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关键
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关键
〔关键词〕 语文;写作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B)―0039―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且乐于书面表达,这样才能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学生只要有了写作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从“逼我写”到“我想写”。那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观察日记――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师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鼓励学生写日记,培养其乐于体验生活的精神,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生活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开始,学生还对观察什么感到茫然,我给学生布置观察的内容,如“生豆芽”,让他们看看自己泡的豆子每天有什么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把它的变化用一两句话记下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很浓,记录的每句话都散发出童趣。如有的人写道:“我的绿豆宝宝太热了,今天脱去了外衣,露出了白胖胖的身体,就像我弟弟在澡盆里一样。”有的人写道:“绿豆渴极了,张开了小嘴,仿佛正在咕咚咕咚地喝水呢,瞧,它喝足了水,伸展开身体,舒舒服服地躺在家里,多高兴啊!”还有的人写道:“今天,我的绿豆宝宝们长出来一条条小尾巴,就像一个个小蝌蚪,不知道它明天会不会变成青蛙,我真有点担心!”后来,我又让学生自己“种蒜苗”,观察“秋天”写一组日记,以“我的家”为主题写一组日记等等。学会了观察还不够,在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种蒜苗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给长辈洗脚体会出长辈的辛劳;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所感受到的快乐等等。学生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当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还有他们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就会自觉地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会养成勤于观察、勤于记录的好习惯。
总之,观察是为了积累生活经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素材,引导他们留意周围的人和事,让他们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大脑中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
二、循环日记――品尝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利用这一特点,我开展了循环日记活动。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七个组,每组由学习能力不均等的八个人组成,每组合用一个日记本,组内成员每天轮流写日记,日记内容、字数、形式、文体不限,还可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配画。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想迅速地轮到自己,看看别人的习作是否比自己出色,可以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每十天进行一次展评,展评时,每个学生都上台读自己的习作,然后由其他学生评出“最佳循环日记”小组和“最佳日记”。评选标准不仅要看日记的内容是否表达出真情实感,还要看朗读的同学是否读得声音宏亮,有感情。评出的“最佳日记”将出现在班级的板报栏中,并向刊物推荐发表。评出的“最佳循环日记”小组将在日记封页上由其他六个组画“星”以示嘉奖。
“循环日记”这一活动,让学生激动不已,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写日记当成了自己的需要,每一个轮到的学生都会竭尽全力去写,力争写出最高水平的日记。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写作欲”。
三、即兴作文――迸发灵感的火花
即兴作文是凭借学生观察偶发或突发事件所激发的灵感而写出的作文,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观察某些景物、图画、照片后能产生兴致,这“兴致”是“心血来潮”的先导。我们学校今年把上、下课的铃声改成悦耳的音乐声,我看到学生新奇的目光,于是,把握契机,让学生仔细听,在“听”中激发灵感。十分钟后,我要求学生以“变”为题写一篇即兴作文。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刺耳的铃声变成了了悦耳的音乐声,我还真有点不习惯呢,还以为自己正在欣赏动听的音乐会呢。”有的学生写道:“听到这美妙的音乐,我全身心放松,就连平时最不爱上的数学课,都感到是那么有趣,感觉到时间过得真快啊!”还有的学生写道:“仅仅是铃声变了吗?不是,是我们的学校变了,变得有生气了,变得更好了。”
即兴作文改变了学生被动写作文的状态,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完成了一篇篇作文,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平素所积累的语言任由驱遣,这就达到了教师所追求的“文思飞涌”的境界了。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乐于发言
浅谈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乐于发言
堡镇第二小学沈忠娣
众所周知,课堂发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是,我们高年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语文课堂,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逐年降低,更多的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可当我请那些不举手的孩子发言时,发现他们大都不是不会。下课后,我就和学生聊天、玩耍,通过聊天,我发现他们不举手的原因有好几个:
