考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第29题,通过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的展现,引导考生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5.关注时代与社会,体现史学的人文性。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导、决策参考和社会改造等功能。同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但历史学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2010年的历史试题
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例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27题围绕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系列问题,就是以此为创意高度来设计的。它通过“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三个问题,意图使考生牢固树立全球史观和文明多元发生、多样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文明多样性,平等对待各种文明,正确认识人类交往和文明交流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第29题以西南地区秦朝和抗战时期的相关史实,体现了“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这一永恒主题,也讴歌了“民族团结”和“为了抗日救亡,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进入21世纪,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第33题,通过王安石变法历史场景以及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呈现,凸显了人才选用和教育改革这一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主题。中美关系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世界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将更为重大和深远。第35题以美国军费增减为切入点,涉及了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对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及其走向的关注与重视。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今年的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却并没有刻意追求时政热点。试题所涉及的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都是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既具有全局性,也具有长效性。试题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使试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起到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人类命运的效果。
除了考查内容的时代性以外,试题的设计也注意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趋势,凸显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在试题中也均有体现。
6.将新的评价观念引入了今年高考试题。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建立了全新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强调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重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优点和潜能。而传统的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对考生的评价通常是终结性的,是基于甄别和淘汰的一种命题方式,而考试成绩也只有单纯的一个功能——区分优劣。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考应该适时进行改革。201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如第27题第(1)小题,根据考生的思维层次,给出了三种赋分办法。
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3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5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2分)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3分)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3分)
这样就使每个能力层次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考试的分数不再仅仅是高考录取的一个依据,一个冷冰冰的数据。考生可根据答题的情况,对自己的认知、思维水平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前考生的分差主要表现在作答知识点的多少上,考生答4个要点可能得8分,答出2各要点就是4分,带有明显的知识立意,采点给分的倾向。而该题3分、5分和8分的赋分标准,是按照思维层次来赋分的,淡化了知识,突出了能力考查。同时,也有效的区分了不同水平的考生,实现了高考遴选优秀人才的目标。
7.依纲不依本,重视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
情境是试题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实现试题立意的材料和介质。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考命题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创设和应用,不但搭建了一个测试考生能力的平台,而且在教材多样化的局面下,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就成了当前解决多版本问题的最佳方法。
201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由“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突出了对考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所选取的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包括名人著述、学生笔记、历史地图、图片、表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材料的选取不单纯求新求奇,材料平实、典型,具有权威性。如材料来源主要有《墨子》、《续资治通鉴长编》、《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谭嗣同的《仁学》等,具有很强的历史感。(3)材料信息丰富符合题意,同时文字简洁,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量,更有利考生能力的发挥。
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试题,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与去年相比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有所降低,但是瑕不掩瑜。2010年的高考试题在稳定中创新,在有效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也必将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求稳、求新、求真——评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
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稳中有新,新中求真。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命题的设问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创新,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具体说来,2010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体现思想教育性和国家意志
思想政治课本身既是综合性学科课程,又具有德育课程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治课必须坚持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社会价值导向,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统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今年试题从各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如第17、21题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要求;第22、23题体现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价值要求;第28、37题体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第29题鼓励青年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爱国报国情怀;第36题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要求等。
可以说,整个试卷正确处理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做到了知识点的选择为思想政治目标服务的要求。试卷以正面教育为导向,注重选取材料的思想性,加大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更加体现了试题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价值,从而有利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凸显基础性
2010年试题的设计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很多题目的背景材料,都和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联系,主观题比较明显的体现了该特点。
试题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17题),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19题),市场和宏观调控(20题);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8题),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1题);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22题),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3题);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能动作用(24题),哲学的基本问
