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创造性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上海市松江一中
王灿
提要
本文作者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作了有益的探索,认为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全面推广的背景下,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并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探究了高中化学学科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说明了“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积极的个性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具有较为现实的操作意义。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学习现状,促使我思考: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也提高教师上课的兴趣,激发教师的创作欲望?
2、二期课改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可持续的发展。
3、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个性方面;价值观念的趋向;家庭环境;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文化背景;等等。
4、学校对课堂教学实效高度重视,申报了相关市级课题。
鉴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全面推广的背景下,探究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较为现实的操作意义。但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合目前的班级授课形式呢?实验证明:“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对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更能发生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二期课改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相当高的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选拔方式下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生的差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依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至少具有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多种基本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赖于后天的开发,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如果能及早发现孩子的多元智能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因此,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正是推进二期课改的关键所在。
二期课改的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评价管理机制。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每个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的日常教学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规律,也就是在实施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必须“因科施教”,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高中化学课的类型:
绪言课、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课、元素与化合物课、有机化学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课、定量实验课、化学计算课、化学史课、化工生产课、复习课、习题课„„
四、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常见模式:
1、情景教学模式;
2、尝试教学模式;
3、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4、“尝试指导——效果回授” 教学模式;
5、协同教学模式;
6、互动教学模式;
7、创造性教学模式; „„
五、“创造性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与人的智能差异不仅在于优势智能的不同,而且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智能组合的不同。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角色时会很出色”。
多元智能理论还认为:“任何一种优势智能的发挥都需要其他智能的配合,通过‘扬长避短’培养出来的优势智能是孤立的,很难达到真正的高水平。”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是激发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据知识、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及个性培养的原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促进学生知、智、能、创发展及个性培养 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教学方式。
1、“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2)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在教师指导下使他们具备独立学习能力。
(3)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积极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重视兴趣、爱好、勤奋、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探究态度等个性特征。
2、“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
基本教学流程是:引起关注——启发思考——发散思维——验证和应用结论(收敛思维)。
3、“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由于每一个人在七种智能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因而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也不一样。笔者在实际教学教研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在这些教学案例中,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经历和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各种智能的不同组合,激发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现将这些案例整理分析归纳如下:
(1)求异法。即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其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发散思维---选择最佳。
案例1:《喷泉实验原理和应用的研究》(松江区第四中学龚磊开设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课老师以喷泉实验为主题,通过不同的实验和练习,使学生体会及时提取信息的重要性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从而得出喷泉实验的原理,并对原理加以运用。
教学流程:教师演示实验引出课题→提出问题→讨论研究→学生演示实验→讨论研究得出结论知识延伸
教师以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产生喷泉的原因是什么?将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入到本节课的主题上。
紧接
着老师出示左图装置,提出问题:①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什么?该装置的原理是什么?
②若改为右图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有哪些?
老师一连串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当学生思维处在异常活跃的时候,老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利用喷泉实验的原理,设计一套能产生喷泉或是对该原理应用的装置。通过讨论,设计方案、完善方案,发散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案例2:《测定橙汁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笔者开设的一节市级评优课,荣获了市一等奖)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为:
激起兴趣对照比较激活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点是:运用问题解决模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设计、评价、实验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为核心,最终实现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沿用了课本中的编排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化学原理——依据原理设计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处理——误差分析。
为了体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以教材为基础,又跳出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比较松江市售橙汁饮料的品牌、种类及其中所含V.C的情况;查阅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让学生先对维生素C有个肤浅的了解,从而创设情景,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接着,通过提出问题:食品营养专家是如何测定这些果蔬或饮料中V.C含量的?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从而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由于该探究问题的原理异于书上学习的“中和滴定”的原理,所以笔者采用了提供相关信息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自然顺利的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转化,引他们走上解决问题的轨道,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该实验的化学原理,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采用了分组讨论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自主学习方法,然后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评价,让学生从相互的评价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将化学原理转化为实验步骤的设计方案的能力。
设计方案确定后,笔者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但也是很重要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先在头脑中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淀粉溶液遇碘变成的是这样的蓝色,以避免在此后的滴定操作中滴定终点判断失误。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主题实验,在实验中,让他们学会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根据计算结果,我还设计了一组实验思考题:
①假设操作完全正确,你如何对此橙汁饮料进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商品标签所给值相比较后回答,从而使学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②我们测定的是同一饮料,为什么结果不同?你如何对此橙汁饮料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定量测定中“准确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③滴定过程中锥形瓶能否剧烈地摇荡?让学生根据所给资料思考、分析、判断,培养学生阅读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④许多蔬菜中也含有维生素C,想一想,如果长时间煮蔬菜或在蔬菜中加碱,维生素C的含量会增加还是减少?将研究的问题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让化学从生活中来,再服务于生活。最后,通过小结的形式将知识再次迁移,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思维更加开阔,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力。在课的最后,进行了知识拓展,让学生体会“滴定法”的广泛用途和较高的使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化学持久的学习兴趣。
对于作业的布置,笔者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实际能力任选一题完成,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激疑法。它强调引导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自动生疑、析疑,学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基本模式是:激疑——辩疑——释疑——存疑。
案例3:《走进化学电池世界》(笔者开设的一节区级评优课,荣获了区一等奖)本节课的教学结构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点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验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为核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体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人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比较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化学电池,并通过查阅电池的发展史、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先对电池有个肤浅的了解,从而创设情景,引他们“进入化学电池世界”。接着,通过解剖常用的干电池,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进入新课的学习后,为了更好地探索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将教材中的两个实验重新设计改为学生系列探究实验,并结合实验设疑,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探究方法:
实验一: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书上有)实验二: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书上有)
实验三:将铜片、锌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
[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写出反应的化学(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实验四:锌片、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接触。观察现象。实验五: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书上有)[设疑]
①铜片上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②既然铜片上产生的是H2,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铜若失去电子,应该观察到怎样的现象?)③H+得到的电子从哪儿来?
