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理论课如何教学改革-复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复旦大学
教学改革与研究
发布时间:2009-03-30
浏览次数:
我们曾在授课对象群中做过多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没有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门课之前,对本课存在这样的刻板印象:这课可能与思想政治之类的课程差不多,政治意识形态比较浓,属于灌输意识形态之类的课程。造成这种偏见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为此,我们就要用理论的魅力、教学的艺术、新闻的魅力去改变学生们的刻板印象,用我们生动的课堂,吸引他们。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被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所理解?让他们真正喜欢这门理论课。
要解决这个大问题,必须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一要让理论有魅力。本课作为一门理论课,首先必须以理论的力量来吸引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经过160年的历史演进,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理论魅力。它在与其他新闻传播理论竞争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理论优势,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本课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独特价值、理论脉络和解释效力说清楚、透彻,展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理论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们信服。再者,理论魅力还体现在对当代社会与新闻现象、思潮的有力解释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静态的理论,而是与时俱进的,在回应时代挑战过程中彰显其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二是要让新闻有意义。在媒介化社会中,当代大学生无不为周遭世界中汹涌的新闻信息苦恼。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他们手足无措。用什么理论和标准来评判当下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这是一个事关当代大学生新闻观确立的重大问题。本课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交给当代大学生一套观察、分析社会与新闻现象的理论工具。三是与大学生的接受期待对接。当代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新闻传播理论?当代社会是一个思想、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面临多种思想、理论选择。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能不能在众多思想、理论中胜出,还要看它能不能赢得当代大学生的广泛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要真正赢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必须与目标受众的接受期待对接。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接受期待,是本课成功的前提。四是教学艺术必须到位、精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魅力,要真正为当代大学生认同,教学艺术是关键。本课题团队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要转化成教学优势,教学经验和技巧是特别重要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程团队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概括起来,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改革举措:
1.采取“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走出专业课框架,进入学校平台,成为学校通识教育平台课。本课程原先是新闻学院专业基础课,授课范围相对有限。后来,进入学校公共选修课,供全校不同专业学生选修。为此,本课程在课程定位、内容模块、教学策略、团队结构、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闻理论和媒介素养需求。二是面向业界授课,为业界提供新的理论解释指导或参考。并在与业界互动中粹炼理论的精华,彰显马克思新闻思想理论的魅力。
2.受众调查机制:
本课受众是一个结构多元的庞大青年精英群体,涉及到文、理、医,还有留学生等不同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为使本课能够与大学生的接受期待吻合,我们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期中、期末开展三次大面积的课程受众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期待、意见和建议,掌握大学生的媒介阅听偏好、特征,随后进行深入的受众分析,最后反映到课程教学实践中。此外,我们还通过网络互动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随机调查分析,随时把握学生学习兴趣的波动轨迹。
3.新闻热点评析机制:
鲜活的社会事件和新闻事件,是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本课结合当下新闻传播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新闻事件进行课堂评析,激发学生对新闻传播实践的激情和兴趣,把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汶川地震发生时,学生们对中外媒体的相关报道很感兴趣。为此,课程团队迅速制定了汶川地震媒体报道分析方案,激发学生关注、研究兴趣,让他们以研究小组的形式,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同时,我们还在课上对这一热点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专门评析。
4.经典作品与课外延伸阅读结合:
作为一门经典理论课程,我们强调对经典理论的精读。学生们在上本课之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几乎没有涉猎过。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感受思想、理论的精彩。我们开具了一系列的阅读文献和参考书目,供学生课前或者课后阅读。还把该课程中的经典篇目、著作纳入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经典读书计划”,由青年教师担任“经典读书计划”项目的导师,指导学生们阅读。此外,要求学生阅览一定量的报章杂志,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
