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2 22:2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生物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一篇: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大全——绪论部分

微生物:是所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科赫法则:伟大的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年)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用以验证了细菌与病害的关系,其要点包括(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2)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3)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4)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该病原菌纯培养。

内共生学说: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内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蓝藻。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双名法:规范的生物命名法,包括属名和种名两个部分,均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体字或下划双线以示区别。第一个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第一个字母无需大写。

五界系统:1969年魏特克(Whittaker R.H.)提出了五界分系统。他首先根据核膜结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根据细胞多少进一步划分,由单细胞或单细胞群(团藻)组成的某些生物归入原生生物界。余下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又根据它们的营养类型分为植物界,光合自养;真菌界,腐生异养;动物界,异养。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标准菌株:亦称模式菌株。在给某细菌定名,分类作记载和发表时,为了使定名准确和作为分类概念的准则,以纯粹活菌(可繁殖)状态所保存的菌种。

名词—原核微生物

荚膜:

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化学成分多为多糖。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芽胞:

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内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抵抗性很强的休眠小体。一个细胞形成一个芽孢,一个芽孢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也只萌发生成一个细胞。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鞭毛:

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性菌毛:是指长在某些G-细菌雄性菌株表面的、作为细菌接合时传递遗传物质通道的蛋白质附着物。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

L型菌: 是发生了细胞壁缺陷型突变的细菌,形态呈多形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球状体: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地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真菌部分

真菌:是指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体、营异养生活、以产孢子繁殖为主的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酵母菌是指一类无分枝状菌丝体、能发酵糖类、以出芽繁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霉菌是是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真酵母与假酵母:真酵母指能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假酵母指尚未发现有性繁殖的酵母菌。

假丝酵母: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称为假丝酵母。

2μm质粒:存在于酵母菌细胞核内但不与核DNA整合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其长度约2μm。

芽痕和芽蒂:芽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母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蒂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子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

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密布在固体培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则称气生菌丝体。

真菌丝与假菌丝:真菌丝是指细胞间直接相连形成的竹节状细胞串;假菌丝是指酵母菌芽殖后,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是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形成的藕节状细胞串。

微生物学名词—病毒部分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只含有一种核酸,不能进行二分裂,只能在寄主细胞中借寄主细胞复制的一类生物。

核衣壳:核心与衣壳合称核衣壳。衣壳是包围于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由衣壳粒构成;核心是位于内部的核酸。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真病毒、亚病毒:病毒是一类超显微、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依靠宿主代谢系进行增值、活体外无生命特征但能保持其侵袭活性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成为亚病毒。

类病毒:是迄今所知最小的、具有感染性的、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是包裹在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分子RNA寄生物。

阮病毒:是指一类能侵染动物细胞并引起宿主体内同类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而使宿主致病的、不含核酸的蛋白质分子寄生物。

逆转录病毒:是指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噬菌体:寄生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烈性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敏感细菌后,能迅速增殖并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入细菌宿主细胞后,有时并不呈现导致细胞很快裂解的毒性反应而是将自己的DNA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核酸分子中,并随宿主细胞分裂而传递,这种不裂解细胞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丝状噬菌:细而不长的噬菌体,吸附在纤毛的尖端,它不使细菌裂解而是逐个从菌体中钻出来。

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在琼脂培养基上混合培养后,在布满菌苔的平板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不长菌的透明圆斑。

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把少量噬菌体加入到含敏感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噬菌体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噬菌斑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为一步生长曲线。

噬菌体效价:指每毫升试样中所含侵染性噬菌体的粒子数,即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的现象称为溶源性。

前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前噬菌体。

微生物学名词部分-遗传学部分

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饰变:是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基因突变: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诱变剂: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学因子。

抗性突变型:对药物、噬菌体、紫外线等因素具有抗性的突变菌株。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完全培养基:是指能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要求的培养基,是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最低成分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野生型:是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它能在相应地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原养型:是指突变体回复突变成野生型性状的菌株。

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能接受转化的生理状态。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接合:供菌体(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菌体(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代,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导:是指通过缺陷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普遍转导:完全缺陷噬菌体把 “误包”的供体菌任一DNA片断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局限转导:局限转导噬菌体感染受体细菌后只能把原噬菌体两旁的寄主基因片段转移到受体,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称为局限转导。

溶源转变: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发生溶源化时,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使宿主获得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定向培育:是用某一特定的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对它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并选择相应自发突变株的目的。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促进其发生突变,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要求的突变株的育种方法。

有性杂交:指性细胞间的接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方法。

准性杂交:类似于有性杂交,但比它更原始。它可使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视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

菌种复壮: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生产性能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一种措施。

第二篇:微生物名词解释全部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 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正常菌群:指居住在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正常情况下无害,多具有拮抗外来病原微 生物和提供人体所需某些营养物作用的各类微生物。

3.条件致病微生物:正常菌群的细菌等微生物,在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部位微生物菌 群平衡失调,或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可导致人体发生感染,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 致病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少数致病力强,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4.沙保罗培养基:是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成分简单,主要含葡萄可观察到丰富的厚膜孢子形成,可用于白假丝酵母菌 的鉴定。5.芽管形成试验:白假丝酵母菌在动物血清中孢子伸长不断裂,能形成芽管,但并非所 有的假丝酵母菌都能形成芽管,借此鉴定酵母样真菌。

