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题

时间:2019-05-11 22:4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生物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生物复习题》。

第一篇:微生物复习题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微生物复习题

1,食品中的微生物来源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一)、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来自水中的微生物

(三)、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

2、食品的卫生标准内容包括哪些?

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

3、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具有何意义?

a,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学依据.b,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的情况,为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c,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少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d,保证产品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4、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包括哪些?

a,生产环境的检验

b,原辅料的检验

c,食品加工、储藏、销售储环节的检验

d,食品的检验

5、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常用的主要有哪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通常微生物检验常规五项指标分别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致病菌、霉菌、酵母菌。

6,通常产品的质量控制应该从那几个方面着手?

人,机,料,法,环,报告 7,普通显微镜的保养

a、观察完后,移去观察的载玻片标本。

b、用过油浸镜的,应先用擦镜纸将镜头上的油擦去,再用擦镜纸蘸着擦镜液擦拭2-3次,最后再用擦镜纸将二擦镜液苯擦去。

c、转动物镜转换器,放在低倍镜的位置。

d、将镜身下降到最低位置,调节好镜台上标本移动器的位置,罩上防尘套。

8,通常情况下,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法灭菌的条件是什么?

干热灭菌:165℃—170℃保持2小时

高压蒸汽法灭菌:121 ℃ 20min 9, 高压锅灭菌时为什么要先“放气”?

打开排气阀,加热,当有大量蒸汽排出时,维持5分钟,使锅内冷空气完全排净,关紧排气阀门,则温度随蒸汽压力向上升;否则,压力表上所示压力并非全部是蒸汽压,灭菌将不完全。10,无菌操作的目的:

(1)是保证待检物品不被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2)是防止被检微生物在操作中污染环境或感染操作人员。11,检验操作过程的无菌操作要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在操作中不应有大幅度或快速的动作;

(2)、使用玻璃器皿应轻取轻放。

(3)、在正火焰上方操作;

(4)、接种用具在使用前、后都必须灼烧灭菌;

(5)、在接种培养物时,协作应轻、准。

(6)、不能用嘴直接吸吹吸管。

(7)、带有菌液的吸管、玻片等器材应及时置于盛有5%来苏尔溶液的 消毒桶内消毒。

12,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使用的琼脂量分别为多少?(2%-3%、0.2%-1%)13,梯度稀释时那些操作对结果影响比较大?

无菌操作;是否混匀;换吸管;稀释度数 14,糖醇类发酵试验的原理:

不同的细菌对各种糖醇的分解能力及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各不同。

有的能分解多种糖醇,有的只能分解1~2种糖醇,有的分解糖醇能产酸产气,有的分解糖醇只产酸不产气,根据这些特点,可鉴别细菌。

15,甲基红试验(MR)的原理:

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后,由于代谢的途径不同,有的细菌可使丙酮酸转化生成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色,为甲基红试验阳性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有的细菌使丙酮酸脱羧后形成酮、醇类中性产物,培养液pH>5.4,甲基红指示剂呈桔黄色,为甲基红试验阴性。

16,靛基质试验(吲哚试验)的原理:

某些细菌含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靛基质(吲哚)。吲哚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结合,可形成红色化合物,即玫瑰吲哚,以此鉴别细菌。

17,氨基酸脱羧酶试验的原理:

某些细菌能产生氨基酸脱羧酶, 可使赖氨酸、鸟氨酸进行脱羧作用, 生成胺类物质和CO2。胺类物质使培养基呈碱性变紫色,为阳性, 如呈黄色为阴性,以此鉴别细菌。18,氰化钾试验的原理:

氰化钾是细菌呼吸酶系统的抑制剂,可与呼吸酶作用使酶失去活性,抑制细菌的生长,但有的细菌在一定浓度的氰化钾存在时仍能生长,以此鉴别细菌。

19,溶血试验的原理:

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溶血素,可使人或动物的红细胞发生溶解,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溶血反应,借此可鉴别细菌。20,血浆凝固酶试验的原理:

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可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附着在细菌的表面,形成凝块;或作用于血浆凝固酶原,使它成为血浆凝固酶,从而使抗凝的血浆发生凝固现象,为阳性。

21,三糖铁试验的原理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如果细菌可利用乳糖和蔗糖发酵产酸或产酸产气,培养基全部变黄;

如果只可以利用葡萄糖,葡萄糖被分解产酸可使斜面先变黄,但因量少,生成的少量酸,因接触空气而氧化,加之细菌利用培养基中含氮物质,生成碱性产物,故使斜面最后为红色,底部由于是在厌氧状态下,酸类不被氧化,仍保持黄色。

如果细菌又能分解含硫化合物,产生硫化氢,培养基底部变黑。22,血清学反应:指相应的抗原与抗体在体外一定条件下作用,所出

现肉眼可见的沉淀、凝集现象。23,影响血清学试验的的因素:

1.抗体

2.抗原

3.电解质

4.酸碱度: pH为6~8进行

5.温度:一般以15~40℃为宜,最适为37℃。24,玻片凝集法

(1)原理: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来检测未知抗原,以鉴定相应

的抗原。(2)方法步骤:

①、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为

阴性对照。

②、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或血细胞的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水中。

③、轻轻转动玻片,使其充分混匀,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25,冷冻样品解冻:45℃以下不超过15min,或2℃-5℃不超过18h。2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的卫生学意义

a,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

b,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

c,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 毒素和侵袭性酶

27,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其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

的毒素和侵袭性酶

28.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形成因素主要是:存放温度、低氧分压

、食物种类。

29,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控制主要通过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

、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来进行。30,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类型主要有哪三类?

伤寒;败血症;胃肠炎

31, 沙门氏菌检验主要包括那5个主要步骤及其主要作用?

a,前增菌:使样品中沙门氏菌复苏,故培养时间较短。

b,选择性增菌:最大可能检出沙门氏菌必须用两种选择性菌。

c,选择性平板筛选:初判别样品中有无典型的沙门菌,有无像沙门

菌的,有无完全不像沙门菌的,使菌种分离纯化。

d,生物化学筛选:看其特征,是否符合沙门氏菌生物化学特征。

e,血清学鉴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2,菌落总数: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基、温度、时间、pH、需氧性质等)所得1mL(g)检样中形成菌落的总数。只包括一群在平板技术琼脂上生长发育的嗜中温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的菌落总数。菌落总数不等于细菌总数。33,菌落总数的意义:

a,反映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

b,预测食品耐放程度和时间

c,估测食品腐败状况,了解细菌在食品中的繁殖动态。34,平板和菌落选取原则:

a,选取菌落数在30CFU-300CFU之间无蔓延生长的平板进行计数。

b,有较大片状生长菌落的平板不宜采用。

c,如片状菌落不足平板一半,而另一半平板菌落分布均匀,可计分

布均匀的一半,再乘以2。

d,如平板上出现菌落间无明显界限的链状生长时,则每条单链作为

一个菌落计算。菌落总数计算方法: 1.如果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的菌落数在适宜范围,则计算该稀释度两

个平板菌落平均数,再乘以稀释倍数,作为每克或每毫升样品中菌

落总数结果.2.若有两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在适宜范围。

3.所有平板菌落数均大于300,计最高稀释度平板的平均菌落数 4.所有平板菌落数均小于30,计最低稀释度平板的平均菌落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样品原液和所有稀释度平板均无菌生长,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

计算

6.所有稀释度平板菌落数均不在在30-300之间,有些小于30,有些大

于300,则以最接近近30-30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35,菌落总数平板计数法中平板菌落数的选择范围改为30-300CFU

36、什么是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由哪些微生物组成?

大肠菌群:一群在一定培养条件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细分为:大肠埃希氏菌(俗称大肠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37,测定食品、饮料等产品的大肠菌群数有什么意义?

a,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指标菌,来评价食品的卫生状况

b,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针

c,有利于控制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保存等过程中的卫生状况。

38、大肠菌群具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a.形态与染色: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

b.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c.培养特性:在EMB琼脂上的典型菌落:呈深紫黑色或中心深紫色,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常有金属光泽; 在麦康凯琼脂上的典型菌落:呈桃红色或中心桃红、圆形,扁平,光滑湿润。

39、在大肠菌群数的检验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a、从制备样品匀液至稀释完毕并接种,全过程不得超过15min。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b、对产酸但未看到气泡的乳糖发酵,用手轻打动试管,如有气泡沿管壁上浮,应考虑可能有气体产生,应作进一步试验。

c、挑选菌落进行证实试验时,最少要挑2个以上的典型菌落或非典型菌落进行接种。

d、不可用其他胆盐代替指定的胆盐。

40、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法中平板菌落数的选择范围改为15-150CFU 41,霉菌和酵母计数选用菌落数在多大CFU范围内的平板进行计数?

选取菌落数在10-150CFU的平板进行计数

42.霉菌和酵母计数选用什么培养基倾注平皿(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孟加拉红培养基)选用的培养基都含有氯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 43.什么是乳酸菌?

一类可发酵糖主要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包括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的嗜热链球菌。44,乳酸菌计数检验时选取菌落数的范围?

选取菌落数在30 CFU~300 CFU之间、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菌落总数。

45,乳酸菌总数检验的菌落计算?

a,选取菌落数在30 CFU~300 CFU之间、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菌落总数。低于30 CFU的平板记录具体菌落数,大于300 CFU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b,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以2,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

c,当平板上出现菌落间无明显界线的链状生长时,则将每条单链作

为一个菌落计数。

46,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总则,对实验室的那些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

环境,人员,设备,检验用品,培养基和试剂,菌株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二篇:大学 食品微生物 问答复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50题

1、芽孢:

2、菌落:

3、温和噬菌体:

4、连续培养:

5、营养缺陷型:

6、根际效应:(*)

7、豆血红蛋白

:(*)

8、内生菌根菌:(*)

9、无菌操作:

10、噬菌体:

11、微生物有哪些共性?试举例分析其利弊。

12、试述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作用以及影响?

13、简述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并说出各阶段的代表人物。

14、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对微生物各有何意义?

15、结合细菌细胞壁的组成、结构解释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16、什么叫质粒?有什么特性?有什么实际应用?

