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22:3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一篇: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 要: “少教多学”模式教学并不是新课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难以实施,究其原因是没有从教学整体性出发进行设计。几年来,以“少教多学”理念为指导,从学生自主学习角度,在学案的制作、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学案教材校本化 问题设置 课堂设计 学生预习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中教育改革首先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为此,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少教多学”模式教学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反思。

经过几年教学探索,笔者认为要达到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即能够诠释教材的导学案、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及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教学反馈。

1.导学案的制作要立足于教材的校本化

制作导学案的原则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是以最简练、严谨、科学语言给出知识、素材或结论的工具。教材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作为教材组织的出发点。但教材本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缺乏旧知识的再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点知识的互动探究等。要实现“少教多学”就必须将教材这一国家课程根据学生实际校本化,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为课堂教学奠定认知基础。因此导学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1课标、考纲要求和课堂教学目标

要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中学习行为名词的界定,即“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独立操作”等。除此之外,并将每节课教学内容给出明确说明。还要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告知学生,即“记忆、理解、反思总结”等。

1.2本节学案必备的预备知识和体验

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现有的知识和体验,为了使学生生成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学案中必须包括本学科相关知识回顾、必备的知识背景、材料和相关学科(尤其是数学)基础知识等。涉及生活实践和能够课前完成的简单实验一定让学生亲身体验,以便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

1.3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

“少教多学”模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学生有效预习是最关键的,而教材对概念引入、定理定律的推导是简洁、规范的,给学生的预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导学案中过渡性的问题设置,无疑成为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使导学案真正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对于不同课型,问题设置方法也不相同。

对于基本概念较多和理论性较强的课型,为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必须注重概念的物理意义和理论形成过程的引导,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论变成有型的物理事实。如关于质点概念的引导,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回忆什么是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也就是物体位置的移动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一辆汽车沿直线运动2km,以出发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请在坐标系中画出汽车的末位置。

(3)如果司机从里程表中读出汽车运动了2km,你能在坐标系中画出汽车的末位置吗?

(4)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出汽车的末位置呢?

问题(1)引导学生理解引入“位移”这一概念的原因,问题(2)引导学生理解“位移的方向性”,问题(3)引导学生理解“位移是从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问题(4)引导学生使用物理语言对位移概念进行准确描述。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科学准确的物理概念。

对于物理规律推导课型,问题设置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固有的知识推导新的物理规律,将要推导的物理定理、定律设置成习题,然后对新定理、定律的条件进行强化和说明。比如: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以将问题设置如下:

(1)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求物体下落h后动能的增量。

(2)取末位置为重力势能零点,始末位置的机械能分别为多少?

(3)分析上式,看始末状态的机械能有何关系?

(4)若小球沿光滑的球面下落h,动能的增量为多少?做功的力有哪些?上述结论成立吗?

(5)推导的条件是什么?用学科语言总结上述规律,并表达出来。

问题(1)引导学生利用动能定理推导,问题(2)引导学生明确机械能的概念,问题(3)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问题(4)将问题由只受重力做功拓展到只有重力做功,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能量观点对于研究曲线运动问题比牛顿运动定律方便,问题(5)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对于实验课型,应从物理实验学科教学高度设置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学科研究能力,而不能单纯就一个实验进行设计和引导。对于每个实验都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的依据(即原理)是什么?

(3)为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有哪些?仪器的原理是什么?

(4)哪些物理量是可以直接测量的?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如何得到?

(5)根据自己的分析设计好实验步骤。

(6)实验原理或仪器中是否存在误差?(7)如何减小读取数据时的误差?

(8)数据处理的方法有哪些?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9)你认为如何改进实验,可以既方便又准确?

问题(1)―(8)是基于学生日常应有的思维模式,即“做什么→根据什么做→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得到的结果是什么→结果中存在哪些缺陷→如何完善”,形成如右图所示的科学严谨的实验研究方法。问题(9)培养学生在规范思维的基础上创新。

对于习题类课型,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建模能力的引导,问题设置要注意连贯性和递进性。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问题。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学案,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设置以下问题:

(1)描述物体运动的量有哪些?

(2)动力学中的物理量有哪些?

(3)运动学和动力学共有的物理量是什么?

(4)如何根据已知量求解加速度?

