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

时间:2019-05-12 22:1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

第一篇: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由于传统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经验,这种教学实质上是道德的说教,是知识的灌输,因而常常处于晓之以理的简单认知状态,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德内心世界,缺乏实效。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品德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为此,我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景 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了情景剧《野味餐馆》: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一家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林和妈妈积极响应。在餐馆中,小林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林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空间 组织形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在导入时,我先让一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把他的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我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三、布置社会实践活动 课后探究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课例表明,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样的体验中,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并满足他们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各种需求,以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体验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但并不否定教师在其间的教育引领作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主体参与的活动方式;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即“要通过课堂生活,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总之,课程教材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第二篇: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本身就体现着教学生活化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学者的教育理论都要求我们把思想品德融入到生活之中,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必须在方方面面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教学巩固的生活化等等。以生活化的教学实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脱离生活,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的、呆板的、空洞的。而必须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课堂生活化。必须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唤醒潜能,激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启发思维,启迪智慧,成就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的环境、故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有卢梭的“自然教育”,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胡塞尔提出的“回归生活世界”等。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个性社会化原理认为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现代德育价值观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主体教育观认为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必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学生个体发展之必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的课本知识所蕴含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只有帮助学生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不断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才能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的设想

1、以生活造氛围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难保三春晖》一课伊始,我用PPT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并用歌曲《天亮了》伴奏。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乘坐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响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整个教室里面鸦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我首先说出了我的感受:“看完故事的我悲痛万分,故事中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一切,甚至生命,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呢?又为父母付出了什么?”学生们在抽泣中、在沉思中、在回忆中,慢慢的在整个班级中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在被感动中去发现生活中父母为自己所做出的许多贡献,去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不足。这里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课堂教学自然融入在日常的生活中。

2、设情境调情绪

课堂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情绪》一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起上演一出老师训斥迟到学生的好戏,请其他学生来设想当这名学生被老师训斥之后一天的遭遇和结果。这样既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感受生活,也体会到丰富多彩的情绪对生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优化课堂,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巧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氛围,给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3、重实践化认知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究。在实践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性的活动;是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个人生活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要求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内在认知。在学习《缤纷多彩的世界》一课时,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我借鉴生物课的食物链设计了游戏活动课程:发放了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纸帽子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的学生,让其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织一张“生命网”。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是“生命”之间的联系,自己去思考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去质疑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课本的重难点知识,去探究生命之间的关系,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升华中实现学生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4、延课堂升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将课堂拓展延伸至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实践和现象中检验、丰富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明白:课堂教学源于生活,也将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如学完《做情绪的主人》这课后,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快乐卡片,要求学生:当你快乐的时刻,打开快乐卡片,记录下你的快乐感悟;当你烦恼的时候,也记得打开“快乐卡片”,回忆快乐时光、回味快乐感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课堂与生活之间并不是封闭隔绝的,而应当是开发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只有如此教学主题才能得到升华,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和提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各家教学理论的要求,更是当今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必要。现实生活不仅赋予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更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高了宝贵的资源,也必然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缤纷的舞台,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并通过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为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永恒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篇: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要努力回归生活,回归品德,并转向公民品德教育。教育需溶入生活,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同时学习生活,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理论思考:

1.1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感性直接经验,然后再达到理性思维。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又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而感性认识的源泉在于生活实践。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回归生活。

1.2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科学认识论与生活认识论关系的重建。在“科学认识论”看来,学生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而不是生活着的人。而“生活认识论”是从生活世界出发把认识本身视为生活,即把认识看做人生活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识性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把“生活认识论”作为教学的新的认识论基点,是教学论的必然选择。

1.3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从小学进入中学后的学生,正值学生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也渴望在课堂上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同时,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喜欢去寻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而我们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设置正是以学生的生活角色为中心进行教材编写的。

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践:

2.1 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感受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真实生活中的“活”水引入课堂,能够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一中自然的亲近感,学生的情感也能被真实的生活情境点燃,更易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知识的迁移,达到启智明理的育人效果,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2.2 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资源,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堂应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应是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究的问题是从生活中来的,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的质疑才会源于生活,学生的思考才可能反馈于生活,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结合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以赋予新教材生活气息和活力。换言之,就是要善于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生活引入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观和道德观。

2.3 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实践生活。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实际上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延伸。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通过实践,让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2.4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引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评价主张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出发,评价学生的各自的发展进程,并通过评价促进他们向着更高、更美、更远大的方向努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课堂的总体表现情况,评价时要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现代教育评价的民主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赖,发展的关心。有助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进步的喜悦。

2.5 课堂作业设计生活化,引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能力。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布置作业往往面面俱到,作业的内容较多是现成的练习册的统一的题目,大多是使用了多年的版本,题目缺乏时代性、新颖性,也缺乏生活内容的融入,这种作业的布置既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课堂作业题的设计应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通过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