17、试述链霉菌的形态特征和繁殖方式。

18、真菌与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有何异同

19、丝状真菌有哪些菌丝特化结构,各有何功能?

20、真菌的无性繁殖有哪些方式?真菌的无性孢子有哪几种?

21、真菌的有性生殖有哪些方式?真菌的有性孢子有哪几种?

22、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请说明每个阶段的内容。

23、试述温和噬菌体增殖过程.24、简述病毒粒子种类和粒子结构。

25、以烈性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增殖过程

如何获得微生物纯培养?

27、微生物必需的营养要素有哪些?各有何功能作用?

28、试述划分微生物营养类型的依据,并各举一例微生物说明之。

29、举例说明微生物吸收营养的几种方式

30、培养基配制有何原则?

31、培养基有哪些种类及用途?

32、微生物生物氧化类型有几类?举例说明

33、如何理解微生物代谢多样性?请结合实例说明

34、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有哪些?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35、细菌生长曲线分几个时期?各个时期有何特点和应用意义?

36、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如何利用环境因素控制有害微生物?

37、细菌基因重组有几种方式?与高等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8、微生物育种方法有几类?举实例说明

39、菌种保藏有几类?举例说明

40、什么是菌种衰退,复壮?如何防止菌种衰退?

41、如何从含菌样品中分离某种微生物?

42、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有何独特作用?举例说明(*)

43、微生物与土壤肥力有什么关系?结合实例说明(*)

44、举例说明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45、以根瘤菌为例说明生物固氮过程?(*)

45、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堆肥时有机质碳氮比对土壤有效养分有何影响?为什么?

(*)

46、比较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特点?采取哪些措施能减少农田土壤中和施放的肥料中氮素的流失?(*)

47、请列举两种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规实验方法。

48、菌根有哪些类型?菌根对植物生长有何作用影响?(*)

49、高压蒸汽灭菌操作要点以及注意事项?

50、干、湿热灭菌在时间和温度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注,打星号*的题目食品专业的同学无需复习)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参考答案

1、芽孢:

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由细胞内发育生成的圆形、椭圆形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结构。

2、菌落:

微生物细胞个体在固体培养基上不断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并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胞群体,是微生物固体培养群体形态。

3、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吸附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核酸随宿主细胞染色体复制而复制,而不表现病毒粒子增殖和宿主细菌细胞的裂解。

4、连续培养:

在微生物培养容器中不断加入新鲜培养基,同时代谢产物不断溢流排出,由于解除微生物分批密闭培养后期营养缺乏和产物抑制,环境条件恶化,微生物生长能保持恒定生长速度生长。

5、营养缺陷型:

因为基因突变而丧失某种生长因子的合成能力而必须依赖添加某种生长因子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的菌株

6、根际效应:

植物根际对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的影响,常以根土比(根际微生物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之比)衡量根际效应的大小

7、豆血红蛋白

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的共生结构根瘤中产生的一种含有蛋白质和血红素两部分的蛋白质,能促进氧气向根瘤内传输,调节氧气分压(缓冲剂),确保低浓度、高流量的氧气进入根瘤内。既满足根瘤菌对能量的需求,同时又使固氮酶在高浓度氧气条件下钝化失活。

8、内生菌根菌:

菌丝体侵入植物根内皮层细胞间或皮层细胞内形成的共生体的真菌。

9、无菌操作:

微生物学接种、培养等实验中防止杂菌侵入的实验技术,确保微生物纯培养。

10、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的反复侵染并裂解宿主细菌细胞,细菌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透明空斑(即噬菌斑)

11、微生物有哪些共性?试举例分析其利弊。

(1)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2)

比表面积大,代谢能力强

生产中可利用微生物超强的生物转化作用,例如,发酵生产食品,抗生素等医药产品,乙醇甘油丙酮化工原料,或废水生物处理等。充分发挥微生物这一“

活化工厂”的功用。

(3)

生长旺盛,繁殖快。

例如发酵工业则利用微生物此特点进行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而霉腐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也不容低估。

(4)

适应力强,易变异。

微生物变异导致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的质与量的改变,有害变异与有利变异并存,例如,经过长期筛选可获得抗生素生产菌产量变异菌株(产量提高),而病原菌也发生抗药性的变异(抗药性增加)。

(5)

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分布来源丰富,具有多样性的代谢生理途径,可降解物种类多样,能源利用类型多样,特有生理代谢类型及次生代谢物多样,对特殊环境条件的适应和耐受能力多样,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基因资源、物种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潜力。

12、试述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作用以及影响?

微生物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

微生物促进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将以生命有机物形式存在的营养元素转化无机物释放于环境中,保证物质元素在生物圈中的收支平衡、再生利用以及生命繁衍不息。

(2)

微生物改善植物营养,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中微生物将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及代谢物分解转化为腐殖质或植物可吸收的无机质,增加土壤肥力。

微生物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来源,例如固氮菌生物固氮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氮源。

微生物代谢产生生长激素类物质刺激调控植物生长,例如:赤霉素,生长素,维生素等。

微生物改善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例如:钾细菌等可产有机酸增强磷素等矿质元素的可给性,菌根菌也增强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微生物增强植物对病害或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例如:根际微生物或附生微生物、菌根菌增强植物抗病害的能力。

(3)

微生物改善植物生态环境

微生物对土壤保水、透气,保肥,保温等理化条件的保持有重要影响;微生物分解转化残余农药,化肥,地膜等,净化环境,可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危害。

(4)

其它方面应用

a可食用,药用。例如:食用药用真菌

b可用于食品加工。例如:酱、醋、酒等

c可用作生物肥料。例如:根瘤菌剂、菌肥

d可用作生物防治。例如:Bt、白僵菌、昆虫病毒等用于杀虫,杀灭病菌或除草。e

可用于生物能源开发,如沼气。

1.3.2微生物对农业生产的有害影响

a病原微生物导致动植物发生病害。

b霉腐性微生物导致粮食等工农业产品腐败变质。

13、简述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并说出各阶段的代表人物。

初创期(1676年——1860)

形态学时期

代表人物:

列文虎克

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奠基期(1861——1896)

生理学时期

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

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

发展期(1897-1952)

生化、遗传学时期

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

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成熟期(1953-)

分子生物学时期

(略)

14、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对微生物各有何意义?

(1)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形成的厚度不一,疏散、透明、粘稠胶状物质结构。

分类:大荚膜;微荚膜;黏液层;菌胶团;

生理功能:

A

保持水分,防止菌体干燥受损伤。

B

保护菌体免受其它生物(细胞)侵害,增强致病菌致病能力,且有利于菌体附着。

C储藏养分,一般碳氮比高的环境可以促使荚膜的生成。

(2)鞭毛:是某些运动性细菌体表着生的细长弯曲的丝状体结构。

生理功能: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利于细菌趋向性的实现(趋利避害)。

(3)菌毛:是某些细菌体表生长的短直中空,纤细量多的丝状结构。生理功能:吸附附着。

(4)性菌毛:某些细菌细胞外生的丝状结构(数量较少),是不同菌株之间发生接合时DNA传递通道。是RNA病毒吸附侵染位点。

(5)芽孢:是某些细菌细胞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生成的抗逆性休眠结构。

具有强抗逆性和休眠性,有利于菌体在不利环境抵抗不利影响。

15、结合细菌细胞壁的组成、结构解释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G+和G-两类细菌细胞壁结构组成上有明显差异导致其染色结果不同。G+经过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菌体胞壁被染成紫色,后经酒精脱色,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结构层次多,且交联程度大,网孔径因酒精脱水而缩小,细胞壁内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于细胞壁内,表现为不被脱色,后虽经过复染,最终染色结果仍然为紫色;G+经过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菌体胞壁被染成紫色,后经酒精脱色,由于其细胞壁较薄,肽聚糖结构层次少,且交联程度低(松疏),细胞内类脂成分含量较大,网孔径因酒精溶解脂类作用而增大,细胞壁内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洗脱,后经过红色染料复染,最终染色结果为红色。

16、什么叫质粒?有什么特性?有什么实际应用?

质粒是细菌等原核微生物细胞中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的可自主复制的共价环状dsDNA遗传物质.。质粒含有几个或数百个基因,控制细菌某些次要性状的表达,例如:产毒素,抗药性,降解性,固氮性,接合性等非生命必须的生理功能。

质粒特性:

自主复制,稳定遗传

质粒在细菌细胞中复制拷贝数量不一,有严谨型质粒(拷贝数较多)和松弛型质粒(拷贝数较少)。

可重组整合不同质粒间或质粒、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重组,整合。整合在染色体上的质粒也可从染色体上脱落。

可转移、可消除

质粒可以高频率(>10

–6)通过胞间接合或其它机制从供体细胞转移至受体细胞中,也可以丫啶橙,丝裂霉素C或高温处理等方法消除质粒。

互不相容性

属于同组受共同阻遏物作用的某些质粒不可在同一细胞中共存。

质粒在遗传工程中常用做目的基因的载体,许多天然或人为改造的质粒已成为基因转化表达(克隆)的重要工具。

17、试述链霉菌的形态特征和繁殖方式。

放线菌菌丝形态和功能可分为:

营养菌丝

生长于营养基质内或表面,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排泄代谢物。菌丝无横隔直径0.2—1.2um,具有较多分支。

气生菌丝

生长于培养基表面以上,有分支,弯曲,直形等,菌丝直径1.0—1.4um

孢子丝与分生孢子:气生菌丝发育至一定阶段,顶端部分分化成为孢子丝,其形态有直形、螺旋形、波曲等三种,排列方式有单生、丛生、轮生、互生等。(孢子丝形态及排列方式对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孢子丝横隔断裂形成单个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球形、椭圆形、瓜子状、梭状、半月状等。

繁殖:

可分为二类:

一般以分生孢子繁殖,如链霉菌等典型的放线菌以此方式增殖。

以短小分支或菌丝片段繁殖,如分支杆菌科放线菌科等初级放线菌以此方式增殖。

18、真菌与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有何异同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酵母菌

霉菌

细胞组成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构成层次

单细胞

单细胞(多核态)

单细胞

多细胞

细胞分化

分化不明显

菌丝有分化: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等

分化不明显

分化程度高,有多种菌丝特化形式

菌落大小

较大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裂殖

无性生殖:孢子或菌丝片断生殖

无性生殖:芽殖或裂殖;有性生殖:子囊孢子

无性生殖:无性孢子;有性生殖:有性孢子多种

营养类型

自养或异养

异养

异养

异养

19、丝状真菌有哪些菌丝特化结构,各有何功能?