①担心答错问题会遭到同学们或是老师的批评。
②觉得其他同学有比他更好的答案,自己说了显得自己的答案不够好。③自己不用思考,反正总有人会回答的。
④习惯了听别人发言,即使会也不想举手。
⑤对老师提的问题,没听懂。
⑥听懂了问题,却不知道怎么去表述。
归结以上原因,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自尊心也越强,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就选择“沉默”;其次,人天生有惰性,对于老师的提问,能偷懒就偷懒;也有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不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时间一长,学生也懒得开动脑筋了。找到原因后,我也曾采取过以下措施:给发言多的学生加星、加分;要求学生每堂课必须回答几个问题等办法。结果,举手发言的多了,课堂气氛好象活跃了,可细细观察,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发言、乐于发言,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明确意义,主动发言。
在班会课上,我开展“上课是否要积极举手发言”的讨论会,通过讨论、交流让孩子们明白要做学习的主人,就要大胆的表现自己,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现在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就要学会交流,要交流就要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光会想,不会说或不敢说,将不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
所以,现在就要抓住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认识到了举手发言回答问题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认可举手,那么,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
二、营造安全氛围,敢于发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首先要让他们感觉轻松,没有顾虑,心情舒畅。所以我们对于每位学生所阐述的观点、看法,不论对与错,我们都要予以保护,使学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大胆举手发言。
在课上,为了鼓励他们,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不管答对还是答错,我允许自己坐下,让他们明白,回答不管正确还是错误,都是正常的。当发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下面窃窃私语,小声讨论,我不仅不批评,反而安排时间,让他们在下面自由议论,虽然,这样的议论,不一定能形成规范而一致的结果,但是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参与,孩子表达和思考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课堂侧重点,当孩子比较有话可说的地方,是重点,也是兴趣点的,就深入,就研究得透彻一些,对于孩子不太感兴趣的,比较难的,就不要强求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可以老师直接进行讲授。
其次,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氛围也是至关重要。当发言者的错误回答得到同学的更正时,我引导他向伙伴说声“谢谢”;当发言者的回答遭到同学嘲笑时,我要求该同学对发言者主动道歉;当学生发言忸怩或小声的时候,我柔声鼓励,并让其他学生和我一起耐心倾听。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选择小组合作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样使得胆小的在小组内也有了锻炼的机会。我想,学生在这种一种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回答问题,他们怎么还会拘束呢?
三、强化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首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多说。我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讲故事,播报新闻,即兴演讲等;利用学校国旗下讲话的难得的机会,先进行班级选拔,激起更多的孩子想要展现自己的意愿。语文课上,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例如在学完了《带刺的朋
友》之后,让学生用“先„„接着„„再„„最后„„”的句式,以刺猬的口吻,把偷枣的经过说完整。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例如指导学生说话时站立的姿势、回答声音响亮,坚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准确等。对于学生的发言,我要求其他学生和我一起认真倾听,对于出现的一些错误及时给予指正。
四、评价多元,增强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各种语言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和肯定。
