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高考背景下学涯规划课程建设(xiexiebang推荐)
新高考背景下学涯规划课程建设
------中学-----2----年---月---日至----日,----教育集团在---中学组织召开了《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会上----=====分别发言,介绍了---省、本校在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探讨、实践方面的做法。
通过两天学习,对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现专就学涯规划课程建设谈谈自己的收获和认识。
一、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团体相结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社会需要,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计划,这一计划严格意义是职业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是动态的、不断修订的。童年的梦想,长大后我要当***家等是生涯规划的萌芽。随着自我认知的发展、家庭和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规划在渐渐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定环境还可以直接决定职业生涯。
二、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段的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从20种课程搭配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一种并能随时调整自己的具体目标,考取最佳的专业及院校,因此严格意义上高中学段的生涯规划是学涯规划、不是生涯规划。
三、学涯规划教育要通过课程建设形式来实施,在课程中完成学习心理学知识、师生互动、搜集考试成绩、查询大学及专业信息、量表测试、生活及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主要是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自我认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潜力学科、优势学科等; 二是对大学、专业的了解;三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意识和能力。
(一)班主任任课程教师,学习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模式、选课模式、走班模式、高考模式、招生模式等政策性知识。
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好学校、哪些学校里开设着哪些强势专业、强势专业的就业前景等。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有四点:英语分两次考试,取好的一次成绩;史、地、政、理、化、生的选择由原来的文理分科变成任意三科的组合,即20种组合;选考的三科折合成等级分,把所有参加本科目考试的学生由高到低排名,然后按照百分比转化为分数;有的学校的有的专业对要考核的科目是有要求的,所以学生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二)心理教师任课程教师,引领学生加强自我认知。简单说,自我认知是学生及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及对家庭条件的了解程度,它也是决定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学生对自己兴趣、爱好、能力、优势、劣势等的充分认知,这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课的设计理念,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校的生涯规划课和心理课是合在一起的。通常还要借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等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潜意识的东西,让学校或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分布。其次是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和志向的清晰度。一个孩子的志向和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也许是小时候的一场经历、电影、父母的期望、老师的一次讲课等。
(三)班主任、任课教师任课程教师,对学生各科成绩综合考量。
综合几所学校大联考,把所有学生的成绩统计出来给他们排名并按照等级给他们核算成等级分数,再针对每科的分数给出一个建议,由高到低分别是推荐、建议和不建议。于是每个学生就有了这样的一个表格,以这个表格为基础,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各科成绩有个很好的认识。
(四)学校组织实践活动,尝试生活或职业体验。
1、开设大学研学旅行课程,走进大学、接触大家、体验高端实验室等。
2、开设社区服务课程,走进社区、企业、慈善团体等。
3、开设假期生活体验课程,走进家庭、孝敬父母等。
4、邀请行业的优秀人员来我校讲座,谈创业、讲经验、话人生等。
综上所述,两天的学习、会后的思考,进一步坚定上好学涯规划课程的信心。
二-----年----月----日
第二篇: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新改)[定稿]
《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简要介绍
《数学分析》课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历时最长、占学分最多的一门课程。数学分析主要内容有极限论、微分学、积分学与级数论。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其中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想,培养使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如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微分几何、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充分发挥《数学分析》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本课程建设。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基本要求及标准,特制定了《数学分析》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其目的是使我校《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步入更高一级台阶,把《数学分析》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文件完备,教学设备先进的校级精品课程。为此,制定《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
二、课程建设目标
在未来几年内,努力加强《数学分析》课程建设,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校级精品课与省级重点课程为目标,全面建好《数学分析》课程,积极发挥该课程在数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1.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教学内容的改革。抓好习题课教学与改革,完善讨论式习题课的题目与互动式教学的内容的安排等。
2.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材(含教辅材料)的研究利用。目前我校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的《数学分析》(第四版),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同类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和研究,作好改用更优秀教材的准备。同时,除一些现有的资料外,编写与本课程相关的师范专业教材及相配套的教辅资料,积累修订习题课教材,达到加强优化教材建设的目的。
3.更新教学手段, 在1-2年内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答疑。开辟网上园地,设问题征解和问题讨论。在数学实验室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开设针对《数学分析》专题的数学实验课。开设网上自我检测与考试栏目,进一步尝试教学网络互动。
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支精通该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师资队伍,五年内使本课程组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在教学、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发表与《数学分析》有关的教学研究论文,反映课程建设水平。建设好科研方向的学术梯队,坚持 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并重,积极组织人员进行跨专业的合作研究。3-5年内完成1-2项校级科研项目,并争取省级科研项目,每年每位教师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5.结合师范教育特色,立足本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着眼于基础科学研究,力争使《数学分析》这门课程成为数学专业的一门精品课程。
本课程计划上网的资源有:
师资队伍:教师介绍,课程组概况,课程负责人情况,课程组各成员情况,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和计划;
课程描述:历史沿革,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 特色规划:课程主要特色,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自我评价等;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进度表,课程教学要求,习题,参考文献,教学用书;
电子教案:全部章节的电子教案; 授课视频:部分教师部分章节的授课视频; 教学课件:全部章节的ppt课件;习题库:各章节复习题;
试题库:16套《数学分析》试题,部分测试题;
参考资料:《数学分析解题指南》及《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国内外经典《数学分析》教材,相关学科发展,有关数学史和数学家简介;
网络课堂:网上答疑,网上园地,设问题征解和问题讨论,开设网上自我检测与考试栏目,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习题和课外学习资料,适时地、不间断地写一些教学随笔和学生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研科研:教研档案(教研项目,教学论文,教学奖励,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整合,教学方式方法(讨论式习题课等),教材与参考书建设,教研问题探讨,科研情况(科研工作介绍,科研获奖等),课程组研究生培养,教研科研活动简讯;
教学档案:教学计划,电子教案,部分习题和参考答案,部分试卷及参考答案,学生专区(学生活动,学生论文等)。
