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写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安陆市辛榨乡初级中学刘泉山
身在教学一线,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学生为写作而犯愁,他们总感到学习紧张,生活单调,家庭学校二点一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实在是心路茅塞,思想封闭,对当前课改缺乏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为同学们学习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放开束缚,淡化了技术要求,鼓励同学们感悟生活,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这对初中的写作教学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新的春风,为学生学习写作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把握新课程标准,使同学们既不怕写,又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学习名人,重在用心灵感悟生活。
作文是精神产品的独创,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作文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生活处处有文章,只要留心观察,细心感悟,写作素材与范围就十分广阔,就会有写不完的文章。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所以在七年级教科书中专门设置了“漫游语文世界”及“感受自然”的写作训练活动,启示同学们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思考社会,感受自然。这就要求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标》与教材绝不使然同学们简单地客观地勾勒景物和现实社会,而是用心灵去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念。”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拥有一双慧眼的同时,还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要会感悟生活。人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有差异的。在经历同一件事时,有的人百感交集,思虑万千;有的人无动于衷,素然无味。在面对同一景致时,有的人思如泉涌,浮想联翩;有的人麻木不仁,熟视无睹。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意。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都会触动他的情思。如朱自清的《背影》,全片没有撼人心魄的大事件,仅仅写了父送子时,在车站为儿子照看行李,送上火车,买橘子等几个情节,朱自清抓住父买桔子时的情节,集中笔墨,大加渲染,描写父亲的背影极为细致详尽。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情和博大的爱。又如冰心的记事文章《观舞记》,也深情的笔触,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整个过程,生动而鲜活的表现出异国的文化风情,也抒发了自己的观舞感受,给人留下了意味深长的印象。
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他用平易亲切,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对第二故乡的真挚的依恋之情。当我们在阅读欣赏探究这篇课文时,仿佛也进入了那片美的天地。朱自清、冰心、老舍等名人之所以能写出经久不衰,让人百读不厌的写人写实的文章,全在于他们善用心灵去感受社会,自然,人生。试想,如果对生后缺乏观察感悟,他们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名人之所以出名,全在于他们有创意的表达感悟。你看,鲁迅眼前的风筝,想到了儿时毁坏弟弟风筝的过错,想到“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惊异和悲哀,写出了表达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风筝》。茅盾由看到的白杨,感悟到他是书中的伟丈夫,象征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而满腔热情地写出了《白杨礼赞》。宗璞由眼前的紫藤萝花,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而写出了《紫藤萝瀑布》。名人的感悟,为同学们学习写作拓展了思路。笔者所教的班级,有的同学看到学校院墙被砸成大洞,感悟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单靠学校教育,还必须与社会,家庭教育配合;有的同学看到某些同学逃学上网,感悟到网吧管理的缺失,感悟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苍白的教育;有的同学看到学校的花木发了虫,想到如任其不管,花木就会死去,由此想到一个人在成长中有了毛病不及时纠正,就会走上邪路。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逐步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学会了感悟,写起作文来,都有得心应手,胸有成竹的感受。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感悟?首先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细小琐事,如一次对话,一次偶遇,一个眼神,一幅标语,一片掌声,一幅漫画等,身边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仅要善于捕捉,更要善于心灵的对话。第二是加强阅读,在阅读中,体味那些名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借以引起我们心灵的强烈的共鸣,激发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写作知识。第三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写感悟。一是唱同调,即在观点上沿用通说,而在观点的阐述方面则刻意求深求透,并在知识和认识上努力拓宽,使旧说亦不乏新意。二是唱异调,指翻新认识角度,从一个偏僻的侧面谈问题。三是唱反调,突破思维定势,否定别人的看法,对某些问题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和看法。
总之,感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感悟是人对社会、自然、人生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思考,感悟是对作文的酝酿,如果我们学会了感悟,实践着感悟,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丰富多彩。
第二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干驿小学
鄢俊霞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作文教学心得。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就地取材。有的小学生总觉得写作文难,写出的作文不作文不是单调乏味、三言两语,就是内容空洞,不着边际。面对这一情况,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事情,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把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源头时有活水来”。上个星期,我班上的胡亿奥和李宇豪两位同学打架,直到上课时我走进教室,他们仍然冷眼相视。我很恼火,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了这两位同学。后来,班长向我反映了他们打架的全过程,我才后悔自己太冲动,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两位同学道了歉。对于此事,或许学生没有多太注意,我就启发学生: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老师是怎么做的?说了些什么?你们的心情怎样?你们对老师的做法有何看法,能否写进自己的日记里?结果我发现学生当天的日记大部分记下了这件事,而且写得很具体,并对老师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和建议。通过这一启发,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关于作文的批改,作文多是由学生写教师改,写改分离。实践证明,这一方式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指导起草、指导修改、指导评批,批改作文的权力交给学生,训练学生自写、自改、自评、自批的能力,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具体有以下方法:
个别指点法:给个别学生开小灶,当面指点,具体辅导。指导起草作文时,我通过巡视,若发现个别学生在写作上存在问题,就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并在这些学生的草稿纸上,加上批改符号或眉批,注明要修改的理由。也可有计划地找他们当面交谈,在鼓励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
集中讨论法:从全班作文中挑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组织学生集中讨论修改。作文修改课上,先挑出优秀习作,让学生上台读给全班同学听,听完后,点学生发言,评出这篇习作好在哪里?可以指定学生从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运用
了好词好句、语句是否通顺等方面来评。再挑出写得差一些的作文,通过对比,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通过指点、归纳、总结,启发学生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用举一反三的方法,修改自己的文章。
相互批改法:在学生个人批改的基础上,让同桌交换改,边读边改,读第一遍,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要求用上相应的修改符号。读第二遍,让学生检查语句是否通顺、重点是否突出、开头和结尾怎样等等方面,反复推敲、细致修改。修改后要让学生写上简单的评语,评语从亮点和不足两方面来写,还要加上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下次还要努力哦!你的语言很丰富!我要向你学习!最后让学生签上自己的姓名,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当老师批改总结时要对认真批改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些可方法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就是行之有效的。
第三篇:大学班级建设重在引导学生自我建设
大学班级建设重在引导学生自我建设
摘 要:大学班级建设要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建立催人奋进的班级文化,选拔任用优秀的班干部,发挥班干部、先进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学生搭建各种才艺展示的舞台,引导学生自我建设。
班级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目前,大学班级管理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要么提倡学生自由管理,结果却是“自由”过度反而使班级成为闲散状态;要么辅导员、班主任一手抓,过分强调个体对集体的服从,直接导致“控制”过度致使班级氛围低沉而了无生气。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最充分最有效地发挥,使得班级内部缺乏凝聚力,大学生缺乏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进而阻碍了班级的整体发展和进步。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这两段话很精辟地阐述了个体与集体之间那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观念也适用于大学班级管理当中,适用于处理大学班级建设中所涉及的个体与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一方面,个人要服从集体指挥调度,通过全身心投入为集体服务来达到个人自我实现;另一方面,集体要关心个人发展和成长,帮助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个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集体,集体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集体又为个人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舞台。同样,集体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人,集体中单个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的充分发挥汇聚到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也是集体前进和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大学班级建设中,既要重视班级整体建设,也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建设,班级建设要回归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建设上来。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鼓励学生,“放宽心,放开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以下各种方式将学生引导到自我建设上来。
一、强化突出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无论是松散自由的班级,还是紧张沉闷的班级,表面上看是管理的失效,实际上,更深层次挖掘,这是一种班级文化缺失。班集体,像人一样,也是有灵魂的。大学班级的灵魂就是———班级文化,涉及到班级日常学习、生活、场所等物质文化;班级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学风、班风等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像DNA一样,注入到这个大集体里每位学生的体魄和心灵当中。建立起良好的并且符合班级所有成员特点和需要的特色班级文化,努力营造和谐有序、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形成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文化是人的创造,又反过来创造人。”良好的班级文化,体现的是班集体的整体精神风貌,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它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把班级成员的 个人利益与班级的整体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成为班级的黏合剂和润滑剂,使个人与班级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班级好比一个大家庭,每个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因此大学班级文化的建设,必须调动并激发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特别要发挥班干部的核心关键作用,通过民主讨论、集思广益,使班级文化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共荣”。要将“学生拥不拥护,支不支持,满不满意”作为衡量班级文化建设成败的标准,要将班级文化建设真正着眼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要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良好的班级文化所带来的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充分发挥班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增强班级向心力