6.小培养法:又称微量培养法,是观察真菌结构及生长发育的有效方法。

G试验: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糖、蛋白胨和琼脂》 鉴定真菌时通常以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为准。

7.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白假丝酵母菌在Tween-80玉米粉琼脂平板上作密划线,置 25"C(此点很重要)孵育,在72小时内成分(l,3)-p-D-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 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该试验可早期诊断多种临床常 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侵袭性念珠菌病、侵袭性曲霉菌病及肺孢子菌肺炎等),但不能 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8.GM试验: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GM)。半乳甘露聚糖是 广泛存在于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多糖,细胞壁表面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 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该试验能够作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依据,是目前 国际公认的曲霉菌诊断方法》

9.原代细胞培养:新鲜的组织或器官,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制成单个细胞悬液,在适宜条 件下经37°C培养数天后形成的单层细胞层,称原代细胞培养。

10.TCID5a:为 50% 组织细胞感染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将待测病毒液 系列稀释后分别接种于单层细胞,经培养后观察CPE等病毒增殖指标,以感染50%细胞的 最高病毒稀释度为判定终点,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出50%组织细胞感染量。

11.病毒细胞培养的干扰现象: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不出现CPE,但能干扰在其后感染 同一细胞的另一病毒的增殖,从而阻抑后者所特有的CPE,称为病毒细胞培养的干扰现象。12.包涵体: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增殖后于细胞核内和(或)细胞质内出现嗜酸或嗜碱性、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称包涵体,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13.医院内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 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4.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5.医院污水:指医院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含有病原体、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酸、碱 以及放射性等的污水。

16.医院污物:指医院诊断、治疗和卫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

17.菌种保存:是运用物理、生物手段让菌种处于完全休眠状态,使其在长时间储存后仍 能保持菌种原有生物特性和生命力的菌种储存的措施。

18.消毒: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19..实验室生物安全:指保护工作人员避免接触实验室工作中的生物因子或病原体发生 意外暴露的原则、技术和措施。

20.灭菌: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21.病原性球菌:为一类主要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球菌。

22.葡萄球菌A蛋白:简称SP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表面蛋白,能与人及哺乳 动物IgG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不影响Fab段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由此做协同 凝集试验可检测多种微生物的抗原。

23.血浆凝固酶:致病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胞外酶,能使加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是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

25.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简称MRS,该菌携带讲6£^基因,编码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 白,导致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及P内酰胺类与P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均 耐药,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26.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链球菌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其中的红细胞 未完全溶解,故又称草绿色链球菌,多为机会致病菌》

27.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链球菌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透明溶血环,其中的红细胞完 全溶解,故又称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28.丙型链球菌:链球菌菌落周围无溶血环,故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29.荚膜肿胀试验:某些细菌的荚膜与同型抗血清作用后增厚变宽,即为荚膜肿胀试验 阳性,常用于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的检测。

30.CAMP试验:无乳链球菌产生CAMP因子,可增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能力,出 现协同溶血作用。常用于无乳链球菌的鉴定。31.抗链球菌溶素O(SLO)试验:即抗0试验,大多数链球菌感染者在感染后2~3周 可产生SLO抗体。若抗0抗体效价显著增高,可辅助诊断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链球 菌感染后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32.Vi抗原:是沙门菌的表面抗原,有抗吞噬及保护细菌免受相应抗体和补体的溶菌 作用。

33.迁徙现象: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大多数菌株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可蔓延成 波纹状薄膜布满整个培养基表面,称为迁徙现象。

34.神奈川现象(KP):副溶血弧菌在血平板(含羊、兔、马等血液)上不溶血或只产生a 溶血,在含高盐(7%)的人0型血平板(即Wagatsuma琼脂)上可产生p溶血,称为神奈川 现象。

35.非发酵菌():是一大群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胞、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 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革兰阴性杆菌或球杆菌。

1.绿脓素(pyocyanin):铜绿假单胞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蓝绿色水溶性色素,因

感染后的脓汁或敷料上出现绿色而得名。可作为细菌鉴定依据之一。

36.荧光素(fluorescence):某些假单胞菌经培养可产生水溶性黄绿色或黄褐色的青脓素(pyoverdin),由于该色素在紫外光下可发出劳光,故名焚光素。

37.异染颗粒:为白喉杆菌菌体内颗粒,用Albert法染色时,与菌体颜色不同,其主要成 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在鉴记时U.有重要意义》 38.炭疽毒素:是炭疽杆菌产生的山保护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和水肿因子(EF)三 种蛋白质形成的毒素复合物,是造成感染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致病因素,具有免疫原性。