总之,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转变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改革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用现代教育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强化课程管理,积极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课程建设实现措施 1.提高认识
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了解校级精品课程与省级重点课程达标条件,激发敬业精神,提高课程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位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我校的办学定位以及数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精品课、优秀课的建设工作。努力做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来培养合格的人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做出贡献。
2.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建设规划实现的主体,必须建立一支较为稳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高业务水平、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由于应用数学专业与统计专业都开设《数学分析》课程,学生多,任课老师少,而《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任务重(三个学期的课)、教学难度大,导致可以承担《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偏少。课程组现有10位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助教1人,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较好,师德高尚,这支队伍充满活力但人员还是偏少。因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在职进修与脱产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如下:经过3-5年的建设,使《数学分析》课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0%。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带头作用,经过5-10年的努力,培养出一两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为使《数学分析》课程后继有人,使其教学不出现“断层”,要加大对新上岗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每个青年教师安排教学导师,青年教师跟班听导师的课,导师定期听青年教师的课。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拥有一套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新上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把《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教材建设
教材质量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一方面在国家公示的获奖教材中采用最优秀的教材,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编写更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数学分析》教材,对教材内容根据专业特点与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增减和修改,所编教材要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适合我校办学特点,做到教师易用,学生易学。围绕所用教材,编写与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辅导教材包括:习题课教材、习题集(解)、学习手册、试 题(卷)库。要充分利用校图书馆与学院资料室的有关资料,补充与拓展本课程内容,使之更加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任课教师的重点工作是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材的教法及优化习题的配置,比较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取其精华,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围绕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针对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制网上授课和辅导课课件,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4.课堂教学
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由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主持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与研讨,相互听课、评课,落实备课规范。课堂讲授做到内容熟练、概念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例清楚、语言精炼、板书工整且布局合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程授课质量,争取最佳教学效果。
建立完善的听课与评课制度,提高教学团队的授课质量。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参加观摩课、讲评课一次,通过观摩、讲评,认真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积累经验,发扬长处,找出不足,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深层面进行教学改革,共同促进授课水平提高。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对整个教育尤为突出的问题。因此,现阶段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以寻求好的方式和方法就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进行一些课堂讨论、布置作业、批改评讲、考试测评的传统模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严格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6.教学研究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学团队的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在每学期的工作要点中要明确提出三周必须进行一次以上的教研活动,并对活动时间、内容、主持人等做出安排,按计划进行,做到有主题、有准备、有记录、有总结。在集体研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全面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的教改项目立项,在3-5年内主持并完成1-2项校级教研项目,并争取省级教研项目。
7.信息交流
为了加强课程建设,鼓励课程组教师利用网络等设备与校内外同行保持教学、教改、课程建设的交流,参加省内外学术研究、教学研究等相关会议,请专家、教授来我校讲 学,掌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信息,组织几个研讨班,使教师个人的教学与集体智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8.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
在实行完全学分制时,需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测评办法,成绩测评办法作为学生智育测评的依据,必须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核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而考核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因此在选择考核内容方面,应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方法的运用,特别应注重检验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养成。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我们主要采用闭卷笔试。积极探讨标准化考试与考教分离工作,争取在建设周期内完成标准化考试与考教分离基本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1)提高教师标准化命题、考试、阅卷、分析评价等有关现代管理知识;
(2)本课程的考试从命题、测试、阅卷等环节均按科学的、规范化的标准统一;
(3)在条件具备时实行微机组卷,率先实行考教分离;
(4)结合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和新的教学纲要、考试大纲,制定更为有效的试卷库。
9.实验室建设
加强实验环境的建设,开发和改进《数学分析》实验软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强化《数学分析》实验环节,使得其实验以及实验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数学实验指导工作,努力做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四、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充分发挥我校数学系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齐心共建,共同努力完成。为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成效的检验与评估,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如期完成课程建设规划中的任务,建立课程建设的检查、评估、奖罚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检查机制
在数学系领导下,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成立课程建设专家检查小组,负责检查、评定课程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对课程建设进行监督执行和宏观管理。
2.建立课程评估体系
在教研室主任组织下建立课程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通过自评和专家评定等方式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评定课程建设质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促进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入。
3.制定课程建设奖罚制度
