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大连_季婷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摘要: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本文首先分析了为什么要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然后提出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策略
一、为什么要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
1.1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是教育联系生活的需要
教育与生活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的继续离不开教育,教育也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然而实际生活中教育对生活世界的脱离却存在着,主要表现为:教育没有关注完整的生活,只关注到生活的一个侧面,并把它作为生活的全部,从而导致教育与生活的背离。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在于呼唤教育对人的生活的关注,即事实生活与意义生活的统一。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死板的课本知识,在超负荷的状态下越来越厌学。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越来越差,教育主要局限于学校和课堂中进行,课程内容涉及实际生活的知识很有限,教育与生活脱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1.2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
曾有学者有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受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融入生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政治课也只有融入生活,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可见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过程和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性养成需求。思想政治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势,因此,思想政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更应是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殿堂,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在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1.3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是学科特点的内在需要
思想政治课堂的学科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度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晃。教学过程成了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灌输式说教,源于生活的理论被抽象化,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等教育因素;学生把学习思想政治课看成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必须记忆的条条框框,其实这是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误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但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教条,它是源于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基本内容是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的理论知识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只有和生活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价值。
1.4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时代呼唤具有“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会做人’’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忽视学生主体性、自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导致的“能识字不会学习,会考试不会做事,有知识无修养”的弊端日益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遇到了实效甚微的困境。因此,适应“服务学生发展需要,服务学生生活需要"的人文要求,推动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是必
然的趋势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基本职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2.1教学观念从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变
教学观念是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以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世界各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均将教育观念的变革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处在新世纪之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能抓住观念问题,谁就能在世界教育改革中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站在排头兵的位置。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方确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这个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水平。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完全是受教育思想或者说办学行为支配,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因此可以说教育观念是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总开关”,是“制动闸”,“是统帅”。我们经常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在又提出面向21世纪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要达到这样一个宏伟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不更新教育观念是根本不可能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2.2教学目标的设计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表明了学生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的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目标进行教与学的活动,目标明确,方向才明确;尤其在新形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课堂与教学的生成性,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异常灵活,新鲜的创造性的见解随时可能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变动目标。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在实践中,科学设置目标,适时调整目标,和谐完成目标,才可能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教学目标紧贴生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比较容易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政治知识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政治课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
2.3教学内容从文本化向生活化转变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是为教学服务的,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4教学方法从师生授受式向学生自主建构式转变
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同教育对象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任务对相关教学方式综合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学方法包括教育者如何教和受教育者如何学两个方面,是教与学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是由具体的教学方式构成的。教学方法是基于某种教学内容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任务、适于教育对象需要的若干相关教育方式的综合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带来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子系统,是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育主客体的个别思维活动。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主要作用概括为: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指导经验、发展经验、培养智力;提高育人效率;促进年轻一代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洛克早就肯定地说过,任何东西都不能象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进。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为基本形式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巩固性和直观性等,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旱比较迅速地掌握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和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训练、回答和笔记,学习活动整齐划一,呈现集体化的特点,教师则习惯于统一的指导和居高临下的说教。从知识授受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比较经济、高效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突出的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这也使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注入式和满堂灌等现象。现代教学理论则十分关注学生的主体生活和主体性的发展,强调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现代教学理论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核心特征,也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自主、合作、探究参与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重在强调了构建学生主体。而学生主体的建构,主要包括增加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克服学习过程中各种困难的毅力,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周四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度的把握[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2)
