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音乐《引导孩子们走进戏曲》教案
引导孩子们走进戏曲
教学理念
温州是我国古南戏的故乡,那里盛开着一朵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戏曲之花──瓯剧,也称“温州乱弹”。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乱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瓯剧不仅剧目丰富,音乐多样,而且在表演上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曾有过瓯戏班子每到一处,便“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尽扶童携伴以至,游观者常至夹道而立,拥挤不开”的盛况。但是,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戏曲之乡,现在却几乎有90%以上的孩子对瓯剧闻所末闻,见所未见。而且,由于学生在心理上对地方戏曲有排斥感,就更谈不上喜欢和热爱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乐之”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而要实现它,又必须以“好之”为前提,而良好的教学艺术策略就是要将乐学思想有效地实施于教学过程中。所以,我针对孩子们好奇心大、求知欲强的特点,采用“抛砖引玉”式的教学方法,一步步的引导他们去聆听,去了解,从而达到去喜爱我们的地方戏曲艺术。
一、创设情景──激趣
情景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先感受后表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所以在这一课里,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瓯剧服饰道具的展示、试穿等活动,不仅给他们创设一个声像结合的欣赏空间,还将平时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看到的戏曲行头摆到了他们面前,激起了他们的新鲜感,缩短了他们和戏曲的距离。同时,我还用“方言演唱《京调》”这一独特的表演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讨论探究──导趣
音乐的欣赏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但是,音乐欣赏教学却不能仅仅停留在只是满足学生的感官享受上,而应让他们在感受的过程中充分的理解和了解音乐。所以在本课中,我适时穿插一些诸如“瓯剧演唱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既不太难、又需要一定的观察和思考后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讨论,一步步引导他们找出瓯剧在演唱、服饰、表演上的三大特点,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情绪旺盛。
三、模仿表演──争趣
随着对瓯剧了解的不断加深,学生已不再仅仅只是满足于听和看了,在整个课堂氛围的感染下,他们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感。但是,因为从来没有唱过瓯剧,所以部分学生还有害羞自卑心理,此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各种演唱表演的模仿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音乐素养,又感受到了瓯越文化的独特魅力,自然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地方音乐的喜爱之情。
四、念白创作──延趣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不能让学生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对于瓯剧的兴趣和探索就在这一节课中戛然而止。所以,作为课堂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将平时的师生问候语创作成瓯剧的念白,不仅有助于让学生更具体,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瓯剧,更让他们获得了实践和创作的乐趣。
教学步骤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温州,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南戏”的策源地。我国最早的戏曲剧本《张协状元》在温州,最早的戏文刊印本《白兔记》在温州,南曲鼻祖高则成在温州,就连第一次提到“戏曲”这个名词的,也还是温州。温州的戏曲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却也正是在这古南戏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的故乡,我们的孩子对于我们自己的戏曲却知之甚少,所以在这一课中,我把温州的地方戏曲“瓯剧”带进了艺术课的课堂。