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时间:2019-05-12 21:3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第一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章微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十中学 邮编:321027)

摘要:为了更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因为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成为我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关键。而创新精神需要问题意识,为此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精心设问,无疑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途径

前言: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良好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中学生的思维与认识总倾向于直观性和形象,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问题意识,在拓展知识领域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起到诱导创新兴趣的好效果。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按照给定三个角和三条边各作一个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三条边作的是能够重合的,而三个角是不一定能重合的,教师在此精心设计情境下就是不提问题,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已经高涨了。这样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保持敏感性和好奇心,敢于质疑,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造成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

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创造性思维起源于对问题或困难的认识,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激发了创新思维,并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二、精心设问的途径

积极探索精心设问的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的能力,发展学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1、讲数学故事,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穿插或引用一些故事和史实,必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讲述古代木匠师傅能只凭一把尺子判断相交的两个木条是否垂直,然后教师现场演示:在两角边上从顶点用尺子量出三寸和四寸,再通过测量第三边是否为五寸来判断是否垂直。学生马上可以用手上现有的工具验证,即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起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数学故事材料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一些比较专门的领域中,是一直贯穿社会生产、生活中各个方面中的。它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如:购买股票、购房、保险等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这些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对所学东西的理解,将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之中。

2、利用数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来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数学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设计数学问题,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什么是同类项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教师拎上一篮子水果,是由苹果,梨,桔子等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水果混合而成,问题是:如何尽快把它搞清楚各种水果有多少种,学生自然会把它们分类后数出,教师顺水推舟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引入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这样不仅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利用反思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反思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创设如下:

(1)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如果解题不顺利则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常见图形或形式能比较快的发现?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如果解题顺利可以反思:这样的题型是如何变化出来的,这样的结论能否转为他用。

(2)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3)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4、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有利资源创设综合型问题情境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将

更为密切,更为广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或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中,利用平面镜测量树的高度一例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问题,让学生的科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也让教师有了创设跨学科问题情境的很好的机会。这样不仅让学生切实体会数学思想无处不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还能有效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工具性,而且能拓展教师复合型教学的思维空间。

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精心设置课堂问题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它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谢伟文.合理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数学新思维[J].教学创新,2008,7.[2] 高方敏.数学教学怎样创设问题情景[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4.[3] 李清珍.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学习[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9.[4] 施水英.多途径反思 促学生发展 ——浅析“反思”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效应,2008

第二篇:精心设问巧引导 教学效率有提高

精心设问巧引导 教学效率有提高

【内容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有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预设提问中,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

精心设问 提问激趣

课堂效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预设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成了当前教学设计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下面,我就从教师要精心设置有效问题这个方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创设情境,提问激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越是跟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越能激发其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从生活中挖掘课程教学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思维状态,为整堂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设置问题要有趣味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进行如下提问:

如图1,△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抹了,只留下底边BC和一个底角∠C。同学们想一想,问题1: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 问题2:你能说说这样画的理由吗?

在这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不是由教师给出,而是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办法将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激发热情

教师提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而是要有目的性。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配方法》时,可进行如下提问:学校欲将操场中的一个正方形花坛的每边扩大2米,改造成一个正方形大花坛,使其面积为25平方米,问原来正方形花坛的边长为多少米?

2问题1: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方程(x+2)=25吗?

2问题2:你能解方程x+4x=21吗?

2问题3:你能解方程x+6x=7吗?试一试!

2问题4:你能解方程x+6x+1=0吗?试一试!

问题5:你能总结出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什么吗? 问题6: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① x-8x+1=0 ;② x-x-2=0 ;③ x+5x-6=0。

从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来看,所设置的问题若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的“问题串”,便于学生的“再创造”。这样问题的提出符合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思考、分析和联系现实的能力。由于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反映积极,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热情,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了学习目标。注重思维,逐层深入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建立,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帮助学生透析问题本质。例如:在讲授人教版《16.2反比例函数》时,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y=22

2k图象是双曲xk图象上任x线,是关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成中心对称,知道它的图象在各自象限内增减性。但对于反比例函数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具体运用规律深入探究。如反比例函数y=意一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所围成的图形(三角形、矩形)的面积具不变性,矩形面积=︱k︱,三角形的面积=1︱k︱,面积不变本质即︱xy︱=︱k︱。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设计以下问题: 2k问题1: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如图2所示,点M是该函数图象上一点,MN垂直于x轴,垂足x问题2:如图3,在反比例函数y=是点N,如果S△MON=2,则k的值为______。