【2】姜群.教育即生活--浅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认识[J].科学大众.2008.(01)
【3】曾永忠.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实施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3)
第二篇:论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论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西藏拉萨外语学校
卢国伦
【摘要】新课程特别指出“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这些话恰当的说明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研究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在对“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与建议。【关键词】思想政治“生活化” 教学模式
一、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 课堂教学概述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是指在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 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政治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政治,体会到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政治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政治的魅力。通过教学,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充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所学的知识由四方面组成: 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书本知识、教师个人世界的知识、学生个人世界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里所讲的知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书本知识、间接知识,它包括对人的生命发展有价值的多方面知识。这些知识蕴含着师生双方各自的热情投入、隐性知识、思想意识等,并在参与意义的创生中获得新的知识,使知识得以生成。生活课堂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双方智慧的碰撞而不断地体验着、升华着情感。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是认知范畴,而是已经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在这种教学生活中,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健全与提升的过程。
二、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紧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各模块的主题。所选择的事例,所引用的数据均要围绕该模块的主题,而且应当精确到所授课内容中的具体主题来进行,以避免生活化过于发散,导致主题迷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个必修模块,按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主题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将每一课的主题目标具体化。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既可以将不同的生活内容整合到所授主题目标中,也可以实现散射(即通过各种生活案例来突出主题)的状态。生活化教学只有紧扣着各个模块固有的主题与每一学时特定的主题,才能真正做到形散而意不散。
(二)建构真实课堂
过去的政治课教师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世界与科学世界,漠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 同时,在追求政治课德育价值取向的过程中会充斥着大量假命题、假情境、假课堂,这些均让学生感觉课堂是不真实的。而政治课模块教学走向生活化,则直接将理论的张力建构在生活世界中。对于学生来说,模块学习就有了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在生活化的舞台中,教学由独白走向对话。学生不断选择,学会判断,善于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生活中的哲学、经济学,来辨别国家的大政方针。师生之间成为学习者、合作者、知识的建构者、真实生活的追求者,一起建构起真实的课堂。
(三)教学内容要能呈现现实生活
高中政治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恰当运用各模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努力将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 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与此相适应,“生活化” 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与生活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所有的内容均源自于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生活是人生的过程和体验。生活世界对人生有着一定的意义,人在其中体验、理解、感悟世界。教师与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世界,他们以各自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世界丰富多彩。我们应当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进行教学,强化师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完美生活,使情感得以真切的体验、人格得以升华,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得以生成。
三、提高思想政治“生活化” 课堂实效性的对策
“生活化教学” 课堂教学探索策略的“模式” 就是要创造条件去让学生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种问题,体验某一个过程,体验某一结论,从而让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 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 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师生之间民主、对话、交流、和谐的平等关系,就是要从传统的把建立在人的受动性、依赖性、封闭性基础上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政治课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思想政治课活动课内容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的设置始终要把握这一宗旨,主要表现在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知识基础的不同,对不同年级的设计要有所不同。
(二)教师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在传统教学观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正常发展,甚至这也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生活化” 课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只是引导、帮助的角色,所以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观,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也是课程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在这些背景中经历和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从“亲近自然”、“融入社会” 和“认识自我” 的真实生活体验中逐步发展思想道德品质。
(三)保持“生活化” 课堂模式的灵活性
要发挥“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需要不断增大“生活化” 的空间,以及“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灵活性。在每一项活动的设计中都有主题,但不要都设置固定答案,以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学习空间、发展空间。教师们在设计“生活化” 课堂时,不必拘泥于课程和课本,而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具体条件去寻找更切合实际的生活内容,亲自设计出符合所教学生现状的活动方式,对活动内容本身也可以有更好的创意。还可以多鼓励学生亲自设计、组织“生活” 课堂,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引导模式
课本中设计的活动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加强老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科课设计和应用中多有一些“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 的小“活动” 栏目,从本质上讲,这些“生活” 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学科课堂教学需要的,它是学科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置既增强了学科课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这些“生活” 的内容往往对后面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指示性,与课本的教学内容一起,构成了开展“生活课堂” 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 为学习服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2003(12)
论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卢国伦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外语学校
刊名:教育界2010.12(总第29期).
