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无锡市孙桥小学朱激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是我校申报的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立项课题,2007年5月开题立项。经过了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课题成果。
(一)营造生活化的语言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壁、固定的黑板、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而新课标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课堂环境,使得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营造一种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独特的理解,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教室氛围语文化
教室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尝试构建生活化教室环境。教室图书一百多本书,小组轮流管理,课余时间大家自由阅读,教室墙角放一个废纸回收站,收集废纸,既养成勤俭的生活习惯,又培养环保意识。在后面“小主人”栏张贴陶行知图片 及 “语文小课堂,生活大学堂”等陶行知的名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在这里,既能开展语文活动,又能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和上台演讲;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中队主题队会;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等。
把班级生活“语文化”,不但让班级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使班级建设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既能领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真正体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把语
文教育扩展到生活这块广阔的天地,既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条理清晰,操作性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我们在充分挖掘教材生活资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寻找教材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
把对文本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借助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和积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加深学生的感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利用多种形式,创设生活场景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学习《王二小》一文,教师借助《歌唱二小放牛郎》如泣如诉的音乐,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很多学生觉得悲伤,达到了入境动情的境界,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
(3)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
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的《放飞蜻蜓》一课,课文的主人公就是陶行知,通过教学,让学生走近陶行知,感悟陶行知,让陶行知的品行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
(三)创造性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
(1)“思维热身”。即每节课前五分钟,进行开火车,用一句话表述一个主题,如:我今天的心情;上学路上;我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今天想„„;这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让学生很感兴趣,同时,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学生对这一活动非常喜欢,常常可以听到学生很精辟的极富创造性的语言。
(2)口语交际训练。每周安排一节口语交际课,专门供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可以单人演讲,讲故事、介绍新鲜事、说新闻都行,或者几个同学、小组一起进行口语对话也可以,这个时间,让学生充分描述生活,评论生活,实话实说,自由表达,学生的目光被引向了生活,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3)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抄一佳句,读一篇文章,写一段话。这个活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弹性很大,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日积月累,语文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4)巧用媒体,创设生活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各种现代教育媒体,为语文的生活化提供有力的操作技术平台。运用听觉媒体,再现生活事件中的声音,引发想象,如课间,我们精选一些旋律优美的轻音乐以及优秀的少儿歌曲,放给学生听;运用视觉媒体,定格学生生活中情趣性、感染性的情景,深入体验;运用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立体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和学生现在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把生活搬进课堂。我们还结合上电脑课,指导学生浏览从网上下载的各种少儿读物及信息。
(四)开发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
会学习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技能,把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知识积累,重能力提高,重情感、价值观培养,紧紧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在生活校园大环境中,这里有老师,有学习伙伴,有学习的气氛,课堂内外永远是学习的好时间,好地方。我们努力开发校园学习资源,有以下形式: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们利用早上和下午课前二十分钟播放儿童喜爱的故事,诗歌、演讲、音乐等录音资料,让学生静听,并展开想象。在训练听力的同时,也使高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2)每周五的中午,是 “一周新闻”时间,学生自己组织,以演讲、提问、对话等形式,对家庭、学校、社会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采用多元的语文学习评价方式。
多主体评价:学生自己,学习伙伴、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
动态评价:注重学习过程,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周、月为时间单位,记录作业评优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听写情况等。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是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反映。
(1)贯彻了新课标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它所倡导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积极愉悦的课堂生活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潜能放飞被囚禁的情愫,使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上都得到了发展。
(2)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不再应该是独立的、封闭的、机械的,它是灵活的、开放的。本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全面开发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家庭语文学习资源、社会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学习语文。
(3)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学习背景,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主动地学习语文,能动地吸收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
2、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素质
(1)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广泛学习与语文教育相关的理论著作和教研杂志,并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大胆进行教学革新,锻炼了科研能力,锤炼了专业基本功,促进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的初步形成。
(2)促进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促进者,与学生一
起创造、参与课堂生活,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人才观、学生观、发展观发生了变化,课题组成员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采取交流式、案例式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了有理论底蕴,能上好课的科研型的教师。
本课题实验取得较好成效,全校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确立自己的子
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气氛浓厚,“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把教学与科研紧密地联系起来,“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还