大学班级自我建设中的主导者不是辅导员,也不是班主任,而是班干部。因为他们生活在同学之中,与同学住在一起,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乐在一起,较熟悉同学的思想、学习和生 活状况,最了解同学的特点和需要。“群羊走路靠头羊”,班干部作为班级文化和集体活动
最积极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他们在维持良好的办学秩序和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和谐发 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班干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大家一起为班集体建设做贡献,才能创造—个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的优秀班集体。因此如果说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软实力,那么班干部就是班级管理的硬实力。想了解一个班级整体实力的强大与否,首先看看这个班级班干部素质的高低。高校学生班干部作为班级的骨干和核心,其素质现状有目共睹,总体上是好的,但仍然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价值观念淡薄、学业荒废、心理素质弱化、创新意识缺乏、团结意识薄弱、个人作风松散、责任意识淡化。这些问题同样是大学班级成员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性,如何引领学生戒骄戒躁,引导班级在班级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建设,首先要在班级干部的选任和培养上。班干部“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班干部必须是在班集体中表现突出,享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代表,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通过民主选举和协商的方式,科学的选拔和任用道德素质高、心理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作班干部,做到适才适所,各展其才。此外,班干部应该具有亲和力,是个“多面手”,既是老师们的好帮手,也要是同学们的好朋友,同时兼具团队协作能力,能在班级事务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高效管理自己负责的事务。对班干部的培养需给予适当的支持,要给班干部创造机会和搭建舞台,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班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进行适当的激励,这种激励应以精神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自豪感为主。通过对班干部学习、工作和能力等方面的激励,可以使班干部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可以促进班干部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以达到强化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实践证明,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效果明显,为学生干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成为建立健全、高效、科学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新时期,大学班干部在工作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做辅导员老师的助手,而更应该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地进行工作,做班级建设的排头兵和开拓者,为创建和谐班集体,推动班级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动态发展的,需要有传承性,也要有创新性。班委会可以竞争上岗,更新换届,但也要注意保持班级建设的连贯性。在班级特色文化的底蕴上面,在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上面,进行必要的阶段性班级管理目标调整,使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班级活动和班级建设的方向都能满足学校、老师、班级同学的实际需要。
三、实行人性化管理,培养大学生自我建设的自主性
所谓人性化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大学班级管理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的班级管理,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主性强,同时有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对事物对社会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另外,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对未来对自我充满理想和抱负。实行人性化管理,尊重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建设的自主性的恰当选择。
(一)特色管理:
从人性着手激发自主性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系统地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它们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就班级管理而言,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种基本需要,除生理需要主要靠家庭满足之外,其他四种需要都与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能从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入手,把班级管理工作同满足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性化管理最重要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它重视人,把人视为管理的本位、根本和目的。人性化管理是以爱为基点,以关心、尊重和激励为手段,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生活,而不是被迫、被动地工作,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本领。其目的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更加顺利地达成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正因为如此,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要正确认识人性,考虑大学生的真正需要和层次特点。在管理实践中,要注重对特殊学生的特殊管理,突出人性化管理的特色———“特色管理”。
(二)修复“破窗”:人性化管理的延伸
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斗做的一个试验,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房屋一扇窗户的玻璃而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怂恿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甚至整栋楼被拆毁。反之,如果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则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破窗理论也称破窗效应,它彰显了细节暗示的艺术。试将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运用破窗理论,则可以在人性化管理之外提醒班级管理者注重管理的细微之处。一方面,通过关注班级里毫不起眼的成员、行为和表现,做到洞悉班级内的破窗现象,通过分析“消极思想”、“负面情绪”、“不当言行”等破窗现象的形成原因,从而积极采取修复破窗的方法,甚至从根本上杜绝破窗。另一方面,学生是班级的基本组成细胞,而班级又是一个学校最基层的组织形态。只有从单个的学生抓起,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既然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那么深入化、细致化,有效化的班级管理必不可少,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建设的自主性,形成正面的“破窗现象”,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延伸。
