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1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第二单元信息窗2(第24页-第2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四人一小组、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区里进行了广播操比赛,场面非常壮观,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看屏幕!(播放视频)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师:很整齐是吧?不过在准备的过程中,遇到几个数学问题。请看第一个(多媒体出示)
1、订做演出服。上衣每件20元,裤子每条10元,3套共需多少元?
师:谁来读一下题?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综合算式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想的呢?,生:(20+10)×3=90(元)。
师:大家同意吗?怎么想的呢?请到前面对照图比划着说给同学听听。生:我是先算的一套衣服的价钱,有3套,再乘上3。教师随学生交流点击鼠标,播放课件。
师:听清楚了吗?我们可以用1套衣服的价钱20+10,乘这样的3套。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20×3+10×3=90(元)。
师:这种算法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算3件上衣一共多少元,再算3条裤子多少元,然后再相加。教师随交流点击鼠标,播放课件。
师:我们还可以分别算出3件上衣的价钱,3个20,再算出3条裤子的价钱,3个10,然后相加,也能算出3套衣服的价钱。
师:做对的同学请举手!真棒!再看第2题。(多媒体出示)
2、安排方队。四年一班同学要排方队,每排男生6人,女生7人,有这样的5排。(如下图,一个蓝方块代表一个男生,一个红方块代表女生)四年一班方队共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仍然把你的想法用综合算式表示出来。师:谁来说一说?
生:(6+7)×5=65(元)。
师:你是怎么做的?说说你的想法。请到前面来。生:可以先求一排共有多少人,师点击鼠标问:是这样吗?
生:再乘上这样的5排,可以算出共多少人。(师随着交流点击课件)师:也就是6与7的和乘5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怎么想的?
生:6×5+7×5=65(元)。还可以先求5排男生有多少人,5排女生有多少人,再将这两部分相加也可以算出共多少人。
(师随着交流点击课件)师:6×5的积加上7×5的积,也能算出总人数。
师:这道题做对的请举手!都做对了呀!越来越厉害了!刚才咱们算的是四年一班的方队人数,如果整个四年级同学排成一个大方队,每排男生的人数为40人我们用一段蓝纸条表示,女生的人数为30人我们用一段红纸条表示,有这样的10排。(如下图)你还能求出四年级方队一共有多少人吗?
每排男生40人 女生30人
10排
…… 师:别着急动笔,听好要求。请能根据图口头列出两道综合算式!师:谁来说一下?
生:第一种算法:(40+30)×10=700(人),第二种算法:40×10+30×10=700(元)。师:那各是怎么想的呢?
生: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一排有多少人,乘这样的10排;第二种算法是先算男生有多少人,再算女生有多少人,最后将两部分相加。教师随着交流,点击课件。
(二)、观察发现,初步建模。
师:说的太好了,同学们,刚才咱们不知不觉的解决了三个问题(出图),师: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3道题在解题的想法上有着相同的地方呢,有几个同学发现了,回顾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小组讨论一下。…… ……
学生小组讨论。师:谁发现了?
生1:老师他们都有两种算法。
师:是啊!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做法。生2:每组的两个算式得数都相等。
生3:每题的第一种算法都是先求一套衣服多少元再乘这样的几套,或者是先求这样的一排再乘几排;第二种算法是分开算,再相加。
师:发现了吗?是这样吗?同学们既会观察,又会思考。刚才咱们发现这些题在解题的想法上上有着很多的相同点。我们再来看得到的这些算式,(手势横指)思考第一个问题:每横排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生:等号。
师:这样就得到了3组相等的式子,也叫等式。下面咱们仔细来观察这些等式,思考第2个题:这些等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可以从数字、符号的角度来观察。生1:左面有括号,右面没有。
师:看,(竖着指)确实是,左面这些式子都有括号,那括号里是什么样子的? 生2:括号里是两个数相加。师:哦,左面有两个数相加的和。生3:右面是两个乘法算式相加。
师:乘法算式的得数叫积,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右面是两个积相加的和。生4:左面的数和右面是一样的。师:能举个例子具体说说吗?
