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时间:2019-05-14 08:5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第一篇: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丁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来自生活是毋庸置疑的,可传统的作文教学恰在此时恰在此时忽视了这一点。脱离生长活从文本到文本,由模仿开始到模仿结束。造成了千人一面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现实性作的兴趣,以人为本,使写作更自然、更科学,是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当务之急。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就如生活,以课堂作为生活情景的集散地,提供写作素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趣。

一、立足文本到立足生活,让生活引领课堂。

从文足文本形式,脱离学生实际的范文模写,到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内容上入手,给学生一定创作空间。课堂尽可能给学生生活的多种形式,让生活引领课堂,不无裨益。

1、关注生活有助于创作开展。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习、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但生活是松散无章的,课堂关注的是生活中的焦点,关注学生切近的生活。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可以设置一个敏感的话题,如“理解”。结合口语交际的形式,在活跃气氛中丰富了表达能力也使写作有了着眼点。而创作由此生发开来。写出学生对于生活中人际交住的感悟。而对于文体的学习可以由评改课中适当侧重来完成。

2、模拟生活有助激发灵感。可以在现实性作课堂模拟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现实性作的兴趣。给他们直观的震慑。小品、视频或课本剧,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意外“戏”。作为写作的元素可以想象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平时温文尔雅的你在作文课上因学生做小动作大发雷霆,该生由顶撞了你出言不逊。学生或忿忿不平,或左右为难时,你抛出作文题目——“脾气”。此可谓不愤不启。学生写作自然手到擒来。若说也会产生千篇一律的情况,因为材料是同样的。模拟只作为点燃思维的烛。可让学生适当联想生活中的种种。

3、评判生活有助思维深化。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的写作材料,必须深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评判生活在先,挥毫扬墨在后。让作文课堂成为辩论课。让辩论成为写作的开始。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深刻,想得通透才写得应手。

二、关注共性到关注个性,使生活贴近学生

作文课堂关注共性并不是真正关注学生,面向个体是选择的方向。作文的独特性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展现,使生活更贴近学生。从群体中走出,以学生自我为着眼点才是生活化的取向。

1、个体劳动群体具有互补性。优秀作文各有各的优势,因材施教,优势互补,是作文之道。评讲作文不能只关注菱形个训练文体,对于出格的学生大加责难,或无动于衷是不对的。写记叙文,他却抒情。写议论文又生出记叙。无伤大雅。应看他写出的文章有无可取之处。

2、个体分类指导具有层次性。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又有着不同的感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文指导应当从个性特征出发。面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写作方案。有

人长于抒情,有人长于叙事,有人长于描摹,先扬长避短。使他们写作的特点更突出,更扎实,然后再有十八般兵器样样通的奢求。

3、个性张扬使写作有自主性。没有兴趣的写作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兴趣在于个体创作热情的有效激发,学生作文写出自我,教师指导肯定自我。这样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自己生活的把握就更确实,更细腻了。作文自然也写得更确实、细腻了。

三、强化文体到强化心理,体验有情的生活。

想象力是写作的翅膀,而情感是想象的源泉。体验有情的生活,才有真情的文章。情感使语言更真实,情趣使文体更自如,情操使文章更深记刻。作文教学中捕捉学生心理世界的波动,关注学生的同似的微妙变化,以此为契机带动课堂教学。心灵的教育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1、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语文教师应当是心理导师。把学生的所有情感调动起来参与到一种场子景中,从中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转化。如一位名师给学生心理测试,拿出氏笔,写下至亲至爱的人姓名,逐一划去。每划一个意味着从他的生活中消逝。学生都泣不成声。此时让学生谈感受,去写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同平日。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感情悟。使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又有了一种新的角度,使生活中的平凡人丰富动人起来,使学生心度的爱潜流呼之欲出,再去作文就有了动人面目和动情语言。

2、让体验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来,到写作的课堂,只是被动的感

受。从课堂到生活中实践才是主动的体验。让体验深入生活。使学生真正将心灵放飞,真正将心门打开,融入生活并改变生活,写作就不只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理性的生活了。学生往往将某种感情挂在嘴上,缺乏真切的体验。没有情感的体验何来情感的认知,只能团门造车了。教师此时,让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带着任务去。观山则情满于山,览物则情动于物。写孝心不妨让学生为父母洗脚,或做一顿饭。从中感受父子亲情。从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使生活中的情味自然行之笔端,汩汩而出了。

