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体验造型活动的兴趣
对体验造型活动的兴趣
“素质”原指人天生的生理和心理品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和学会审美”,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学会与人合作, 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路线。学校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美术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基本技术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 这种教育以教学生客观描绘物体的外形为主, 关心的只是学生会画什么, 画得像不像, 而忽略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表达方式和创造力的培养。除了造成对艺术的曲解以外, 这样的美术教育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更不适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于是在德国出现了注重学生个性化和表现意识的“ 包豪斯”学院。作为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反叛, 他们渴求新鲜和奇异的创造意识, 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所有科学、技术知识和审美认识, 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类精神和物质的新环境, 调和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美术教育朝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培养。
一、体验造型
(一)体验造型的理论依据
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现代人心理、精神的多样化需求,必然会导致美术教育的不断探索、发展、更新……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然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其次,“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的学习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美术作业,还要重视学生“造型表现”活动的过程。主要是为未来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的,而不是以帮助学生获得重大发明成果和成就为主要目的。
(二)体验造型的教学模式
1、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也可以根据造型表现的主题布置一下教室环境,使学生有一个积极、兴趣盎然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发现探索尝试
以学生学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探索、研究、发现新知,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把看、画、玩融为一体。进行自己研究、自己发现,使学生在玩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维。
3、感受体验造型
学生自由的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活动,在愉悦的空间和氛围里,通过观察、讨论、自由演示、共同绘画作品等,使学生能够大胆地把自己的感想表现出来,提高了学生的造型表现力及合作学习精神;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把学生所看、所想、所感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表现出来。
4、评讲小结提炼
可以通过自由组合谈感受、谈创作思路,互相点评。学生在共同讨过程中,培养了与人交往和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绘画表现学习中得到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师协助、拓展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体验造型课的案例分析
“造型?表现”课是儿童学习美术的最基础的学习活动,所接触的造型内容都是儿童身边容易接触、发现并且很熟悉或喜欢的事物,比如:建筑、生活用品、昆虫、植物等。特别强调让学生了解美术造型表现的基本要素,比如:线、形、色彩等。在低年级阶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并模糊学科门类界线。这些造型内容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它们是学生积累表象素材的基础,并在通过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造型表现的语言进行表现与再创造。
就一个具体的课例而言,学生需要“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由此可见,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必须通过观察、了解并尝试与创作几个环节,而且各环节之间具有很强的连续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不宜中断。但一课时一般难以完成,因此,适宜两节课连堂进行。教学程序可以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第一课时)
通过多种感官(眼、手、耳)的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造型内容。
2、学生活动:
同学们用眼睛观看影片、闭上眼睛用手触摸实物、认真听故事或音乐、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等,开展丰富的体验游戏。
3、指导要点:
教师为学生创设游戏、故事等情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物,给学生更多接触现实的机会。或者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例如:在《漂亮的瓶子》一课中,老师不让学生用眼睛看,而是直接用手隔着布袋探知里面装的是什么。神秘感的诱惑,驱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童话城堡》一课中,影片《白雪公主》中感人的故事、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只要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就能提高。当然,人的感官是最敏感的,通过感知觉的刺激,能有效地激活大脑的思维活动。同时造型表现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有加强视觉、触觉的感受。
二、通过表现性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一)表现性美术教学的内涵
素质教育把美术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它不是培养专业美术人员,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审美水平。表现性美术教学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一宗旨。
表现性美术教学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它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业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得以发展。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确立了自信心,这些活动中没有失败者,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表现性美术教学倍养的是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美术教学应弓{导学生按表现性美术教学的要求,观察对象,表现对象。
