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新的课程标准并组织培训骨干教师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全国上下都在为教育教学的改革而探索着。具体到音乐这一门学科怎样改革呢?“以音乐文化为主干,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这是音乐课改革的突破要点和课程理念,也是我们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点。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倡探究性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笔者浅湿地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合理、适当地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发现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对知识具有一定的研讨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音乐学科教育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成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因为探究性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打破教师万能、惟我独尊的观念。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要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与学生平等地探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环境和气氛。只有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启动联想、发展想象,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教师应该明确,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只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如果只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创造能力的发展,就偏离了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想象力、创造力。这个目标是最主要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能够使学生体验美,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增加自己的艺术修养。那么,教师应怎样做才能达到上述探究性学习目的呢?笔者简单地归纳了以下几条措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第一:大胆探索,解放学生的头脑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更多地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练习,而不是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过程。至使学生只是为了学而“学”,练而“练”;只是机械地反复、重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毫无兴趣可言。学生的大脑被加上了“铁锁”,主动性受到压抑和阻碍,无法进行创造性学习。所以,音乐教学首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还学生们一个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善于动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索,并且给其表现和交流机会。改正过去教学中的学生不敢大胆提问老师的习惯与意识。教师则要把自身看成是一个协同探究体中的普通一员参与探究。其次,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提倡“标新立异”,及时鼓励,让学生尝到动脑的成功喜悦。教学中的教师要让学生抛掉一切顾虑,大力倡导思想自由,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第二:富有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兴趣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可以采用故事、典故、音乐、表演、录象、多媒体辅助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等)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美、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和谐的氛围。
第三:放开手脚,让学生多多参与和体验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面大了。这就需要教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才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激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羞怯”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大敌。在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时,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敢问、敢说、敢干的气氛,多鼓励、不批评,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新的问号,从中确定研究的主题。
2、给学生充裕的研究时间与资料让学生参与探究问题。在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的美感。
3、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引导、点播学生进入到下一个问题。在学生得出研究结果后并不意味着探究已经结束,而是意味着新的探究内容已经开始,从而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更多的“问题”下课。在不断地探究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问号越辩越明,但同时又有更多的问号在闪现。
第四:启发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热爱音乐是学生的本能,而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必要的感性经验及情感体验。因此,必须找到一条桥梁沟通音乐与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为下步的创造打基础。想象,便是这条桥梁。
1、启发联想,抓住想象力。联想,可以说是能抓住学生想象力的游戏,可以用来阐明或强调一个实际的学习问题。教师在示范新的活动时,学生很可能不理解,然而当教师用一些直观教具来解说这一活动时,学生们会豁然开朗。
2、探索符号化活动,提供想象材料。符号可以作为认知的载体而存在。由于学生的感性经验缺乏,因此,在音乐学习中,想象的材料也就较平乏,想象的空间受到影响。而生动、有趣的符号化活动在这时就有神奇的作用。直观符号的介入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想象材料,为展开丰富联想打下基础。
3、提倡学科综合,提高理解和想象能力。新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科综合,音乐这门学科尤其如此。提倡学科综合其实也是让学生在学科综合的基础上,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展开联想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五:勇于改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的大纲与课程目标也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们敢于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
1、给学生一个民主化的环境,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的意见参入其中,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充满自由、轻松、和谐的气氛,在师生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学生“动而有节”,既不放任自流,又不过于专板严肃。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对学生整体要求的前提下,一定要充分体现到学生在学习品质、兴趣特点、天赋能力是全身心等各方面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帮助学生合理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绝不搞“一刀切”。除了鼓励音乐天赋高的学生在专业造诣方面突飞猛进外,对那些专业修养基础差、接受能力低的学生也要正确评价。
3、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借助多种教学媒体、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创造创新能力就体现为多维多向的变通思维。许多当今流行的教育思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成功经验的积淀浓聚,应该广泛地吸取,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
4、审美体验要多元化、多样化。音乐教育的许多内容不应该是机械唯一的符号堆砌,而是内涵丰富的美丽因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固然应该有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传授,但很多不可言传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运用想像力去进行艺术再创造。
5、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全面。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将学生在音乐专业知识方面的进步与学习品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体人文艺术修养的深化等各方面结合起来,只要能够优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就应该鼓励、肯定学生继续把音乐课作为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坚持不懈。
总之,音乐教师应以肩负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在教学实践中,抱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不断探索出新教学方法、新教学形式、新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民主氛围中去获得艺术享受,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中逐步深入。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自身具备科学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直接与学生对话的学习模式,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以教师的质疑为导向开展的学习活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模式基本特点是“动”与“静”,“静”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动”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本文以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为研究的范本,对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的科学学科中是否可行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可用性
探究性的小学科学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发现学科中的各种技术与工具,但是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等各方的支持。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之下,要想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在小学教育阶段引导学生接触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质疑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创新。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具备一定的建构性,在课堂学习中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具体的开展方式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解答问题,发现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根本特性就是建构性,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解答问题,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传统的教师教授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对立存在的,但是这二者并不存在矛盾,传统的教师教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是教师教,探究性是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等等。在这种学习模式的推动下,学生常常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以积极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逐步深入,小学科学教学提倡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小学学科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在小学科学教育教育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下这也是小学学科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死记硬背,教师也不再满堂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运用学习工具和相关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自主或者是小组合作探究
