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

时间:2019-05-13 20:0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

第一篇: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

内容提要: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谈了自己的几点做法:养成观察和积累的习惯,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从而让习作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

关键字:良好习惯观察积累创设环境真情实感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是在作文教学中,一些学生谈文色变。不少学生的作文要么就是千篇一律,要么就是虚假地拼凑,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结构是套用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漠然的。由于没有学生自己真情实感的投入,所以读起来索然无味,很难打动人。究其原因,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人的感情。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经过几年的探索,孩子们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血有肉,都记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一、养成良好习惯

1、养成观察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细致地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对小学生而言,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从社会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事情时有发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随处留意、观察,并通过自己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的习惯。我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例如:家长带孩子去公园,经常会去喂金鱼、喂鸽子等小动物,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孩子可能只是看个热闹,回来问他有关内容,他可能答不上来。所以我告诉家长,在孩子和动物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提示孩子注意看,你把食物抛下去,小动物看到后,是怎样过来的,许多动物又是怎样抢食的,注意它们的动作,最后是哪个动物抢到了,它又是怎样吃的,没有抢到的动物的动作与表情又是怎样的„„孩子一边看,家长一边提示,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在孩子的头脑中就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如果遇到写类似的文章,孩子就会轻而易举地从头脑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写出的文章也会充满情趣。

2、养成积累的习惯

有的同学写作文时,“下笔如有神”,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究其原因,就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读书破万卷”,头脑中储备的材料丰富。而不少同学写作文就好比挤牙膏,苦于无言,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材料,腹中没货,何以拿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每天至少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 1

间,还精心设计了读书笔记卡。在广泛地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在开阔,见识在增长,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提高,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我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我制定了读书笔记表,让学生复印成册,把在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许多。从四年级开始,我让学生开始写评报,让他们把自己平时读书看报时最喜欢的文章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然后写出自己的读后体会。任何一项措施,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都会渐渐地失去兴趣,所以我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定期进行评比、交流,不断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创设宽松环境

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用他们稚嫩的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用他们独特的思维来感受着生活。儿童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同时不会是无动于衷的,由于情感的介入使他们对事或物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绪变化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

1、降低要求

在开始接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日记很简单,就是把你最想说的说出来,把你在学校、在家里、在外面,看到的、听到的给你最深刻的写下来。字数不限,内容自定,家长在每篇日记的后面注上是否属实。我还告诉我的学生,假如哪天你实在写不出来,你可能从作文书中抄一篇你最喜欢的,只要写清原因和摘自哪里,也算完成作业。这样在一开始,我就杜绝了去编造,去抄袭,孩子们交上来的文章很稚嫩,但都是他们真实生活的记录。

2、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写过日记、周记和循环日记等,内容上有时自定、有时半自定、有时全班共同关注一个话题。记得在第二次海湾战争时,班里有几个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自己的日记写的是这方面的内容,我觉得不错,就在班里读了,结果很多学生也写了这方面的文章,于是我就让全班的同学一起来写这个话题。由于共同的参与,学生之间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战争进行了多久,孩子们就关注了多久,他们每天都看新闻,查资料,写出了一批新颖有深度的文章,有对侵略者的谴责;也有对世界和平的呼唤;有对炮火下无辜牺牲和受伤人民的同情;有对战争原因的探究„„此方法我还运用在后来的非典时期,毕业前夕等。

3、激励式评语

在我批阅的日记中,没有不合格的,我不是看学生的文章中哪里不好,而是注重他的文章中哪些地方做得好,我总是在寻找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我的评价是多元的,再用简单的评语告诉学生,他的文章哪里做得好。或是“你日记的格式正确”,或是“你写得内容真有意思”,或是“XX词刚在课文中学了,就会运用,你真棒”,或是“你的书写真工整”,或是学生把天气情况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天气太热画个带眼镜的太阳或正在溶化的雪糕,我会告诉他“你真有创意”„„我就是如此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们刚刚萌发的写作热情。我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对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赞赏,精彩的文章更是在全班范读,在展示栏张贴,让作文成为学生成功体验的载体。

三、让写作成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心事也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愿意告诉家长,也不愿告诉老师或朋友。我告诉他们,你可以告诉日记本,它会是你最忠实的朋友,是你感情停泊的港湾。