5.业界精英进课堂:
本课重视与新闻传播实践的互动。从业界挑选了一批精英人士进入课堂,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问题作专门辅导,帮助学生解答在理论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比如,谈到新闻自由时,我们请来几位新闻中心主任或总编到课堂讲授如何把握新闻表达口径、新闻侵权等问题,深受学生们欢迎。
6.完善的教学团队培养机制:
本课对团队成员的要求较高。对主讲教师的责任心、知识结构、理论基础、媒介素养、教学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青年教师加入本课程团队以后,按照课程负责人为他们度身设计的教学成长路线,循序渐进地推进。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教学团队培养机制。
7.集体备课机制、听课与评课机制:
每个学期,本课要开设五个平行班,每位教师独立全程上满一个学期。为了确保教学整体风格、思路、节奏的一致性,为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本课程团队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听课与评课机制。每次集体备课,都要对近期国内外社会、新闻热点进行梳理、盘点,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对它们的媒体呈现进行把握,形成基本理解框架,再拿到课上进行评析。比如,哥本哈根峰会期间,课程团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确定学生媒体体验计划,安排让外语专业和留学生对多个国家、地区的媒体报道进行跟踪观察,写出研究报道,在课上发言、讨论。
8.课程教材编写: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课程负责人集多年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晶。该教材自2002年出版以来,已经发行3万余册。7年来,教材作者童兵教授针对课程设计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最新动态,对授课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增删、修订。2009年,修订版教材出版,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对这教材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修订本)是一本应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和硕士研究生课程急需的教材。修订本增加了许多新的资料和新闻观点的阐述,对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新闻观发展作了新的梳理与提炼,体现了这本教科书的前沿性。
9.“启航”学术体验计划:
本课程从学生中挑选一些对学术有兴趣、潜质的学生,参与本课程教师承担的学术研究活动,激发学生学术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方法和能力。比如,由童兵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经常挑选一部分学生参与舆情调查,激起学生浓厚兴趣。
经过我们近8年的努力、摸索,改变了学生们的脑子中的刻板印象。课程一届一届地延续,影响也渐渐扩展开来,学生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目前,每个学期5个平行班,每班150—200人,每学期共有近千人,平均每年有1500—2000人选课。该课是复旦大学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在学生中的口碑越来越好。
本课程被评为2009年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同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教学贡献奖”,2008年获得复旦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阅读书目及要求
2010级《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经典阅读书目及要求
一、阅读方法及要求
1、字数在5千字以内的全文阅读、5千字以上的选择其中一部分阅读。
2、阅读采取通读+精读(主要观点)+了解背景+研读报告形式进行。
3、读书报告撰写在学习教材、研读原著基础上,写自己的认识、体会。
4、阅读采取小组(5—6人)形式,自定组长1人,阅读原著小组成员都做,查找资料、撰写纸质报告等可分工协助。
5、纸质报告要求:封面(班级、成员、题目等)、分工、内容及分析,4000字左右。10-11周上交。6、4月1日上交题目、小组名单、组长电话
二、阅读书目
1.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2.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4.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5.恩格斯
《共产主义原理》《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6.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7.马克思
《雇佣劳动与资本》,《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8.马克思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9.马克思
《鸦片贸易史》,《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10.马克思
《新的对华战争》,《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11.马克思
《对华贸易》,《马恩选集》第1卷,95年版
12.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恩选集》第2卷,95年版
13.恩格斯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恩选集》第2卷,95年版 14.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第二卷节选、第三卷节选《马恩选集》第2 卷,95年版
15.马克思
《工资、价格和利润》,《马恩选集》第2卷,95年版 16.恩格斯
《反杜林论》,《马恩选集》第3卷,95年版
17.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95年版 18.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恩选集》第3卷,95年版 19.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4卷,95年版 20.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恩选集》第4卷