真菌菌丝体有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具有较多样的菌丝特化(变态)形式。

营养菌丝的特化形式:

营养菌丝的特化形式:

a

假根:根状,有摄取营养和支持固着作用。例如根霉

b

吸器:专性寄生性真菌侵入其它生物细胞内的指状结构,有利于从寄主吸取营养。

c

菌核:休眠结构,外层坚硬色深,内层疏松多白色,其上可着生分生孢子梗或子实体,有吸收营养和蔓延、休眠作用

d

菌索:菌丝平行聚集高度分化细绳状或根状,多白色,有吸收营养和蔓延扩展、休眠作用。

气生菌丝的特化形式:(产孢体)

I

简单结构:有性(担子),无性(孢囊、分升孢子头等)。

II

复杂结构:无性结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等),有性结构(子囊盘、子囊壳、闭囊壳等)。

菌丝体:由菌丝相互交织紧密作用形成团状结构。

高等真菌(担子菌)气生菌丝体的特化形式有:

子实体:真菌产孢结构组织以及对孢子形成、传布有作用的组织和附属结构。

子座:真菌菌丝体结构组成,呈垫状、壳状或其它形状,有时由菌丝和寄主组织混合形成,子实体着生于子座上或其内部。

20、真菌的无性繁殖有哪些方式?真菌的无性孢子有哪几种?

无性生殖是不经过异性细胞结合而是以菌丝片段或菌丝分化结构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除芽殖,裂殖以外,真菌无性生殖主要以菌丝分化形成的无性孢子为繁殖体形式。

无性孢子类型:

(1)游动孢子:鞭毛菌产生的一种单细胞无壁,有鞭毛可游动的水生孢子,有梨形,圆形、肾形等形状。着生于游动孢子囊内。

(2)孢囊孢子:接合菌气生菌丝体分化为孢囊梗(侧枝)粗长,有分支或无分支,单生或丛生,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与孢囊梗之间产生横隔,孢囊内孢囊孢子发育直至成熟,孢囊裂解,孢囊孢子被释放。例如根霉无性生殖即采用此方式。

(3)分生孢子:气生菌丝顶端分隔或缢缩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分生孢子。以分生孢子繁殖是真菌中较普遍的无性繁殖方式。例如青霉、曲霉等。

(4)节孢子:酵母菌营养细胞发育至生殖阶段时,母细胞某部位产生芽状小突起,随后进行核质分隔,最终产生横膈膜而分离,以出芽方式进行繁殖,产生新个体即芽体,原细胞为母细胞。

(5)厚垣孢子:着生于真菌菌丝顶端或中部,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壁厚,胞质浓,抗逆性较强,此方式在真菌中较普遍。

21、真菌的有性生殖有哪些方式?真菌的有性孢子有哪几种?

真菌有性繁殖以产生有性孢子的形式进行。

有性孢子类型:

(1)

卵孢子:菌丝分化为雄器(小)和藏卵器(大)两种异性配子囊(配子囊即可发生性结合的细胞),多见于鞭毛菌亚门。

藏卵器(内生)

卵球(n)

质配

核配

雄器(n)

卵孢子(2n)

萌发

(2)

接合孢子:菌丝分化为异性配子囊,配子囊发生接合,并经过质配核配形成繁殖体———接合孢子,在适合条件下休眠态的接合孢子可萌发形成菌丝,完成生殖周期。多见于接合菌亚门。根据具体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同宗接合:(如图)

+

配子囊(n)

菌丝

质配核配

接合孢子(2n)

--配子囊(n)

菌丝(n)

异宗接合:

+菌丝

+

配子囊(n)

质配核配

接合孢子(2n)

-菌丝

配子囊(n)

菌丝(n)

(3)子囊孢子:

主要见于子囊菌亚门。

雄器(n)

菌丝

质配(异核体)

产囊丝(产囊体内

产囊体(n)

产囊丝顶端钩状细胞弯曲为环状,横隔产生,钩顶细胞含有双核,并核配

(n+nˊ=2n)

钩顶细胞发育为子囊,子囊内进行1次减数分裂,1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释放,条件适合即萌发产生菌丝。

(4)

担孢子

:主要见于担子菌亚门。

初生菌丝(n)

初生菌丝(nˊ)

次生菌丝

(n+nˊ)

锁状联合子实体

担子(核配,减数分裂1次)

(2n)

担孢子(n)

初生菌丝(n)

22、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请说明每个阶段的内容。

真菌有性生殖过程可分为异性细胞结合,质配,核配,减数分裂生成有性孢子等过程。

(1)

异性细胞结合(过程略)

(2)

质配(过程略)

(3)

核配(过程略)

(4)

减数分裂生成有性孢子(过程略)

23、试述温和噬菌体增殖过程.温和噬菌体的增殖(Ecoliλ噬菌体)增殖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吸附:识别吸附受体,专一性吸附宿主敏感细胞(具体过程与烈性噬菌体相

同)

侵入:具体过程与烈性噬菌体相

整合:噬菌体DNA与宿主细菌细胞染色体之间发生双交换,置换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上。

复制:整合态噬菌体(前噬菌体)DNA随着细菌染色体复制而同步复制,并随细胞分裂而传代。

裂解:一定条件下例如自然原因或人为条件诱导下,前噬菌体可自发或诱发裂解,阻断细菌核酸复制基因表达,使得原噬菌体去整合,噬菌体基因表达,核酸复制,噬菌体粒子自动装配,酶解作用下使细菌细胞裂解,噬菌体粒子释放。

24、简述病毒粒子种类和粒子结构。

毒粒基本结构:

核心

(含核酸DNA或RNA)

核衣壳

衣壳(由壳粒蛋白构成,包被核酸)

毒粒

包膜(类脂或脂蛋白)

毒粒基本结构单元是核衣壳,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构成,核心包含病毒核酸,衣壳由壳粒蛋白按一定方式构建而成,将病毒核酸包被在内。某些病毒在核衣壳之外还含有一层复杂的包被结构,称之为包膜。

核心(核酸):任何病毒粒子仅含有单一类型的遗传物质——核酸,植物病毒大多含有RNA,真菌病毒含有RNA,动物病毒则含有DNA或RNA,细菌病毒噬菌体多含DNA,核酸类型有ds

DNA、ss

DNA、ds

RNA、ss

RNA等。

衣壳:病毒的外壳,主要由壳粒蛋白相互之间以次级键结合排列构成,壳粒蛋白结构形式不同,衣壳的构型不同,一般衣壳构型有以下三类:

A

螺旋对称构型:壳粒蛋白沿中心轴螺旋排列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外部表现为中空圆柱体状或杆状,例如TMV。

B

二十面体对称构型:壳粒蛋白围绕正多面体的角和边排列形成闭合的蛋白质衣壳毒粒衣壳多为二十面体,具有20个等边三角形的面,12个顶角。毒粒外观似球形。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C

复合对称构型:同时含有螺旋对称和多面体对称部分,例如:噬菌体,其壳体头部为多面体对称,尾部为螺旋对称。

包膜:是某些病毒粒子衣壳外由脂类等成分构成的结构,是宿主细胞质膜部分的衍生物,包膜上含有刺突,包膜有保护毒粒衣壳,维系毒粒结构的作用,同时也是毒粒侵染寄主细胞所必需的结构。

25、以烈性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增殖过程

烈性噬菌体的增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吸附:噬菌体以尾丝专性识别并结合于宿主菌细胞表面的专一受体,接触信号刺激引发基板、刺突、固着于菌体细胞表面。

(2)侵入:尾板获得来自尾丝的构型刺激导致尾鞘壳粒蛋白发生复杂的移位,尾鞘长度收缩为原长的一半,使得尾管推入宿主细胞膜内(另尾管末端有少量溶菌酶,有利于细胞壁溶解),噬菌体核酸通过尾管注入,而蛋白质衣壳留于宿主菌细胞外。侵入时间极短,约15秒。

(3)复制:噬菌体核酸侵入,阻断细菌细胞原有基因转录翻译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理代谢过程,导致宿主菌细胞系统功能转向噬菌体基因的表达,噬菌体组成部件的合成。所需原料取自宿主菌细胞胞内储藏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噬菌体基因表达和DNA复制:(从略)

(4)装配:噬菌体DNA复制,衣壳蛋白合成完毕后,按照一定先后次序进行装配,装配过程是由基因严格控制的自我装配,噬菌体装配有以下几个步骤:

I

头部装配(壳粒蛋白构成多角体头部衣壳,将噬菌体核酸包被在内,构成完整头部)

II

颈部装配(颈环与颈须装配)———颈部与头部结合;III

尾部装配(尾板、尾管、刺突依次结合装配);IV

尾部与头颈部分结合———尾丝装配;V

完整噬菌体粒子装配完成。

(5)成熟释放

噬菌体通过酶解作用裂解宿主菌细胞质膜、细胞壁致使菌体细胞完全被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

26如何获得微生物纯培养?

分离纯化,获取微生物纯培养群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稀释平板分离

将待检样品按照一定方法逐级稀释成一定浓度梯度,选择适合稀释浓度样品,并接种,培养一定时间,可获得微生物菌落(理论上样品经过充分稀释分散,微生物单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不断生长繁殖形成菌落),(依照此方法反复几次,可得纯化菌种)

(2)平板划线分离

用接种工具挑取适量样品(微生物混合样),按照一定方法在培养基平板上划线,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可获得微生物菌落,进而获得微生物纯培养体。

(3)选择培养分离

根据所培养的微生物的独特生理特性,采用针对性强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培养。具体方法同上。

27、微生物必需的营养要素有哪些?各有何功能作用?