2(x>0)的图象上,有点P1,P2,P3,P4,它们的横坐标依 x 次为1,2,3,4.分别过这些点作x轴与y轴的垂线,图中所构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为S1,S2,S3,则S1+S2+S3=______。

图2

在课堂教学时,这种“深入性”的课堂问题设计,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透析问题实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并把这种领悟扩展整个数学空间。

四、以旧引新,归纳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是最高教学技能所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善于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衔接点,以旧引新,设问激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初中教材分别在八年级(上)、八年级(下)和九年级(下)编排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等内容,分布比较松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不易形成较好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把握方法,逐步体验和积累学习函数的经验和能力,注重方法的归纳。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对函数学习方法的模 2 型化,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观察某日的气温变化图4.观察该图,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

图4

17.1.1 1问题2:你会画函数y=x2的图象吗?画函数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1问题3:你能画函数y=,y=2x,y=3x+2图象吗? x问题4:观察你所画的函数的图象,你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吗?你根据这种特点比较简洁地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两点决定一直线)

问题5:画出下列函数图象,比较下列各对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11①y=3x与y=3x+2;②y=x与y=x+2;③y=3x+2与y=x+2.

222 思考:(1)能否从中发现一些规律?(2)对于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各有什么影响?对函数的性质有什么影响?

问题6:观察函数y=2x-1,y=x,y=-2x-1,y=-x的图象,思考当一个点在直线上从左向右移动(自变量x从小到大)时,它的位置如何变化?这种变化与函数关系式中哪个量有关系?„„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都是具体的函数,属于函数的外延,学习一次函数的过程和方法可以类比应用在其它函数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初步体会和积累了研究和学习具体函数的方法和经验,在后面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学习中,可以按照已有的设问方法进行学习,形成研究函数问题的模型化。为今后在高中学习指数、对数和幂函数做好方法和经验的积累。

如果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那么是否也可以说“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所谓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效的提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3 ] 郑国才 《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4 ] 沈松乾 《课堂提问的到位》,发表于《数学教学》,2001年第4期

[ 5 ] 单国炎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发表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04,(4)1-3 3 [ 6 ] 陈京山 《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发表于《上海中学数学》,2001年第4期

第三篇:精心设问启迪思维

精心设问启迪思维

提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1)启迪思维,落实双基,提问,能揭露矛盾,引起认知冲突,把各种层次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参与学习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开发智力。(2)反馈信息,实现调控。通过提问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调整修改原先的教案,使之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3)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当学生听课疲劳、注意力分散时,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怎样设计数学课堂提问才能充分发挥以上作用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摸清思路,通盘考虑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成功的数学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导与调控,达到编者、教者、学生三个思路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首先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的思路从哪里开始,向何处发展,在哪里可能受阻,应设计哪些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教学“整除”的意义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对整除的意义理解不深、掌握不住,容易对除尽与整除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口算,然后设计了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对三组口算题进行分析、比较。①15÷3=5 24÷2=12②6÷5=1.2 2.4÷0.8=3③9÷7=1„„2 33÷6=5„„3(1)第①组的被除数、除数、商各是什么数?第②组与第①组有什么不同?第③组与第①组有什么不同?(2)哪些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除尽?哪些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在此基础上初步归纳出整除的意义:像第①组这样,数)a除以数b(a、b均为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整除的意义后,紧接着教师又巧妙提出两个问题:“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整除可以说成除尽吗?除尽能说成整除吗?”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弄清整除和除尽的种属关系:除尽包括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正因为这位教师摸清了学生的思路,精心设计提问,由易到难,步步深入,才使学生对整除、除尽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理解得比较深刻。摸清思路,要对好、中、差三种学生的思路心中有数。一个问题三种水平学生会怎么回答,事先都要有个估计,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因势利导。在摸清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对一节课的发问要通盘考虑,想问哪些问题,哪几个问题最值得问,要认真进行筛眩需要问的问题,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应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问切忌繁琐零碎,面面俱到。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关键,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突破难点。如义务教材六年制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实际分物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教学平均分概念时,一位教师让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人,看看有几种不同的结果。①一人得1支,另一人得5支;②一人得2支,另一人得4支;③两人各得3支。接着边板书三种结果,边提出一个问题:“第③种结果与前两种结果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问在关键,突出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第③种每人分得的铅笔支数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不仅为学习例1扫除了思维障碍,而且为学习例2,进一步感知除法的含义奠定了基础。