39.串珠试验:炭疽芽胞杆菌在含0.05~0.5U/ml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由于细胞壁受到损 害,可发生形态变异,形成大而均匀的圆球,生长成串珠链状。可用于鉴别炭疽芽胞杆菌与 类炭疽杆菌。40.Ascoli热沉淀反应:患炭疽病动物腐畋脏器或皮毛,经一定时间煮沸,其菌体抗原不 被破坏,仍可与相应免疫血清发生环状沉淀反应。可做追溯性诊断。41.乳光反应:蜡样芽胞杆菌产生的卵磷脂酶,能迅速分解卵黄培养基中卵磷脂,故在菌 落

周围出现乳白色混浊环,称乳光反应或卵黄反应。

42.线索细胞:BV患者阴道分泌物涂片,可见无数成簇的小杆菌群集或吸附于上皮细胞 表面,使细胞边缘晦暗,呈锯齿形,即为线索细胞》

43.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 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44.Nagler反应:在卵黄平板上,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卵磷脂酶(《毒素)分解卵黄中的 卵磷脂,导致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该现象可被特异性抗血清所中和,称为Nagler 反应。

45.耐氧厌氧菌:是指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但生长差,而在无氧条件下生长得更好的 细菌。

46.衣原体:是一类专性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 型微生物。

47.原体:是衣原体胞外存在形式,圆形,直径0.25~0.35抑,中央有一致密的拟核,有 胞壁,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Giemsa染色呈紫色,具有高度的感染性。

48.始体:也称网状体,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0.5~l.Ourm中央呈纤细的网状结构,无 致密拟核,Giemsa染色呈蓝色,始体为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的繁殖型,代谢活泼,不能在胞 外存活,无感染性。

49.包涵体:衣原体的原体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后,通过宿主细胞的吞 饮作用进入细胞内,形成空泡,原体在泡内细胞壁变软,增大形成始体,然后始体二分裂增 殖,在细胞膜包裹的空泡内聚集、扩增,形成许多子代原体,聚集后即形成包涵体。不同衣 原体的包涵体形态及在宿主细胞的位置不尽相同,根据此特点可鉴别衣原体。

50.立克次体:是一类微小的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除极少数外均专性寄生在宿 主细胞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外-斐反应:大部分立克次体与普通变形杆菌某些X菌株的菌体耐热多糖抗原有共

51.同的抗原性,故可用这些X菌株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去检测立克次体 抗体,这种交叉凝集试验被称为外-斐反应(,可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 诊断》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 细胞壁、拟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抗生素敏感。因其基本结构和生物学性状与细菌相 似,分类学上划归细菌范畴。

52.莱姆(lyme)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野生和驯养的 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是主要储存宿主,硬蜱是主要传播媒介。当蜱叮咬宿主时通过染有病 原体的肠内容物反流、唾液或粪便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莱姆病患者的个体差异明显,临 床特征为慢性移行性红斑。

53.•显微镜凝集试验 MAT):简称MAT,是指用钩端螺旋 体标准株或当地常见菌株作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钩端螺旋体抗体,若待检血清中有某 型抗体存在,则在同型抗原孔中可见钩端螺旋休凝集成团,形如小蜘蛛,一般患者凝集效价 在1:40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54.G试验:也称螯试验,可测定l-3-p-D-葡聚糖,后者是多种不同种类真菌细胞壁的 共有成分,部分可激活马蹄蟹的协同凝集酶-G因子,用显色反应经分光光度计可测定其浓 度。血液及无菌体液中检出1-3-P-D-葡聚糖为侵袭性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和酵母菌等感 染的标志,但不能确定为何种深部真菌感染。55.糖同化试验:是一种检测真菌能否利用某种糖类作为营养物质而生长的生长试验。

56.基因整合:某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病毒的DNA片段可插入到细胞染色体 DNA中,57.这种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称为基因整合(gene integration)。

58.非寻常病毒:是比病毒更小的致病因子,其构成、化学组分和复制也不同于常规病 毒,又称亚病毒因子(subviral agent),包括卫星病毒、类病毒。

59.卫星病毒:是单链闭合环状的RNA分子,不能直接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必须依靠辅 助病毒;具有自己的蛋白质衣壳,有的衣壳由卫星病毒自身编码,有的复制时由辅助病毒提 供蛋白质衣壳。

60.类病毒:均为植物病毒,主要引起某些植物的严重损害;由很小的单链共价闭合环 状RNA分子组成,无蛋白质衣壳:无编码核酸复制所需酶的基因,在细胞核内复制时需利 用宿主细胞的RNA聚合酶II进行RNA合成。

61.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毐,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 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条件致死性突变株:是只能在某种条件下增殖,在另一条件下则不能增殖的病毒株。

62.呼吸道病毒:是指能侵犯呼吸道并导致呼吸道病变或以呼吸道途径感染而主要引起 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63.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由麻瘆病毒引起 的慢发病毒感染,表现为大脑功能渐进性衰退,1~2年内死亡。

64.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是由 SARS-CoV 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发热、咳嗽、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以及干咳、胸闷、呼 吸困难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65.肠道病毒:是一类经消化道感染并引起肠道或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66.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属于小RNA病毒科,包括三个血清 型,型间偶有交叉免疫,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 松弛性麻痹。