(1)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建设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课程建设工作并非教学以外的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认真完成;
(2)根据课程建设工作量大小和完成质量高低,给予教师相应的课时补贴,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3)对于教学效果好、积极参加课程建设的教师,优先推荐优秀教学质量奖;(4)评定中高级职称、晋级、进修、评先进时,应优先重点考虑政治思想好、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课程建设贡献大的教师;
(5)任职考核要重点考虑教师完成的课程建设工作量的大小和质量,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课程建设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精品课建设初级阶段
1.派出骨干教师去省内外重点院校考察学习、观摩教学活动及参加学术会议; 2.完成教学计划的编制工作,并且按照2013年版的教学计划编写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纲要;
3.对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进行加工和开发,完成部分内容的电子教案,并初步建立期末考试电子试题库。
第二阶段:精品课建设中级建设阶段 1.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
2.完成《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
3.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撰写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4.完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建立期末考试电子试题库; 5.初步建立网络教学的基础环境; 6.所有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材料都上网。第三阶段:精品课建设完成阶段
1.修改完成辅助教材的编写,完成研究性的学习论文并发表; 2.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进行网上教学和作业批改、答疑; 3.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总结,所有《数学分析》精品课程资源上网。
经过本课程组所有老师多年的不懈努力,我校《数学分析》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教师结构日趋合理,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为此,我们坚信,随着本课程建设规划的实施,必将使我校《数学分析》课的教学步入一个良性方展的轨道。
山西大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院数学系函数教研室
2014年3月28日
第三篇:课程建设规划
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二0一一年九月
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与实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我校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升我校办学品位
二、基本目标
1、完成我校《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制订和完善,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开发和建设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3、构建我校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服务新课程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4、制定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制度,促进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我校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建立旨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6、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课程育人、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
三、主要内容
(一)学校课程方案
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按5.5天计算,每天9学时,每周共50学时,其中机动时间7学时(包括班会、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自习课等),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证43学时。
3、高中课程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或补考。
根据省教育厅的课程实施意见和市、县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及课程开设计划等文件,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校课程方案。一个学校的课程方案,其最核心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模块),一是学校如何提供这些课程(模块)。课程的编排按以下程序运作:
1、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这是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所必须的,也说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将导致学校结构和功能的部分变革。该课程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各年级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等组成。
2、成立学科课程小组。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的核心成员为本学科任课教师。
3、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开课方案。各学科课程小组负责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和初步的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并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该方案包括本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学分分配情况,必修模块的开设,哪些选修模块必须有选修课的要求,哪些模块没有选修课的要求,本学科教师的开课能力等。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方案意义重大,是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编排的基本依据。该方案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总方案的质量。
4、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公布拟开设课程总清单。课程指导委员会应及时对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开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列出和公布下一学期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的总清单。
5、学生依据学校公布的拟开课程清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课,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6、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排出课程方案与课程表。课程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并作适当调整,最后编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自己的课表。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3、从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部分,一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另方面,作为侧重点不同的各个部分,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与编排上应充分考虑它们的独立性。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高一年级安排10学分,高二年级安排5学分。它的实施分为二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含义及特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是孤立的,要和课题研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课题研究,要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之前安排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巩固,深化认识。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自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等领域中选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设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重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
社会实践的实施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每年一周,三年共3周;组织形式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社会实践的6个学分中,校内实践最多2个学分,校外实践至少4个学分;军训作为社会实践的独立部分,为2学分。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满2个学分。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社区服务应该在课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以服务小组为重要活动单位。
4、遵循“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和有关规定,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学分认定。