三、明确具体,深浅适宜提问要明确具体。如果含糊不清,使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疑问”变成“疑团”。如教学通用教材六年制第九册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硬纸板,启发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边演示拼的过程,边提出了如下一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什么?②它的高就是梯形的什么?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由于问题提得明确具体,学生按照问题指引的方向,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了一 致的意见: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上、下底的和;高就是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正好是原梯形面积的2倍。从而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上底十下底)×高÷2。提问还要深浅适宜。问题深了,超出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限度,思考再三也想不出来,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挫伤;问题浅了,如“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之类不讲实效的问题,除了使课堂上显得表面热热闹闹以外,毫无益处。

四、循循善诱,及时调节 提问时要注意创设提问的情境,也就是学生想问还没有问出来,想说而又不知道该怎么说的那种“愤”、“悱”情境。要注意因材施教,难度较大的可让优生答,稍容易的让基础差的学生答,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有创见的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循循善诱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根据提问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如教学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一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例2:“苍海号捕鱼船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一种解法后,我们便可提出“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呢?”当学生想出第二种解法的列式后,我们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解题思路;当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第二种解法,我们可以再一次提高要求,不仅把例2的第二个条件改成“六月份比五月份少捕1/6”,让学生独立完成,还要学生说出改后的题目在思路上和例2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导学生向着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发展,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卡壳”、思路受阻时,我们可采用变换提问角度的方法进行调节。或者将稍难的问题进行分解,降低难度,来打开学生的思路。有时学生答错了,并不是完全不会,而是由于考虑不周或心情紧张造成的,可用针对性强的例子“点”一下,让学生自己“领悟”,发现问题自行纠正。

五、锤炼语言,准确生动我们要十分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使发问的语言准确、生动、简练;发问的声音高低和谐动听,节奏快慢得当,把字字句句送入学生的耳中,做到声入心通。因为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提问的效果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准确,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忘了在计算结果上写单位名称。有位老师发问时说,“我们能不能把名数丢了?”这样就把单位名称和名数混为一谈,看上去是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又给了学生另一个错误的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语言的表达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数学语言熏陶。、(江苏詹明道)“"注意解题的整体思维”“注意解题的整体思维初学代数的同学,往往对解一些貌似繁杂的题目感到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整体思维意识,若能巧妙地运用整体思维方式解题,便会提高解题技能。下面举三个例子,重在分析,解法从略。例1计算(-0.02 3×96/13-4)1994×|0.125-1/8|+36×1/4-9/0.01×1/7)1995分析:按一般运算顺序,必须先算(-0.02 3×96/13-4)1994,这很麻烦,若能从整体出发,0.125-1/8|和36×1/4-9的值分别等于零。因此,原式的计算结果是零。例2已知y+b=k(x+a),当x=3时y=5;当x=2时y=2,求x表示Y的关系式。分析,直接求k、a、b的值是困难的,可先将已知式变形为y=kx+(ka-b)把ka-b当作整体,用已知条件 5=3k+(ka-b),k=3,换得 2=2k+(ka-b),解出ka-b=-4也就是所求关系式为y=3x-4.例3已知x+y=1/2①,x 2+y 2=1/3②。试求8(x4y+xy4)的值。分析:(x 4y+xy 4)=8xy(x 3+y 3)=8xy(x+y)(x 2-xy+y2),y是关键,由①两边平方得(x+y)2=x 2+y 2+2xy=1/3+2xy=1/4.即xy=-1/24③,将①、②、③整体代入所求式子,便可得出结果-1/16.(江苏陈洪顺)”“注意数学教学中的“适度””"注意数学教学中的“适度”在数学教学中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对教学难点老是害怕学生听不懂,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效果反倒不好。而如果将这一问题放给学生去讨论,自己去理解,教师适度点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把握“适度”。