21.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91年版 22.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91年版 23.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1卷,91年版 24.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91年版
25.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91年版 26.毛泽东
《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91年版 27.毛泽东 28.毛泽东 29.毛泽东 30.毛泽东 31.毛泽东 32.毛泽东 33.毛泽东 34.毛泽东 35.毛泽东 36.邓小平37.邓小平38.邓小平39.邓小平40.邓小平41.邓小平42.邓小平43.邓小平44.邓小平45.邓小平46.邓小平47.江泽民
48.胡锦涛,《毛泽东选集》第1卷,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2卷,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2卷,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3卷,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3卷,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3卷,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4卷,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4卷,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4卷,91年版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2卷,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2卷,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2卷,《邓小平文选》第2卷,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2卷,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3卷,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3卷,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3卷,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3卷,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3 卷,94年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读本》(单行本)(单行本)
《矛盾论》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 《论联合政府》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2010级《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实践
一、具体要求:
1、各班分成8-10人的小组若干,自选组长。小组成员课下讨论,然后有一人将讨论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限时6分钟左右。
2、注意写清本组成员的学号、姓名,以提交的PPT作为作业,记入每名同学的平时成绩。按照选题,自定题目进行汇报,一定要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分析和体会。
3、交流时间:11、12、13周,每次5个小组。交流后1周内交纸质报告资料。4月1日上交题目、小组名单、组长电话等。
二、研究性课题参考:
1、查找材料说明中国关于气候问题的基本立场,并运用哲学相关原理说明气候与发展的关系。
2、查找材料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
3、如何认识“文明之战”和“文明冲突论”。
4、查找材料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倡议建设和谐世界?如何理解和谐世界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建设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
5、查找材料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改革应吸取的历史教训。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问题。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7、迄今为止,人类已攻克了许多原先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破解了这些疾病产生的秘密,并找到了治疗的办法,如霍乱、天花、肺结核等,但又不断遇到新的原因不甚明了的疾病如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这种现象并指出它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8、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10、阐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11、查找材料,谈如何认识我国的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问题。并说明为了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12查找材料论述对我国2020年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的认识,以及论述科技、人才、教育三者的关系及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13、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得不到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14、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
15、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请简略回顾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分析其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并对未来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见解:怎样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16、反思:在发展科学技术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人类应树立什么样的科学自然观?