题(25题);以及主观题考查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职责、辩证的否定观、文化的多样性(28题),民族精神、价值判断与选择(29题)等,所有试题都是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全卷涉及基础知识面较广,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这种对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取向,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突出选拔功能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采用恰当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2010年的思想政治高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试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来全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7、18 题,以“一拖二”的方式呈现,题肢设计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解答此题需要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调动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辨别,从而实现了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模块间知识的内在统一和有机整合。再如第24题选取了一幅“两可图”,用较为生动的形式使考生深刻地领会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进而领会人们应当发挥自身意识的能动性,特别是应当培养自身的科学批判和怀疑精神。考生首先要正确地分析给出的图形和文字材料,领会到针对同一图形可以产生两种不同认识结果的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作答。再比如学科内综合题28题,在题目的设置上是一大创新,首次在同一个主题背景下设置四个模块的相关问题,且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严密,层层深入,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该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的把握,对事物过程的分析,对知识的重组、整合和迁移来体现的。这既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心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现象。
试题在保持较高水准的同时也体现出良好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试题能力层次梯度分明,难度比例适中,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而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考选拔功能的实现。
四、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主题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是高考的一个能力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试卷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问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时代气息浓郁。试题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城乡“同票同权”的政治意义、和谐文化、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爱国主义、负责任的大国、低碳生活等。题目的选材和观点生动地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使政治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教材中的重点、社会上的热点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彰显了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今年的试题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素材、进行设计,坚持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试题取材广
阔,既有取材于具有人类长久价值的重大问题,如36题的“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7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也有取材于当前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17、18题“公民权益的保障、社会利益的分配”、28题“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同时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从“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到“《沂蒙》、《南下》等影视剧”,从“上海世博会”到“低碳生活”等,都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同时试题选材注重从山东省的地方资源出发,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实现课程资源特色开发。如第22题材料选取“山东省启动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开展„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第28题第(3)问选取“《沂蒙》等红色影视剧”,反映出山东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自主命题的特点。
以这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为载体进行试题的精心设计,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也有利于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分明的价值标准,从而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六、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体现实践性与开放性
“探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实践活动,是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它同时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题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体现开放性、探究性以及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0年政治高考试题更多的汲取新课程改革能力要求的精髓,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第36题,该题以2009年中国外交活动为背景,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主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写一篇时政评论。该题立意来源于课程标准中对选修三的活动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按不同类别,汇集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活动资料,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举办一个展示活动”。该题通过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答案的设计上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更有利于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总体来讲,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求稳”——稳中不乏新意,设问灵活,考查能力;“求新”——新中追求真实,可靠可信,维护公平;“求真”——真中切合实际,难度适中,比例适当,是一份高质量的试题。
第三篇:“与经典同行,为梦想助力”读书沙龙活动
“与经典同行,为梦想助力”读书沙龙
主持人:7年级2班辛竹筠
主持人: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很高兴,因为读书,我们坐在了一起。我们,正值花季。我们都各自怀揣着梦想,奋勇前进。也许,我们会为繁重的学习而感到苦恼;也许,我们会为自己一时冲动的决定而感到后悔;也许会有太多的也许。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自我价值等待我们去实现,而现在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
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战,这是一场硬仗,如何打赢,我们要学会借力,就让我们从经典著作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借助 “读书沙龙”这个平台,一起静静地聆听台上的六位同学与书的故事,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我们有抢答题,知道答案就赶紧举手,答对的同学有奖品。
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最需要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从身边的经典作品中你学到了什么?
一、锤炼“毅力”
A(7年级5班 于天心)
实现自我价值,我感觉最需要的是毅力,是不怕困难坚持下去的勇气。我想到了海伦·凯勒,在19个月的时候她因为一场疾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在她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一书中她向人们展示了她从无知的孩子如何克服自身障碍从而获得交流,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之下,海伦·凯勒像得到甘露、阳光和春风沐浴的一棵树苗迅速成长。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的经历令一些对困难畏手畏脚,渴望一劳永逸的人自愧不如,她的文字激励着在生活马拉松赛途中的选手知难而进,她的自传给予后人启示——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一步步接近理想。有人曾如此评价她:“海伦·凯勒是人类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在伟人的事迹面前,那些所谓挡在我们成长路上的荆棘渺小到不值一提。我们需要坚强的毅力去战胜艰难险阻,去攀岩理想的山峰。
考一考:帮助海伦·凯勒走向光明的老师是谁?
B(7年级1班 袁国芸)
说到毅力,我想到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出生在沙皇末期一个贫困家庭里,遭受着剥削和压迫,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拼命的战斗、工作,意志如钢铁般坚定。他受过刑,做过牢;在沙皇残暴的统治下,冒着生命的危险去送情报、探消息;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然冒着风霜雪雨,忍饥挨饿,竭力抢救铁路„„,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但他丝毫没有放弃,又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一生,用它来激励后代。保尔的一生就是锤炼意志的一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毅力可以改变际遇,改变我们的生活。请记住,有毅力者终不败!