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对戏曲不太感兴趣,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我都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比如有的学生对瓯剧的念白非常感兴趣,我就让他们自己创作几句来念念,有的学生有一定的表演基础,我就让他们模仿着也来一段“大师”级的表演,这些活动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45分钟的课堂里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由于当时是录像课,所以初次面对镜头和镁光灯的我们都不免心里会有些紧张,所以,上课时我就尽量使自己语言和表情能够亲切随和,风趣幽默,消除他们的顾虑,带动他们进入状态。结果,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感觉,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的轻松自然,他们的发言和表演都给课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而他们的出色发挥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我,使我也能够更加的放松。通过这节课,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充实自己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给他们留下一个美好愉悦的回忆。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音乐教案戏曲
教案
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六单元
梨园百花
(第一课时)
燕楼中学
刘钦兰
课题:第六单元 梨园百花 教学内容:
义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梨园百花》第一课时欣赏部分,40---45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特色与悠久的历史,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戏曲艺术,热爱民族文化。
2、通过欣赏体验几个代表性的剧种:昆曲,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豫剧的风格特点,初步了解他们的发展概况。
3、通过听辨练习判断出戏曲的剧种。
教学重点:
欣赏《原来姹紫嫣红》《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报花名》《闹花灯》《四十年血和泪哪里吐冤》唱段。
教学难点:
体会并辨别地方戏曲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国粹京剧,今天要学习第六单元《梨园百花》进一步体会我国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幻灯片展示课题)首先我们看几段视频资料。
1、播放戏曲功夫的视频资料,给学生直观展示戏曲的表演技巧:翎子功,帽翅功,水袖功和矮子功。
2、请学生模仿矮子功,学演员蹲着走路。以积极参与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
1、同学们模仿得很像,我看很有学习戏曲的天分哦。其实戏曲的魅力还不止于此,凄美的故事中蕴含美丽,质朴的音调中显现悲壮,爱的情感冉冉升腾,美的乐波潺潺流淌。听,犹如山泉正静静地流进我们耳朵的是昆剧《牡丹亭 游园》选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播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视频资料。简介《牡丹亭》故事概要并介绍昆曲的发展和特点。
2、如果说昆剧犹如静静的山泉,那么越剧就像是竹林间优美的小溪,极富江南地区的诗情画意,接下来我们欣赏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起体会一下它优美抒情的风格。
播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视频资料,重点介绍越剧的发展和特点。
3、山泉小溪汇进了河流,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呢?应该是一条涛涛流淌的河流吧。这就是评剧给我的印象,请听评剧《花为媒》选段《报花名》。
播放《报花名》视频资料,介绍剧情,重点介绍评剧的发展和特点。
4、接下来我要带大家去湖北黄梅县,听到这个地名,大家肯定猜到我们要欣赏的戏曲了吧?对,就是黄梅戏。黄梅县有将近30个湖泊,然而黄梅戏就像这些家门口的湖泊一样亲切朴实,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播放黄梅戏《夫妻观灯》选段《闹花灯》,介绍此选段的情景,重点讲解黄梅戏的发展和特点。
5、这节课我们欣赏的最后一段戏曲是秦腔《祝福》选段《四十年血和泪哪里吐冤》。秦腔的特点最明显,粗狂朴实,直起直落,高亢激越,就像豪迈的大瀑布从上宣泄而下。来,我们一起体会一下粗狂的秦腔。
播放《四十年血和泪哪里吐冤》视频资料。介绍秦腔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三、小结
1、众多的山泉、小溪、河流、湖泊、瀑布都会流进大海,这些各个地方的戏曲最终汇成了我们中国地方戏曲的海洋。现在请每位同学认真阅读45页“音乐网上行-----中国地方戏曲”,找到戏曲的特点(戏曲源于民间;有地域性,一般而言,南方戏唱腔细腻婉转,北方戏粗狂豪放;生活化;通俗易懂)。
2、幻灯片展示已归纳好的昆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的特点。
四、检查效果
1、听辨戏曲:通过地方语言、地方风格辨认地方戏,巩固已学内容,拓宽视野。
2、分别播放豫剧《朝阳沟》选段,评剧《刘巧儿》选段,越剧《祥林嫂》选段,黄梅戏《女驸马》选段,和拓展戏曲粤剧《昭君出塞》,让学生听后完成47页连线练习并检查答案。
