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答:引领学生进进教学的关键是出色的课堂引进,课堂引进适应寻求能激发学生的最佳动机地方法。
如:(1)联旧引新,利用学生的已知把他们的留意力和思路引导追求无知上来。
(2)制造悬念,激发求知欲。
(3)渲染气氛,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活或者印象资料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环境中往。
(4)设疑问难,捉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情景
(5)直观演示,通过直观教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6)引经据典,引用古人名言,典故,引起学生联想。
(7)联系实际,挖掘学生身边的客卿资源激发学生爱好。
课下与课上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磋商学生的积极性,厌恶学校
发挥主动性,提高教学途径,如何引导
切需要的问题
生活就是课堂
更多要从生活去思考,如何引导
学社给你从刻下状态进入课上状态,刻下与课上,设计连接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用生活引出教学,降低抽象只是的难度,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爱学,会学,保护和 激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
原则《生活与实际紧密联系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包裹家庭父母,生活的环境社区,通过他们理解的内容,在教科书的适时适当的原则
大众媒体获取的知识,联系情感,引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把我教材,弄清教科书的体系,根据内容特点,设计进入方式,学生经验,激发无疑带入 关键是课堂引入
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多,脱离学生年龄特点
内容安排不当,偏离本节课,联系
设置悬念,可控性降低,草草收场,导入与结束缺乏呼应
第二篇:生活日记,引导学生们走进生活
生活日记,引导学生们走进生活
东台市溱东镇中学 鞠爱芹
本文获二00七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叁等奖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写生活日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写作,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富有时代的动感,才能让他们的作文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品质吸引所有的读者。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独特的感受,而不少同学的作文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作文不好,却觉得单调乏味。
记得我第一次把写生活日记这个作业布置给学生时,我得到的是一片惊呼:“老师,我们回家抄美文,写阅读笔记吧!”“美文需要抄写,需要鉴赏,但我们也不能隔岸观火,岸上学游泳啊!日记必须写!” 强硬的把作业布置下去以后,我发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几乎是一样的格式、一样的语调:“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或很晚),吃过饭后,我去上学。”或“今天我上了一节美术课,比较快乐。”或“今天我不高兴,作业太多”„„诸如此类,那么丰富的生活、那么有活力的生命在他们笔下演绎成这么干瘪的语言,这么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日记,那简直就是一个最无聊的记事本!面对着这样的作业,再有热情的人也感到了寒冷,我不仅仅是失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怀疑:这是学了六七年语文的学生吗?这样的作业还有写的必要吗?是我错了 1
吗?还是学生错了?我该怎么办呢?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尤其是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后,我增加了信心,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学生的写作必须从生活开始!因为生活才是写作之源!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去感悟生活,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于是,我试着走进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去述说他们最想说的话,比如:发现哪个孩子课间的惊呼,我提醒他这种惊呼就是一种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是日记中最好的素材;发现哪个孩子情绪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将这种烦恼诉之于日记;发现哪个孩子因为受到表扬而兴奋异常时,我就会下意识的去查看他当天的日记中是否有比这个情节更重要的感受„„我抓住所有转瞬即逝的机会向学生表明: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日记的素材,这更是我们写作之源!我也在用最渴盼的眼睛,去寻找着学生日记中的生活。几天来,小芹的恐惧、担心、侥幸、疼痛、让我如同身受:因为腮腺炎的流行,人人自危,每天的道听途说,都让她感到紧张、恐惧;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也开始发烧,于是她很担心,赶紧去村里医生那里求治,被排除了腮腺炎之后,我听到了她虽然疼痛却又十分侥幸的“谢天谢地”的祈祷;而接连几天的让她筋疲力尽,让她毫无神采,一天天肿起来的脖子让她的痛苦更加深重:她除了疼痛,还有怨恨,都是那个医术不精的郎中让她格外受苦,真是庸医害人!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读着这样的日记,我体验到了成功:生活日记已经引导学生走进了生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在丰富起来,我听到了孩子们心中花开的声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
础上,我在班上将她的日记当众朗读,让孩子们体味到作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最独特的体验、最深刻的感受写出来!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的日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从小明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家境不算宽裕、父母又十分勤劳、厚道的家庭剪影;从张洁的日记中,我听到了他们同桌俩在自习课上的窃窃私语;从李晓的随笔中我认识到了一个个足球明星;从王宇的日记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困惑与迷惘,偏激与固执„„还说什么呢?孩子们笔下的世界早已经比我们眼中的生活更丰富了:那里面有真实的生活,还有他们独特的体验!