微生物从环境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营养要素)有以下几类:

(1)

(2)

碳源

碳源种类有无机碳源:CO2、HCO3、等;有机碳源:烃类(如甲烷等)醇、有机酸、糖、蛋白质、核酸等。碳源功能:碳源是细胞结构构成的主要成分之一,参与代谢。对异养微生物而言,碳源同时充当能源。

(3)氮源

氮源种类有

N2;

无机氮源:NO3、NO2、NH3等;

有机氮源:蛋白质、核酸等。

功能:氮素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成分,例如细胞中细胞质、细胞细胞质膜等结构及酶,核酸、核苷酸、辅酶、磷脂等重要化合物构成中都不可缺少氮素。

(4)无机盐(矿质元素)

无机盐种类有大量元素:P、S、K、Mg、Ca等(浓度10

—10

-4mol/L)及微量元素:Zn、Mn、Cu、Co等(浓度10

-8mol/L)

功能:

细胞结构成分之一;参与细胞机体生理调节例如酶抑制或激活(参与酶辅助因子或辅酶成分构成),PH调节维持,渗透压调节维持;可作为某些化能自养菌的能源,例如S、NO3、NH3、Fe等

(5)生长因子

种类:广义上包括:维生素、氨基酸、核苷、碱基(嘌呤或嘧啶)等;狭义上包括:主要B族维生素如硫胺素、生物素、核黄素、吡哆素、烟酰胺等

功能:参与细胞代谢生理反应(例如维生素往往作为酶辅助因子或辅酶成分,参与酶催反应基团转运)

28、试述划分微生物营养类型的依据,并各举一例微生物说明之。

生物营养类型

一般可依据能源、碳源、供氢体划分以下四类:

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

光能异养

化能自养

化能异养

能源

光能

光能

化能

化能

主要碳源

CO2等无机碳源

简单有机化合、CO2

CO2等无机碳源

有机碳源

氢或电子受体

水或还原态无机物

有机物

还原态无机物

有机物

(1)光能自养型: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具有光合色素,能吸收并转化光能为化学能,以水或还原态无机物为供氢体,还原CO2,固定同化。代表类群有藻类、蓝细菌、光合细菌等

藻类、蓝细菌吸收转化光能,以水还原CO2,生成碳水化合物和O2,光能最终以碳水化合物形式在细胞内存储。光能转换部位在藻类(叶绿体)和蓝细菌(类囊体),光能转换是产氧光合作用,与植物光合作用相似。光合细菌如绿硫细菌、紫硫细菌等吸收转化光能,以无机物(H2S等)还原CO2,生成碳水化合物和水,光能最终以碳水化合物形式在细胞内存储。光能转换部位在藻类(叶绿体)和蓝细菌(类囊体),光能转换是不产氧的光合作用,与植物光合作用不同。

(2)光能异养型:

光能异养型微生物以简单有机物(例如酚或有机酸等)为供氢体同化CO2,代表微生物

有紫色非硫细菌等。

(3)化能自养型: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氧化无机物产能,还原同化CO2(唯一或主要碳源)为碳水化合物。代表微生物类群有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等。

硝化细菌

(反应略)

硫化细菌

(反应略)

铁细菌

(反应略)

(4)化能异养型: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产能,有机物作为能源兼碳源,能量用于细胞物质合成等生命活动。化能异养型营养类型在生物界中较广泛,细菌(绝大多数)、放线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所有动物均属于此种营养类型。

29、举例说明微生物吸收营养的几种方式

微生物细胞对物质吸收转运除吞噬方式外主要是渗透吸收,实质上是跨膜运输。

(1)简单扩散

特点:

对转运物质无特异性;

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进行至胞内外浓度平衡为止;

转运速度取决于细胞质膜内外营养物浓度差,溶解性、温度等因素。转运不耗能;

转运效率低。

(2)协助扩散

特点:

对转运物质有特异性,需专一性的载体参与转运;

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转运进行至胞内外浓度平衡为止;

转运速度受细胞质膜内外营养物浓度差,溶解性、温度等因素影响,转运速度高于简单扩散;转运效率低,且不能逆浓度梯度转运。

(3)主动运输

对转运物质有特异性,必需专一性的载体参与转运;逆浓度梯度方向转运;

转运速度不受细胞质膜内外营养物浓度差,溶解性、温度等因素影响,但因为有载体参与转运,转运速度高于简单扩散。转运过程需耗能;

转运效率高,营养物转运前后结构不发生变化。

(4)基团转位

营养物质(浓度低于胞内与细胞质膜上的专一性的载体结合,随载体向胞内转运至质膜内侧,同时消耗能量,载体因构象改变而释放营养物进入细胞质,载体构象恢复返回细胞质膜外侧。营养物转运前后结构发生变化。

30、培养基配制有何原则?

(1)原料适合微生物所需营养要素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每一类营养营养要素选择适合所培养微生物利用的原料。

(2)营养齐全,浓度配比适合培养基中不同营养要素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浓度比例,满足微生物正常生长的需要,浓度比例失调,将影响微生物生长情况。碳氮比是培养基中较重要的浓度配比因素,不同微生物的碳氮比可能有所不同,有待于试验确定。

(3)PH适合不同类微生物都有其各自生长适合的PH范围,因此配制培养基时须考虑PH,使之符合要求。另外,由于培养微生物,微生物生理代谢活动可能改变培养基PH,使得PH值不适合于微生物,预先配制培养基时可加入酸碱调节略高些,或者加酸碱缓冲剂。

(4)渗透压适合渗透压将影响细胞正常形态和生理状态,在低渗、高渗环境,细胞形态受影响,处于等渗环境,细胞保持正常形态。

(5)氧化还原电势适合一般好氧微生物适合于Eh0.3——0.4V,在Eh>0.1V即可生长;厌氧微生物则只在Eh<0.1V环境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在Eh>0.1V条件进行有氧呼吸,Eh<0.1V条件进行无氧呼吸或发酵。配制培养基必须考虑所培养的微生物对Eh的要求。

31、培养基有哪些种类及用途?

(一)根据培养基原料分类:

a天然培养基

是由化学成分及含量均不确知的天然有机体或提取物构成的培养基。例如酵母菌常用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

b合成培养基(综合培养基)

由成分已知的化合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例如:真菌常用培养基——查氏培养基。

c半合成培养基

由天然成分和成分确定的化学物配制而成。例如:真菌培养常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二)根据培养基外观物理状态分类:

固体培养基

a

天然固体培养基

采用天然固体原料配制而成,例如:食用菌栽培用棉籽壳、玉米芯、配制培养基等。

b

凝固培养基

加入凝固剂使培养基呈现固态的培养基。常用凝固剂有琼脂等,固体培养基常用于菌种分离、鉴定、活体计数、育种保藏等。

C

液体培养基

培养基为液态,多用于微生物生理代谢研究。工业生产多用液体培养进行大规模发酵生产

d半固体培养基

与凝固培养基相似,凝固剂含量较低约0.2——0.7%。

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细菌运动性观察,微生物趋化性研究、噬菌体效价测定,菌种鉴定等。

(三)根据培养目的分类

a基础培养基

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可满足微生物最基本营养需求。例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等。

b加富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特殊营养成分如血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配制成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在培养群体中某些微生物能快速而大量生长形成生长优势,多用于从混合样品中分离某种微生物,加富培养使目标微生物生长繁殖转化为优势菌群,便于进一步分纯。

c选择培养基

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有利于目标微生物生长繁殖,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

d鉴定培养基

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无色)与培养基中成分发生显色反应来鉴别微生物的培养基。例如:伊红美兰乳糖培养基(EMB)培养大肠菌群,因其强烈分解乳糖产混合酸,致使其菌落显示特殊的紫色,从而可用以鉴别大肠菌群。

32、微生物生物氧化类型有几类?举例说明

生物氧化

(呼吸作用)

是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逐步释放能量的生理过程。

(1)有氧呼吸

代谢物脱氢——NAD(P)—FMN

——CoQ

——

cytb

——cytc1——cytc—

cytaa3——O2

特点:a、末端氢受体是氧气分子;b、代谢物氧化分解彻底,产能量多

(2)无氧呼吸

代谢物脱氢——NAD(P)——

ETC——还原态无机物(外源)

特点:a、末端氢受体多样,例如:NO3-,SO42-,S,CO2,HCO3-等;b、代谢物氧化产能量低。

(3)发酵作用

在生物氧化能量代谢中,发酵作用是指无氧条件下代谢底物经过氧化脱氢得氢电子不经电子传递链直接传递给某些代谢中间产物低效产能过程。

33、如何理解微生物代谢多样性?请结合实例说明

微生物的代谢与其他生物类群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代谢途径,例如单糖分解中,微生物有四种途径:

a酵解途径(EMP);b磷酸戊糖途径(PP)或称为己糖单磷酸途径(HMP);

c

ED途径;d

磷酸酮糖酶解途径

糖酵解产生丙酮酸,丙酮酸有多种代谢去向

丙酮酸

乙醛

乙醇

丙酮酸

乳酸

丙酮酸

草酰乙酸

琥珀酸

丙酸

微生物合成代谢与其他生物大体上相同或相似,诸如糖类、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等合成等,但微生物有不少特有合成代谢过程:

CO2的同化

自养性微生物吸收利用CO2并将之转化为细胞物质。

具体有以下方式:(1)卡尔文循环;(2)CO2为辅助碳源同化方式;(3)生物固氮(略)

34、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有哪些?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

(一)细胞数量测定

例如显微镜直接计数(总菌数测定),平板菌落计数(活菌数测定),比浊法等。原理略

(二)细胞生物量测定

根据菌体内蛋白质含量、DNA等核酸含量相对稳定,以及微生物细胞代谢活性等特征的测量观测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原理略

35、细菌生长曲线分几个时期?各个时期有何特点和应用意义?