67.新肠道病毒:是指丨969年以后新分离并鉴定的肠道病毒,统一按发现序号命名,包 括68型、69型、70型和71型。

68.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

69.Dane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HBV感染性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镶嵌有HBsAg 和少量前S抗原。病毒内衣壳是直径为27nm核心结构,其表面是HBcAg,核心内部含有 DNA以及DNA聚合酶。用酶或去垢剂作用后,可暴露出HBeAg。血清中Dane颗粒的检 出是肝内病毒活跃复制的标志。

70.管形颗粒:成分为HBsAg和少量前S抗原,与小球形颗粒相同,直径22nm,长100~ 700nm,由小球形颗粒连接而成。

71.小球形颗粒:是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常见的颗粒,其直径为22nm,成分为HBsAg和 少量前S抗原,不含HBV DNA和DNA聚合酶,无感染性,由组装Dane颗粒时产生的过剩

病毒衣壳装配而成。

72.HBsAg:是HBV的外衣壳的主要蛋白质抗原》HBsAg可存在于Dane颗粒的外衣 壳、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的表面。HBsAg是HBV感染诊断指标之一,其相应抗体具有中 和作用》-

73.HDV联合感染:指HDV与HBV同时或者先后感染,联合感染可引起典型的急性病 毒性肝炎,部分病例易发生暴发性肝炎》

74.HDV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发生HDV感染,在重叠感染中,HDV 复制较高,极易导致慢性肝炎患者症状加重和慢性化,与肝硬化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7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有 HIV-1 和 HIV-2 两型。

76.前病毒:HIV复制过程中,在病毒整合酶的协助下,病毒基因组整合入细胞染色体 中,这种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双链DNA即前病毒。

77.HIV病毒载量检测:检测感染者体内游离HIV RNA的含量,是HIV核酸检测的一种,可用于HIV感染的辅助诊断、病程监控、指导治疗方案及疗效判定、预测疾病进展等。

78.单纯疱疹病毒:为疱疹病毒典型代表,在感染急性期引起水疱性皮疹即单纯疱疹而 得名,感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人类是唯一宿主。

79.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恶性肿瘤,多见于6岁左右的儿童》

80.水痘:是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疾病,是儿童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播 途径为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出现头痛、发热,全身出现水疱疹等症状。

81.带状疱疹: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VZV复活后引起的复 发感染,仅发生于有水痘病史的人,病毒在神经节内复制并沿神经轴突下行到达所支配的 皮肤细胞内增殖,引起皮肤疱疹,常成簇并沿神经分布串连成带状,故称带状疱疹。

82.内基小体(: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 海马冋的锥体细胞)中增殖时,在胞质内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 体,具有诊断价值。

83.尖锐湿抚:又称生殖器抚、性病抚,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

6、HPV-11型等)引起的 一种性传播性疾病。

84.血流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并在血液中繁殖,释放毒素和 代谢产物,并诱导细胞因子释放,引起全身感染、中毒和全身炎性反应。血流感染包括菌血 症和脓毒症等。

85.菌血症:当少量细菌侵入血液循环,不繁殖或者很少繁殖,多为一过性 的,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者称为菌血症。86.尿路感染:是指大量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

87.侵袭性腹泻:病原体侵入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破坏肠黏膜,形成结肠黏膜损伤或溃疡

88.分泌性腹泻:病原体吸附于肠黏膜表面,不破坏其完整性,产生毒素导致腹泻。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主要是由于阴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发生紊 乱,优势菌群乳酸杆菌减少或消失,而阴道加特纳菌、厌氧菌及人型支原体等微生物过度生 长而引起的一种以阴道分泌物增多伴有鱼腥

样气味为特征的疾病

89.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90.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 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91.CAMP试验:B群链球菌能产生CAMP因子,可促进葡萄球菌的溶血活性,在两菌 交界处溶血能力增强,出现箭头状(半月形)溶血区。降钙素原(PCT)为降钙素的前肽,是人体1丨号染色体上降钙素I基因(C^iC7)的表达产物。在无感染状态下,主要局限于甲状腺和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有一定程度的表 达,甲状腺外的C^C/表达被抑制,因此正常人群血清PCT浓度极低《O.lng/ml),而细菌 感染时可诱导全身各种组织细胞C4LC/表达,导致PCT连续性释放,尤其是当严重感染时 PCT水平大量升高,感染控制后血中PCT水平亦会随之下降。

92.敏感:指当使用常规推荐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该抗菌药在患者 感染部位通常所能达到的浓度可抑制分离菌株的生长。93.耐药。指使用常规推荐剂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时,患者感染部位通常所能达 到的药物浓度不能抑制菌株的生长和(或)证明MIC或抑菌圈直径可能处于特殊的微生物 耐药机制范围,抗菌药物对菌株的疗效尚未得到临床治疗研究的可靠证实。