④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上?沿导线还是从溶液中,怎样证明?(学生讨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若电子是从溶液中传递到铜上,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六:锌片、铜片用连有检流计的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锌失去的电子只能沿导线传递到铜上。)
[思考]
1、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两极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是什么?
2、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原电池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
这样依据实验内容层层设疑,辩疑,释疑。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结合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突破教学难点。不仅如此,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索方法。再通过动画模拟实验,使学生在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从感知表象到内在联系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进一步突破难点。
实验七:利用桌上的水果、金属等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检查学生是否会组装原电池,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两方面概括“什么是原电池”,归纳“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实验八:
1、将一粒纯锌投入到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2、在上述溶液中滴几滴硫酸铜溶液后,再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思考]普通的钢铁是铁碳合金,试分析一下,为什么钢铁在干燥的环境中不易腐蚀,而在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腐蚀?
让学生发现原电池反应的普遍存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原电池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了解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电池。并提出问题:为何要把废电池与其他的生活垃圾分开而投入危险物品入口呢?让学生明白当前电池的发展趋势:开发绿色环保电池。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布置的作业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原电池有关,你能举出例子吗?既 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也是对学生提出的进一步学习、探究的要求,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准备。
本节课围绕着激疑——辩疑——释疑——存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螺旋式的发展。(3)创设问题情景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等个性品质。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景——学生加入——总结转化。
案例4:《解读84消毒液》(松江二中教师开设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课一开始,老师手拿一瓶学生都很熟悉的“84消毒液”,抓住商品的标签和说明书这一商品的语言,从解读产品标签着手,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展开教学活动。
由于同学们经历了非典的考验,对84消毒液很熟悉,有强烈的生活体验,作为畅销产品,也是化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典范。本节课以此为切入口,启发学生探究理论到实际的复杂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广度得以拓宽,思维品质有所提高。
整个活动,体现了层次分明的两个板块:①解读84消毒液说明书,学习或复习次氯酸的有关性质;②讨论如何将一种物质的性质(即化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形成可以使用的商品。前一板块“就事论事”,要求同学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84说明书中的问题,使学过的知识得以内化。后一板块讨论如何把次氯酸的有关性质应用到实际中去,转化商品。这一问题已经超越了学科本身,学生不仅要考虑特定物质的性质,还要考虑经济成本、使用效果、安全问题、使用的方便性等等,思维具有相当的深度。但是学生还是能有所突破的,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由老师加以系统的深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构建。达到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等个性品质的目的。
类似这样的课例还有许多,如松江二中尹秀华老师上过的一节公开课《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方案设计》、范汝广老师上的《化学元素的规律》,松江一中许养贤老师上的《探究氯溴碘的性质》、杨溢老师上的《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等。
(4)发现法。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围绕一定的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该模式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提高创造智慧很有效果。其基本模式:提出问题----列定假设----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案例5:《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为生成物——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崇明中学施永新老师上的一节市级公开课)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本节课重点研究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结论,在介绍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通过验证演示→实验分析→结论推理的传统学习使学生理解对照实验和控制条件的重要性;在理解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运用推测假设→寻求验证实验→演示分析的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通过简单实验不能解决问题时,施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探讨,通过设计与溴蒸汽的实验对照的再创实验使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模式,最后归纳总结。整节课打破常规,站在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高度上,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把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入课堂,注入了新的内涵。语言有特色,具有亲和力,布置作业有特色,体现了厚实的教学功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的问题引人入胜,层层深入,大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感受探究、创新的愉悦,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学的理念。
另外,松江一中郭宁伟老师上的一节二期课改示范课《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也体现了发现法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9(5)导学法。该模式主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其基本模式:引导----自学----质疑----精讲—演练。
„„
我们同一备课组一般都有几位教师,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同内容的教学,结果发现运用“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在开始实施时学生的反应较慢,对知识的接受也较为困难,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变得更为融洽,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持久,自然化学的成绩也相对较理想。
总之,“创造性教学模式”是依据知识、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及个性培养的原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促进学生知、智、能、创发展及个性培养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教学方式。
但现代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尽管一种教学模式可能对应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或同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但绝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任务的“最佳”教学模式①(沈金润:《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的研究》,见《化学教学》,1998年第9期。)因此我们教师在学习的同时.也应加强研究,开发更多更好且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建立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模式,最终是为了超越教学模式。教学既是科学,也是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建立某种教学模式,最终都应超越这种教学模式,这才是达到艺术境界的教学,才算是掌握了学模、用模、评模、建模的精髓。”
“根据模式变换原理,可以演化出更多的具体模式;根据模式孕育原理,不断发展其内容;根据模式包容原理,只有形成整体结构的模式,才有强大功能。”
参考资料:
1、《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夏惠贤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2、《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教授著,沈致隆翻译(新华出版社)
3、论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新教材的教学研究》作者;钱秋萍(松江进修学院副院长)
4、相关教师公开课教案。2006、9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