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使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例如:学生回答得很完整时,我会翘起大拇指说: “说得太棒了”,并借此机会,请表达上有困难的学生:“某某同学,请你来学着说一说”。如果这位同学回答的不够完整,就鼓励说:“听了你的回答,我知道你已经开动脑筋了,希望你以后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如果学生回答的是错误的,我会对他说:“你非常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勇敢,我们一起来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好吗?”等等。这样,学生不管答对还是答错,都感受到举手发言的乐趣,感受到被别人承认、肯定的喜悦,从而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我还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在家长会上,我把预习的要求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老师,督促孩子按“读”“思”“写”三步骤培养孩子良好的预习习惯。“读”: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把文章读通顺、读熟。“思”:思考课后的问答题,从文章中找答案。“写”:把找到的答案,在文中圈划出来,并写下自己点滴体会、感受。对于孩子的预习,家长给予打星评价。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提前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孩子在课堂上也就不胆怯了,有了信心,就敢举手发言了。同时,在平时的电访中,对于那些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的家长,和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多鼓励孩子积极发言,大胆表现。
五、面向全体,兼顾不同层次。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多层次的。对于那些才思敏捷的学生,我让他们回答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跳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对积极思考,却又不肯回答的孩子,给予更多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有比较充足的准备时间,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再读给大家听,这样孩子的发言就更有条理,不会语无伦次,既打消了顾虑,又提高了发言质量。
对于那些不知道怎么思考,或怎么思考都没结果的孩子是最需要关注的。我的做法是,多给一点帮助和提示。在课余时间,中午、傍晚的补习时间,有意无意地讲一点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将正确的思路透露给他们。上课时,当他们举起手时,我装作不知情,请他们回答,最后大力表扬。他们发现自己竟然也能为大家的思考提供帮助,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伙伴的肯定,他们是那样的兴奋。这些孩子找到了自信,同时又获得了参与的快乐,慢慢地喜欢上思考和发言。
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点做法。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一名驾驭课堂的艺术大师,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把埋在孩子们心中智慧的火花充分激活,让孩子们敢于表达、乐于发言,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乐园。
2011.10
第三篇:怎样引导学生表达艺术感受
怎样引导学生表达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怎么表达艺术感受;
2、在习作中练习运用表达艺术感受的方法: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艺术感受的方法;直接抒发艺术感受的方法;在叙事中表达艺术感受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历审美体验,受到审美熏陶。
【教学重难点】
学生产生艺术感受,与学习运用表达艺术感受的策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习作指导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本次习作,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期初即可布置学生如有条件要学一门艺术,音乐如学习一种器乐,画画如学习国画、水彩画、泥塑等;至少欣赏一幅画,一首歌(曲)。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可随文介绍课外阅读篇目,指导学生阅读,如,《听音乐会》《看画展》《看花展》等。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内容属陈述性知识,其综合表征图式是在两个以上的基础上形成和改进的。因此,要学生掌握写作内容知识必须要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实例。而本次习作,不少学生存在写作内容的知识空缺,即缺乏艺术体验,或失之肤浅。因此,弥补学生艺术感受的知识空缺,使学生有话可写,就显得特别重要。产生和积累艺术感受,要用比较长的时间,课前学生的准备应用较长的时间,一是要接触艺术生活,如看画,听音乐等,直接感受艺术,积累感性认识;二是通过扩大阅读,积累间接的感受和体验。)
二、课堂指导
1、激发兴趣
可从生活导入,简单交流本学期欣赏了哪些歌曲,或哪些图画,或学习了那种器乐或画种,有什么感受要告诉大家。
2、明确题意
先读一读教材的习作题目,明确写作内容和表达要求。写作内容:“写自己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表达要求:“回忆课文中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学习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复习规则
可回顾自己在习作中经常运用哪些表达感受的方法,然后加以小结:(1)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2)在叙事中表达内心的感受。
再围绕“联想与想象”的话题回顾本单元课文:《月光曲》怎么用联想和想象表达盲姑娘的听音乐的感受?《蒙娜丽莎之约》作者怎么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小结时强调,用“联想与想象表达艺术感受”,是本次习作要重点学习运用的写作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以前学习的表达感受的方法。
4、学习例文
先学习例文《我喜欢的一首歌》。讨论重点:小作者唱起这首歌时,想起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再学习例文《我喜欢的一幅画》。讨论重点:小作者在欣赏这幅画时,是怎么把看到的画面和内心的想象结合起来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然后学习例文《我学拉二胡》。讨论重点:小作者怎么表达学拉二胡的美的感受?