(5)当给出物体的受力情况如何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6)当给出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何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问题(1)和(2)简单回顾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有关内容,问题(3)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关键量,问题(4)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问题(5)、(6)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要立足于学生的预习成果和进一步探究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探索、拓展和有效应用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课堂。因此,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2.1课堂的构建

“少教多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构建,课堂构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备课素材,二是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课堂相比,备课的素材除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外,更要充分考虑学生预习成果,即哪些是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较好掌握的,哪些是学生预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是什么,等等。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学案,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做出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行为范本,其设计理念应该是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行为设计方案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考总结、纠错提升”等。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为保证行为的有效,问题的设置(也就是活动的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拓展性,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递进性设问,引导学生剥茧抽丝,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2.2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有了精准的素材和科学的设计理念之后,如何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和课堂高效呢?

2.2.1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学好能够学会的。

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少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贯迎合高考的高要求,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不会或学不懂,这是限制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的进步来源于兴趣,兴趣起源于成就感。为确保“少教多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持续顺利进行,最先应该做到的是把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能够学会的知识,做到准确、规范、熟练,并在预习过程中自主应用,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应用不仅是应用概念和规律解题,还应用旧知识生成新知识,理解新知识,而这一点往往被教师忽略,认为学生听懂了就算会了,会解题了就是会运用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会与不会的界限,自己也弄不清什么会,什么不会,失去学习兴趣和目标,“少教多学”的目的很难实现。

2.2.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的结果性错误是过程性错误的表现。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教师只注意学生结果性错误,错了就讲,给出正确的解法,就认为学生会了。很少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疏于思考,被动接受,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不是生搬硬套,就是茫然不知所措,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佳。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思维能力只有在不断地思考和应用中才能得到真正提升。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并善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可能,勇于把讲台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二是给学生充足的书写时间,善于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演算、分析过程,引导所有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过程。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却可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再有教师的适时鼓励,课堂教学效果就有了保证。

2.2.3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纠错,使学生得到真正提高。

学生最直接的进步,就是将自己的错误改正过来,并且不再重犯。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教师的正确解答是不够的。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多年教学积累的结果,具有典型、规范的特性,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初学者的试探性思维,二者有着很大的差距,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教与学不能很好地结合。“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问题和错误,以学生的问题和错误作为合作交流学习的素材,允许学生以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多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共性的错误展现出来,采取分组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出错误的根源所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更新、完善思维过程,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错误。2.2.4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优秀,首先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计算习惯、表表达习惯等。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考查必然会进一步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习惯。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督促实现。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了,规范性强了,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缜密,缜密规范的思维必将有助于学生学科能力提高。因此,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

2.2.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日益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为“少教多学”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思维过程的再现,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本文不再阐述。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板演模式必须淘汰,“一人算,多人看”的板演模式是制约“多学”的又一因素。需要计算和板演的内容,所有学生都要独立完成,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错误的予以纠正,正确规范的给予鼓励。

3.课堂教学反馈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和延伸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反馈不是简单的问题解答和检测,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不是某一学习过程的结束,而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进行总结。对概念、规律的总结,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学科语言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对方法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建模能力。在归纳总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逐步完善。虽然学生总结的方法不一定很完备,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针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第二种反馈方式是课后限时作业,“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课后限时作业与传统教学的课后作业存在很大区别,传统教学模式的作业是课前制定的,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主观性,很难达到学生“多学”的目的。为了达到“多学”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业的命制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之后,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深理解、深入辨析、强化应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重复和再现。对于再次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降低难度、改变方法的措施进行弥补,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少教多学”的核心是“多学”,“少教”是相对于传统观念和传统单一讲授方式而言的。要想真正做到“少教”,教师的观念和行为都要改变,从观念上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充分认识到教学活动重点不是知识的传承,而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判断及整合,探究学科发展规律,初步形成学科探究能力。在教学行为上变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机会和平台。“多学”是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使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知识的复制”和“方法的再现”。而立足于知识的探究和主动生成,也就是说预习立足于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课堂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改进探究方法,完善学科知识系统,课后练习和总结立足于初步形成学科素养。

第二篇: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案例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案例研究”的实践与反思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实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物理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则需要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使高中物理教学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从而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形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现代物理教学方式。

物理探究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近年来,我国掀起了物理探究教学研究的热潮,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科学教育的需求,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开展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其目的在于将科学家的研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使他们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由于探究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探究学习的理论框架逐步搭起,把科学探究的理论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则刚刚开始。由于物理探究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要理解并运用此教学模式,在正确理解科学探究、设计和实施探究教学等多方面教师都还面临着许多困惑。因此,在这样的教育教学背景下,通过对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案例课题的研究,具有深广的意义和价值。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积极贯彻到学科教学中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遵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仿照科学家探求未知科学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的全程贯穿“科学探究”精神,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谈到探究式教学,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交流等步骤。尽管可以强调说不一定包括上述所有环节,但探究式教学就只有这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吗?实际上,探究式模式的教学应该有多种多样的设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对探究式模式指导下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校本研究。

