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说教,引导学生感悟法·理(合集)

时间:2019-05-12 22:0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放下说教,引导学生感悟法·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放下说教,引导学生感悟法·理》。

第一篇:放下说教,引导学生感悟法·理

放下说教,引导学生感悟法·理

摘要:传统的会计职业道德课、法律课因课程内容本身的强理论性特点,课堂教学以德育内容的灌输为主,而现代职业教育的对象不喜欢机械、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容易对这种说理性很强的课程产生厌烦、焦虑等情绪,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道德观念和法律常识,做到“知行合一”,将对知识的感悟延续到生活中,应用于将来的工作中,我尝试放下说教,引导学生自己感悟道德理念的重要性,明白遵纪守法的必要性。

关键词:理论课,德才兼备,价值定位,利益导向作用

第二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字、词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理解字、词义

王明(普定县鸡场坡乡那构小学电话:***)

虽说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强识字的效果,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 力。那么,怎样才能让低年级学生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理解字、词的意思呢?这就要求教师必 须有较高的教育艺术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一些认识,现以广 大同仁共勉。

一、利用教具,创设情境,理解字、词义

教具的使用对低年级学生积累词语很有帮助,能给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 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教学《农业的变化真大》一文中的词语“引人注目”时,我是先让学生读课 文中该词所在句子。提出“引人注目”一词,同时拿出准备好的教具:红花、彩色笔、彩色画等。此 时,同学们就会把目光集中到教具上。因势利导,教师举起红花说:“这朵红花最引人注目”。然后让 学生跟着老师说,接着依次举起彩色笔、彩色画让学生说出相同的句式。这样,不需要老师做任何解 释,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该词语的意思,同时还学会了使用该词语。

二、利用汉字结构,创设情境,理解字、词义

汉字的构字方法很多,有:象形、形声、会意等。每种构字方法都有其规律性,只要合理利用这 些规律,对理解字、词义有很大帮助。如:教学“跃”字时,给出一些“足”旁的熟字,“跳”、“跑” 等。老师讲解“跳”和“跑”都有“足”旁,“跳”和“跑”都要用到脚,“跃”字也有“足”旁,那 么它也和脚有关。老师在用粉笔在地上画一条线,做跳过粉笔线的动作,同时老师说:“我跃过了这条 粉笔线。”老师再做一个跃起的动作,说:“这就是跃起,它和跳的意思差不多。”再如:教学“梁”和 “粱”字时,教师讲解古人架桥大多是用木料,所以低部是“木”的“梁”是“桥梁”的“梁”;米是 一种粮食,低部是“米”的“粱”是“高粱”的“粱”。如此一来,学生理解字义的同时也记住了字形。

三、利用插图、理解字、词义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基本上每篇课文都有插图。这些插图除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之外,还可以借助插图帮助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有学生问我:“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这句话中的‘井沿’一词是什么意思?”直接给学生讲 解,学生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具体、形象地理解该词语。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看 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找到小鸟,小鸟所站位置的那一圈就是井沿,也就是井口边沿。学生一听一看 就明白了。

当然,教学字、词义的方法还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求教师在每一堂课之前精心准备,上课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同时要彻底转变观念,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过程不是一种负担,而是 一种享受,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第三篇: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美

苏州市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交流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文学是意识的,也是审美的。作为审美客体的载体——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是作品中无所不在、处处充溢的成分,能够形成基调性的深厚的缜密的语言情绪,增加文体中的审美信息量。”(胡平《叙事文学感染力研究》

如何挖掘文本语言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获得美感的陶冶,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探索。

一、激发想象 入景入境 在创造中体悟语言的丰富内蕴

在教学梭罗的《神的一滴》一文第二节时,为了让同学们品读文段感受作者的情感,我抓住“湖岸边的山太峻峭,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一句,让学生做编导来设计怎样演出这场山林舞台剧?背景,灯光,音响,角色等等,该怎样安排?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通过讨论,同学们创造了这样的场景:巍峨的山茂密的林作背景,蓝天的倒影作幕布,太阳的光线作“灯光”,林中的鸟鸣虫唱为伴奏,而水上的水鸟,游鱼,甚至人就是舞台剧的主角。多么绚烂的一幅图画啊,山的青,树的绿,花的红,水的碧,天的蓝,鸟的白,色彩斑斓;多么生动的一幅画面啊,山的静穆,水的灵动,花木的静谧,鸟鱼的翔动,动静结合。在这样一个可以上演“山林舞台剧”的地方,谁还能无动于衷,不感动不陶醉其中呢?