考一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谁?
让我们一起再来重温他的伟大的名言,请同学们跟着我来齐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C(7年级7班 戴辛健)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过“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的确,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或危险的处境,但当这些事情来临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而不是勇敢的去面对。我们总是一向的认为这些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对我们有害,但其实挫折才是我们成功的道路,换句话来说,想要成功必须经受挫折。但当挫折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我曾经幻想,如果我是鲁滨逊的话我会怎么样。我会哭?我会害怕?我会绝望„„可能鲁滨逊当时也有这样的想法,但绝望后他顽强地“站”了起来。他独自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他面临着各种困难,但他并没有向困难屈服,而是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跟鲁滨逊比起来是多么的懦弱,多么的不堪一击,但同时我也在他身上学到了那种顽强、镇定、不畏惧困难、乐于助人的精神。并且这些比较也将成为我们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现在所要面对的困难只是学习,它并不大,也不会让我们有任何的危险,但是如果想要战胜它我们也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认真和努力,要坚信只要我们肯坚持最终成功的果实一定会格外甘甜。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The most difficult time,is not far from success.最困难的时候,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二、拥有“乐观”
D(7年级2班 魏旭媛)
实现自我价值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毅力,实现自我价值也需要我们拥有乐观的精神。我想起了作家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我们七年级这学期学过其中的一篇《秋天的怀念》。全文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博大,感人至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当年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瘫痪,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再也没有站起来,后来又得了急性肾损伤,一度依靠透析维持生命。面对如此苦难,作者却在文中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他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并且享受生活。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不也应该如此吗?不被失败所打倒,敢于向困难做挑战,微笑着对一切的险阻说我不会放弃。
考一考:A《病隙碎笔》B《雨巷》C《谈生命》D《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树立理想
E(8年级6班 王思宇)如果毅力和乐观是双桨,那么理想就是风帆。有了理想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我最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就是《飘》“有理想是成功的第一步”,在书中,瑞特曾经这样对斯佳丽说过。自从战争爆发后斯佳丽的心中便有一个理想在萌芽,她想把北佬都赶出她的故乡,她想把自己的家园——佐治亚州的塔拉庄园建造的比以前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为了这个理想,斯佳丽放下了受过的教育和从小就熟知的礼数,抛弃了千金的身份和娇弱的身段,甚至放下了自己的尊严,开始辛勤的劳作,她亲自下田犁地、播种、摘棉花,她凭着自己对原先家里的雇佣佃户的记忆干着农活儿。在理想面前她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根茎植物专家”。她的一个个的理想都变为了现实。我们现在的理想也许很长远,是人生的归宿,也许非常的切近,只是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不管别人怎样评价你的理想,都请把它坚持下去,因为有理想就证明你的人生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再坚持你的梦想一天、一个月、一年„„你就有可能考上梦寐以求的高中。继续坚持下去,也许你一回头,发现自己已经在成功的彼岸。
开卷有益,希望同学们能够翻开这部巨著,领悟斯佳丽的人生信条,将它们沿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斯佳丽的人生经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有很大启示的,既然斯佳丽在死亡和饥饿面前都不会屈服或低头,我们在今天所遇到的困难有什么可怕的?翻开这本《飘》吧,在遇到自己认为过不去的挫折和困难时,想一想斯佳丽在塔拉庄园的烈日下采摘棉花的情景,甩甩头,告诉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
考一考:《飘》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什么战争时期?
F(8年级4班 伏佳)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名人传》,书中三位人物的命运无不坎坷不平,但他们却打倒了这些,转而屹立于凡人之上。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因内心的惶惑而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理想的追求!
