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5篇

时间:2019-05-12 22:1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第一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形成教育。”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良好的思想状态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促使学生的有效学习,很难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就书本论书本,就知识而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生活。所以,只有最大程度地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为此,我不断地探索积累、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寻找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万事开头难,一个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基础。一节成功的课,新课的导入是关键。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主要动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要的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中的《爱在屋檐下》这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爸爸妈妈》MTV,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反思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并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过动员,学生学习兴趣马上提高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教学活动中。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需要一个过程,而整个过程的组织形式不能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深受学生喜爱,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责任,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总结。再而我们以聊家常的形式探讨:“你现在扮演了哪些角色?又有哪些责任?今后又将扮演哪些角色?你的责任又会是什么?”学生也对我提了类似的问题,然后我们共同总结。整课堂师生始终是在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敲门砖,教学过程中不可居高临下,搞教师权威,而应该不拘束地、不死板地进行探讨和引导。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应当灵活、生活化,使学生放得开,不觉得是在教室中、在老师的监视和强迫下学习。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第一次上《丰富多样的情绪》这节课,我所设计的有关情绪体验的情境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第一遍教学下来就感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缺乏一定的激情,教学效果平平,好像还缺了点什么?下课后我与同行、学生及时进行了探讨,在交流和反思中,我意识到: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激起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源头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问题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首要问题,但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体育娱乐、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展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而是主观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完全等同于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的片段等同于生活的全部,这不仅遮蔽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造成学生的情绪体验的单调性,也使整个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想到这些,我立即着手修改原来的教学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活身心发展特点和关注取向,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细节。

在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特意去找了一些相关视频资料,自己进行剪辑并加入大量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从死板地文字概念中带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更为深刻和直观地去了解我们的国情,并引导他们学会去分析和评价现实世界。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 I hear,I forget; 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nrstand.”(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体验更深。)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我在讲授《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一新课之前,我首先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所认识的人中有多少曾在商品交易中上当受骗,而受骗后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要求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制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五、课外生活积极互动

课外生活积极互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补充。

学生毕竟是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看待学生不能只看到坏的一面,应当多看到好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有没被人发现的潜力,一旦潜力被挖掘出来,定会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在课外生活中应多激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除了要多激励学生外,沟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激励和有目的性的沟通,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落实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所以,课外生活的积极互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补充。结束语: 人的品行是在生活中养成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只有让学生贴近生活、真诚对话、亲历体验,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驱动力。真心实意地去感受、表达和实践,从而达成最好的教学教育目标!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于去年秋和广大师生见面了,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它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笔者在为期一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体现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走进父母心灵》一课为例,课前我让学生填调查表: 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为:()

A、爱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侵犯隐私;B、不信任我;C、冤枉、爱唠叨 ;D、思想陈旧,老古板 ;E、小题大做,爱用命令的语气 ;F、老爱说,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

上课时我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然后我用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当我14岁时,我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引入课题,同学们一下就产生了共鸣。我就让学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与父母发生的各种冲突,大有与父母不能同处天下之势。借助这敏感的共有话题,我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两大块,从两个角度去探究“为什么?”,一是从父母的角度,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小组再形成综合意见,下面就是来自两个角度的各小组的部分发言

孩子角度:我们长大了,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决策权;父母这样做我们不能理解;

父母角度:我们上班太忙了,没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现在思想的情况,无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记了。偷听,寻问打电话,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处理不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唠叨,那是每天对他们提个醒,对他放心不下,担心他们结交损友,受到伤害。关于购物,现在孩子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谅父母的难处„„。

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我又启发学生,“如果将冲突进行到底,将产生什么后果?”学生的发言是“家庭不和谐”“离家出走”、“甚至去自杀”。如何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呢?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此时我又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其中某班一女生眼含热泪,讲述在一次旅途中出现车祸的刹那间,父亲为保护她而自己受伤时,声泪俱下,表达了一个少年对父亲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有了上面的铺垫,出谋献策,支招,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了。我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堂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准备、课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解决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二、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例如,我在“善于与人交往”一课中,练习“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学生获得成功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在此基础上,我又布置了“问卷小调查”,让学生在采访调查中去践行文明交往行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学、说、做”,在实践中去发展能力,学会创新,去获得文明交往的成功体验。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相关的文章。

第二篇: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本身就体现着教学生活化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学者的教育理论都要求我们把思想品德融入到生活之中,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必须在方方面面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教学巩固的生活化等等。以生活化的教学实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脱离生活,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的、呆板的、空洞的。而必须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课堂生活化。必须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唤醒潜能,激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启发思维,启迪智慧,成就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的环境、故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有卢梭的“自然教育”,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胡塞尔提出的“回归生活世界”等。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个性社会化原理认为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现代德育价值观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主体教育观认为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必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学生个体发展之必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的课本知识所蕴含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只有帮助学生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不断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才能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的设想