批阅孩子们的日记,零星的写下一点自己的评价,是我觉得最美好的事情,但没想到,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战――那天在我批阅的日记中,我发现了这样的文字:“老师,为什么别人的日记都有评语,而我的只是一个阅字?”“老师,每次发下日记本,我最着急的是翻看后面,寻找你的评语!”这些语言让我何等的窘迫!但同时我更是一种欣慰:孩子们已经发现了生活,他们愿意把他们的生活捧来与我共享,他们希望看到老师的评价,哪怕是三言两语,可是,我确实为难了:一个班近50多名同学,每天仔细地阅读他们的随笔已经是极大的工作量了,更何况要给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容写下自己的评语,而且,那评语必须让他们感觉亲切,觉得中肯,虽然我感到了为难,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热情之火已经被我点燃了,我就绝不会让它暗淡。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见过一面就让你难以忘怀的人,肯定有自
己最独特的地方,让你的文章用自己最独特的面貌出现,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有一种与之交流的愿望,老师的评语只给那些最有特色的文章!”由于我的激励,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已经从对生活的简单的观察,细致的描述深入到对生活底蕴的挖掘、对写作特色的追求。很多时候,这本生活日记已经成了他们最知心的朋友,与随笔对话,不再是他们的作业,而是他们心灵的宣泄,是他们忙碌生活中的修憩的小站。他们的日记内容已不再是当初老师硬性规定的、学生勉强应付的二三百字,他们已经能洋洋洒洒的、淋漓尽致的描写出自己周围的生活,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们的作文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初的优美词句的堆砌到现在的直抒胸臆,从当初的改头换面的抄袭到现在的力求“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特色追求。
写生活日记,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引导孩子们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生活中的写作!
第三篇:浅议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方法
浅议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方法
鹦鸽中学 裴英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音乐需要人发自内心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象。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更提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教学理念。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音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堂是首要。旧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老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在音乐课中没有真正地感受到音乐之美,更无乐趣可言,只要课堂时间稍长,就会出现开小差,动手动脚,甚至打磕睡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音乐老师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敢于打破“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欣赏音乐的主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呢?
一、创设教学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最好的教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教学形式。教师无论多困难都必须使出“三头六臂”来想出不同的好办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创设教学氛围,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首要。课堂上,我们总是担心平时活泼好动的学生不会专心聆听,同时也担心欣赏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否难度太深了,这样就会出现教师牵着学生去欣赏的局面,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反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欣赏,效果反而更好。
课堂的环境氛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和谐的氛围中静静地滋养,使心灵随音乐不断地流动而形成与音乐的情感交流。例如:在教歌曲《西风的话》时,利用《金色的秋天》这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曲子渲染秋天的气氛,音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充分利用新教材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音乐响起,通过电脑屏幕显示着描述秋天景象的画面,在声图并茂的情景中让学生们陶醉在梦音乐氛围里。进而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进感受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来,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的动机,更为进一步的欣赏教学创设了条件。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多角度感受与体验音乐
纵所周知,学生音乐能力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所以,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这一切,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相辅相成。每个人欣赏音乐的心情都不一样,当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时,就会被音乐里的歌词或曲调深深打动,即使是同样的音乐也会让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欣赏感受,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所以,在欣赏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与体验音乐.例如:在欣赏童声合唱《樱花》这首乐曲时,我先介绍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春季开花,是有名的观赏植物,花分为白色|与红色两种颜色。再介绍日本人的传统衣着打扮特点.随后播放《樱花》这首旋律优美的合唱歌曲。歌曲音乐刚停,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生气着说:“老师,我觉得这首歌曲的旋律很“悲伤”.