四、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自我提升的主动性
激励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有效的激励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美国成功学大宗师拿破仑·希尔博士指出:“没有任何人是不受激励而做任何事的。”所以要让人去做某事就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持续不断地激发人们的行动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之中,维持一种高昂的热情。因而,作为班级建设的“三维”———院系主管、辅导员或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激励的有效性和人性化,有必要认识有关的激励理论,掌握相关的激励方法。
(一)情感激励:更能调动大学生主动性
激励代表对人的肯定、认可和尊重。对学生的激励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一般意义上的激励主要指物质激励,包括奖状、奖金、补助等,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精神和情感激励,而这两者又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是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包括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等。所以,建立并完善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正确处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的关系,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更为重视精神激励;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需要的层次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将这三种激励方式融为一体,有效利用。情感的激励实际上是人心的激励,所以这是最根本的激励。它包括感情的投入、思想情绪的感化、观念的认同与接纳及人心的赢得等。也就是通过关心人、爱护人、保护人、尊重人、信任人及对人优点的肯定和对成绩的赞扬、对错误中肯地批评让人心服的处罚、还有人际关系的融洽环境的宽松和谐等,从而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有满足感,进而产生归属感向心力。
(二)激励机制:
班级文化是支撑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班级激励机制,说到底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这个中心。文化对人的激励是潜移默化的,其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一方面,使班级成员之间形成既相互合作又互相竞争、你追我赶、各展所长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潜力;另一方面,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亲相爱,家庭般的温暖,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归属感和亲切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个体和集体的活力,实现了双赢。
五、搭建才艺展示的舞台,提高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周国平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
所以,只要给一份阳光,他/她就灿烂;给一个舞台,他/她就还你一份精彩。“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把事情做好的愿望,只要你给他一个合适的舞台。”
(一)搭建平台:有自信才能更自主
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不论是身为引领地位的辅导员班主任,还是身兼特殊使命的班干部,都应该积极搭建各种展示平台,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甚至于去挖掘去鼓励,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给他们提供各种不断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其聪明才智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每一位学生,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才会自信,会从容,会自主地规划大学和人生,从而达到了一种自我建设,实现大学班级建设的价值,在班级文化营造过程的由始至终,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其中出谋划策,使他们明白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感觉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是被重视的、有用武之地,从而创造一个民主、团结、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团结协作、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齐心协力完成一个个共同的班级目标;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具体事务中,磨练大家的品行,锻炼大家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合作。通过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既有助于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人参与:用有意义的班级活动来提炼班级文化底蕴
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仅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开端,要建设一个有机的生动活泼的班集体,必须用丰富的文化建设内容来深刻文化建设的内涵。只有人人参与班级活动,才能不断提炼已有班级文化的底蕴。现阶段,部分大学班级组织涣散、凝聚力不足、向心力不强,班级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部分优秀学生在班级内部活动不活跃,反而在外面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身兼要职,很“吃香”,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班级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应根据大家的需要精心策划、用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重新唤起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活动,邀请他们通过讲座等多种方式,将班级以外的组织中好的创意和活动带给班级同学,拓展班级同学的知识视野和人际交往圈,从而达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班集体活动的目的。此外,班级活动以小居多,以班级内部成员为主要活动参与对象,但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此。优秀的班集体更应该在大学四年内策划一到两次大型班级展示会,面向全年级全学院甚至全校。实践证明,这样的全员参与,确实可以达到“一次活动,回忆一生”的效果。从确定主题、策划安排、分头筹备、推敲彩排到正式上演、现场维护、会后总结,锻炼的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基本管理能力,考验的是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同学之间的沟通、协调、互助能力,提炼的是班级存在感、荣誉感、核心文化。总之,学生强,班级才能强。在班级建设当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成为班级建设和管理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途径,实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创造的育人目的。
