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
任玉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和谐中发展,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中央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美术教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美术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美术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应该说是非常广泛的:
1、在美术教学的学科教学目标中,美术教学就拥有思想教育的内涵,这是我国教育体制和课程标准所决定的。
2、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也同样是美育的重要问题,在美术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民族美术,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美术教学活动中,从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方面着手,可以达到个人生活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品格修养、乐观心态等方面给予锻炼。
4、、美术具有审美功能,学校美术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是非美丑好恶,所以,要充分利用优美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基础,以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增强培养学生正义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5、美术教学活动中,除知识的传授外,学习方法和思想、技能的操作和实践均需要言传身教,从一举一动的点滴事抓起。通过教学,留心相关苗头、重点培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习惯形成时,要及时检查和评价;具体如卫生习惯,做画的行为表现等等,于细微处见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
二、充分认识美术作品的德育内涵
美术本身具备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一般来说,它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见解,就是看到了美术的教育功能。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佐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于道德不尽符,然其立足于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近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有安。” 也就是说美术除政教性质的教育功能外,美术的教育功能更多地表现在对“道德”、“修养”的辅佐方面。有些作品立意鲜明,是有明确倾向性,政治功效突出,不言而喻。是不是自然风光,生活中的无生命事物,则没有其育人功效呢?答案是否定的。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最擅长画竹子,他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方式,熔铸自己的主观感情,确立画意,它的作品格调鲜明。他借题言诗,道:笔下“萧萧竹”,“人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一笔一划间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着实感人。齐白石大师大写“白菜萝卜”的普通物事,笔意韵致、生动而鲜活的是一种朴实而又乐观知足的心态,一种平凡中见精神的生活态度。其实我们不难理解,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都是作者价值观的展示,都是作者理想放飞,借画言志。
在教学中我感受到:要想在美术学科里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深刻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在美术教学中得以良好的渗透。学会运用辨证的观点处理好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三、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的美术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爱国史。在美术课堂上,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是品德教育主要内容之一。每一册美术教材的前面,都有美术欣赏图。例如五、六年级教材的欣赏内容有:“北京故宫全景鸟瞰图”、“北京天坛祈年殿”、“胡福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风景图有“苏州网师园”、“扬州瘦西湖”等等。我上课时,借助美术欣赏图和录像,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向学生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知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秀丽山河,而且还有着勤劳人民的智慧。在教学中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说:“我国古代人真棒!”当我讲到“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时,有的同学兴奋地说:“我长大一定要建造一个比故宫更宏伟的建筑,给我们现代中国人争气。”
如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术欣赏,会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激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而且也会使孩子们可以较早的树立起崇高的道德情操。
四、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当我们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提出两个教学目标时,就增加教学的难度,复合量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需要有一些方法措施切实保障这个教学实践的进行。首先,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坚持双效教育的目标。其次,注意美术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渗透、融合,将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的情感引导,始终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后,除美术课堂教学外,与校园艺术化工程相结合,在艺术化、美术化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我认为: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要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育全面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人才,才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
第二篇: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霍海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无形的体现在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当中。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此同时,德育的培养,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美术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在新课导入中,生动形象地渗透德育。
教师授课,首先要抓好“导课”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爱国教育。
如在教《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一课时,向学生介绍陶瓷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从我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陶瓷艺术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它的每一步发展历程都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光辉。瓷器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评价。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问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详细的了解一下我们这些珍贵的国宝是怎样制作而成的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我把收集到的有关陶瓷艺术制作过程的录像带、VCD等影像资料播放给大家看,将新课导入。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注重课内外结合,运用故事、典故以及名人名画引入新课。为了知识重点的探究,教学环境的美化,除运用常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轻音乐中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时,不仅要从构图、色彩、神态及其蕴含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更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本画的欣赏体会,教师参与其中,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念,世界著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如果不坚持画鸡蛋,勤学苦练基本功,又怎么能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呢?,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扎根生活、反映工农火热斗争的革命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指导学生讨论: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还有哪些勤奋成才的故事感动着你?课堂上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勤奋的思想。
三、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还可以搞一些以爱祖国、爱家乡、爱天津、爱宝坻等内容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四、在提高鉴赏能力中,渗透德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优良传统的民族。热爱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重要力量的支柱。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是小学美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美术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习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供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历史名作主要有: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徐悲鸿的《群马》、《田横五百士》、《新生命活跃起来》、《逆风》、《风雨鸡呜》,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在反革命后台》,王式廓的《血衣》,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蒋家王朝的覆灭》,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许荣初的《白求恩在中国》,古元的《人桥》、《人民的刘志丹》,刘开渠的《胜利渡长江》,滑田友的《五四运动》及大型泥塑《农奴愤》、《收租院》等。为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除了向学生讲述外,还可以通过图片展览、幻灯、录像和演讲会等活动来实现。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美术课在作为德育手段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全方位的渗透德育,充分利用美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第三篇: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浅谈德育在英语课堂教学渗透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探讨课堂教学时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材料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德育渗透,深入钻研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利用英语课堂活动的延伸,进行德育渗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既学好知识又提高思想素质。
关键词:教学德育渗透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那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指导学生更好的探求新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理想,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作风,顽强意志等道德品质修养。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呢?
