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评语中如何用好情感因素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时间:2019-05-12 22:2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评语中如何用好情感因素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评语中如何用好情感因素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评语中如何用好情感因素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评语中如何用好情感因素人教版新课标

作文评语是老师与学生乃至与家长沟通的一种较常用的文字交流方式。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条好的评语不仅能帮助学生分析作文的得失,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公式化、模式化,同样的评语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虽然也能在一定层面上评价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或问题之所在,但严重忽视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条的语言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在评语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指导习作的得失,还应该从情感上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评语中施用情感因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相应的感奋心理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为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呢?我想试着这几方面去做:

一、赞扬鼓励式

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富鼓舞性的评语,无疑给少年茅盾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成了他在文学道路上奋进的动力。

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纪的巴金!”又如“你的想象力是那么奇特、大胆、丰富,让老师大吃一惊。你的童话故事,加以神奇的想象,可谓‘独具匠心’。绘声绘色的描述,让人觉得新鲜、有趣。‘帽子与喇叭’这只可爱的小狐狸,你赋予它人的喜怒哀乐,简直太神了,老师为你叫好。相信你离作家梦也不远了。”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二、心灵慰籍式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对作文做人关系的很好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学生的作文里也难免要出现一些错误、怪异、扭曲的东西,对学生写在作文里的不好的东西,教师也不能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该批评的还得批评,对谬误还要批判。但是训骂、责打是一种批评,入情入理地去说服,指出不足也是一种批评。前者挫伤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因此,他们会产生抵触情绪或变得胆小起来,以后再也不会写大家不高兴看,但又是心里话的东西,从而导致他们离作文越来越远,那颗幼小的心也会离老师越来越远。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如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带来的极度伤感,而习作又文从字顺,情感真切。评语可以这样写: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而幸福的。

三、激励鞭策式

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刻板,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很苦的事。其实,学生写作文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大多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而应该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进步,在评语中插入征询意见式的语句暗示学生,老师正期待他用行动来回答。对上进心不强、作文应付或成绩明显下降的学生,可以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刺激性的语言下评语,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形成较强的震撼作用。例如:“张明曾经和你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可现在,人家连续三次作文得‘优’!而你,12个错别字,15个病句够悲惨了!你呀,你呀!不是没本事,而是没志气!”责备中暗含着希望,无疑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着眼于做人的引导,立足于写作心态的矫正和师生情感的交流,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调,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动评语中提高写作能力,发展人格修养,使他们逐步懂得作文既是生命的需要,同时也是享受生活,抒写生活的方式。学生拿到作文本时总要先睹评语为快。当看到老师为他们送上的真挚的话语时,几多自豪会在他们的眼中流淌,渐渐地他们会对写作充满自信。因为,老师几句赞美的话,真挚的话,会沟通两代人的心音,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欣慰和欢乐。而那些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诚挚的希望,富有情感色彩的话,也许将伴随学生们度过整整一生。作文评语像一座无形的桥梁,把老师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老师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在作文评语中与学生共享教与学的乐趣。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欢迎来参考!

新学期来临,仍然面对老面孔,但要重新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承受新的压力,即让自己减轻压力,又能搞出新名堂,出更上一层楼的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塌实,学得兴趣高涨,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的制定出如下的教学计划:

六班共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听讲认真,但是也许受年龄影响,肯积极发言的学生微乎其微,大部分甘愿当听众。作文方面,能做到文从句顺、文章优秀的学生仅占30%左右,而陈海丽与俞泽锋等几位学生是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辅导和监督。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了解多元文化、热爱科学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进行小调查。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辑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可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发情感体验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发情感体验人教版新课标 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体验是在对事物饿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通过体验,在体验中获得体验,对每个学习者来说都是一种最基本与最自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语文体验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已有情绪情感、认知体验的唤起和激活,注重学生对新情绪情感、新认知体验的积极构建。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自主感悟情感的基础上,应积极调动、引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走进生活,品位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在体验教学中创设情境,儿童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主客观一致,智力非智力的和谐,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折射的心理场所。儿童置身在这样特定的心理场所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比表述的语言更加深入,必然使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诗歌、寓言、童话、各类故事,它们或表现大自然的美,或富有生活情趣,或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在情境中体验,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对这些课文感其美、动其情、明其理。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课堂上渗入音乐,可以利用它不同的旋律、变幻的节奏唤起学生记忆中的各种体验,触动学生去品味、想象,引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朗读课文前指导学生“让我们听着音乐感受一下……”,优美的音乐旋律唤起学生脑中丰富的想象,使感受变得可感、可触。他们由音乐引发的感悟变成了一种现实中曾经体验到的视觉、触觉及精神上的感觉的综合体。因此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当学到老天鹅“腾空而起”、“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第一次,第二次……”这一环节时,随着课文的深入,我适时播放音乐《天鹅之死》来引发学生的情境体验,同时,我适时地加入深情地描述,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种场景:一只雪白的天鹅忧伤地低着头,轻轻挥动翅膀,犹如在唱一首告别的歌曲。突然,她展开双翅飞向天空,但已经体衰力竭,再也不能自由飞翔了。然而,长空在召唤,生命在呼喊,她鼓足全部力量、不屈不挠地立起脚尖,好象要离开湖面。在与死神搏斗中,她已筋疲力尽,身体无力地倾向前方,然而又慢慢地直起身体,开始原地旋转,似乎又产生了一线希望,表现出了天鹅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是无限的。这时,学生们的心灵被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的壮举所震撼,甚至情不自禁地抽泣。此时,文章中的“情”与学生的“情”融为一体,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电教媒体是集图像、声音于一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生动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地体验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体验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桂花雨》一课,当学到“摇花乐”这一环节时,播放桂花纷纷飘落时的情景,配上古筝曲《锦上添花》引发学生想象:

“此刻,你就站在桂花树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这样,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摇花的乐趣”也油然而生,从而更深地感悟出作者对家乡老宅院里的那棵金桂的怀念和对家乡人的思念。

(三)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让学生表演,是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清楚的认识,以便对课文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将“此情此景”变“我情我景”,因为表演者要对文本内容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取舍,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带有浓浓的个性化特征。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最起码能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直接感悟认识,并引发学生对课本真切的体验及对生活的思考。在教《狐狸和乌鸦》时,一位扮演狐狸,一位扮演乌鸦。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进入角色。表演过程中,他们抓住“眼珠骨碌一转”、“摇摇尾巴”、“一溜烟跑了”将狐狸的狡猾表演得淋漓尽致。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学生在角色意识的趋动下,全面地活动起来,甚至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演后谈饰演的情感体会,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角色表演引发情感体验,不仅给学生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给学生提供进行再创造的舞台。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发情感体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是一种“朗读”、“美读”,它要求朗读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投入自己的热情,准确生动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因此,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在课文的朗读训练中,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由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

如,《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寓意深深隐含文中。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练习朗读狼的话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分四步进行朗读活动,引导学生边朗读,边体验,边思考,边议论达到教学目标。第一步:独立借助拼音把课文的每个字读准,句子读通;第二步:边读边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狼的话;第三步:在分小组交流狼和小羊态度的基础上,轮流读读狼和小羊的对话,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第四步:汇报朗读,并要求每一个汇报的同学谈谈采用这种语气、语调的理由。以此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根据,细细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与此同时,还动员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评议。这样,学生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讲解,教师只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积极地把体验教学融入到拇指教育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应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体验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习得体验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在拇指教育中得到充分地释放。

第四篇: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人教版新课标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xiaoxue.xuekeedu.com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清晰,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和采访,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行动化。德育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

xiaoxue.xuekeedu.com

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第五篇: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作文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作文教学初探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双石小学