同学们通过发挥想象,入景入境,在看似平淡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这样学生们就会很自然地在优美文字的引领下体验作者所体验的情景:游者像和风一样在湖上漂浮,在湖心放任自流的慵懒和随意形成了强大的诱惑的力量。体会到作者 “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的深厚感情。作者体验到了这种与金钱无关的富有,这种富有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虚空的富有。而这种体验就是这个“圆形剧场”——瓦尔登湖的美丽和神韵对作者的心灵的直接作用的结果,从而体现出了作为“神的一滴”的那种净化人的心灵、引导人的精神的特性和圣洁。学生在自我的创造中创造中体悟语言的丰富内蕴,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深刻理解,获得了一种真正意义的审美享受。

二、进行变式 字斟句酌 于平淡处汲取语言的审美信息

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鲁迅先生以冷静深刻的思考、深沉强烈的感情、高超独到的手法、精准丰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也用如椽之笔形象地阐释了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众、对民族的独特的思考,常常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也正是由于其文具有丰富深刻的内蕴,更需在阅读时仔细品味,努力捕捉作品中的审美信息即情感信息,以期获得思想的碰撞、情感的陶冶和心智的启迪。鲁迅先生作为语言艺术大师,常常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强烈的情感,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体验,做到了“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在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在看似平淡处捕捉语言的审美信息,挖掘语言的深意,顿悟语言的极强的表现力。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刘和珍的喋血的过程,鲁迅先生作了如下的详细的描述:“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段叙述表面上看可谓平静冷静到极点,没有一处直抒胸臆,没有一处议论,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往往因对其内容的易于理解而不细加体味,一读而过。我就有意识的将文段加以改造,去掉了“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句的三个逗号,将中弹及子弹射入的部位、角度的描写都去掉,投影给学生,让他们品味表达效果的不同。

通过合作探究和老师的讲解,学生们感受到:看似平淡的描写,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那是字字血泪!句句悲愤!“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十几个字的一句话,却用了三个逗号,而这三处停顿,却造成了强烈的表达效果。我们仿佛看到先生在写这几个字时,目光如炬,一字一顿,力透纸背,对自己学生遇害的哀痛悲愤尽现在这三处停顿上。“从背部入,斜穿心肺”,说明是背后的偷袭,且击中要害;“其一是手枪”,说明了有当官的有政府的手枪队;“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说明是居高临下甚或是走到跟前,也是致命之伤,“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面对手无寸铁的柔弱女子,面对救助同伴的爱国青年,面对已经受伤的自己的同胞,竟实行这样的枪杀!这样的棒杀!这样的虐杀!其手段的残忍狠毒令人发指,行径的卑劣无耻更令人切齿!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执政府前”发生的!政府的凶残狠毒,反动文人的阴险下劣,全都昭然若揭;而三位学生的爱国情操,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精神,虽殒身而不恤的勇毅,更令人感奋钦佩!可以说这段描述的语言饱含了“超于字典意义以外的内涵义”即强烈的情感意味,字字句句传达出强烈的情感信息,引起读者内心的巨大震动。

这种变式教学,引起了学生的高度注意,引发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感知了简约的文字中浓缩了丰赡的审美信息,收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三、强化诵读 咏之悟之 在吟诵中品享语言的诗情画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百遍”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考,反复品悟的过程。但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多少闲暇的时间去反复地进行大量的阅读。如何立足课堂这个主阵地利用好文本进行阅读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而诵读应该作为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以读激情,以读促思。让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建筑美、绘画美以及洋溢其中的诗情画意,从而提高学生感知语言美的能力。

但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除了注意诵读的常规指导(断句、重读、快慢、高低等)采取不同的诵读形式(因文制宜,先听后读、先读后听读、跟读,仿读,角色读,齐读,师生交叉读,配乐读等)外,更注意学生主体化的阅读。

