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是新课改中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以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为主的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少教多学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开阔视野,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特别重视和学习中外近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西方划时代的教育家的教学理论中有关教师成长和教学组织的重要理论。比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和赫尔巴特、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哈耶克、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和当代教改代表人物朱永新等人的教育理论,都很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把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班级。名师出高徒也是这个道理。在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少教多学的组织者和责任落实人就是教师;让教师成为会学习的人,成为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人,居高临下地指导学生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二篇:“少教多学”理念下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根据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学定教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的根本。为此,我设计了写初读感受,提出问题、制定目标、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潜能,教师点拨引导、答疑解难,实现“少教多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关键词:少教多学 初读感受 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64-01
在新一轮课改中,“少教多学”理念浮出水面,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推崇。“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多学”之“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为的是更好的实现“少教多学”这一理念,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下面我以《斑羚飞渡》为例做具体解说。
一、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中的第2课。本单元的5篇文章告诉我们,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这篇文章故事性强,容易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
三、教学设计及理论分析
1.掌握字词。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生字词,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识字、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把注音和释义批注在书上。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将这些生字词准确规范美观的写会。
理论分析:课标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此外,针对目前学生读书习惯差,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的现状提出掌握字词的要求,也正是要达到课标要求。
2.写读书感受。提示学生在写读书感受时多从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语言上谈感悟,不要将读书感受写成读后感,而要关注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提出任何阅读要求,而是让学生不带任何问题走进文本。
理论分析: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不带任何问题阅读文本写读书感受就是要保护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激发兴趣,挖掘潜能。
3.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初读感受之后,肯定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写在纸上,待下课时交给教师。这一环节主要为第二课时研读课文,制定学习目标做准备。
第二课时:(1)交流阅读感受。(2)确定教学目标。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研读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这四个因素。此外,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教育理念,这也与课标中提出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相吻合。
为此,我把教学目标预设为:1)感知文意,复述飞渡的场景。2)品味语言,感受斑羚精神。
4.成功之处。(1)让学生写读书感受。学生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把自己初读课文后的真实感受写出来。那种原生态的思想火花所释放出来的智慧光芒令人耳目一新,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无穷无尽的。(2)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对问题筛选、整合确定学习目标。做到一切教学活动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3)确定主问题来完成学习目标。主问题的出现大幅度减少了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无用提问,制约了课堂上无序的、随意的、零散的问答,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版块,不会像教学中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使学生在简练的教学程序中目标更为明确,有的放矢。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读书思考、合作交流。
从实际效果上看,课堂上少了些浮躁和喧闹,取而代之的则是安静的读书,独立的思考,有序的合作,畅快的交流。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第三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少教多学(定稿)
关于小学语文“少教多学”研究学生问卷调查的小结
2012年在碧江区教育局的牵引下,我校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研究通过申报和层层审核,终于获得了全国“少教多学”总课题组的批准正式立项,于2012年9月正式开展课题研究实质性工作。9月上旬,我校对参加该课题研究的老师所任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低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将调查结果情况作如下小结:
一、调查背景
由于我们现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课堂上老师坚持多教,传授式教学模式和学生题海式学习模式,如今那种方法已慢慢补适应教育改革的趋势,老师的传授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胃口,因此现在正在由教师教学为主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式教育发展的目标,因此鉴于实际情况我校积极组织开展这样的课题研究十分及时,非常重要。
二、调查题目形式
“少教多学”研究在我校是第一次,学校及老师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提高,再加上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学生有不同的年级,既有一、二年级,又有五、六年级,学生层次不同水平也相应不同,因此我们的调查题目要两者兼顾,从最简单、最原始的语文教学出发,甚至低年级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了解到认识再到程度升华。难度系数教低,从最基本的学生熟悉话题入手,学生基本能够认真完成。
三、学生答卷情况
共发放学生问卷270份,收回270份,答卷回收率100℅,从全部问卷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少教多学”还有以点字面理解,
第四篇:少教多学教学设计(最终版)
“少教多学”参评教研成果
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
姓名:高帅
地址:山东省沾化县滨海镇实验学校 电话:*** 邮箱:290758985@qq.com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整体感知 1.认知生字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ān)黔(qián)汲(jí)俦(chóu)觞(shāng)欤(yú)2.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3.翻译课文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环堵萧然 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⑦以乐其志 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研讨与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条分缕析地谈谈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相关内容列在黑板上)5.归纳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前所列表格内容。提示:
主要方面 相关内容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籍贯姓字
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乐趣爱好 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注:内容交叉的地方,不必细究。朗读、背诵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背、互背,争取当堂背诵。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2.朗读、背诵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特点。教学设计 复习巩固
教师可根据情况,做巩固性练习,也可通过说和写的方式,检查相关内容。重点研读 教师导学:
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请大家再深入阅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文主要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本文是否可以看做是陶渊明的自传?