教学实践探索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针对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而提出来的。这个新的理论体系继承和超越了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和智力发展理论,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智力理论如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在美国教育界和教师中间引起反响,其原因是它向传统的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陈如平介绍,加德纳在他所著的《人脑结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并严肃地指出,一个人的智能不能以他在学校环域中的表现为依据,而是要看这个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
这七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自律)智能;以及交往——交流智能。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尊重差异,教师善于把学生引向多角度的智能领域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风格,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能程度的组合。问题不是一个学生是否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如何从聪明走向更加聪明。
比如,为贯彻落实新课标,教学中增设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如何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智力活动机会,是我们要思考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全区展示一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上,简短的谈话导入后,我先安排了五分钟的折纸活动。安静的课堂上,一张张彩纸在飞快地闪动,在一双双灵巧的手中变成了千姿百态的小动物、小物件。学生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急不可待地要把自己手中的折纸成果展示并介绍给大家。这样通过活动,把学生引入口语表达需要的情境。这也是智力活动的开始。
于是我安排了第一次交际,要求自荐面向大家,讲自己最想讲的话,来不及讲给大家的,就讲给同桌的伙伴听,并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在交际平台上,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着、听着、问着、答着,场面可热烈了。在这样的表达智力活动中,既展示了表达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智能的多元性,接着,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自愿结成合作小组,选定几样物品编故事,看哪组编得快编得好。面对有难度的新要求,有的同学一时陷入了沉思,眉头紧锁;有的同学却如鱼得水,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率先选定物品,构思表达的内容。
同学们在台前做汇报了。第一组同学是几人同上阵,一人讲一段,故事衔接得好,也完整,得到掌声。第二组同学上来先鞠躬,礼貌的举止赢得一片喝彩。接着是一人讲,其余的同学用手中的折纸进行表演,讲演合一,很是精彩。第三组同学争先恐后地上来了,他们分工明确,拿什么物品就演什么角色。说得有声有色,表演到位。给了第四组同学不小的压力。谁知第四组同学一阵风似的上了台,用上了前三组的所有“武艺”,故事讲得曲折,迭荡起伏,引人入胜。
最精彩的是,同学们怎么提问都难不住他们,都能让核心人物李嫣然问一答十,然后又用较流畅的语言续讲进去,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一节口语交际课结束了,同学们感叹时间过得快,还没完全尽兴,听课老师也问: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何处而来?我的回答是:尊重,挖掘。
第一是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组合。学生的每一种表现,都是其智力活动的体现。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行为。学生的每一个发言,都是其智慧的结果,是某一智力方面的展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也是尊重他们智力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打击、斥责、讽刺、挖苦学生的缺点,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尊重学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尊重,也要启发学生之间相互尊重。耐心听取别人发言,就是尊重别人。把 2 自己的意见心平气和地讲清楚,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相互尊重,是品格高尚的表现。
第二是挖掘。挖掘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为不同的教育对象创设多种能够促进每个学生智力发展的活动和机会,创设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客观环境和人文影响。在对丰富的教学材料的接触和运用中,学生的智力潜能就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
设置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的教学活动,采用了适合发挥其智力特征的有效方法,使每位同学的智力特长都得到了最大潜能的发挥,让整节课充满生机,达到开发多元智力的最佳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设计图形和动物形象,发展了逻辑——数理智能和想象智能;让他们编折,发挥了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让他们叙说,发挥了言语——语言智能;让他们回答同学的提问与演示,发挥了他们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能。
二、注重过程,教学程序为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而设计
加纳德提出智力是一种内在潜能,在一个充满教育性的环境下智力是可以被提升的,而且每一种智力都有其神经生理学基础和对应的符号系统,因此只要能得到适当的刺激,几乎所有的智力在任何年龄段都是可以发展的。
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而教,强调的是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出发,促进学生各种智力领域特别是智力强项与弱项的发展。
设问内容多维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设问的问题虽然要求要有层次性,但终归要越简单越单一越好。在教改实施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我们所设置的问题内容尽量多维化,也就是设问的问题包含的容量要大些,内容丰富些。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好与不好?”等简单的应答问题。比如:《乌鸦喝水》一文中,我问同学们:“乌鸦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
一般的同学因为先看了课本,所以很容易回答:“往瓶子里扔小石子,水就会上升,乌鸦就可以喝到瓶子里的水了。”这只是从文本中得到的纯知识性的答案,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有的同学回答:“乌鸦必须要挑选比瓶子口小一点儿的小石子,才能放进瓶子。大石子放不进去。”有的同学说:“乌鸦要有耐心和坚持性,要叼来足够的石子,才能使水升起来。”还有的同学说:“乌鸦找 小土块不行,土块放进水里,水就不能喝了。找有泥土的小石子也会把水弄脏,所以要找干净的小石子。找干净的小石子多不容易呀!乌鸦多会动脑筋分析问题呀!”这些答案,都是事先老师想不到的,充满了学生的多元智慧。这也是由于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运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提问,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智能得以开发。
思维方向多项化。在传统的教学中,在平时讲课和考试时,某个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沿着一个思维方向去思考。对于有其它想法或思路的同学,老师还要千方百计引导到教师所规定的思维轨道上来。同学们实际上是揣摩教师的想法,谁越符合教师的思路,谁就容易得到高分数。
为了实施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的潜能,我们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多项化的分散思维,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在思维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乌鸦喝水》一文中,我问同学们:“如果瓶子里装的是糖,乌鸦怎样才能吃到瓶子里的糖呢?”同学们首先使用了排它性的思维方法,说:“再向瓶子里放小石子就不行了。石子就会把糖盖住,乌鸦吃不到糖了。”有的同学说:“把瓶子口打碎,乌鸦的嘴就可以伸进去吃到糖了。” 有的同学说:“往瓶子里放水,变成了糖水,乌鸦喝糖水就行了。”这样做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发展。
答案标准多样化。在传统的教学中,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是有标准的。谁的答案符合标准,谁就是正确的。这样追求标准答案的僵死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与多元智能理论是相背离的。
为了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和创新意识,我们在教学中打破了僵死的单一标准的答案模式,允许学生有多种创新性的见解,实习了答案标准的多样化。比如:《乌鸦喝水》一文中,我问同学们的上述问题,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会产生多样的答案和结果。
其实,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学生的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便成了课堂教学一道多采的风景。比如: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总是先下水,通过范读,来激发学生,通过师生互动读来带动学生,通过参加分角色朗读来鼓舞学生。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倾 4 听和理解他人的语言并据此作出反映,也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地提升,这是运用言语——语言智力所得到的效果。
教学中理解词义常是学生的困难点,用语言去讲解,有时学生是越听越不明,倒不如采用身体——动觉智力去解决。如不懂“追赶”是什么意思?我就叫两个同学示范,一人在教室行间快走,另一人在后面加快速度赶上。结果不但词义弄懂了,记忆还非常深刻。
学生提出什么是“鲜红”?我引导学生看墙上挂着的国旗。学生不知“笔直”的意思,我带领学生取出铅笔并立起来,学生做完恍然大悟。视觉——空间智力的神奇魔力。
三、小组合作,成为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优化条件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教育内容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法,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这样做符合教育规律和因材施教原则吗?