记得有一次,我在批阅日记时,发现班长陈颖怡在日记中,声泪俱下地和我讲述了她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一件事,由于她有天晚上做作业有点拖拉,妈妈一气之下,把她的本子撕了并扔到了垃圾筒里。颖怡一直以来都是一位很出色的学生,我知道她妈妈一向对她要求十分严格,但这件事却深深地伤害了她幼小的心灵,在文章中她流露出对妈妈的怨恨。我一方面给颖怡做工作,承认妈妈确实做得过分,又让她站在妈妈的角度试着来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又背着颖怡打电话给她妈妈,向她讲述颖怡的心情和想法,让母女两个有时间好好沟通,消除误解。后来事情圆满地得到了解决,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同学之间的矛盾,班里存在的问题,对老师的意见等等,他们都会毫不隐瞒地在日记里倾诉,有时主动提出需要我的帮助。作文成为生生、师生之间真情交流的平台,还作文以自由和轻松,所以他们交上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是经过思考后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到了六年级,经过几年的锤炼,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文章有调侃风格的幽默;有对人生深度的思考。而且他们的文章还是成系列的出现,在学了朱自清的《匆匆》后,王丹蕾同学写了一篇《雨,请你痛快地下吧!》一文,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六年小学快乐生活逃去如飞的感叹和对即将分别的好友的留恋。我在班里读了她的文章后,引起了许多同学情感上的共鸣,许多同学就此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照毕业照时写的朱墉的《照相也疯狂》,开运动会是马煜东的《俺爱六(3)班》等,我被同学们之间那份浓浓的真情所打动。考试前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单调,他们就用幽默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在日记中进行宣泄,如《苦哇!》《听写恐惧症》;我班一直是”阴盛阳衰”,郑子健同学的一篇《我们班的野蛮女生》,从而引发了一场男女生之间的口水大战,他们有理有据,站在各自的立场写出了《六(3)班的超级女生》、《大话我班女生》、《“恶魔”与“天使”》、《男生也霸道》等等一系列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的文章层出不穷。

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努力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主动思考,对写作投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看法。让学生的作文中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原汁原味,甚至多一些幼稚,学生就会乐于接受作文教学,就会对作文产生情感;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伙伴,成为思维表达的载体,学生就会在文中表达情感;由于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由的发挥和表达,作文才真正是在“用我笔写我心”。

参考文献

1、周一贯 :《作文教学“新概念”:让思想冲破牢笼》《江西教育》2001年Z1期

2、王玉强:《“新概念作文”给我们的启迪》《山东教育》2000年14期;17-183、何继承:《真情实感作文四步十环教学法》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娄书胜:《作文应写出真情实感》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

文集 [C]2004年

第二篇:关于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一些思考

关于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一些思考

海南实验中学语文组:周艳华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生作文教学的课程化进程有了一定的推进,特别是关于“好作文”的标准,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和探讨,教育界几乎形成共识,那就是:有“真情实感”才是好作文。然而,在我们实际的作文教学,学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写作中还是难以启齿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写作过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无法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而面对学生如此尴尬的写作处境,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可以尝试着付出怎样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呢?本文将就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作文教学真情实感表达

在一次批阅学生的关于“感动”话题的习作过程中,我读到过这样两个习作片段:

(片段一)已是夜半时分,每次走过老师窗前,我总会见到李老师在台灯下忙碌的身影,她是在批改我们的作业吧?要不,一定是在为明天的教学而精心备课呢……

(片段二)那样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晚,我发起了高烧……母亲穿着一件单薄的睡衣,瑟缩地静坐在我的床前,守候着我……

我给片段一的评语是:亲爱的同学,“已是夜半时分”了,你不在家里休息或学习,你跑出来干嘛呢?而且还常常这样(“每次走过老师的床前”)!

我给片段二的评语是:我认为,你的妈妈应该明白,这么冷的冬夜,应该穿得暖和些,否则她也病倒了,谁来照顾你呢?

另外,我还记得若干年前,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高考作文题,大概是写关于“学会承受”这么个话题的。阅卷老师在刚开始批阅为数不多的作文时,有好些个考生写的都是家庭惨遭变故给自己带来了精神的痛苦和压力等等。其中一个考生写道,在高考来临之际,自己的双亲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自己是如何顽强地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勇敢的挑起家庭重担,坦然地面对现实云云。叙事生动,文笔流畅,情感表达真切,让人读来为之动容。可是随着阅卷工作的继续展开,阅卷老师读了无数的同题作文之后,发现很多考生都在这次高考来临之际,要么都悲惨地失去了亲人,或太公、太太、爷爷——甚至好友;要么就是至亲好友发生了某些意想不到的人身伤害。大量这样的雷同题材作文的出现,不禁让人汗颜。于是,我们心生疑惑: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而有的学生的作文的确是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且这种真情实感的表达可谓是无所隐遁:

2005年高考湖北作文卷,湖北某考生《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中有这样一个语段:

居里夫人说过:“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不过她漏了下句:“女人能做到的,男人未必能做到。”我们要决定自己的道路。查泰莱夫人曾经说过:“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我们就是要做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女人,回到几十年以前的老路。而我心目中的夫君,不要什么出将入相——那只怕忽然短命或祸事来临——只要出有宝马奔驰靓车,入有别墅豪宅,就心满意足了。而这一切,要靠我们辛勤的梳妆打扮,呵护肌肤,像水一般晶莹剔透,修习礼仪,进而仪态万方,风情万种。这,才是钓到金龟婿的唯一途径。这些学问,大学课堂里能教给我们吗?