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
2、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研究报告、学生作品、教师论文、教案、教学案例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3、由于涉及到学生安全的问题,因此在带领学生走近社会生活和开展社区活动方面还有很大困难,因此,需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
4、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有时无效的“非语文”教学活动掩盖了对文本的理解,整节课看起来热闹,其实学生缺乏有价值的思考。如何精心设计语文活动,使其对语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八)对下阶段课题研究的思考
1、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更新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宣传“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新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家长的督促下,逐步使孩子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而不应该紧紧盯着语文考卷上的成绩。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
2、精心策划、巧妙安排,让校园生活、班级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舞台。学校许多活动潜含着语文学习的意义,是学生语文能力锻练的好机会,千万不可忽视。比如主题班会设计,“思维热身”、班级新闻等等,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有意安排和创造时机,在校园生活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一种“语文化”学习氛围。
3、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语文——生活”的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
该课题实施一年多来,所有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中体验生活,学生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将认真总结前阶段课题研究的成败得失,认真制订后续研究规划,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获2008年市陶研优秀论文三等奖)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浙江省松阳县水南中心小学 叶兴东 电话:***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并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我们通过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求能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作为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际的,国内、国外、历史的、现实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在向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因为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只要运用语言,就会给青少年以影响,受到潜移默化的学习。因此,教学活动是不可能离开生活而单独存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求能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力求课堂教学最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行以下四个转变:第一、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的过程。第二、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第三、把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知识的检索和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第四、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四个优化:第一、优化备课。从传统的单纯的备“教”向备“学”转变,从备知识转向备学生转变。第二、优化教学目的。教师清楚的认识到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目标是应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和人文精神目标等多元目标。第三、优化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的火花,培养他们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全新的方法、创新的气息和奥妙无穷的乐趣。第四、优化练习和作业。主要减少了大量重复的、有违教学规律的低效的劳动。增加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学尝试,多研究,多实践,多体验,多积累,多运用,多说“生活语言”,多写“生活作文”。在“大语文”的广阔天地里读书、作文。学习和反思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
(二)、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就更谈不上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之路。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也就是说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三)、课外创造生活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利用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颐和园》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结合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4、设计想象生活,学习语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参考文献:
1.叶澜著:《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000年
2.桑新民、阿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5.《陶行知教育文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年
6.《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年第2期 7.《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期
8.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一年级《春天的手》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大地变绿、小河歌唱、小鸟欢叫、小朋友高兴等。如果仅限于读课文,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田野上,小河边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显得具体、精彩,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锄禾》古诗时,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知劳动艰辛,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对锄草的感受,或组织学生进行种菜、种花等活动。这样学生不紧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更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就更谈不上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之路。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2、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也就是说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
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 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三)、课外创造生活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 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利用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颐和园》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结合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4、设计想象生活,学习语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一)走出去,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美丽的彩虹》一文,彩虹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了解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再如一年级《老树的故事》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到校外观察学校的老树;《我的家》一文就可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家庭,进行表述。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勤模仿,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一年级《快乐的小公鸡》这一学生熟悉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老牛、青蛙、蜜蜂、爸爸等,从而让小公鸡知道了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快乐,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亲经历,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一年级《春天的手》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大地变绿、小河歌唱、小鸟欢叫、小朋友高兴等。如果仅限于读课文,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田野上,小河边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显得具体、精彩,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锄禾》古诗时,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知劳动艰辛,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对锄草的感受,或组织学生进行种菜、种花等活动。这样学生不紧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更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总结