1、以生活造氛围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难保三春晖》一课伊始,我用PPT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并用歌曲《天亮了》伴奏。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乘坐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响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整个教室里面鸦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我首先说出了我的感受:“看完故事的我悲痛万分,故事中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一切,甚至生命,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呢?又为父母付出了什么?”学生们在抽泣中、在沉思中、在回忆中,慢慢的在整个班级中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在被感动中去发现生活中父母为自己所做出的许多贡献,去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不足。这里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课堂教学自然融入在日常的生活中。

2、设情境调情绪

课堂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情绪》一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起上演一出老师训斥迟到学生的好戏,请其他学生来设想当这名学生被老师训斥之后一天的遭遇和结果。这样既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感受生活,也体会到丰富多彩的情绪对生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优化课堂,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巧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氛围,给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3、重实践化认知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究。在实践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性的活动;是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个人生活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要求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内在认知。在学习《缤纷多彩的世界》一课时,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我借鉴生物课的食物链设计了游戏活动课程:发放了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纸帽子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的学生,让其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织一张“生命网”。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是“生命”之间的联系,自己去思考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去质疑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课本的重难点知识,去探究生命之间的关系,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升华中实现学生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4、延课堂升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将课堂拓展延伸至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实践和现象中检验、丰富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明白:课堂教学源于生活,也将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如学完《做情绪的主人》这课后,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快乐卡片,要求学生:当你快乐的时刻,打开快乐卡片,记录下你的快乐感悟;当你烦恼的时候,也记得打开“快乐卡片”,回忆快乐时光、回味快乐感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课堂与生活之间并不是封闭隔绝的,而应当是开发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只有如此教学主题才能得到升华,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和提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各家教学理论的要求,更是当今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必要。现实生活不仅赋予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更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高了宝贵的资源,也必然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缤纷的舞台,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并通过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为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永恒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摘 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政治课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要求、自由自觉的活动和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让教学的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才能达到政治课堂生活化的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09)12-0079-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歌曲情境,诱导学生情感和审美情趣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现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需要音乐。将歌曲和所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有效激活课堂气氛。更能通过歌曲主题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因而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恰如其分地选取生活场景,利用歌曲来设计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或讲授新课活动有效地引入歌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创造出宽松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我知我师”一课伊始,我一边播放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的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这样“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故事是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感染人。上课时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如寓言、轶事等)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宽视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联想,开启心智,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美的感受中领悟到人生哲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对故事加以精选和提炼,恰当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创造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在组织学习“赞扬和鼓励”这一教学内容时,我投影演示了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一则是聋哑女周婷婷在爸爸的大拇指(夸奖)下成才的感人故事;另一则说的是台湾一位著名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在一篇报道的结尾处,几句赞叹的话使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法非常高超的小偷幡然醒悟,迷途知返的故事。并让学生“猜一猜”作家写了什么样的赞叹话。让学生做回家作业,学会赞叹别人。通过情境分析,让学生感悟“欣赏使人变美、赞扬产生力量”这一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真谛,进一步强化对赞扬重要性的认识。

三、创设角色模拟情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思想政治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的追求。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讲授新课可以通过创设角色扮演的形式,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达成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提升“三维目标”。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在讲“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时,针对不少学生平时乱扔垃圾,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3个学生负责拾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以及负责拾捡垃圾的学生谈感想。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弃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景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创设时事教育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

思想政治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它是与时代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教学中我运用时事演讲、新闻发布会、模拟记者会、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在讲“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采用了当时最新、最热的时事政治材料——青藏铁路开通,当我一提到青藏铁路时,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自然引入到青藏铁路通车不仅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将推动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深刻理解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意义。

五、创设社会实践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去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分析“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并让他们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到课堂上交流时,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一致认为:增强人们的环保理念,加大执法的力度,才能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密切关注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才能激活思想政治课堂,让思想政治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使思想政治教学熠熠生辉。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文/王海荣 【摘 要】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期,多数中学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依然采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喜爱程度。而在仅依靠课本进行教学时,则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社会实践相联系。因此,笔者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现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就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建议

教学生活化,其实质是指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大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进行教学,从而能够使得课堂当中所面对的问题近乎等同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现今的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当中,运用该类方式进行教学,在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将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1.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而言,思想品德课程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而在对单纯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中学生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长此以往,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热情。然而,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其所教授的内容均与中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中学生能够细细的对生活中的所见进行品味时,将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相关道理。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不应简单的依靠书本当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而是应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初中生的视角对生活中相应的素材进行广泛的收集。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所收集到的例子作为课程的开端,通过对例子当中人物的言行、社会现象等进行剖析,对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引出。如此一来,以学生生活当中的例子作为素材进行授课,能够使得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趋近于学生的生活,使其能够在课堂学习期间感受生活,成倍的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对课本当中有关人的情绪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通常会收集在公交车上人们各种情绪的图片、在商城中各类人物的表情等。通过将所收集到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能够清楚的将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进行呈现。同时,当运用此类生活当中常见的例子作为教学素材时,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不仅能够对人类的各种表情进行认知,同时也能够对各个表情对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解,从而能够自觉的对自身的情绪进行调节,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课堂教学的内容。