细菌生长曲线反映细菌在定量培养基中生长规律。

生长曲线特点:

根据细菌生长曲线所体现的生长速率的大小差异变化等特点,可将曲线划分为四个阶段:

(1)延滞期(适应期)

特点:菌体数量不增加,生长速率为零,接近后期菌体才有所增长;

菌体代谢活跃,胞内酶类、ATP、RNA(尤其rRNA)大量合成,为菌体大量分裂增殖作准备;

细胞体积增大。

出现原因:菌体接入新鲜培养基中,细胞内尚缺乏分解利用有关营养物的酶或缺乏足够代谢中间物,需要给以一定时间来诱导产生相关酶类,积累代谢中间物及能量,以便细菌细胞能够分解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适应过程)细胞分裂相应延后。

(2)

对数期(指数期):

特点:细菌细胞分裂增殖代时最短,生长速率最大。

细菌细胞内酶系作用活跃,代时谢旺盛,胞内化学成分平衡增长。群体生理特性(形态、生理代谢、细胞化学组分)较一致。

对数期细菌菌体代谢活性较高而稳定,菌体生长能力较强,对数期适合于作生产菌种最加接种菌龄,可有效缩短发酵周期,同时宜用作代谢生理、遗传变异等研究的良好材料。

(3)

稳定期:

特点:细菌增殖产生新个体数量与死亡数量相等,增殖(正生长)与衰亡(负生长)之间处于动态平衡。外观表现菌体总数量不变(达到最大值),生长速率为零。细菌细胞内储藏物,次生代谢物(如抗生素,芽孢、伴胞晶体等)形成并积累。

出现原因:培养基中营养物消耗殆尽,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接近耗尽,营养比例失调,有害代谢物产生并积累。培养环境条件恶化。

稳定期菌体数量达到最大,在细胞内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代谢物(如乙醇、乳酸、单细胞蛋白等有益产物)含量也达到最大量,生产中,此时期是菌体以及与菌体平行生长的代谢产物最佳收获时期。

(4)衰亡期:

特点:细菌细胞大量死亡,活菌数量锐减,生长曲线迅速下降,处于负增长状态。

菌体形态出现畸形或退化,有些菌体出现自溶。某些菌体产生或释放抗生素等次生代谢物,芽孢细菌释放芽孢。

原因:培养环境条件以及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已极适合于细菌生长,致使大量菌体快速死亡。

36、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如何利用环境因素控制有害微生物?

(1)温度:

微生物生长的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在低于下限温度的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生长减慢或停止,一定长的时间内,能保持生命活力而不表现代谢活力或很低的代谢活力,低温多用于菌种保藏;在高于上限温度的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细胞死亡,古高温多用于消毒与灭菌。

温下不失活,有代谢活力),细胞质膜富含饱和脂肪酸(高温下可保持膜生理活性,稳定)

紫外线(λ:200——400nm)较强的诱变、杀菌能力。

(2)UV特点:穿透能力弱常用作空气或表面灭菌(效果与作用距离相关)。作用有光复活现象。诱变或杀菌作用与UV

剂量(波长、时间)正相关。

(3)水分及渗透压

渗透压

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渗透压范围。不同微生物生长的渗透压范围不同。微生物处于等渗溶液环境中保持正常细胞形态;在低渗环境中,细胞吸水而破坏原生质体正常形态;在高渗环境中,细胞质失水并出现质壁分离细胞,处于生理干燥状态,不能存活。食品加工保藏常利用高渗防腐

(4)氢离子浓度(PH)

微生物生长有最适PH

范围,一般而言,细菌、放线菌生长PH范围为中性或偏弱碱性(细菌最适

PH6.5—7.5,PH范围4—10);酵母菌、霉菌生长PH范围为弱酸性(PH4.5—6.5)。

(5)氧气

不同微生物对氧气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微生物对氧气的依赖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类:A

好氧性微生物:

B

厌氧微生物:C

兼性厌氧微生物:

D

其他类型

(6)氧化还原电势(Eh)

不同微生物对培养环境的Eh有不同要求:

好氧微生物在Eh+0.1V以上即可生长,0.3V——0.4V较适宜。厌氧微生物在Eh+0.1V以下可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在Eh+0.1V以上以有氧呼吸产能生长,+0.1V以下以发酵产能进行生长。培养基Eh受PH、氧化物/还原物、氧分压等因素影响,配制培养基应充分考虑,实践中可通过PH及通气状况,或添加氧化剂或还原剂等方法调节Eh。

(7)化学试剂

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的作用与其浓度有关,高浓度时杀菌;低浓度时抑制微生物生长或无影响;较低浓度时,有些可能作为营养物。

常用抑制及杀菌、消毒试剂:

醇类:常用浓度75%。

酚类:常用酚有苯酚(俗称石炭酸),5%用于空气消毒,2—5%用作痰粪便及器皿消毒灭菌,醛类:常用醛类为甲醛,40%水溶液称福尔马林。

有机酸类;无机氧化剂(常用氧化剂有卤素、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重金属化合物:例如升汞(HgCl2)(1:500——1:2000);汞溴红(红汞)2%水溶液等

酸碱;染色剂;表面活性剂;

(8)生物因素:(略)

37、细菌基因重组有几种方式?与高等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细菌基因重组方式有

(1)转化:受体菌吸收来自于供体菌细胞的DNA片断经重组整合产生新的遗传性状细胞。(具体方式从略)

(2)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将供体DNA片断转运入受体菌细胞重组整合产生新的遗传性状细胞。(具体方式从略)

(3)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接合并转移少量单链DNA片断经重组整合产生新的遗传性状细胞。(具体方式从略)

重组的特点:参与重组的细胞有基因供受体区分,地位不对等,仅是小部分基因发生重组。

38、微生物育种方法有几类?举实例说明

(一)诱变育种

a

诱变(诱变剂选择;诱变剂剂量选择;诱变处理)

b

筛选(粗筛;复筛)

(二)杂交育种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1)转化;

(2)转导;

(3)接合2

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

有性杂交;

准性生殖:

(三)原生质融合(四)

基因工程育种

实例(从略)

39、菌种保藏有几类?举例说明

菌种保藏原理:

通过控制并创造低温、干燥、缺氧,贫乏营养等环境条件抑制菌种生长繁殖,延缓变异,降低代谢,使之处于低代谢活性或休眠状态,以保持菌种在一定时间内不染杂,以确保菌种在一定时间内不发生变异的,不因发生变异而致使重要生物性状丧失。

方法:

低温保藏:液氮保藏;低温冰箱保藏,传代保藏等

干燥保藏:砂土管保藏芽孢菌;

隔绝氧气保藏:石蜡油封藏;

冷冻真空干燥保藏;

40、什么是菌种衰退,复壮?如何防止菌种衰退?

衰退:

由于微生物多单细胞,易受环境条件作用,繁殖较快,变异可在较短时间内积累。菌种自发变异导致不利变异大量积累,导致菌种生产性能(生长速度及产量下降、抗性能力下降)即菌种衰退。

菌株衰退是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初始时,细胞群体中,仅有少量细胞负变,如不及时处理,任其无限移种传代,群体中负变个体数量逐渐增大并居优势,整个细胞群体严重衰退。

复壮:

复壮是菌种发生衰退时通过纯种分离并测定生产性能得方法从衰退群体中筛选未衰退得少量个体,以使其恢复原有典型性状。

防止菌种衰退方法:

a

控制传代次数降低传代次数,减少自发突变机率

b

采用有效保藏方法,防止性状衰退。

41、如何从含菌样品中分离某种微生物?

如样品中待分离菌数量较大,可将样品以无菌水逐级稀释至适合浓度,选择适合稀释浓度菌悬液接种至适合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上,适温培养一定时间,分离,再进行分离纯化直至获得纯培养。

如样品中待分离菌数量小,可将样品处理后接种于加富培养基上富集培养,再按以上方法分离。

42、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有何独特作用?举例说明

微生物作用有:

i

充当食物链中初级生产者,例如蓝细菌、光合细菌等。

ii

有机质的分解者例如绝大多数微生物(异养型)

iii

参与地球物质能量储藏保存(例如微生物参与石油、煤等矿藏的形成)

微生物是物质循环的推动者,确保自然界各类元素及物质就不可能周而复始循环利用。

例如,在氮素循环中,微生物可完成专有的生物固氮反应,(反应从略),将大气氮气引入生物食物链,为生物有机体供给氮源。反硝化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完成反硝化反应,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氨或者氮气(反应从略)。绝大多数微生物可将生物残体有机物逐步降解转化为无机物,保证了物质元素平衡,再生循环利用。

43、微生物与土壤肥力有什么关系?结合实例说明

微生物不仅是土壤组成部分,且是土壤肥力形成重要因素之一。

(1)

微生物促进土壤物质循环,生物残体或代谢物有机质经微生物降解转化为腐殖质,后再转化分解为无机质,供给植物吸收利用。

(2)

通过特有的固氮反应,微生物将大气氮气无机氮转化为氨气,为生物界提供氮素来源

(3)

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土壤难溶、不溶性无机磷溶解为可溶解磷酸盐,提高土壤磷素可给性。

(4)

反硝化细菌通过反硝化反应使硝酸盐还原为氨或者氮气,致使土壤氮素损失。

44、举例说明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共生

是指两种不同的生物专性结合并产生特殊形态结构的共生体,互惠共生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例如。

(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根瘤菌与植物相互作用形成共生结构—根瘤,并通过根瘤进行生物固氮,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同时植物生长代谢也为根瘤菌提供营养养分,固氮反应所需的能量、还原力、氢载体及厌氧微环境条件。二者互惠共生、密不可分。

(2)弗兰克氏放线菌与非豆科的乔木、灌木(杨梅、胡颓子、木麻黄、沙棘等属)也可形成根瘤等共生结构,并共生固氮。(略)

(3)菌根菌与植物共生

菌根(真)菌能与植物形成共生体结构——菌根。

菌根扩大植物根吸收面积,加强植物对水分、磷、钾、钙等矿质的吸收();

菌根菌产生生长素、维生素、细胞分裂素等代谢物促进植物生长;

提高植物对病原菌以及干旱、过酸过碱、不适温度等不利环境的抗性的抵抗能力,;

植物为菌根菌提供良好的生境。植物为菌根菌供给光合作用产物、代谢物等必需的营养来源(对幼嫩植物而言,因为植物、真菌双方竞争有限的营养,可影响植物生长,但随着植物生长发育直至成熟,植物同化的代谢物足够多,将不存在营养竞争问题,双方关系将表现为纯粹的互惠共生的关系)。

45、以根瘤菌为例说明生物固氮过程?