第四篇: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
内容提要: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谈了自己的几点做法:养成观察和积累的习惯,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从而让习作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
关键字:良好习惯观察积累创设环境真情实感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是在作文教学中,一些学生谈文色变。不少学生的作文要么就是千篇一律,要么就是虚假地拼凑,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结构是套用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漠然的。由于没有学生自己真情实感的投入,所以读起来索然无味,很难打动人。究其原因,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人的感情。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经过几年的探索,孩子们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血有肉,都记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一、养成良好习惯
1、养成观察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细致地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对小学生而言,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从社会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事情时有发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随处留意、观察,并通过自己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的习惯。我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例如:家长带孩子去公园,经常会去喂金鱼、喂鸽子等小动物,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孩子可能只是看个热闹,回来问他有关内容,他可能答不上来。所以我告诉家长,在孩子和动物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提示孩子注意看,你把食物抛下去,小动物看到后,是怎样过来的,许多动物又是怎样抢食的,注意它们的动作,最后是哪个动物抢到了,它又是怎样吃的,没有抢到的动物的动作与表情又是怎样的„„孩子一边看,家长一边提示,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在孩子的头脑中就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如果遇到写类似的文章,孩子就会轻而易举地从头脑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写出的文章也会充满情趣。
2、养成积累的习惯
有的同学写作文时,“下笔如有神”,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究其原因,就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读书破万卷”,头脑中储备的材料丰富。而不少同学写作文就好比挤牙膏,苦于无言,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材料,腹中没货,何以拿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每天至少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 1
间,还精心设计了读书笔记卡。在广泛地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在开阔,见识在增长,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提高,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我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我制定了读书笔记表,让学生复印成册,把在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许多。从四年级开始,我让学生开始写评报,让他们把自己平时读书看报时最喜欢的文章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然后写出自己的读后体会。任何一项措施,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都会渐渐地失去兴趣,所以我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定期进行评比、交流,不断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创设宽松环境
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用他们稚嫩的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用他们独特的思维来感受着生活。儿童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同时不会是无动于衷的,由于情感的介入使他们对事或物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绪变化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
1、降低要求
在开始接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日记很简单,就是把你最想说的说出来,把你在学校、在家里、在外面,看到的、听到的给你最深刻的写下来。字数不限,内容自定,家长在每篇日记的后面注上是否属实。我还告诉我的学生,假如哪天你实在写不出来,你可能从作文书中抄一篇你最喜欢的,只要写清原因和摘自哪里,也算完成作业。这样在一开始,我就杜绝了去编造,去抄袭,孩子们交上来的文章很稚嫩,但都是他们真实生活的记录。
2、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写过日记、周记和循环日记等,内容上有时自定、有时半自定、有时全班共同关注一个话题。记得在第二次海湾战争时,班里有几个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自己的日记写的是这方面的内容,我觉得不错,就在班里读了,结果很多学生也写了这方面的文章,于是我就让全班的同学一起来写这个话题。由于共同的参与,学生之间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战争进行了多久,孩子们就关注了多久,他们每天都看新闻,查资料,写出了一批新颖有深度的文章,有对侵略者的谴责;也有对世界和平的呼唤;有对炮火下无辜牺牲和受伤人民的同情;有对战争原因的探究„„此方法我还运用在后来的非典时期,毕业前夕等。
3、激励式评语