生5:比如第1个,左面有20、10、3,右面也有。生6:老师我发现右面有两个3。
师:他发现3乘了两次,(将3画出来,指下面两道算式)说,都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发现了吗?(并用笔画出)师:为什么这些数到了右边要乘2次呢?
生7:因为左面是一个和来乘,到了右边要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来乘。师:是这样吗?(画框,将括号里的两个数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
(三)、举例验证,模型建立。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又发现了这些等式也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那是不是具有这种特点的
两个式子都相等呢?有同学摇头,有同学点头。看来大家观点不太一致,咱们有必要来继续举例验证一下。谁来模仿着先举一组? 生:(4+5)×7=4×7+5×7。
师:相等吗?咱们一起来算一算!左面和右面各等于多少? 生:都等于63,是相等的。
师:咱们刚才一起举了一组,这样吧,每个同学都来写一组,看看具有这种特点的式子是不是都相等,有没有不相等的。学生独立举例验证。师: 谁来说说?
生1:(6+3)×8=6×8+3×8。师:相等吗? 生:相等。
师:刚才同学举的都是一位数的例子,有没有不一样的。生2:(210+330)×10=210×10+330×10。师:你写的也相等,有没有不相等的? 生齐:没有。
师:是啊,满足这种特点的式子都是相等的,这其实是一种规律。同学们,对照着式子,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规律吗? 同桌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1:左面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面是两个积相加,最后相等。生2: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俩分别和括号外面这个数相乘。师:大家总结的非常好,老师来整理一下。(粘贴文字表述)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大家用这么多的文字表示乘法分配律,老师用一个式子就可以概括出来,想不想知道?其实,字母也可以表示数。我们可以用a表示括号里的第一个加数,用b表示第二个加数,用c表示括号外面这个数,那这个式子应该怎么写呢? 生:想。
师:(a+b)×c=a×c+b×c。等式左边等于右边,右边同样也等于左边。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乘法分配律是一种很重要的运算定律,那你知道咱们学习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处吗?先来做几道题试试。填空。
(4+30)×25= ____×25+____×25 5×12+35×12=(___+___)×12
2、比一比谁算的最快!
(100+4)×25 75×32+25×32 师:看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再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3、五一假期,新明小学五年级的100名学生和5位老师到烟台南山公园旅游,门票每人16元,共花费多少元?
4、联系旧知。
师:刚才我们又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没有用过乘法分配律?
师:请看。这道题13×2,你会算吗?谁来说说?
生:我先用10×2=20,再用3×2=6,最后用20+6=26。
师:实际咱们就是把13看成10+3的和来乘2的。你看用到乘法分配律了吗? 生:用到了。
师:再看。这是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怎样求它的周长呢? 生:(长+宽)×2 师:长×2+宽×2 师:也用到乘法分配律了吗? 生:用到了。
师:原来我们早就再和乘法分配律打过交道!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而已。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它,你可要留心啊!
第二篇:乘法分配律 教学实录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一、复习铺垫
师: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指名学生回答,并背出相关的定义)
生: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师: 用字母怎么表示这些定律,在黑板板书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以卡片的形式出现)
(10+20)×3
10×3+20×3
4×(50+30)4×50+4×30 师: 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相同吗? 生:、、、、、、师: 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结果却相等,那么两个算式之间究竟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对,是植树节,这一天全国上下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一份力量。昨天,我校学生也参加了这一活动,你们想知道他们这一天是怎么样过的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情境图。二 教学实施
1、教学例题(1)、观察比较
师: 从例题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 植树节学校组织一些同学去植树,分成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师: 怎样理解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这句话?