第三篇: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摘 要:从创设生活情境,将童心引进课堂;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注重生活体验,将童味引进课堂;注重生活知识,将童蕴引进课堂;注重生活创造,将童味引进课堂等方面,研究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美术课堂;生活化;本真;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51-01
知识的源泉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宝藏。美术的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人类的杰作,又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生活中的自然美,是美术创作不懈的动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从而主动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童心引进课堂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美术教学要把学生对美术的向往、对美术知识充满好奇的童心引入美术殿堂。因此,每一节美术课,都要运用适当的方式营造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美术课堂,在生活与美术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创设生活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当前的课改结合起来。第二,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相结合。第三,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有一定的创意,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第四,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只有这样,营造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才能吸引学生,从而让他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展示个性,进行自由创作。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故事、儿歌、表演、变魔术、猜猜看、送“礼品”、介绍新朋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
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与生活趣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低年级学生上课基本以游戏活动为主,因为他们对小动物、寓言、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年级学生上课则主要以活动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为主;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则以对事物的探究、综合实践学习方式为主,因为他们对社会发生的事和未知世界比较感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营造有生活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持续的发展。例如,上“卡通明星总动员”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各种卡通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最喜欢的卡通明星。最后,再让学生画一画。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趣味性较强。学生以自己所认识所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提高学生作画的趣味,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艺术细胞在心中不断萌生,个性不断得到发展。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趣味性进行教学,这是美术教学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生活体验,将童味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内容,只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并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对美术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应注重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有效的结合,大致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探究能力。第二,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美术问题及解决美术问题的能力。第三,生活体验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便于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牢固。第四,新课程资源在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注重生活知识,将童蕴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中的生活知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知识对于构建新课程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不但对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以“春天的色彩”教学片段为例,先让学生看录像片段,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说一说,不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注重生活创造,将童味引进课堂
学生的生活是充满趣味性的,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而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与创造潜能。在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创造性表现,大胆抒写自己的想象,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学生对生活进行想象创造,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升华,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结束语
学生的童年生活真实而有趣、丰富而多彩,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和创造空间。一个有生命力的美术课堂,应该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注重引入学生的生活场景,并进行有机整合,让美术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四篇: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教学生活化”是一个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具体指教师将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将教材中的知识还原为学生生活实际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周边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课题的研究,将借鉴和运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成果及理论在新形势下进行再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的一般模式及评价体系。
突破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方法,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研究,解决教师被动施教的问题,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
/ 4
3、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认识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理论价值: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便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一般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一致,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三、研究内容
1、了解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现状,明确当前低年级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调查分析当前教师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助于教师创设课堂情境。
2、深入分析造成当前状况的原因。
3、对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1)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3)进行多种多样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
/ 4
经验。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3、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五、研究对象和范围
采取抽样研究
选取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和数学教师,每个年级6个班,大约500人。
六、研究程序
1、起始阶段(2013.12—2014.05)
成立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调查分析学生情况,制定课题方案和计划。
2、实施阶段(2014.06—2016.06)
(1)召开课题研究动员会,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2)带领大家学习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
(3)搜集《新课程标准》中与教育生活化有关的要求,制定成册,并分组学习交流。
(4)具体进行案例研究。
3、总结阶段(2016.07—2016.12)
汇总各阶段性研究报告,总结分类各种原始材料。系统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材料,汇集研究论文和报告,写出研究总结报告,举行研究成果展示会。做好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工作。
/ 4
七、研究成果形式
1、教案设计(2014.09)
2、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资料、图片集(2014.11)
3、优秀低年级数学课堂实录及课件、光盘。(2015.05)
4、教师研究论文汇编(2016.03)
5、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资料汇编(2016.05)
6、现场展示课(2016.09)
八、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范潇湘(负责组织实施课题方案)
成员: 徐海婷(收集整理相关理论材料、负责摄影工作)王瑞雪(观察比较,撰写反思)
艾培培(负责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
胡雯秋(负责问卷调查、组织现场展示课)
张 彤(管理课题组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记录并建档)
王 巍(进行课题总结、鉴定、验收等,成果展示)
九、研究经费、预算
申请经费21000元(大致如下):
1、课题成员培训(4000元)
2、聘请领导教师(5000元)
3、资料费(复印、录像、上机等)(1000元)
4、课题成果鉴定(7500元)
5、印刷出版经费(3500元)
/ 4