94.中介:是指抗菌药物的MIC接近血液和组织中通常可达到的浓度,分离株的临床应答率可能低于敏感菌株;若某药在某些感染部位被生理性浓缩,则该药常 规剂量治疗该部位的感染可能有效;若某药在高剂量使用时是安全的,则高于常规剂量给 药可能有效;还包括一个缓冲区,以防止一些小的、不能控制的技术因素导致的结果解释 偏差》 95.剂量依赖性敏感(SDD):是指菌株敏感性依赖于病人使 用药物的剂量。为了达到临床疗效,采用的修正用药方案(例如高剂量、增加给药频率、两 者兼有)达到的药物浓度比设定敏感折点所使用的用药方案所达到的药物浓度高。

96.最小抑菌浓度 MIC):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 物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

97.最小杀菌浓度 MBC:进行稀释法药敏试验时,能杀死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98.质量保证:是指有计划、系统地评估和监测患者整个诊疗过程的质量,以便及时发现 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99.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指对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环节、各因素制订计划和程序,并在其 实施过程中进行连续评价和验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采取措施纠正的过程。室内质 量 控制是实验室检验结果持续满足期质量标准 的保证。

100.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生长时需V因子111.硫磺样颗粒:放线菌感染的脓汁标本中可见到和X因子,将其和金葡菌共同培养于血平板的小颗粒,即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分 支缠时,因金葡菌可合成V因子,因此靠近金葡菌绕的小菌落。将硫磺样颗粒制成压片或组织切的流感嗜血杆菌生长较好,形成较大菌落,而片,镜下观察发现颗粒呈菊花状,由中 央和远离金葡菌的菌落较小,越远越小,称为卫星周围两部分构成,中央为革兰阳性的丝状体,现象。周围为粗大的革兰阴性棒状体,呈放线状 排101.百日咳毒素:由百日咳鲍特菌产生的外毒列。

素,是主要毒力因子,具有多种毒性作用。包112.直接显微镜检查:Giemsa染色镜检或免疫荧光括使其黏附在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上造成细检查。由于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出现包 涵体,胞损伤,导致痉挛性咳嗽、抑制巨噬细胞的 吞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有一定预诊意义,特别在眼噬功能、增加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等。结膜、尿道及子宫颈上皮细胞内发现典 型包102.快速生长分枝杆菌:凡7天内生长出菌落涵体更有参考意义。者为快速生长分枝杆菌。113.分离培养与鉴定: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将细103.慢速生长分枝杆菌:凡7天以上生长出菌胞培养盖片经Giemsa染色或碘染色镜检 典型落者为慢速生长分枝杆菌。胞质内包涵体。Giemsa染色比碘染色敏感,104.索状因子: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Giemsa染色片以用暗视野检查较好。由于 沙一种糖脂,能使该菌在液体培 养基中融合生眼衣原体含糖原,因而用Lugol碘液染色后以长成索状。高倍镜观察,可作为鉴别沙眼衣原体与其他 105.蜡质D: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肽糖脂与分衣原体(不含糖原)的参考。枝菌酸的复合物,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 体114.抗原的检测:常用的有胶体金法、免疫荧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光染色、酶标法等。106.有菌免疫:即当细菌或其菌体成分在体内115.核酸检测:可采用PCR和核酸杂交方法检存在时,机体对再次入侵的相应细菌有免疫 测标本中衣原体的核酸 力,而当细菌或其菌体成分从体内彻底消失后,真菌(fimgus):是一类具有典型细胞核,机体抗相应细菌感染的免疫力也随之消失。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有完整细胞器,不含 叶107.卡介苗(BCG):即Calmette和Gu6rin将有绿素,无光合色素,细胞壁含有几丁质和P-毒的牛分枝杆菌在含有甘油、胆汁、马铃 薯葡聚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丝状菌(:俗称霉菌,为多细胞真菌,由菌活疫苗,现广泛用于预防接种。丝和抱子组成,菌丝伸 长分支,交织成团形108.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不是分类学上的成菌丝体,并长有各种孢子,这类真菌称为丝名称,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麻风 分状菌。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绝大多数NTM存在于二相性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出水及土壤中,作为条件致病菌通常引起有 潜现酵母菌型和丝状菌型两 种形态,并可相互在肺部疾病、免疫抑制和开放性外伤患者的感转变的真菌,称为二相性真菌。染。菌丝(hyphae):是由孢子出芽形成的,孢109.麻风细胞:麻风分枝杆菌是典型的胞内寄子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长出芽管,逐渐延长 生菌,有麻风杆菌存在的细胞常呈泡沫状, 称呈丝状即菌丝。为麻风细胞。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110.放线菌:是一类以孢子繁殖和菌丝状断裂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 孢为主要生长方式的原核细胞型生物,因在 固子又可发芽,形成菌丝并发育成菌丝体。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呈放线状生长而得名。可引厚膜孢子(:由菌丝内细胞胞浆浓缩,细起人发生内源性感染导致放线菌病。胞壁增厚,为躲避不利环境 而形成的休眠细

胞,当条件适宜时又可出芽繁殖。

第三篇:微生物 名词解释

第1、2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3.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8.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10.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11.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12.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13.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14.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 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6.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17.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19.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占细菌的大多数。21.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第3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答案 1.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如注射使用的酒精。2.灭菌:杀灭物体所有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要求比消毒高。