(1)根瘤菌专性侵染宿主植物根系侧根根毛感染位点,进入根皮层细胞间隙,同时根皮层细胞受刺激而有丝分裂发展为分生组织(感染菌体的分生组织细胞将分化为含菌细胞),侵入线延伸分支,菌体进入新形成皮层细胞(根瘤原基)内,细胞质中的根瘤菌形态分化Y或棒杆状(类菌体),根瘤原基逐步发育为肉眼可见的突起直至根瘤最终形成。

(2)生物固氮

根瘤菌侵入宿主细胞内,开始合成固氮酶,根瘤内产生豆血红蛋白(Lb),即开始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反应条件:

原料N2,固氮酶,还原力及其载体,能量,厌氧微环境。反应(从略)

(3)生物固氮产物转运利用

(如图)

根瘤菌生物固氮后将固氮产物以酰胺或酰脲态简单有机物形式通过类菌体周膜转运至植物其他组织,供其利用。

45、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堆肥时有机质碳氮比对土壤有效养分有何影响?为什么?

(一)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生境

土壤中大量有机质例如生物残体,排泄代谢物,以及由岩石分化释放的矿质微量元素等,可满足不同营养类型微生物对碳源、氮源、能源、矿质元素的需求。

土壤中PH、温度、等物理化学条件适合于微生物的生长。土壤团粒结构(土壤中有机质、生物、矿质相互结合成团聚体)可使其内部保持水分,颗粒间空气流通,同时满足微生物对水及氧气的需求。

上述因素决定了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长环境,是微生物天然培养基,土壤是最重要的天然菌种资源库.(二)堆肥时有机质C/N<25:1时,微生物释放氮入土壤,土壤氮素增加;C/N>25:1时,微生物从土壤中摄取氮,土壤氮素水平下降。原因从略(见教材)。

46、比较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特点?采取哪些措施能减少农田土壤中和施放的肥料中氮素的流失?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比较:

(1)反应不同

硝化作用是氨被微生物氧化生成亚硝酸盐、硝酸盐的过程(氨被氧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被氧化为硝酸盐);反硝化作用是指硝酸盐在微生物作用下还原为氨或者氮气的作用(硝酸盐——亚硝酸盐——羟胺——氮气)。

(2)

参与反应的细菌不同

硝化作用由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完成。反硝化细菌参与反硝化作用

(3)

反应条件不同

硝化作用发生于通气条件良好的中性和微酸性干旱土壤中;

反硝化作用发生条件(反硝化细菌):

(1)丰富的有机物作为碳源

(2)硝酸盐作氮源

(3)土壤中PH中性或微碱性(4)通气条件不好温度25——30℃,土壤含水量高

反硝化细菌所进行的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损失的重要原因,(土壤中有机肥经氨化、硝化作用后,在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转化生成氮气而逸失。据研究氮肥有效利用率仅1/4左右)在农业上常用中耕松土以抑制反硝化作用。但从氮素循环角度看,反硝化作用如果被终止,自然界氮素循环则被中断,硝酸盐在水体中大量积累,对人类和水生生物危害巨大。

47、请列举两种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规实验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

将样品经稀释等处理后,取稀释样品悬液点加于血球计数板上,显微镜直接计数。计数结果表示样品菌体总数。

(2)菌落平板计数

将样品经稀释等处理后,取稀释样品悬液接种于适合固体培养基上,经培养一定时间,菌落计数,推算样品含有菌数量。计数结果表示样品活菌数量。

48、菌根有哪些类型?菌根对植物生长有何作用影响?

菌根是菌根真菌与植物根之间形成的共生体结构。

根据菌根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的差异,可将菌根分为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两大类。

(一)外生菌根

特征:菌丝鞘套;哈蒂氏网。菌根外部菌丝多。

对植物的作用:

加强植物对水分、磷、家钾、钙等矿质的吸收(扩大植物根吸收面积)。

产生生长素、维生素、细胞分裂素等代谢物促进植物生长。

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增强植物对温度、干旱、过酸过碱等不利环境的抗性。

植物为菌根菌提供良好的生境。

(二)内生菌根

菌根真菌菌丝在根细胞间隙生长,还侵入植物根皮层细胞内。内生菌根最普遍最重要的类型是丛枝菌根AM。

特征:

根系外周不形成菌丝鞘套;菌根菌侵入植物根皮层细胞间或皮层细胞内,在细胞内菌丝呈现丛枝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有时呈椭圆泡囊;菌根菌菌丝在菌根内部多。

对植物的作用:

扩大植物根吸收的范围,提高植物从土壤溶液摄取养分的效率。尤其是有效促进其对P、Zn、Mo等扩散速度低的营养的吸收利用,促进植物对磷、钾、镁、锌、铜、硼、钼、硫、铁、锰、氯、NH4+的吸收,增强植物抗旱能力。

49、高压蒸汽灭菌操作要点以及注意事项?

(1)

向外桶加水至止水线

(2)

将包扎好的需灭菌器具放入灭菌内桶,物品不能放置过紧

(3)

加盖,对角线上紧螺栓

(4)

通热源加热,注意排气完全(二种排气方法从略)

(5)

加热至灭菌工作温度压力时,维持20-30分钟。

(6)

灭菌完毕,断热源,待气压表指针回零,开盖取物。

50、干、湿热灭菌在时间和温度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干热灭菌工作温度高,时间长,常用温度160℃,时间2小时;一般工作温度160℃,时间2小时;湿热灭菌工作温度低,时间短。例如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温度121℃,时间0.5小时。

原因:

(1)

水量高环境蛋白质更容易变性(蛋白质变性温度降低)。

(2)

热水蒸汽比热干燥空气穿透力强

(3)

蒸汽冷凝释放潜热提高灭菌效果。

(4)

第三篇: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大全——绪论部分

微生物:是所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科赫法则:伟大的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年)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用以验证了细菌与病害的关系,其要点包括(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2)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3)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4)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该病原菌纯培养。

内共生学说: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内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蓝藻。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双名法:规范的生物命名法,包括属名和种名两个部分,均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体字或下划双线以示区别。第一个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第一个字母无需大写。

五界系统:1969年魏特克(Whittaker R.H.)提出了五界分系统。他首先根据核膜结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根据细胞多少进一步划分,由单细胞或单细胞群(团藻)组成的某些生物归入原生生物界。余下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又根据它们的营养类型分为植物界,光合自养;真菌界,腐生异养;动物界,异养。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标准菌株:亦称模式菌株。在给某细菌定名,分类作记载和发表时,为了使定名准确和作为分类概念的准则,以纯粹活菌(可繁殖)状态所保存的菌种。

名词—原核微生物

荚膜:

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化学成分多为多糖。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芽胞:

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内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抵抗性很强的休眠小体。一个细胞形成一个芽孢,一个芽孢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也只萌发生成一个细胞。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鞭毛:

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性菌毛:是指长在某些G-细菌雄性菌株表面的、作为细菌接合时传递遗传物质通道的蛋白质附着物。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

L型菌: 是发生了细胞壁缺陷型突变的细菌,形态呈多形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球状体: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地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真菌部分

真菌:是指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体、营异养生活、以产孢子繁殖为主的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酵母菌是指一类无分枝状菌丝体、能发酵糖类、以出芽繁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霉菌是是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真酵母与假酵母:真酵母指能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假酵母指尚未发现有性繁殖的酵母菌。

假丝酵母: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称为假丝酵母。

2μm质粒:存在于酵母菌细胞核内但不与核DNA整合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其长度约2μm。

芽痕和芽蒂:芽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母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蒂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子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

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密布在固体培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则称气生菌丝体。

真菌丝与假菌丝:真菌丝是指细胞间直接相连形成的竹节状细胞串;假菌丝是指酵母菌芽殖后,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是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形成的藕节状细胞串。

微生物学名词—病毒部分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只含有一种核酸,不能进行二分裂,只能在寄主细胞中借寄主细胞复制的一类生物。

核衣壳:核心与衣壳合称核衣壳。衣壳是包围于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由衣壳粒构成;核心是位于内部的核酸。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真病毒、亚病毒:病毒是一类超显微、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依靠宿主代谢系进行增值、活体外无生命特征但能保持其侵袭活性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成为亚病毒。

类病毒:是迄今所知最小的、具有感染性的、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是包裹在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分子RNA寄生物。

阮病毒:是指一类能侵染动物细胞并引起宿主体内同类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而使宿主致病的、不含核酸的蛋白质分子寄生物。

逆转录病毒:是指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噬菌体:寄生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烈性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敏感细菌后,能迅速增殖并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入细菌宿主细胞后,有时并不呈现导致细胞很快裂解的毒性反应而是将自己的DNA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核酸分子中,并随宿主细胞分裂而传递,这种不裂解细胞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丝状噬菌:细而不长的噬菌体,吸附在纤毛的尖端,它不使细菌裂解而是逐个从菌体中钻出来。

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在琼脂培养基上混合培养后,在布满菌苔的平板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不长菌的透明圆斑。

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把少量噬菌体加入到含敏感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噬菌体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噬菌斑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为一步生长曲线。

噬菌体效价:指每毫升试样中所含侵染性噬菌体的粒子数,即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的现象称为溶源性。

前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前噬菌体。

微生物学名词部分-遗传学部分

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饰变:是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基因突变: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诱变剂: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学因子。

抗性突变型:对药物、噬菌体、紫外线等因素具有抗性的突变菌株。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完全培养基:是指能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要求的培养基,是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最低成分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野生型:是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它能在相应地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原养型:是指突变体回复突变成野生型性状的菌株。

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能接受转化的生理状态。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接合:供菌体(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菌体(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代,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导:是指通过缺陷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普遍转导:完全缺陷噬菌体把 “误包”的供体菌任一DNA片断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局限转导:局限转导噬菌体感染受体细菌后只能把原噬菌体两旁的寄主基因片段转移到受体,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称为局限转导。

溶源转变: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发生溶源化时,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使宿主获得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定向培育:是用某一特定的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对它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并选择相应自发突变株的目的。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促进其发生突变,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要求的突变株的育种方法。

有性杂交:指性细胞间的接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方法。

准性杂交:类似于有性杂交,但比它更原始。它可使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视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

菌种复壮: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生产性能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一种措施。

第四篇:微生物教案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

农科组:李建洲

绪论

本节由学生自学,不讲授。布置思考题: 1. 2. 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其共性的基础是什么?