生:挖坑、种树的人数,抬水、浇树的人数,一共参加活动的学生总人数。
师:根据题意,怎样列式计算?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1:(4+2)×2
5=6X25
=150(人)师: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1:4+2表示一件每一组的人数,再乘以25,也就是25组的人数。
师:有不同的列式计算吗? 学生2:4×25+2×25
=100+50
=150(人)师: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4×25表示挖坑、种树的人数,2×25表示抬水、浇树的人数,一共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两种算法不同,结果相同。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找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4+2)×25 = 4×25+2×25
师:等号左边的算式表示25个什么?右边是25个几和25个几的和?
学生:等号左边的算式表示25个(4+2),右边是25个4和25个2的和。
师:观察这些算式(原来卡片上的),两种算法不同,结果却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找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学生:能。
(10+20)×3 = 10×3+20×5×(20+40)= 5×20+5×40
师:这些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
学生:这些算式左边和右边的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师: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这两种的计算结果相同。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叙述规律时,对学生语言进行指导纠正。老师:同学们的总结很好,这个普遍的规律叫什么呢?你知道吗?(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你都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哪些知识? 老师:乘法分配律的总结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为了使这个定律表达得更简明更概括,我们可以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三个因数,这个定律可以写成:(a+b)× c= a× c + b × c。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三)课堂作业
师: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检查、修改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15+23)×2=____×2+____×2
(2)16×(37+12)= ____×____+____×____(3)48×19+52×19=(____+____)×19(4)276×38+276×62=276×(____+____)
2、观察下面每组两个算式,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3+4)×6
3×6+4×6
②5×63+37×5
5×(63+37)
③ 8×(6×2)
8×6+8×④(17+15)×40
17×40+15 3.完成书上P36 做一做,判断正误。4.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103×12
× 55
24× 205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义乌市私立群星学校张跃太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上第三单元探究与发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方法进一步研究与乘法分配律相关拓展了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希望同学们能探究发现乘法的又一个新知识。
二、联系实际,发现规律。
1、出示:(笑脸图)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笑脸?
(独立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演,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6+4)×7; 6×7+4×7
①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②说说你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师:这两个式子中间用什么号连接?
③指名读等式(3个)
④你仔细观察一下,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结果相同每个式子都有三个数
不同:运算顺序不同
师:虽然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却一样,所以我们也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式连接起来
三、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观察板书的两组算式,等号左边的式子是怎样计算的?等号右边的式子又是怎样计算的?
①学生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汇报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两边的算式和起来看,说一说: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先算两个数的和再乘外边的数,等号右边的式子是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与括号外边的相乘,再把乘得的积加起来。
2、同学们,你们所发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同学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你能模仿这样的算式也编写一组算式吗?
?学生任意地写着算式。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这些例子。问:你是怎么验证左右两边的式子的?
3、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相等,这是不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存在?
①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
②你认为它有着什么样的规律呢?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同学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4、你能用说理的方法进行说明吗?或者说用一句话总结一下这种规律?
请同桌再交流一下,教师巡回,并参与学生的交流中。
5、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电脑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6、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四、应用规律,尝试练习。
1、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课件出示填空题、判断题,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2、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它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用处呢?(简算)那同学们会不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呢?
完成“试一试”。
3、我是计算小能手。
同学们真是利害,能够学以致用。
下面我们来一个比赛,看看谁最能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使我们的计算又对又快。
出示:(20+4)×5(75+25)×435×37+65×3720×5+24×5
别急,先观察题目的特点。
指名板演。你发现了什么?