上述的学生习作片段,不仅情感真实,而且该生还以宽广的知识面,深入的思考、优美的文笔表达其思想的“真实”。但是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篇佳作吗?相信没有。

古人言“文章之作,本乎性情”。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类似这样的习作,我已经不是第一次遇见了。我们将这样的习作现象放大来看,不难发现,我们学生,有的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在编造作文,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矫情横生;有的学生呢,嘲笑崇高,将平庸当平常,写作格调流于低俗。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歪曲了语文作文教学的本意。那么,语文作文教学的本意是什么呢?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荣生教授说:“近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主要努力,就是倡导新理念,树立新导向。而新理念、新导向的核心,则是提倡写真情实感。”关于这一点,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和讨论,教育界几乎形成了共识——好作文的标准就是要有“真情实感”。

那么,缘何出现上述这样的所谓“真情实感”的表达呢?而面对这样的尴尬境地,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可以尝试着做些什么呢?这里,笔者主要针对存在于写作实践中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我们先来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这样的所谓“真情实感”的表达呢?

一、“非主流”文化的作用。

从社会现实来看,引用某著名权威报刊言论——当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民休闲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所谓的休闲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着我们的神经思维。就我们学生身处的校园环境而言,校园里充斥着一种称之为“非主流”的亚文化。在这种流行文化的作用下,学生极容易强调自我意识,蔑视社会规则,将平庸当平常,嘲笑崇高。远看新生代作家,80后90后的作品,近的看近些年高考零分作文。就比如,上文所举的《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一文,我们不否认,这篇文章所表达的,确实是作者的真实想法。我们也不否认,在崇尚物质的时代,社会上的确有相当数量的女人崇拜金钱,唯享受是图,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这样的一篇文章出现在某个社会生活场景中,想必没有人会大惊小怪。但是,回到我们的教育范畴,这与我们的教育规则相违背。教育的规则中除了讲“真实”,还要讲“美好”、“崇高”、“善良”,讲脱离低俗,讲大是大非。

二、生活体验匮乏。

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厚了,作文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感而发。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匮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情感活力、真知灼见的文章来。生活体验匮乏体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或因为学科本位的影响,升学阴影的威慑,自主安排闲暇时间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便是有空闲时间了,学生似乎已习惯了学校-家庭的生活模式,休闲方式也变得单一。据了解,我们的部分学生在闲暇之时大多选择看电视或上网来打发时间。另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其阅历和情感所限,我们的学生对自己正在经历着的生活缺少深刻的认识,往往表现为对周身发生的人、事无动于衷。

三、阅读积累不足。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然而,一份关于当代中学阅读现状调查的研究报告表明,当代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阅读动机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在阅读类型方面,中学生最喜欢的书籍:“文学作品”、“科普知识”、“政史哲经”、“教参教辅”分别占59%、35%、3%、13%。按文学作品的类型来分,“中外文学名著”、“武侠、言情、科幻小说”、“卡通漫画”分别为46%、41%、32%。由此可见,有相当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通俗文学和流行小说上,这个与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读物本身的趣味有关,也与社会上的风气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中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和随意性。另外,在阅读习惯方面,只有22%的同学有经常阅读的习惯,74%的同学有偶尔阅读的习惯。那么,按照此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们的相当部分学生的阅读积累是比较匮乏的。另外,不恰当的阅读选择,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智的训练、品德的养成产生巨大影响。所谓“厚积而薄发”,没有读得“万卷书”,如何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呢?如何能做到通过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贴切的措词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那么,面对如此尴尬境地,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尝试着做哪些努力呢?

首先,身为人师的我们要明确一个教育意识观念:教育规则高于社会规则。就拿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篇高考作文《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来说吧。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篇文章的确是无所隐遁地表达作者的真实想法。另外,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确也存在着这样的拜金、唯享乐是图的现象。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在教得学生求“真”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求“美”、求“善”。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多元价值观念风行的时代,教育标准既要基于世俗标准,也要高于并引导世俗标准。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着的生活,重新发现“熟悉的风景”,教会学生做一个“多情善感”的人,不仅要发现、写出“熟悉的风景”,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对“熟悉的风景”的独特体验。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比如,郑振铎先生《猫》一文的创作,正是通过写自己与三只小猫相处的经历,道出了对人性的思考,也深刻阐明了一个普遍的生活道理,对于生活中的人,不可以以貌取人,生活中的事,不可以轻率做出主观判断。再有,冯骥才先生《珍珠鸟》一文,作者在珍珠鸟酣然睡态中流泻出了一时的感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所以,我们说不是非得经历了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大事情,才能尽显其生活的丰富性,我们该让学生学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发现其中蕴含的诗意和真理。

那么,又该如何在叙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真情实感呢?

在一次记叙文写作的讲评课中,经过与学生一番初浅的交流与探讨,我们得出如下几种具体的方法:第一,叙述亲身经历。越是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就越真实感人;第二,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交代人事要素,可以增强叙述的真实感。第三,注重细节描写。真情实感的表达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第四,叙述生活化。比如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人物语言是否符合各自的身份、角色、年龄、文化程度等。

再者,以读促写,厚积薄发。鲁迅先生说过:“读书犹如蜜蜂采蜜一样,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采蜜和酿蜜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极力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广泛地积累素材。这里所说的积累,不仅是文辞表达的积累,而且是生活情感体验、思考的积累。至于如何激发阅读兴趣,如何进行阅读指导,我想,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途径方法,只要行之有效,我们都可以努力取尝试。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学生通过有效阅读,自修内省,自我提升,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在习作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的流淌于自己的笔端。

以上是笔者关于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一些拙见。主张“真情实感”的王荣生教授也提出了“怎样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写出”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在写作教学的漫漫长路上去摸索,去探讨,努力引导我们的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陈琦《作文教学之起点》,诸暨教育网。

【2】《对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2009年第4期《教育大视野》。

【3】杨红燕《个性化写作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2009年第11期《语文教学与研究》.