3.找出课文中的否定句,谈谈大量使用否定句的作用。4.从本文来看,你认为写传记应表现哪些内容? 教师提示:
1.作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学生未必能谈得透,可以教师讲解为主)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作者在文章中声声言“不”,处处表现五柳先生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和他的高洁志趣。
(教师可先讲一讲什么是否定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略作分析,教师略加点拨)
4.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此项内容可根据情况取舍)拓展探究 教师导学:
本文是我们学到的第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对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大家不妨提出来共同探究一下。(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并由同学们解答。能即时解答的即时解答,不能即时解答的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题集中到以下方面:
1.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代人物,本文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2.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3.在表现人物上,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真的不敢恭维。对此,你怎么看?
4.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提示:
1.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示叛逆。
2.“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穿凿字句。这与他 “不慕荣利” 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求知的满足和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
3.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问题,谈出不少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让学生明确,传记重在写实,本文内容是五柳先生(亦即陶渊明)平生的真实记录。
4.各抒己见,不求苛同。但务必使同学们观点正确,提高认识。集体背诵 教师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又有了新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后死于贫病。但他志趣高洁,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渊明可谓人穷志不穷,我们的确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作业
1.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陶渊明。2.给你的同学写一篇小传。教学后记:
第五篇:少教多学论文
如何正确地看待“少教多学”
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想能够实现“少教多学”。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还是不会呢?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而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少教多学”的积极意义
1.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的体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
“少教多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有效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局面。更加注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做到少讲精练,把重心放在凸显问题的解决和个别辅导上,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2.从学生方面看,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教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途径。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或与老师一起探究,即学生的自学和互学,真正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3.从课程理论看,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要切实转变学生模仿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少教多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多变交流,使学生逐渐由学会达到会学,并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
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1.不能正确理解少教
多教存在不少的弊端,但如果把少教理解成不教,理解成教师的不作为,把少教当成偷懒的正当理由,少教只能是少学。少教多学并非是让老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智慧,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到重视教学的质量转移。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2.课堂活动量上的不对称,学生无法多学
“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而其重心又是在中差生,采取的是高就低的办法,由于课堂时空的限制,多数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学生明显的被边缘化,只能作壁上观,任凭个别学生在那里接力,不能有所表现,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停顿或空耗状态,难以发挥优等生的引领作用,这仍然是抬高一边压低一边的做法,并且以偏概全,好学生同样有问题。
三、如何正确地实施“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 1.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备教材。上课前不仅要全面的阅读教材,还要深刻地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已会的,容易学会的,难学会的三类,分别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想一想哪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非讲不可的内容又该怎么讲。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课本上的绝大多数知识,只要他们愿意,自己都能够学会。
其次,课前还要备学生,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是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也能使班级里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2.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
“少教多学”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从学生出发,使他们乐学,从而乐于参加到课堂的学习中,进而喜欢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师生,生生真正能够互动起来。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免不了出错,这些错误,恰恰把问题暴露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但学生可能意识不到,为错误而伤心难过,此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说一句“错的好!”就能是学生乐观对待错误,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表达更加自由,更愿意尝试解决新问题,这种适时引导,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保障。
3.给学生更广的天空去飞翔 作为老师,我们似乎对学生有很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不懂。似乎什么内容都要讲,唯恐哪里少讲了,漏讲了,课堂往往会演绎成教师的个人演讲。实际上,学生知道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的多。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进行内容筛选,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不必要的指导,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投入静思默想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获得更多的收获。
4.以大数学的眼光看教材,精选课题,知题善任
教师的思路不能局限于一章一节,一种方法一道题,要根据学情对相似内容进行整合,从优秀中考题中选一些能做的题进行训练,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解归一”来拓宽思维,感受数学之美。
5.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创建特色,走自己的路
“少教多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其实,“少教多学”也并非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上或不同的课型上,例如习题课和例题教学上,一般都采用少教多学的方法。但是,创新是对原有方法或关系的变革与调整,而不是彻底否决,因此创新一定要有所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好比无源之水,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从理论来看,新旧迁移是构建知识的基本形式;从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知识状况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而且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需要一个不断重复强化的过程,事实也正是这样,因为缺少必要的预备与介入,一部分学生学习上困难重重,造成了学习上的退步。