回顾一学期的科研工作,我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以课堂为主阵地,激起了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现就本学期的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1、备课、上课:
一学期里,我们每位科研教师都能够认真备课,搜集能够解决数学问题的生活常识,尽量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听课过程中每位教师更能够做到讲通,讲透,理论联系实际。
2、评价、研讨:
每周一交流,每月一研讨,都有相关的记录和过程性材料。对每一节实验课做到认真的分析,总结,找出缺点和不足,达到共同进步。
3、二年级和四年级的两节数学研讨课,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起到了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引领作用。教学设计以备案。
4、以有两位教师根据自己以有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即将完成两篇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相关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
5、在校长的带领下,坚持理论学习,教师们在一段的时间内养成了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多动笔的好习惯。经过一学期的不懈努力,教师们的数学理论水平都有所提高。
二、问题与不足:
1、虽学习,但是,我们教师的水平还是有限的,缺少相关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2、课题组成员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发言不够主动,许多工作落实不是很到位。
3、对生活中的数学理解不是很透彻,缺少对生活中数学素材的捕捉。
三、今后工作设想:
1、收集本校《小学数学生活化题集》。
2、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借鉴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科研工作。
总之,由于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还刚刚起步,基础较薄弱,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的前景是美好的,它将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活力和生机。今后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才能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
第五篇:《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中期报告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领域中的“生活化”探索,是当前一个普遍性倾向。尽管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各不相同,但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各国的母语教学都在向这一方向探索。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之患。”这句话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此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和生活应是紧密联系的,语文教学中的儿童应是生活中本真的、真心真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人。
我国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语文生活化教学,在借鉴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养分的基础上,已取得了相当的实践成果:初步形成了一套生活化教学指导理论;逐步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如:仿真化的课堂教学环境、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等),开创了语文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然而,放眼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生活化”仍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大语文观”“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等说法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但真正将这种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工作,让语言教学折射出“生活”的光彩,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囿于原有的教学模式,读读说说、抄抄写写,既省事又可应试,难以突破;其二,困惑于无从下手,“生活的外延”太广,而“教学的时空”有限,无法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效契合点,难以操作。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了“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话题,主要着眼于操作的层面,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
二、课题研究具体操作
(一)营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1、教室氛围语文化
教室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尝试构建生活化教室环境,让桌椅凝聚友谊,让墙壁黑板会说话,让教室像温馨美丽的家。
实验班窗台摆上学生喜欢的一些小玩具,讲台摆上花草,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有本书一百多本书,两三种儿童报纸,小组轮流管理,课余时间大家自由阅读,教室墙角放一个废纸回收站,收集废纸,既养成勤俭的生活习惯,又培养环保意识。墙壁上张贴“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语文小课堂,生活大学堂”等字画,在后面黑板开辟“成长园地”,由学生小组轮流承办,内容有都是与学生相关的,如:班级日记、心情帖、师生悄悄话、一诗、一句、一文„„
2、班级生活语文化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在这里,既能开展语文活动,又能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和上台演讲;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中队主题队会;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等。
(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阅读教学生活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条理清晰,操作性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我们要求实验班的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我们在充分挖掘教材生活资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寻找教材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
把对文本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借助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和积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加深学生的感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学生刚学完拼音,就把家里的家具,自己的生活用品标上拼音,获得极大的成就感。“生活识字”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生字,最爱吃的食品包装袋上的字,可乐瓶上的字、广告上经常看见的字、熟悉的路牌、商店名等收集起来与同学交流,学生的兴致极高。
(2)利用多种形式,创设生活场景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在低段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很多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如:邮递员送信、摘苹果、过生字桥等。在中高段教学中,主要用以下形式开展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1)访一访,观察生活。(2)赛一赛,激情生活。(3)演一演,再现生活。(4)做一做,体验生活。(5)学一学,对比生活
2、作业设计生活化
实验班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兴趣一种乐趣。比如国庆长假,就是一张作业单,作业单上设计了以下题目:
(1)你在假期里读了哪些书,书名是什么,作者是谁?用一句话写下你的读后感。
(2)假期里你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或者参加了什么有意义的活动,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3)假期中你认识了什么新鲜事物,用简短的话介绍一下。
(4)假期里你帮家长做了什么家务事?说说你是怎么做的,效果怎么样?