在高中物理探究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气氛、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感受和体验,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艰辛之后的成功更快乐,更迷人。” “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通过这次探究,我最大的感受是:多数人认为的不一定对,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本课题组成员课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反思,在这样的教学研究中,探索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指导下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校本行动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主要思路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实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他们提出:

(1)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要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2)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

(3)情景性学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情景中评估。(4)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

探究学习的含义与特征: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有几种用法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2)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探究可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①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②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③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学。

(3)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探究学习就是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内容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解决问题和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有: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哪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本课题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建构主义等当代学习理论、探究教学论、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对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行动研究,逐步探索出高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多样化的设计模式,探索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并以教学案例、教学叙事等形式给予阐述。

四、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

在课题开展的前期,我们开展了下面二项工作:①理论学习方面,介绍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自主学习理论、探究教学理论、行动研究理论、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的案例、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案例,组织观看刘良华、张华、余文森等关于新课程理念的报告录像,使课题组成员更新了教育观念,对科学探究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了开展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案例研究的目的、意义。②组织课题组教师讨论制定研究计划、步骤,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接着我们采用个体实践与集体听课、评议、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我们的研究首先从“研究性学习”入手。学生进入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马上摆到各位科任教师的面前,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其中的“轮船进出码头耗能问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写到“轮船作为现今载重最大、价格最优的交通工具,受到大型运输企业的普遍欢迎。然而重型轮船进出码头时却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因而提高了运输成本。所以我们小组决定重点讨论如何减少进出码头时轮船的能量消耗。于是,我们准备以厦鼓轮渡为例,进行研究。”带着对这一探究问题的不断探索,伴随着他们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科学探究之路。他们学会了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它设想,最终得出最佳的实验结论和报告。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增强了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这将对他们今后的科学探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课题气氛非常活跃。大家感到,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来指导高中物理教学,物理课堂一定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随后,我们把探究教学的尝试引入了物理课堂,并先后在在实验课教学、新授课教学中、习题课教学中进行了探究教学的尝试,一批教学课例如“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电容器 电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等进行了集体研究,通过一次次的集体研讨和个人不断的摸索,课题组教师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逐渐把握了科学探究的实质,对探究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课题组教师对这些的思考,为科学探究能够真正地科学、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基础。

从物理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探究: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科学不是已经完成和固化了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科学的结论是待证伪的,是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后需要修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尚且如此,对学生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第二是思想方法层面,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这些要素提出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第三是操作技能层面,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某些思维和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因此,除了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以上两个层面都可以以多种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条件下,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教学改革应当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方向发展。第一,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例如,教师的讲授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变成“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也可以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作为探究式教学的补充。关键在于教师在何时使用这种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第二,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整套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并不一定需要装备良好的实验室,教师要想办法利用生活中的低成本的物品,因陋就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教学存在着多种多样教学方式,学生动手实验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任何物理教学内容都是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都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是在以前的教学中忽视了作为过程的科学探究方面,常常将科学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使科学的过程与结果分离开来。用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观念指导物理教学,教师首先要创造一种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逐步体验和认识到,学习物理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不断发展自己的认识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分析科学家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把握每一个重要物理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过程,针对学生的实际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最后转化为学生感兴趣而又能够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研究所需的仪器、数据或资料,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尝试自己解决或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学等)展示或重现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思想方法,给学生以启迪。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建构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只有这样,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才能在学生身上真正实现。

第三篇:语文少教多学教学反思

语文少教多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少教多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少教多学教学反思1

诗歌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发扬民族文化,不重视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状况来看,诗歌鉴赏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诗歌的记忆、背诵、朗读为主,学生对诗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诗歌,应付了目前的考试,这虽然解决了学生当前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记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学习兴趣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新课标针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所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为改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并巧设问题

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但是从现在的高中教学来看,学生很少进行课前的预习,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导致课堂上没有学习的方向,盲目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预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为诗歌的学习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1、在预习中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预习不仅仅是要对诗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这样往往达不到预习的效果,在预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要有预习的目的性,不仅要对诗歌熟悉,还要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凸显预习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预习的效果。

2、在预习中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难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难,过于简单学生没有预习的兴趣,难度过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写作环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二、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所谓的少教多学的意思就是教师要将主动权放在学生的手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在学生的手中,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满足了这一点,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几乎就不会参与,学生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对于比较难的诗歌,学生独自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小组学生的优势,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去交流沟通,进行思想的.融合,会产生新的思想,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小组学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学习中始终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一基本原则。

在学习中享受的并不是学习的成果,而享受的是学习的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学习,学生的逻辑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产生了高效的学习效果。