3.防腐:防止、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如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4.无菌:指物体中或物体表面不存在活菌的状态。

5.无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方法。医疗中的手术、介入治疗等。

6.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

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第4、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

第4,5章 噬菌体 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3.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4.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5.噬菌体:是指一类侵袭细菌、放线菌、螺旋体和真菌的病毒。6.F+菌、F-菌、F质粒:(1)F-菌:不具有F质粒菌细菌,不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2)F+菌:具有F质粒菌细菌,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3)F质粒:致育因子,决定细菌性别的质粒,即性菌毛的有无。

7.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具有遗传功能的闭合环型DNA,其编码的产物与细菌性状有关,如R、F和毒力质粒。

8.普遍性转导:供体局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9.局限性转导:有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接合位电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电的基因转入受体菌。10.耐药突变:突变使细菌失去了对某种抗菌物质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11.突变: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感染(infection):细菌侵入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2.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3.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4.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5.带菌者:某些病原菌在引起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继续存在且经常或间歇性地排出体外,为带菌者。

6.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7.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8.菌血症: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在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9.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10.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11.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12.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s): 有些细菌可在人体皮肤或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通常不致病,但当条件改变时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致病

13.致病菌:能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此性能叫细菌的致病性。14.细菌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15.侵袭力: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医院内源性感染:指来自自身的病原菌所导致的感染。病原菌一般都是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是以隐性状态居留的病原菌。产生的条件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17.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是指病人遭受医院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包括从病人或带菌者到病人或医护人员、健康人,也可从医护人员的直接感染。

19.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院诊断护理实施中由于操作污染、治疗不当引起的感染。20.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种系进化和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有遗传性,生来就有,故又称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第2章 细菌生理 第7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一、名词解释答案

1.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如细菌)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的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pH(7.2-7.6),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营养成份,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组分是1%蛋白胨和0.5%NA.C.L配制而成,还需加入琼脂(2-3%---固体培养基、0.3-0.5%--半固体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是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应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指示剂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作鉴别之用,如糖发酵培养基。6.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

第8章 病原性球菌

一、名词解释答案

1.SPA: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2.血浆凝固酶:由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酶,可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3.M蛋白:是溶血性链球菌的蛋白质组分,与心肌组织有交叉抗原,具有抗吞噬与黏附上皮细胞的作用。

4.链道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分解脓汁中的DNA,使脓汁稀薄,促进细菌扩散的酶。

5.链激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促进细菌扩散的酶。机制是它可使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成溶纤维蛋白酶。

第9章 肠道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答案

1.Vi抗原:又称毒力抗原,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2.肥达反应:系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3.S-R变异:是指细菌菌落有光滑型到粗糙型的变异,它是由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其脂多糖失去O特异性侧链或O侧链与核心多糖粘附,仍保有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结构造成。此变异出现时,表示细菌毒力、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变异。

4.不耐热肠毒素(LT):是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的致病物质。对热不稳定,65℃、30分钟可灭活。由A,B两个亚基组成。

第10章 弧菌属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使肠液过量分泌,引起严重腹泻和呕吐,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导致患者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2.弧菌属: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呈弧形的革兰阴性菌,以水中为最多。主要致病类型是霍乱弧菌(引起霍乱)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2.破伤风抗毒素(TAT):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抗血清.主要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3.厌氧性细菌:是一类必须在无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低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主要包括:G+芽孢梭菌、G+无芽孢杆菌、G-无芽孢杆菌、G+球菌、G-球菌。第14章

分枝杆菌属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卡介苗(BCG):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移种,历时13年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

2.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般不容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故得名。又因此类细菌的形态是细长微弯的杆状,有分枝生长的趋势,故又称为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

3.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4.旧结核菌素(OT):是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肉汤中的培养物经加热浓缩的滤液,其主要成分是结核菌蛋白。作为结核菌素试验的试剂。

第13章 棒杆菌属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16章 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一.名词解释

1.人畜共患病:某些病原微生物既可感染动物,也可感染人类,且人类患病多是由于接触了感染动物。如布氏杆菌、炭疽等。

2.青霉素串珠试验:炭疽杆菌检测中,此菌可在0.05~0.5%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可发生形态变化,菌体肿大呈球形,似串珠,称为青霉素串珠试验

3.锡克(Schick)试验:是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用少量白喉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白喉抗毒素的皮内试验。同时取等量无毒力的白喉毒素做对照试验。本试验可用于调查人群对白喉免疫状态。4.DPT(白百破三联疫苗):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组成,可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

5.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在感染组织中形成的菌落。肉眼见为黄色小颗粒,镜下呈菊花状。

6.白喉毒素:是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又β-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编码。完整的白喉毒素是一条大量含精氨酸的多肽链,经蛋白酶水解后,分为A和B两个片段。白喉毒素是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敏感细胞正常合成蛋白质,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病毒(virus):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2.病毒体(virion):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3.壳粒(capsomer):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4.刺突(spike):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5.核衣壳:有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