3、作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1)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实际。
课题组将各个年级的作文训练设计成了序列,使作文教学在保证完成教材要求的训练目标外,还进行了扎实的生活作文训练,这些命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有“我要写”的欲望。
(2)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而新鲜的材料。如:五年级开设劳动竞赛,学生制作水果拼盘,然后写作文。学生习作时有了真实的感受,有话可写,有感情想表达,作文也没有了抄袭、无病呻吟的毛病。
4、创造性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
(1)“思维热身”。即每节课前五分钟,各个实验班进行开火车,用一句话表述一个主题,如:我今天的心情;上学路上;我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今天想„„;这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让学生很感兴趣,同时,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这一活动非常喜欢,常常可以听到学生很精辟的极富创造性的语言。
(2)口语交际训练。每周实验有一节口语交际课,专门供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可以单人演讲,讲故事、介绍新鲜事、说新闻都行,或者几个同学、小组一起进行口语对话也可以,这个时间,让学生充分描述生活,评论生活,实话实说,自由表达,学生的目光被引向了生活,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5、巧用媒体,创设生活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各种现代教育媒体,为语文的生活化提供有力的操作技术平台。运用听觉媒体,再现生活事件中的声音,引发想象,如课间,我们精选一些旋律优美的轻音乐以及优秀的少儿歌曲,放给学生听;运用视觉媒体,定格学生生活中情趣性、感染性的情景,深入体验;运用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立体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和学生现在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把生活搬进课堂,如组织学生观看《漫游地球》等录像片,帮助他们漫游世界各地,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丰富作文素材。我们还结合上电脑课,指导学生浏览从网上下载的各种少儿读物及信息。
(三)开发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
会学习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技能,把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知识积累,重能力提高,重情感、价值观培养,紧紧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学习活动。
1、开发校园学习资源
学生在生活校园大环境中,这里有老师,有学习伙伴,有学习的气氛,课堂内外永远是学习的好时间,好地方。我们努力开发校园学习资源,有以下形式: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们利用早上和下午课前二十分钟播放儿童喜爱的故事,诗歌、演讲、音乐等录音资料,让学生静听,并展开想象。在训练听力的同时,也使高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2)每周五的中午,实验班的“一周新闻”时间,学生自己组织,以演讲、提问、对话等形式,对家庭、学校、社会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开发家庭学习资源
家庭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是巨大的,本实验十分重视家长在孩子学习中的作用,召开家长会,宣传我们课题的指导思想及具体做法,邀请家长参加课题的开题仪式,使家长也在课题中转变了教育思想,积极配合实验工作。实验班对家长提出以下要求:
(1)家里要有孩子的书柜,有条件的家庭给孩子雕刻藏书图章,一定的图书量是课外阅读的保证。要求学生在家每日读半小时课外书,并做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中高年级学生每人设一本“采蜜集”,摘抄积累优美词句,并写读书笔记,配插图,培养多方面能力。
(2)新课程力求建立全面的、发展的、开放的评价体系,我们把家长评价纳入到主体评价之中,积累背诵、作文修改与评价、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等,让家长参与、见证孩子学习的过程,并根据学习态度、效果给予等级评价。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查找学习资料。
3、开发社会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或家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观访问、公益劳动、民间采风、社会调查„„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多元智能,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与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实验班学生开展了作生活记录和班级日记的活动,教师定期阅读,对学生的文章予以点评,并对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
我校还与市图书馆联系,为实验班学生办理借书证,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了好去处,在书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学校定期举行读书知识竞赛,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
(四)采用多元的语文学习评价方式。
为实验班的学生建立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记录袋中有学生翔实的语文学习成长资料,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学年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建立了一套既关注语文学习的结果,又关注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案。
全面单项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包括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生字词积累、朗读背诵、课外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
多主体评价:学生自己,学习伙伴、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
动态评价:注重学习过程,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周、月为时间单位,记录作业评优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听写情况等。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反映
1、贯彻了新课标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的练习。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跳出“教室”学语文,所倡导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积极愉悦的课堂生活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潜能放飞被囚禁的情愫,使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上都得到了发展。
2、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不再应该是独立的、封闭的、机械的,它是灵活的、开放的。本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全面开发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家庭语文学习资源、社会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学习语文。
(二)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素质
1、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实验教师在实验实施过程,广泛学习与语文教育相关的理论著作和教研杂志,并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大胆进行教学革新,锻炼了科研能力,锤炼了专业基本功,促进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的初步形成,激发了全校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使教师群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促进了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
(1)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促进者,与学生一起创造、参与课堂生活,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师人才观、学生观、发展观发生了变化,课题组成员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采取交流式、案例式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理论底蕴,能上好课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喜欢学习语文,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关注生活,并自觉进行语文学习,课堂上,能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学习兴趣浓厚。
2、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提高较大。学生在语文成绩、作文、阅读能力及语文学习习惯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四)促进了“科研兴校”教学管理模式形成
本课题实验取得较好成效,对学校开展课题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全校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教育科研气氛浓厚,“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把教学与科研紧密地联系起来,“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小学语文生活化”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课题实验人员的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
2、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研究报告、学生作品、教师论文、教案、教学案例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3、由于涉及到学生安全的问题,因此在带领学生走近社会生活和开展社区活动方面还有很大困难,因此,需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
4、个别教师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无效的“非语文”教学活动掩盖了对文本的理解,整节课看起来热闹,其实学生缺乏有价值的思考,收获甚浅。如何精心设计语文活动,使其对语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