17、搜集有关“科学是把双刃剑”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
18、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19、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如何看待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发展。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20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演讲环节及要求
一、具体要求:
按照给定题目,每组5-8人,以演讲方式汇报,时间3-5分钟。
也可以自拟题目。注意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注意语言的流畅。演讲结束后提交纸质版演讲稿。
二、参考题目:
1、论成败
2、看古与今
3、谈舍得
4、对与错
5、奋斗与成功
6、勇气与人生
7、金钱与人生
8、利益与人生
9、游戏与人生
10、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
11、美和丑
12、谈命运
13、理想与现实
14、成长与成才
15、罪与罚
16、改革与开放
17、前进与后退
18、权利与义务
19、先进与落后 20、论挫折
第三篇:从教学改革看
从教学改革看科学发展成就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决定国运兴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关乎社会繁荣昌盛的千秋伟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本质要求,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造福当代,福及千秋的英明决策。全面贯彻落实社会发展观,特别是建设创新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迫切地需求大量人才。所以更要将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学改革的工作放在首位。
我所在的高中: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第二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近些年来学校推进了“重课堂、抓实际、求实际”教学改革活动,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改革。同时学校还突出了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集中力量对优秀的教师、党员进行表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一;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教师的的合法权益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是社会对教师的合法权益的承诺以及保证。目前,我国已经通过相关的法律及制度对教师的合法权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权益有了保障。
我所在的高中在对教师的保障下足了功夫,严格落实各种保障制度,比如福利的发放,带薪休假等。。无不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关怀。而且学校还定期组织环境轻松愉悦的茶话会,让教师可以和校领导面对面交谈,说出心中的疑惑,说出心中的建议,这种活动对青年教师尽快融入这个群体有着巨大作用。
教师的“出身”在学校的发展中有巨大的变化,从留校任教到师专,到现在的全国重点师范院校甚至是研究生,教师层次的提升显示着国家对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视。而且免费师范教育的回归体现了我国教师培养体系的多元化。拥有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富有务实创新精神,拥有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真正的财富。所以,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所在的高中为每一个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教师制定了成长计划,并且制定有经验有能力,业务素质高师德出众的老老师进行传帮带,定期组织领导听课。加速了教师成长的速度,提高了教师养成的质量。
二,教育思路的改变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只研究教师的教法而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究是不正确的。要重视学生学法的探究。
(一),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毋庸置疑是一个人才必备的能力
(二),教师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三),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篇:单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范文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有时代意义、与时俱进的)
2.1842年马克思所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最能体现以下哪一项?(D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论述充满生动而智慧的阐释)
3.下列哪句话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理念?(B报纸要处理好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在党的监督下开展工作)
4.“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是哪一位领导人提出的?(C胡锦涛)
5.毛泽东对《解放日报》改版的思路是什么?(C联系群众)
6.下列新闻实践活动和所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对应的是哪一项?(D新华社推广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7.2009年10月9日,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以下哪项重要论述?(B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
8.下列选项中,第一个使用“党性”概念,并对党报的党性原则作出系统理论阐述的是哪一位?(A列宁)