5、总结。本次习作,重点内容是表达学习艺术或欣赏艺术的感受,重点写作知识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要结合运用直接抒发感受和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必须以学习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为出发点,以灵活运用有关概念和规则为落脚点。在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规则个条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例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有关规则。《我喜欢的一首歌》是表达欣赏音乐的艺术感受,运用联想的方式表达;《我喜欢的一幅画》是表达欣赏美术的艺术感受,是运用想象表达;《我学拉二胡》是在叙事中表达艺术感受,和直接抒发拉二胡的美的感受。多角度的对“如何表达艺术感受的”写作策略的感知,有助于迁移到习作中。)
6、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1通过编写提纲理出本文的写作顺序,并表明重点,以及要运用什么方式表达艺术感受。如:《看菊花展》的段落提纲:
1、看菊花展的时间、地点和心情。
2、对各种菊花的描述和产生的想象;
3、叙述培育新品种的艰辛,结合自己对培育过程的想象;
4、直接抒发感情,赞美劳动者的伟大。
变式练习2在小组讨论中,口头具体描述艺术感受。如,“你欣赏什么歌?产生怎样的联想”;“你欣赏什么图画?看到怎样的画面和内心有什么想象”;“你学习什么器乐,有什么美的感受”?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最终要转化成自我调控能力。如何使具有陈述性形式的写作规则转化成自我调控能力昵: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建议:在掌握基本能力之初,就应设置变化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通过变式练习促使学生关注使用规则的各种条件,并对使用基木技能的整个过程作有意识的监控。本次习作指导的变式练习1“编写提纲”,在于确定表达艺术感受的主要方式;变式练习2“口述艺术感受”,在于把学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尝试运用到不同的写作内容和不同的语境中,以便学生初步掌握表达感受的策略性知识。)
7、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要求当堂完成。
第四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黄桥镇庙塘小学胡云山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
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大量的识字任务是低年级孩子学习语文的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而低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让学生行之有效地掌握生字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以达到识字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活泼好动。而小学一二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识字任务最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抓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好动的特点进行教学,就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识字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中,使课堂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大胆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不断探索的寻宝人,体验发现宝藏的成功与快乐。因此作为教师就要乐其所乐,好其所奇,才能促使学生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所感悟,思维才更敏捷。
2.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营造愉快的识字氛围。新教材的选文非
常富有儿童情趣,为老师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柳树醒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荷叶圆圆》、《泉水》等,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我们应正确认识短文作为识字载体的作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短文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轻松识字。教学时,还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3.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识字,培养浓厚的识字兴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进行趣味识字更能激发其识字的欲望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进行趣味识字,让学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更能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与兴趣,使其乐在其中,获在其中。例如猜字谜(引导学生根据字形将生字编成一个个谜语,谜语猜出来了,字也就会写了)、小猴子摘桃子(将生字制成桃形卡片,挂在树上,让学生扮演小猴子,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超级组合(将字的两部分拆开,分别贴出来,小组进行组合比赛,帮助生字找到家)找朋友(音节与字成为一对朋友,你喜欢哪个字就与哪个字交朋友)等等。这些游戏与活动穿插在识字教学中,避免了枯燥记忆,同时在游戏中,开展比赛,培养竞争意识,树立集体观念,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在培养多种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
4.巧妙构想,根据汉字的特点识字,培养识字能力。中国汉字
有其丰富的内涵,音形义三者结合,汉字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识字教学中启发学生想像,借助汉字特点来识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字:
(1)联想象形识字: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已从生活中对事物形成了感知。抓住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联系已认知的事物来识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生字中,有的字是象形字,如:《口耳目》一课的生字,这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字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利用这一特点在识字过程中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学习“鼠”字,“鼠”它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小老鼠的牙齿,最后的斜钩就象是老鼠的尾巴。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2)比较联系识字: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 “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3)强调点睛识字: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学生易漏的小横、小竖、一撇、一点。例如“鸟”这个字,在写点时,教师用彩笔标出,同时用语言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点就是鸟的眼睛,没有这一点,就如同鸟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会一片乌黑,无法歌唱,无法飞翔。”这样使学生先入为主,形象感知。
(4)表演动作识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与义的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拍”字,先想一想拍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拍”是用(手)拍,所以是提手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字发散到打、拉、抱等,渗透形声字,这种教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久而久之,形成识字能力。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一定能够把识字教学变得更精彩。