[1]才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彰显小学科学学科的理论价值。
二、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分析
(一)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中认为小学科学的学习方式不能与语言学科相同,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教学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大胆讨论,在课堂上寻找一个探究性的学习资源。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教学目标,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的帮助学生开展良好地的探究性教育教学。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教育的培训力度,必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差别,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还不能灵活驾驭小学科学的课堂。相关教育部门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素质,使得教师在获取探究性的教育资源的时候更加便捷,从而将这种素质与能力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学习“动物的卵”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下搜集一些青蛙的卵或者是蝌蚪的卵,在上课的时候将这些动物卵放置在玻璃瓶子里面,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动物卵的体态和变化等等。这样的探究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动物卵的兴趣,体会大自然的真谛。
(二)促进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形式变得越发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不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教师只需要稍微引导一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便可。因此,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变得灵活起来,教师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起到较好地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米饭与淀粉》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平常吃的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我们在吃米饭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有一点点甜味。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问题有没有同学知道米饭为什么是甜的呢?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七嘴八舌讨论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做碘酒和淀粉的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大胆使用大米做实验,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明白大米中含有淀粉,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探究性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频繁了,而且二者的沟通也更加有力而灵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小学学科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资源的优化措施
[4][3]
[2]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对视频和图片有非常高的兴趣。当前,我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具有多媒体教学资源,即使是农村的学校也有基础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网络。但是不管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觉得教学资源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比如为学生展示教学视频。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找寻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创设学习情境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无疑这一堂课是失败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情景必将是丰富而有趣的。学生在一开始就可以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一种轻松的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比如笔者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的时候,我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创设学习情景,事先我把一节废电池放置在水池之中,提出:我们同学谁有方法将沉到水中的电池的浮到水面上来?这个问题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到这个场景之后,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活跃了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讨论这个问题,在讨论的这个过程中就是学生自主获知答案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使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实践活动,体会物体一沉一浮的变化。并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而且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彰显学生探究事物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的能力与素质。
(三)灵活使用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应该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书本上的教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时候,灵活使用教材。比如在笔者教学《我们的身体》这一课中,学生可以自主练习单脚走路,数一数或者是摸一摸自己身体中的骨骼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自己的身体。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科学民主的课堂教学,灵活使用教材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学生在自由环境之中学生,自然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问题,尤其是针对一些科学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眼、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拓展思维。在探究性教学模式开展
[6]
[5]中,教师应该转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做学生的倾听者,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观点的创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有序的课程秩序。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与不同程度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小学阶段小学生自我规划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的任务是非常重的。但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近些年的事情,部分教师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当前教学需求是丰富而多样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在解答学生问题的时候需要较宽较广的知识面。因此,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量,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才能不断应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有全面而科学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示范实验做法和课题讲解上应当注意把握好课堂节奏,给与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解答问题,质疑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自身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五)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究性学习资源进入小学科学课堂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发生变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掺杂探究过程评价,不能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应该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做出的努力等。只有这样的评价制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探究能力。
四、结语
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进入小学科学教学中,是传统小学科学教学的突破,学生的认知不再停留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中,学生在质疑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发展创新型思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意识。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当下正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应用正兴的时候,从以往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探究性学习资源是可以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应用的。这不仅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观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王相凤.小学科学课堂开放拓展性教学的有效应用探析[J].学周刊,2018(17):45-46.[7][2]张屹,董学敏,白清玉,熊曳,朱映晖.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的探究参与度研究——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5):86-92.[3]管秉论.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可用性与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0+137.[4]刘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初中生物衔接的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7.[5]牛平秀.基于量规的IBL教学对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6]王娜.PBL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7.[7]陈丹,王珠珠.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3-87+101.