重点在解决先让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四、课堂总结:
1、回忆一下,这节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所以本堂课我通过口算、读算式、写类似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课我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把课堂的主体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很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可是不足之处颇多。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6+4)×9=6×9+4×9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6+4)×9=6×9+4×9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左边表示10个9,右边也表示10个9,所以(6+4)×9=6×9+4×9。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 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分配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水北小学的贺慧平,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分配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作一些分析: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二、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②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③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说教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温故互查,复习旧知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计算题,怎样使计算简便?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复习旧知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从而可以较好把握教学起点,为学习新知铺路搭桥。)
二、创设情境,自学感悟(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
(一)提出问题:这里共有多少块瓷砖? 学生列式解答并汇报。4×9+6×9或(4+6)×9 点拨
(一)(4+6)×9=4×9+6×9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左边表示10个9,右边表示4个9加上6个9也是10个9。也就是说10个9可以分成4个9加上6个9。)学生会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不同的解答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
(二)、发现问题,引发猜想 1.算一算、连一连。(课件出示)2×(11 + 9)11×2 + 9×2(20 + 4)×5 20×5 + 4×5(3 + 2)×4 3×4 + 2×4 2.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点拨学生找出这几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规律的猜想奠定基础。
点拨
(二)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提出假设 并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他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算一算、连一连、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之间充分讨论交流,充分认识这些算式的特点,为后面的猜想奠定基础。】
三、举例验证,合作探究
1.下面请每个同学写出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两个算式,进行计算,看看左右两边相不相等?
2.汇报验证过程,进行归纳。
(1)你写出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样验证的?(2)同桌交换验证。(引出课题:乘法分配律)(课件出示)(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根据上面的字母表达式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之后,通过举例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知识推理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总结规律,并记住规律。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四、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 2.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15×()+ 15×()78×20+22×20=(+)×20
3、简便计算
点拨
(三)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拓展题
【设计意图: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通过连一连、填一填、算一算等形式,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回顾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乘法分配律的?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课即将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一方面总结出知识要点即:乘法分配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总结出这一规律获得过程与方法,突现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数学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培养。】
第五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1
怎样才能化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我想,最终还得在情境中体验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许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多次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从意义上有了较好地理解,比如:6×12+4×12,可以让学生理解成6个12加4个12共10个12,所以可以这样得出:6×12+4×12=(6+4)×12。
从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最终摆脱了因强记模式而不会解的题,如:99×99+99,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99个99加上1个99,一共100个99,99×99+99=100×99=9900。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在设计本教案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方式。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出来的算式就比较开放。学生能自由发挥,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气氛热烈。到通过计算发现两个形式不一样的算式,结果却是一样的。这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来自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
三、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四、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表示规律,归纳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3
“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进行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上都比前两个运算定律更有难度,学生在新课学习和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思路还比较清晰,但是在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好多问题,让人感觉孩子并没有对定律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如:(40+4)×25,有时,只用40×25,后面只加上4就行了,还有的把这道题目改成了连乘题,根据孩子出现的问题和练习中出现的困惑,我认真的设计的这节练习课。
第一,理清思路,,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比较每种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来区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外形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者是两个积的和.从运算符号上我们很快就可以找到它们的不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都只有乘号,而乘法分配律有不同级的两种运算符号。
第二,优化练习题,实行精练。针对学生在乘法分配律学习后在理解上的困难,及乘法分配律在练习形式上的多变,我找出课本、课堂作业本以及一些课外辅导资料上的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把他们进行概括总结,把不同类型的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练习,讲解。让学生对不同的乘法分配律的解决方法都进行尝试,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第三,一题多法。例如25×44,学生在利用乘法分配律拆分其中一个数据的时候,有多种方法,有的学生把25拆成20+5,有的是拆了40+4,还有的把25×44转化成25×4×11,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分辨出每一种方法所运用的运算定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佳方案。
乘法分配律的练习实在是多种多样,变幻无穷,要想更好的掌握,关键还是要理解,需多练.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4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
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鼓号队又增加了新成员,辅导员柳老师正在为他们准备服装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解题思路,并借助图形加深学生对两种解题思路的体会。
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
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等式:(30+25)x4=30x4+25x4
2、类比展开。
(1)出示图形,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两种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吗?板书:(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长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裤子,把它们看成6套衣服,还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课桌椅多少元,你准备怎么解决?
板书:(100+60)x6=100x6+60x6
3、体验感悟。
(1)类似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吗?