5、学校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等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②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③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④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3、学生修习校本课程不得少于6学分。根据我校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一学年开设的《中学校园里的心理学》为全体学生必选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得2个学分。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四个学期开设由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每门课程18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每学期选一门,得1个学分。
(五)学分管理制度
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用百分制表示,也可以用等级表示(可用A、B、C、D四个等级)。学分认定一般根据考试(考核)成绩、出勤、评语三项综合评定得出。其中,出勤量和课程模块考核是认定学分的必要条件。根据规定,学生未经同意缺课总数达到或超过模块学习时数10%,就不能认定学分;学生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不能认定学分。考虑到学分是一个完成学习任务“合格量”的标志,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差异状况。因此,为了全面正确地记录学生的学业状况,现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宜采用学分和原始成绩双重记载制。
学分认定的依据:(l)学科类学分的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按模块规定的分值认定。认定要求: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合格才能认定学科类模块学分。考核不合格的,必修模块允许补考或重修,选修模块允许补考、重修、另选。(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由学校按照有关标准或办法并按有关程序认定。认定要求: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有课题研究成果。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等进行认定。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来认定学分。
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规定的学分;三年内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总学分必须达到144学分。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进新课程,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下设的课改办公室和七个相关的研究工作小组必须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决策、管理和技术保障。同时,年级是执行机构,负责新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研组备课组负责学科教学工作。各职能部门更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做到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1、成立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和实施全校的课改推进工作。
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 长:孟
军
副组长:孙先启
广
丽
王升江
成 员:王俊博
孙吉芳
刘成秀
胡佳军
各学科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两个工作组,其职能如下:
(1)教师培训工作组:负责对教师的岗前、岗上培训,校内、校外培训,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2)课程实施与开发工作组:负责课程的运行与管理,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审核,建立、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库。负责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教师的评价工作,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评价
2、完善管理机制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校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以规范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促进新课程健康、有序推进。
(1)完善年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机制:年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措施,除了正常履行本年级的管理职能外,还协调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本年级的相关事项,防止和克服新老课程并存期间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2)完善校本教研机制:推行完善二次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推行二次备课。倡导个人钻研,形成个案——集体讨论,一人主讲,分工合作,共同研讨,形成共案。——自我研究,完善个案的备课流程。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纲、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缺什么,是怎么学习的,让教师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有效地指导学生怎么学。依纲据本,大胆舍弃繁难偏旧内容,强化效率意识。学校双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管人员学科蹲点制度保障了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
(3)完善检查考核机制:我校采取过程跟踪、随机抽查、阶段评价、综合检测的方式,检查考核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考核结果与教师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同时动态跟踪记录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教研能力、探索精神等,动态跟踪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档案资料。
3、充实设备设施
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学校准备了专项经费用以充实设备设施,添置新教师笔记本电脑,改建校园网,添置实验器材和药品,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培训,更新观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是统揽我校核心工作,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我校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规划和实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1、培训目标和任务
(1)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特点、改革目标、实施策略、工作策略。从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并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动将这些新的观念与思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行为,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来。
(2)在反思的基础上学习和领悟新课程设置理念,开阔思路,为校本课程开发寻求方法。了解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选择机会。充分认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及引发的班级建设的新问题,提出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办法。
(3)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评估要求,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模块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类。
(1)通识培训。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设置和编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教师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不同岗位人群及其需求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不同板块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研修。(2)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标准研修、多种版本的新教材的分析研究、高中各学科的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相比于教学大纲,新课程具有哪些创新点和突破点、各模块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实施建议、模块的评价及学分认定建议。
3、培训形式
更新培训观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省、市、县培训参训人员的统筹安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要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和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方式上,要积极采取讲授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问题探究、现场诊断等多种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篇:课程建设规划
蚌埠医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做好我院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我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建设目标