第三篇:叙事文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叙事文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字号:大 中 小]

------------------

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

因此学生如果写自己有感受的事,就容易写得生动、活泼、具体;如果写自己不熟悉的事,即使费了9牛2虎之力,也写不好。这是什么道理呢?文章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的材料必须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没有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没有文章。我们写作文就是要把自己周围的事,周围的人,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写作文不是做算术,有了一道题,运用几个公式套一套,就可以做出来。写作文必须要具备材料,写自己感受深的事,就能“表”我们自己的“情”,“达”我们自己的“意”。

可是,有些同学往往不理解这一点,许多有感受的事放着不写,偏偏去写道听途说的,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这样写成的作文,还有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呢?由于写的是缺乏感受的事,因而语言也是一副“大人腔”,缺少我们自己应该有的童趣。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的需要为目的的写作练习,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如写写日记、周记、随记、书信、读书笔记等,自己选题,自由发挥,放手写作,畅所欲言。练笔先从自己写起,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这种大量的持续的作文自主练笔,既记载了真实生活,又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第四篇:真情实感写作文——新课程写作教学浅谈

真情实感写作文 ——新课程写作教学浅谈

各位老师: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走进新课改中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自有学校的教育以来,对语文教师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如今,有关作文教学的流派也不少而本人的教学观点既没有入流,更不能妄称什么派。不过,今天能有幸和诸位一起来探讨新课程写作教学的问题,我已经是受宠若惊了,所说有不妥之处,万望海涵,并恳求指教。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借用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我认为是十分恰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戏,曾被周恩来同志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有一段唱词——“梁兄送我出学堂,学堂前面粉壁墙,粉壁墙上画麒麟,麒麟头上顶凤凰,凤凰口吐七个字,状元、榜眼、探花郎,梁兄哥,待到朝中开科考,三篇文章作得好,一顶乌纱戴头上。”

这唱词中的“三篇文章作得好,一顶乌纱戴头上”就是对古时候的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最好的佐证。社会发展到今天,虽说作文教学的地位已由旧时代学校教育的峰颠退居次要地位,但就语文学科而言,它仍然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因为要衡量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如何,只要看看他的写作水平就基本上能将其分出伯仲来。

前几年,全社会就语文教学的成败所进行的一场大讨论,其热烈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其言辞之尖锐也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各种宣传机器几乎是异口一声:什么大学毕业生不会写自荐信,什么研究生不会写请假条,什么博士生尽读错别字等非难;什么“少慢差废的教学是语文”、什么“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之类的恶语铺天盖地而来,让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惊惶失措,欲哭无泪。

诚然,在前几年关于学生语文水平之低的原因的探求过程中,各界人士不约而同地将责罚的八十大板都打在语文教师的身上,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是极不公平的。因为造成语文水平走低,其原因多得很:自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口号后,我们语文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时至今日,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开放性的发展,计算机和外语成为最热门专业。母语水平高低,至少在表面上还不是能否成为热门专业人才的决定因素。专业发展的导向自然影响到对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时间的分配。再说,随着电视的普及,伴着打电游、上网的走俏,中小学生们的业余时间,也差不多全被这些现代化的信息与娱乐所占有,留给学生看书的时间已是微乎其微了。虽说从大语文观这一角度看问题,看电视、玩电游、上网也可以学语文,但这与直接读书所能获得的信息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不过,话也得说回来,学生语文水平差,虽说个中原因不少,可人们不怪语文教师又怪谁呢?难道我们语文教师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就目前学生的作文情况分析,也确实令人痛心疾首。

由于不良学风、文风的影响,作文说假话早已成风。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据抽样调查,竟然有不少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之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其实,作文说假话,自古就有。我国古代训练写八股文,就要求不说自己的话,而是要“代圣人立言”。这种八股文是“假、大、空”的鼻祖。封建社会的这种作文训练,所培养的只是“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面现在,如果对作文说假话的现象熟视无睹,那么我们将会重蹈封建八股文教育之覆辙,不仅使学生养成假话连篇的不良文风,而且造成学生“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的双重人格,这与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目标,岂不是南辕北辙?因此,我们必须要强调学生作文写真情实感,这样,就有利于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作文“假、大空”的毛病。

说得重一点,这种毛病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作文问题,而实质上是对青少年人格的扭曲,对其个性的健康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当然,这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只要是真话就行,不需要正确的引导了。记得在1984年,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21世纪的我”的作文,有一个学生的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21世纪某一天清早,机器人把我从床上抱起来,帮我洗完脸,漱完口、喂好饭后,把我抱上小汽车„„”无独有偶,据报载,前年某县初一学生作文统考,题目是“20年后的我”。近两千人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这些学生的确是说了里话,这些话过去是人们所羞于启齿的,现在他们公然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了。但这样的“心里话”,能不注意正确引导行吗?这些例子生动地告诫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有人过于强调写作要完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如实的反映,却忽视了“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个性化;也有人片面地强调写作就是自我表现,事实上切断了自我与生活的联系,这两种倾向都有其片面性。