一、讲解过程中的适应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呢?如果教师对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练习题都与学生守在一起的话,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依赖感,被动感。这种消极心里的产生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讲解适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义务教材第三册有这样一个例题:“小华做了24个信封,平均分给8个同学,——?”选一个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解答。1.每个同学做了几个?2.可以分给几个同学?3.每个同学分得几个?一般做法是:把三个问题一一分析给学生听,然后带领学生选择好哪一个问题,集体列式解答。我在讲这个例题时,没有这样做,而是提出看谁会独立思考问题。几句话把学生激励得神气十足,然后,到此卡住,放手让学生独立选问题,按顺序讲述理由。由于学生都觉得自己能把问题答对,结果几个寻1”的同学没把后说完,全班就争论起来,什么讲不通啊,没法算呀,经过争论,终于统一 到填空题“3”上来,大家余兴未尽,快活的样子一直持续到下课。这就是讲课中教师应把握的“适度”,即所谓的“点”到为止。

二、教学语言的适度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语言,但运用语言要灵活适度。一是对待学生的语言适度。现在的独生子女感情脆弱,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力差,如果教师批评的话稍稍过重,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随即变得颓废、消沉。如果教师整天说个没完,或板起面孔训斥,就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尊敬。严肃与活泼、简洁与详细、直截与委婉、激越与深沉,同样是一个数学教师应具有的素质。二是讲解语言要适度。如义务教育第三册的两步应用题,有位教师在讲完例题后,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在二十五届巴赛罗娜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夺得了16枚金牌,22枚银牌,在这些奖牌中,男运动员夺得了12枚,女运动员夺得了几枚?在学生解答完后,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而这位教师从历届奥运会说起,说起我国体育运动的腾飞,说起外国的体育怎样„„这样脱离了本课内容,没有适时而止,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掌握好语言的适度是很重要的。

三、应用电化教学的适度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化教学已应用于每一门课的教学中。恰当的电化教学手段能变难为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加练习量,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运用电化教学也要因地、因内容、因情况来选择,不能滥用电化教学。如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电化教学,把练习题也抄在胶片上这实在是不必要的。目前,个别学校出现了允许学生带计算器上课的现象,教师布置计算题,班上嘀嘀乱响,所谓运用现代计算方法。长此下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可想而知了。数学教学中正确掌握好适度,需要教师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也要注意“适度”。

第四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复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复习

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

(实施阶段:2014.02—2014.08)

神木二中 李晓红

一、课题研究背景:

化学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要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低的局面。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才智的舞台,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流行的“动手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我国流行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形式。我们进行课改,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是我们的实验课题。探究式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当今社会是知识与技能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强,会学习,会生存,会交流的新兴人才,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塑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现代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

3.当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三、课题研究实验设计:

1.设计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探究,培养浓厚兴趣,使学生不仅在能力上而且在情感上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体验化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新过程。

2.教师要用先进教育观念推进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用化学眼光去认

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化学地思考”,即通过探究学会运用化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现象思考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自主互动”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2.明确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

3.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构建良好的化学课堂文化。

4.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得到提高。

5.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6.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策略。

7.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在课堂上,实行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启发小组发现问题,在化学学习中,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培养其化学感。

3.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通过质疑,调查研究,分析研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能激发情趣,引发思考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中逐步深入。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自身具备科学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直接与学生对话的学习模式,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以教师的质疑为导向开展的学习活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模式基本特点是“动”与“静”,“静”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动”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本文以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为研究的范本,对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的科学学科中是否可行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可用性

探究性的小学科学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发现学科中的各种技术与工具,但是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等各方的支持。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之下,要想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在小学教育阶段引导学生接触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质疑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创新。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具备一定的建构性,在课堂学习中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具体的开展方式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解答问题,发现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根本特性就是建构性,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解答问题,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传统的教师教授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对立存在的,但是这二者并不存在矛盾,传统的教师教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是教师教,探究性是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等等。在这种学习模式的推动下,学生常常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以积极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逐步深入,小学科学教学提倡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小学学科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在小学科学教育教育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下这也是小学学科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死记硬背,教师也不再满堂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运用学习工具和相关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自主或者是小组合作探究