考一考:这三幅图片是《名人传》中的人物,你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贝多芬在晚年听力不断衰退的情况下谱写了《命运交响曲》;托尔斯泰的长相并不出众,但他的作品直到今天在文学领域也占有重要的低位,即使他的思想在当时不被认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在与革命、思想的抗争中创造了一件又一件伟大的作品!《名人传》中的三位伟人看来毫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是思想,精神上的一致,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贝多芬说“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托尔斯泰说“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追求真理的崇高理想,让他们无畏前途路上的坎坷。《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
主持人:
非常感谢各班代表的精彩发言和同学们的认真聆听。也许很多年过去,回首初中生活,你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你希冀过、奋斗过、跌倒了又爬起过,有故事的人生是精彩的!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读书赠语我们一起共勉:
少年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读着这句话就觉得好温暖,有书同行,少年的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辽远。
第二句是旅游或者读书,身体或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书本和实践结合起来,写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书。
最后,我预祝同学们学习进步,人生精彩!
第四篇:主题沙龙活动总结
**主题沙龙活动
(一)——总结报告
一、沙龙活动
(一)介绍
活动主题为: 时间: 地点: 主办单位: 合作单位:
活动目的以及意义:通过举办免费的沙龙活动,邀请养老行业行业精英进行交流分享,加强与政府单位、养老行业单位、媒体等联系,建立良好关系;也通过免费公益的沙龙活动,树立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宣传效果。
备注:沙龙活动主要目的:以孝心网名义,通过免费的公益性质的沙龙活动方式,进行公司品牌形象宣传,树立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沙龙活动目标达成情况
计划目标:人数规模:30人;3家本地知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活动预算3K。
完成目标:活动到场27人;2家本地知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活动实际费用:3K以内。沙龙活动目标达成情况:活动共花费费用3K以内,到场嘉宾27人,其中2家厦门本地知名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活动按照原定计划流程顺利进行;活动现场效果达到预期效果,氛围较好,到场领导以及养老行业来宾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赞赏以及肯定,其中意外收获的是厦门爱欣老年公寓张院长在现场主动提出与我司进行合作。
三、关键问题及改善措施
1、活动方案的确认
(1)活动主题确定问题:第一期活动主题为互联网思维在养老行业的应用。市场部在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并未召集公司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沟通探讨,只是单方面和刘总进行确认。并未充分考虑受邀嘉宾对于主题认知度,导致活动现场对话环节,到场来宾无从对主题进行发挥交流分享。
解决建议:在定活动主题之前,先充分考虑受邀嘉宾的身份,以及当下养老时事热点,有针对性的拟定主题,并召集各部门负责人进行开会探讨,最终确定主题。(2)活动场地选择问题:活动方案制定时,未和财务总监确定活动预算,考又虑到活动成本问题,前期一直寻找免费的活动场地,方案定后,场地未及时确定,导致活动宣传以及嘉宾邀请时间上推迟。
解决建议:先明确活动预算,合理计划活动费用,进行多方沟通对比,但在选择场地须优先考虑活动场地适合举办活动。
2、活动方案执行阶段
(1)嘉宾邀请问题:嘉宾邀请未跟进到位,均通过短信邀请和电话邀请,对于有疑虑的嘉宾,并未上门进行拜访说明活动;嘉宾邀请名单提交后,部分对接人并未进行一一对接沟通,导致现场到场数低于提交的嘉宾数。