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写作的规律。也应当是作文课堂教学的规律。重新审识我们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上粗浅的想法,仅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以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使作文教学真正轻装上阵。(作者单位:贵州省纳雍县龙场中学)

第二篇: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由于传统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经验,这种教学实质上是道德的说教,是知识的灌输,因而常常处于晓之以理的简单认知状态,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德内心世界,缺乏实效。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品德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为此,我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景 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了情景剧《野味餐馆》: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一家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林和妈妈积极响应。在餐馆中,小林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林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空间 组织形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在导入时,我先让一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把他的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我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三、布置社会实践活动 课后探究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课例表明,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样的体验中,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并满足他们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各种需求,以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体验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但并不否定教师在其间的教育引领作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主体参与的活动方式;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即“要通过课堂生活,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总之,课程教材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第三篇: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要努力回归生活,回归品德,并转向公民品德教育。教育需溶入生活,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同时学习生活,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理论思考:

1.1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感性直接经验,然后再达到理性思维。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又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而感性认识的源泉在于生活实践。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回归生活。

1.2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科学认识论与生活认识论关系的重建。在“科学认识论”看来,学生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而不是生活着的人。而“生活认识论”是从生活世界出发把认识本身视为生活,即把认识看做人生活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识性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把“生活认识论”作为教学的新的认识论基点,是教学论的必然选择。

1.3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从小学进入中学后的学生,正值学生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也渴望在课堂上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同时,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喜欢去寻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而我们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设置正是以学生的生活角色为中心进行教材编写的。

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践:

2.1 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感受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真实生活中的“活”水引入课堂,能够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一中自然的亲近感,学生的情感也能被真实的生活情境点燃,更易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知识的迁移,达到启智明理的育人效果,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2.2 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资源,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堂应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应是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究的问题是从生活中来的,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的质疑才会源于生活,学生的思考才可能反馈于生活,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结合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以赋予新教材生活气息和活力。换言之,就是要善于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生活引入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观和道德观。

2.3 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实践生活。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实际上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延伸。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通过实践,让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2.4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引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评价主张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出发,评价学生的各自的发展进程,并通过评价促进他们向着更高、更美、更远大的方向努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课堂的总体表现情况,评价时要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现代教育评价的民主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赖,发展的关心。有助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进步的喜悦。

2.5 课堂作业设计生活化,引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能力。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布置作业往往面面俱到,作业的内容较多是现成的练习册的统一的题目,大多是使用了多年的版本,题目缺乏时代性、新颖性,也缺乏生活内容的融入,这种作业的布置既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课堂作业题的设计应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通过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

新课程的作业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为原则来设计,应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课堂作业的质量,注重作业形式的创新。如:作业形式有给父母和老师写一封信,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创作歌曲,写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这样让学生不仅有道德认知,在生活中还付之于行动,这同时也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作一个负责人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第四篇: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本身就体现着教学生活化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学者的教育理论都要求我们把思想品德融入到生活之中,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必须在方方面面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教学巩固的生活化等等。以生活化的教学实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脱离生活,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的、呆板的、空洞的。而必须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课堂生活化。必须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唤醒潜能,激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启发思维,启迪智慧,成就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的环境、故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有卢梭的“自然教育”,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胡塞尔提出的“回归生活世界”等。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个性社会化原理认为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现代德育价值观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主体教育观认为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必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学生个体发展之必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的课本知识所蕴含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只有帮助学生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不断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才能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的设想

1、以生活造氛围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难保三春晖》一课伊始,我用PPT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并用歌曲《天亮了》伴奏。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乘坐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响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整个教室里面鸦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我首先说出了我的感受:“看完故事的我悲痛万分,故事中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一切,甚至生命,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呢?又为父母付出了什么?”学生们在抽泣中、在沉思中、在回忆中,慢慢的在整个班级中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在被感动中去发现生活中父母为自己所做出的许多贡献,去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不足。这里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课堂教学自然融入在日常的生活中。