[1]才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彰显小学科学学科的理论价值。

二、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分析

(一)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中认为小学科学的学习方式不能与语言学科相同,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教学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大胆讨论,在课堂上寻找一个探究性的学习资源。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教学目标,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的帮助学生开展良好地的探究性教育教学。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教育的培训力度,必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差别,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还不能灵活驾驭小学科学的课堂。相关教育部门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素质,使得教师在获取探究性的教育资源的时候更加便捷,从而将这种素质与能力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学习“动物的卵”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下搜集一些青蛙的卵或者是蝌蚪的卵,在上课的时候将这些动物卵放置在玻璃瓶子里面,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动物卵的体态和变化等等。这样的探究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动物卵的兴趣,体会大自然的真谛。

(二)促进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形式变得越发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不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教师只需要稍微引导一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便可。因此,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变得灵活起来,教师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起到较好地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米饭与淀粉》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平常吃的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我们在吃米饭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有一点点甜味。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问题有没有同学知道米饭为什么是甜的呢?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七嘴八舌讨论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做碘酒和淀粉的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大胆使用大米做实验,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明白大米中含有淀粉,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探究性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频繁了,而且二者的沟通也更加有力而灵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小学学科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资源的优化措施

[4][3]

[2]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对视频和图片有非常高的兴趣。当前,我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具有多媒体教学资源,即使是农村的学校也有基础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网络。但是不管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觉得教学资源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比如为学生展示教学视频。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找寻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创设学习情境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无疑这一堂课是失败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情景必将是丰富而有趣的。学生在一开始就可以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一种轻松的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比如笔者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的时候,我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创设学习情景,事先我把一节废电池放置在水池之中,提出:我们同学谁有方法将沉到水中的电池的浮到水面上来?这个问题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到这个场景之后,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活跃了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讨论这个问题,在讨论的这个过程中就是学生自主获知答案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使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实践活动,体会物体一沉一浮的变化。并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而且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彰显学生探究事物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的能力与素质。

(三)灵活使用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应该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书本上的教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时候,灵活使用教材。比如在笔者教学《我们的身体》这一课中,学生可以自主练习单脚走路,数一数或者是摸一摸自己身体中的骨骼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自己的身体。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科学民主的课堂教学,灵活使用教材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学生在自由环境之中学生,自然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问题,尤其是针对一些科学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眼、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拓展思维。在探究性教学模式开展

[6]

[5]中,教师应该转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做学生的倾听者,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观点的创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有序的课程秩序。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与不同程度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小学阶段小学生自我规划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的任务是非常重的。但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近些年的事情,部分教师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当前教学需求是丰富而多样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在解答学生问题的时候需要较宽较广的知识面。因此,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量,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才能不断应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有全面而科学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示范实验做法和课题讲解上应当注意把握好课堂节奏,给与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解答问题,质疑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自身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五)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究性学习资源进入小学科学课堂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发生变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掺杂探究过程评价,不能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应该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做出的努力等。只有这样的评价制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探究能力。

四、结语

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进入小学科学教学中,是传统小学科学教学的突破,学生的认知不再停留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中,学生在质疑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发展创新型思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意识。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当下正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应用正兴的时候,从以往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探究性学习资源是可以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应用的。这不仅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观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王相凤.小学科学课堂开放拓展性教学的有效应用探析[J].学周刊,2018(17):45-46.[7][2]张屹,董学敏,白清玉,熊曳,朱映晖.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的探究参与度研究——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5):86-92.[3]管秉论.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可用性与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0+137.[4]刘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初中生物衔接的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7.[5]牛平秀.基于量规的IBL教学对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6]王娜.PBL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7.[7]陈丹,王珠珠.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3-87+101.

下载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新的课程标准并组织培训骨干教师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全国上下都在为教育教学的改革而......

    精心设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设计好一堂课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设问设疑,激发求知欲。布鲁纳......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觉得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个话题确实得进行深入研究,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略懂了些,再加上通过这次网上学习,更是使我受益匪浅,现就说说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学......

    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找准切入点,精心设问

    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找准切入点,精心设问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设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它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

    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关键

    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关键 〔关键词〕 语文;写作兴趣;方法〔中图分类号〕 G623.2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B)―0039―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厚重的文化积淀,一直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初......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不会学怎么办?这个问题是每个教师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作为一个班主任,在这个问题上,究竟起什么作用,应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是值得研究的。 如果要求......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精选)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不会学怎么办?这个问题是每个教师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作为一个班主任,在这个问题上,究竟起什么作用,应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是值得研究的。 如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