《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只有注意创新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才能使学生在读中求知、陶情、启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感知语言美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时,在叫学生阅读时,就由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并且要求说出喜欢的理由并读出内在的一种情感。结果同学们很快进入阅读的境界。当一位同学读“微雨寒村图”的“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几句时,很有情感,得到了大家的掌声。我让她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她自豪地回答:这段的景和我家周围的景很相似。很显然,她融入了自我的生活体验,画面的描写引起了情感的共鸣。我又顺势让她说出“泊”、“添”、“加”、“画”几个动词表情达意的作用,然后,再让她朗读,那种悠闲的味道就更足了。这样以问带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读,再以读生情,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真正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吟诵中欣赏了文本的诗情画意。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获得宝贵的审美愉悦,进而陶情冶操,应是语文老师的不贷之责!

第四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引导感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文本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朗读、品味、分析;引导学生去把握、领会语文内涵和语言形式,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有不同的关键部分,篇、段、句各有其点。它们有的是课文内容的凝聚点,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发点,有的是表达方式的启示点。因而,引导感悟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式。

由于感悟点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因此,引导感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评价朗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学生朗读,要进入情境,充当角色,深切体会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但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地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起,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评价朗读能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深层次对话。

如教学《我们也要当红军》第二自然段,有“传来”“清脆”“奔来”“恳切”等生字新词。如果把这些词语一个个拎出来教学,就割裂了段中词句整体的有机联系,如果抓住“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好,就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因为评价学生朗读该句的音质,可导向“清脆”和所在语句的理解;评价学生朗读的音量,可导出“传来”;评价学生是否读出喘息感,可引出“奔来”及所在语句的理解。综上所述,引导学生体会两人要当红军的迫切心情,从而牵动“恳切”及感悟该句的深切内涵。

“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的朗读指导及评价,上引下联,左右贯通。每一次评价都发出一种信息波,辐射一个信息点,经若干次引导及调整,学生获取全息,从而,使朗读入景入情,声情并茂,真切地体会两人想当红军的急切心情,使领悟课文内容与培养朗读能力融为一体。

二、活化形象

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以此为感悟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借助形象显化语文,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如《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是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怎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境吗?学生有的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境: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向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载歌载舞„„当学生对“轰动”有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后,黄老师深入引导: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出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心情一定十分复杂,当他看到这一个个轰动的场面时,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以活化的形象为铺垫,促成学生与文中人物深层沟通,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跃然心中。

三、扩展练习

根据课文思想意义和中心内容的关系,设计具有扩展功能且能多元解答的练习题为感悟点,学生尝试后,针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从中牵动、引发、感悟这部分内涵。

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在学生通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填空:一()葫芦。学生有的填“个”,有的填“棵”。教师即可相机诱导,讨论“个”与“棵”两个词的不同,可导读第一段第一至第三句,认识“个”含在“棵”中;理解“个”与“棵”的关系,可导读该段第四至五句,感知一棵长得好,一个才可爱;讨论课文中的“我”要的是“个”还是“棵”,可导读二、三段,认真读析描写那个人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的语句,认识他不去管“棵”只要“个”的特点;讨论这个人能不能得到他所要的葫芦,可导读第四段,并联系全文寻找原因,感受棵与个的联系;想象这个人如果以后再种葫芦将会怎么做,可从结果引发多思,深化主旨。由此初步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抓住“个”与“棵”的联系设计练习,在讨论引导中感悟,可起纲举目张之效。

四、转换角色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样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常把自已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

如教学《晏子使楚》,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到国外访问,都有一些随行人员。为了人们及时了解出访情况,其中哪一种随行人员一定不少?(记者)而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晏子,出使楚国却没有记者随从。今天,大家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去见识见识春秋末期那变幻莫测而又扣人心弦的外交风云?

接着师生讨论当记者的要求:(1)耳灵——能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2)眼尖——善于观察,特别是对方的动作、神态,能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思想。(3)口利——要能言善辩,善于提问。(4)手快——动笔写报道要快。

师:现在我们出发了,跟随晏子出使楚国,先请大家放声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有关情况。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1)大家跟随晏子左右,他哪些方面给你们印象最深?你听出晏子哪些话是话中有话的?(2)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朗读来再现当时晏子三次受辱与反驳的情景?(四人小组选一节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完后,让学生尝试反驳:

师: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得哑口无言。他看斗不过晏子,却又不甘心。突然,他看见你们这班小记者,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向你们瞟了一眼,轻蔑地说:“哼,齐国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十一二岁的乳臭未干的娃娃记者?”小记者们,面对楚王对你们的侮辱,你们肯低头认输吗?