在已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和院级优秀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完善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拟用5年的时间,使所有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全院50%以上课程达到优秀课程标准,并构建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0-15门,省级精品课程5-10门,力争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合格课程建设
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各专业要充分重视合格课程建设工作,尤其要重视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合格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有: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主讲教师所学专业应与申报课程相符合或经过1学期以上(含1学期)的该专业方向进修学习,并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形成人员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
2、注重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2轮以上(含2轮)教学过程整合,能够吸收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选用教材符合要求。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
5、教学文件齐备。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
(二)优秀课程建设
优秀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为此,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现代教育思想要在课程建设中有所体现;
2、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课程由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形成结构较合理、人员较稳定的教师梯队,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轮以上(含3轮)教学过程的整合。注重教学改革研究,有院级以上(含院级)教改立项。注意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有特色,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明显的作用。鼓励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初步建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5、注重考试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
6、选用国家级优质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
7、教学文件齐备(包含的内容同合格课程),教学组织管理科学、规范。
(三)精品课程建设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文件精神,按照《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升我院课程建设水平,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要以优秀课程为起点,按照以下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工作:
1、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能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要拥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要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教学内容要先进、科学,并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个轮次以上(含3轮)教学过程整合,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能够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5、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
6、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在主要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和试题库或试卷库、主讲教师教学录像等)上网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加强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方面内容的建设;
7、不断深化考试改革。建立有效、可信的考核机制,鼓励探索和尝试新型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8、注重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将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同时,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学校。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四、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新办专业合格课程的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系、部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开展合格课程的建设、指导、验收和检查,组织申报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等工作,从而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将严格执行有关人才引进规定,重点引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主讲教师;鼓励并继续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和申请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院内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优秀教师评选等各类教学奖评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激励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巩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果,师资管理部门要继续开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在增加兼职教师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努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任教。
(三)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有力措施。为使课程建设内容不断更新,学院将在继续保证教改专项研究经费投入,加强对原有教改立项项目管理,强化教改研究成果的实践和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以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为内容(含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为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学院将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优先保证各类课程建设经费。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为此,学院将加大课程建设工作人力物力的配置,健全和强化教学研究室的工作职能,使其在我院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激励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学院也将定期组织合格课程的鉴定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尤其是要对上网内容进行不断升级和更新;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被取消荣誉称号的课程两年内可以申请一次复查,复查合格的课程可以恢复其原有的荣誉称号。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学校将把课程建设纳入教学考核和教学奖励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评选出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分别授予“蚌埠医学院优秀课程”和“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提供一定数额的前期建设补助和后续建设经费,并从院级精品课程中择优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量化赋分时将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与院级教改立项同等对待。
第五篇: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变革的策略初探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变革的策略初探
从2017年起,北京市新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从2020年起,本科院校招生录取实行“3+3”模式。同时,2020年起,综合素质评价将纳入高校录取参考。
新高考对学校的课程提出了挑战,使其必须做出改变。那么,在此背景下,学校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变革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在课程变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设置多元立体的课程
丰富学生的选择性
一所学校的课程从架构上来说,既要承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又要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同时还需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从建校初期就提出了“人文、人本、人格”的核心价值观:即人文情怀,人本理念,塑造师生健全人格。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学校形成了“培养学生带得走的、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素养”的育人目标。