田洪全 *** 小学

语文学科

【摘要】:

改革作文教学,一是老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废除陈规陋习,开创活泼新风,尽量减少命题作文,多给学生一些灵活自由的作文自主权,教师则多讲些写作技巧之类即可。二是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一定要多搞些课外阅读,多参加生活实践,走进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把学生的学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融洽地结合起来。三是讲求命题和文体的开放性。四是要求构思巧妙,立意新颖。五是选材范围要宽广。六是要求语言要典范且多样化。同时还要注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提高语言素养,并加强写作方法技巧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内容具体、富有创意、情真意切、深动感人的好文章。

【关键词】:

改教法

改学法

开放性

个性化

宽广性

多样化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提炼语言

注重方法技巧

【正文】:

时针转到二十一世纪,神州大地劲吹改革风,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联系到学校,当然也有许多方面要改革。比如,上课满堂灌,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老式上课方法等。特别是作文教学改革更是搞得热火朝天,但是,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最棘手问题。因为它号称半壁江山,但实际上问题最多,而改革的效果也最不明显。为了改变作文教学积弱不振的危局,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讨:

(1)老师的教法要改。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作文,一般是在作文课上,先出题目,再析题讲题,揭示要领,列出提纲,再指出写作范围及注意事项等,然后让学生作,限时交上去。之后,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到下次作文时讲评。这样做,我认为有两大弊病:一是学生的主观思维受到约束,不能创造思维。因为教师已经规定了题目、论点,讲述了写作方法,一篇作文的骨架基本上已经成了,给学生留的天地太少了,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学生又怎么能写出比较令人满意的“自己”的富有新意的作文呢?二是学生的阅读不易扩大,知识范围狭窄。因为老师要限时收作文,学生无暇涉猎更多的材料,只能搜索枯肠,拼凑素材,甚至编造材料去应付。有的老师还给学生列出写作提纲,并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先口述该作文,再下去抄写下来,学生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作文,无需再去搞课外阅读了。这样做来,看似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实则是害了学生,结果是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

(2)学生的学法要改。

目前的中小学生大都把考试和升学当成目的,因此在学习中也就死扣课本,想以教材之不变去应考试之万变,以图在考试中获胜,反映到作文上则是盲目按照已有的教条,墨守陈规,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不愿有所创新,有的根本就不敢有所创新,不愿去阅读课外书籍,因而知识面狭窄。写起作文来,要么空话连篇,要么编造材料;有的为寻求新奇,就堆砌华丽词藻,对自己的文章大加装饰,结果徒劳无益,适得其反。这样做,怎么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呢?

(3)命题和文体的开放性。

传统应试作文的命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供料作文都十分具体,限制性很强,像《我的爸爸》一类的题目,学生熟是熟悉,但没有一点选择余地,我觉得作文的命题即便是命题作文空间也要很大,如《朋友》,不点明是谁的朋友,也不点明朋友是谁。而若采用材料(话题)作文形式则更明确说明:题目自拟。在文体上,传统应试作文,一般都要求写三大文体或应用文,譬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或书信等。像1983年漫画作文《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就要求写成说明文或议论文。而我觉得现在作文改革,在文体上一般不要有任何限制,即使有也只要不写成诗歌的要求。

(4)构思和立意的个性化。

传统应试作文的构思和立意,由于受到现实主意手法和政治思想的钳制,往往千人一面,十分雷同。譬如写《抗震救灾》,必然从举国上下支援灾区的角度来构思,并形成歌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的主题。绝对不会对发生灾害的原因进行反思,并形成灾要救更要防等新的个性主题。我觉得作文的构思和立意,不应受到创作手法和思想限制,视角应充满个性。譬如有的同学写《友谊》题材文章,就没有正面写友谊,而是选择友谊破裂的故事,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珍惜友谊是多么重要。