6.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复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此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7.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9.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10.亚病毒: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结构更为简单的传染性颗粒,它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11.病毒的基因重组:是指相关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了同一细胞后,发生病毒基因核酸片段的互换,而导致病毒变异。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1.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2.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3.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4.聚肌胞(poly I:C):即聚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为人工合成双链RNA,是干扰素的诱生剂。

5.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

6.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慢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2.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

3.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芽生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4.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 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HA)为中和性抗体并可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概念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它病毒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内基小体(negri bady):是狂犬病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凝集而成的一种卵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2.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严重疾病。

3.gp120: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用。4.街毒株:从人和自然感染的动物中分离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生毒株。

第17、18、19章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解脲脲原体(U.urealyticum):又称T株支原体,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通常寄居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非淋球性尿道炎。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3.冷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出现一种冷凝集素,能与人O型红细胞在0~4℃条件下发生凝集,置37℃凝集消失,以此可作疾病的辅助诊断。

4.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虱、蚤、蜱、螨)等关系密切,在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5.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是用变形杆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检查抗体水平和变化,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疾病的试验。

6.原体(elementary body):在衣原体繁殖过程中所见较小的、具有感染性的颗粒为原体。7.性病淋巴肉瘤肿(LGV):为沙眼衣原体的一个生物学变种,即性病淋巴肉瘤肿变种。

第二篇 真菌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真菌(fungus):是一种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少数为单细胞,大多数为多细胞。

2.菌丝体(mycelium):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由可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中菌丝体。

3.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有些真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人、畜食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成为真菌中毒症。引起中毒的可以是本身有毒真菌,也可以是真菌在代谢中产生的毒素。

4.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

第四篇:微生物试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染色后最终染成紫色的菌

2.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半胞晶体

3.菌落: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形成肉眼看见的群体。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4.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5.荚膜:是细菌外成型的一层多糖或多肽类物质。

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7.菌落:单个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体,即为菌落。8.静息孢子:是一种长期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9.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相互依赖,互相有利,显示出一起共同生活比分开来单10.独生活更为有利。有时,甚至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个种生物后即不能生活。这种产关系即为共生。

11.发酵: 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12.BOD 5 : 即“生化需氧量”或“生物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一般指在 1L 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有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的溶解氧毫克数(其单位为 mg/L)。BOD 的测定条件一般规定在 20 ℃ 下 5 昼夜,故常用 BOD 5 符号表示。

13.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将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14.烈性噬菌体:侵染后并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病毒。

15.高频重组菌株 该细胞的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为整合态,当与F-菌株相接合时,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非常高.16.根圈:也称根际,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17.基内菌丝: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

18.菌膜: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在液体表面生长所形成的膜状结构。19.噬菌斑: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斑”。

20.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有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输。

21脱水培养基:指含有除水以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养基,使用时只要加入适量水分并加以灭菌即可,是一类既有成分精确又有使用方便等优点的现代化培养基。

22同步生长:指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相应变化规律的生长状态称为同步生长。23膜边体:又称为须边体或边膜外泡,为许多真菌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位于菌丝细胞周围的质膜与细胞壁间、有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形态呈管状、囊状、球状、卵圆状或多层折叠膜状,其内含泡状物或颗粒状物,可由高尔基体或内质网的特定部位形成,各个膜边体间能相互结合,也可与别的细胞器或膜结合,功能可能与分泌水解酶和合成细胞壁有关。

24菌丝体: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称为菌丝体,包括密布在固体营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收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和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气生菌丝。

25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的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26化能异养:绝大多数的细菌和全部的真菌利用有机物来汲取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的一种营养类型.27Hfr:高频重组菌株,在Hfr菌株细胞中,因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成在核染色体组特定位点的整合态,故Hfr菌株与F菌株相结合后,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要比单纯用F与F结合后的频率高出数百倍。

28HFT:高频转导指在局限转导中,若对双重溶源菌进行诱导,就会产生含一半左右的局限转导噬菌体的高频转导裂解物,用这种裂解物去诱导噬菌体,就可获得高达一半左右的转导子,故称为高频转导。

29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相互关系。30抗生:又称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它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31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活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有毒物质。

32消毒 :指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可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 33杀菌:杀灭物品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34灭菌 指用物理、化学杀死一切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5生活史:又称生活周期,指上一代生物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36代时:指个体生长中,每个微生物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称为代时.37生长谱法:是指在混有供试菌的平板表面点加微量营养物,视某营养物的周围是否长菌来确定该供试菌的营养要求的一种快速、直观的方法。

38衰退: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39菌套:外生菌根的菌丝在宿主根表皮繁殖,交织成致密的网套状结构。

40BOD:生化需氧量,又称生物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一般指在1L的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

+

--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的毫克数。

41生物气:又称沼气,是一种混合可燃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另有少量的H2、N2和CO。丝状噬菌:细而不长的噬菌体,吸附在纤毛的尖端,它不使细菌裂解而是逐个从菌体中钻出来。

42卫星病毒:是一类小病毒,一般只是单链RNA或环状单链RNA,只能依靠辅助病毒提供复制酶进行复制。43营养物质:微生物从环境中获得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以合成碳物质,提供能量及在新成代谢中起作用。