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上述两种片面性呢?新课程《语文标准》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其要求是: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学段称之为“习作”,其要求是: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的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第三学段仍称为“习作”,其要求是: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四十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和习作。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其要求是:

1、写作出了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得意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命题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和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我们初中阶段属于第四学段。《语文标准》对这一学段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相对于过去大纲仅“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材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

《语文标准》还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过去的各个大纲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选择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技术性要求,在初学写作时过多强调这些写作规范,反而冲淡了有创意的表达这一根本性要求。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语文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有创意不等于胡思乱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所以第三、第四学段分别作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我们所接手的学生,已进入了第四学段,不过,毋庸置疑,他们目前的写作能力是没有达到《语文标准》所要求的标准的。他们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人往往是一提作文就头痛,认为没有东西可写。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为其补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一、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大家知道,我们要学生作文无非是让学生把学生过去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见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生活还是不少的,特别是从间接获得的生活是极为丰富的。这些埋在记忆底层的生活能不能翻转过来,有的让它们由死生活变为活材料,有的则让它们把模糊的色泽变得鲜艳起来,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夫了。

过去的事,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相隔不远,但学生回忆起来,往往无从下手。例如“童年趣事”这个题目吧,恐怕是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人人都写过的。有一位老师在要学生作文之前,就作了这样一些提示:他把童年的事归纳成20个小问题:

1、家在哪个村,村里有什么最有趣的事。

2、家里的成员中,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要求一件事反映一个特点)。

3、记忆中最早而且印象最清晰的事。

4、挨过打吗?是怎么被挨打的?

5、撒过谎吗?在什么情况下撒谎的。

6、最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里什么吸引了你——或人或物或景。

7、欺侮过别人吗?为什么事欺侮人?

8、平时贪吃过什么东西?贪吃的经过怎样?

9、受过别人的夸奖吗?是为什么事?

10、受过委屈吗?又是什么事?

11、第一天上学(幼儿园)的情景还留有什么样的记忆。

12、得到过老师的批评或表扬吗?是为了一件什么事?在什么场合?

13、还记得小时候玩游戏的情景吗?

14、有无最讨厌或最喜欢的同桌,让你最讨厌或最喜欢原因是什么?

15、栽树、种花、饲养小动物的事干过吗?

16、见过奇异的景象吗?你当时的心情如何?还别的人在场吗?

17、考试考得最好(或最糟)一次的情况还记得吗?

18、参加过社会活动吗?选一次活动谈谈当时的感爱。

19、参加过学校以外的劳动吗?选一次感受最深的说一说。20、你上课有无严重开小差的现象?导致开小差的原因是什么?

二、引导学生提炼生活

上述20个小问题,用一个新潮流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的信息源”。学生找到了信息源,并将其挖掘出来,诉之于笔端,书写于纸上。当然学生由找到信息源到将其书写于纸上,其间还有一个筛选信息的过程,不是绝对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如果说找寻信息源的过程是再现生活的过程,那么筛选信息的过程就是提炼生活的过程。我这里介绍七种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的方法,以供参考:

1、提问题

a我最想探讨的是什么? b我摊牌思考的是什么? c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什么?

d我曾千方百计寻找答案的是什么?

2、举现象

a突然给你启迪的现象。b引起你长久思考的现象。c使你大胆猜测的现象。

d使你产生发明创造设想的现象。

3、描述情境

a催人泪下的情境。b引人奋发的情境。c叫人心碎的情境。d令人心烦的情境。

4、采掘强烈印象 a一个人的强烈印象。b一件事的强烈印象。c一件物的强烈印象。

d一段生活经历的强烈印象。

5、搜求奇思

a一事引出的突发想象。b一事引出诡异想象。c一景引出的突发想象。d一景引出的诡异想象。

6、大胆推测

a解开一种世界未解之迷的假想。b解开一道难题的几种预想。

c对一些同学未来发展的几种推测。d对一地的未来发展的几种预想。

7、提炼见解

a曾掠过心头的积极一闪念。b生活或学习中豁然开朗的实例。c事物对比中引出的想法。

d一篇文章突然开启我心中之窗。

三、指导审题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达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目标,也就不能操之过急,还需语文教师不厌其烦地诱导。所谓诱导,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你的方法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益。如今的学生见多识广,自我表现意识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这一特点,变以往教学中“要你学(写)变成我要学(写)”例如有一个教师在教《松鼠》一文时,根据教学要求,应该让学生摹仿课文写一段描写小动物的小文章。他在第一个班授课时是这么说的:“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已学完了,下面请大家摹仿课文写一篇描写小动物的小文章。”其结果是动笔者寥寥无几。在第二个班授课时,这位教师变上一堂课的命令式讲话为商量式的谈话——“同学们,我们已学完了《松鼠》这篇课文,大家一定觉得松鼠这种小动物很可爱。不知同学们是否也养过小动物?如果自己没有养,我想你的左邻右舍,亲朋戚友家里总有养小动物的。你所养的或所见的小动物有没有趣?能否给大家介绍介绍呢?”这么一说,全体同学兴趣就来了,不到两分钟的准备时间,要求介绍的人几乎占了一半。到了下课时间,都不肯下课,要求向同学们介绍。这一事例,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语的例证。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是说激发就能激发的,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采取合适措施,方能达到目的。这就是我们平时备课所要注意的。