2、设情境调情绪

课堂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情绪》一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起上演一出老师训斥迟到学生的好戏,请其他学生来设想当这名学生被老师训斥之后一天的遭遇和结果。这样既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感受生活,也体会到丰富多彩的情绪对生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优化课堂,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巧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氛围,给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3、重实践化认知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究。在实践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性的活动;是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个人生活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要求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内在认知。在学习《缤纷多彩的世界》一课时,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我借鉴生物课的食物链设计了游戏活动课程:发放了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纸帽子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的学生,让其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织一张“生命网”。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是“生命”之间的联系,自己去思考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去质疑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课本的重难点知识,去探究生命之间的关系,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升华中实现学生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4、延课堂升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将课堂拓展延伸至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实践和现象中检验、丰富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明白:课堂教学源于生活,也将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如学完《做情绪的主人》这课后,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快乐卡片,要求学生:当你快乐的时刻,打开快乐卡片,记录下你的快乐感悟;当你烦恼的时候,也记得打开“快乐卡片”,回忆快乐时光、回味快乐感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课堂与生活之间并不是封闭隔绝的,而应当是开发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只有如此教学主题才能得到升华,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和提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各家教学理论的要求,更是当今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必要。现实生活不仅赋予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更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高了宝贵的资源,也必然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缤纷的舞台,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并通过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为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永恒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五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1、时代的要求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不断改革的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21世纪人才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口号,框正了教育的工具理性化倾向,意蕴着学校教育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理想和生存。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生命意识,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其中心在于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生活化的课堂应该是唤醒学生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尊重生命,关心个人的生命需要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样,课堂教学生活化也注重人的动态生成,教育更要关注人的今后的可能生活,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服务。生活化的课堂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教育的使命是帮助人去发现他人和发现自己,理解是共同生活的前提,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心灵间的交流。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地球仅以“村”的形式存在,学会理解,学会共同生活,是现在教育的潜在目标。

2、认识误区

当前的教育应该说“应试教育”还是主流,因为现行的课堂“去生活化”的 倾向还十分厉害,造成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人为因素和课程因素值得关注。翻开中学各科教材,其中洋溢着学术理性主义的课程观念,而且为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与纯洁性而走入误区,这就是课程从总体上脱离学生的生活。尽管在新的课程中,增加了一些经验(活动)课,但在教师的认识误区下,这些活动有多大成效值得怀疑。所以当前的课程教学(或称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来传递和掌握书本知识。而教材所蕴涵的学科知识基本上是以“告诉”方式而不是以“感悟”方式呈现出来的,忽视学生内在体验和感悟,满足不了学生的审美生活和精神生活,造成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脱节。教师因素也不容忽视,教师是课程的代言人,在考试的要求下,对知识的传授只能按“标准”原则进行,在程式化的课程中把学生视为“等待加工的商品”,迫使学生沉浸在各种符号的逻辑运算和知识的被动接受中,使学生在课程里“失我化”“失生活化”。

3、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的完善,“人”的发展需求呼唤着课程回归生活。现

在正掀起这样的思潮。(一)课程理念: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一方面,课程改革要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从理想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焕发出生活气息和生活活力;另一方面,课程改革要向“人的世界”回归,充分把握人在时空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拓展和解放课程教学时空。(二)课程目标: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三)超越科学世界束缚,关注学生生活世界。课程内容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四)课程实施: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追求一种主体性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使师生真正“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

二、研究的假设

1、认清“课程教学生活化”的概念

长期以来,中小学呈现的“应试教育”的倾向以及“传统教学论”对教育实 践的消极影响,课堂上往往表现在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知识加工的机器,以及“去过程”、“去情景”等种种局限上,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教育回归生活”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不是一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也即生成性思维方式)。“生活化”或称“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而是要求知识教学与生活的整合,要时刻指向学生作为现实主体的发展,就是回归人本身。“课堂教学生活化”不是要求教学局限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情景、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是教学过程中的背景和例证,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目标。“课堂生活化”教学只是不会像“传统教学论”和“应试教育”倾向那样无视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反注重教学联系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指自在的、自发的生活样式,主要包托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意识活动。而非日常生活是指自为的、自觉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主要包托实践的、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形式,所以“生活化”不是指日常生活的细节、事件或经验,而应该指“活动”。“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方法论上强调教学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在具体方法上强调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等学习方式,在教学上注重过程的价值。

下载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洛龙中学 银令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这是新目标的宗旨和特点。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是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它要有理论的引导,在实......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

    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doc

    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理论基础,并以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为例,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中的词汇、口语、语法及情感教学进......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但目前一线教师仅仅停留于激趣设疑的肤浅层面,对新课程提倡的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还不够。为此,教师应发掘课堂教......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探析专题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探析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本质也应是对生活真实的体现。因此,本文分......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要生活化文章内容预览(浏览全文需注册)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

    浅议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议“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黑林镇中心小学 王志华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

    特教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特教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摘要:在特教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材的特点,结合特教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