新课程的作业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为原则来设计,应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课堂作业的质量,注重作业形式的创新。如:作业形式有给父母和老师写一封信,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创作歌曲,写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这样让学生不仅有道德认知,在生活中还付之于行动,这同时也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作一个负责人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第四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形成教育。”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良好的思想状态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促使学生的有效学习,很难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就书本论书本,就知识而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生活。所以,只有最大程度地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为此,我不断地探索积累、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寻找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万事开头难,一个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基础。一节成功的课,新课的导入是关键。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主要动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要的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中的《爱在屋檐下》这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爸爸妈妈》MTV,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反思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并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过动员,学生学习兴趣马上提高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教学活动中。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需要一个过程,而整个过程的组织形式不能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深受学生喜爱,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责任,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总结。再而我们以聊家常的形式探讨:“你现在扮演了哪些角色?又有哪些责任?今后又将扮演哪些角色?你的责任又会是什么?”学生也对我提了类似的问题,然后我们共同总结。整课堂师生始终是在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敲门砖,教学过程中不可居高临下,搞教师权威,而应该不拘束地、不死板地进行探讨和引导。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应当灵活、生活化,使学生放得开,不觉得是在教室中、在老师的监视和强迫下学习。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第一次上《丰富多样的情绪》这节课,我所设计的有关情绪体验的情境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第一遍教学下来就感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缺乏一定的激情,教学效果平平,好像还缺了点什么?下课后我与同行、学生及时进行了探讨,在交流和反思中,我意识到: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激起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源头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问题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首要问题,但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体育娱乐、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展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而是主观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完全等同于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的片段等同于生活的全部,这不仅遮蔽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造成学生的情绪体验的单调性,也使整个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想到这些,我立即着手修改原来的教学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活身心发展特点和关注取向,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细节。

在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特意去找了一些相关视频资料,自己进行剪辑并加入大量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从死板地文字概念中带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更为深刻和直观地去了解我们的国情,并引导他们学会去分析和评价现实世界。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 I hear,I forget; 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nrstand.”(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体验更深。)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我在讲授《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一新课之前,我首先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所认识的人中有多少曾在商品交易中上当受骗,而受骗后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要求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制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五、课外生活积极互动

课外生活积极互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补充。

学生毕竟是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看待学生不能只看到坏的一面,应当多看到好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有没被人发现的潜力,一旦潜力被挖掘出来,定会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在课外生活中应多激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除了要多激励学生外,沟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激励和有目的性的沟通,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落实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所以,课外生活的积极互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补充。结束语: 人的品行是在生活中养成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只有让学生贴近生活、真诚对话、亲历体验,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驱动力。真心实意地去感受、表达和实践,从而达成最好的教学教育目标!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于去年秋和广大师生见面了,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它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笔者在为期一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体现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走进父母心灵》一课为例,课前我让学生填调查表: 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为:()

A、爱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侵犯隐私;B、不信任我;C、冤枉、爱唠叨 ;D、思想陈旧,老古板 ;E、小题大做,爱用命令的语气 ;F、老爱说,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

上课时我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然后我用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当我14岁时,我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引入课题,同学们一下就产生了共鸣。我就让学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与父母发生的各种冲突,大有与父母不能同处天下之势。借助这敏感的共有话题,我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两大块,从两个角度去探究“为什么?”,一是从父母的角度,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小组再形成综合意见,下面就是来自两个角度的各小组的部分发言

孩子角度:我们长大了,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决策权;父母这样做我们不能理解;

父母角度:我们上班太忙了,没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现在思想的情况,无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记了。偷听,寻问打电话,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处理不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唠叨,那是每天对他们提个醒,对他放心不下,担心他们结交损友,受到伤害。关于购物,现在孩子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谅父母的难处„„。

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我又启发学生,“如果将冲突进行到底,将产生什么后果?”学生的发言是“家庭不和谐”“离家出走”、“甚至去自杀”。如何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呢?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此时我又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其中某班一女生眼含热泪,讲述在一次旅途中出现车祸的刹那间,父亲为保护她而自己受伤时,声泪俱下,表达了一个少年对父亲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有了上面的铺垫,出谋献策,支招,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了。我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堂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准备、课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解决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二、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例如,我在“善于与人交往”一课中,练习“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学生获得成功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在此基础上,我又布置了“问卷小调查”,让学生在采访调查中去践行文明交往行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学、说、做”,在实践中去发展能力,学会创新,去获得文明交往的成功体验。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相关的文章。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大多数中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并未做到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对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本文侧重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对如何开展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所谓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与他人的沟通中学到知识。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引导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初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不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将教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场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采用新型的、学与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此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生活情景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重要性的认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感受到思想品德学习的快乐,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自身品德修养打下基础。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转变授课方式,改造讲解范围

由于初中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在内容以及授课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且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违背,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不断积累生活化的授课经验,通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使学生的学习回归到生活和社会当中。

2.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课堂教学应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真正做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断鼓励学生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主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当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更好地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书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J].学周刊(C版),2014,(3):156-157.[2]周萍.基于生活化思想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47-148.

下载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摘 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传统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文/王海荣 【摘 要】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期,多数中学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依然采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喜爱程度。而在仅依靠课本进行......

    浅议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推荐5篇)

    浅议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作者:admin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4 【内容摘要】“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新课程教......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比重也在逐年扩大。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致使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形同虚设,不仅......

    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丁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来自生活是毋庸置疑的,可传统的作文教学恰在此时恰在此时忽视了这一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优秀范文五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随着近几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教学生活化方面的探索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新课程标准也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丰富学生的......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思考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思考 摘要:在初中教学中,思想品德是重要学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中,要求教师应通过......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1、时代的要求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不断改革的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21世纪人才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