学生举例后,挑3组板书。
(2)提问:这3组算式相等吗?怎么证明?(计算、乘法的意义)
同桌互相检查刚才写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绍你写成功的经验
引导: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的?
4、提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展示。
板书:(a+b)xc=axc+bxc
(3)板书: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师小结。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指出后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出示:72x(30+6)= 齐说答案。
出示:(25-12)x4= 可能等于什么?怎样才能确认?你能联想到什么?小结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5×(19+1) 75×19+75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
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有坡度的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乘法分配律,从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我是这样设计:
一、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出示:
每件上衣60元,一条裤子30元,买这样的服装5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解答:板书两种解法:(60+30)×560×5+30×5说说理由。
在两个算式中间画=。
即:(60+30)×5=60×5+30×5。
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
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形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
1、在□里填数,○里填运算符号:如(25+45)×4=□○□○□○□......
2、在相等的一组算式后面打“√”:如16×7+24×7(16+24)×7□......
在这一组题目中我重点评析了最后一道题:40×50+50×9040×(50+90)□。先让学生说说这一题为什么不能打√,再根据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分别写出与左右算式相等的式子。如:(2+3)×4=2×4+3×4......
提问:
1)在这些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右边的算式呢?
2)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3)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通过练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归纳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
(a+b)×c=a×c+b×c。
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问题:
在练习中发现,很多孩子对形如:a×99+a或a×101-a的式子,解答时有困难。另外就是有时对形如:32×25×125的式子受学习乘法分配率的影响,也把中间改为加号了。
所以需要加大练习的量,并重点加大指导的力度。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6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教学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并能正确的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呢?我做了一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师生竞赛,激发学习欲望。
上课教师先出示:(1)8×(125+11) (2)(100+1)×23
(3 )648×5+352×5
老师和同学们做一个比赛,王老师口算,你们用计算器算,看看谁能获。
结果教师又快又对,学生都很奇怪,教师顺势导入:同学们都特别想知道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用计算器都没有老师口算得快的原因吗?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二、设计思考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出示例题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出示思考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讨论:
1、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等号连接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联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课件出示问题)生A:我发现左边括号外的那个数,写到右边都要乘两次。
生B: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三、练习有坡度,前后有呼应。
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练习的形式多样,课本上的填空题解决以后,设计了判断题和练习题,把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提前预设好,而且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我特意把开始和老师比赛的题目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学生非常有兴趣,在练习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是一节本色的数学课堂。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自主探究环节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简洁,还可以再做斟酌。实际分配律的揭示过程与教案设计顺序有些出入,感觉效果没有预想的好,上课时对于教案的熟悉程度还有待加强。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7
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偏低,特别是在简算时该选用乘法结合律还是乘法分配律搞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x2=110x2+90x2”这一结果,教学中只注重了等式的外形特点,即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所以(110+90)x2=110x2+90x2.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68×25+68+68×74,32×125×25等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8
核心提示: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初步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首先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题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算式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这样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然后分组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出这一规律。最后做一些练习巩固、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在教学之后发现有一些问题。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义没有理解透彻,应用不够灵活,而且在口头上感觉很好,但是落笔后就发现很多类型题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而且错误很多。所以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最后总结不同方法,看哪种方法简便。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教学目标定位是
(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9
这两天学习乘法分配律,孩子们的普遍感觉是比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起来难一些。作业中的错误也很多,主要错在一下几点:
1、78×(100+5)
=78×100+5…………这种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教好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括号外面的数要分别乘括号内的两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
2、85×99+85
=85×(99+85)…………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个别孩子
对式子中的数据理解不好,不明白加号后面的
85表示的是1个85,可以看成85×1。
3、104×25
=(100+4)×25
=104×25…………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有的孩子对乘法分配律的引用不熟练,变式之后又按照顺序进行计算,回到了原式。
4、76×54+76×47-76
=76×(54+47)-76…………有这种做法的孩子属于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不够灵活,当遇到部分积较多的时候,不能较好的应用分配律进行简便算。