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生本”意识,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需要出发,组织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多个多样的学习小组,有的小组是他们自愿结合组成的,有的是在老师的建议下促成的,有的是按座位自然形成的,还有的是根据需要,临时聚合的。不同的学习小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懂课文内容,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我常请同学们搜集一些资料,于是两个小组成立了。一些同学家中有电脑,又会上网,他们自愿组成了现代信息组,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法去查寻;一些同学喜欢看书,家中存书量大,他们自愿结合成蜜蜂组,分领不同的题目重点查找,结果查找的资料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很受欢迎。通过查询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也促使他们担负起了学习的责任。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我喜欢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我会学”。除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为了满足学生渴望独立的要求,班里以 同桌为单位的合作小组诞生了。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着记忆生字的独特方法,展示着朗读的最高水平„„此时他们最自信,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着对方的信息。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最突出的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 第一、强调参与广度和深度。不但要脑思、眼看、耳听、嘴说、还要手做,能够自己去亲身经历的,尽量自己去经历。
第二、重视自身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身体验和感悟。我让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又有机会走到了一起。他们根据教材,依据自己的理解及生活的积累,在课上编排课本剧,或片断或全部,然后表演给大家看。他们的表演呈现了对教材的解读与理解,也将间接经验知识转化成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收到了不小的教育成效。首先课堂教学的形式生动活泼,改变了老师讲学生静听的单一模式。其次是学生全员、全程、有效地参与。老师精心独到的教学设计赢得了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课堂气氛的积极、热烈。再有注重多元智能的培养,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课堂中师生的关系亲切、融洽。
多元智能理论使师生在观念和行动上产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
(此论文获北京市一等奖)
第三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目录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2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
(一)教材结构变化较大,多数教师不甚习惯.................................................................................3
(二)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3
(三)教学方式单调陈旧,课堂缺乏活力.........................................................................................3
(四)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3
三、在多元智能理论下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4
(一)学习领会课标,设置梯度控制难度,体现目标多元化.........................................................4
(二)用教材和资源,重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4
(三)既要重视探究过程,也要重视知识的结构,体现层次多元化.............................................4
(四)运用发展性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体现评价多元化.............................................4
四、案例.........................................................................................................................................................5
(一)教学目标.....................................................................................................................................5
(二)教学过程.....................................................................................................................................5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5 2.教师引导,自主探究.................................................................................................................6 3.展示成果,教师总结.................................................................................................................6 4.知识拓展,能力迁移.................................................................................................................6
(三)教学体会.....................................................................................................................................6
五、小结.........................................................................................................................................................7 参考文献.................................................................................................................................................7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的教
学设计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内容摘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人的聪明才智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大部分人只能在部分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我们把个体的这部分优越的智能,叫做强势智能。本文根据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尝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元智能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促进学生强势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关键词】多元智能 教学设计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structional Design 引言: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对实现“三个发展”,尤其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实施民主性、主体性、创造性、和谐性的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因材施教”中受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的概念,并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至少拥有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在内的八种智能。
加德纳的理论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发展学生的各 2 种智能的同时,突出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促进学生人生最优化发展。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课改、新教材的出现,许多化学教师开始不适应,深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难以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上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结构变化较大,多数教师不甚习惯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而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的影响,多数教师不能对教材做出很好的处理,还是按照原有的思路来。由于新教材结构的重建,由过去的学科主义转变为现在比较重视人文主义,多数教师不甚习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
(二)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新增了很多内容。因此,多数教师对新教材中知识的深度、广度难以把握,同时又担心学生在将来的高考中吃亏,就会不自觉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面面俱到,追求课堂容量,而将不少“科学探究”实验进行删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课改目标背道而驰,最终造成“夹生饭”现象。
(三)教学方式单调陈旧,课堂缺乏活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课程实施伊始,充满热情的老师们放下尊者的架子,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但是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慢慢又走回到老路。因为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因为探究没有预设的学习效果,因为时间不允许。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因此,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四)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适应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了解,仍然在旧课程框架下,用旧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来实施新的课程,出现通俗所说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三、在多元智能理论下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通过以上问题反映出,新课程的实施不等于简单地使用新教材,它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对学生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者而言,以往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此时的教学观念出现新旧交错,要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很好的实施新课程必然要经过一个适应过程。
