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生活化课堂是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溶于课堂,在引导学生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实现知识、能力及情感的生成。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满足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需要。其关注要点为:教育理念、师生关系、教学情境、课堂应变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根据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构建完美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将学生的生活引入政治课堂,并以课堂活动为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世界的兴趣,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高中政治新课标提出的“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全新教学理念不仅是构建生活化教学的指导思想,还是在实践层次上的一次“课堂教学改革”。而作为“改革”的成果――生活化课堂教学,不只是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生活渗入政治课堂教学之中,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体现生活逻辑的实践研究”为主体研究方向,探索并构建“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鉴于此,笔者认为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教学目标生活化。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以知识为本位转向多维度,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多维度推进教学生活化。第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课堂上的现实生活,又要关注学生可能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第三,教学方式生活化。在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三贴近”为原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为目的,关照学生的生活体验,因势利导,采取小品、短剧、辩论等方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获得综合提升,从而使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几点建议
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政治课教学的内在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源泉。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1.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
观念支配行为,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立意新,方能品位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既是提升个人业务素质的机遇,又是对我们业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探索有效构建“生活化”课堂之路,更新教育理念是关键一步。一方面,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即在新课程教学中,依赖生活实景,模拟生活情景,创设生活背景,充分利用生活实践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自我否定,树立全新的师生观、教学观及评价观,真正做到“三贴近”,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让课堂充满生机。
2.培养和谐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最容易受到感染,也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和大胆进行探索。因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扬教学民主。要树立全新的师生观,不以“师道威严”以压代教,不以“军令如山”禁锢学生思维。在情感上,做到平易近人;在言语上,做到循循善诱;在活动中,做到百花竞放。只有这样,才能让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交流中自然生成。
3.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总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切入、引申和发展。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适宜的氛围,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陶冶、智能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重实效性,不能让情境教学流于形式上的“活跃”。要弯下身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努力避免教学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 “趣味性”“思辨性”和“有效性”,力求创设的问题既能满足青少年求异、求变、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又能让他们心生疑惑,产生探索的欲望与动力。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入境释疑,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导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学时,笔者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先视频展示金湖县城乡自然文化方面的风貌,突出“荷乡金湖”。此举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活动中,由于受知识经验的不足,观念认识的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提出的问题也常令人“匪夷所思”。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小插曲”也常使得课堂教学进程“脱轨”,甚至与教师课前预设的完全不一样。那么,如何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变得灵动而多彩,如何应对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这无不考验着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如在教授《股票?债券?保险》这节内容时,为启发学生多角度认识投资理财渠道,教师设问:除储蓄外,“钱生钱”的投资渠道还有哪些?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异常活跃,提出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炒房产等。这时,一位男生大声说:“放高利贷。”教室里一片哗然,同学们议论纷纷。对此“插曲”,教师没有抱怨,反而敏锐地认识到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于是,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放高利贷是投资方式吗?如果是,它有什么特点,我们能不能提倡这种投资行为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融洽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知道放高利贷是一种投资方式,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但是,这种投资方式是不合法的,不能提倡。教育学生在选择投资理财的方式时,不但要考虑风险性、收益性,还应该考虑合法性,把个人利益与利国利民相结合。由此可见,课堂以活动为依托,把德育渗入到情境化的教学中,能达到教书育人之功效。
三、构建“生活化”课堂的现实意义
探讨并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做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生活化”课堂教学冲出了思想政治课长期忽略学生多彩的生活世界,过度关注理论和规范的知识传授的局限,把教学归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全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生活化”课堂注重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并以课堂活动为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引导学生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实现知识、能力及情感的自然生成,从而达到个人成长、社会发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慧.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7).[2] 罗月仙.构筑清新宜人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空间[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7).
[3] 史?Z.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 林文树.试论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J].时代教育,2007(10Z).
