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提到写作文,大多数小学生往往是唉声叹气,不爱写。为什么?因为不会写。作文难,难在哪里?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作文方法公式化地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模式。这种僵化的训练,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体化体现,无视课堂教学资源,致使老师、学生都成了单独的个体,只会闭门造车,造成了学生厌写,教师厌教的不良局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为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什么是贴近学生实际?顾名思义,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衰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与现实的关系。
那么作文教学究竟怎样才能贴近学生实际呢?
一、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少写或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命题作文。提倡学生多写些日记,多写些练笔。因为日记和练笔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应,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不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了。
在我执教的班里有一个叫黎逸的学生,他平时写书上要求训练的作文时,写出的作文总是支离破碎,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他很怕写作文。但自从我要求写日记写练笔以后,他的写作热情高涨。为什么呢?因为日记和练笔不受内容和形式的约束,可以写自己感兴趣、自己熟识的事物来写。这个同学爱好打网球,假期里他参加了去英国的网球夏令营。他把他参加夏令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生动形象地描述下来,使我这个没去参加网球夏令营的人读了之后,如身临其境。我批改了他的日记之后,马上在作文课上把他写的这篇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同学们听了之后都啧啧称赞,仿佛他们自己也参加了这次网球夏令营。从此之后,黎逸同学的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就连学习态度都比以前认真了。
所以,我们如果能这样长期以往地训练下去,学生的写作兴趣势必被激发起来。
二、要使学生善于和注意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因为小学生受生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他们的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性的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闪观点就如流水一般在他们身边悄悄流走。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主动意识,老师首先要做捕捉素材的能手,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我在教学完《荔枝》这篇课文之后,根据课后选做题的要求,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些家务活或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妈妈买一件小礼物,然后仔细观察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一次练笔。学生因为有了有意注意,所以观察得比较仔细、具体,感受自然也就深刻了,写出的练笔内容更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班里有一个叫马侠江的同学,他在练笔中写到,自己为了完成这次练笔,星期日的早上7点钟就起床帮妈妈做家务。虽然很累,但一想到妈妈会夸自己是她的小帮手,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便迫不及待的等妈妈起床。谁知妈妈起床后,看到地面不干净,桌椅也不整齐时,便皱着眉头问保姆是怎么搞的卫生,要重新做一遍。当他怯生生地告诉妈妈这些活是自己做的之后,妈妈又是安慰儿子等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语言,被马侠江同学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这个同学发出一声感叹:“知子莫如母”啊!
学生因为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闪光点,从而发现了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笔下自然也就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三、老师要做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等来设计写作练习。如在班级内开展“迎
十一、办小报、评小报”的活动,然后让学生动笔;“非典”时期,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预防“非典”,还要让学生多看报,了解“非典”与人与大自然的链条关系,然后让学生动笔;多看电视新闻,开展“美伊大战”的评点,然后让学生动笔;结合深圳市读书月活动,畅谈“神舟”载着我的梦飞翔,然后让学生动笔等等。要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因此,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然就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了。
第二篇:浅谈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作文
浅谈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作文
作文在教学中,是学生语文的素养集中体现。但每次作文课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冒出这样的一句话来“又要写作文„„”。可想而知,作文成为许多小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学生对作文的态度是厌烦﹑讨厌﹑胡编乱造。久而久之,一提起作文就害怕,把写作文当成是学习中的头等苦差使,作文能力提高就很困难了。照例说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为什么有些学生作文难于起笔,无话可说呢?针对当今作文的这种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易于动笔,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呢?现就谈谈我自己对此所作的初浅的探索。
一﹑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没有东西可写,这就需要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那么,内容从何而来呢?我鼓励学生每天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一天中听到﹑看到﹑做到﹑想到的选择其中有意义的事记下来。因为平时游戏作为小学生主要活动之一,伴随着他们时时刻刻。在游戏中孩子们的心情是快乐的﹑语言是流畅的,让他们游戏后把它写在日记里,就不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了。写作文时才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除此之外,不单从学生原有的兴趣出发,同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多媒体进入课堂。相机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知识、有趣的或感人的故事﹑童话等等。让学生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了外面世界,从而促进与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好奇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在写一篇表扬稿时,因为当时这种体裁是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不知如何入手,于是我把学校班级里有关拾金不昧﹑献爱心﹑为周边老人送温暖﹑无名给学校花草树木浇水等场面做成课件重现在学生面前,同学心中除了敬佩之意,同时表示要写一份表扬稿来表扬这些好榜样,那这篇文章让学生产生了写作的欲望。作文在一节课中很容易的解决了。又如学校大队部组织要给灾区小朋友写一封信,他们着手写就不知怎样动笔,不知到底对灾区小朋友说些什么,我同样采取了多煤体,把灾后的一些图片与资料放映出来,看完之后除了泪水之外就是一篇篇交上来的优秀作文,出乎我意料的竟连平时不写作文的学生都在这次习作中表达了自己的心痛和愿望。由此看来。兴趣对写作是如此的重要。二 ﹑写作之前,注重培养说话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用几句话说一件事,讲个故事,打个电话,传个通知,说明一幅或一套看过的画,描述观察或参观所见的自然景物或劳动场面,叙述一篇作品内容,介绍一本课外读物,讲述一篇儿童报纸的论文或新闻,直到独立的发言﹑演说﹑报告等都可以是口头作文,并写下来”。同时,文章应该是在想说是才写,是心声的表露,只有当有真情可表﹑有真感可发时,作文才是需要。