(一)学习领会课标,设置梯度控制难度,体现目标多元化
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关键在于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状况,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有些内容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设置梯度,使于学生自主探究。尝试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问题串),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认识的方法。
(二)用教材和资源,重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大纲、教材是教学一成不变的剧本。新课程不同了,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学一线的老师如何用教材,如何补充素材,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一线教师感到学生累,老师也累,原因在此。这种现象是必然的。教材重组是必须也是必然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指导,整合各教材的优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
(三)既要重视探究过程,也要重视知识的结构,体现层次多元化
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教学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区分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因此往往会把教材中最富个性和特点的探究活动等栏目丢在一边。事实上,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
(四)运用发展性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体现评价多元化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和谐发展。评价主体多元化,有教师、同伴、个体和家长的 评价。评价的形式多样化,既有过程评价、描述性评价,也有终极评价、测试评价。评价的层次多样化,既有具体的分数,也有等级评价。教师尤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点评,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
四、案例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超越课堂上原来使用的典型的语言和逻辑教学方法,打破狭隘的限制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宽广的教程范围和学习方式,“唤醒”在学校中那些“沉睡”的大脑。在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中,没有一个最佳模式。在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把八种智能全部整合进去十分困难,而且可能会令人感到挫折。所以作为教师应把眼光立足于一个单元乃至一本全册教材,找到教材与理论的切入点。下面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为例,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思路流程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记住所用药品的色、态,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和阅读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原理并能指出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给出的药品和条件,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通过奥运圣火以及神六神七发射的图片的展示,给学生视觉直接的刺激,让他们看到氧气的用途,然后分小组,结合自己学习及生活当中的实际事例,交流讨论氧气的重要性,从而将其引入到这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实验室制取氧气。
教师首先利用视觉化的引导,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而 且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语言智能;然后通过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及人际关系智能;养成了学生自己从教材获取信息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2.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整节课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来完成教学的。教师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问题组层层设疑。学生针对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最终得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该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能够使学生自己养成从教材获取信息的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以及人际关系智能。3.展示成果,教师总结:
教师讲解完成之后,学生组织小组,自己动手操作,制取氧气,这个做城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然后将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组内交流讨论,并与其他小组分析对比,探讨自己实验的优点与不足,最后组间交流经验,体会收获,教师对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总结及肯定,加深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巩固。
通过学生自己制取氧气,体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模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交流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及身体运动智能,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4.知识拓展,能力迁移:
在学生都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之后,教师展示潜水员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转移到课外,讨论更多制取氧气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小组交流劳伦,最后形成归纳总结,教师做指正以及拓展。
通过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参与热情。并且以实验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然观察者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在该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也能够培养人际关系智能。而在最后的实验分析与总结阶段,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体会
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以后学习氧气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铺垫的作用,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分析归纳学习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创设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化学知识的热情,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健康之间的意义。
学生在获得的化学知识的同时,改变学生原来的只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从着重于知识的记忆变为对知识的探索,学习前人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案例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应用,使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五、小结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智能发展初探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其结果是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以本课教学内容为例,以往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丰富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以利用并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为出发点,用多元化的角度分析教材,并实施多元的教和学。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但是我们坚信实施新课程这条路是正确的,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积极投身新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一定能实现新课程实施的预定目标,使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德纳.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2]彭红英.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文化课中的理论研究 [3]刘琼.浅谈多元智能平价理论在英语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4]堂永海.论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公平[5]巩渤.论基于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
[6]李子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取向的反思与重构
[7]陈杰琦 埃米勒艾斯贝格 玛拉克维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
第四篇: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二备课组 唐 斌
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师的最高追求,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在有限时间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呢?经过半年的实践和学习,研读教材、新课程标准、教纲和考纲,学习和讨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组在同模块实施不同的高效教学模式,采集数据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再采用学生访谈法和学生问卷法,以及教师问卷法,了解课堂设计者对于高效课堂的认识和体会。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到底哪种模式更能体现高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模式呢?