五、结束部分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戏曲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你们也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一节课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欣赏,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能从对中国地方戏曲的认识中,喜爱上我们的戏曲艺术,热爱上我们的民族文化。
下节课我们将学唱戏曲,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享清闲》。
第三篇:走进戏曲
走进戏曲
一、缘起——打湿彩蝶香先陨,吹落绣衣曲犹闻
谈到与戏曲的初次亲密接触,不得不说起一部电影《霸王别姬》。当我被张国荣的完美表演感动的同时,仿佛也能体会到程蝶衣对戏曲的执着与痴迷,感受到戏曲的无尽魅力。
在《霸王别姬》中,蝶衣有句话:“不疯魔,不成活。”这固然是蝶衣的为情所困,但同时也是蝶衣的为戏所痴。“想成角,就要自己成全自己”。就像这句话所说,如同很多很优秀的戏剧艺术家一样,蝶衣把他的全部生命和灵魂都给了戏,演活了千年前的虞姬,演活了千年前的杨贵妃和杜丽娘。戏曲的魅力由此得以展现,那就是带着看戏的人和演戏的人穿越时空,来到戏中的人世天地。蝶衣是活在戏中的人,他的人生亦是如戏,然而他应是无悔的,他以最高的灵魂奉献完成了对戏曲艺术的承诺:“从一而终”。
《霸王别姬》给了我第一次与戏曲的接触,从此便对戏曲有了多一分的兴趣,多一刻的驻足。然而他已经走了,我也只能从他的电影和歌曲,他所喜爱的艺术和事物上点点滴滴地追忆。
因此,我选择了这门课程。
二、缘中——相识生旦净末丑,会际唱念做打功
来到了戏曲赏析课堂,我也真正地开始从较为专业系统的方面去了解戏曲。以戏曲行当为线索,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渐渐对戏曲富有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的艺术特点有了具体的体会和深入的了解。
我且班门弄斧般谈谈我通过课程对戏曲的了解。
戏曲是融合了诗歌、念白、舞蹈、音乐、杂技等多种门类的综合性艺术。所以欣赏戏曲不能单一的注重剧情内容,剧中角色的对白、唱词、表情、动作也很重要,同时也不能忽视剧中的曲调、管乐、舞蹈等。正是因为戏曲艺术的综合性,观众观看时才能容易地看到、听到、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避免了人物塑造的单
一、枯燥、生硬和概念化。
在戏曲所综合的种类繁多的艺术门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曲”了。唐代发生,元代兴盛,明代成熟,清代近代改良的曲文,有着悠久的历史韵味,不仅是一剧之本,也是一剧之魂。我们看到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厌恶是张生的始乱终弃;听到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感动的是张崔二人坚贞的感情;再后来听到荀慧生的京剧《红娘》,着实赞美着剧中机智聪明、忠诚善良的红娘。不同的剧本,不同的曲词,给人的是全然不同的感受,京剧的生生不息,当以剧本创作为重。
诚如课堂上所讲,京剧最富有程式性的模式无疑是京剧行当。生旦净末丑,每个在台上的演员都有他自己的行当。小生俊俏风流,老生稳重泰然,武生英姿挺拔,生角在舞台上总使人有亲近之感。青衣温婉端庄,花旦俏皮可爱,刀马旦巾帼不让须眉,旦角总能使人眼前一亮。画着神秘脸谱的净角,在舞台上往往扮演张飞、关羽等刚直、剽悍、勇猛的武将侠士,不过不讨人喜欢的奸诈的白脸曹操也是花脸净角。在鼻梁画一个豆腐块的丑角一登场就能引来笑声一片,机敏的刘利华行为搞怪,聪颖的许九经言语诙谐,令人捧腹大笑。有了生旦净末丑的戏曲大舞台,真称得上是人生小天地。
舞台上演员演出精彩绝伦,离不开舞台下的刻苦练功。且不说踢腿、劈叉、矮子步的幸苦的腿功,也不提跌爬滚打、跳跃翻腾的打功,但是听问青衣旦角勒头贴片子的经历便不是常人所能忍受。听闻京剧里有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真不假。
戏曲艺术如同诗歌、国画等许多中国传统一样,讲究虚实结合,也就是美学上常说的“用虚假写意的艺术现实来表现生活的真实”。京剧的布局可以永远是那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但故事的背景却已跨过农舍王府、市井公堂;人物可以在台上兜过许多圈子,故事却以走过千山万水、春夏秋冬。戏曲美就美在那虚实相生的布景和似有还无的程式化动作上,在有限的舞台上展示多姿人生无尽的天地。
三、缘续——便是曲终人亦散,再寻戏梦情可还
我与戏曲,到今日止,便有了这些渊源。戏曲博大精深,我实在不敢说自己
已经走进,但总还算是碰到些许衣角皮毛。
中国戏曲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我相信中国戏曲必能传承发扬,因为我就是接触到戏曲便被深深它感染的一个人。所以只要更多的人注意到,接触到戏曲,戏曲便能以其独有之美,感染更多的人。
06111004班
120101594 高兴
第四篇:让戏曲艺术走进音乐课堂作业四
让戏曲艺术走进音乐课堂
当前的现状分析:现在的学生从电视、广播、网络、杂志中都能接触到各色各样的音乐,他们钟情流行音乐,特别是DJ摇滚音乐,而对戏曲音乐持“拒之门外”的态度,我觉得原因多方面的:首先是戏曲本身的原因,“听不懂,拖的太长,半天也不知道唱些什么”。相反流行音乐一听便是普通话,加入现代的编曲,富有时代气息。听惯了流行歌曲,哪有兴趣去听他们认为只有爷爷奶奶们才会唱的戏曲呢?现在的音乐教师呢,比较关注视唱、声乐、钢琴,很少去接触戏曲,当然有些教师自己本身对戏曲也没有兴趣,何谈把戏曲音乐教授学生呢?
