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探导学互动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初探导学互动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九重镇直小学
张改红
教学曾被简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但这样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对数学教学的全面理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要在数学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新课程就从以下几方面很好的展现了数学教学的魅力:
一、学习内容导入课堂要贴近生活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也不例外。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指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我们要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充满情趣地投入到课堂情境中,去领略、感知、探讨和发现。苏教版第一册教材就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了。“比一比”这节课的情景是农村小学校园的一角,果树、石桌、石凳、电线杆,以及小朋友上滑梯、跳绳等景物和场面,为进行人及物体的比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面对自己熟悉的环境,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在比高矮时,学生纷纷站起来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比着。比轻重时,学生拿出课前已经准备好的蔬菜和水果,相互比较着轻重。在比较的过程中,有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利用一块橡皮和一把学生尺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跷跷板,把柿子和石榴分别放在两端,轻松地比较出了它们的重量。其他学生看见了,纷纷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找一根绳把柿子和石榴分别系在两端,把绳的中点挂在铅笔上,观察绳子往哪边掉,以此来判断哪边的比较重。虽然这些学生不知道自己已经运用了杠杆和滑轮的原理,但他们把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与数学很好地联系起来了。学生把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经验巧妙地运用到了同样来自于生活的数学题中,不仅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激发起了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创新的欲望。我们要让学生创新思维的幼芽在低年级时就萌发,为他们今后思维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学习活动导入课堂要加入游戏
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指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教学手段理解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联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教学媒体的使用。如果把教学手段视为教学工具,那么教学方法就包括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可以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起来作为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虽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但是它们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实践证明,完备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认认真真地上完40分钟的课,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努力构建一个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既然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游戏带进课堂,让他们能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呢?
在学习“加和减”这部分内容时,面对一道道的计算题,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算,一遍又一遍地写,实在觉得乏味。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小猫钓鱼。把一个个算式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作为“鱼竿”,制作一条条写着算式答案的“鱼”,让学生戴着小猫的头饰、拿着“鱼竿”去“钓鱼”。如果“钓”到了正确的“鱼”,那么那条“鱼”就奖励给那只“小猫”。在愉快的游戏中,学生轻松地巩固了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我还经常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游戏,然后恰当地运用到我的数学教学中。在游戏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能有“丰富的感觉”。我不断地给予学生“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喜欢数学和数学学习的学生多起来。
三、学习过程导入课堂要体现自主
教育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句话充分显示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位置上,让他们自主学习;也就是说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受业者,而是一个积极投入其中的参与者。没有学生的投入,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课堂不再简单地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是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获得成功的体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在教学“认一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初步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1、找一找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形状,并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壳、乒乓球、易拉罐、魔方等。
2、分一分
四人小组把收集到的物体放在一起,按形状分开,学生操作后提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么分?”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叙述自己分的理由。
3、辨一辨
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后,就要让他们辨认和区别这四种立体图形。首先在教师引导下练习(1)摸一摸:教师说出名称,学生找相应的实物摸一摸,进一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2)找一找:教师出示立体图形,学生找出相应的实物。(3)想一想:教师说名称,学生想图形。(4)说一说:列举生活中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然后进行小组练习(1)猜一猜:摸出一种物体判断它的形状。(2)摸一摸:按同学说的要求摸出相应的物体。(3)搭一搭:小组合作利用搭出自己最喜欢的模型。(4)滚一滚:找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滚一滚。(5)捏一捏:利用橡皮泥捏出各种立体图形。
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猜一猜、滚一滚、搭一搭、捏一捏每种物体,学生深刻地感知了各种物体的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再次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四、学习评价导入课堂要主张激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 “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如果学生作业中出现了有创造性的答案,我们可以另外给他一些激励的评语,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如在“分一分”中,有这样一个题目:番茄、青菜、樱桃、苹果、黄瓜、扁豆、青椒、葡萄、萝卜、草莓,可以怎么分?大部分的学生按照常规的思维把它们分成了蔬菜和水果两大类。教师点拨:是否还有其他的分发?经过思考,有个学生发现了新的办法:把它们按照颜色来分类。教师表扬说:“你真了不起!”其他学生思考得更认真了。不久又有几个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可以按形状来分、可以按能不能生吃来分„„
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实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教师。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等着我们去克服。我们首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真正地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我们自身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意义,满怀热情和信心,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篇:“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导学互动”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导入、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科学评估等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乐趣,并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为初中数学教师打造高效、高质课堂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
在新课标改革的推动下,教学活动不仅指教师从事教育的过程,还包括学生主动学习这一行为。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必将被新的教学模式所代替。“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围绕“导学结合”与“互动探究”这两个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较快发展,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最佳教学方法。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但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点的深入研究和整合,以及有效掌控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或课堂秩序,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1.“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
“导学互动”指的是以“导学结合”及“互动探究”两者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为“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为“自学导纲”,就是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来引入新课,再让学生单独完成已经编写好的导学提纲; 第二步为“合作互动”,指的是学生在自学中独自发现问题,并经小组讨论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来解决,得出的共性难题经教师精讲完成; 第三步为“导学归纳”,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简单概括,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总结;第四步为“反馈训练”,属于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主要包括课堂训练和反馈指导两方面内容。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有:(1)将一节课堂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单位。在一节课堂的时间内,教师需完成三点要求: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以及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检测;(2)以“导纲”为课堂的主线,进行组织教学。“导学提纲”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及主要思路,实行“导学提纲”教学,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或者课堂秩序;(3)以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学”,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自学导纲,自我的提前认知