在我批阅的日记中,没有不合格的,我不是看学生的文章中哪里不好,而是注重他的文章中哪些地方做得好,我总是在寻找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我的评价是多元的,再用简单的评语告诉学生,他的文章哪里做得好。或是“你日记的格式正确”,或是“你写得内容真有意思”,或是“XX词刚在课文中学了,就会运用,你真棒”,或是“你的书写真工整”,或是学生把天气情况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天气太热画个带眼镜的太阳或正在溶化的雪糕,我会告诉他“你真有创意”„„我就是如此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们刚刚萌发的写作热情。我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对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赞赏,精彩的文章更是在全班范读,在展示栏张贴,让作文成为学生成功体验的载体。
三、让写作成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心事也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愿意告诉家长,也不愿告诉老师或朋友。我告诉他们,你可以告诉日记本,它会是你最忠实的朋友,是你感情停泊的港湾。
记得有一次,我在批阅日记时,发现班长陈颖怡在日记中,声泪俱下地和我讲述了她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一件事,由于她有天晚上做作业有点拖拉,妈妈一气之下,把她的本子撕了并扔到了垃圾筒里。颖怡一直以来都是一位很出色的学生,我知道她妈妈一向对她要求十分严格,但这件事却深深地伤害了她幼小的心灵,在文章中她流露出对妈妈的怨恨。我一方面给颖怡做工作,承认妈妈确实做得过分,又让她站在妈妈的角度试着来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又背着颖怡打电话给她妈妈,向她讲述颖怡的心情和想法,让母女两个有时间好好沟通,消除误解。后来事情圆满地得到了解决,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同学之间的矛盾,班里存在的问题,对老师的意见等等,他们都会毫不隐瞒地在日记里倾诉,有时主动提出需要我的帮助。作文成为生生、师生之间真情交流的平台,还作文以自由和轻松,所以他们交上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是经过思考后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到了六年级,经过几年的锤炼,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文章有调侃风格的幽默;有对人生深度的思考。而且他们的文章还是成系列的出现,在学了朱自清的《匆匆》后,王丹蕾同学写了一篇《雨,请你痛快地下吧!》一文,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六年小学快乐生活逃去如飞的感叹和对即将分别的好友的留恋。我在班里读了她的文章后,引起了许多同学情感上的共鸣,许多同学就此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照毕业照时写的朱墉的《照相也疯狂》,开运动会是马煜东的《俺爱六(3)班》等,我被同学们之间那份浓浓的真情所打动。考试前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单调,他们就用幽默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在日记中进行宣泄,如《苦哇!》《听写恐惧症》;我班一直是”阴盛阳衰”,郑子健同学的一篇《我们班的野蛮女生》,从而引发了一场男女生之间的口水大战,他们有理有据,站在各自的立场写出了《六(3)班的超级女生》、《大话我班女生》、《“恶魔”与“天使”》、《男生也霸道》等等一系列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的文章层出不穷。
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努力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主动思考,对写作投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看法。让学生的作文中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原汁原味,甚至多一些幼稚,学生就会乐于接受作文教学,就会对作文产生情感;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伙伴,成为思维表达的载体,学生就会在文中表达情感;由于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由的发挥和表达,作文才真正是在“用我笔写我心”。
参考文献
1、周一贯 :《作文教学“新概念”:让思想冲破牢笼》《江西教育》2001年Z1期
2、王玉强:《“新概念作文”给我们的启迪》《山东教育》2000年14期;17-183、何继承:《真情实感作文四步十环教学法》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娄书胜:《作文应写出真情实感》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
文集 [C]2004年
第五篇: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一、感受诗意,陶冶情操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既可深化学生理解诗意,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诗意的语文课堂不能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应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质地,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古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作者心血的凝炼。而我们读者,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运用丰富的联想。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读透了,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的情操也能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熏陶。
一、抓诗眼,感悟诗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他眼睛的观察。学诗亦如此,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最好的方法是紧扣诗眼。抓诗眼首先是诗的题目,所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诗题,对理解诗意,完成教学目标是相当有益的。就是通过题目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及有关诗文的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诗的语言是构成诗的意境的要素。所以教学时,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二、品词句,体会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好处。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反复吟诵,以读为本,感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古到今,伴随着中华儿女的成长,不可或缺的便是从小对古诗文的吟诵。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念的“活水”,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儿童学习古诗,进入了诗境,弄清了诗意,品味了诗句,最主要的还要体验、感悟诗情,而这些不是孤立地一项一项的进行的,应该是在诗境中,通过儿童进入情境激起的情绪,再通过咀嚼、品味诗句,体验、感悟诗的情感进行的,在这中间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读”,而且是反复吟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朗读,通过吟诵,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反复吟诵,直接诉诸于儿童的听觉,那诗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促使儿童势必带着情感,又通过儿童自己的运动觉,吟诵出来的那感受必然是深入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