(二)表现性美术教学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幼儿在尚不能用语言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时, 会攥着笔在地上、纸上“ 涂鸦”来表达自己的心曲。尽管幼儿的涂鸦很难有真正的图像意义, 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用自己的方式同外界交流。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 严重地压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潜能的发展, 与当前社会对人的培养和需求发生了冲突, 而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表现性美术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客观对象的形、色, 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 科学是我们, 艺术是我”。自信心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自我肯定, 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美术表现出来的“ 双基”能力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的认识、理解、兴趣的不同, 作品的风格形式差异很大, 我们不要以一个固定的模式, 不要以“ 像不像”的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作品的好坏。这样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尹少淳指出“,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这是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原因”。教师对于学生的有新异的想法和独特个性表现的作品要给予肯定,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才会使学生将自己的特点发展下去, 为今后合理的个性发展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活动, 地球上的物质文明都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 一直是倍受推崇的智慧要素, 人类通过教育使之在质的方面不断提高, 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升华成创造能力。人类正是在不断的创造中改变了自然, 改变了社会的进程, 改变了人类的自身文明, 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学生在美术课上表现出来的个性意识恰好是创造性的前奏, 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石。由于在绘画的一开始就强调和鼓励学生主动地选择取舍, 因此, 表现性可视为创造意识最有效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 保证了学生向个性化逐渐发展, 无论这些学生将来是否从事美术专业, 个性表现的不断培养和发展将使他们养成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为以后的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阿恩海姆曾说“: 艺术就是生活本身完善、纯洁、真挚的召唤。”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表现性教学充分尊重传统美术教学中讲授的艺术法则和艺术规律, 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图片, 从中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修养。
(三)表现性美术教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
1、欣赏课
欣赏课是一个很好的情感表达学习过程。在享受优秀艺术作品带给我们丰富情感的同时, 无形中也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发展, 因为比我的好, 就得向人学, 学了别人的也就是限制了自己的个性, 所以欣赏者应主动去审视艺术, 也可以做一些评判, 把自己的感想、意识融进作品之中, 汲取精华来发展自己。
2、绘画课
在传统的写生绘画教学中, 以把事物真实地再现出来为主。它包括形体的比例、结构和明暗等, 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意识表现,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 在风景写生中, 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些景物的搭配不美观,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来调整, 重新设计组合、搭配画面构图。
3、手工制作课
手工课对于开发学生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 折纸课, 用一张平面的纸, 经过折叠可以变成各种立体的形状或动、植物样式;又如, 在剪纸制作中, 学生运用对称方法, 设计制作出许多精美的图案和团花以及各种昆虫、动物形象,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掌握了形式美的法则。
4、个性表现训练课
个性表现训练课是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表现个性的认识。学生在短短的几节课或更多一点时间的课中, 按照教师给出的一些方向(不作详细要求), 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和创造, 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艺术形式去表现, 把个性的情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 在摆设静物时, 可以摆放一些超出常理的组合, 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 从而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认识, 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5、学生作品的评价与交流
对学生作品应当及时给予评价。学生第一幅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个性, 教师是认同, 还是否定, 这对于一个学生今后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肯定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加强, 反之将会改变学生的动态发展。所以, 教师的每一次评价,是引导学生走个性化发展道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在人物速写中, 学生有意识地把人物双腿拉长, 加强模特的修长之美, 而教师不加以思考, 来一句“: 人哪有这么长的腿? ”我想学生的自信心肯定会受到伤害。因此, 教师在评价时应当肯定学生的个性表现, 并把他们引向美的、好的、个性化的方向。
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的教师策略
首先,在课堂气氛的调度上,应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教师要把自己的权威性转变为指导性,充当顾问。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交流。当学生提出“我该怎么做”时,教师可以说“我也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共同研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路和构想,对他们的错误也要想办法巧妙地化误为正,不要轻易否定,尽可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然后加以扩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其次,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表现锻炼的机会,变教师讲为学生议,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美术课中闪耀。当教师在看画时,不要问“它是什么”而应该试图让学生“谈谈你的画”,让学生自由地以自己的风格对所画之物进行解释。又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美术》中的《丰富多彩的现实多种多样的表现》一课中关于艺术的语言———色彩时,教师请学生就一种颜色分别进行具体的联想和抽象的联想,如白色,具体的可以联想到雪、白纸、白云、棉花糖等;抽象的可以联想到纯洁、恐怖、神秘等。学生兴高采烈地踊跃发言,不断产生出绝妙的联想,教师也深受感染,师生双方都获得了莫大的精神满足。
第三,评价中要对学生的作业尽可能多地表示兴趣和欣赏,要体现保护和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精神。建议采用记分加评语的方式,评语中的肯定成分能让学生具体了解要坚持发扬什么,评语中的否定部分(不足之处)能具体指出作业中的问题所在。当然,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对学生的作业予以认可,切实的、具体地帮助他们提高水平。用建议、商量代替过去的限制、干涉,珍视学生真正自我的独立性,努力开放他们的艺术个性。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表现性美术教学正是应素质教育要求,不以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显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学会不同于他人、不同于己的新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绘画中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更是亲身经历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审美活动。