第五篇:让兴趣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
让兴趣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学,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关键词:兴趣、实践
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在开展创造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计算机教学中,又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以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学科的优势,进行实践教学。
一、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进去的,是学生“学”进去的,所以说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的环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对于这一点,我们除了可以在上课时用一些辅助的教学软件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一门课后他们能做出什么。也就是说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比如说我在教VB这门课时,打乱书上原有的顺序——先介绍变量再到讲解编程,而是一上来就让学生看到一个用VB做好的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并告诉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他们也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些学生平时都用惯了Windows界面,早就对其中的原理好奇的不得了,现在一听自己也能做出这样的界面,一个个兴趣高涨,嚷着让老师快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为以后学习这门课打下基础。同样,不光是一门课,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在每一堂课都让学生明白,学完这节课后他们能做什么,这样有目的的学习,学生才会有兴趣。
二、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做”中学。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所以,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后,应立即结合本节课的难点、重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放手让学生自由的讨论和解决,还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能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每一次讲课后都不要忘记给他们设计一些较感兴趣的作业后,他们必定会专心致志的去完成,效果也比单纯教师来讲要好的多。
三、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并不难,但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利用好这种心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创造从问题开始。我们要学会让学生提问,不能总是自己去讲。例如我在上Flash这门课时,以前总是我教什么,叫学生做什么,结果许多东西他们学完后还是不知道要用,做出的动画很一般,考核时知识点也掌握的不全面。后来我从制作一个MTV入手,先教学生会做最简单的动画,学生会做后让开始问:如何加入声音,再然后就开始问歌词如何处理„„这样,学生的问题越问越多,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遮罩效果、风吹字效果等等,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越学越有兴趣,甚至还能创造性的发挥,不但做出的作品让老师赞叹,再考核这些知识点,由于他们思考过、用过,掌握的也非常好。所以我感到:教师的“教”应是“基本讲解→引导学习→启发思考→归纳总结→讲解要点→设计练习”,而学生的“学”应是“理解笔记→自己探索→大胆质疑→展开讨论→总结评论→自主创造”。这教与学的过程中,实质是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他们感到想学,有兴趣学,这时老师再来教,效果才明显。
四、用个性化的考试和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计算机这门课,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完全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更严重的是学生会学完后还不会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进行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和考试。例如,在讲完VFP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个通讯录,再例如,在Flash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下课后自己去找感兴趣的有关资料,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文件保存在磁盘中,在上机时利用这些素材自由设计。考试方法就是给学生几节课的上机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动画,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动画进行评分,并把那些没在课堂上讲述的设计技巧作为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把作业与考试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个性化的动画,并且其中不乏很漂亮、很雅致的精美作品。学生呢,也就越学越想学。
五、合理调整学生的心态
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功和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不要忘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让成功再带来更大的兴趣,让成功——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每次学生中较好的作品保存起来,让学生相互传阅,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操作心得,小技巧介绍给同学,对于好的学生,他们得到了训练,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习热情,对于做得差一点的学生,也就造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他们也不服气,也想去超过别人,暗自努力,这样的心态可以大幅度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
总之,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内容繁多,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把将来需用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归纳总结,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汲取知识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愉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向玉琴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自我教育》
罗进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
3、《创造发明教学》
周传仁 张斌荣主编
吉林文献出版社
4、《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
1993年第2期
5、《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七法》
黄斌生
《职教论坛》
6、《实践能力培养案例全书》
周明星、董国谦主编 华龄出版社
7、《国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借鉴全书》
别敦荣、王前新主编
华龄出版社
作者单位:秦淮职业学校 2002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