从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举例阐述微生物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细菌是微生物的代表,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开始。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的代表,侧重讲述原核生物的亚细胞结构、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6学时(细菌细胞构造和功能4学时、放线菌和特殊细菌形态构造2 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详细讲授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磷壁酸和脂多糖三种功能性大分子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引入古细菌概念,详细比较细菌细胞壁与古生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介绍四种缺壁细菌的细胞特征和生理特殊性。

讲授革兰氏阴性菌网外膜的结构特点。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解释这两类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阴离子去污剂、碱性染料敏感性的不同,侧重阐述细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础研究对应用微生物的意义。

介绍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等亚细胞构造及功能,讲授芽孢的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在工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第二节 放线菌

侧重讲述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及繁殖方式,比较细菌放线菌细胞结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异同。强调放线菌资源的应用价值,引入稀有放线菌概念并介绍资源研究近年创新性的方法和研究趋势。第二节 蓝细菌(由学生自学)第三节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这些特殊细菌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简述。侧重比较这三种特殊细菌的形态差异以及鉴别依据。思考与作业:

1.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说明这两类细菌对青霉素和阳离子去污剂敏感性不同的原因。2.生命是缺壁细菌,简述形成原因及实践中的意义。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微型藻类和原生动物。本章以真菌作为真核微生物的代表,通过丝状真菌、酵母菌以及大型真菌的教授,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真核生物的结构,真核生物亚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以亚细胞结构和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作为本章的重点。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真菌概述和酵母2学时、丝状真菌和大型真菌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简单讲述比较真核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生物学特征。略述真菌细胞壁、膜、等细胞构造。侧重介绍真菌细胞壁“9+2”结构、真菌细胞质中不同于其它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如膜边体、几丁质酶体、氢化酶体等。并详细讲述这些亚细胞结构的生物学功能。第二节 酵母

酵母是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一类单细胞真菌。简述酵母菌的一般细胞形态与构造,以啤酒酵母为例,讲授酵母菌的生活史。强调酵母菌在工业微生物、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价值。第三节 丝状真菌

鉴于丝状真菌在工农业中的巨大应用价值,同时其形态特征又是真菌学研究入门的必备基础。本节作为全章的重点讲授。着重介绍真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菌丝特化结构,同时引入目前采用形态为主进行的Ainsworth 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

在此,详细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的培养特征。第四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简述大型真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殊形态及相关的基本概念。思考与作业:

1.试理顺染色质、核小体、组蛋白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真菌哪些亚细胞结构与动植物不同,比较功能的差异。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教学目的:病毒与人类相关密切,许多重大疾病来自于病毒的感染。同时,病毒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重要材料。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以噬菌体为主的细菌病毒的一般定义、概念、结构、特性、分离方法、复制特点,并以此作为本课程重要的章节。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真病毒3.0学时、亚病毒1.0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

详述病毒的基本形态、构造、化学组分。同时以烈性噬菌体为材料,讲授烈性噬菌体的繁殖方式。同时以一步生长曲线作为重点,侧重讲述: 1. 噬菌体效价测定方法。

2. 剖析一步生长曲试验设计的科学思想和严谨性,讲述烈性噬菌体繁殖的主要特征曲线和相关参数。

引入溶源噬菌体概念,比较烈性噬菌体和溶源噬菌体不同感染结果的机制、增殖特点与鉴别特征。

植物病毒与昆虫病毒:侧重讲授两类病毒的感染机制与繁殖特点。第二节 亚病毒

详细比较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三种特殊的分子病原体的结构、生理特征、可能的感染机制以及危害性。

思考与作业:

1.请设计一试验,如何测定某发酵液中是否存在着溶源噬菌体的感染。

2.查阅文献,阐述动物病毒的增殖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基质要求,熟练地利用各种培养基的类型,分离、培养微生物或进行微生物的发酵。本章重点主要为1)微生物4种营养类型、营养进入细胞方式、选择和鉴别培养基的使用。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略)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主要介绍微生物的4种营养类型,侧重阐明光能异养型微生物的概念和营养特征。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该节为本章的重点。讲授并比较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的营养运动方式。侧重阐明基团移位作为微生物物质吸收的主要方式和运输的生物学特征。第四节 培养基

简述。以EMB培养基为例,侧重讲述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在微生物快速鉴定、特殊微生物的选择分离中的重要作用。引入选择培养的主要环节及意义。思考与作业:

1.查阅资料,说明除课本介绍的4种类型外,微生物还有哪些营养进入细胞的方式。

2.请设计分离降解“666”细菌的选择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教学目的:微生物新陈代谢反映了微生物生命活动有关能量、物质的分解与合成的过程,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本质特征。是本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能量代谢、独特的合成代谢以及代谢与代谢调节的基本途径、规律、生物学意义以及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8学时(能量代谢学3时; 独特合成途径3学时;代谢调控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拟以下列方面进行讲授: 1. 简述生物共有代谢途径EMP、HMP和TCA途径。2. 详述微生物特有的代谢途径ED途径,侧重生物学特征。3. 简述微生物好氧呼吸产能特点。

4. 以硝酸盐、硫酸盐为例,讲述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产能特点(详述)

5. 微生物的发酵:简述微生物6种常见的发酵途径;侧重介绍比较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异同点;侧重介绍微生物通过氨基酸的产能Stickland发应

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还原力

1.以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为例,比较自养菌产能特点。2.光能营养微生物:侧重介绍 1)光合细菌定义与类群、2)循环产能机制、3)嗜盐菌紫膜磷酸化机制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第三节:微生物独特的合成途径(侧重介绍)1.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Calvin循环(简述)2. 生物固氮(详述):主要介绍内容为1)固氮微生物的类群、2)固氮的生化机制,侧重固氮酶的结构、电子与能量转运、固氮活性测定方法、微生物防氧机制。

3. 细菌肽聚糖合成(详述):1)侧重介绍肽聚糖合成全过程、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由于本节涉及工业微生物代谢工程内容,详述: 1.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类型 1)酶合成调节

包括酶的诱导与阻遏、基因调控-乳糖操纵子、转录调控其它方式等。2)酶活性的调节 包括变构调节、反馈抑制。2. 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以赖氨酸生产为例阐明解除反馈抑制的应用。2)以苏氨酸为例,阐述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的应用。3)以谷氨酸为例,阐述控制细胞膜渗透性的作用。思考与作业:

1.大肠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微生物,其产能的机制有哪些类型? 2.光合微生物按产能方式包括哪些类型?根据红螺菌科的生理特点,简述该类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3. 以二次生长为例,说明细菌基因表达的正、负调控机制。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

微生物生长和控制是微生物研究基本的方法学,是进行微生物研究与应用必备的基本能力。通过本章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和生长规律;以及利用各种物理化学因子控制有害微生物生长。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生长测定方法、生长曲线、连续培养2学时;生长影响因素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讲授微生物生长的一般研究方法,简述(相关内容试验课讲授)。第二节 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讲授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详述)。

讲授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比较恒浊器和恒化器的工作原理、控制方式以及应用范围的不同(详述)。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简述温度、pH、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方法概论

讲授微生物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的基本方法。侧重介绍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原理。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1.灭菌和消毒的相关概念 2.高温灭菌(简述)

3.杀菌剂、消毒剂和化疗剂:简述常用的杀菌剂和消毒剂、引入LD50、MIC等概念;以磺胺为例,详述抗代谢类似物的作用机制、抗生素的定义和活性的测定方法。思考与作业:

1.比较恒浊器和恒化器两种连续培养装置工作原理的差异以及实践应用的价值。

2.根据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推测细菌出现抗磺胺药物的可能原因。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异种 教学目的: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是微生物最根本的生物属性,反映微生物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微生物遗传变异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关系密切,也是改造微生物,提高工业微生物发酵能力的基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遗传物质、突变机制、诱变育种方法和策略、细菌基因重组的机制等内容。半章是微生物课程的重点。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8学时(遗传物质2学时;、突变和诱变育种3学时、细菌的基因重组3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基础 简述三个经典的遗传试验。

简述遗传物质在不同水平的存在形式。

详述质粒及有关特征。包括质粒的类型、质粒的特性、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计划讲授如下问题: 1. 基因突变的类型(详述)。

2. 基因突变的规律,侧重以影印平板培养法解惑关于基因突变的不对应性问题。

3. 详述基因突变的机制,包括碱基置换、移码突变的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4. 在染色体畸变中详述微生物转座子的类型、转座机制及研究意义。

5. 以紫外线为例,详述紫外线引起突变的机制、通常应用注意的问题。

二、突变和育种:计划讲授如下问题: 1.诱变育种应用的意义。

2.诱变育种实际应用必须注意的环节: 1)简述诱变剂选择、突变率、2)详述艾姆氏试验及在食品卫生中的应用。

3)详述高效筛选方案的制定及突变株高效的捡出的创新性方法。4)详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相关的概念及选育方法。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异种

该节为本章的重点,计划讲述如下问题: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1、转化:1)详述受体菌的感受态、转化因子、转化条件、转化过程、2)转染(简述)。

2、普遍转导:详述普遍转导中完全转导和流产转导的过程、特点,比较它们的异同。

3、局限转导:1)详述低频转导的过程及生物学特点、2)详述高频转导的过程、特点、进行高频转导的基本条件。

4、溶源转变(简述)。

5、接合:1)详述大肠杆菌的4种接合类型、2)侧重阐述Hfr菌株的来源与接合过程、特点。3)接合中断试验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6、原生质体融合:讲述原生质体融合的意义、操作过程。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侧重讲述真菌的异核现象和准性生殖过程。准性生殖育种的原理、具体方法以及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第六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简述菌种衰退的原因。侧重讲述比较七种常规的菌种保藏方法及特点。思考与作业: 1.现因科研需要,请设计出从大肠杆菌中诱变筛选获得一株谷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方法。

2.比较IS、Tn 和Mu噬菌体转座的特点。与转化、转导、接合等比较,其重组的机制有什么不同?