可见,说话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写作文就是写话。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让学生仿说﹑多说﹑自由说﹑小组说﹑个人说等方式让学生练习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情境﹑表达情感。在人教版课本中每单元习作之前有一个“口语交际”,其实安排“口语交际”就是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一般情况下“口语交际”与“习作”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我很重视利用口语交际说的素材为写打下良好基石。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哪怕仅有一句话,每单元的口语交际都能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思想,同时展开讨论。对于说的不具体的同学养成一种习惯就是给予补充。从开始不敢说到最后说的滔滔不绝,从作文写的不具体到最后的具体﹑通顺。如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习作“童年趣事”。首先我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童年都有那些趣事,不到几分钟时间,班级里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可见学生有话可说,自己有故事可讲。这一次采取小组交流,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到底有趣在哪里,同时我也参与其中分享他们的趣事,并适当及时给予必要的点评,每人说完之后再提笔写就比较容易了。让学生说后再写,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在说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演讲者”,又是“听众”。角色的转换,让他们互相沟通,互相启发。
三﹑把作文教学渗透到五彩的生活中去。
“生活,作文的源泉”。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取材。仔细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从而,新的内容就从生活中有了发现,让学生紧密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作文成为学生自己生活中的需要和快乐,这种生活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学科作业,更不是负担。而应把习作活动渗透,融于学生的生活中去,使他们可以在愉快的心境下去寻找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减轻了作文的压力,同时,打通作文课和其他学科的通道。创设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与学习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习作深入指导学生的个体生活,增强学生习作的愿望。如在习作“第一次_”,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题目。看看你都第一次做过什么。最后大部分学生习作的题目都源于生活。有《第一次养蚕》《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帮别人》„„这些文章中的《第一次养蚕》,小作者写了养蚕的准备﹑过程﹑结果。写的很详细。更多的透露出在养蚕的过程中的困难及通过老师帮助而最终解决了,体现了其中的快乐,其实这种快乐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
四﹑注重大胆的想象,获取写作的灵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并由此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但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写出来的作文大多雷同,写出来的作文仅是自己看到的,使读者觉得文章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想象能创造出新的形象,可以使人浮想联翩,使文章更加的充实,主题更加深刻,文章题材更丰富,思路更加广阔。没有想象的作文似乎无味。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想象使静物变动变活了,让学生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联想到事物的昨天,明天或假设事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什么”等问题。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课文《去太空旅行》,课文要求学生学完课文做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要求在做画的基础上,在学生了解太空的基础上,写一篇同类的作文,大胆想象在太空里游的工具及情景、开发太空建造、怎样建筑等等。由于想象能力不同,他们描绘的太空世界各式各样,多姿多彩。使学生把作文很好的完成了。
因此,作文教学不应封闭于课堂上﹑学校内,应该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丰富﹑充实,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作文能力,给学生多创造机会,打开学生的心扉,活跃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表达。
第三篇:低年级写话应让学生“易于表达”
低年级写话应让学生“易于动笔”
“易于动笔”之所以是写话教学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归根结底,它是写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相适配。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运用,都必须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学生的知识背景、理解水平、接受能力等为依据。杜威主张,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特征出发,选择适合学习者的需要结构、经验、准备状态和认知发展水平并能促进它们进一步发展的顺序或方式来展开教材;随着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学习者特征的不断变化,教材需及时反应、调整展开顺序或方式,从而使教材适应变化了的学习者的准备状态并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结合人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原则是一切课堂教学的最高原则。”“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写话也是综合性活动,受制于感知、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言语能力等几乎所有智力因素。而对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孩子而言,这些因素都还处于很低或较低的水平。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近乎一张白纸。虽然入学前他们已学会口头语言,可应付日常口头交际,但口头语与书面语不可同日而语。日常口头交际允许语言疏散、跳脱、岔断、重复,但有了具体情境和态势语的帮助,依然无碍交际;书面语交际则要求语言规范、准确、严密,否则交际受阻,甚至无法进行。万事开头难。低年级孩子的书面语言学习刚刚起步,识字量、词汇量少,书面语言图式有限,写话时必然捉襟见肘,即使是初步理解和积累的部分,要达到能运用的水平,也还要有一个过程。所以要实现从随意的口头表达到规整的书面表达,是不小的一道坎。以低年级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要跃过这道坎,绝非轻而易举。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运用都必须致力于化难为易。
孩子的行为总是更易于为兴趣所左右,在影响写话的种种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居首。而“易”和“趣”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孩子们饶有兴趣、以积 极的心态写话时,他们的思维、想象、语言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达于自身的最佳状态,有助于“易于动笔”。而“易于动笔”又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巩固并强化兴趣。由是,“易”与“趣”便形成良性循环。但“易”毕竟受制于各种智力因素,根源于各种运用得当的化难为易的教学策略;而“趣”的作用主要在于激活潜能和推动活动,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孩子们一时对写话有兴趣,即使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若依然发觉写话为自己力所不能及,兴趣也就荡然无存。换言之,“易”对于“趣”的影响要大于后者对于前者。再者,自信心作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也是写话的动力之一。自信源于成功的体验。“易于动笔”,再加上老师慷慨不吝的激励性评价,会让孩子们消除对写话的神秘感,甚至产生一不小心就成为“作家”的高峰体验,从而自信满溢。反之,动笔艰难,屡受挫折,孩子们便知难而退,不自信便油然而生,对写作就会心存畏惧,滋长逃避、排斥和冷漠等不良情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良心境,抑制潜能,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头号杀手。所以,在“趣”和“易”两大关键中,“易”更重要些。