解决建议:在嘉宾邀请上,根据活动主题,来确定受邀对象,进行分类;各负责人先拟定嘉宾名单,提交市场部审核,审核后再进行邀请;邀请名单提交后,各嘉宾对接人需及时跟进嘉宾参加活动情况意愿,以便市场部对相关计划进行调整。
(2)活动物料问题:市场部人员对于设计不够专业,耗时较长,导致其他任务安排上没有进行及时的推进。
解决建议:将设计物料打包给专业的广告公司进行设计制作。
(3)活动现场资料准备:公司介绍PPT制作,太传统、没有新颖,演讲稿:没有和刘总沟通清楚,到最后一天才临时准备演讲稿。主持稿:对话环节的提问问题思考不够,提出的问题与活动主题不相符。
解决建议:现场资料与各资料使用人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完成。
3、活动落地环节
(1)嘉宾到场率问题:来宾到场数低于活动提交的名单数,到场率较低。(原因分析:天气问题,以及邀约嘉宾的对接人未跟进到位)
解决建议:各邀约嘉宾的对接人需及时跟进嘉宾的到场情况,随时电话沟通,未及时到场问题;活动方案制定前期需考虑活动当天的天气状况,对于不可抗力因素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下雨天,进行温馨提醒,以及再次诚恳邀约嘉宾参加活动。
(2)嘉宾引导问题:嘉宾入坐的指引纷乱(工作人员未想好重要嘉宾的座位),导致先到嘉宾的现场交流尴尬。
解决建议:对于重要嘉宾的位置安排,需充分沟通,并在现场预留重要嘉宾位置,若嘉宾未到再做位置调整;各邀约嘉宾的负责人需到活动现场,对嘉宾进行引导入座。以及引导认识,避免现场交流尴尬。(3)活动流程问题:期间准备的播放视频只有一个、公司PPT自动播放速度比较快;主持人开场:对孝心网公众号和活动沙龙微信群的介绍不够、画面停留时间短;对话环节:都没有按照事先计划的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方式,而是嘉宾直接一下子讲完,主持人对话的语气比较牵强,没有营造对话氛围;提问环节对话嘉宾已经入坐;品酒环节:嘉宾几乎走完。
解决建议:活动落地前期,主持人与现场机动人员需进行走场,熟悉流程,模拟现场;提出现场可能出现的突然性状况并制定解决措施;主持人根据活动现场情况,重要的流程不变的情况下,可灵活应变调整。
4、活动宣传
(1)活动前期宣传:考虑到活动预算问题,前期宣传,主要通过官网、微信以及相关养老群宣传,效果不够明显;通过刘总关系进行厦门广播电台宣传,效果十分明显,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并不是有针对性的宣传。
(2)活动后期宣传:搜狐焦点:第二天就报道孝心网活动(问题:部分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较多),公司内部宣传:活动第三天才在公司官网、孝心网公众号发布,未在孝心网站发布,部分公司员工个人微信推广,宣传不具时效性。
解决建议:
1、考虑选择付费宣传手段,可确保宣传效果;
2、活动宣传文稿,指点人员及时撰写发布;
3、媒体邀请时,需充分沟通宣传发布的内容以及达到的效果。
四、下步沙龙活动计划
1、研讨下次活动的主题、活动举办的时间(周末时间)、次数(建议每个月举办一场)。
2、寻找更加合适的场地(成本低、氛围、地理位置好找)。
3、考虑与其他单位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
4、统一工作人员的服装(孝心网夹克)
5、制作公司礼品袋。
6、主持人选择。
7、公司宣传PPT制作。
8、加强市场宣传的力度(网媒、报纸、电视台)
第五篇:主题沙龙活动总结
**主题沙龙活动(一)
——总结报告
一、沙龙活动(一)介绍
活动主题为:
时间:
地点:
主办单位:
合作单位:
活动目的以及意义:通过举办免费的沙龙活动,邀请养老行业行业精英进行交流分享,加强与政府单位、养老行业单位、媒体等联系,建立良好关系;也通过免费公益的沙龙活动,树立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宣传效果。
备注:沙龙活动主要目的:以孝心网名义,通过免费的公益性质的沙龙活动方式,进行公司品牌形象宣传,树立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沙龙活动目标达成情况
计划目标:人数规模:30人;3家本地知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活动预算3K。
完成目标:活动到场27人;2家本地知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活动实际费用:3K以内。
沙龙活动目标达成情况:活动共花费费用3K以内,到场嘉宾27人,其中2家厦门本地知名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活动按照原定计划流程顺利进行;活动现场效果达到预期效果,氛围较好,到场领导以及养老行业来宾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赞赏以及肯定,其中意外收获的是厦门爱欣老年公寓张院长在现场主动提出与我司进行合作。