“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要变教为导,要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环节,要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兴趣。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有意识的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借助自学导纲的形式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初中数学课程中存在一些以概念理解与吸收为主的教学内容,针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以自学导纲的形式为主,让学生们首先通过自学过程来展开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吸收。这是一个很好的铺垫,过程中不仅锻炼与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有了自学基础后也能够为教师的授课过程提供基石,当教师再来进一步剖析这些概念时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更容易。“中位数与众数”是概念性较强的一节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仍然是以概念的透彻理解为主导。本节教材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内容的教学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能够让大家逐渐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基本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自学环节,会让大家首先自学课本中对于相关概念的描述与定义,通过自学导纲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我会让学生们将重点集中在对于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求取方式上。此外,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当做众数,大家在自学时我也会将这个问题明确指出,给大家的自学过程指出更清晰的方向。
2.教师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与互动
互动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关键,同时也是新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关键。“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时间,并且适用于大多数的学习任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问题解决上,通过相互合作,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才智,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开展互动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师生进行合理的互动,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新知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向的正确性,保证优质、高效课堂的建立。另外,教师也要对于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让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可以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其既有知识体系当中,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
3.对课堂学习情况的科学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对学生学习引导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教师要通过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所学知识脉络进行梳理,让学生在正确方向的引导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合理的评估,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帮助学生建立后续有效的教学课程计划,让学生保持学习信心与热情。教师还要对于“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一些具体知识,进行精细的分析与讲解,并且突出好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关键数学知识,实现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初中是学生一生中最为关键的转折点,而初中数学的学习与研究更是影响学生今后在数学方面的能否入门的关键时期。对于初中生来说,根据自身学习的能力与兴趣的情况自主学习,比教师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更为有效。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权,在自主学习中找寻快乐,在互相讨论中找寻突破点,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找寻自信。
第三篇:导学案_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浅谈“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张敏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既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彰显个性的殿堂,又是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智慧得以启迪的舞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它把以前笼统繁多的环节,变成了多层次多环节的分段学习,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导学案 自主学习
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以前老式的黑板式教学,而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互动的一个平台。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把以前是老师强制让学生学习变成了现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导学案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念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本文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揣简陋而论之。
一、目标导航,使学生自学有方向
即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导学案,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学”、“我要学什么”,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预习导学,使学生自学有章法
即学生依据导学案,尝试解决课本问题。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主动查阅工具书,对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收集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亦可适时点拨。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学生可依据导学案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视相机答疑解惑。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抓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即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精讲点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于勒叔叔,还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认为是谁?2.这篇小说的主题有“金钱关系”说、“同情”说、“虚荣”说等等,你认为是什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出来,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它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问题探究与阅读思考正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阅读中掌握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此时的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控制着课堂节奏,避免了探究课堂的无序性,确保了课堂教学向目标流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检测评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达标检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的环节。学生通过达标练习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获得了成就感,更增加了他们自学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认真巡视,以了解全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偿教学。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检测:
1、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达标检测题紧扣学习目标,既有双基的落实,又有能力和创新的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自信,更懂得怎样在学习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在发现不足的同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提升,拓展学生视野
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思路、方法技巧,以便更好地内化为创新所必需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师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文中的《梁思成的故事》等类似的文章,这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导学案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热情,并且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随着时代进步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只要我们刻骨钻研,吃苦耐劳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导学案在语文课茁壮成长。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力争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只要遵循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我们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导学案”,今后一定会更加灿烂!