表现性美术教学一反以往机械的、纯客观的态度来观察表现对象的模式,加强了人与物的交流,易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尽可能地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让学生们尽情地用艺术手段表现大千世界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总之,表现性美术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自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情绪,给他们以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表现性绘画教育与表现性技术的培养和训练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加强,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术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否有残疾;也不管他们对生命科学是否有兴趣。教师都应该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素养。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教师应该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家庭条件不好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因为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回答有关生物问题时理解方式和深度有所不同,基础好的同学理解的快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可能会理解的慢一些。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今天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要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利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着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保护好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把学习机会更多的提供给他们,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同时也要为那些学习优秀、有能力超出标准要求、能够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的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力争做到所有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都应有机会并通过多种途径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二)教师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既表现为智商、性格、身体、心理等先天素质,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教师在保证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把群体的培养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全体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就是根据这一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究和掌握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通过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等手段,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三)教师应该公正的评价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公正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来展示他在生物课上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他们现阶段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课标所要求的目标;从而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况,而不是通过评价将学生分成等级,按某次或几次考试成绩将学生排序,这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评价时不能对学生带有任何偏见,不能受先入之见的影响;评价工作应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必须让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以便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各方面的学习成果。
二、美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于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这是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目标、性质的根本定位,必将引起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教育部于 2010 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方针,以及“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战略主题所体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思想。作为美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贯彻落实“育人为本”“、以促进公平为重点”的重要方面。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使每一位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是学生应有的基本权利,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所有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学习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以激发其对美术的持久兴趣,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因此,美术课程的教学对象必须是“全体学生”,美术课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义务教育是全民都要接受的教育。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应当秉承公平性原则,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和平等接受美术教育权利。在美术课的全部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美术的感受和美术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如果将有限的教学资源片面地偏向于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那就会影响绝大部分学生的成长,就会变成不公平。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公平。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课程教学策略
美术课程教学应当如何贯彻、实施“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特别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意与认知特征相结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自立、多样、持续的发展。比如在教学《设计时装 学生装》时,学生对时装本来就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情绪也很高,这时教师就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一段具有时代感的学生服装表演,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力,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再就是展示一系列学生优秀作品及实物,则可启示学生提供设计的众多思路和最好的范画构思,让他们在观赏、体验、领悟中掌握知识与方法。然后,给学生一些材料工具如旧挂历纸、碎布料、剪刀、胶水、纸板等。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对比与和谐、对称均衡、多样与统一组合原理,利用材料的特性,根据自己的构思设想,拼贴出许多优秀的服装作品。最后让学生展示作品,并挑选几位同学穿着学生装,到台上表演。当这一队学生随着欢快而强烈的音乐节奏,踩着自信而稚气的步子,展示在教室的讲台上时,课堂成了他们施展才华、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把课堂的教学气氛引入高潮,学生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设计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二)强调美术实践,鼓励美术创造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强,终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这就是著名的“试误说”。