[5] 张建宏.情境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7).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中学)
第二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新课标 生活化 课程教学
摘要: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长于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将其融入课程常识,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修的念头和乐趣。要专心筛选生活素材,构建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感悟,要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活的化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湖南高中新课改已经是第二届高考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作为高中政治老师的我,已经慢慢熟悉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应注重把政治理论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使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从生活入手、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去学习、分析、掌握、运用教材的基本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以实现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目的。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断充实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知识素养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由于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宽、思想活跃,所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拓展知识面,由本专业范围内的“专家”,变成博古通今的“杂家”,才能使自己适应新课改理念,在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中同步前进,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二、积极开展课堂探究,理解生活
夸美纽斯说:“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中,设置了诸多“探究活动”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有序无序的政治参与”,“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回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来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之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知识。
三、开放式教学,把生活素材引进课堂
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把政治教学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解放出来,走到社会大课堂,是政治教学真正成功的必由之路。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之外,还应成为广大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因此,就高中政治而言,在不改变课堂主体情况下,把政治教学从基本封闭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具体操作,可采用多种形式:
1、关注国家重大政策调整,实现教材理论与国家大方针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习往往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而当我们处于宽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国家政策方针涉及全国人民的生活,让学生关注和了解,不仅会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课堂,而且能使他们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把所学知识与政策方针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增强他们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的自觉性。如:在《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的主要税种》的教学中,我列举了个人所得税修改的有关材料:2006年1月1日,我国个税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8年3月1日,再次提高到2000元;2011年3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将“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并相应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会议决定,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教学中我紧密结合我国的税收的性质作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分配制度等多角度思考,以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此兴致比较高,并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理论极为有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实现教材理论和日常生活行为的有机结合。夸美纽斯说:“文字应当永远和事物一道教授,一道学习。”新课程要求政治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四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王过生日,其他三个筹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三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生日蛋糕,有的筹备送给他一块手表,小王本人也暗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然后我实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常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了解理论常识,又同学们获得了感悟: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且接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思想去研究生活。
3、关注社会热点,实现教材理论与时代的有机结合。
政治课的时政性强,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还应结合时政,实现教材理论和时代的有机结合。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有关房价政策变化:2010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发,包括增加供应、加强监管、加快保障房建设、落实政府责任等方面的十一条措施,被业内称为“国十一条”。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40%,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4月,《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利剑出鞘”,这个“国十条”目标直指高房价;2011年2月16日,北京市出台落实“国八条”的楼市调控细则,细则要求,在北京市没有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家庭在北京购房,须提供连续5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及个人所得税的证明等。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手段等方面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关注时政的热情和信心。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4、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实现教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为此我们作为政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的原型中学习研究政治学科知识、领悟政治道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出社会,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如:在讲授《政治生活》“民主决策”这一课后,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学生进入本县的政府网站的书记信箱和县长信箱。为本县的发展建言献策。短短5天同学们提出了不下50条的建议。其中王甜甜同学的“如何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监督”被予以采纳,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生活是本大教材,老师要善于组织,善于引导,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
四、充分利用教学新手段激活教学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政治教学生活化。如在讲述高一《哲学与生活》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时,举例 “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并于电视机内播放出来。学生在找和看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出的相关的一些题目,如“嫦娥一号”的成功是谁的功劳?这是不是证明人可以改变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这可以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是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明显高涨,问题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人。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会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由于脱离了理解过程,学生不会真正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教法改革总体规划初探》贺瑞 2003年8月第四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夸美纽斯《论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第三篇:论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论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西藏拉萨外语学校
卢国伦
【摘要】新课程特别指出“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这些话恰当的说明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研究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在对“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与建议。【关键词】思想政治“生活化” 教学模式
一、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 课堂教学概述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是指在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 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政治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政治,体会到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政治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政治的魅力。通过教学,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充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所学的知识由四方面组成: 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书本知识、教师个人世界的知识、学生个人世界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里所讲的知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书本知识、间接知识,它包括对人的生命发展有价值的多方面知识。这些知识蕴含着师生双方各自的热情投入、隐性知识、思想意识等,并在参与意义的创生中获得新的知识,使知识得以生成。生活课堂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双方智慧的碰撞而不断地体验着、升华着情感。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是认知范畴,而是已经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在这种教学生活中,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健全与提升的过程。
二、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紧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各模块的主题。所选择的事例,所引用的数据均要围绕该模块的主题,而且应当精确到所授课内容中的具体主题来进行,以避免生活化过于发散,导致主题迷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个必修模块,按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主题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将每一课的主题目标具体化。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既可以将不同的生活内容整合到所授主题目标中,也可以实现散射(即通过各种生活案例来突出主题)的状态。生活化教学只有紧扣着各个模块固有的主题与每一学时特定的主题,才能真正做到形散而意不散。
(二)建构真实课堂
过去的政治课教师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世界与科学世界,漠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 同时,在追求政治课德育价值取向的过程中会充斥着大量假命题、假情境、假课堂,这些均让学生感觉课堂是不真实的。而政治课模块教学走向生活化,则直接将理论的张力建构在生活世界中。对于学生来说,模块学习就有了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在生活化的舞台中,教学由独白走向对话。学生不断选择,学会判断,善于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生活中的哲学、经济学,来辨别国家的大政方针。师生之间成为学习者、合作者、知识的建构者、真实生活的追求者,一起建构起真实的课堂。
(三)教学内容要能呈现现实生活
高中政治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恰当运用各模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努力将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 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与此相适应,“生活化” 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与生活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所有的内容均源自于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生活是人生的过程和体验。生活世界对人生有着一定的意义,人在其中体验、理解、感悟世界。教师与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世界,他们以各自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世界丰富多彩。我们应当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进行教学,强化师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完美生活,使情感得以真切的体验、人格得以升华,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得以生成。
三、提高思想政治“生活化” 课堂实效性的对策
“生活化教学” 课堂教学探索策略的“模式” 就是要创造条件去让学生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种问题,体验某一个过程,体验某一结论,从而让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 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 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师生之间民主、对话、交流、和谐的平等关系,就是要从传统的把建立在人的受动性、依赖性、封闭性基础上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政治课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思想政治课活动课内容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的设置始终要把握这一宗旨,主要表现在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知识基础的不同,对不同年级的设计要有所不同。
(二)教师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在传统教学观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正常发展,甚至这也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生活化” 课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只是引导、帮助的角色,所以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观,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也是课程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在这些背景中经历和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从“亲近自然”、“融入社会” 和“认识自我” 的真实生活体验中逐步发展思想道德品质。
(三)保持“生活化” 课堂模式的灵活性
要发挥“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需要不断增大“生活化” 的空间,以及“生活化” 课堂教学模式灵活性。在每一项活动的设计中都有主题,但不要都设置固定答案,以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学习空间、发展空间。教师们在设计“生活化” 课堂时,不必拘泥于课程和课本,而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具体条件去寻找更切合实际的生活内容,亲自设计出符合所教学生现状的活动方式,对活动内容本身也可以有更好的创意。还可以多鼓励学生亲自设计、组织“生活” 课堂,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引导模式
课本中设计的活动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加强老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科课设计和应用中多有一些“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 的小“活动” 栏目,从本质上讲,这些“生活” 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学科课堂教学需要的,它是学科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置既增强了学科课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这些“生活” 的内容往往对后面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指示性,与课本的教学内容一起,构成了开展“生活课堂” 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 为学习服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2003(12)
论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卢国伦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外语学校
刊名:教育界2010.12(总第29期).