2、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

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多多展示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在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点评,做一些补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小组之间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还能达到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却成为教学的难点、重点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状况,推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少教多学教学方式,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调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诗歌鉴赏的课堂效率。

语文少教多学教学反思2

随着意味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在具体的新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课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在教学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

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

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第四篇:英语课堂中少教多学模式研究

《英语课堂中少教多学模式研究》课题开题论证

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英语课堂中少教多学模式研究》这个报告,今天又听了课题组负责人的开题报告,并了解了该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在这个课题之前,相继开展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和“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了解我们上碑中学有一批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很欣慰。简单说两句。

1、课题的题目:选的很合适。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探究的能力。还有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效率。这些可以说与今天我们的研究课题是一脉相承的。“少教多学”就包含了两层意思:老师少讲,给学生充分的发挥自我的空间;学生多学,打造高效课堂。选题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

2、研究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目标非常现实,我们知道:教会学生知识,不如培养他们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遗忘,而且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只有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才能终身受用;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动力。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对教师的要求也要随着改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强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3、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陈老师已经说的很详细、并且给了很中肯的建议,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4、下面我说点希望:我们有这么好的基础、这么好的团队,希望把这个课题扎扎实实地搞下去,搞出名堂,搞出成效。

第五篇:“少教多学”理念下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根据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学定教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的根本。为此,我设计了写初读感受,提出问题、制定目标、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潜能,教师点拨引导、答疑解难,实现“少教多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关键词:少教多学 初读感受 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64-01

在新一轮课改中,“少教多学”理念浮出水面,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推崇。“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多学”之“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为的是更好的实现“少教多学”这一理念,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下面我以《斑羚飞渡》为例做具体解说。

一、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中的第2课。本单元的5篇文章告诉我们,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这篇文章故事性强,容易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

三、教学设计及理论分析

1.掌握字词。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生字词,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识字、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把注音和释义批注在书上。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将这些生字词准确规范美观的写会。

理论分析:课标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此外,针对目前学生读书习惯差,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的现状提出掌握字词的要求,也正是要达到课标要求。

2.写读书感受。提示学生在写读书感受时多从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语言上谈感悟,不要将读书感受写成读后感,而要关注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提出任何阅读要求,而是让学生不带任何问题走进文本。

理论分析: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不带任何问题阅读文本写读书感受就是要保护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激发兴趣,挖掘潜能。

3.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初读感受之后,肯定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写在纸上,待下课时交给教师。这一环节主要为第二课时研读课文,制定学习目标做准备。

第二课时:(1)交流阅读感受。(2)确定教学目标。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研读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这四个因素。此外,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教育理念,这也与课标中提出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相吻合。

为此,我把教学目标预设为:1)感知文意,复述飞渡的场景。2)品味语言,感受斑羚精神。

4.成功之处。(1)让学生写读书感受。学生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把自己初读课文后的真实感受写出来。那种原生态的思想火花所释放出来的智慧光芒令人耳目一新,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无穷无尽的。(2)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对问题筛选、整合确定学习目标。做到一切教学活动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3)确定主问题来完成学习目标。主问题的出现大幅度减少了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无用提问,制约了课堂上无序的、随意的、零散的问答,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版块,不会像教学中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使学生在简练的教学程序中目标更为明确,有的放矢。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读书思考、合作交流。

从实际效果上看,课堂上少了些浮躁和喧闹,取而代之的则是安静的读书,独立的思考,有序的合作,畅快的交流。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下载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教多学策略研究反思

    “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听课感受 “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学校一直带领老师们实践、研究的课题,从高萍主任的六步教学法,到芳草小学的合作分享,每一次学习都让我受益,对于......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实验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开放式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 墨红镇中学荣泽科 “满堂灌”的教学总是老师讲得苦口婆心,学生听得枯燥乏味。老师不讲不放心,学生听得真烦心。......

    “少教多学”的实践感悟(精选5篇)

    语文课堂中“少教多学”的实践感悟 摘要:通过一年多来我们参与的“少教多学”的课题研究,语文组教师人人参与课堂改革实践活动,在这里课堂成了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充分发挥了其......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理教学,永远都是一个难题,设计一堂好课至关重要。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合集]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新人教版 动能定理 作者 刘谆谆 教材分析 1.动能定理是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已分别学习过了做功和动能的概念......

    如何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如何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尽管新课程已实施数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强调知识传承,忽视教学创新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科学素养的培......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少教多学(定稿)

    关于小学语文“少教多学”研究学生问卷调查的小结 2012年在碧江区教育局的牵引下,我校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研究通过申报和层层审核,终于获得了全国“少教多学”总课题组的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