9.既贯穿于毛泽东整个的新闻宣传思想之中,又成为指导党报宣传工作的基本路线的观点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B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0.“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一观点是由谁提出来的?(D江泽民)
11.胡锦涛提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什么?(B以人为本)
12.下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点与新闻理论对应有误的是哪一项?(C“根据事实描述事实”——新闻价值)
13.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具体把握和贯彻党报的群众路线最基本要求是什么?(A为人民群众服务)
14.列宁要求党的报刊(D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
15.邓小平对新时期党报的基本任务阐释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C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16.以下新闻标题中,舆论导向没有问题的是哪一项?(B开学首日,上海中小学生再收“减负大礼包”)
17.以下对新闻价值各个要素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哪个?(D越具有娱乐色彩或煽情内容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18.以下记者或媒体的行为,不符合“走转改”精神的是哪一项?(C深入基层和当地通讯员谈话,从中获得新闻稿件半成品)
19.习近平2009年3月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对待媒体的方式是:(A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
20.以下哪项措施无助于党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认可度?(C将领导讲话和机关文件改造成新闻稿,以节约写作时间)
21.“用时间消灭空间”使“抢新闻”成为常态的原因是什么?(D信息传播的时间缩小,有助于克服空间上的障碍)
22.关于书报检查制度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书报检查是一种政府垄断了的理性批评)
23.2011年,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因“窃听门”事件被迫宣布停刊。该事件主要侵犯了公众的哪一项权利?(A隐私权)
24.以下对于新闻失实原因的分析或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新闻失实的出现与记者自身的职业素养关系并不大)
25.首次直接提出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的观点,来自下列哪篇新闻学文献?(B《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26.下列做法中,哪一项不符合新闻真实的理念?(C对于复杂事件的报道,以观点统领事实,搜集符合观点的实际素材)
27.下列有关新闻真实的表述中,哪一项不正确?(A新闻真实在复杂事件中可以通过一篇报道实现,只要记者掌握素材和证据)
28.现代新闻出版自由政策的理念,始于下列哪篇新闻学文献?(D《论出版自由》)
29.新闻报道尤其是揭露性报道中,对隐匿权的保护,主要指对以下哪一主体的保护?(C对消息来源的保护)
30.以下关于改进新闻报道文风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哪一项?(C要使用具有冲击力的词语,让报道本身更抓读者眼球)
31.以下对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的表述中,哪一项表述不恰当?(B网络舆论监督只是网民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并未产生实效)
32.下面有关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中,不恰当的是哪一项?(D新闻传播规律可以根据人的意志改变或者创造)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纲)[模版]
陈力丹 2006-01-16 14:43:38.0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新闻活动
马克思1818.5.5—1883.3.14
恩格斯1820.11.28-1895.8.5
《莱茵报》,马克思参与创办,后期是实际上的主编(1842-1843年),恩格斯是该报通讯员。
《新莱茵报》,马恩创办,马为主编(1848-1849年)
《纽约每日论坛报》马恩为之撰稿(1851-1862年)
他们为200多家报刊撰稿,论著中提到的报刊约1500种,其中《泰晤士报》提到约1000次。创办或主编、编辑的报刊12家。
二、马恩的传播与新闻思想
1,“世界交往”的观念
A.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
社会生产结构将以信息和服务业为主;
劳动力结构将以智力劳动(即白领)为主;
社会资源结构将以信息、知识为主;
居于社会中心位置的将是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不再是行政权力)。
(参见《全集》46卷下册218-223页)
B.对电子媒体(当时仅有电报)本质的认识:
用时间消灭空间。(参见《全集》46卷下册16-33页)
“电报已经把整个欧洲变成了一个证券交易所;铁路和轮船已经把交往手段和交换的可能性扩大了100倍。”(马克思,全集10卷653页)
“由于交往手段的持久发展,—— 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恩格斯,全集22卷554页)
C.对民族交往的认识:以全人类的发展为衡量标准。
恩格斯论“精力充沛的美国佬”与“毫无作为的墨西哥人”(参见《全集》4卷513页和6卷326页)
2,对新闻的认识
A.变动产生新闻。
B.新闻的层次变化。
C.新闻时效。
马克思:“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120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D.对新闻真实性特点的认识:“报纸的有机运动”。(同上,第211页)
E.“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马克思1862年提出,《全集》第48卷12页)
3.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恩格斯,《全集》4卷300页)
说明:原文”die Presse einer Partei”应翻译为“一个党的出版物”(根据上下文,指的是印刷品传单),是在一般意义上谈政党出版物的任务,不是指面向社会发行的有党派倾向的报刊。
当时“党”的组织结构相当松散,与列宁以后共产党的差别很大。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
A.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要遵循“党的精神”。
B.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德国社会民主党党章)。
恩格斯的概括:党的领导机构对党报实行“道义上的影响”。(全集38卷88、517页)