话音刚落,大家都用惊讶的眼光看着他。而我却用很尊重的语气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讨厌日本鬼子,我奶奶经常说,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不友好,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听歌的时候我好像还听到日本人在骂我们。”我又说:“你的感受真深!同学们,有跟他不同感受的吗?”另一个女生说:“我听到的感受是日本和中国的朋友在一起欣赏樱花。”这个时候,同学们的眼睛睁得更大了。我又问:”为什么?”生说:因为我们国家富强了,实力强了,国与国之间友好了,所以我听到的是很“优美”的歌曲。我用亲切地笑着说:“他们听到的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每个人对音乐的欣赏感受是不一样的,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首歌曲音乐的,所以产生的感受也就截然不同。我们不能用对或错来衡量,这也是音乐无穷魅力之所在。”由此可见,当教师遇到这样的教学情况出现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被打破而惊慌失措,更不能为此而恼怒,继而严厉批评学生。试想一下,这些“意想不到”的出现不正是我们发掘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闪光点吗?类似《樱花》的“悲伤”与”优美”的天渊之别也是学生听之而来的感受体,是无法扼杀的产物。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逃避而过,学生就会停留在老师的思维空间里。不但思维得不到扩展,更打击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欲望和动力,扼杀了学生亲自感受音乐的潜能.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音乐是欣赏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逐步深入 诱发学生探索欲望
逐步深入一般是指通过以前介绍过或欣赏过的音乐作品或熟悉的相关内容,再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而使教学设计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音乐是成功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以及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比如:在欣赏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之前,我让学生回忆欢度春节的各种愉快热闹的情景和场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过年感受,接着师生一起观看一段去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录像片段,诱发学生投入到喜庆的情绪当中,再播映一段番禺广场上由《春节序曲》伴奏的音乐喷泉表演片断给学生欣赏.这时,学生们马上就乐开了花,个个都争着说自己欣赏过这段音乐喷泉表演的情景.我立即趁机进行《春节序曲》的欣赏教学,这样的教学引入使得原本内涵较深的管弦乐欣赏一下子变得深入浅出了。
总的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欣赏音乐的方式,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进入音乐欣赏中,学生自然而然就爱上音乐欣赏了。
第四篇:599-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但纵观我们的教材,古诗的内容毕竟有限,小学六年的教材中古诗的总篇数也不足四十篇,所以,要扩大学生古诗阅读的信息量,必须对古诗教学进行拓展,使课文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鉴于这一认识,我在古诗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以期达到丰富儿童古诗文积淀之目的,使其感受古典文化得底蕴。
一。以课本为载体进行古诗拓展阅读。
很多专家学者曾言,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这里是强调课外阅读对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但也是对课堂内教学效率的一种批评。我们能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既得益于课外,又能更多地得益于课内呢?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过多地拘泥于课文,课本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过多地受教材的约束,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进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古诗教学中,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拓展阅读,1、从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可以补充作者生平经历及所著作品,以供学生阅读。如,在学完了李白所写的《赠汪伦》一诗后,我在课内组织了一次小小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来背诵李白的其他诗,如果是教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就在黑板上写下来,集体读一读,背一背,不求甚解,但对学生的诗歌积累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再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时,我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了解了“唐宋八大家”,然后请学生查找有关他们的资料,并且阅读他们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这样的环节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时代背景出发选择史实阅读。有的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习诗词作知识铺垫。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先介绍作者及背景。而后半部提出思考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背几句描写友情的句子。(2)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很容易感悟到平淡的诗句中流露出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丰富了课外知识。
3、从诗词的体裁出发进行类比阅读。如,第七册语文教材中《赠汪伦》一诗,在体裁上属于送别类诗歌,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学生很快就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的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一节课,学生学懂了三首古诗,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课后,我还布置同学们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了课外。