尽管这种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但我认为在美术活动与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进行尝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经说:“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要画,就得给我二十刀宣纸,把二十刀宣纸画完了,才可以说我会画荷花了。”这些是经验有得之言,是很精辟的。从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几个印章中,如:“废画三千”,“七十二准”,“千难一易”。可以看出大师在摸索创作中的艰苦历程。小学生的尝试摸索,限于对情境领悟能力不强,难免会有一些盲目,然而在现实中却无法避免,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适当提供宽松的气氛,给学生恰当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习的深入研究。例如:学习中国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这种特殊的绘画工具毛笔和宣纸会有怎样的绘画效果,让他们自己观察水多而墨少时和水少墨多时等不同的画面效果,让他们自己体验如何掌握用笔轻重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他们自己分析该用什么样的笔法去表现一幅画。孩子们尝试着不同的绘画效果,惊奇地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着墨与水的交融……感受着国画这个艺术画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验着水、墨、色所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创造出一幅幅别具风格的作品。
(三)突出美术特点,关注学科多维化整合
拓展美术课堂内容,提倡美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促进美术课堂创新教育的多维化整合。美术课程应该是在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就有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的要求。我国在《课程标准》中也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课堂的美术素养教育的多维化整合可以理解为“结合自身特点,横向加强美术学科与各学科间的联系”、“利用信息资源,纵向拓展美术教学领域”。例如,《精美的邮票设计》一课的教学目的:认识邮票的种类、特点、内容,学会设计一枚邮票。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邮票,从历史的角度讲解邮票的起源和发展。教师从美学、地域、民族等方面讲解图案,以及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讲解设计邮票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并与计算机设计相结合。这样,使学生既明白手工设计邮票的美学原理和方法,又能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设计图案。
美术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跨学科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随着杜甫的《咏柳》,学生体会着《春天的消息》;吟诵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学生又感受到江南的诗情画意;欣赏着最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篆书、隶书,又使人体会到书法之美。在美术教学中,还无处不隐含着数学之美。透视、平面设计中的重复、发散、螺旋,剪纸团花剪扇形、剪三折花、四折花、五折花,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原理。在绘画作品中,透视的远近、色彩的冷暖,点的聚集、线的长短、面的转折以及画面的虚实等都构成了画面视觉上的节奏。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依稀可闻山泉汩汩之声;看了徐悲鸿的《奔马图》仿佛听见骏马自远而近的狂奔;凡是看过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的人,都不会忘怀那长征途中小红军为悠扬笛声所陶醉的神情。
(四)通过美术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它生存发展的土壤和背景,我们要立足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进行教育。所以,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因素,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1、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包括技法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例如,欣赏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学生不仅可以从技法上学习到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体会作者如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的巧妙的笔墨章法。还可以了解到北宋的清明时节,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自然风光和当时的风土人情。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了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这画面中绝非单单只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是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在欣赏作品当中,必须提到的是中国的写意画。纵观中国千年的绘画史,从战国帛画到敦煌壁画;从唐代的鞍马人物到宋元的山水花鸟;从徐渭、石涛到现代的齐白石与张大千,无不闪烁着“意象”思维的智慧之光。这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的一种文化。通过欣赏学习中国画,学生明白了中国画写的是意象,写的是意境。要想画好中国画,还得有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2、对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如,在上四年级七册《炊具与餐具》这一课时可以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入手。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有没有考究过中国人何时开始脱离茹毛饮血的生活?何时开始用炉灶煮食?常吃的水饺、云吞何时出现?又怎样由分餐制度演化为围桌而食?通过学习此课,学生知道了“灰陶釜”是中国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鼎最开始其实是中国古代炊食器皿。鼎上多装饰饕餮纹,“饕餮之徒”这一成语的来历原来是来自于传说中特别贪食的兽。
一幅年画就是一个历史,就是一个故事,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改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传统工艺的学习。把民间美术带进课堂,能引导学生从小了解和认识民族、家乡优秀的
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在教学中,可以开设剪纸、泥塑、雕刻、陶艺、染纸、京剧脸谱等课程。结合不同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剪纸十二生肖,了解十二生肖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了解它和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的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对时间、生命的深刻认识。
4、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每个节日都是文化的载体。透过节日,可以洞悉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性格,展示特色的民族习俗传统。在美术课中可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用橡皮泥做月饼,画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端午节画龙舟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和象征意义,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