三、列宁的生平和党报活动
列宁1870.4.22-1924.1.21
列宁创办和主编的党的报刊有40多种,没有给党报党刊以外的报刊撰写过稿件(这也是党的纪律规定的),没有写过新闻。在党的报刊上发表的全部是政论。
列宁参与的代表性报纸:
旧《火星报》(1900-1903年)
与劳动解放社共同创办,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同为主编,实际上列宁全权负责,共主编了52期。
《真理报》(1912年5月5日创刊)
列宁领导创办,1917年起为党中央机关报,5月5日为前苏联出版节。
四、列宁的党报思想
1,党报的党性
列宁提出“党性”概念的背景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1898-1903年不存在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自行活动,造成“党”的意识淡漠。
列宁1903年提出:从小组习气转变到党性。
列宁提出的衡量党性的三条标准(1905年):
A 党的纲领 B 党的章程 C 党的策略决议
(参见《列宁全集》2版12卷79、95页)
列宁对党报党性的论述
观念上,党报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齿轮和螺丝钉”的有缺陷的比喻;个人创造性和爱好的广阔天地,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参见《全集》2版12卷93-94页)
组织上,党报和著作家必须加入党的一个组织,并接受相应组织的领导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设想
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9月28日)提出设想:没收大资产阶级的报纸和印刷所,首先给予国家,其次给予在两个首都获得10-20万选票的大党(复数),第三,给予有一定人数的公民团体(例如1万人以上)。(参见《全集》2版32卷157页)
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二天(1917年11月9日)列宁签署公告:
“一旦新秩序得到巩固,所有不利于报刊的行政措施都将废除;根据这方面所规定的最广泛最进步的规定,在对法律负责的范围内,新闻将得到充分的自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4卷117-11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列宁论苏维埃报刊的任务
背景:1918年3月起实行强制性的劳动公社制度,即共产主义试验,取消商品交换、实际上取消货币、逐步消灭家庭劳动,实行公共食堂等等。
两个要点:
A.树立模范的劳动公社的榜样:“我们能够而且一定能够使榜样力量在新的苏维埃俄国成为首先是道义上的,其次是强制推行的劳动组织的范例。”
B.在报刊上设立“黑榜”。
当时列宁认为:取消报纸的订阅制而实行分配制,是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大步。
他说:“让我们的报刊上那些所谓日常新闻的材料减少到十分之一(如能减少到百分之一更好),而让那些向全体公民介绍我国少数先进的劳动公社的模范事迹的报刊广泛销行几十几百万份吧!”(参见《全集》2版34卷137-138页)
1920年底列宁取消共产主义试验,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恢复报刊的订阅制。
1922年3月在党的十一大上,他反对通过禁止《真理报》刊登广告的决议。(参见《全集》2版43卷131页)
附:斯大林关于党内交流的基本思想
斯大林1879.12.21-1953.3.5
列宁1922年底和1923年初评价6位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优点和缺点,他们是:
斯大林,党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
托洛茨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40年被刺杀)
加米涅夫,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37年被处决)
季诺维也夫,共产国际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37年被处决)
布哈林,真理报主编,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8年被处决)
皮达可夫,苏联银行行长,中央委员(1937年被处决)
1925年斯大林禁止1910年起由列宁倡导出版的党内《争论专刊》,提出:
“我们不是自由主义者,在我们看来,党的利益高于形式上的民主。” “形式上的民主是空洞的,而党的利益才是一切”(《斯大林全集》7卷319、320页)
苏联党1937-1939年“肃反扩大化”错误的恶果:
1934年党的17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139人,98人被逮捕和处决;1961名代表中,1108人遭到同样命运。被处决的苏共党员30万人,而当时的苏共党员总数为187万人。受到各种迫害的人总数800万人。
军队系统,元帅5人中3人被杀,16名最高级和次高级将军中15名被杀,67名军级指挥员中的60名、199名师级指挥员中的136名、397名旅级指挥员中的221人被杀。
1939年18大时,党员人数减少到不到160万人。斯大林在18大上说:“本届第18次代表大会共代表将近160万个党员,就是说,比第17次代表大会时少了27万个党员,但这一点坏处也没有。相反地,这正是好转的现象,因为党由于清除了本身的坏东西而巩固起来了。”(《斯大林文选》第242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五、毛泽东的新闻活动
毛泽东1893.12.26-1976.9.9
1.1918年10月参加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连续听课半年。
2.1919年7-8月主编《湘江评论》周报。
3.1919年11月-1922年12月,任湖南《大公报》馆外特约撰述员,组织了两次有名的时事讨论。提出:“傍着活事件来讨论”。
其他(略)
附: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的新闻活动
刘少奇(1898-1969)1922年主持《安源旬刊》;1940-1941年任《江淮日报》社长。领导人民日报创刊。
周恩来(1898-1976)1919年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100多期,主持《觉悟》杂志。抗战时期党的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董事长;延安广播委员会主任。
邓小平(1904-1997)1933年5月-1935年1月主编中国工农红军机关报《红星报》。
六、毛泽东的党报思想和新闻思想
1.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其党报思想
原来: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
毛泽东改为:一边区二国内三国际四副刊
毛泽东党报思想的要点:通过报纸指导工作。
1948年4月毛泽东将他的党报思想概括为以下的名言:
“报纸的力量和作用,就在它能够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2.毛泽东论党报和党的宣传工作的党性
两个要点:
第一,总体的党的意识,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第二,新闻和宣传工作要符合党的政策和策略。