4、从诗词的情感出发选择材料。例如,《春夜喜雨》一诗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无喜雨之情,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两首诗同时出示给学生。第一步:让学生对照着读,感受诗人相同的心情;第二步,让学生寻找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加深理解。
实践证明:教材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古诗词教学,是能够实现耗时少、效率高,开开心心学语言的理想境界。
二。从兴趣出发,开展古诗课外拓展阅读。
新大纲明确指出:“对古诗的学习只要求获得初步的整体感悟,积累古诗文的精华和儿童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古诗积淀,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课外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一开始在量上有保底要求,继而,在质上有所提高,定期检查评比,利用一切零散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积累、学习、竞赛。以保证他们的学习热忱,使他们“爱阅读”“会阅读”,为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于是,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
1、班级首先制订考级计划,学生每学期背15首诗为三级,背25首诗为二级,背30首以上的为一级。根据这一计划,大部分学生利用学校规定的每天课前准备3分钟读背古诗,每周集中背两到三首诗,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读。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的古诗吟诵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得以提高。
2、持之以恒,要有爱心,耐心,信心。不仅引导学生诵读,还要师生共读。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开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在环境布置,活动展开中,营造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班级环境,提高班级品位。
三、在诵读中感受文化底蕴,从写作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经典诗文诵读的宗旨是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者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也是锤炼儿童的记忆力、开发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而本学期积累背诵的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为此,通过学习古诗带领学生去感受古诗的意境、春天的美丽,把感受到意境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于是,我引导学生模仿诗人的作诗方法,把自己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景色,用诗句来表达出来。从而促使学生热爱春天进而热爱生活。
(一)引导欣赏,激发想象。首先我引导学生欣赏杜甫《春雨喜雨》、王维的《鸟鸣涧》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想象诗意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是怎样写这些景象的。如引导学生欣赏《春夜喜雨》时,我分六步进行:第一步: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我们熟悉的一首古诗,然后随诗歌朗诵在脑子里给诗配上一幅图画(放《春夜喜雨》配乐朗诵)。第二步:学生说说在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哪些景物。(出示与诗歌相配的图画)。第三步:请学生说说诗歌主要描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出示:雨的画面)这个雨有怎样的特点?第四步:作者面对这场雨有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板书:喜春)。第五步:激发学生穿揣摩字词的运用。师:故事一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歌往往只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就能使境界顿生,同学们找找看你们觉得这首诗中运用独特的字眼有哪些?说说理由。(“重”与“润”照应,点明了花受雨的滋润后沉甸甸的样子。等)
(二)引导学生认识诗体、律诗,掌握写诗歌的方法。以《春雨喜雨》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所以,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由于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的特点,即: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古诗只能押平声韵;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三)欣赏春天的画面,激发写作的欲望。
对于春天,学生都有美好的灵动的情感体验。创作是让学生情感迸发的点火栓,教学需要创设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于是学生在欣赏画面后,我便创设这样的情境:大家看到这样充满生机勃勃的画面,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我想赞美春天。”“那我们就拿起比来,学习诗人用精简的诗句来赞美春天。以上三步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过程可概括为“激趣——导清——表达”。学生在任何一步教学中,都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在主动参与、展开想象、动手动脑中运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体验、表达,真正实现了“想写”、“乐写”的教学目的。
(四)作品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习作之乐。
1、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师及时点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春春光明媚桃花开,万物苏醒嫩芽长,田园风光绿油油,满枝花朵竟开放。
——五年级四班苗延蔓春小雨浸大地,微风暖人间。
嫩柳垂丝涛,娇莺恰恰啼。
——五年级四班欧文慧春桃花朵朵开,小鸟叽叽叫。
花儿笑呵呵,春来张脸笑。
——五年级四班汤雯春天月下桃花开,屋外人欣赏。
鸟在屋檐住,蝶在画中上。
——五年级四班罗怡莲春望瀑布冰融成水流,飞流银水帘。
仰望飞瀑腰,云条接连连。
——五年级四班黄乾坤桃花二月春风吹,桃花枝头笑,乡间飘满香,小鸟叽叽叫——五年级四班严彩艳春新苗早春发,沃地破土出。嫩嫩浅绿色,扁扁新叶开。