所谓高效课堂我认为是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是学生通过过程体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课堂,高效课堂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高效课堂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高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高效课堂也需要教师具有主导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一般来说,要做到高效课堂,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教学设计要精美。教师准确研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②、精讲精练展高效。教师在
教学中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③、学生主体作用要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④、面向全体教师落实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⑤、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两基”落实,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业与练习当堂完成率100%,正确率90%以上。本学期我们对同模块八个班进行实践,四个老师各承担一种模式,分别采用学案探究式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杜郎口“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评价:①采集月考、平时考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参量,特别是学生年级名次变化,通过分析班级总体成绩优秀率、及格率、过差率,还有每个学生个体成绩变化,并对照同层次学生的成绩和名次,来定量分析课堂双基落实的效率;②对学生课堂检测和作业反馈。
通过集体备课统一制定课堂检测题,在一定时间完成,通过完成率和正确率考查学生课堂掌握落实情况,进一步分析课堂实效;③参照课堂学生参与程度和自主合作程度。课堂上学生分组合作积极发言,通过小组内分工协作、小组间展开竞争和交流,统计学生的参与人数和积极程度来评价课堂的有效性;④通过学生访谈和问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有效课堂的展示者和表演者,他们对于高效课堂的判断依据和选择标准最有发言权,学生最喜欢哪种课堂模式,他就会最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⑤通过教师问卷调查。教师是有效课堂的设计者和导演,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堂模式的可操作性,每个教师都有认识和体会,都会选择一个课堂效率最高的课堂模式。经过半年的摸索,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当前我们认为学案式探究教学模式是应用起来最有效的。
学案探究教学模式是替代性教学模式和生成性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明确探究的任务和目标,使学生的思维在一定引导下激发并发展,从而通过一定规范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分工、成果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学案的完成和学生的总结达到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又能让学生落实双基,这样既兼顾学生各项能力的长远发展,又能保证当前学段学生的综合评价的落实,通过把目标教学模式和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发
展和结合,特别是在高中阶段会让学生的学有效,教师的教也轻松。那么该如何实施学案探究教学模式呢?我认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探究式学案的制定,其二是学案的课堂实施。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学案要有针对性,为制定学案,教师要研究教材、熟悉新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特点,要能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等,使每一个问题都有知识概括性、有层次递进性、有可探究性,概念课重在概念辨析和理解,实验课重在实验设计和评价,化学原理课重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复习课重在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完善认识;其次学案要有阶段性,学案的制定在早期是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分析教材,相互借鉴集思广益制定探究问题,这样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思维方式,使课程目标能很好落实,但能力目标有所欠缺,教师替代性指定要落实的问题,并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故当学生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后,在后期的学案应是教师和学生讨论制定或学生小组制定,这样学生除了制定学案也会评价分析学案,学生的参与更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学案还要有实际可操作性,问题的难易程度和问题的探究性,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案是学生思维探究的提纲,不一定是基础知识填鸭式的,也可以是概括的几个问题作为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课外教辅资料或网络进行查询能够获得成功体验,让学生能够探究、乐于探究等;最后学案要有现实
性,化学来自于生活,探究问题的的设置要能和生活应用相结合,学以致用,还教学内容以生命,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学完原电池原理后,让学生设计水果原电池或用原电池原理防止轮船外壳生锈等,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
学案制定后,最重要的就是学案的实施,我认为实施的方式与教学内容有关,应尽可能不要占用学生课外的时间,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提高课堂的效率。平时教学中除复习课、一些需查网络获得资料的课及研究性学习课题等,要提前发学案预案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准备,使课堂延伸到课外,这虽然可调动学生自主性、也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和完整性,但占用学生课外的时间太多,这不利于各学科综合发展。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在有限时间里获得知识和能力,故在学案实施的课堂上,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评比、协作完成总结归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把学案教学的“学”字发挥到极致。教师充分展示“导”的作用,创设探究情境、把握课堂探究的氛围,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当然同时要负责个人、小组、班级答疑,对学生的认识拔高深入,对抽象问题形象化,对知识应用规律化,强调重难点,提高问题的针对性,积极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展开。
总之,我们利用学案式教学,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宗旨,提倡“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小组合作、教学相长”的思想,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运用学案式教学,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不必忙于抄笔记,节省了时间,就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时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不必忙于板书,可以有更多时间关注更多的学生,实施个体化辅导,解难释疑。并且也克服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知识速度快但不利于课后复习的困难,这既提高了个体学习效率,也能提高整体学习水平。当然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都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学案式探究教学模式还有着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第五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作者: 何 靖
单位:北京昌平区城南中心旧县小学
关键词:
多元智能,智力组合多样性,智力强项,智力弱项,教学手段多样化 文章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都有各自的智力强项和弱项,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组合的多样性实现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教学。英语教学应与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相结合,在展示强项,发展强项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使语言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学全过程中转变观念,创造性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给予学生适时地鼓励和指导。(论文全文)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发现使大部分学生头疼的语言知识,一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表演、运动等方式加以展现就会吸引学生广泛的兴趣,一些语言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会由昏昏欲睡的状态转变为热心参与,忙得不亦乐乎,从而高高兴兴的学到了语言知识。学生中的这种现象引起了教师们的无限思考,这种现象是偶然的,还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拨开了我们眼前的迷雾,为拓展英语教学手段、英语学习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提供了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他还强调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1.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要素。
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九种智能要素组成。这九种要素是:(1)言语/语言智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指有效利用数学进行推理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能—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的能力。(5)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内化和表达音乐的能力。(6)人际交往智能—指与人相处和交往,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7)自我反省智能—指认识、了解和反省自己的能力。(8)自然观察者智能—指辨别生物和自然界其他特征的敏感能力。(9)存在智能—指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2、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现实思考。
人的智力是多种智能以不同方式组合的结果。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每个人在智力方面都有强项和弱项,有各自适应的学习方式和发展倾向,而现行的教育中整齐划一的东西太多,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整齐划一只能使部分学生受益,而现行的考试又只能测出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能力的高低,仅以这种考试的结果来评价学生及预测学生未来成功与否是不科学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育出来的成功者其实只是部分能力上的成功,而不是综合智力优胜者,他们很可能在某些参与社会竞争必备的智能上是欠缺的。比如:有一个手拿大学毕业证,大学英语六级证及全国计算机二级证的人到社会上去应聘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位应聘者的一切证件都只能说明他在语 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而社会竞争所必需的人际交往能力正是他所欠缺的,从而导致了他择业失败。这种结果又是谁的过错呢?如果他当初上学时就发现并重视自己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的欠缺,并在教育系统内能够得到大力培养的话,这种择业时的困境就能避免出现了。又有一些学生在上学的过程中一直被认为是差生,迫于社会、家长、老师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爱好的运动、音乐、绘画等活动,全身心投入到使自己头疼的考试复习之中,结果往往还是不如人意,从而造成学习者自信心受到极大摧残,有时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教育的目的应在于让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项,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发扬强项、发展弱项、发挥潜能、自信自由的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在智能组合方面的多样性探索最佳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实行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智力强项方面的潜能得到认可和发挥,一些智力弱项得到重视和发展,逐步形成各种智能的最佳组合,从而使每个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英语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给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语言学习本身是语言能力的体现,但具备不同智力组合的学生都可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如何使其语言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我认为语言教学应与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相结合,在展示强项,发展强项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使语言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方面能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英语已经成为各国公民的必备素质,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使自己的爱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须学好英语;另一方面,学生在展示自己强项的过程中能够自信愉快的学习语言,从而增强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1、新教材的使用为我们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教材的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其选材和教育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生理需要。其中的各种体裁能满足不同智能强项学生的需要,例如,名人、音乐、电影、体育、文学、艺术、语言、科技、文明礼貌、友谊、饮食文化、幽默等。当学生兴致勃勃地翻阅教材的时候,他们都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这为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当然,有不少教师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这是因为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缺乏运用新教材所需的组织和创新能力,并且受到目前各级各类考试的束缚。这就要求教师们把教育教学的眼光放远一些,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着力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2、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的组织各种活动,顾及学生智能组合的多样性,实行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教学。
1)对于语言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可以让其多读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英语文章,鼓励他们去模仿磁带中的发音,并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英语演讲比赛、班内英语小品比赛、英语歌曲表演等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听写的手段提高其听力水平。为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可以把一些英文绕口令引入教学,让此类学生给大家作示范。
2)对于擅长数理逻辑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参加双语班的学习,给其找一些英文编写的数学题及趣味智力题,英文编写的数学知识,还可给其创造机会让他们用英语给大家讲一道数学题,也可让其编些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然后给大家讲解。遇到英文故事,教师可把故事的先后顺序打乱,让此类学生根据逻辑重新排列组合。