三、关键问题及改善措施
1、活动方案的确认
(1)
活动主题确定问题:第一期活动主题为互联网思维在养老行业的应用
。市场部在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并未召集公司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沟通探讨,只是单方面和刘总进行确认。并未充分考虑受邀嘉宾对于主题认知度,导致活动现场对话环节,到场来宾无从对主题进行发挥交流分享。
解决建议:在定活动主题之前,先充分考虑受邀嘉宾的身份,以及当下养老时事热点,有针对性的拟定主题,并召集各部门负责人进行开会探讨,最终确定主题。
(2)
活动场地选择问题:活动方案制定时,未和财务总监确定活动预算,考又虑到活动成本问题,前期一直寻找免费的活动场地,方案定后,场地未及时确定,导致活动宣传以及嘉宾邀请时间上推迟。
解决建议:先明确活动预算,合理计划活动费用,进行多方沟通对比,但在选择场地须优先考虑活动场地适合举办活动。
2、活动方案执行阶段
(1)
嘉宾邀请问题:嘉宾邀请未跟进到位,均通过短信邀请和电话邀请,对于有疑虑的嘉宾,并未上门进行拜访说明活动;嘉宾邀请名单提交后,部分对接人并未进行一一对接沟通,导致现场到场数低于提交的嘉宾数。
解决建议:在嘉宾邀请上,根据活动主题,来确定受邀对象,进行分类;各负责人先拟定嘉宾名单,提交市场部审核,审核后再进行邀请;邀请名单提交后,各嘉宾对接人需及时跟进嘉宾参加活动情况意愿,以便市场部对相关计划进行调整。
(2)
活动物料问题:市场部人员对于设计不够专业,耗时较长,导致其他任务安排上没有进行及时的推进。
解决建议:将设计物料打包给专业的广告公司进行设计制作。
(3)
活动现场资料准备:公司介绍PPT制作,太传统、没有新颖,演讲稿:没有和刘总沟通清楚,到最后一天才临时准备演讲稿。主持稿:对话环节的提问问题思考不够,提出的问题与活动主题不相符。
解决建议:现场资料与各资料使用人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完成。
3、活动落地环节
(1)嘉宾到场率问题:来宾到场数低于活动提交的名单数,到场率较低。(原因分析:天气问题,以及邀约嘉宾的对接人未跟进到位)
解决建议:各邀约嘉宾的对接人需及时跟进嘉宾的到场情况,随时电话沟通,未及时到场问题;活动方案制定前期需考虑活动当天的天气状况,对于不可抗力因素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下雨天,进行温馨提醒,以及再次诚恳邀约嘉宾参加活动。
(2)
嘉宾引导问题:嘉宾入坐的指引纷乱(工作人员未想好重要嘉宾的座位),导致先到嘉宾的现场交流尴尬。
解决建议:对于重要嘉宾的位置安排,需充分沟通,并在现场预留重要嘉宾位置,若嘉宾未到再做位置调整;各邀约嘉宾的负责人需到活动现场,对嘉宾进行引导入座。以及引导认识,避免现场交流尴尬。
(3)
活动流程问题:期间准备的播放视频只有一个、公司PPT自动播放速度比较快;主持人开场:对孝心网公众号和活动沙龙微信群的介绍不够、画面停留时间短;对话环节:都没有按照事先计划的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方式,而是嘉宾直接一下子讲完,主持人对话的语气比较牵强,没有营造对话氛围;提问环节对话嘉宾已经入坐;品酒环节:嘉宾几乎走完。
解决建议:活动落地前期,主持人与现场机动人员需进行走场,熟悉流程,模拟现场;提出现场可能出现的突然性状况并制定解决措施;主持人根据活动现场情况,重要的流程不变的情况下,可灵活应变调整。
4、活动宣传
(1)活动前期宣传:考虑到活动预算问题,前期宣传,主要通过官网、微信以及相关养老群宣传,效果不够明显;通过刘总关系进行厦门广播电台宣传,效果十分明显,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并不是有针对性的宣传。
(2)活动后期宣传:搜狐焦点:第二天就报道孝心网活动(问题:部分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较多),公司内部宣传:活动第三天才在公司官网、孝心网公众号发布,未在孝心网站发布,部分公司员工个人微信推广,宣传不具时效性。
解决建议:1、考虑选择付费宣传手段,可确保宣传效果;2、活动宣传文稿,指点人员及时撰写发布;3、媒体邀请时,需充分沟通宣传发布的内容以及达到的效果。
四、下步沙龙活动计划
1、研讨下次活动的主题、活动举办的时间(周末时间)、次数(建议每个月举办一场)。
2、寻找更加合适的场地(成本低、氛围、地理位置好找)。
3、考虑与其他单位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
4、统一工作人员的服装(孝心网夹克)
5、制作公司礼品袋。
6、主持人选择。
7、公司宣传PPT制作。
8、加强市场宣传的力度(网媒、报纸、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