——五年级四班肖宛廷学生在欣赏春天的诗歌、脸上流露出快乐、满足笑容,由此,可见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我从孩子们那一篇篇充满个性的小诗歌里,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欣赏诗歌顺应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儿童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学生在诵读有关春天的文章时,在充满儿童趣味的语言文字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快乐。带着这种对春天的向往,孩子们走进春天的公园、果园、田野,在真实的大自然中,已存入大脑的阅读体验在美丽的景色中得以升发,已习得的语言在真实的形象中得以激活。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快乐,在观察中产生的美感享受,都将成为学生贴画写作的动因,“情动而辞发”,贴画作文变得简单而有趣。
2、模仿做诗带把孩子引入写作的殿堂。脱离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的写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相反,作文源于生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又高于生活,在创编诗歌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动手、动口、动脑、动心的“随心所欲”中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应最简单的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从学校、家庭、社会中观察、积累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写。毕竟是小学生,只能说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提高写诗歌的兴趣,至于水平,需要多加训练,而且在他们这年龄阶段是喜欢想象的,要让平凡的事物放发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想象。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美好,为下一步写诗歌打好基础。另外,在引导感受意境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描绘,边板书简笔画边用语言描绘。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描绘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春天的美景中,把学生的想象带入了春天的意境中,以此让学生享受到语言的优美,想象的快乐,激起了学生写诗歌兴趣。能力强的学生不到十分钟,就写出了一篇篇充满个性的小诗歌。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随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将不仅收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将成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同时,这些优秀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古风雅韵,也将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第五篇: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Microsoft Word 文档
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榆次区校园路逸夫小学:田永强
叶圣陶曾经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根,只有读进去,得意又得言,写作才能有大的突破。
最近,我在想,人们经济富裕以后,电视机也在逐渐升级。一开始是黑白电视、小彩电,接着是大彩电、贝托,现在是高清数字电视。电视如此,电影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宽影幕电影、3D电影。同样一部优秀影片《泰坦尼克号》,29英寸超清电视播放与60英寸高清数字电视播放给人的震撼是不一样的;在宽影幕上播放和在3D电影厅播放,心灵与灵魂受到的冲击与洗礼也必定是不一样。
同样一篇文章,学生自读自悟,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许如同看小彩电一样,学生能力强的学生,也许如同看60英寸高清数字电视的效果一样。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感同身受,走进文本品析词,嚼咀句„„学生如同在3D电影院欣赏电影一样身临其境。情境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文章描绘的意境,去揣摩语言、领悟思想、感受情感、领会写法,从而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请看一个教学片断:
一年级下册的《小松树和大松树》中的第二自然段。一开始,我们是这样教学的:
1、示范读这一段,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
2、学生反复练习读,传递出小松树的骄傲。
3、比赛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进入文本,品味语言。
怎样改进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后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反复推敲后,这样尝试:
1、想扮演小松树吗?那就得读好小松树的话,谁先读?谁还想扮演?谁还想竞争„„
2、你们读得很出色,选谁呢?谁能进入小松树的内心就选谁。请观察山上小松
树的样子,结合它刚才说的话,想一想小松树用什么样的语气说的。
学生甲:“小松树很高兴。”
学生乙:“小松树很骄傲。”
学生丙:“小松树很得意”
„„
学生在比较中读,渐渐走进了小松树的内心。
3、是呀,小松树是那样的骄傲,那样的瞧不起大松树,让我们演演小松树,再读读。
从学生的读书兴趣、学习效果看,改进后的教学,果然能打动学生的心。谁想扮演小松树,在这样的比赛中,学生读得劲头十足,对小松树也有了初步把握。然后请学生观察插图中小松树的样子。想一想,小松树可能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并且在朗读中比较、品味和体会小松树的动机,从而走进小松树的内心。在这个片段中,主要运用图画再现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朗读、看图,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再看一个教学片段:
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中,第二自然段。
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我低下了头,没有吭声„„
我们分析教材时,觉得奶奶的话是重点,也是本课教学难点。
一开始我们这样设计:
1、谁来读奶奶的这句话。奶奶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是的,我从小到大,奶奶为我操了很多心;爸爸从小到大,奶奶也操碎了心。
2、想到这些,让我们再读这句话。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我的表现:我低下了头,没有吭声,我当时在想什么?