第三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内容提要: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新的时代呼唤教育创新,传统教育理念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因此,应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教学
探究性学习
所谓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沉重的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选定研究专题,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的显著特征是: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第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在学习中敢于质疑、释疑,才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开展探究性学习。
第二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比小学生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呈现出自主性、创造性的某些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处于信息时代的优势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展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思辨力和创造力。进行探究性学习恰好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活动之一。
第三 传统教育模式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在大力倡导并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学习。另外,近年来政治中考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新颖的考核方式,抛弃了令人头痛的死记硬背,使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体现理论与实际、实践的统一,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生活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学习理论知识对于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意义。
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把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时间的主要支配者,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思维的主体。同时,探究性学习应以人人能成功为基础,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人人都能有所进步,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3、互动性原则 教学本身就是师生间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学的参与者必须进行必要的交往活动,这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为此,课堂教学很有必要引进课堂讨论、辩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先进的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尝试谈几点认识。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开始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同时要善于对待学生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促进学生自尊自信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学习“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一课时,为提高教学效果,编排了一个公安机关搜查民宅的小品参与教学(3个具体情境):情境一,公安机关为执行任务,敲开民宅,出示搜查证准备进行搜查,遭到屋主拒绝,最后公安机关强制执行搜查任务;情境二,公安机关无搜查证的搜查,遭到屋主拒绝,欲强制执行,屋主无奈,只得报警;情境三,公安机关为执行任务,敲开民宅,出示搜查证,得到屋主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担任上述三个事例中的角色,以小品形式表演出来。再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三个小品中,公安机关与屋主的行为正确与否,为什么?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确了公民住宅不受非法搜查。
这一教学内容,如果只是简单讲解,学生缺乏情境体验,效果就不会理想。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变成课本知识的直接参与者,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加深了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探索
怀疑心理是引发探究的开端,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大胆质疑,从而促使学生养成一种不因循守旧、敢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他学习需要的问题,教师以平等、公正之心善待每个学生的问题,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兴趣和勇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如在讲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多数学生都能提到诸如“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设疑并解答疑问,使学生在尝试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又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思维的方法。
3、增强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探究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我们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合理安排问题层次,让学生充分动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选一定数量的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讨,布置一些归纳和总结有关的专题内容的作业,或选择一些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问题,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思维。如在毕业班总复习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布置了几个专题:“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少年应从哪些方面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答,养成了学生善于归纳的良好习惯,加强和加深了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开拓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4、重视探究的体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直接经验的参与,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即探究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体验中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形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如在教学“心有他人天地宽”时,为了实现“关爱他人”这一教学目标,我组织了一次帮困体验活动,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首先确定帮困对象(同学、邻居、孤寡老人等),其次落实帮困措施,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通过这次活动,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情感得支升华,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了学生自我探究的空间。
5、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探究性教学侧重于技能和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知识迁移,以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结合《自我保护》一课的学习,设计如下问题讨论:①你遇到过不法侵害吗?举例说明;②当遇到不法侵害时,你是怎样保护自己的?③增强自我保护应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力,将所学知识动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培养实践能力。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开展“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必须明确,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探究方式获得。
2、开展探究性学习,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运用能力,要使探究过程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获得最有效益的学习。如初一学生只能作一些较浅层次的探究。
3、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统筹好教学时间、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不要仅仅为探究而探究。
4、开展探究性学习不能苛求,只要学生能以自己的知识作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探究,不管最终成果如何,都值得肯定、表扬。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大力推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
参考书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2、《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3、《思想政治课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
第四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章微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十中学 邮编:321027)