对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以及所观所感,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 利用教学内容中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利用教学内容中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利用教学内容中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1.精心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教学“Go shopping”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型“Can I help you?I'd like...”,让学生设计“给最爱的人买一份礼物”。在学到Our school时,可以小组竞赛形式让学生设计“Our school in mind”,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培养了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热爱集体的美德。
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不但要求教师重视课文,切不可脱离课文,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而且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遵循英语教学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自觉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协调起来。为了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
二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德育渗透。我们作为教语言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诱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道德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三。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
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
第四篇:美术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德育
美术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与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但从哪些角度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这是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美术课在这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淡化德育痕迹,隐蔽自己的德育意图,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渗透”二字上下工夫,把德育“无痕”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文道合一。下面就我在工作中所捕捉到的一些角度,谈谈本人的点滴认识:
一、利用优秀的导入艺术
教师经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言,可以营造情感氛围,将学生轻松诱入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其情感体念,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因此可以利用此阶段将德育教育“无痕”地渗透进去,使美育和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例如在进行中国建筑赏析课的时候,可先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建筑,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08年的北京奥运,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导入新课,去欣赏其他的建筑作品。这样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美术作品
这种方法可在欣赏课中得到很好应用,因为欣赏课要用到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或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同时受到教益和启迪,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一)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
每件作品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创作背景,而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则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中国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等。
(二)利用作品反映的内容。
许多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人物、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这些人物事迹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而且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还有很多作品刻画的是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和各民族的风采,有的则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如:通过鉴赏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可以了解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先驱的达·芬奇所坚持的“人文精神”;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不仅使学生重温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也使学生感受到浪漫主义画派的艺术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作品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创造出许多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特别是有着5000千年文明的中国,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秦陵兵马俑、敦煌壁画以及作为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的甲骨文等。这些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非常有利。
(四)利用作品的命运。
在介绍文物史迹时,结合美术史如我国的近代史旧是一部民族屈辱史,长期饱受外国列强肆掠,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盗卖到海外或烧成废墟,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利用作者的的创作意图。
很多作者利用作品中的表现对象作为抒发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表露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其中又有很多作者借用作品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六)利用作品创作者的生平事迹
在美术鉴赏课中,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气节,热爱大自然的生活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三、利用绘画活动
在绘画课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的美,使他们更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生活!学会发现美,感受美。
四、利用课堂语言艺术
避免说教式的德育渗透首先在语言上做调整,不应总以“你们应该……”“你们要……”“你们必须……”等这一类的语言结构方式进行教育。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个性突出。可由于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和盲目性。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而是像长辈、像朋友。想让这些独立自主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观点,仅凭一两句“你们必须……”的话是解决不了的。
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们什么叫“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是要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体会,适时的拓展,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画家的生平事迹,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们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安定;爱情的纯洁,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等。将德育“无痕”地渗透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联想中情感充分升华。这比起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有效得多。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它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时进行的,往往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不亚于一切思想品德课的渗透。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线索和资源全方位地渗透德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人格得以完美。当教师把这种德育的“无痕”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的教育性目标。
第五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 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