第四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写作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其内涵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写作指导应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
写作指导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进行简单的字词句篇的“作文训练”。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逐渐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是“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同时,这样的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与提升的过程。
写作指导的目标是能够让学生书面表达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正表现了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写作指导就应着力于培植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乐于”“易于”“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五篇: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安顺市实验学校 谢朝贤
摘要: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生活实际相关不大。学生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到的和做到的完全是两码事。而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交给的知识是虚无缥缈的,生活实际中基本上没有用。老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实际
中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学生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被动地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学生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到的和做到的完全是两码事。课堂中充满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它像一个过滤器,使学生如标准件一样同一化,那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孩子渐渐变得呆巴巴、冷冰冰、毫无生活的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说:“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本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新《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提到“语文课程应该置根于实际”。那么,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呢?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需要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语文教育走向生活观念的指导下,变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出发为学生的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扮演辅导员,教练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是主人。教学活动是一次集会式的讨论、探讨,与会的是学生,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是主持人,召集人,需要巧妙地把握讨论的方向和进程。教完全是为了学,服从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从观念上讲,就是树立“生活是语文之源”的大语文观,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做法上讲,就是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二、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延伸阅读教学的生活空间。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用课文,创设学以致用的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但单靠教材加大篇幅进行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的积累,从而根本解决语文“服务于生活”这一问题显然不行。解决好“反映生活”与“服务生活”的问题,要深入生活实践,注意从生活中阅读积累,扩大篇章阅读量与篇章阅读范围。
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在教学中开展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灵活地与影视、艺术、戏曲、民俗等生活形式相结合,探究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权利,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研读。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游览观光活动,通过调查与活动开展,加深学生“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认识,同时及时进行积累与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
四、由生活导入课堂。
抽象的知识往往讲起来枯燥,学起来没兴趣。那么,教师在引入课题前就要努力争取学生的积极配合。比如初学议论文,就可以用生活中浅显通俗的议论导入课文。教师可设计一个评选优秀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观点就是论点,所摆的事实,讲的道理就是论据,发言过程就是论证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并分析论证过程。
五、用生活讲解知识。
譬如讲借代,如果直接讲概念及相关知识,恐怕学生在实际应用时还是难于把握,特别是难于区分它与借喻的区别。假如用生活中的“绰号”来讲,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首先让学生明确绰号就属借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取那么个怪绰号、从中找也绰号与本体的相关性,进而得出借化的特征性定义。
再如,讲《核舟记》时,课中提到陪同苏东坡游赤壁的有一个和尚佛印,提到佛印,可以给学生讲故事:苏东坡喜欢和佛印斗嘴。一天,他对佛印说:“和尚,我看你一身黄袈裟,越看越像一泡屎!”说完以后,哈哈大笑。佛印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回答:“施主,我看你倒是越看越像一尊佛呀!”苏东坡乐坏了,以为斗嘴赢了,回家后告诉妹妹。苏小妹一听,肚子都笑痛了:“哥呀,你上当了,人家佛印是心中有佛,满目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心中有屎,所以满目是屎,看什么都是屎!”我问大家:咱们应该心中有佛还是心中有屎?学生齐答:心中有佛!接着,我说: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朝气蓬勃,情趣高雅,追求真善美。而有的同学的言谈举止却却没有体现出真善美,他心里装的是什么,那就难说了。这个简短的故事听起来很俗气,但这仅仅是一个小插曲,贴近学生生活,除了调节课堂气氛,还能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讲这一课时,还可以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老师当导演,学生当主角,让学生根据特点选出三个同学演船头三人,两个同学演船尾舟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六个同学担当评委,其余同学当观众。表演时同学们沉浸在剧情之中,显得异常兴奋。六个评委争相评说,这个说演得好,逼真;那个说读得好,有感染力。这堂课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文言文中的词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了学生成功的欲望。
总而言之,贴近生活的教学,才有生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我们老师应牢记这一点,这样才能迎来教育教学的灿烂春天!
参考书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冰心.《繁心 春水》【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