2.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氛围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而言,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作为教学案例,同时也应对课堂教学当中的气氛进行调节。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当学生处于较好的学习氛围当中时,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成倍的提升。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对目前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思想进行学习,对科学含量相对较高的教学设备进行运用,掌握相关的特定技能,能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课堂教学气氛的生活化。采用该类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得教学气氛变得具有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将思想品德教材当中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热情。此外,当学生处于较为放松、愉悦的状态进行学习时,则将会进一步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掌握,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对公民的权利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通常会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对特定的视频进行播放,其中包括一段这样的视频:在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上,一名小偷趁乘客熟睡,欲实施偷盗。此时,笔者将会暂停播放视频,并以此作为问题提出的依据,要求学生想象:“当时如果你在这辆公交车上,且看到了这一幕,你会怎么做?”这样一来,学生将会设身处地的进行想象,对自己可能出现的行为进行表达,因而学生则将会被完全带入到特定的生活化场景当中。

3.推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通常会将自己大多数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方面,而对于学生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了教师为学生所安排的家庭作业以理论知识的解答为主,而相关实践能力的检测则甚少出现在课余作业当中。由于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当教师在对学生传授一定知识之后,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当中,学生将能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细致的回顾,并在加以整合之后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查以及自查,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意识。因此,笔者认为,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不仅应承担教授学生相关知识的任务,同时还应肩负着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责任。

例如在对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之后,笔者将会在学校相关要求的框架内,组织学生充当志愿者,行走在大街小巷。不仅对所见到的垃圾捡到垃圾箱内,同时还对所见到乱扔垃圾的人进行劝说。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卫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致力于研究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从而在能够实现教学效果大幅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浅议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浅议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作者:admin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4

【内容摘要】“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积极创设情境,在情境体验中回归生活;营造平等和谐课堂氛围,让教学素材回归生活;利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教学形式回归生活。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中的认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生活化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因此教育首先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其重要性是无须置疑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最终可归结为“知”“行”的严重脱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行德育的“理想化”,过分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体验中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比如可置身社会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教学情景,如到十字路口感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到篮球场感受体育比赛中规则的重要性,体会社会生活需要规则。也可图片展示生活,以图片展现某种特定生活情景也能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平时我们更多地是通过在课堂中展示实例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深入探究,感悟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科学的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处于激情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好知识的内在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即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所感、有所发,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九年级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时,展示改革开放以前发的各类票证、粮票、肉票等来说明。而现在初中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后出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的变化缺乏感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用城市建筑的老照片,与目前城市建筑照片进行比较。还可以采用媒体营造生活,近来年,现代教学媒体:录音机、幻灯、报刊杂志等,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为进行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曲《春天的故事》,把我们拉进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一曲《走进新时代》,让我们看到了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拒绝谎言,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以下几个情景:

情景一:班里数学测试成绩发下来了,老师让同学们把成绩告诉家长。小虎只考了65分,他想:“爸爸要是知道我只考了65分,肯定会把我大骂一顿。干脆告诉他我考了85分,只要不给他看试卷就行了。可如果他以后知道了呢?”

情景二:英语作业发下来了,小燕得了100分,小惠才得到了70分。看到小燕得到老师的表扬,小惠的心里很不舒服,她想:“我看到小燕的作业是抄来的,我自己老老实实做的得不到表扬,回家还要被爸爸妈妈批评,真是太亏了!下次我也要抄。可是抄别人作业这种事情我从来没做过。我该不该做一回呢?”

情景三:小青在学校的文具店买东西,售货员多找给了她5块钱。她当时没吭声,出了店门却在想:“我要不要把钱退回去?”

你能给以上的主人公出什么主意?为什么?

如此接近学生生活,甚至就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体验,学生当然乐于参与,并主动深入探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参与体验。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重演、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方法,去发展思想品德学科的思维素质。

二、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教学素材回归生活。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由以前的“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新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形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有人通过调查知道学生和家长两代人在评论“未来社会最应该提倡的品行是哪些”这个问题时,两代人在“平等待人”一项的看法上差距最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平等的渴望。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平等,可以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创设出一种和谐、温馨、平等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选择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也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如在教学“平等待人”一课时(八年级上册),我设计了“来自民工子女的声音” 这个活动,其设计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做到平等待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要有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内容如下:

民工子女:读书期间,青田当地的同学对他们本地的同学都很有礼貌,对老师也很尊重,可是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我们“乡巴佬”、“外地人”。他们的父母也总是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说我们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老师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宣布哪些同学是外地人,需要交借读费,哪些同学是本地人,不需要交钱。

讨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谈谈青田当地的这些同学有没有形成人格平等的观念,为什么?请你对“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外地民工的孩子,你会怎样与他(她)相处?为什么?