说起作文的备课,这也是令我们语文老师十分头痛的问题。以往我们常常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写作文,第一课时我们主要进行作文指导,第二节才让学生作文。我们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作文备课是十分认真,如何指导学生审题构思,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都一一予以详细地指导,而结果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是全班五十多人同一个腔调。批阅者读一篇两篇,还可以,读多了就泛味。这种作文指导,就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指导。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这么详细地指导,还有不少学生一节课写不出几个字来,不作详细指导,恐怕这类学生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这种担忧,本人也曾有过。其实,这是对学生思维潜能的不信任。新课改的《语文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指导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先后一致的联贯性,可操作性比较强,可我们将要接手教的学生不是一级阶梯,一级阶梯登上来的。就我所教学生的情况来说吧,一个班50多人,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有少数人还像个小学毕业生写出来的文章,可有不少人写出来的文章就只有三四年级的水平,更有甚者,班上总有那么两三个人的写作水平还停留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上。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下面我就将我这十来年的做法向大家介绍一下,以便和各位一起来探讨。

《语文标准》要求学生“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教学要求——两个课时写完一篇作文的要求大不相同了。我从92年上学期起,就规定学生必须在45分钟内写完一篇作文——初一上期是500字以上,初一二期是550字以上,初二一期是600字左右,初二下期是600字以上。以前我们称之为快速作文,现在看来,不能这么说了,因为《语文标准》就是这么要求的。

我的指导方法是先实后虚。所谓的先实后虚,就是上作文课时,把传统的教师指导后学生写作文改为学生写完后再评议。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指导——写作——阅卷——讲评”,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一般是两节课完成一篇作文,第一节课是老师指导,占去一节课的一半时间,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我则是先让学生作文,然后再作具体指导。我每次要学生作文时,就不作具体指导,但平时上课是不忘作文指导的。就拿审题指导来说吧:我归纳出一条审题原则,那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添加因素的审题方法,使文章的标题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以《我的故乡》为例吧。学生写作前,老师可作简要的审题提示:“我的故乡怎么样?是美丽的故乡?是富饶的故乡?还贫穷落后的故乡?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经教师这么一提示,他就会朝着自己确定的写作对象去思考。再如《静夜》这个题目,如果就标题论标题,就不怎么好写,若从另一个角度——“静夜不静”来考虑,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在那万籁俱寂的夜晚,其实一点也不平静:上夜班的工人不正在车间里忙得不亦乐乎吗?商店里的营业员不还在店里为顾客们服务吗?学校的老师不还在静夜中忙着批改学生的作业吗?野外的猫头鹰、黄鼠狼等动物不正在忙着捕捉田鼠吗?炎天六月的夜晚,那些为人母亲或为人祖母者不正于院子里坐在小儿子或小孙子旁边摇着扇子替他们解热驱蚊或讲述着神奇的故事吗?另有那打麻将娱乐者,赌博者,更有那些小人之辈,借夜色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你能说这夜晚是平静的吗?

这样的提示,与《语文标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的要求是一致的。当然,要让学生能较好地按“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还必须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哲学家们在论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问题时,曾有一个

“一个一生不可能两次涉过一条河流”的典型案例。为什么一人一生不可能两次涉过一条河流呢?„„6月23号的文萃报的12版刊登了这么一篇题为《“不可能”与“有可能”》的小文章:

下面这几道题,做过的人无一不说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的。你不妨也来试试。请看题: 1+1=1 2+1=1 3+4=1 4+9=1 5+7=1 6+18=1 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只要给这些数字加上适当的量词,其结果就可以成立,完全正确。1(里)+1(里)=1(公里)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4(点)+9(点)=下午1(点)5(月)+7(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点评]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面对生活里那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想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有可能。指导学生审题,要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那么这些内容在什么时候介绍比较合适呢?我平时是在上课时介绍的。假如我要上《风筝》这一课,我就会问学生:“假如要你来写‘风筝’这篇文章,你打算怎么写?以‘风筝’为题一般可写出几种类型的文章来?课文又是写什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能让学生掌握审题方法。再如《小巷深处》一文吧,这个标题只不过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学生读完课文后,可让他们试着用简练的话扩展课文标题,使标题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小巷深处深爱着‘我’的母亲、小巷深处伟大的母爱、小巷深处相依为命的母女的故事。”假如你要学生写一篇小动物的文章。那么你可以以某一动物为例,作简要的提示:你所写的动物是漂亮、乖巧、顺良的小动物吗?你所写的动物是既通人性又凶猛的动物吗?你所写的动物到底有什么特点,你要在你的文章中反映出来。这样的提示,我认为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至于文章的布局谋篇,就初中学生写记叙文和事物说明文而言,用得最多的是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和“总——分、分——总、总——分——总”来安排。而议论文和事理说明文一般离不开逻辑顺序。其指导也应放在平时为妙。而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指导就更应该放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了。上述做法,我一般只在初一进行,到了初二,难度一般的作文题目事前不作提示。