5、25×32×125
=(25×4)+(8×125)…………个别学生在做题时有一种惯性,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所有的题目都用分配律进行计算,不能灵活的选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综合学生出现的错误之处,可见大部分孩子对运算律能够较
好的理解,只是在应用时不能够灵活的应用。直接应用规律进行简便算的能准确理解,而需要变式的题目则不能较好的应用,也有个别孩子因为理解不清而不会应用。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采用相应的措施,以便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灵活应用。
一、个别指导。
对分配律不理解的孩子,我进行个别的指导。具体是举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孩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在解题、比较的基础上理解两部分积表示的意义,理解括号外的数要分别乘括号内两个数的道理,这样借助具体事例,形象的进行理解、概括,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
二、对比练习。
针对有的孩子把分配律和结合律混淆的情况,我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孩子在练习中记性比较、分析,从而掌握。如:
25×3×17×4 25×3+17×25
比较两个算式的不同之处,说说算是中分别有什么运算,运用什么运算律才能简便计算,这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慢慢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不同,继而再灵活应用规律进行计算。
三、针对练习。
针对学生不能灵活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问题,我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孩子在练习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比一比怎么计算更加简便,这样在比较、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
如:125×48
因为刚学过乘法分配律,学生在计算125×48时,也应用分配律:125×40+125×8,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简便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125×8×6,再比一比:哪种方法更简便?这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时,一定要先观察题目中各个数的特点,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简便与正确。
通过对孩子错因的分析与相应的指导、练习,孩子们对乘法的运算律理解掌握也越来越好,作业的错误明显减少。看来,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引导,只要我们对孩子有耐心、有信心,孩子们就一定能够学会、学好!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10
教学过程:
一、创境
1、直接出示:师口述:张阿姨买5件夹克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们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独立)指名板演
2、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比较:最后结果,你发现什么?
说明:这样的两个算式可写成一个等式
3、出示课题运算律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研究这两个算式,找出其中隐藏的秘密。
二、探究:
1、仔细观察此算式,比较等号的两边有什么联系?
2、明确: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根据观察,你有什么猜想?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间都有这样联系呢?
列举指名口答算式齐计算感受结果相等
4、发现规律
5、出示公式
三、应用深化
1、完成1,填一填
2、完成2
3、完成4
老师出一道算式,请同学们根据乘法分配律,说出算式,比比谁反应最快。
4、完成3:你能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周长吗?
5、完成5
四、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对自主探究与有效生成几点尝试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回顾
本课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先算出一套的和再乘5套,与先分别算5件及服和5条裤子的总价再相加,它们的结果相等;再通过例举验证,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分配律;最后进行多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乘法分配律理解与应用。
二、反思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在追求有效的教学中我作出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1、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5套运动服一共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驾轻就熟的。结合熟悉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两种算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为后叙对乘法分配律的成功探究理好伏笔。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才能有效的教学,熟悉的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面参与的探究,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探究。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验证过程中形成共识。
数学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的基础上获得的,数学活动脱离了猜想就会显得没有意义。本课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为几个层次:(1)启发猜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猜想。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创新的火花。(2)例举验证。让学生围绕猜想,以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以独立思考例举算式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算出得数发现两种算式结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共识。在交流、合作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多层次练习,在层层深入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后,分几个层次运用知识训练,首先是基础训练,书本55页第1、2、3题练习从正的两个角度进行,使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目标。其次变式练习,我将书本55页第4题组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国松的氛围中,发现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计算方便。最后拓展延伸启迪智慧。练习中再次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与比较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一个数两个数的和,也适用于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在这层层深入的练习中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新课改的脚步在前行,新课扆的理念在深入。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内化新课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11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难点,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求跳绳根数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这样三类:
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进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平,称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学生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学生都能正确应用了。
二、提取公因数法。如:25*40+25*60=25*(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那个数字最接近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乘法的分配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学生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熟练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