因此,戏曲教育怎样走进音乐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呢?在此,我谈谈自己在戏曲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教法:
一、盈造浓厚的戏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音乐教学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提高学生欣赏、演唱戏曲音乐的兴趣呢?在欣赏之前,应该寻找学生熟悉或喜欢的内容作为切入口。
我在教学欣赏初三“京剧”经典片段时,我就在上课的前几天布置了作业,让学生收集京剧的脸谱,搜集相关的京剧知识。在课前展示脸谱后我就开始介绍京剧脸谱的色彩意义、脸谱和人物的关系,并告诉他们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紧接着就开始介绍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生、旦、净、丑”。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脸谱,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戏曲剧目中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特点,结合前面欣赏过的脸谱来自由创作想象。几十个学生画出了不同的脸谱,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演示行当的动作,让他们真切的参与体验、主动探索感受其中地乐趣。让戏曲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
二、讲究方法,学习戏曲唱段
现在我们学习音乐严格忠于原谱,从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学习乐曲。而戏曲音乐从谱面上看旋律往往简单而重复,但其追求轻、重、缓、急,唱腔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微分音、装饰音的运用大都无法通过视谱来体现,尤其是语言,地方语言的运用是戏曲韵味美的一大特点,这也是视唱法无法体现的。如果戏曲音乐也像平时唱歌那样严格地按歌谱来学唱,那么其韵味将荡然无存。
我在教授戏曲时,一开始学生就大力反对。后来我采用跟唱法,如我在教唱《花木兰》的选段《谁说女子享清闲》时采用先词后曲,并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我范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学生很快就摇头晃脑唱得津津有味。学会以后,再要求他们视谱,他们也愿意了。上完课我又问了一个问题:“豫剧到底好听还是难听?”“好听!”“好听在哪里?”“拖腔的地方唱起来特别有韵味。”在教唱京剧《智斗》的的最后一句时,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关注老师的演唱与动作的结合,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在。采用这种先词后曲和口传心授的方式,适当加入动作的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多媒体视听合二为一的效果,促进学习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按照“眼见为实”的说法,只有真正看见的东西才能真实可靠,假如我们的课堂中仅仅让学生听听唱段,看看图片,怎么能够真正让他们体会戏曲的无穷魅力?怎么能使他们找到真实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如此陌生主要的原因就是较少接触戏曲表演,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也许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如在戏曲课堂中,我让学生欣赏京剧视频《我坐在城楼观山景》,学生被诸葛亮的镇静和智慧折服,又被演员高超的武艺倾倒,演员的劈叉、踢枪,筋斗,引来学生的阵阵喝彩。观看川剧《情探》时,被那一秒能换一张脸谱的的变脸绝活所折服,只听得课堂的阵阵欢呼雀跃地声音。
四、立足本土戏曲,了解地方文化
在上初三《梨园春秋》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有那些地方戏曲以及戏曲的主要特征外。还应让学生搜集本地的戏曲文化,关注地方特色,激发对本土戏曲的热爱。所以我就把从网络带来的尤溪传统民乐“十番” 村民演出《小腔戏》视频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的很认真,因为里面有本尤溪县的方言,他们感到很亲切。我告诉他们“十番” 村民演出《小腔戏》是尤溪至今保存的稀有剧种, 并且成为福建省民族艺术委员会的保留曲目。它的唱腔柔中有刚,刚中寓柔;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其舞台语言以尤溪方言为主,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独具特色。这些知识的传授,在无形中让学生开阔了戏曲艺术的视野,对地方文化有了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戏曲艺术的掌握。
要让古老的戏曲艺术走进课堂,作为音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使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根深叶茂,日久常新。
第五篇:浅谈戏曲音乐教学
浅谈戏曲音乐教学
【摘要】传统戏曲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遥远,这种完美艺术是“曲高和寡”,让人敬而远之。为了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戏曲艺术,逐步感受和热爱我国的戏曲艺术,我在戏曲欣赏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贴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加入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和时尚元素,巧妙利用课外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营造传统戏曲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对戏曲文化关注和理解,更新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识,逐渐改变“戏曲音乐很土”的观念,用正确的审美态度聆听中华民族音乐,感受和鉴赏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理解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 兴趣 戏曲欣赏 教学效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中国传统戏曲欣赏占了一定的比重。然而,由于传统戏曲的内容、形式与现今儿童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使许多小学生对传统戏曲欣赏并没有多大兴趣。课堂上,录音机里播放着艺术家的名作,有的学生一动不动,非常遵守纪律,但两眼空洞迷茫,一付发呆的表情;有的坐立不安,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有的同学聊天说话,做着小动作。戏曲欣赏对他们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更难说要让学生爱上中国戏曲。音乐教师经常抱怨戏曲欣赏课难上,也有许多困惑:“戏曲该怎么教学生才会喜欢?”“戏曲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令人生厌?”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此理念指导下,我从激发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入手,注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和兴趣,以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为载体,改变戏曲的呈现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听戏曲、看戏曲、唱戏曲、表演戏曲,最终让学生热爱戏曲欣赏,进而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一、对比赏析,激发兴趣