3.党报的基本工作方法:典型报道。
1942年4月30 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头条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 连年开荒收粮特多/影响群众积极春耕》,受到毛泽东的表扬,吴成为边区第一大典型。此后共宣传了600多个典型人物和单位,效果很好。
1966年概括为:典型宜多,综合宜少。
4.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
5.报纸批评:1954年提出“开、好、管”方针。
6.“三闻”观点(1957年提出:新闻,旧闻,无闻)
7.政治家办报(1957-1959年提出,复杂的背景)
8.省级党报的五大作用: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1958年1月)
9.通过党领导的传媒开展大批判(错误,从1950年批判电影《武训传》,直到“文革”时期的报纸、广播电视“夺权”)
10.“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思想
11.新闻业的“反映论”(1957年提出)
12.新闻要真实
13.“免疫论”(50年代关于《参考消息》的论述)
14.“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1955年提出)
七、刘少奇的新闻和宣传思想
刘少奇的思想是对毛泽东个人思想的必要补充和修正。“毛泽东新闻和宣传思想”如同“毛泽东思想”一样,应当是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的思想结晶。
1,党领导的传媒是“桥梁”、“导线”的比喻。
2,提出记者考察党的政策的任务(1948年10月)
3,提出“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同时有立场”的“八字方针”(1956年5月)
刘少奇:“对美联社、路透社等外国通讯社的消息,我们应该有选择地登一些。有些报刊登国际新闻只登说我们好的,骂我们的或者说一句美国好的都被删去,这种做法是不好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下卷,第359-360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我们如果不敢强调客观的、真实的报道,只强调立场,那么,我们的报道就有主观主义,有片面性。”“为什么资产阶级报纸敢于把骂他们的东西登在报纸上,而我们的报纸却不敢发表人家骂我们的东西呢?这是我们的弱点,不是我们的优点。”谈到国内报道时,他说:“现在的新闻有偏向——只讲好的,有片面性。应该好的要讲,不好的也要讲。”(同上,第359、360、363页)
“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同上,第361页)
4,从党和国家的传媒向社会性传媒转变的思想
“新华社做国家通讯社好,还是当老百姓好。我看,不做国家通讯社,当老百姓好;新华社干部不作为国家干部,不受行政级别限制,记者的薪水也可以比毛主席的薪水高。新华社的评论,不是代表国家发言。新华社也不要学塔斯社那样代表政府辟谣。”(同上,367-368页)
记者“不受行政级别限制,记者的薪水可以比毛主席的薪水高”,“应该让记者出名,要他对报道负责;如果犯了错误,他也要作检讨。”“记者各有个性,各有风格,有些人就喜欢某一记者的报道,只要是他的报道就愿意看。在稿件上署名,这是给与记者荣誉,也是给予压力。”(同上,364、380-381页)
5,领导1956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改版
5月15日人民日报向党中央送交改版报告,两天后邓小平批复:“刘、周已阅。同意,退邓拓同志。”
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说明改版的三个方面: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1.5倍;开展自由讨论,阐明社会言论;改进文风,活泼空气。人民日报是“社会的言论机关”,“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
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第124号文件,批转人民日报的改版报告。文件指出:
“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的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见解相反的文章。这样做就会使思想界更加活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愈辩愈明。” “我们党的各种报纸,都是人民群众的报纸,它们应该发表党的指示,同时尽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如果片面强调它们是党的机关报,反而容易在宣传上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中卷第483-484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改版后的情况:
头两个月的头版头条62个,经济新闻31个,会议新闻仅两条。批评性报道从6月的29条上升到7月的150条。设立固定副刊(原来只有专刊、专页)。读者来信7月3.1万封,8月4.07万封,而6月2万封。
8月相对客观地报道了波兰的“波茨南事件”,10月相对客观地报道了震惊东欧的“匈牙利事件”。较为客观地报道这些社会主义阵营的“坏事”,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1957年以后,由于1956年6月反冒进的文章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人民日报的批评报道越来越少,到1957年2月基本绝迹。
人民日报的改版,是试图从战争时期一个党的报纸部分地向社会性报纸转变的尝试,但是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左倾错误而夭折。
八、邓小平的新闻和宣传思想
1.报纸、广播、电视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1980年1月)这是邓小平的基本思想
2.党的报刊要无条件的宣传党的主张。
3.对信息社会的认识:中国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
九、江泽民新闻和宣传思想
1994年1月提出舆论导向问题(四句话: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导向的重要性,现被概括为“福祸论”。(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时所说)
要求记者打好“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政策法律纪律/群众观点/知识/新闻业务根底。(同上)
建议阅读的专题研究著作: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北京2004年研究生精品教材),陈力丹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0万字,定价30元。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
开明出版社2002年2版,45万字,定价30元。
(2005年4月19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