四、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能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基本的美术素养包括对美术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它不仅指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反应;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美才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一)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并提高其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美术课上,可以经常带领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书画作品,如有关风土人情、民族风俗、民族绘画、饮食、服装等图片,主要讲解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系统讲解那个时代美术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尤其是文化背景;重点讲解各个时代主要画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教师就应进行正确的引导、评价,以对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此外,要提高审美能力,还要看得多,懂得多,必须多看资料、图片。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提高的,对此,教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在欣赏图片的时候要懂得应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以体会美的所在。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还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加强,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习惯,并且在平时学会适当的应用。审美能力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往往不会直接表露在外面;它是一种隐性的情感,因而教师要善于观察,加以指导,并不断培养。
(二)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美术专业绘画技能教学是学生获得本专业、本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艺术养的重要方面。好的想法要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否则就无法使他人真正感知到,因而绘画技能不容忽视。在多年的绘画技能课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将绘画技能示范、作业观摩讲评、绘画理论讲授等教学内容和方法贯穿于技能课教学的始终,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直观性是绘画艺术的特征之一,而绘画的技巧性又决定了技能课教学中教学示范的重要性。绘画种类独特的艺术面貌,不仅源于其特殊的工具材料、性能及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还在于无数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表现技法,它是技能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只要善于抓住重难点,并在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做好良性铺垫。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现场作画示范能最大限度地突出技能教学的直观性。也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作者的作画方法、过程、技巧等一目了然,从而加深了直观感受。学生通过眼看、心悟、手摹,并向教师请教、质疑,易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观看著名画家的教学录像、光盘等资料,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使之了解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启迪。
第二篇:美术活动:水果造型
美术活动:水果造型
来源: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教师用书P111
目标:
大胆想象,能用添画的方法将水果变成其他各种造型。
准备:
画有苹果、桔子、香蕉、梨等水果的方形纸若干及白纸若干 过程:
1、水果变、变、变
——出示苹果造型——瓢虫,引导幼儿观察:飘虫是什么变的?如何变? ——出示香蕉造型——秋千,引导幼儿观察:秋千是什么变的?如何变? ——幼儿观看老师当场作画:香蕉变秋千。
2、选择材料进行水果造型。
——出示其他水果图案,说说这里的水果能变成什么?
——幼儿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有水果的图片或空白纸。
——幼儿添画,给水果造型。
3、作品展览
——幼儿互相猜测水果变成了什么。
——幼儿自由介绍作品
第三篇:我对零花钱的体验活动设计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我对零花钱的体验》
教师指导设计
一、活动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钱越来越来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而,家长给学生零花钱也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养成了看不起小钱;部分家庭用金钱代替了对子女的教育,让孩子们形成了不正确的的价值观,也使一些学生从小养成了追求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以及会养成孩子们相互攀比的坏习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零花钱来之不易,挣钱很辛苦,及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想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规范小学生的消费行为,正确引导消费方向,培养良好的金钱观,更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活动方案
1、活动主题:我对零花钱的体验
2、活动目标:
⑴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零花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⑵通过活动,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通过活动纠正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引导学生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3、活动形式 ⑴、组织形式
①个人、小组、班级活动相结合 ②邀请家长 ⑵、实践形式
①调查访问 ②研究、设计和劳动 ③小组合作交流 ④规划、表达、反思
4、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第二阶段:深入实际调查、访问,总结交流。第三阶段:体验赚钱,体会赚钱的艰辛。
第四阶段:花自己赚的钱,说说和花以前父母给的钱有何不同。
三、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制定活动计划
1、课题的确定
最近发现一种现象:每当上学、放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商店里总是挤满了学生,争着购买各种各样的零食。我心中产生了疑问:“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零花钱?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可不可以把这个现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于是,我就把这情景拍下来,再组织大家谈论。实践活动课上,我让同学们看这情景,发现同学们也都有同样的疑问,因此我决定以此开展《小学生零花钱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实践活动。
2、分组制定计划
课题确定后,与全班同学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决定分为两组。一组用问卷调查、采访的形式对全校学生的零花钱来源、数目、用途进行调查;二组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形式对家长的收入及给孩子零花钱的态度等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
1、学生情况调查
⑴问卷调查各年级学生零花钱来源、用途
制定完计划,一组几位同学对中高年级的67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见附件一),并对问卷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同学们发现在调查的67人当中全部的零花钱是从父母或长辈那里要来的,没有自己试着赚过零花钱;67位同学中竟有63位用零花钱买了零食或玩具。统计完后,同学们都惊讶不已。
⑵采访调查同学们零花钱来源、数目、用途的情况
采访中,被采访的同学都觉得零花钱来的非常容易,因为每次向父母要父母就给了!而且父母给的钱还不是少数,每次至少是五元以上,更让我们惊讶的是父母很少问他们用来干什么,好像这点钱不放在眼里一样。我们采访小组成员在采访后产生了疑问:这零花钱真的就象同学们说的来的那么容易吗?