这样的素材回归学生生活,改单方面的说教为案例研讨,通过生活化的材料分析,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教育。此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敢于放下“老师”的架子,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块内容时,课本一开头就例举了4副不文明行为的漫画以及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然后提问:你是否遭遇过上述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发表了一些意见之后,我接着问:“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经历?”同学们一下子很好奇,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有关乘车让座的故事。我是这样描述那天的情景:“我坐在一个位置上,但是离我三四步远的地方有一个老人家站着,他周围没有一个人给他让座。于是我就在想,我要不要过去给他让座呢,他离我那么远,别人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呢?当时心情很矛盾,但是一想到平时在课堂上我教大家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那现在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于是我勇敢的站起来,走向那位老人,把位置让给了他,那位老人非常感激的样子……”话还没说完,学生都鼓起了掌,他们的掌声既是鼓励我当时的行为,也是鼓励我能把我的心中的那并不光辉的想法讲出来,反而更受到了大家的尊重,于是我接着说:“我们的课堂就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地方,是你们给了我这样做的勇气,要不是你们,也许我还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尽管心里在作着激烈的斗争。”他们的掌声更响了。他们没有讥笑我,反而在反思,要是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会怎么做呢?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圣人,我只是把自己当作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也有犹豫动摇不光彩的一面。其实现在的学生也很开明,他们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把老师给神话了,他们对我的来自生活的故事非常理解,反倒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得愉快、学得开心的场所。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三、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让教学过程回归生活。

小品表演、辩论赛、知识竞赛、抢答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何把这些形式引入课堂,走近学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化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这是我的一位学生写到周记里的一段话:只要一说起思想品德课,同学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为啥呢?整天面带笑容的裘老师走进门来,互相问好后,他说:“我们先进行演讲比赛。”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声音震耳欲聋。先上台的是我们的主持人,在他的一声令下,同学们期盼已久的演讲终于开始了。这时,我们的教室既是课堂又是赛场。由高大的男生和我们胆大的女生进行竞赛,看谁演讲的更精彩。演讲内容多种多样,各有各的意义,到了最后分不出胜负,只有评委裘老师才知道谁是真正的胜者!这个竞赛没有奖品,更多的是欢笑和喜悦。但我认为欢笑和喜悦比什么奖品都珍贵。它使我们忘记了学习中的酸甜苦辣,更值得我们去留恋这欢乐的一刻。

上述材料反映了学生对辩论赛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的喜爱之情。而思品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实际上就是用小品中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进行生活经验的提升,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角色表演的实质在于参与者和观察者都要卷入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并尽力使这种卷入带来争议和理解。又比如在“放眼世界,立志成才”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自己眼中的人才,以及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表演小品,可以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而也达到了本课的德育目的——立志做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可见,把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回归生活,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才能,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可见,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中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几点反思:

1、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要善于筛选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生活,创新生活,进而“享用生活”。它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到重复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既要保持一定的沟通和平衡,又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张力。

因此,教师对引进课堂的生活内容和形式进行周密思考和严格筛选,其选择原则有以下几点:(1)所选的生活内容必须反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向,坚持正面引导;(2)所选的生活内容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3)所选生活内容要符合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

2、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要善于综合生活。

生活中的现象都是综合的、多侧面的。思想品德课要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看到别人看不到或忽略的东西,在异中看到同,在分中看到合,把从生活中选择出来的恰当的内容和形式,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和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过程。

3、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协作共赢。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最大困难,是缺少教学生活化的环境。社会、家长甚至学校并不理解思想品德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他们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升学成绩”。即使部分学校领导表示理解,可又被一把“安全”的利剑吓得不敢有所作为,而社会能够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提供的活动便利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会、学校、家长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与支持是我们成功的物质保障。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因此,以生活理念构建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大课堂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宗旨,使得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在这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真正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完善学生真善的心灵,奏出和谐美妙的生活乐章。

下载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比重也在逐年扩大。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致使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形同虚设,不仅......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陶行知先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时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但就目......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大多数中学教师......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优秀范文五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随着近几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教学生活化方面的探索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新课程标准也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丰富学生的......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思考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思考 摘要:在初中教学中,思想品德是重要学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中,要求教师应通过......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 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思品教师要善于为......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共五则)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摘要:“教育”包含着两层含义,教书和育人,在很多的时候育人比教书来的更重要。早在前几年我国就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因此笔者认为......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使初中思想品德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