生:(坚决地)不肯!师:那你们将怎么反驳?

生:(拱了拱手)尊敬的楚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文明的国家,就派大记者去;访问野蛮的国家,就派小记者去。我们这班小记者,乳臭未干,最没本事,就被派到这儿来了。(说完故意笑了笑)

生:我们年纪轻轻就能出来闯天下,你们楚国有像我们这么能干的小记者?如果有,谁敢出来比试比试!

师: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红着脸说: 生:真是人不可貌相,惭愧,惭愧。

生:咳!的确自古英雄出少年,我(楚王)输得心服口服。接着,用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让小记者质疑:

生:请问楚王,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那两个武士押着囚犯是不是你故意安排的?你输了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请问晏子,你出使楚国前有没有料到楚王会侮辱你?你为什么这样能言善辩,机智过人„„(“晏子”或“楚王”随机应答,“主持人”穿针引线,引导点拔。)

最后,教师更是别出心裁,要求学生写出感悟心得:

师:开好了记者招待会,出使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不过,各位小记者,你们跟晏子出使楚国已有四五天了,齐国的国王正焦急地等待大家的好消息呢?还是赶快动手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齐国的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记者**报道”。

本课构建一个新角色——跟随晏子出访的小记者。他有意让学生通过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媒体操作方法的交互作用,颠倒时空,把自已融入课文情景,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这种方法与普通的情境教学法不同。一般的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帮助学生理解,如: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而新建角色则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阅读教学过程,教学中通常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新感悟。

第五篇: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一、感受诗意,陶冶情操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既可深化学生理解诗意,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诗意的语文课堂不能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应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质地,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古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作者心血的凝炼。而我们读者,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运用丰富的联想。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读透了,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的情操也能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熏陶。

一、抓诗眼,感悟诗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他眼睛的观察。学诗亦如此,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最好的方法是紧扣诗眼。抓诗眼首先是诗的题目,所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诗题,对理解诗意,完成教学目标是相当有益的。就是通过题目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及有关诗文的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诗的语言是构成诗的意境的要素。所以教学时,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二、品词句,体会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好处。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反复吟诵,以读为本,感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古到今,伴随着中华儿女的成长,不可或缺的便是从小对古诗文的吟诵。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念的“活水”,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儿童学习古诗,进入了诗境,弄清了诗意,品味了诗句,最主要的还要体验、感悟诗情,而这些不是孤立地一项一项的进行的,应该是在诗境中,通过儿童进入情境激起的情绪,再通过咀嚼、品味诗句,体验、感悟诗的情感进行的,在这中间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读”,而且是反复吟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朗读,通过吟诵,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反复吟诵,直接诉诸于儿童的听觉,那诗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促使儿童势必带着情感,又通过儿童自己的运动觉,吟诵出来的那感受必然是深入了一层。

下载放下说教,引导学生感悟法·理(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放下说教,引导学生感悟法·理(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放下“师道尊严”,做学生良师益友

    放下“师道尊严”,做学生良师益友 唐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他们知识,解答他们的疑问,也就是......

    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作文(五篇)

    教学论文 如 何 指 导 学 生 写 作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 单凭教师引导的思维框架写作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真情实感、内心体验的表达,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作......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感悟的策略初探

    构建阅读教学朗读感悟式课堂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总结 ——太阳城小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总结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

    写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5篇

    写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安陆市辛榨乡初级中学刘泉山身在教学一线,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学生为写作而犯愁,他们总感到学习紧张,生活单调,家庭学校二点一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

    引导学生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我们知道,阅读对语文的学习很是重要,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更不重视读书,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读物。尤其是等他们分科以......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要把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呢? 一、......

    如何引导学生节约粮食

    如何引导学生节约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在于提醒人们:节约粮食要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做起。营盘路小学作为城区唯一一所公办寄宿制小学,每天都许多学生在学校......

    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

    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国家教育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到了重要学习日程,并明确提出了各学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比如: 1-2年级,“积累自己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