2、家长情况调查
在放学后,采访小组成员在校门口对家长进行采访。调查后进行统计,令他们吃惊的是家长的收入并不是象同学们调查前想象的那样收入很高。宁愿自己受点苦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调查完家长后,同学们一起交流时,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3、交流探讨
调查结束了,全班同学坐在一起交流。几个小组的同学反应:在调查的过程中被调查的同学都认为零花钱来的很容易。采访组的同学还对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本班的同学大多数也都用零花钱买了零食或玩具,大家自己也说不出赚钱到底有多辛苦,忽然有一位同学说:“我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呀,体验赚钱。”新的实践内容又产生了,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赚钱,在我的指导建议下,自己去赚钱,体验零花钱的来之不易,感受父母挣钱的辛酸。
第三阶段:体验赚钱
1、组织讨论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捡废纸、卖蔬菜、卖水果等。同学们自愿组成了赚钱小组,制定了行动计划,做了一些行动前的准备工作。开始行动以前,要求学生在体验劳动中随时写好体验日记。
2、交流赚钱的体会
同学们每个双休日去体验赚钱,终于到了集中活动的时间,同学们坐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体验是那么的深刻: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见附件二)
第四阶段:花自己赚的钱
“用自己赚的钱,感觉怎么样?”
学生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消费,活动后同学们在一起畅谈了自己购物感受。有的同学说:“花自己的钱,很有些舍不得,不像以前爸爸妈妈给钱的时候想也不想就花光了。”有的说:“到商店里买东西总是觉得东西太贵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妈妈给我买衣服的时候总会给我买些便宜的了,因为赚钱太不容易了。”„„
四、活动反思与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长大了、懂事了。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了,懂得如何合理利用零花钱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同学们打算怎样做?有的说:“我们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赚零花钱,把它花在有用的地方”。有的说:“我们可以把这些零花钱积攒起来把它捐给失学儿童,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快乐地学习、成长。”„„
1、学生的评价
2、教师评价
附件一:
小学生零花钱调查问卷
1、你每一天的零花钱大约是()
A、一元以下 B、一元 C、2元以上
2、你的零花钱是怎样得来的?()
A、父母给的 B、自己向父母或长辈要的 C、用压岁钱 D、自己通过劳动赚的
3、用自己的零花钱都买些什么?()
A、文具 B、零食或玩具 C、上网或打游戏 D、买课外书
4、你认为自己的零花钱花的合理吗?()A、合理 B、不合理
5、你觉得一元钱来得容易吗?()A、容易 B、不容易
6、你试过自己赚零花钱吗?()
A、试过 B、没试过 附件二
家 长 调 查 表
1、您每一天大约挣()元钱 A、50元B、100元C、150元
2、您每天给孩子零花钱是()元 A、一元B、二元C、五元
3、您知道他的零花钱根本不买学习用品,用来买零食了吗?()A、知道B、不知道C、有时过问
4、您觉得赚钱容易吗?()A、容易B、不容易C、还可以
5、您的孩子用您赚来的钱去网吧吗?()A、没去过B、去过C、不清楚
6、您自己买衣服时舍得买贵的吗?()A、舍得B、不舍得
7、您是否宁可自己不买也给您的孩子买好衣服吗?()A、舍得B、不给孩子买贵的附件2
第四篇:小班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在20多年的幼儿园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幼儿绘画教学的活动中,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画的好的孩子,他们喜欢画画,爱画画,画的越来越好,一种是画的不好的孩子,他们讨厌画画,怕绘画,怕画的不好,不画而更画不好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能正视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孩子的绘画规律,把孩子的绘画过程看做是游戏的过程,情况就大相庭径了。我在组织小班绘画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往往凭自己的兴趣自由行动,兴趣与注意力都不稳定,他们对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物体易产生兴趣,但观察不仔细,无意注意占优势,易受外界干扰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绘画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如何让小班幼儿在绘画中有兴趣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
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绘画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在学习画小草时,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在学习画圆圈时,可以设计“小熊吹泡泡”;在学习画波浪纹时,可以设计“会游泳的小鸭”等绘画内容。另外,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线团”、“气球宝宝”、“水果娃娃”等等。
二、选择的绘画材料要丰富有趣。