生答:我让奶奶操心,奶奶才有的白发
„„
怎样让学生能读懂奶奶的话,更深入地理解奶奶为我,为爸爸付出了许多,操碎了心呢?经过反思,我们这样改进教学:
1、谁愿意扮演奶奶,读一读奶奶的话。
师说:“奶奶笑着说”应该怎样读。指名几个学生读,然后齐读。
2、都读得挺好,谁能读懂奶奶的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甲:“爸爸给了奶奶一半的白发,我给了奶奶一半的白发。”
师:“爸爸有神奇的魔法吗?我也有神奇的魔法吗?能让奶奶头发变白?学生乙:“奶奶老了,就会长出白头发。人老了,时间长了,都会长出白头发。”
师:“那奶奶为什么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学生丙:“奶奶为我操了许多心,也为爸爸操了许多心,头发才变白的。”学生丁:“爸爸小时候,奶奶为他操心;我小时候,奶奶也为我操心,头发才变白的。”
师 :想到这些我们再来读奶奶的话。
3、“我低下了头,没有吭声”
师:什么叫“没有吭声”?
也许我想起那次生病,奶奶急成什么样?她又做了什么?
我一晚上发烧,奶奶───
也许我想起那次清早,奶奶叫我起床,可我总是不动,奶奶急得团团转。我没吃早饭,奶奶心疼地说:───
也许,我想起那次奶奶叫我写作业,我却非要看电视,还和奶奶顶嘴,奶
奶气得───
也许,我想起那次中午回家,饭还没做好,我就„„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回答,交流中更深化理解奶奶为我操碎了心,也明白了我复杂的心情
„„
这个片段中,主要采用语言描述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去感受,领会奶奶为我很操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我”的内心,从而打通了学生生活与文本的联系。
三、接着来看一个高年级的教学片段: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很有诗意的课文。
1、在引导学生朗读、品析了歌谣后,我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这些歌谣,母亲吟唱出来,又是一种什么感觉?
⑴ 柔和的乐曲中,我引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渐渐进入月夜中的农家小院。
⑵ 多媒体出示月夜景象,并播放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
这歌声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如果让你打比方,这歌声还像什么?
3、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练习读
⑴当时,我怎样听母亲唱歌?把这些美好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⑵怎么歌声还会有芳香呢?
小结:母亲甜甜的嗓音,悦耳动听,深情地吟唱令我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
„„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运用音乐渲染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月夜下的农家小院,聆听妈妈甜美的歌声。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想象“我”怎样聆听,抓住“我”的动作、样子,从而进入情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品味“芳香”的含义。
情境教学的方式除了语言描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还有表演体验情境,实物演示情境,朗读感悟情境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是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来创设情境。例如,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结合起来使用。
在教学《泊船瓜洲》中,学生在理解诗意后,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艘船,诗人立在船头,仰望明月,然后运用语言描述。诗人久久不能入眠,心仿佛已飞向钟山,飞向长江南岸,在长江南岸,在春风吹拂下,树林里───,田间地头───,山埂上───明月呀!你───
随着老师的描述,音乐渲染,学生展开想象,互动交流,真正走进了“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境。
情境教学的基础是老师的基本语文素养,解读文本能不能抓准主题思想;处理教材能不能找准切入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能不能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个性差异,学生理解教材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等。加强教师个人修养是进行情境教学的前提。
情境教学要围绕文章主题思想,抓住关键词、句、句段来创设情境。要依据文本,连续创设情境,优化情境,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咀嚼语言,品味言语,揣摩到言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语感得到培养与加强,从而在习作中也能这样推敲言语,准确、生动的运用言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榆次区逸夫小学:田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