摘要:为了更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因为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成为我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关键。而创新精神需要问题意识,为此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精心设问,无疑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途径
前言: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良好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中学生的思维与认识总倾向于直观性和形象,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问题意识,在拓展知识领域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起到诱导创新兴趣的好效果。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按照给定三个角和三条边各作一个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三条边作的是能够重合的,而三个角是不一定能重合的,教师在此精心设计情境下就是不提问题,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已经高涨了。这样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保持敏感性和好奇心,敢于质疑,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造成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
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创造性思维起源于对问题或困难的认识,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激发了创新思维,并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二、精心设问的途径
积极探索精心设问的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的能力,发展学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1、讲数学故事,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穿插或引用一些故事和史实,必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讲述古代木匠师傅能只凭一把尺子判断相交的两个木条是否垂直,然后教师现场演示:在两角边上从顶点用尺子量出三寸和四寸,再通过测量第三边是否为五寸来判断是否垂直。学生马上可以用手上现有的工具验证,即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起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数学故事材料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一些比较专门的领域中,是一直贯穿社会生产、生活中各个方面中的。它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如:购买股票、购房、保险等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这些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对所学东西的理解,将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之中。
2、利用数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来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数学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设计数学问题,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什么是同类项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教师拎上一篮子水果,是由苹果,梨,桔子等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水果混合而成,问题是:如何尽快把它搞清楚各种水果有多少种,学生自然会把它们分类后数出,教师顺水推舟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引入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这样不仅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利用反思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反思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创设如下:
(1)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如果解题不顺利则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常见图形或形式能比较快的发现?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如果解题顺利可以反思:这样的题型是如何变化出来的,这样的结论能否转为他用。
(2)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3)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4、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有利资源创设综合型问题情境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将
更为密切,更为广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或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中,利用平面镜测量树的高度一例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问题,让学生的科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也让教师有了创设跨学科问题情境的很好的机会。这样不仅让学生切实体会数学思想无处不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还能有效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工具性,而且能拓展教师复合型教学的思维空间。
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精心设置课堂问题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它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谢伟文.合理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数学新思维[J].教学创新,2008,7.[2] 高方敏.数学教学怎样创设问题情景[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4.[3] 李清珍.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学习[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9.[4] 施水英.多途径反思 促学生发展 ——浅析“反思”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效应,2008
第五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复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复习
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
(实施阶段:2014.02—2014.08)
神木二中 李晓红
一、课题研究背景:
化学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要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低的局面。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才智的舞台,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流行的“动手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我国流行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形式。我们进行课改,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是我们的实验课题。探究式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当今社会是知识与技能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强,会学习,会生存,会交流的新兴人才,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塑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现代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
3.当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三、课题研究实验设计:
1.设计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探究,培养浓厚兴趣,使学生不仅在能力上而且在情感上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体验化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新过程。
2.教师要用先进教育观念推进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用化学眼光去认
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化学地思考”,即通过探究学会运用化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现象思考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自主互动”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2.明确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
3.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构建良好的化学课堂文化。
4.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得到提高。
5.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6.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策略。
7.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在课堂上,实行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启发小组发现问题,在化学学习中,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培养其化学感。
3.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通过质疑,调查研究,分析研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能激发情趣,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