戏曲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国粹艺术,历史悠久,现在的学生对其知之甚少,觉得戏曲冗长枯燥、毫无生气。戏曲欣赏前,可借助学生现代的审美经验,先让学生欣赏用流行音乐形式“包装”的现代版戏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戏曲内容,然后对比欣赏传统唱法的戏曲,感悟两者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用正确的审美态度聆听中华民族音乐,感受和鉴赏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理解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逐渐改变“戏曲音乐很土”的观念。
一次,在六年级某班上曲艺欣赏这个单元中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时,我按照音乐欣赏课的一般流程,即介绍作品背景、音乐体裁、演唱者、歌词大意、听赏音乐、简单学唱等,在作品介绍环节用了半节课后,学生开始听赏音乐,在听了一遍后,我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男生这样说道:“老师,这首歌太土了,旋律一点也不好听,锣呀、鼓呀,敲得吵死了,反正音乐课欣赏的音乐都没什么好听的。”当他发言完毕,班上就骚动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连声附和,感同身受,我一时无语,发脾气强迫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听,那就失去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了,我赞赏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更赞赏他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更是如此,不可能以程式化、结论性的标准来要求评判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我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传统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的《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演出视频,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和“快乐男声”张杰、苏醒的表演激情碰撞,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听赏后不禁发出感慨,“原来戏曲也这么好听。”听过几遍之后,大部分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将这首戏曲已经唱得比较准确了。其后,我播放精美的课件辅助音乐创作背景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聆听,利用网络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电视
连续剧《四世同堂》,从而理解歌词含义,在一系列的铺垫教学之后,学生在心理和听觉上已经接受了这种民族音乐,最后我让学生反复对比欣赏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的精彩演唱,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老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在浓厚的京腔京韵中感受到戏曲的艺术魅力,自我产生演唱和表演的欲望,并最终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模仿体验,感受魅力
学生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我利用学生较强的表现欲,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戏曲中典型的表演元素,在戏曲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和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魅力。
模仿戏曲演唱,即“唱”。学生跟着录音机或音像媒体学唱一些戏曲片段,如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智取威虎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评剧《花为媒》等戏曲经典唱段。在演唱中体会不同的戏曲唱腔特点,如速度缓慢、旋律婉转曲折,字少腔多,抒情性强;或旋律较平直简朴,字多腔少,朗诵性强等。
模仿戏曲念白,即“念”。引导学生模仿一些经典戏曲作品中的念白,品味戏曲的腔调韵味,如黄阅的《折子戏》、许嵩的《如果当时》、魏晨的《少年游》、华少翌《梨园英雄》、零点《粉墨人生》等,同时请学生创造性的将生活中的对话也用戏曲“念”的方式来表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
了学生兴趣。
模仿戏曲中的虚拟动作,即“做”。模拟戏曲舞台上被舞蹈化和美化了的生活动作,如戏曲舞台上的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行船、走马,《三岔口》一剧中,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摸黑开灯;《拾玉镯》一剧中,孙玉姣接近生活动作的做针线等。引导和启发学生注意模仿演员的表演,理解演员动作所要表达的内涵和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在欣赏和感受中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思维能力。
模仿戏曲武打动作,即“打”。通过观看戏曲艺术家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鼓励学生模仿一些简单的武打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体验中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三、创生资源,追根溯源
吸收流行文化,永葆创新精神,是艺术得以延续的奥秘,同样的道理也适合戏曲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教师要以开放的视野,充分利用身边的音乐资源,遵循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内涵。
基于新课标的指导,针对学生喜欢演唱流行歌曲,崇拜明星的特点,我收集了大量融入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如学生耳熟能详的《说唱脸谱》、《霍元甲》;《盖世英雄》、《中国功夫》;《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谁说女子不如男》;《新贵妃醉酒》……在这些歌曲聆听和欣赏中,引导学生探究歌曲是
以何种表现形式融入戏曲元素,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他们总结出有的直接在歌曲中穿插戏曲旋律;有的是把戏曲音乐融入到歌曲旋律中;有的是运用了戏曲中的锣鼓伴奏;有的是旋律没变,而改变了唱法;有的是把戏曲作为引子和背景来表现,这样的音乐鉴赏收获是难能可贵的。这些歌曲既有传统的音乐元素又充满时代气息,学生专注而投入的听着、唱着,不禁感慨,“流行歌曲中加入戏曲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蒙泰韦尔迪曾说过:“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新课程理念下的戏曲音乐欣赏教学,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的特点出发,在听赏戏曲音乐中需要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教学的体验方式,突出聆听音乐这一主体,注重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对戏曲文化关注和理解,更新学生对戏曲的观念,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使中国传统戏曲这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在我们的努力下重绽昔日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戏歌,架起流行歌曲与戏曲音乐的桥梁》,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