小班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支配能力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玻璃球让幼儿滚画,提供纸巾染画,提供吸管吹画等。如,在吹画活动“节日的礼花”中,幼儿只需在纸上蘸一滴颜料,对着吸管用力吹颜料,纸上便会盛开一朵朵美丽的礼花。又如,在滚珠画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玻璃球,幼儿用玻璃球蘸上自己喜欢的颜料在白纸上滚画,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线条交织在一起,一幅幅神奇的画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要继续滚画,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有趣的事。
三、让幼儿在玩中学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由于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所以,他们常常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只有在这种绘画的游戏中,孩子们才会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才会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幻想的尽情发挥。在活动中我首先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入课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绘画活动“气球宝宝”时,老师带领幼儿边游戏边画:“有一天,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气球离开了妈妈,他们想到天上去旅游,他们飞到了高高的天上,有些气球因为看到美丽的风景而好开心,有些气球因为在高高的天上有点害怕,有几只气球北风一吹,翻起了跟头,他们觉得真好玩,有的却吓得哭了。”孩子们被老师带入气球宝宝的世界,很自然的对画气球宝宝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们最后画出来的气球宝宝也各不相同。其次,老师还组织孩子们玩的模仿游戏,如:在学习画螺旋纹是,首先让幼儿做律动,在音乐中体验绕线团的手臂环绕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线团”。总之,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孩子们眼中充满美。
幼儿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常常会被五彩斑斓的色彩所吸引。在自然界中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可以从小培养幼儿审美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中,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碧海拍浪、奇花异草、鸣禽走兽、雨后斑驳的彩虹、夜晚缤纷的霓虹等等,这些五彩的色调能直接给予幼儿美的感受。
第五篇: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昆山市机关幼儿园王燕青
摘要:美术活动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发幼儿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表现美的能力,而美术活动就是这些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爱好与探求,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有一种特殊的指向性,是幼儿学习入门的向导。美术活动中兴趣非常重要,幼儿有了兴趣,才有作画的愿望,但是幼儿美术的兴趣不是说有就有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地、多方面地进行培养。
关键词:幼儿美术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却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条件。它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我们求知和成才的起点。我们老师在工作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老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是不理想的。试想,如果老师坚持按准备好的内容去做,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学懂,甚至还可能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如果我们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那么他们所得到的,除了艺术兴趣的增强和技能的提高外,还能产生成功感、自信心,并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那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呢?我们主要从选择素材、组织形式和指导语言这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并且是幼儿感兴趣的绘画素材。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对日常生活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有绘画和制作的兴趣,因此,选择绘画素材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比如,汉堡包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在大班美术活动中,我们就以画“汉堡包”作为课题,在活动中老师特地准备了一个“汉堡包”,当“汉堡包”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情绪顿时高涨起来,表现出极大的作画兴趣。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题材,因为小、中、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不同。比如,小班幼儿比较喜欢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等,他