第四篇:导学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浅谈“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赵宏武
(甘肃 张掖 734115 山丹县第三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既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彰显个性的殿堂,又是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智慧得以启迪的舞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它把以前笼统繁多的环节,变成了多层次多环节的分段学习,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导学案 自主学习
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以前老式的黑板式教学,而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互动的一个平台。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把以前是老师强制让学生学习变成了现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导学案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念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本文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揣简陋而论之。
一、目标导航,使学生自学有方向
即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导学案,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学”、“我要学什么”,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例如《荔枝图序》一文学习目标主要有:
1、学习作者抓住形、色、味等角度观察荔枝,描写荔枝的方法。
2、通过写荔枝,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教学开始,可引导学生思考:
1、你吃过荔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荔枝的形、色、味。
2、课文怎样向我们介绍了荔枝?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抓住了学习的主要任务,揭示了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对课文学习的追求中。
二、预习导学,使学生自学有章法
即学生依据导学案,尝试解决课本问题。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主动查阅工具书,对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收集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亦可适时点拨。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学生可依据导学案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视相机答疑解惑。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抓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即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精讲点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于勒叔叔,还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认为是谁?2.这篇小说的主题有“金钱关系”说、“同情”说、“虚荣”说等等,你认为是什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出来,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它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问题探究与阅读思考正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阅读中掌握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此时的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控制着课堂节奏,避免了探究课堂的无序性,确保了课堂教学向目标流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检测评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达标检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的环节。学生通过达标练习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获得了成就感,更增加了他们自学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认真巡视,以了解全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偿教学。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检测:
1、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达标检测题紧扣学习目标,既有双基的落实,又有能力和创新的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自信,更懂得怎样在学习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在发现不足的同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提升,拓展学生视野
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思路、方法技巧,以便更好地内化为创新所必需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师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文中的《梁思成的故事》等类似的文章,这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导学案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热情,并且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随着时代进步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只要我们刻骨钻研,吃苦耐劳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导学案在语文课茁壮成长。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力争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只要遵循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我们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导学案”,今后一定会更加灿烂!参考文献:
[1]王益辉。导学案之思与辩[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2]邹本军。初中语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11(14)。
[3]周彩丽。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J]。学科建设,2012(07)。[4]余文正。“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兼谈学案导学促进教师成长的意义[J]。甘肃科技,2011(08)。
作者简介:赵宏武,1977年10月,汉族,甘肃山丹人,山丹县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第五篇:互动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互动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互动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英语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英语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而课堂互动过程则是帮助师生之间建立感情、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这一点,教师的单方面授课、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来越低。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课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师生之间和谐的沟通模式对英语课程的顺利展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如何将死板的英语练习转化为灵活的教学互动,需要教师共同去探讨。
然而,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展开对当前高中教育而言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的互动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一、营造互动氛围,加强小组合作
要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创造互动氛围。可以说,互动氛围是教师开展有效课堂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联系课堂实际,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重视生生互动,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发展,逐渐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使学生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之间的双人互动和多人合作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一人读一人翻译,帮助学生展开对话。口语表达能力需要进行练习,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达机会,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互动学习。
二、激发探求欲---使学生产生互动需求
教师要想使学生能够积极在课堂上产生互动,就得使其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思路上表现为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只寻求一种答案,要引导学生并不因为找到一个答案而满足,而是一问多答或一答多问,创造性活动便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当学生对于一般问句、选择问句、特殊问句、反意问句等基本掌握后,进行一些多项性、判断性和逆向性提问。特别是逆向性提问很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基于学生已学过一般问句的提问和回答,学生提出:Are you listening to
your teachernow?Are you old?Are you a good student? Are you going to playgames after school?…学生提出的问题既忠实于课本的内容,又体现了语言重点,既训练了学生说英语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学生自学、小组活动---使学生积极互动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再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程度各异的四名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 15 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
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
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丰富教学形式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师生发现教学进程中的问题,还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合理的教学评价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调控及对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激励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价方式包括师评、自评、互评多种形式,教师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以启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在英语课堂上应该对学生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吐字发音、思路展现、态度方式等多个方面,这也是构成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元素。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各类活动,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制定合理的奖励措施,如默写比赛、讲英文故事、英文歌曲比赛、听力竞赛、演讲比赛等。教师要真正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满足高中生对新鲜感的需求。
英语教学互动有着很微妙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想达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教师应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互动教学模式,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因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的创
新势在必行。