第四篇:浅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本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依据及途径。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甚至包括选修模块部分,无不彰显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生活的需求才有意义。将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理论通化,抽象教学原理具体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真理的把握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因此,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从生活的直观感性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与提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马克思的认识论为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主张学习应以经验为中心,重视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和技能,[2]“生活教育”是政治教学生活中必须坚持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现实依据
首先,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度关注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等教育因素。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的教育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生活化
“经历是一种财富。”学生亲历亲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因此,应挖掘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挖掘学生的生活感悟,突出教学生活化。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把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为此,思想政治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一方面,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观点。
例如,在教学“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时,引用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在《说句心里话》这首歌中唱的“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说明这一义务的重要性。正是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活生生的真实感受,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学生不仅乐于探究,学会自主建构知识,而且能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
(二)、改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生活化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实践性等新的教学观念,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的诞生,并促使诸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谈话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的兴起。以人为本,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惊醒了沉闷的课堂,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为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保证。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讨中,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更强的交互功能,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模式。这样就能打破原来单一的文本式线性顺序结构,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从网页上的任意一点进入学习,还可以方便地到达其它相关站点,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资料,促进教学生活化。学生的视野因此大大开阔,教学也因此打破了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学习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在眼、耳、口、手、脑的开动中提高了能力,大大促进教学的实效性及生活性。
(三)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生活化
传统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相分离,难以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完全是静听、静思的学习,而是倡导在活动亲历中体验式地学习,学生只有体验了干渴,才知道水的重要性和节水的必要性;体验了污染,方知环保的重要;聆听了企业家的创业报告,才能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在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中,学生的认知才得以升华,情感才得以激发。思想政治教学要重视生命过程的体验性,就必须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观点,升华情感、提高觉悟。
例如,教学“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框题时,我让学生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听证会的主题是“中学生穿校服问题”,这一主题的选取是针对学生活设计的,我要求学生确定听证会的代表(校方、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方面的代表,各小组分别准备材料,确定听证会的程序:各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然后,听证会主持人进行总结。通过此次听证会,学生提高认识,知道“中学生穿校服利大于弊”。
设计有趣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课本,更要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和需要,并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使学生更关注新颖而变化的时代,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真实而复杂的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拓展和深化知识,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四)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思想政治的天空,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反思
在努力推进和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化并不是意味着教学内容就是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重现,也要避免生活化过于发散而导致思想政治教学主题的迷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生活化教学只有紧扣各个模块固有的主题与各个学时特定的主题,才能真正做到行散而神不散。[3]在教学过程中既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那种把思想政治教学只停留在生活琐事层面的做法,实际是把思想政治课堂引向“庸俗化”,应进行严格的区分,极力避免对“生活化”理解的误读。
注释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邹群,王琦,《教育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吴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刍议》,《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5月
第五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讨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1)提升信息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该对自身所负责工作范围的信息实时更新,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与管理水准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信息的获取接受能力、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主要工作范围仍旧是: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其他信息的获取接受能力、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只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2)建立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
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的建立,对搜集学生思想政治数据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具有极大帮助。我们只有对学生的真实特点、价值观倾向、心理健康现状等进行科学分析探究,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收集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建立大数据信息搜集与研究平台,将图书馆、教务处、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网络;其次是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联合,通过开展网络调查、专题活动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活动进行搜集与分析。以上两种思想政治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完成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的统计分析工作。
(3)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具有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政治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政治教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与教育观,而且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数据化。所以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在价值密度低的大数据库中抽取有用信息,找到与学生学习数据的相关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思想政治,会取得良好效果。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针对现实情况不断的创新改革。而数字化、信息化、教师素养前沿化的教育教学要求,能够产生良好的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