们还对自己熟悉的人,玩过的玩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感兴趣;升入中班幼儿就比较喜欢大老虎、大狮子、熊猫等这类动物,同时对周围的事物也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到了大班,幼儿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这时他们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而是开始热衷于电视中的形象,如奥特曼、哪吒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从其兴趣出发来选择绘画素材。
二、运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提高幼儿的作画兴趣。
游戏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最有力的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
一。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可以使其获得积极愉悦的感受。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游戏形式:
1.玩色游戏。玩色游戏是让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身体,或看作是玩具的各种材料、工具,在纸上玩,留下颜色,创造出画面,从而发现美,感受美,使自我得到满足。例如,在“蜘蛛网上的昆虫”这一活动中,幼儿将颜料倒在整张大的白纸上,围坐在纸边,玩“池塘边钓鱼”的游戏,用树枝把白纸中间的颜料往外刮,游戏结束时蜘蛛网也画好了,这时幼儿发现沾上颜料的树枝能在纸上留下痕迹,大团的颜色在划动中向四周扩散开来,形成了一个蜘蛛网。在“外婆的澎湖湾”活动中,老师给幼儿提供各色颜料,请幼儿穿着自己的鞋,蘸了自己喜欢的颜料,伴着“外婆的澎湖湾”的优美音乐在“沙滩”上漫步,结果孩子们发现自己五颜六色的小脚印留在了大纸上,一个个都兴奋不已。
2.拓印添加游戏。在拓印添加游戏中,幼儿不仅对鲜艳的水粉颜色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是对拓印的材料爱不释手。在玩玩、印印之后,添上几笔又能变成一样有趣的东西,幼儿更能获得满足。比如,把茨菇竖着一切二,用它的截面蘸了红色水粉颜料印在纸上,在用手指蘸了红色颜料点上金鱼的眼睛,等到颜料干后再用黑色油画棒添画上眼珠子,红色油画棒添画上金鱼的尾巴。还可以把茨菇的小尾巴切去,蘸肉色或咖啡色在纸上印出许多椭圆形后,用油画棒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和四肢,就变成了小孩。简单的拓印添画游戏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它能帮助年龄小的幼儿的画面达到更好的效果。中大班幼儿由于想象力已有所发展,绘画技能已掌握较好,还可以进行拓印想象游戏,比如,将各色水粉颜料倒在玻璃上,让幼儿把自己的画纸放在玻璃上印出各种色块,等颜料干后让幼儿根据色块的形状进行想象添画。
3.跟画游戏。跟画游戏是小班美术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吸引幼儿用笔跟着老师一起画,游戏结束了,画也画好了。如在美术活动“娃娃”中,老师设计了“游公园”的游戏,先找到公园的大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从大门进去在公园里兜了一大圈回到大门口(从圆点出发画一个大圈),在公园里看到了一座山(画鼻子),山的两旁有两个山洞(画眼睛),我还看到了一个池塘(画嘴巴)。孩子投入在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跟着老师一起画,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景中完成了作品。跟画游戏可以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简单、轻松的游戏,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4.变色游戏。变色游戏是为了使画面颜色更丰富,油画棒画完后,用水彩颜料在画面上刷一层,让油与水分离开,产生更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幼儿的兴趣。比如,在美术活动“雪娃娃”中,老师先不告诉幼儿画雪娃娃,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用白色油画棒在纸上学习绕毛线(画雪娃娃的头和身体),再画毛线头(画短线作为雪花),等幼儿画好后,老师用群青色水粉颜料进行油水分离,孩子们看到变出了雪娃娃都欢快地拍起了手,高兴地喊起来:“老师会变戏法,变出了雪娃娃。”
三、运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语言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由于幼儿对直观、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并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运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尤其重要。剪纸活动虽然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老师生动形象的指导语却能化难为易,使幼儿轻松掌握其技巧。在活动中老师形象的将正方形对折出的三角形比喻成一座大山,再请幼儿将大山对折变成一座小山,然后师生一起找到山顶、山脚、山坡,接下来要求幼儿将山顶剪掉,在山脚下剪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然后在山坡上挖各种形状的坑坑。在老师形象的语言指导下,孩子们的窗花都剪得栩栩如生。
综上所述,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学前儿童音乐与美术教育》,许卓娅 孔起英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孔起英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