也许有的老师还是不放心,你一句的指导也没有,学生能在一课时内写完一篇500字以上作文吗?根据我的实践情况,我认为学生是可以的。学生的思维潜能之大,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大家不要以为“七步吟诗”“倚马可待”的写作是天才人物的专利,常人经过训练,也是能够做到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我们目前只运用了脑力和体力的一小部分。”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佛斯坦也认为,不同能力水平的青少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未被开发的潜能,他们多数人具有可变性优势,通过强化训练,可以把未被开发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出来。

大家知道,每次考试作文,写不完作文的没有几人。为什么考试时能写完作文,而平时又不行了呢?其间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考试作文题一般好写,二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急中生智”吧。既然考试时能行,平时肯定也能行。基于这一点,我编了一首快速作文歌诀:

身子坐正深呼吸

目视黑板无杂念

平心静气思文题 一气呵成再回视

这首歌诀的头两句旨在让学生集中精力。记得我读小学时,我们上课之前都要假寐的,其作用无非是要学生收拢玩心,好集中注意力上课。后两句是行文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往学生作文之所以慢,大都是写一段又回过头来读一遍,写一段回过头来读一遍,如此反复,又怎么能把文章写快呢?所以写文章要强调一气呵成。可能有的教师又会疑惑起来——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况怎么办?我地做法是要学生跳过去。凡是写不下去的一般是不合思维顺序,即使是硬着头被写出来了,到修改时,往往也是要被删去的。

四、指导学生互评 作文写完后,就是修改评改的问题。《语文标准》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而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呢?据我所了解情况来讲,学生是最不喜欢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如何才能让他们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呢?自92年到现在,我的办法是通过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达到逼学生上梁山的目的——先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让学生互评作文,如何能逼学生自己先修改自己的作文呢?这就得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来认识了。前面我就分析了如今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生怕别人尤其是同学说自己不行;而又有较强的表现欲,你要他挑别人的文章的毛病,他从头到脚都是劲。就我这11年的指导学生互评作文的情况分析,几乎是所有的同学都具有比较准确的发现别人的作文的毛病的能力,即使是自己作文成绩一塌糊涂的人也不例外,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清吧。学生为了不让同学少挑或挑不出自己作文的毛病来,除了极少数懒汉外,一般写完作文后,会将自己的文章修改一两遍的。这不就是逼他们上梁山——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了吗?

其实,学生互评作文,就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大凡在教学上有成就的老师,无一不是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的。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曾经听说过的一则故事——《状元先生》。这则故事说的是古时候,在四川某地,有一位名叫鸿儒的先生,他饱读诗书,„„他有一个弟弟,叫鸿慧,没读什么书„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互教互学作用,效果是不能用时间来计算的,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互评作文呢?我做法是:

(一)确定评分标准。一般说来,字数满了500字,不论写得怎么样差,就可给70分;所写内容没有外题,就可给80分,文章中有那么一两句精彩的话,就可打85分,„„语句通顺、结构严谨、详略得当、思想健康,就可以打95分以上了。每次作文均有不同的评分标准,这就要依据你该次习作训练的侧重点来定(我这个评分标准就是学了钱梦龙老师的)。

(二)讲明评改作文的步骤:

1、读第一遍,整体把握同学作文情况。

2、读第二遍,找出同学文章中的错别字与病句。病句能修改的则修改,不好改的打上眉批。

3、读第三遍,找出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语段来,加上波浪线,打好眉批。

4、读第四遍,对全文予以评价——打分并写尾批。尾批要先写出优点,然后指出不足,最好是能够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交给作者。作者可以与评改者交换意见,还可就评改者的打分或评语进行讨价还价(这样一来,相互争论的过程又成为了一次新的写作过程„„)

(三)集体评改三到四篇学生的作文,以作样板。作为样板作文,不一定是写得最好的作文,我平时的做法是让交卷早的前三到五名同学抽,抽到谁就评谁的作文。被抽中的同学称为幸运作者,就上台来宣读作文,读之前,要简要地说说自己的审题构思过程。只要读得比较流利,声音比较大,就可给予30分的奖励。如果有同学认为自己的作文写得好,可以主动提出来宣读,让同学们评改,则加50分。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促使个别不认真的同学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因为你乱写一通,一旦被抽中,就会大丢其脸。又能调动作文优秀者的积极性。

(四)学生互评作文。(互评时,对学生的眉批

第五篇:怎样引导学生表达艺术感受

怎样引导学生表达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怎么表达艺术感受;

2、在习作中练习运用表达艺术感受的方法: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艺术感受的方法;直接抒发艺术感受的方法;在叙事中表达艺术感受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历审美体验,受到审美熏陶。