(5)选材范围的宽广性。

传统应试作文的选材范围比较偏狭,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一般不是选择身边事就是耳熟能详的名人事。选身边事和名人事当然 也能写出好文章,但问题是其所选的身边事都是浅显零碎的,没有代表性,而所选的名人事也是人云亦云的。譬如,表现忧国忧民必是屈原,杜甫,表现精忠报国必是岳飞,文天祥。而我觉得作文应改革,作文选材空间应宽广。其选材既可涉及古今中外事,又可涉及审美与审丑两方面的材料。

(6)语言表达要多样化。

传统应试作文的语言不少是平铺直叙,单调乏味的日常语言。这种语言只是停留在一般生活层面,没有上升到书面语言,更没有上升到文学语言的程度,因此使人品味不到语言的甘美,更难以获得审美的愉悦与快感。而我觉得作文的语言应是各种类型的语言争奇斗艳,多样化的,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样化指其语言里有古语(文言文)、现代语和网络语。譬如在《老菜鸟PK小网虫》这篇作文里就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古语,又有菜鸟,大虾等网络语,至于现代语那就更不用说了。作文语言多样化,就能使阅读者不知不觉就被征服而坠入多姿多彩的语言美世界。

(7)作文要做到“行万里路”。

俗话说:“行万里路,胜读十年书。”行万里路,就是说要写好作文必须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以便积累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使自己笔下滔滔。古代诗文大师李白、陆游等就是因为游览名山大川,纵情山水,足迹遍天下,阅历丰富,才写出众多流传千古的名作的。但现在作文虽然进行了新课改,可是学校,家庭 和社会由于安全等种种原因,提供给学生实践机会还是很少很少,而在少有的实践中像司马迁,徐霞客那样处处留心周围事物,做写作有心人的学生就更少。因此怎么能叫学生们写出生活气息浓的,情真意切的佳作呢?

(8)作文要做到读万卷书。

读万卷书,就是说要写好作文必须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以便自己文如泉涌,文章有思想和书卷气。这个道理古代诗文大师说得很透,譬如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文,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的道理。古代诗文大师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有的头悬梁,锥刺股;有的凿壁借光读书。他们无不潜心读书,刻苦记诵,著述等。现代诗文大师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有不少人博通经史,甚至能背诵古代经典。现代文学大师茅盾先生是能背《红楼梦》的。当代著名学者莫砺锋先生是能背《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的。

(9)作文还要加强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是涵养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素养不是在课堂语言技巧训练中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平时的语言积累中天长日久造就的。为了提高语言素养古人可谓下足了功夫,吃尽了苦头。卢延让不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不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吗?古人是在用全部的心血,毕生的精力锤炼自己的语言,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可我们现在有的老师却轻视甚至忽视了这 种修养。不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不从古代语言宝典中吸取营养,不下苦功磨砺自己的语言,只热衷引用希奇古怪的俗语,网络语和外来语作文。不坚守信,达,雅的语言标准,你说怎么能写出富有创意的好文章呢?

(10)作文还要注意写作方法技巧。

写作方法技巧,如构思立意技巧。人物描写技巧,伏笔照应技巧,叙述节奏技巧等等。我们要多学习古今中外的诗文大师们的这些技巧并在作文中应用。

因此,改革作文教学,一是老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废除陈规陋习,开创活泼新风,尽量减少命题作文,多给学生一些灵活自由的作文自主权,教师则多讲些写作技巧之类即可。二是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一定要多搞些课外阅读,多参加生活实践,走进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把学生的学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融洽地结合起来。三是讲求命题和文体的开放性。四是要求构思巧妙,立意新颖。五是选材范围要宽广。六是要求语言要典范且多样化。同时还要注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提高语言素养,并加强写作方法技巧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内容具体、富有创意、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性本性源,本人对作文教学谈了一些拙见,意在抛砖引玉,作文教学之路真是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作文教学改革的路上不断探索下去,为努力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作出新的贡献。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评语中如何用好情感因素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评语中如何用好情感因素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