3)视觉空间能力较强的学生侧重于通过造型图像来学习,那么作为教师可以将单词绘制成图画,将英语对话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来学习,把英语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鼓励学生自制图片和简笔画并运用它们来作为展示自己语言的资料。在锻炼听力时可让该类学生将所听得内容用图像展示出来,比如像:香蕉、苹果、鸡蛋、大象等单词。
4)对于身体运动智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其通过身体的感觉来学习。比如,角 色扮演,戏剧的即兴创作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有一些游戏特别适合此类学生做,教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种东西,让这些学生看后把这种东西表演出来,然后全班同学猜老师的卡片上写了什么。或者卡片上写着老师让学生干的事,这类学生可把这件事表演出来,然后大家猜What did the teacher ask the student to do ?在讲小学三年级课本中的story time时,我们可以把英文小故事变成小品,然后分角色让学生表演,这样就可以给此类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于是他们在一边表演一边说台词的过程中,便练习了语言知识。
5)对于那些人际交往智能很强的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是适合他们学习知识最好的方式。教师可让此类学生在组内讨论,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他们可以充当小短剧的导演、英语口语比赛的组织者。如果搞一个英语才艺大比拼的话,他们可以充当主持人和召集者。
6)对于自我反省智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业余爱好,承认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使他们具有心理安全感,从而增强它们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注意观察此类学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适时地给与他们鼓励和指导。在方法上应让他们写英语日记、英语总结来学习。老师可和此类学生互通英文书信或电子邮件。
7)音乐节奏智力较强的学生通常是pop music的爱好者,他们能毫不费劲地学会多首流行歌曲和熟记歌词等等,会经常在耳畔回响。教师应引导他们去搜寻一些与课堂题材相关的歌曲,在课上与大家共赏,教师也可创造他们在大家面前高歌一曲的机会。英语教师可搞一种每周一歌的尝试,即通过课间、中午休息时间放英文歌曲,争取让大家每周学一首英文歌,适时地搞一点英文歌比赛以活跃英语学习的气氛,而音乐智能较强的学生自然成为此类活动中的主角。
8)擅长自然观察的人通过接触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来学习,我们可让此类学生充当值日生,每天用英文来向大家作天气、物候方面的报告。在要学生学会使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 等词的运用时,教师可建议其向大家讲述如何种花等等。教师还可让此类学生动手制作关于环保知识的手抄报。
总之,如果学生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或优势智能组合来学习英语,从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东西入手来积极地运用英语,那么他们在英语的世界中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教师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学生智能方面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课程标准的统一性的制约,受到课时的制约,受到学校现有条件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把多样化的活动以高效的方式整合到课堂中来,而教育本身应以学生自觉自主活动的方式延展到课下。当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时,我们可运用音、形、像等多种手段同时展现给学生,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刺激下迅速理解和记忆知识,课上的活动应力图满足不同智能学生的需要。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project,学生可以在完成它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等到课上教师再要求学生作出多方面的展示及陈述,从而使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获得展示自己和发展语言的机会。举一个例子,师生共同郊游归来,老师布置关于旅游的项目。有的组的同学准备制作手抄报贴在教室内展示:组内有的负责收集照片,并附加英文说明;有的负责撰写英文游记;还有的负责整体的版面设计。有的组根据沿途发生的趣事编成英语短剧,准备课上演出。也有的组用演唱英文歌曲的方式表达旅游中的美好感受。还有的组把一路上收集到的各种植物标本,购买的当地土产及旅游纪念品汇总到一起,并准备拿到课堂上展示,该组同学负责配以英文解说。除了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之外,我们可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诸如英语才艺大比拼、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等活动,这可以获得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挥潜能,锻炼语言的多重效果。
4、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评估手段和形式会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策略产生很大的影响。既然我们的教学多样化了,学生学习形式多样化了,那么我们就必须有多样化的教学评估方式。我们应把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把卷面测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各种评价中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创造有意义的项目和进行真实的展示,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智能来参与和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摆脱传统 考试所带来的压力感和厌恶感,发挥出运用语言的最好水平。英语教师应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旧观念,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综合素质(即多种智能综合运用的能力)。我们进行评估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仅要对目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评判,还要提供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情况的分析,其中包括学生强项和弱项的分析、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对学生未来如何学习语言、如何发展的建议。当然教师对学生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其评价难免不够全面,所以我们还应结合学生个人评价、组内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从而使得学生客观的看待自己,自觉地寻求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的最佳方法,探索自己智能组合的最佳方式,以及确定个人的努力方向和发展道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颁发一些小礼物,以示对其活动的肯定。
我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实践还有待更大程度的开发,希望更多的英语教师投身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拓展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的道路上来,希望更多的学生在英语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过程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方法。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李晶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上海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 张俐荣
《多元智能理论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 苏州大学数学教育研究室 潘洪亮
“论多元智能的评价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评价的启示”,卢利、李晓,《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0期
作者:何靖 性别:女 职称:小教一级 职务:无
电话:89745509或*** 电子邮件地址:hejing1202@126.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心旧县小学 邮政编码:1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