【教学重难点】

学生产生艺术感受,与学习运用表达艺术感受的策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习作指导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本次习作,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期初即可布置学生如有条件要学一门艺术,音乐如学习一种器乐,画画如学习国画、水彩画、泥塑等;至少欣赏一幅画,一首歌(曲)。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可随文介绍课外阅读篇目,指导学生阅读,如,《听音乐会》《看画展》《看花展》等。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内容属陈述性知识,其综合表征图式是在两个以上的基础上形成和改进的。因此,要学生掌握写作内容知识必须要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实例。而本次习作,不少学生存在写作内容的知识空缺,即缺乏艺术体验,或失之肤浅。因此,弥补学生艺术感受的知识空缺,使学生有话可写,就显得特别重要。产生和积累艺术感受,要用比较长的时间,课前学生的准备应用较长的时间,一是要接触艺术生活,如看画,听音乐等,直接感受艺术,积累感性认识;二是通过扩大阅读,积累间接的感受和体验。)

二、课堂指导

1、激发兴趣

可从生活导入,简单交流本学期欣赏了哪些歌曲,或哪些图画,或学习了那种器乐或画种,有什么感受要告诉大家。

2、明确题意

先读一读教材的习作题目,明确写作内容和表达要求。写作内容:“写自己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表达要求:“回忆课文中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学习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复习规则

可回顾自己在习作中经常运用哪些表达感受的方法,然后加以小结:(1)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2)在叙事中表达内心的感受。

再围绕“联想与想象”的话题回顾本单元课文:《月光曲》怎么用联想和想象表达盲姑娘的听音乐的感受?《蒙娜丽莎之约》作者怎么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小结时强调,用“联想与想象表达艺术感受”,是本次习作要重点学习运用的写作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以前学习的表达感受的方法。

4、学习例文

先学习例文《我喜欢的一首歌》。讨论重点:小作者唱起这首歌时,想起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再学习例文《我喜欢的一幅画》。讨论重点:小作者在欣赏这幅画时,是怎么把看到的画面和内心的想象结合起来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然后学习例文《我学拉二胡》。讨论重点:小作者怎么表达学拉二胡的美的感受?

5、总结。本次习作,重点内容是表达学习艺术或欣赏艺术的感受,重点写作知识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要结合运用直接抒发感受和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必须以学习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为出发点,以灵活运用有关概念和规则为落脚点。在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规则个条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例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有关规则。《我喜欢的一首歌》是表达欣赏音乐的艺术感受,运用联想的方式表达;《我喜欢的一幅画》是表达欣赏美术的艺术感受,是运用想象表达;《我学拉二胡》是在叙事中表达艺术感受,和直接抒发拉二胡的美的感受。多角度的对“如何表达艺术感受的”写作策略的感知,有助于迁移到习作中。)

6、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1通过编写提纲理出本文的写作顺序,并表明重点,以及要运用什么方式表达艺术感受。如:《看菊花展》的段落提纲:

1、看菊花展的时间、地点和心情。

2、对各种菊花的描述和产生的想象;

3、叙述培育新品种的艰辛,结合自己对培育过程的想象;

4、直接抒发感情,赞美劳动者的伟大。

变式练习2在小组讨论中,口头具体描述艺术感受。如,“你欣赏什么歌?产生怎样的联想”;“你欣赏什么图画?看到怎样的画面和内心有什么想象”;“你学习什么器乐,有什么美的感受”?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最终要转化成自我调控能力。如何使具有陈述性形式的写作规则转化成自我调控能力昵: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建议:在掌握基本能力之初,就应设置变化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通过变式练习促使学生关注使用规则的各种条件,并对使用基木技能的整个过程作有意识的监控。本次习作指导的变式练习1“编写提纲”,在于确定表达艺术感受的主要方式;变式练习2“口述艺术感受”,在于把学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尝试运用到不同的写作内容和不同的语境中,以便学生初步掌握表达感受的策略性知识。)

7、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要求当堂完成。

下载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作怎样写出真情实感(精选)

    写作:怎样写出真情实感 [训练目标] 1.作文中说自己想说的话 2.作文中说话要真实实在 很多同学一提写作,就感到头疼。其实,写文章是一项很自然的活动,写文章无须造作,你想说什么就写什......

    如何引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

    如何引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 【摘要】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初中学生对任何事物充满着新鲜和好奇,独立追求与感......

    引导学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精选五篇)

    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性大学生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同学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当以大国国民的胸怀冷静面对复杂情况。大学生理智、冷静,以正确的方式和途径表达爱国情......

    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关键

    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关键 〔关键词〕 语文;写作兴趣;方法〔中图分类号〕 G623.2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B)―0039―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

    写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5篇

    写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安陆市辛榨乡初级中学刘泉山身在教学一线,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学生为写作而犯愁,他们总感到学习紧张,生活单调,家庭学校二点一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

    创新随笔写作 写出真情实感

    创新随笔写作写出真情实感 湖北宜昌宜都二中 黎孔涨 高考作文总分六十分,要想在一小时内写出高分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要多打造几个亮点,拟题要有魅力,......

    指导学生写真情实感

    案例一 这是一堂以读促写的作文课,要求当堂完成题目为《我》的500字以上的介绍自己的作文。 一、教师发下两篇范文《义务教学初级中学语文课本(试用)》中的《说说我自己》和《......

    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轻松写作

    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轻松写作 “课标”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崔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