而教学则是一门艺术,凡艺术都会有个性与特色。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实践证明,凡是在教学上卓有建树的教师,无不具备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的善于设问与引入;有的善于激疑涉趣与启发诱导;有的善于组织教材与素材;有的善于变式教学与组织练习;有的善于归纳与复习;有的善于因材施教与分类指导;有的注重合作学习,有的强调自主探究„„.他们在教坛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绩,得到同行的肯定。教学有其基本的规律与原则,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那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做法,其本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
新意不等于创新,引进不等于成功;个人有个人的特色,各校有各校的校情;关键是要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
教师多一分智慧,自己就少一分劳累,学生就多一分收获,减一分负担
如何正确地看待“少教多学”
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想能够实现“少教多学”。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还是不会呢?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而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少教多学”的积极意义
1.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的体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
“少教多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有效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局面。更加注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做到少讲精练,把重心放在凸显问题的解决和个别辅导上,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2.从学生方面看,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教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途径。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或与老师一起探究,即学生的自学和互学,真正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3.从课程理论看,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要切实转变学生模仿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少教多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多变交流,使学生逐渐由学会达到会学,并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
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1.不能正确理解少教
多教存在不少的弊端,但如果把少教理解成不教,理解成教师的不作为,把少教当成偷懒的正当理由,少教只能是少学。少教多学并非是让老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智慧,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到重视教学的质量转移。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2.课堂活动量上的不对称,学生无法多学
“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而其重心又是在中差生,采取的是高就低的办法,由于课堂时空的限制,多数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学生明显的被边缘化,只能作壁上观,任凭个别学生在那里接力,不能有所表现,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停顿或空耗状态,难以发挥优等生的引领作用,这仍然是抬高一边压低一边的做法,并且以偏概全,好学生同样有问题。
三、如何正确地实施“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 1.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备教材。上课前不仅要全面的阅读教材,还要深刻地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已会的,容易学会的,难学会的三类,分别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想一想哪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非讲不可的内容又该怎么讲。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课本上的绝大多数知识,只要他们愿意,自己都能够学会。
其次,课前还要备学生,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是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也能使班级里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2.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
“少教多学”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从学生出发,使他们乐学,从而乐于参加到课堂的学习中,进而喜欢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师生,生生真正能够互动起来。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免不了出错,这些错误,恰恰把问题暴露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但学生可能意识不到,为错误而伤心难过,此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说一句“错的好!”就能是学生乐观对待错误,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表达更加自由,更愿意尝试解决新问题,这种适时引导,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保障。
3.给学生更广的天空去飞翔 作为老师,我们似乎对学生有很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不懂。似乎什么内容都要讲,唯恐哪里少讲了,漏讲了,课堂往往会演绎成教师的个人演讲。实际上,学生知道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的多。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进行内容筛选,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不必要的指导,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投入静思默想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获得更多的收获。
4.以大数学的眼光看教材,精选课题,知题善任
教师的思路不能局限于一章一节,一种方法一道题,要根据学情对相似内容进行整合,从优秀中考题中选一些能做的题进行训练,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解归一”来拓宽思维,感受数学之美。
5.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创建特色,走自己的路
“少教多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其实,“少教多学”也并非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上或不同的课型上,例如习题课和例题教学上,一般都采用少教多学的方法。但是,创新是对原有方法或关系的变革与调整,而不是彻底否决,因此创新一定要有所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好比无源之水,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从理论来看,新旧迁移是构建知识的基本形式;从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知识状况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而且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需要一个不断重复强化的过程,事实也正是这样,因为缺少必要的预备与介入,一部分学生学习上困难重重,造成了学习上的退步。
而教学则是一门艺术,凡艺术都会有个性与特色。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实践证明,凡是在教学上卓有建树的教师,无不具备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的善于设问与引入;有的善于激疑涉趣与启发诱导;有的善于组织教材与素材;有的善于变式教学与组织练习;有的善于归纳与复习;有的善于因材施教与分类指导;有的注重合作学习,有的强调自主探究„„.他们在教坛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绩,得到同行的肯定。教学有其基本的规律与原则,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那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做法,其本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
新意不等于创新,引进不等于成功;个人有个人的特色,各校有各校的校情;关键是要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
教师多一分智慧,自己就少一分劳累,学生就多一分收获,减一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