第五篇: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2008年10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比例逐渐上升,生源的变化加大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不知不觉改变着培智学校办学的目标,培智学校课堂教学生活化、让智障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生活逐渐成为了培智教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智障儿童的智力低下,具有学习速度慢,效果差,注意力集中困难,缺乏计划性和学习兴趣、综合与应用能力薄弱等学习特征。这些特征告诉我们,如果教给智障儿童一些分散的、联系不太紧密的、需要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学科知识,他们一定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例如对事物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状态,难以获得完整的图像。智障儿童学习的迁移能力差,学习动机水平低,容易造成学习兴趣减弱。因此,对智障儿童采取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行不通的,需要寻求有效的适合他们学习与易于掌握的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把智障学校的课程内容生活化及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当前,培智学校大部分采用的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各个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而忽视各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各自孤立成为一独立体系。加之,内容注重于文化知识方面,忽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对智障儿童来讲,他们所需要的是实用性很强的生活化知识经验及技能,因此对他们进行的教育不应是以文化为主的教育,而是应以生活经验为中心,融入一些读、写、算等学科知识的生活能力训练,是一种实用生存教育。
我们发现目前的培智学校课堂教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习惯性差,缺乏学习兴趣,综合能力不高等。究其原因,在于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上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由此,我们提出了“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中、重度智障生多伴有多重障碍,如:语言缺陷、肢体残疾、行为笨拙等,因而教学训练的难度相当大。对他们要实现有效训练,需要在现代化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智障生身心特点,构建生活化课堂。
(一)概念界定:
1.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
2.生活化课堂即课堂教学必须生活化。具体地讲,训练内容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训练形式必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训练要求必须与实际能力相吻合。促进学生通过学习生活,进而自信自强,热爱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它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课堂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探索优化的课堂教学策略,保证其它多无智能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及生活。
(二)国内外相关教育理论
1.生活教育理论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让生活造就爱弥儿,让自然作爱弥儿的教师。卢梭直截了当地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儿童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儿童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原则。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指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这一原则要求把教育从鸟笼中解放出来。“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不在做上下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因此“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法亦是生活法。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三、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课堂是生动有趣的,我们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源于生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培养智障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中、重度智障生学习能力低下,要进行“读、写、算”等基本学习技能的系统训练,需要很长时间,大部分学生甚至到毕业都很难掌握。针对这一情况,基于“学以致用”的理念,我们强调,教学训练的内容必须来源于智障生生活实际,教学训练的目的必须服务于智障生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智障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知识技能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练习形式,使学生及时将学习的知识技能融为平时的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知识技能形式生活化。
2.加强实践,积累生活经验,培养智障学生学习主动性 现代课程观强调“教育即生成,生成在活动”。根据中、重度智障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上我们需要以实践的方式实施训练。
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3.面向全体,重视差异,探索生活化课堂教学
基于中、重度智障生个体差异大的特点,我们提倡在生活化课堂中,应重视差异,制定个别化教学训练计划,做到因材施教。需要指出的是:中、重度智障生普遍缺乏独立活动的能力,基本上离不开监护,因而不能将个别化教学简单混同于课后的个别辅导。为此,任课教师必须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殊需要所在,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实施个别化教学。
(二)研究的基本假设
l.注重叠合性:对于智障学生,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所在,更是学习做事、学习做人、学习生活的所在。智障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教师要达成训练目标,需要采取围绕一个主题,整合多种学科(领域)的授课内容及方式。
2.实施渐进性:生活化课堂的渐进性是指相同(相关)主题内容,对不同年级学生(或同一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训练目标上要有差异,要求逐步提升。3.突出开放性: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我们感到生活化课堂需要突破“课堂”狭义概念,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开放、拓展、交融。
4.体现人文关怀:生活化课堂应富于情感关怀,重视对智障生自尊的保护,自信的培养。
四、研究的措施与方法
(一)研究的措施
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各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智障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优化培智课堂教学策略。
2.发现和开发智障儿童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培养智障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4.生活化教学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影响,促使学生体验生活,引导MR儿童更好的懂得生活,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5.课堂教学如何与智障学生的生活联起来,使学习活动变得简单、生动。6.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脚步,变单一智能向多元智能展示。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观察、访谈、案例、文献等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构建。
1.调查问卷法:通过调查,以书面形式将要收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研究。
2.资料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报刊、杂志、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收集,了解本课题在当前国内外的最新动态
3.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智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变化情况等等。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重点适时进行反思、提升。
五、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07年6月--2007年8月)
成立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调查分析学生情况,制定课题方案和计划,(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9年8月)课题研究的实施分三个阶段。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
(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转变本组成员意识,提高认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的格局。
(2)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生活素材。(3)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在实验班级开展研究工作。
(4)适时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
(1)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2)认真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更有效的体现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生活化”。(3)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就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期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3.课题实验的后期深入。
(1)研究活动展示:课堂教学展示。
(2)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约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
(3)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最终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表达、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结题。
本课题研究采用分级管理的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研讨会,并做好会议记要,以确保课题如期顺利进行。同时,每月月初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交流。
六、预期研究成果:
1.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实践活动。2.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应用,培养智障学生的创新能力。
4.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撰写生活化教学活动特色研究案例等。
七、实验的成果形式
教案设计;教学模式课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关论文;课题实验报告;教案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