3.比较完全转导和局限转导在媒介、转导频率、转导机制的异同点。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教学目的: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它生物及非生物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应用微生物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的多样性及资源利用价值;掌握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和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机制。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多样性2学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污水生物处理1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1. 简述微生物在土壤圈、水圈、大气圈中的分布。2. 详述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及应用价值。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简述微生物同其它生物间的五种关系类型;侧重介绍VitC二步发酵法的互生关系、菌根、根瘤的共生关系。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微生物与自然节物质循环,反应了微生物区别其它生物的独特生态作用,是应用微生物的基础。拟重点讲述如下问题: 1. 碳素循环(简述)。

2. 氮素循环:简述氮素循环中的七个主要环节。

3. 硫素循环:详述细菌沥滤的基本原理、主要过程和研究意义。第四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治理污水是本节的重点,其它简述。拟以下列内容展开: 1. 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简述)。

2. 用微生物治理污水:侧重讲述:1)污水监测的指标;2)异生素及共代谢;3)污水处理的原理;4)污水的三级处理;5)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及其运行机制,如曝气法、生物转盘法、滤池法。

3. 沼气发酵:简述沼气发酵的微生物类群和三个基本过程。思考与作业:

1.在污水的生物处理中,完全混合曝气法和生物转盘法的工作原理有何异同?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的研究起源于医学,传染和免疫是人类诊断、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病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非特异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方式、机制、特点;抗体分子的类别、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功能;血清学技术及其应用。半章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8学时(传染2学时;非特异免疫1学时;特异性免疫3学时;血清学技术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

该节作为一般讲述。主要内容: 1. 传染和传染病:相关的概念。

2. 影响传染结局的因素:分述病原、宿主免疫力和环境因素三个影响因素。其中,病原体的毒力作为重点叙述,重点包括: 1)侵袭力:包括透明质酸酶等各种酶类的生理作用; 2)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性质、特征比较;外毒素的捡出方法(鲎试剂法)。

3. 传染的结局(简述)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主要介绍病原侵入时,机体多个层次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讲述: 1. 表皮和屏障

包括皮肤、粘膜、血脑和血胎屏障的作用。2. 吞噬细胞与吞噬作用

主要介绍:1)白细胞的起源和分化;2)侧重讲述巨嗜细胞的四个主要免疫功能。3. 炎症反应 简述炎症的免疫功能。

4. 体液和组织的抗菌物质:主要介绍补体和干扰素。1)补体:简述补体的性质、补体激活、补体免疫特点。2)干扰素:侧重介绍干扰素的类型、作用机制。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拟讲述:

一、免疫器官

1. 定义、类型、获得方式。

2. 免疫器官及其T、B两类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分化。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1. T细胞的表面标记(详述)。2. 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详述)。3. B细胞的表面标记个功能(详述)。

4. 其它免疫细胞(NK细胞、K细胞等,简述)。

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免疫分子具有多种种类,主要介绍:

1. 抗原:包括抗原概念、特性。细菌抗原类型。侧重讲述抗原的异物性和抗原决定簇;共同抗原及交叉反应。

2. 抗体:侧重讲述:1)抗体概念、抗体五个特点、Ig的5种类型和化学结构(以基本结构为主,简述类别和型的划分);2)Ig的酶解片断,侧重简述Fc段的功能;3)Ig的体和抗原结合价;4)详细比较5种Ig的生物学特性。

3. 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侧重讲述;1)抗原递呈细胞及其作用;2)抗体的产生过程及其应答规律;3)克隆选择学说;4)抗体多样性

4. 单克隆抗体及杂交瘤技术;主要讲述:1)定义;2)杂交瘤的制备及单抗生产技术;3)单抗及其制备技术的应用。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免疫学方法主要包括抗原抗体的体外反应以及抗体的制备技术。在免疫防治、免疫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作为本章的主要内容。讲述内容包括: 1. 抗原抗体一般反应规律(简述)

2. 抗原抗体主要反应:详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以及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具体方法和应用范围。

3. 免疫标记技术:详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介绍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免疫吸附测定法的主要技术要点。思考与作业:

1.比较内毒素和外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沙门氏菌为例,说明细菌的毒力和侵袭物质的作用机制。

2.免疫细胞主要有哪些类型?简述它们的起源和分化过程。3.就你所知,乙肝病毒有哪些检测方法?试以ELISA方法,制定HbsAg的检测方法。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教学目的:微生物分类是研究认识微生物的基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真菌的分类系统以及主要的分类技术。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用的分类单元 主要介绍内容包括:

1.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主要介绍种的概念。

2.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规简介:主要包括双名法、种的命名和科学名书写要求。

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主要介绍:

1.超界生物:三域系统。2.细菌的内共生起源。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1. 伯杰氏细菌系统学书册(第一、第二卷)。

2. Ainsworth 真菌分类系统(安贝氏真菌学词典,第七、第八版)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分类鉴定技术是本章的重点,侧重介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如核糖体RNA的碱基系列测序等技术。1. 经典的微生物鉴定方法。

2. 微生物微量快速鉴定技术(简介API等数值鉴定系统)。3. DNA碱基比例的测定。

4. 16SrRNA、18S rRNA、ITS(内转录区间)碱基序列分析(详述)。5. 核酸杂交法。6. 细胞化学成分分析。思考与作业:

1.在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中,常规的细菌和真菌鉴定技术水平有何不同?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

第五篇:微生物教案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食品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内容、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食品微生物主要研究的内容、任务。讲授微生物学形态学发展阶段、生理学学阶段和分子微生物时期。21世纪的微生物学的展望,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

第二章 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结构(9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概念和主要区别,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病毒的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常常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基本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征,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学会识别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概念和主要区别、细菌的形态结构、放线菌的形态结构、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要求会识别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7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素,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的分类依据,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征,掌握微生物培养基制备的原则、方法步骤,培养基的种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途径、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的分类依据,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征,培养基制备的方法步骤。

讲授要点: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素,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制备的原则、方法步骤。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的途径,微生物分解代谢、发酵的代谢途径和微生物独特的代谢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类型、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微生物发酵的机理和独特代谢。

讲授要点: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类型,微生物的分解代谢途径,微生物发酵的代谢途径,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7学时)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概念和测定方法、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并会在食品工业中灵活应用这些物理化学因素加工食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繁殖规律、重要的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讲授要点: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介绍生长曲线,四个时期的特点,在食品发酵、工业微生物发酵中如何利用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生产,讲授4个物理因素和多个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突出重要的物理因素温度和重要的化学因素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在加工和贮藏保鲜中,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6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基因的突变与诱变育种,熟练掌握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菌种衰退的表现和防止,复壮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证明DNA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方法、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菌种衰退的识别、防止和复壮方法。

讲授要点: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概念,二者的相互关系,证明DNA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方法,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法步骤,转化、转导和接合,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微生物的菌种保藏及复壮,菌种衰退的表现、衰退的防止和复壮。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3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菌种资源的开发,熟练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与食品加工的关系。

讲授要点:

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的规律,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食品中的微生物,微生物与生物的共生关系,共生的类型、微生物与生物的互生关系,互生的类型,拮抗关系,特异性拮抗和广谱性拮抗关系,寄生关系。微生物扮演了物质循环中的重要角色;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微生物在地球生物演化中的作用。

第八章 微生物与食品的加工生产(6学时)

教学目的:学会利用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生产食品,了解细菌、霉菌、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均可以应用生产食品或食品的原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生产食品或食品原料的机理,工艺上的关键技术与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的关系。

讲授要点:

细菌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原理和方法,酵母菌在酒类、面包等加工中的应用与原理方法,霉菌在调味品加工中应用与原理方法,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原料的发酵生产,如柠檬酸生产、乳酸的发酵生产等。

第九章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及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5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污染的来源、途径,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的种类,了解这些规律后,学会在食品工业中控制微生物的污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和途径,食品中细菌的数量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大肠菌群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霉菌对食品污染,霉菌及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讲授要点:

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及其途径,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食品中细菌的污染,菌落总数及卫生学意义,大肠菌群的概念、食品卫生学意义,霉菌对食品的污染,霉菌产生毒素的特点,霉菌及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第十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鉴定,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明确食品的防腐保鲜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技术,控制食品的腐败变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杜绝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讲授要点: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鉴别方法、处理原则,重点是综合利用知识控制食品的腐败变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性,简单介绍现代食品生产GMP、HACCP管理和国际食品法典的知识。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2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3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4腐败变质食品的处理原则5各类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1食品的防腐保藏技术2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方法

下载微生物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生物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生物小结

    1.微生物 自然界中除了肉眼可见的动物、植物等一些较大的生物体外,还有许多形体细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的微......

    微生物反思

    微生物反思 教材中只简单地描述了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名称和生活方式,若老师就照着教材讲授,学生就很难认识什么是微生物,更难理解微生物的类型及其特点,因此,就要提前准......

    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一类分布广泛、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

    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绪论 巴斯得的贡献: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贡献:1、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发现了肺......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姓名:阿曼古丽学号:09070401042 班级:生物科学08-班 微生物实验课程已经接近尾声,同时训练我们实际动手能力的实验课程也已经全部结束,通过自己切身动手设计,操......

    微生物小结

    1.葡萄球菌A蛋白() ① 菌体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 90%以上金葡菌含有 ② 具有种、属特异性而无型特异性。 ③ 具有抗吞噬作用 ④ 与IgG Fc段非特异性结合特性:协同凝集试验 2.......

    第2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复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题 第2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选择题 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 1、下列不是真菌的共同特征。 (A)具有核膜(B)能进行有丝分裂 (C)细胞质中存在细胞器(D)......

    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大纲[范文模版]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第一部分 绪论 细菌学概论(理论学时:4学时) 2.基本要求 (1)掌握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