学校深入分析未来人才需要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细化学校的育人目标,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建立了多领域、多层次、分水平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综合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挑战性的学术课程、高品质的艺术课程、丰富的综合实践课程、追求卓越的领导力课程、社团及其他实践活动课程。
同时,每个领域的课程都有不同层次:基础课程是学生必修的,拓展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而荣誉课程则面向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前沿的内容和主题供学生选择。
总的来说,学校课程在关注必修基础内容、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宽广舞台。下面简单介绍各领域课程。
1学术课程
学校高中学术课程根据学生的选择和未来的专业/职业方向,分为数学、语言与文化、人文与社会、化生与环境、物理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等。
学科基础课程。在必修模块教学中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均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聚焦核心素养。
学科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分类设计可选择的课程内容,以选择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增强与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世界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国家课程中的选修2课程属于此类,如生物选修2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养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素养。该课程采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和基于问题的项目或实践等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体验式的、基于合作和探究的建构式学习模式,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就业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术基础。
竞赛课程及学术荣誉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素养提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的“作品阅读与文章写作”课程,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参加各种作文大赛提供指导;数学、物理、化学学科提供竞赛类课程,为想参加理科竞赛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这些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学术荣誉课程主要包括大学先修课程和大学实验室研究项目课程等,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人文方向和科学技术方向的实践平台。
2艺术和体育课程
除培养学生的基础艺术素养——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审美能力及体育技能外,拓展类课程(话剧课程)还体现了学校戏剧教育的特色。此外,自选课程为对艺术传媒领域有兴趣或有体育专长的学生提供深入实践的机会。
3领导力课程
学生领导力培养是学校特色之一。具有特色的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自我领导能力和团队影响能力,做到“一个人的时候能够管理自己,两个人的时候能够影响同伴,很多人的时候能够带动群体”。
4社团及其他
学校提供众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借助各种实践活动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开展全方位选课指导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高考方案中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但是进行了更精细的分类,学生需要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6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如何科学进行选择,如何将自己的选择和个人前途、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建立联系等,成为了困扰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难题。同时,未来的高考更注重多元录取,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因此,学校不仅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更在学生的选课指导上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规划。
1编制《高中选课指导手册》,让选择更科学
新高考改革实施后,学校都设置了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中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分别有哪些模块?各模块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必修和选修课程对学分有什么要求?这些问题都将是2020年参加新高考的学生面对的最普遍、最急迫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学校在2017年6月份就开始着手编制《高中选课指导手册》,各学科利用暑假时间编制选课手册,并赶在高一年级学生军训前完成。手册不仅简要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的目标、结构、学分分配和毕业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选课示例、学生适应度分析,还整理统计了浙江、上海等已实施新高考省份中高校各专业对选修学科的要求。
2进行分学科专题课程宣讲,让选择更具理性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可选择的6个学科,更理性地确立自己的所选科目,每个学科分别对学科应用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学科基本知识、核心素养要求、相关高校专业和学业综合能力要求等方面开展了专题讲座,如物理学科的“走进物理——高中物理选修的思考”、化学学科的“兼具思辨性与人文性的化学期待每一个优秀的人”、生物学科的“未来在召唤——探索未知的生命世界”、地理学科的“走进地理学——谋一域更谋全局”、历史学科的“历史学科之魅力”、政治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魅力——从中学思想政治课选学谈起”等。专题报告交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的知识魅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学科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进行选课。
3重构生涯规划课程,让选择更专业
学校为新高一年级学生量身打造了生涯辅导课程,课程分为生涯规划课程、个性化生涯咨询两种形式。生涯规划课程持续高一一学年,隔周一节,包括自我发展、生涯探索、生涯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包括选职业、选专业、选科目三个具体任务。
自我发展。认识自我,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积极的人际交往技能,包括对个体差异的尊重,适应自我的改变与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以课堂活动和体验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并将个体特征与职业相匹配。
生涯探索。掌握知识技能与终身学习,学会获取生涯信息,掌握社会实践能力,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在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分为“一日职业体验”“了解大学与专业”“一星期职业体验”三个板块。“一日职业体验”是指,在高一第一学期末,每名学生根据自我与职业匹配结果,选择2-3个职业做“一日职业体验”,通过撰写职业调查报告初步了解若干职业。“了解大学和专业”是指,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前,组织学生到不同大学,与不同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主题交流,深入了解专业前景和大学生活,思考自我-职业-专业之间的关系。“一星期职业体验”是指,高一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期,每名学生在了解自我、社会发展趋势、职业前景的基础上,充分反思个人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所匹配的职业,结合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理性地选择某个职业进行“一星期职业体验”。
生涯管理。学生学会制订符合自己特点的生涯目标,掌握生涯决策能力,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涯规划,平衡个人、学习者、工作者、社会公民、家庭成员和休闲者等各种角色。在高一下学期的生涯规划课中,学生学习使用决策平衡单、SWOT等决策方法进行选课,能够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并学会将目标分为终极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小目标,掌握将目标转化为计划的方法,掌握时间管理矩阵、番茄钟等时间管理的方法,并用于日常学习生活。
4专设学科指导顾问,让选择更“精准”
在新高考的形势下,班主任管理模式已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学科指导顾问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能给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指导与建议。因此,学校为高一年级新生配备了学科指导顾问,为每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和指导,预防和疏导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困扰,为学生选课、填报志愿、确定职业目标等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更准确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重重困难和阻力,如何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应对策略,如何摸索出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如何找寻适合学生终身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规划和活动设计,还需要我们继续思考方向和途径,继续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