44virus:(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只含有一种核酸,不能进行二分裂,只能在寄主细胞中借寄主细胞复制的一类生物。

45qu:(曲)微生物的扩大物。

46selected media:(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47fermentation:(发酵)是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是由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不具有以氧或无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电子传递链的生化过程,工业生产上将中间产物积累的过程叫发酵。

48reproduction:(繁殖)微生物长到一定阶段,经过细胞结构的复制和重建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多,叫微生物的繁殖。49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形式肉眼可见的多个菌落连成一片的群体。50噬菌体:寄生细菌和放线菌的病毒。

51溶原性关系:温和噬菌体和寄主之间的关系。

52缺损病毒:需要其他病毒基因的辅助才能复制,否则即使在活细胞中也不能复制。53营养:对营养物质的吸取和利用过程。

54鉴别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些指示剂或其他化学药品使培养基发生某种变化以区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55Enrichment medium:加富培养基,加富的某种物质使能的到次种物质的菌体得以充分的发展,将此种培养基称为加富培养基。56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57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手段而使细菌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58高密度培养: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培养十倍以上的生长状态。

59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过诱变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株。

60类菌体 比病毒小,只有RNA,无蛋白成分的植物病毒 61互生关系 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62内毒素 产生于细胞壁之间的毒素

63特异性免疫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类特异性反应

64活性污泥 含有大量微生物聚集而形成的絮状物,可以分解一些大分子物质

第五篇:微生物工程 名词解释

微生物工程

名词解释:

半合成抗生素:某些天然抗生素在去侧链后,可用化学合成法接上新的侧链而改变原有抗菌谱或其它特性,这样的抗生素就被称为半合成抗生素。

深层培养技术:在深层的液体培养中进行的一种发酵培养方法。

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或接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质粒的分裂不稳定:是指基因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的子代菌。

质粒的结构不稳定:是指外源基因从质粒上丢失、碱基重排或缺失,引起基因工程菌性能的改变。

菌种衰退:菌种经过长期人工培养或保藏,由于自发突变的作用而引起某些优良特性变弱或消失的现象。

代谢调节:是指微生物的代谢速度和方向按照微生物的需要而改变的一种作用,即自我调节。微生物代谢的控制:是指运用人为的方法对微生物的代谢调节进行遗传改造和条件的控制,以期按照人们的愿望,生产有用的微生物制品。

反馈抑制:是指代谢的末端产物对酶(往往是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活性的抑制。

诱导剂:能够诱导某种酶合成的化合物称为该酶的诱导剂,诱导剂可以是被诱导的酶的底物或底物的结构类似物。

组成酶:是机体内一类不依赖于酶的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存在而合成的酶。诱导酶(又称适应酶):是一类依赖于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存在而合成的酶。

初级代谢:是为生物提供能量、合成中间体及其关键大分子的各种相互关联的代谢网络,对菌的生长是必需的。产物有单糖、核苷酸、脂肪酸、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等。次级代谢:次级代谢主要涉及合成过程,其终产物、次级代谢物对菌的生长不是必需的,对其生命活动可能具有某种意义,通常是在生长后期开始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抗生素、维生素、生物碱、色素、毒素等等。

前体:是指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的某些化合物,能被微生物直接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的结构无多大变化,却能提高产物的产量。

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

代谢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地对细胞代谢途径进行修饰、改造,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并与微生物基因调控、代谢调控及生化工程相结合,构建新的代谢途径,生产新的代谢产物的工程技术领域。

临界氧浓度(C临):指不影响菌体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或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解氧浓度的最低要求。只有使溶氧浓度高于其临界值,才能维持菌体的最大比摄氧率,得到最大的菌体合成量。如果溶氧浓度低于临界值,则菌体代谢受到干扰。

富集培养:又称增殖培养,就是利用不同微生物生长对环境和培养基的特殊要求,设计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环境中大量繁殖,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为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

下载微生物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生物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

    1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2芽孢: 芽孢就是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3菌落:由单个细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期末总结

    名词解释 酶的活性中心 是指在酶蛋白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 中间产物学说酶与底物先络合成一个络合物,此中间产物被看作为稳定的过度态物质,然后......

    山西医科大学微生物总结名词解释 by蕾

    微生物考试复习重点 1. 脂多糖(LPS):是G﹣菌细胞壁特有成分,也是G﹣菌的内毒素,位于外膜的最外层,由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2. 质粒:细菌细胞浆内核质之外的环状双股DNA,编......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自己总结手打版

    菌落:经过18-24H培养,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DNA从而......

    微生物教案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 农科组:李建洲 绪论 本节由学生自学,不讲授。布置思考题: 1. 2. 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其共性的基础是什么? 从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举例阐述微生物学对社会进步......

    微生物教案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食品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内容、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

    微生物小结

    1.微生物 自然界中除了肉眼可见的动物、植物等一些较大的生物体外,还有许多形体细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的微......

    微生物反思

    微生物反思 教材中只简单地描述了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名称和生活方式,若老师就照着教材讲授,学生就很难认识什么是微生物,更难理解微生物的类型及其特点,因此,就要提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